陶行知
陶行知介绍
3、解放儿童的眼睛
4、解放儿童的嘴
5、解放儿童的空间
6、解放儿童的时间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所创立的
“生活教育”理论。为改变当前教育脱 离生活实际、学校脱离社会实践的现状 指明了方向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Fra bibliotek一、使幼儿教育内容更为生活化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1、幼儿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础教育,教
人要从小教起 2、幼儿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 大计 3、幼儿教育有利于妇女劳动力的解放
1、培养健康的生活,实施健康的教育
“儿童健康比什么都要紧” 2、向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培养他们从小热爱
科学 1932年,陶行知特意指出,幼儿园要重视科 学训练,要求幼儿园开辟新途径,创造新材 料,重新改造现有的故事、游戏、歌曲,公 主、王子的童话时代已经过去了。他提倡小 孩子“玩科学把戏”
三、运用“做中学”的教育方法
谢谢观赏!
介绍
姓名:陶行知
原名:陶文睿 乳名:和尚
出生日期: 1891年10月18日 病逝日期:1946 年7月25日 籍贯地:安徽省 歙县西乡黄潭源村
陶行知关于教育的书有《陶行知文集》、
《创设乡村幼稚园的宣言》、《幼稚园 的新大陆》、《如何普及幼稚园的教 育》。 他曾师从于著名教育家杜威、孟禄等人。 他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运动。
想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陶行知最主要的贡献是创立了适合中国 国情的生活教育理论。
在幼儿教育方面,他不仅有丰富深刻的幼儿
教育思想,而且亲自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 幼儿园,是中国乡村幼儿教育的先行者、开 拓者。
生活即教育给幼儿教育的启示是幼儿教
陶行知
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于1946年7月25日逝世,汉族,徽州歙县人,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
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1905年,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毕业后他赴美留学。
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
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
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
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
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后改名知行、行知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
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在当时国统区、老解放区有很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国外。
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周恩来评价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宋庆龄也赞颂他是"万世师表"。
关于 "生活教育"的思想"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
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的故事
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的故事(精选7篇)陶行知的故事篇1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但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样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必须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陶行知的故事篇2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之后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的故事篇3育才学校招收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战灾流浪儿童,他们虽然离开了故乡、失去了爹娘,但是他们都是一群天真活泼、富有聪明才智的孩子,他们都各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有的爱演戏、有的善唱歌、有的喜爱科研、有的乐于写作。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夺了这些孩子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陶行知把他们招收进育才学校后,在"因材施教"和"爱"的教育下,经过了一二年的学习和训练,他们的才华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音乐组的孩子非但善弹奏、能演唱、会作曲,还能经常为老百姓表演或到大剧院去举行音乐会;戏剧组、舞蹈组的孩子,非但能演戏、跳舞,而且还能自编、自导、自演,用精彩的.戏剧与舞蹈反映出抗日的形势;绘画组的孩子们竟能在重庆城市里举办儿童抗敌画展,多么了不起呀!周总理称赞这些孩子们说:"一代胜似一代。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
他自幼聪明好学,自主创新。
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
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
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
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
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
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
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临时避难日本。
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当时《申报》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
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
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毛泽东主席复信表示支持。
接着,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
陶行知
陶行知陶行知(1891—1946年),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
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
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
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
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
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
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临时避难日本。
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当时《申报》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
