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整体性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合集下载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策略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策略
改革措施
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整体性治理的措施,包括建立跨部门工作小 组、制定共同目标、实施信息共享、推动资源整合等。
实践效果
英国政府整体性治理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提高了政府服务效率 和质量,增强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案例二:美国联邦政府协同实践
实践背景
美国联邦政府在21世纪初面临着 国内外的挑战,需要加强国内各 州之间的协同合作,同时推动与 其他国家的国际合作。
整体性政府的定义
整体性政府是指政府在治理过程 中,以整体、协调、整合的思想 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整 合各种资源,实现跨部门、跨层 级、跨地域的协同与合作,提供 无缝隙的公共服务。
整体性政府的特点
整体性政府强调政府的整体性、 协调性和整合性,它以信息技术 为手段,整合各种资源,打破部 门壁垒,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 量和效率。
01
优化组织结构
根据整体性治理的要求,优化组织结构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消除 信息孤岛现象。
02
03
完善运作机制
制定完善的运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 职责、权力、工作流程等,确保各部 门之间的高效协同和无缝衔接。
策略三:构建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搭建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各部门的信息资源, 实现信息共享和互通。
制定信息共享制度
制定信息共享的制度和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的信息 共享责任和义务,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更新。
加强沟通与协作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建立常态化的信息交 流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04
整体性治理的实践案例与启示
案例一:英国政府整体性治理改革
改革背景
英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压力和公众对政府服 务质量的质疑,需要提高政府整体效率和协同能力。

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本文旨在对整体性治理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合性述评,探讨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及不足之处,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整体性治理是指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等多元主体,通过协同合作、资源整合和系统规划等方式,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

自20世纪90年代起,整体性治理在西方国家逐渐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社会福利、医疗卫生等领域。

在我国,整体性治理的概念也逐渐受到,相关研究正逐步展开。

在国外研究方面,整体性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共管理领域。

众多学者对整体性治理的理论体系、实践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不同角度对成功案例进行分析。

例如,学者们通过对英国“整体政府”改革的案例研究,总结出整体性治理在推动政府改革、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有学者整体性治理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问题,提出了有关跨文化、制度等方面的挑战与困难。

国内研究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整体性治理的相关研究。

主要集中于分析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实践模式以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等方面。

针对我国特定领域的整体性治理实践,学者们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推动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整体性治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

其中,定性研究主要是对整体性治理的理论框架、实践经验等进行梳理和总结;定量研究则通过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等手段,对整体性治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和预测;案例分析则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总结实践经验并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问卷调查则通过收集公众对整体性治理的看法和意见,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整体性治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整体性治理可以有效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整体性治理能够推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整体性治理在推动政府改革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策略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策略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策略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整体性治理的实现策略•整体性治理的实践案例分析•整体性治理的优化对策与建议•结论与展望01引言全球性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剧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域的协调与合作需求迫切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的重构必要性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问题研究目的探究整体性治理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策略,为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研究问题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如何实现整体性治理?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论文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整体性治理的实现策略、结论四部分。

02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内涵整体性治理是一种强调协同、整合和多元化的治理理念和模式,旨在克服公共治理中的碎片化问题,提高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

特征整体性治理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强调协同合作,即通过跨部门、跨层级的合作与协调,实现治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注重整合,包括政策目标整合、政策工具整合和治理手段整合等,以解决原有治理体系的碎片化问题;三是强调公共服务的以人为本,即关注公民需求,加强与公民的互动与合作,提高公民参与度;四是倡导多元化治理,通过多元主体、多种手段的结合,提高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

整体性治理的内涵与特征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注重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整体性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治理理论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参与,注重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协同合作,为整体性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服务理论注重满足公民需求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主张以人为本、注重公平和公正,为整体性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整体性政府理论整体性政府理论强调政府内部的协同合作,注重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为整体性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及应用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及应用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及应用一、本文概述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管理理论,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实务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探讨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发展历程、核心要素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通过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深入研究,本文期望为公共管理实践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指导,推动公共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本文将简要介绍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阐述其产生的历史脉络和理论基础。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要素,包括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工具以及治理目标等方面,揭示其独特的理论特点和优势。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整体性治理理论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还将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方向和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整体性治理理论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概述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管理理论,其核心理念在于跨越组织边界,通过协调与整合的方式,实现政策、服务和管理的连贯性与一致性。