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
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毛泽东主席复信表示支持。
接着,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
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人物简介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本名文濬,安徽省歙县人。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人民救国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生平1891年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6岁蒙馆,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
1910年靠教会资助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
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
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
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21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1930年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陶行知先生简介
陶行知先生简介家境清寒。
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但因生活贫困无力入私塾读书,6岁时蒙馆塾师方庶咸秀才视其资质聪颖,为其免费开蒙。
8岁到万安镇经馆伴读,11岁又回到黄潭源自学,有时也帮父母参加田间劳动。
15岁进入歙县教会学校——崇一堂学校读书。
因陶母在本校帮佣,英人校长唐进贤喜欢勤劳聪明的陶行知,准其免费读书。
17岁崇一堂毕业后独自远离家乡,考取了杭州广济医学堂,因不满该校歧视非教徒学生,入学三天后便愤而退学。
18岁考入南京汇文书院,后直接升入金陵大学文科就读,是该校的首届学生。
在校学习期间,担任金大学报《金陵光》中文版主编。
四年后,陶行知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
毕业典礼上,他以优异毕业生的资格,宣读了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论文表露出了他最初的教育救国的思想。
1914年(23岁)陶行知在大学校长包文先生的鼓励和亲友的赞助下赴美留学,考入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攻读市政。
第二年便获政治学硕士学位。
但他没有在伊利诺斯大学读完,便于1915年9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
原因是,他深信没有真正的公众教育,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而且他认为第一流的哥伦比亚大学是他攻读教育的最好的学校。
他决心将来为祖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奉献终身。
他理解到“教育苟良,则人民生计必能渐臻满意。
可见教育实建设共和最重要之手续。
”1917年在哥大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毕业回国,他说“我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
毕业回国后即1917年9月应聘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从此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教育生涯。
为方便起见,我们分几个阶段向大家介绍一下陶行知的从教经历。
(一)反对旧式教育,主张教育改革1918年任南京高师教务主任,1921年任东南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同年12月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他任主任干事。
其间他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主第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陶行知生平简介
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
那是陶行知1938年在武汉大学做的一次演讲。那 一天,大礼堂里挤得满满的,不仅全校师生都来听, 连附近学校的师生和各界人士都闻讯赶来。他们都知 道,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都想来一睹他的风 采,并听他说些什么。 会议开始后,有几位先生先后上台作了演讲。轮 到陶行知时,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只见他 不慌不忙地夹着一个皮包走上了讲台。他戴着眼镜, 穿着西服,未曾开口,先向全场扫视了一遍。大家屏 息凝神,都望着他,等他开口说话。有的人还打开速 记本,准备把陶行知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主要生平
陶行知,1891年生于徽州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 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陶行知手迹(1930年夏)
[2]
祖籍浙江绍兴,6岁蒙馆,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 所办的崇一学堂。 1910年靠教会资助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受辛 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 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 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与胡适同 乡又同学。
这时,陶行知说话了:“各位,你们都看到了吧。 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都不肯吃。 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 动地自己去吃米” 陶行知又向会场扫视了一圈,加重语气说:“我 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 知识因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去学也 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 动性,那么,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陶行知讲完,把公鸡装进皮包,又向大家鞠了一 躬,说:“我的话讲完了。”便退下场去了。
评价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毛泽东 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客。—— 周恩来 万世师表。—— 宋庆龄 当今一圣人。—— 董必武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 郭沫若 “陶行知不仅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也 是一个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斗士。” ——泰戈 尔(印度诗人、哲学执委和常委。 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 的宣 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毛泽东复信表 示支持。 7月,受救国会派遣,出访欧、美、亚、非28个 国家,宣传抗日救国,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在 布鲁塞尔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并当选为中国执行委 员。期间当得悉沈钧儒等“七君子”被捕的消息, 十分气愤,立即联络杜威、爱因斯坦、罗素等世界 著名人士联名通电蒋介石,营救七君子。
陶行知
人物评价
人物评价
陶行知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 又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 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最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 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人民网评)
陶行知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景星学社社员
01 人物生平
03 人物评价 05 后世纪念
目录
02 主要贡献 04 轶事典故
基本信息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 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景星学社社员。
谢谢观看
主要贡献
主要贡献
陶行知像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 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穿于陶行知教育思想 的各个部分。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创新还具 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
陶行知生平简介
汕职院自然科学系陶研会第七届理事会成员会长:郭素绿副会长:郑灿彬谢锦旋张跃跃秘书长:黄丽晓副秘书长:姚欣琼贝琼华学术部部长:陈日兵何庆霖文娱部部长:陈俞敏苏婉仪宣传部部长:陈晓锋李佳骏组织部部长:吴燕红张木标自然科学系团总支学生会学习部自然科学系第七届陶研会理事会2011年9月21日陶行知先生生平简介一、陶行知资料陶行知,原名文浚,安徽省歙县黄潭源村人,生于1891年10月18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大众诗人、革命战士。
1914年,陶行知在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典礼上,宣读了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同年8月,赴美留学于加州伊利偌大学攻读市政学,期间曾任学生会干事。
次年获政治硕士学位,并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读教育科学,师事杜威、孟禄等名家。
1918年在南京高师校务会议上提出主张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1919年2月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一文中,他提出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林伯渠曾赞他是“反洋化教育”、“反传统教育”的旗手。
1920年12月他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促进会。
由于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故用名“行知”。
1921年10月29日,陶行知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务长、教授孟禄博士(他美国时的老师)到广州进行科学教育性实际调查情况,他当翻译。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来祖国南大门广州市;同年12月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他任主任干事。
1923年6月他和黄炎培等人组建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
早在20年代,陶行知就认识到普及教育的重点应当在农村。
1927年在南京创办晓庆师范。
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发表了《创造的教育》演说, 1932年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陶行知生平简介
跨文化交流
陶行知曾多次出国考察和讲学, 将中国教育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 ,促进了中外教育文化的交流。
推动世界教育改革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改 革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世界教育 发展做出了贡献。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强调实践
陶行知注重实践教育,认为实践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对现代教育具有启示作用。
推动平民教育
01
陶行知提倡平民教育,主张教育机会平等,对中国教育改革产
生了深远影响。
倡导生活教育
02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
合,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培养创新精神
03
陶行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中国教育改革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世界教育发展的贡献
和发展。
02
主张
陶行知主张通过乡村教育运动,推动乡村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高乡村
民众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03
成果
乡村教育运动在广大乡村地区得到推广,推动了乡村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提高了乡村民众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
04
陶行知教育思想影响与贡献
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做是中心
陶行知特别强调“做”的重要性,认为“做”是教和学的中心。
教和学的统一
陶行知提倡教和学要统一,教师不仅要教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做, 学生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会做。
3
陶行知教育实践
创办晓庄师范学校
1 2 3
背景
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为了培养具 有社会责任感和实际能力的教师,决定创办晓庄 师范学校。
关注个体差异
陶行知
陶行知,1891年生,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
安徽歙县人。
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
后留学美国,曾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
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动平民教育运动,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
陶行知原籍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后迁居安徽古溪地方,不久又移居古城徽州(歙县)城西黄潭源村。
陶行知的父亲名位朝,字槐卿。
接管了祖上的一片酱园,后因社会经济萧条而破产倒闭。
母曹翠(Lè)。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是祖国的危难之际,多事之秋。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到被帝国主义列强们用枪炮打开国门,被迫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陶行知,亲眼见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们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压迫、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出过洋,亲眼见到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中的先进的东西。