这一理论的核心要义在于解决碎片化问题,提升政府治理的效能与效率。

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应超越传统的部门分割,构建一个全面、协调、整合的治理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各个政府部门和机构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为公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这一理论的提出,旨在解决传统政府治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政策冲突、资源浪费、服务碎片化等。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强调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注重政策制定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避免政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再次,强调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提供一体化、便捷的服务;通过整合政府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策略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策略
系统的环境适应性
整体性治理需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以实现持续 的优化和发展。
网络化治理理论
网络化治理的优势
网络化治理能够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 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网络化治理的挑战
网络化治理需要解决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和协调问题,建立有 效的合作机制和信任关系。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整体性治理的实现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 创造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员工招聘和培训、绩效评估和激励、员工关系和福利等问题,需要采 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 实现策略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整体性治理理论概述 • 理论基础 • 实现策略 • 实践案例分析 •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01
整体性治理理论概述
理论起源与发展
理论起源
整体性治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 的英国,旨在解决政府机构间存在的 碎片化问题。
理论发展
认可度。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某省卫生健康系统的整体性治理实践
总结词:部分实现
详细描述:某省在卫生健康系统实施整体性治理后,医疗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提升。但仍然存在部门间信 息共享不足、协调难度大的问题。
国际上整体性治理的实践与经验
总结词:值得借鉴
详细描述:国际上一些国家在整体性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英国、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的成 功经验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有助于推动我国整体性治理的进一步发展。

整体性治理的实践探索_深圳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案例分析_丁煌

整体性治理的实践探索_深圳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案例分析_丁煌

整体性治理的实践探索———深圳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案例分析丁煌,高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深圳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本质上是一项整体性治理的实践探索,是在整体性治理理念下对交通管理体制的发展与创新。

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管理模式,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所秉持的治理理念,遵循的治理原则,选取的治理工具都与整体性治理相契合;相应地,整体性治理理论也从职责设置、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法规制度等方面昭示了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城市交通体系;大部门体制;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深圳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460X (2011)06-0005-05收稿日期:2011-07-1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提高政策效能与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研究》(11AZZ004)作者简介:丁煌(1964—),男,河南息县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公共行政与公共政策研究;高峻(1978—),男,湖北枣阳人,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地方政府行政改革研究。

通畅的交通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源泉,而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则是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世界中心城市的交通体系向综合化和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大势所趋。

2009年,深圳市政府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在以往机构改革的基础上新组建设立了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初步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中心城市大交通管理体制。

深圳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大部门体制”改革目标与原则下构建的,其现实运作中治理工具的选择、协调和整合的策略、运行机制的构建都凸显了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理念。

在某种意义上说,深圳的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本质上正是整体性治理的一次成功的实践探索。

一、深圳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的形成历程与内涵阐释深圳是我国大陆最早进行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城市。

整体性治理理论

整体性治理理论

整体性治理理论与实践启示发端于英国的整体性治理理论和以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代表的整体政府建设实践,对于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也要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

发端于英国的整体性治理理论和以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代表的整体政府建设实践,对于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提出及由来整体性治理理论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官僚制政府以功能为导向而导致政府职能重复分散的批判,是对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而导致公共服务碎片化的回应。

整体性治理理论由英国学者佩里·希克斯首倡。

1997年,佩里·希克斯在其《整体政府》一书中第一次提出整体性治理理念。

整体性治理就是以公众需求为治理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治理手段,以协调、整合和责任为治理机制,跨越组织功能边界,在政策、规章、服务、监督四个方面,对治理层级、功能、公私部门关系及信息系统等碎片化问题进行有机协调与整合,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破碎走向整合,为公众提供无缝隙、非分离的整体性服务,充分体现国家治理的包容性、整合性。

1997年,托尼·布莱尔执政的英国工党政府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其政府改革纲领,并提出协同政府概念。

1999年,英国政府出版《现代化政府》白皮书,在对前两年工作进行总结基础上推行整体政府改革十年规划。

这一模式也迅速推广到经合组织诸多国家。

澳大利亚通过引入整体性治理理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打造整体政府,是最早响应整体性治理的英联邦国家。

《澳大利亚联合政府报告》中对整体政府定义进行了说明:横向上,对国家安全、科学、统计、环境、区域发展、就业等领域进行革新,实现组织间跨部门合作;纵向上,强化总理在行政领域的主导地位,实行统一财政管理体制。

澳大利亚整体政府建设实践主要体现为在政府内部建立伙伴关系,整合自身资源;对外建立协同关系,拉近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建立“中央链接(Centre link)”,同一系统集结各种社会服务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策略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策略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策略整体性治理是一种综合的治理模式,它将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政策和行动融合在一起,以达到一种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理目标。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在于系统思维和复杂性理论。

本文将通过对整体性治理的概念、组成要素、实现策略等方面的分析,简要介绍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策略。

一、概念与组成要素整体性治理是指将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文化等不同领域的政策和行动相结合,以达到一种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理目标的跨学科和综合的治理模式。

整体性治理需要遵循系统思维的方法,将治理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系统,并使用系统性方法来实现治理目标。

整体性治理包括以下组成要素。

1. 系统性思维:即将治理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系统,并使用系统性方法来实现治理目标。

在整体性治理中,系统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有助于分析复杂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2. 多元治理:即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包括法律、政策、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手段等,以满足各方的需求和利益,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与发展。

3. 社会参与:即社会各方面参与治理,促进治理的民主化和公正化,提高治理效率和效果。

4. 协调与合作:即各种机构、部门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5. 综合性指导:即在整个治理过程中使用综合性指导,整合不同领域的政策和行动,以实现整体性治理的目标。