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强烈反差,重重地刺激着陶行知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陶行知自小十分聪敏好学。
六岁时,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便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以为神童,免费为其开蒙。
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十五岁时,其母在歙县一所教会中学"崇一学堂"帮佣,陶行知经常到那儿帮母亲做些事,被学校校长英国人唐敬贤看中,免费让他入学读书。
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他三年的课程两年学完,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
陶行知的故事6则
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的故事(一):陶行知喂鸡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但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样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必须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陶行知的故事(二):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之后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的故事(三):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有一天,陶行知先生到一位朋友家去,见朋友夫人正在打孩子,孩子正在地上委屈地哭着。
陶先生忙问怎样回事。
朋友夫人指着一块被拆的乱七八糟的手表,气呼呼地说:“陶先生,这块表是才买的,竟被我儿子拆成这样。
您说可气不可气?“陶先生听了笑了笑,说:“坏了,恐怕中国的一个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夫人有点愕然,“为什么呢?难道这样做不对吗?”陶先生摇摇头,夫人又之后问:“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说对这样的孩子该怎样办呢?”陶先生把孩子搀起来,搂在怀里,笑嘻嘻地问:“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新表拆坏呢?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妈妈一眼,低声说:“我听见表了有滴答的声音,想拆开看看是什么在响……”陶先生说:”你很好奇,这没有错,但你要跟大人说一声,不能自作主张,来,跟我一齐到钟表店去好吗?“孩子问:“去店里干什么?”陶先生说:“去看师傅修表啊!看他怎样拆,又去怎样修,怎样装配,你不喜欢吗?“孩子高兴得跳起来:“我去!我去!”陶先生跟朋友夫人大了声招呼,就拿着那只坏表,带着孩子一齐到了一家钟表店。
陶行知的资料
陶行知的资料
陶行知(1891—1951),原名陶永安,字行知,浙江宁波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历史学家、文学家。
曾任南开大学校长,东华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人之一。
毕业于上海苏州洋学堂,1916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学士学位,1918年获上海中央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1年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师从郭沫若。
陶行知坚持“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主张“求知”和“求学”,全力倡导文化复兴活动。
他具有非凡的政治洞察力和思想分析能力,在社会改革、现代化斗争和民族独立运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陶行知所读书多集中在古代文化思想类,又特别喜欢儒家文化思想。
他曾撰写出多部重要的传世著作,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概要》一书在中国历史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陶行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他强调“求真”和“求实”,尽可能地把旧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弘扬民族文化,提倡以文化复兴手段改善国家社会制度。
陶行知的散文作品集《山水集》被评为“民国文学史上的最高峰”。
后人因而钦佩陶行知,以“先知”之誉称誉他,号称“陶行知、鲁迅、茅盾三大先知”。
走进陶行知
有一种爱叫前世有缘
如果说汪纯宜是陶行知尊之重之敬之的发妻,那么吴树琴则是让他疯之 癫之狂之的前世命定的爱人。
吴树琴遇到陶行知的时候,他正因得罪了蒋介石而被通缉,整天东躲西 藏不得安生。那年吴树琴18岁,而大她25岁的陶行知已过不惑之年,纵然 如此,早已有仰慕之情的吴树琴还是会经常和同学一起前往陶行知的避难住 所讨教。 仿佛命中注定般,知道妻子逝世后悲痛的陶行知在吴树琴的陪伴下得到 安慰,而他也渐渐萌生爱意,1939年,陶行知和吴树琴举行了简单却又非 同一般的婚礼。 婚后,两人生活在重庆北碚檀香山桥附近一个二层旧碉堡中,生活清贫, 连日常的蔬菜都需要自己去耕种,但生活却过得极其甜蜜,只是这样的生活 没有维持太久,1946年,陶行知突发脑溢血过世,而他们的婚姻才不过八 年。
第二任夫人:
吴树琴(1912- )安徽休宁人,中共党员,是陶行 知的续弦夫人.她崇敬陶行知的人格与创业精神而 相爱结婚.陶行知曾为自己创作一首结婚歌词:
“男先生,女先生,结了婚,打日本,怎样打日本?团结
去斗争,结婚革了命,不再为自身,为民族,求生存,联 合起来誓不分”. 1946年7月25日凌晨,陶行知因操劳过度,不 幸与世长辞。2003年12月,吴树琴在南京病逝, 享年88岁。
自立立人歌 一 滴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 上, 不算是好汉。 二 滴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 别人的事我帮忙干, 不救苦来不救难, 可算是好汉?
陶行知
教书、教学生、教学生学
① ② ③ ④ ⑤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培养创造型、敬业型教师。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 尊重学生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为学而教——因材施教 边教边学——学而不厌,诲而不倦
生活教育七大原则:
实践性原则 前进行原则 全民性原则 终身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2.1生活教育—教育思想的核心
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 教学做合一
三原理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 来教育
杜威:教育即生活
传统的学校必须依据社会需要来改造、利用社会力量,在 社会中创建新兴学校
1
二者辩证关系
2 原因及目的
“课堂里既不许生活进去,又收不下广大群众,又不许
人动一动,又只许人后退,不许人前进。那末,我们只 好承认社会是我们唯一的学校了。马路、乡村、工 厂„„„„.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 所。那末,我们所失掉的鸟笼,而所得的是伟大无比的 森林了”——《生活教育之特质》
背景:19世纪40年代开始,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的威迫下开始了
“对外开放”,与之而来的是西方近、现代进步教育思想也开始 影响中国。以此为开端,清政府开始重视实业教育以维持其摇摇 欲坠的封建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内物品奇缺,实业界人士 开始尝试自己生产用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但又缺乏相关技术人员, 面对这一现实很多教育家开始积极提倡职业教育。
—
• 出生于安徽一农民家庭,1914年以文科第一名 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留学,师从 杜威等。先后获得伊利诺大学政治学硕士和哥 伦比亚大学“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1919年 秋,26岁的陶行知怀着“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 教育”的雄心壮志,从美国学成归国。历任南 京师范学堂教授兼教务长,东南大学教育科主 任等。1931年到1939年,陶行知在全国多次办 学,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收容和教育难童的育 才学校等他再宣传新知识和新文化的同时也积 极宣扬抗日救亡………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一 生,逝世时,故居除流水、翠竹外,别无他物, 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行知诗歌集》。
早年经历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中国安徽歙县。
1906年,15岁就读内地会传教士唐俊贤在歙县小北街兴办的崇一学堂,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1909年,陶行知考入美以美会在南京所办的汇文书院博习馆(即预科)。
次年,汇文书院合并宏育书院更名金陵大学,从汇文书院预科升入金陵大学文科。
曾任《金陵光》中文版主笔。
1914年,陶行知从金陵大学毕业,毕业论文题为《共和精义》。
全家从歙县迁南京,与汪纯宜结婚。
1914年,陶行知赴美国留学,先入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市政学,次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其间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对陶行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育生涯191陶行知7年8月,陶行知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之聘,提前回国,在南京高师主讲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史、教育心理等。
1918年3月,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5月,南京高师成立教育专修科,任教育科主任。
1919年,与刘伯明等组织南京学界联合会筹备会,同年当选为会长;作为南京高师代表参与新教育改进社、《新教育》月刊。
1919年2月,发表《教学合一》,同年在南京高师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不久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
4月,发表《第一流的教育家》,率先提出创造精神的教育思想。
1920年夏,在南高师举办第一次暑期学校,为中国高等学校开办暑期学校之始。
陶行知的简介
陶行知的简介陶行知(1891-1958),中国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他被尊为“中国教育家”。
他是中国教育、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和商业部门改革的先鋒,他也曾在过去几十年里影响中国社会。
一、个人背景陶行知是江苏宜兴(Yixing)人,1901年出生在一个中等收入的小乡村家庭,1910年考取进入上海西南政法学堂(Puyi),这里的人则引起他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他还接受了很多美国早期新教派的思想。
二、人生经历陶行知曾担任过上海的新民主主义者的领袖,当时他是中国社会学会的会长。
1923年,他到日本留学,专攻福楼拜,社会学和戏剧,学习社会民主思想以及日本知识文化。
回到中国后,为留学团担任副团长,参加了改造中国教育。
三、其贡献①教育改革陶行知将很多早期的美国文教思想引进中国,改革了中国的教育制度,提倡革新教育理念。
陶行知认为只有有效的教育改革才能建立一个新的中国。
他还持续支持他所创办的《学术新思维》(Shidexinxi)小报来推进全国教育改革进程。
②早期社会主义运动1914年,陶行知在上海以主事身份同刘少奇、周恩来等共同创办了《新民主主义》(Xinmin Zhuyi),下文书籍《新民主主义刚哪》(Xinminzhuyi Gangna),这个杂志将实行社会主义的思想引入中国,他的作品也是影响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的重要贡献者。
③商业部门改革陶行知担任了近50年的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商业部长,领导了许多商业改革:规定商业工作室的营业条件,规范商品交易环节;规章商业术语,推动票据制度的发展……都是陶行知的贡献,为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四、其作品陶行知在《新民主主义刚哪》中写下了优秀的作品《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论述了无限制的民主,参加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还参与了中国新文学研究,撰写了一本名为《新文学研究》和《社会科学思想》的书籍,在教育事业上他还写下了《当代教育实验研究》《当代中国教育报告》等。
五、总结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他的改革思想对中国的新时代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改变了中国教育体系、展开早期社会主义运动以及改革商业部门,其作品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
介绍陶行知
介绍陶行知陶行知,字行知,号桃李洞主,清末民初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革命家,与张伯苓合称“陶张派”,其中陶行知更是中国一届又一届政治家及思想家所认可及尊敬的杰出人物,时也是早已消失的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军人物。
陶行知于1861年出生于山东淄博。
其祖宗是山东淄博财富的地主,自他的父亲仕宦出身的家庭,给他提供了完善的教育环境。
他就读于济南应用学校,曾就读北大、清华大学,并后继而去日本留学,在京都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陶行知出身于家庭传统文化,吸收西方和日本的思想,利用丰富的经验,把三者融合在一起,让自己成为了研究中国文化和实践中国教育的中心人物。
他一直集中力量去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坚持“立人之本,育贤之道”的教育观,强调以培养学生的人格来改善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发起“健康中国派”,向传统文化反抗。
他推行“全民教育”理念,力图改善当时的封建教育体系,在教育课程上言出必行,更以其著名的《尽可能选择》,深受中国学生的仰望。
陶行知在政治上的理念也是他的倡导多样化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主张和平改革,反对暴力革命,以求政治的和谐;反对奴隶制,希望阶级的和谐与革新;倡导宽容,反对种族主义、宗教偏见和政治歧视,倡言追求建立自由、民主、公平的新社会。
1899年,陶行知去世,终年38岁,至今他在教育、文学和政治上的思想仍是一代代中国人所崇敬的,他的思想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因此,他被认为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象征人物”,也是中国走过“传统”到“近代”的改革过渡的重要缔造者。
时至今日,陶行知的思想仍然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学,他的作品和思想仍然被研究、被传颂,他的名字也被用在政治宣言、教育促进中。