二、实现策略实现整体性治理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包括以下策略。

1. 综合考虑:一个整体性治理的战略必须综合考虑各种不同的利益,以及其影响和相互作用。

2. 社会参与和协作:整体性治理包括社会各部门的参与和协作。

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使得不同社会利益相关方可以参与到治理中来。

3. 协调各政策:治理措施需要考虑多元化的政策要求,并且协调这些措施以达到一个更广泛的治理目标。

4. 制定整体性指导:需要制定一个整体性的指导方案,以指导各部门和利益相关方协同工作,从而达到一个共同的治理目标。

5. 应用最新技术:要应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以改进整体性治理的效果和效率。

整体性治理理论

整体性治理理论

整体性治理理论:整体性治理就是以公民需求为治理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治理手段,以协调、整合、责任为治理机制,对治理层级、功能、公私部门关系及信息系统等碎片化问题进行有机协调与整合,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破碎走向整合,为公民提供无缝隙且非分离的整体型服务的政府治理图式。

整体性治理理论对新公共管理的一种修正。

新公共管理是从经济和社会的视角看待政府的管理,其背景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对效率的要求,西方现代工业社会对公共服务提出的多元化的要求,以及官僚体制的结构和运作方式由于繁文缉节和低效率而遭到普遍垢病。

因此,新公共管理所采用的治理方式,比如强调绩效、结果、分权以及解制、效率、重塑政府等都反映了当时时代的要求。

而整体性治理理论则是以政府内部机构和部门的整体性运作为出发点的,其背景是信息时代的来临。

20世纪90年代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使新公共管理的一些治理方式被终止或被改革。

新公共管理在提升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服务提供者的竞争过程中引入多样性等诸方而取得了不少的成功。

但是,新公共管理的市场化、分权化与解制也使政府机构破碎化,极大地增加了决策系统的复杂性。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政府管理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破碎走向整合。

在登力维看来,数字信息时代的治理的核心在于强调服务的重新整合,整体的、协同的决策方式以及电子行政运作广泛的数字化。

此外,与新公共管理要打破官僚制的努力不同,整体性治理是以官僚制作为基础的,即整体性治理强调,信息技术的运做是以官僚制组织为基础的。

正如菲利普·库琅所言,现代公共管理是在垂直的权威模式和平行的协商模式互相交叉的情况下运作的。

唐纳德·凯特尔在评论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著的《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书时曾指出,“戈德史密斯和埃格斯的最深刻的见地是,必须按照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层级结构建立纵向的权力线,并根据新兴的各种网络建立横向的行动线。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新兴理论,旨在解决复杂社会问题和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本文将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研究历程、现状进行梳理,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该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政府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实现高效、协调的治理,为提升我国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研究历程方面,本文将回顾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分析该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观点和理论贡献。

在现状方面,本文将重点介绍整体性治理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包括理论应用、实践案例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发展趋势方面,本文将探讨整体性治理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创新点,包括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对整体性治理的影响,以及整体性治理理论在全球治理、区域合作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为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整体性治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其背景是公共管理体系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政策挑战。

传统的官僚制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因此,学者们和政策制定者开始寻找新的理论框架来指导公共管理实践。

在这个背景下,整体性治理理论应运而生。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协调与整合政府部门间的功能和资源,打破碎片化的治理局面,以实现政策目标的协同和公共服务的无缝隙提供。

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倡通过跨部门合作、信息共享、流程优化等手段来提高政府效能和回应性。

自整体性治理理论提出以来,其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早期的整体性治理理论主要关注政府内部的协调与整合,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拓展,该理论逐渐扩展到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等多个领域。

整体性治理理论开始强调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合作,以及政府在市场监管和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综述作者:姜庆霞张绍芃来源:《度假旅游》2019年第01期摘要: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治理的碎片化、服务的裂解性问题也随之而来,所以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去反思和修正这些问题。

整体性治理主张用整合、协调、网络化的方法解决治理碎片化的问题,近些年,国内外学术界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研究数不胜数,从不同的理论层面诠释整体性治理,为改革实践和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因此通过阐述整体性治理的概念并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其的发展研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总结出整体性治理是公共管理的新范式,能够有效解决我国治理碎片化问题。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概念;发展综述;理论评价中图分类号:F59;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1-0010-0220世纪90年代,整体性治理理论—公共管理学界的新理论,首先产生于西方国家。

公共管理在治理过程中出现低效率、碎片化困境,因此整体性治理理论应运而生。

整体性治理理论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对一些发达国家把公共管理理论运用实践当中产生深刻影响。

但是,国内对其理论的研究还处于探索性阶段。

在得到诸多专家学者对整体性治理理论解决碎片化困境、服务裂解性等问题的高度认可后,我国学者更加重视把此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所以,客观公正的评价整体性治理理论,促进整体性治理理论本土化发展。