陶行知的思想对于当今的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将继续将他的思想传播出去,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先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索引号:发布时间:2011年6月24日点击:944 次审核时间: 责任编辑:wzd--------------------------------------------------------------------------------摘要:陶行知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创立了“生活教育”一系列伟大的理论。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粹,认真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为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将“教学做合一”理论用到实处,真正发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价值。
师范院校要根据本学校的教学特色秉行“陶氏”原理,将其理论内涵指导实践,改革旧教学模式,创立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师范院校、教学改革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①他崇高师德和无私精神,堪称“万世师表”。
②陶行知的一生竭尽全力奉献教育,他通过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各种教育思想的精华和总结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生活教育理论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教育学说。
“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原则。
他在《教学合一》一文,“批判传统教育所用的方法——教授法。
他说:现在的人叫在学校里的先生的为教员,叫他们所做的事体为教书,叫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授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生些书本知识的人。
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之外,便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授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
学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尸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了。
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来实在却像教校。
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的就将他和学分离了。
”陶行知深刻认识到“教员”存在的弊端,并且这种教育只是在磨灭学生的“天资”。
1926年,陶行知在《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一文中指出:“教学做合一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么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他说:“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
”1927年,他发表“教学做合一”的专文,进一步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所以,“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
”做是教与学的中心,盲目行动不是做,胡思乱想不是做,“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这样做的人要用心思去指挥力量,使能轻重得宜,以明对象变化皆道理。
”对此陶行知曾指出:“直接可以造成不死不活的教师,间接可以造成不死不活的国民,有生活力的教师又是要靠着有生活力的师范学校训练的。
”然而现在的师范院校培养师范学生,却不再是陶行知大师提出的具有生活力教师。
许多师范院校毕业生缺乏“师范性”,缺少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各方面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
当前我国师范院校“师范性”薄弱的弊端表现在:(1)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为主。
目前大多数高校老师的教学方法多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忽视实践性和操作性,没有根据教学计划开设相应的实践性课程,在授教过程中没有起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导向的作用,尤其是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大多过于理论化、单一化、老套化,缺乏实用性、操作性和先进性,严重脱离教育教学实际。
(2)教师垄断了整个课堂的话语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失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主要的工作就是听课和做笔记,干自己的事。
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地满堂灌,讲授的理论知识高度概括,枯燥无味,甚至部分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在讲课过程中行云流水,一节课下来授课内容太多,以致学生难以消化。
大学教育本应是探讨研究型的教育,课堂上更提倡学术上的争鸣,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但是现行多数大学教师还是缺乏相应的现代型互动研究式教学,以致学生难以产生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
(3)课程考试的形式单一,以笔试为主要的考核和考察方式。
现行的师范院校学生考核机制普遍是以期末考试为主,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对学生的师范性综合技能同样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影响力。
相当学校考试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与评估,不愿意对现行考试体制进行改革,部分教授博士同样反对对学生采取单一的考试考核方式,并进行论文研究和师范综合能力式考核方式,但这只是凤毛麟角,而且这些尝试常常也会在学校行政干预下中途夭折,没能形成有效、合理、科学的考核形式。
(4)教育学缺乏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课,现有教育实践课程不仅在数量上不能适应师范教育发展的需求,在结构上也没能实现优化,特别是对于师范院校,学生的教育师范性培养实践还很缺乏,没有形成科学的层级培养机制,以致很多大学生毕业工作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进入教师角色,既耽误教学又影响学生。
课堂组织上,教育学理论教学很少能结合具体实际操作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和理论知识难以为学生真正掌握和内化,更谈不上对学生以后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
在上述过程中可知,当前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存在诸多弊端,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笔者将结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哲学思想,就如何既有效地凸现师范性,以体现师范学校的特色,又充分地展现学术性,为师范生将来顺利从教及其未来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条件,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策略:(一)以“做”为主,“教学做合一”的课程模式1、改革现有的教育专业课程,力争“教学统一”。