1 整体性治理概念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复杂和危机并存的政府管理问题警示着现代社会将进入风险时期,这期间,新公共管理的主导地位导致政府管理出现财政、信任、管理等危机,此时,整体性治理理论应运而生。

希克斯(Perri Six)1997年指出整体性治理以协调、整合为治理机制。

对治理层级、治理功能、治理的信息系统等方面出现的碎片化问题进行整合,逐渐形成一个整体模式。

[1]希克斯(Perri Six)等2002年提出整体性治理的三个维度、三个层次以及五种政府治理模式,目的是实现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政策、规则、服务供给、监控等方面的整合。

整体性治理理论及对本研究的适用性分析

整体性治理理论及对本研究的适用性分析

整体性治理理论及对本研究的适用性分析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云南省公路局养护设备优化管理探析【绪论】整体性治理下公路养护设备管理研究绪论【第一章】整体性治理理论及对本研究的适用性分析【第二章】云南干线公路管养体制概述【3.1】云南省公路局养护设备管理现状【3.2】公路局养护设备管理现存问题【3.3】养护设备管理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第四章】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养护设备管理顶层制度设计【5.1 5.2】机械化养护和应急中心整体布局及养护设备配置【5.3】全面实行养护设备动态管理【结论/参考文献】公路局养护设备保养管理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第一章整体性治理理论及对本研究的适用性分析云南省公路局养护设备管理体制的完善,契合整体性治理理论。

本章通过阐述整体性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特点,梳理其发展的脉络,发掘其理论内涵和要义,深入地分析整体性治理理论在完善云南省公路局养护设备管理体制方面的适用性,是分析研究云南省公路局养护设备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整体性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特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罗西瑙认为,“治理”是由共同的目标所支持的活动。

这个目标不一定需要强制力量以让别人服从,事实上依赖于主体间重要性的程度,甚至超过了颁布的宪法和宪章①.罗茨认为,“治理”应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1)最小的国家管理活动;(2)公司管理的治理;(3)新公共管理的治理;(4)善治的治理;(5)控制体系的治理;(6)组织网络的治理。

彼得斯提出了四种政府治理模式,以区别于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②.邓哈特在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公共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数字化产品在发达国家的普遍应用,逐步兴起了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整体性治理政府管理模式(Holistic Governmance),这一理论强调了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整合与协作。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英国早在18 世纪进行城市人口收集和分析时,就使用了整体性的工作方法,很好地利用了政府部门间的协作关系,有效实现了人口信息的统计,开创了整体性工作的理念。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本栏目责任编辑:代影·vacation tour 度假旅游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基础理论2019年1月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综述姜庆霞,张绍芃(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摘要: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治理的碎片化、服务的裂解性问题也随之而来,所以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去反思和修正这些问题。

整体性治理主张用整合、协调、网络化的方法解决治理碎片化的问题,近些年,国内外学术界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研究数不胜数,从不同的理论层面诠释整体性治理,为改革实践和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因此通过阐述整体性治理的概念并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其的发展研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总结出整体性治理是公共管理的新范式,能够有效解决我国治理碎片化问题。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概念;发展综述;理论评价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1-0010-0220世纪90年代,整体性治理理论—公共管理学界的新理论,首先产生于西方国家。

公共管理在治理过程中出现低效率、碎片化困境,因此整体性治理理论应运而生。

整体性治理理论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对一些发达国家把公共管理理论运用实践当中产生深刻影响。

但是,国内对其理论的研究还处于探索性阶段。

在得到诸多专家学者对整体性治理理论解决碎片化困境、服务裂解性等问题的高度认可后,我国学者更加重视把此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所以,客观公正的评价整体性治理理论,促进整体性治理理论本土化发展。

1整体性治理概念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复杂和危机并存的政府管理问题警示着现代社会将进入风险时期,这期间,新公共管理的主导地位导致政府管理出现财政、信任、管理等危机,此时,整体性治理理论应运而生。

希克斯(Perri Six )1997年指出整体性治理以协调、整合为治理机制。

对治理层级、治理功能、治理的信息系统等方面出现的碎片化问题进行整合,逐渐形成一个整体模式。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策略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策略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策略作者:谢微张锐昕来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06期摘要:整体性治理作为公共行政学领域的一个新范式,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发展的现实之需和方向指引。

背离职能再造而转向功能再造,背离以经验为导向的方法而转向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方法,背离从政府部门自身便捷性出发而转向以公众需求为核心,这三者分别构成了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组织、方法论和价值基础。

组织基础为功能再造提供了基础性原则。

方法论基础为整体性治理提供了实际支撑。

价值性基础提供了路径依赖和方向指引。

这三个基础相互衔接,有机构成,共同呈现出理论基础全观式图景。

本文还提出了理论基础的具体化实现策略。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组织基础;方法论基础;价值基础;实现策略整体性治理( Holistic Governance)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约克大学的安德鲁·邓西尔于1990年首次提出。

随后,英国著名学者佩里·希克思将这一概念上升为理论体系。

该理论一经问世,便受到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与实践界的充分肯定。

英、美、澳、加拿大、新西兰等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先驱国家在实践层面率先加以广泛运用。

我国也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加以借鉴和应用。

本文从组织基础、方法论基础和价值基础三个维度,对该理论进行全景式梳理和分析,以期丰富该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增强人们对其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认识,扩大其在实践层面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一、以功能整合为支撑——整体性治理的组织基础功能整合是相对职能整合而言的,职能整合的逻辑是政府根据新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对自身的职能进行新的定位和梳理,以便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职能整合之后,政府系统依据新的职能,重新设置新的部门来履行新的使命。

职能整合对政府适应新的环境,保证政府系统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具有重要作用。

但职能整合本质上仍然是政府系统对其自身职能的重新调试和调整,不会对政府运行方式产生根本性变革。

依据职能设置部门,以部门为主体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增加了政策系统的复杂性,为政府系统跨部门制定政策和协同作业带来障碍。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述评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述评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述评作者:兰淑娇曾超群段凯俐林辉燕杨晓琴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5年第08期摘要:近些年,国内外学术界对政府整体性治理研究颇多,从不同理论层面来诠释整体性治理,基于此,结合当前一些学者对整体性治理的研究,主要从整体性治理的背景和“整体政府”着手,就整体性治理在中国的适用性及整体性治理的发展前景进行简要综述、分析。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整体政府模式理论一、整体性治理的背景与概念1.相关背景(1)公共治理下的社会环境背景:风险社会与棘手难题风险社会与棘手难题长期的相互作用力,是迫使整体性治理出现的内在要素。

曾令发(2010)介绍了整体型治理理论产生的相关背景,对风险社会与棘手难题的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做出了深刻的剖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风险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主流话语。

无论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疯牛病、禽流感、SARS等病毒的侵扰,还是地震、台风、泥石流、海啸,风险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公共治理下的风险社会是全球化的产物,全球化使得风险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造就了世界风险社会。

可以说风险社会的到来意味着技术—工具理性乌托邦的轰然坍塌,意味着现代民主政治元话语的失语,意味着必须在反思现代性的语境中重构社会治理模式。

然而伴随着风险社会的来临,大大加剧了公共治理所面临的“棘手难题”(wicked problem)的突出性。

所谓棘手难题是指“那些跨越部门之间界限并且只是通过单个的机构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如毒品、犯罪、大众心理健康、教育、贫穷、社会排斥、环境等问题。

风险社会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棘手难题的再生产,而棘手难题的不断催化同时也加重了社会的危机性与风险性。

在风险社会和棘手难题的共同作用下,要求公共治理必须摆脱现有的思维模式,而传统官僚体制、市场化模式,甚至网络化的治理结构又不可避免地让公共治理步入到碎片化的困境,整体性治理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公共治理过程中的碎片化难题。

企业整体智治的路径思考与研究实践

企业整体智治的路径思考与研究实践

103企业整体智治的路径思考与研究实践■黄家良 浙江省烟草公司金华市公司摘 要:数字经济时代,传统企业面临新机遇、新挑战,以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的思路,迭代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升级,在企业内部加快形成“懂数、管数、用数”的理念,浓厚数字文化;打破层级、贯通流程、重塑制度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运用数据资源,基于低代码平台,搭建多跨协同、实用好用的数据产品,全面提升企业整治智治水平。

关键词:整体智治;治理体系;数据治理;数据产品一、研究背景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治理具有实时、精准、高效、溯源、预测的强大优势,是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

在此背景下,各地区都把数字化转型提升到战略高度,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革。

浙江锚定“数字浙江”目标,数字化转型从“最多跑一次”改革到整体智治纵深推进,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本文结合烟草企业实际,探讨和思考如何有效推进企业整体智治。

二、解决问题在整体整治中,“整体”代表全局,强调一体联动、多跨协同,要让部分的统筹协调和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智”是信息化、技术化、数字化的产物,代表智能智慧,强调数字赋能、数驱智控;“治”代表治理,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普遍优化,对运动效能的辩证转换,要求资源配置、工作质效、服务质量等得到优化提升。

当前阶段,推进整体整治主要解决的问题如下:一是解决职责交叉、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等治理“碎片化”现象;二是通过广泛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治理主体之间的有效协调,将系统内在和外在的全部资源进行有效有序整合,实现体系重塑、功能优化。

三、建设目标推进企业整体智治,需要突破传统业务条线垂直运作、单部门内循环的模式,以“整体协同、应用集成、运行高效、即时响应、服务融合”为目标,以客户、员工为中心,以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的业务协同为主线,以畅通管理资源要素、实现数据交换共享为核心,以数据产品创新、场景应用实践为抓手,构建起以“需求导向、纵横贯通、智慧应用”为特征的整体治理体系,形成“数据决策、数据服务、数据创新”现代化治理模式,实现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服务高效化。