在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本着改革和创新的原则,将教育专业课程纳入到“专业课”的范畴内加以重点建设,增加教育专业课程的门类,提高教育专业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力争使之占总课时达20%左右。
具体说来如下:首先,要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学、心理学、学科各科教材教法的教学要克服本本主义的倾向,密切联系中小学教师技能实际;同时,要增开教师心理学、教育法规与政策、现代教育制度与思想等课程,以帮助师范生形成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坚定的教育信仰,使师范生认识学科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掌握学科教育的模式、方法和技术,培养师范生独立从事学科教育的能力。
其次,要加快学科教育课程的建设,改变教育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水”、“油”分离的现状。
第三,强化职业技能课程。
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的比重,将教育专业课程与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相结合,注重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以帮助师范生尽快形成从教技能。
第四,重视教育研究课程。
开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使学生掌握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及研究过程,初步形成教育科研能力。
课程的设置要面向社会,师范院校要面向社会办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课程的设置请一线教师或校长给以点评和提议,由此真正实现课程的价值。
2、强化教育实践性课程,力争“学做统一”。
根据陶行知的生活实践教育观,教育实践是个体获得实践性知识和智慧的重要途径,而教育实践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对于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两者相互促进、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形成专业知能,指导专业实践。
作为教师培养中的关键一环,实践性课程对于师范生学教育,熟悉学生,巩固专业思想,培养教育教学实际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等具有特殊的作用。
有鉴于此,高校师范性教育专业应大大强化教育实践性课程。
一是教育见实习要贯彻于师范生的整个学程.每个学年段都要有见、实习安排,做到“早接触、长流水、不断线”,给师范生创造更多教育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尽快了解、熟悉和掌握学科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的技能;二是教育教学实践方式要多样化,既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也包括各种教育调查、教育研究、教学观摩、教改信息交流、模拟教学等活动,学校应将这些活动纳入课程计划体系。
三是可以利用高校与小学寒暑假的时间差,安排学生到家乡所在地小学进行教育调查、听课或上课,借以接触孩子、了解小学教育教学的一般流程和基本规律。
3、扩大师范性选修课的比例,力争“教做统一”。
由于培养时间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师范专业的任务非常繁重,其课程设置要求既要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又要在较高层面上富有弹性地展开,既要深又要广,既要专又要博。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上述任务,实现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在开足必修课的同时,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并且应以必修课以学专业知识为主,以选修课以学教师技能为辅,将教与做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快速地提高培养教师人才的速度,让师范生在校期间尽快进入教师的角色。
选修课的教师可聘请一线教师进行真实讲授,以达到传授实用知识的效果。
(二)主张生活教育哲学,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师范性1、学科教学以“学会”为指引,以“会教”为目的。
在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中我们可以知道,无论在哪个教育行业,教育都不是单方面的。
将这一观点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就是既要体现该学科的专业属性,构建该学科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又要努力渗透师范性,既要让学生“学会”,又要使学生“会教”。
因此,师范课堂教学要注重对师范生会教意识和会教能力的培养,要让会教的训练融会在每个学科的日常教学中,使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就进入准教师角色,明确师范的学不仅要学会,更要会教。
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联系中小学的课程内容,要把中小学教材作为师范学校的辅助教材,找出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教材之间的直接和间联系,实现两种教材在内容和体系上的同构和异构,让师范生既能达到该学科的高等院校的学习要求,又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和对口学校地教材,知道将来教什么和怎么教。
2、以身作则,注重大学教师的“示范性”教育。
生活教育哲学是陶行知力主的一种教育哲学,在实践中同样证明的这种的哲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于这种的哲学的理解,主要就是一种示范性教育哲学。
运用于大学教育,就是强调大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示范性,亦即大学教师的讲课实践无疑是学生学习的活样板。
特别是学生学习了教育理论以后,更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对教师的课作出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评价,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和学习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
因此,高师院校特别需要有更多的能体现师范特色的高水平的课堂教学。
各科教师都应特别注意研究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教学的基本功,在教态仪表、组织教学、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实验操作、作业批改、课外辅导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做学生的表率,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治学方法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对教学工作的挚爱之情不断塑造学生的师范性人格。
3、优化校园环境,提升师范生的师范性。
在陶行知的教育哲学思想中,特别注重教育环境的影响。
所以依我看来,一个教师能否形成持续发展的力量,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他“在校园内度过的光阴”,“参加活动的质量”和校园文化的风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