治理学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紧密相连

治理学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紧密相连

治理学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紧密相连治理学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紧密相连治理学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它旨在研究有关政治、经济、社会及环境等各方面的公共问题和公共财富的管理与治理。

治理学的出现,代表着传统政治学模式的更新和转型,是一种以目的本位的思维方式在政治管理中的实践和理论创新。

治理学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紧密相连,而两者又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一. 治理学的实践意义1.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治理学的理论研究构建了以整体性和外部性为基础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强调各方面的协调合作以及多元利益平衡的思想。

这种思想模式为实践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实践中,他们不再以政府为中心,而是强调包容各方面的利益,共同解决公共问题,提高公共福利水平。

2.强调社会参与治理学的出现,提倡社会参与,倡导政府、企业、公民社会三大力量之间的协作与合作。

这种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关系成为实践中的一种重要模式,不仅是行政管理改革的必然产物,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3.促进政府公正公平治理学的理论提出了政府公正公平的概念,并以此为核心价值观,构建了以行政职能理论为基础的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着眼于政府公正公平的原则,促进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推进公共领域效率与公正的平衡发展。

此种模式的出现,一方面降低了政府腐败可能性,一方面提高了公共部门服务质量。

二. 治理学的理论意义1.从目标到实践治理学认为,治理的核心任务不仅在于达成所希望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些目标成为实践的基础。

治理学理论为实践者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和路径,使他们可以更加科学地和高效地实现治理目标。

2.突破了传统以政府为核心的思维传统的政治学、行政学的核心都是“政府”,强调政府权威、统一性、效率性和管治能力。

而治理学则是从协调各方利益的角度出发,研究多元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使得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互相交织,相得益彰,使得治理工作更加现实可行背景下的实践工作。

试论整体性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试论整体性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试论整体性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试论整体性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摘要整体性治理是为解决由新公共管理带来的“碎片化”困境问题所提出的一种全新公共治理模式,主张通过协调与整合,使多元主体的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实现多区域多部门的合作,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的政策目标的一种治理方式。

研究从理论反思与现实依据的两个方面阐述了理论的缘起与价值,并就整体性治理兴起的原因进行分析,梳理了整体性治理的主要内容,强调了治理的整合性,整体性运作的目标实现,和整体性治理机制。

整体性治理在我国公共危机治理、财政预算和大部制改革等方面的现实实践,以期给的政府管理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整体性治理公共危机治理大部制改革一、引言公共行政的治理模式一直在西方学者的研究领域受到较高的重视,治理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政府管理活动,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同时在学术和实践领域也具有十分显著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末,在经历了对传统治理模式的变革之后,英国学者提出了一种被认为有可能成为21世纪关于政府治理的重大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

这一理论的首倡者与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学者佩里·希克斯(Perri6)和帕却克·登力维(Patrick Dunleavy)。

依据希克斯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整体性治理就是以整合作为其管理理念,通过网络式服务的组织形态,逐级扩大授权,通过政策的整合解决公民关注的生活问题,实现政府的政策与公民需求、科技、资源的一种高度整合。

二、理论反思与现实依据:整体性治理兴起的原因分析(一)理论反思1.官僚制。

传统的官僚制是一种以功能为导向的组织之间的运作模式。

这种模式导致了一系列的弊端:狭隘的服务视野、公共服务分布于各部门间、政府机构设置出现重叠、资源运作重复浪费、政策目标与手段相互冲突等等。

它具有较为明显的分散性和间断性、根本不可能从整体上提供公民所需求的服务,从而导致一种“功能分裂式治理”。

豍官僚制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的体现,等级式的官僚体制是实施严格的功能组织管理体系。

整体性治理理论

整体性治理理论

整体治理是一种政府治理模式,它以公民的需求为治理导向,信息技术为治理手段,协调,整合和责任为治理机制,并有机地协调和整合诸如治理水平,职能,公私部门关系之类的零散问题。

信息系统,从分散到集中,从局部到整体,从分散到融合,不断为公民提供无缝,不分离的整体服务。

将整体治理理论修订为新的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看待政府管理。

其背景是,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需要效率,西方现代工业社会要求公共服务多样化,官僚体系的结构和运作模式由于繁琐的工作和低效率而普遍受到污染。

因此,新公共管理所采用的治理方法,如强调绩效,结果,权力下放,解散,效率和重塑政府,都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整体治理理论基于政府内部机构和部门的整体运作,其背景是信息时代的到来。

随着1990年代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新公共管理的某些治理方法已经终止或改革。

新的公共管理在提高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服务提供商竞争过程中引入多样性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

但是,新公共管理的市场化,分权化和解体化也破坏了政府机构,大大增加了决策系统的复杂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政府管理从分权到集权,从部分到整体,从分散到集成。

邓立伟认为,数字信息时代的治理核心在于强调服务的重新整合,整体和协作的决策模式以及电子行政运作的广泛数字化。

此外,与新公共管理打破官僚主义的努力不同,整体治理基于官僚主义,也就是说,整体治理强调信息技术的运营是基于官僚组织。

正如菲利普·库伦(Philip Cullen)所说,现代公共管理在垂直权限模式和并行协商模式相互交叉的条件下运作。

唐纳德·基特尔(Donald keitel)在评论由斯蒂芬·戈德史密斯(Stephen Goldsmith)和威廉·埃格斯(William D. Egers)撰写的《网络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式》一书时指出:“戈德史密斯和埃格斯最深刻的见解是,他们必须根据传统的最高水平建立垂直的电力线。

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不断开创收费管理的新局面。医院的医疗收费是医院实现业务
○叶 璇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
收入的主要方式,针对近年来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医院应采取有力的措施、科学的方法,全面完善医院的收费管
【摘要】 整体性治理是针对新公共管理引发的 “碎片化”
理。首先,加强现金管理。为避免收费人员的弄虚作假,要严格 (fragmentation)所提出的治理模式,主张通过有效协调与整合 ,使
为避免收费人员的弄虚作假要严格落实军队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日清月结做到账实相符按照收支两条线及一个单位只开设一个基本银行账户的财务归口制度由收费办出纳按照现金保管限额规定将现金存入夜间金库收费员每日自行盘点会计与出纳定期对账催短缺或多出现象及时查明原因纠正保证现金安全
理论探索
CO N TEMP O RARY象的发生。
制,其代表人物是佩里·希克斯和帕却克·登力维。英国学者佩里·
总之,医院财经工作是医院经济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医院 希克斯(Perri 6)首倡整体性政府(holistic government)的概念,主
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医院财经工作中,财经中心要遵循核 张 21 世纪的政府应为整体性政府、预防性政府、改变文化的政府
【关键词】 整体性治理 综述 国内外研究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该学说影响了英国、 加拿大、澳洲、纽西兰、芬兰及荷兰等国。国内和台湾对整体性治 理的研究从理论探讨逐渐转向实践应用,其理论思想逐渐获得越 来越多人的认同。 一、国外相关研究 整体性治理强调在组织结构上建立协调与整合的连结性机
110
《当代经济》2012 年3 月(下)
理论探索
CO N TEMP O RARYECO N O MIC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整体性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摘要整体性治理是为解决由新公共管理带来的“碎片化”困境问题所提出的一种全新公共治理模式,主张通过协调与整合,使多元主体的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实现多区域多部门的合作,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的政策目标的一种治理方式。

研究从理论反思与现实依据的两个方面阐述了理论的缘起与价值,并就整体性治理兴起的原因进行分析,梳理了整体性治理的主要内容,强调了治理的整合性,整体性运作的目标实现,和整体性治理机制。

整体性治理在我国公共危机治理、财政预算和大部制改革等方面的现实实践,以期给的政府管理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整体性治理公共危机治理大部制改革一、引言公共行政的治理模式一直在西方学者的研究领域受到较高的重视,治理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政府管理活动,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同时在学术和实践领域也具有十分显著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末,在经历了对传统治理模式的变革之后,英国学者提出了一种被认为有可能成为21世纪关于政府治理的重大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

这一理论的首倡者与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学者佩里·希克斯(Perri6)和帕却克·登力维(Patrick Dunleavy)。

依据希克斯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整体性治理就是以整合作为其管理理念,通过网络式服务的组织形态,逐级扩大授权,通过政策的整合解决公民关注的生活问题,实现政府的政策与公民需求、科技、资源的一种高度整合。

二、理论反思与现实依据:整体性治理兴起的原因分析(一)理论反思1.官僚制。

传统的官僚制是一种以功能为导向的组织之间的运作模式。

这种模式导致了一系列的弊端:狭隘的服务视野、公共服务分布于各部门间、政府机构设置出现重叠、资源运作重复浪费、政策目标与手段相互冲突等等。

它具有较为明显的分散性和间断性、根本不可能从整体上提供公民所需求的服务,从而导致一种“功能分裂式治理”。

豍官僚制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的体现,等级式的官僚体制是实施严格的功能组织管理体系。

它把社会演变成了一个框架,一个没有个性的社会机器,所有的社会行动都是建立在功能效率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通过使用官僚体制,来保证社会组织经济利益的的最大化。

然而,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中,组织管理官僚机制早已渗透进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反应社会生活的理性化。

韦伯认为,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不可避免的问题。

一方面,它使人们的行动逐渐淡化了理想的价值和对思想的追求,更加注重功能的效率;另一方面严重的剥削了人们的自由个性,在现代社会过程中,使其陷入了被宗旨和目的所支配的和取代的过程当中。

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实现效率价值的能力受到一系列的怀疑:“统治”概念的消解和“治理”概念的出现;政府运作的方式、革命性的划时代的职能变化;权力层级关系的破坏,官僚制的畸变。

公共管理的产生是挑战官僚制的结果,它扩展与深化了行政管理的内容,强调了“公共性”,把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作为自己新的目标,表明了公共组织的变迁是从内部走向外部的。

新公共管理是作为官僚制行政的一个最大挑战者,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其的否定和挑战是多方面的。

2.新公共管理。

在二十世纪西方国家不断兴起的新公共管理实践中,过分的引进市场机制的价值取向,并主张用企业的管理方式来改造政府部门,忽视了市场自身具有的缺陷,因而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和麻烦。

随着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在政府治理中弊端的不断出现,出现了在英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政府组织化改革中导致的碎片化问题,其严重性不断加强。

(1)转嫁问题,让其他的组织来承担代价。

每个机构都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机构在没有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其它机构完成余下的问题;(2)相互矛盾的项目。

某些组织政策的目标互相之间是有矛盾的,或者即使是这些组织从事着相同政策的目标,但是它们的政策结果却是相互矛盾的;(3)重复,比如个案研究部门必须向中央政府部门发75份以上的计划;(4)互相冲突的目标,一般严重的冲突都是由于不同的服务目标所造成的。

例如警察在证据收集时,很容易和那些从事青少年心理辅导工作的社区服务人员产生矛盾,发生冲突;(5)不同的组织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恰当的干预比较易缺乏;例如,增进健康和教育支持的干预应该在传统的干预有孩子的家庭的社会工作之前,但是如果这样做,对孩子生活的照顾就会减弱。

(6)各组织在需要作出反应时,多成自身角度出发。

例如,在建立地区儿童保护委员会之前,心理学家、教育福利官员、儿童保护社会工作者和警察都自行决定了各自干预的方式和范围;(7)公众无法得到服务,对得到的服务感到困惑。

公众并不会把他们的问题做一个清楚的分类。

(8)提供服务或干预中的差距或遗漏。

例如,一些着眼于长远犯罪预防的项目指出了一些早就应该纠正的干预中的差距。

以上的问题都是在治理中的一些协调、合作、整合或整体性运作这些理念想要解决的。

豎传统的官僚体制和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已经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弊端。

而整体主义的对立面正是破碎化。

此时正需要这种主张通过协调与整合,使多元主体的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实现多区域多部门的合作,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的政策目标的一种治理方式的出现。

从某方面来看,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在新时代的不适应性正是推动整体性治理出现的重要原因。

(二)现实依据1.全球化。

全球化也在改变着政府治理和国家治理,并给它们的治理带来了一些困难。

尤其是给跨越国界的政府治理,其中最显著的是环境的治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也为新的政府治理理论的出现提供了现实依据。

从治理的边界层面来看,治理的边界越发的模糊和不稳定。

很多问题都已经国际化,成为了复杂的跨区域、跨部门的公共事务,这样政府治理就需要跨越部门、地区和国度,上升到全球化的层面;从政策的制定层面看,各国的决策阶层共同面临的治理问题越来越多,仅靠某一行政区域有限的政府治理能力无法实现有效治理,必须依赖跨越边界的协调与合作将不同区域的政府、组织和公民等力量整合起来,实行整体性的跨域治理。

2.信息技术。

首先,信息技术对政府组织结构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上一个世纪6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日益运用开始影响政府内部组织结构的其他方面,扁平化的机构逐渐出现。

60年代和70年代第一波办公室自动化通过减少大量的办事员职位使运作层大量减少。

80年代和90年代的第二波自动化引入了高级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程序,使得中层职位减少。

其次,信息技术对公共管理的影响的最后一个层面是主要的政策变革时,政府信息技术系统变革的必要性、重点以及变革时间。

当前大多数政策的变化意味着信息技术的系统变化。

三、希克斯整体性治理理论及其评价整体性治理在应对由新公共管理带来的碎片化困境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和完整的治理理论。

我们主要从其整合性,目标与功能性等因素以及其治理机制方面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一)强调治理的整合性整体性治理的整合是一种合作性的整合,是最高层次的整合。

主要表现为:政策层次的整合,政府所有的机构在政策的制定阶段,即应该实现政策的整合,对特定的政策目标和结果应该有共识和认同感。

治理层级的整合,如全球与国家层级的整合,中央与地方机构的整合,全球范围内各类型组织之间的整合。

治理功能的整合,机构内功能的整合,例如国务院的各部委之间的整合;功能性机构之间的整合,例如保健部门与社会福利部门之间的整合、环境部门与城市建设部门之间的整合等。

公私部门之间的整合,公共部门业务采取民营化、去任务化、行政法人化等手法,运用更多非营利性组织与私营部门接轨,使得公私合作关系呈现渐层次性合作的关系。

(二)强调整体性运作的目标实现整体性运作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更有效的处理公众最关心的一些问题,同时也有一些其他的目标。

其主要强调的目标的层面分别为,政策层面的目标、顾客层面的目标、组织层面的目标、机构层面的目标。

政策层面的目标,它要的是政策的连贯性,这样有利于更好的政策管理,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从而能提供更有效的治疗、舒缓或预防,对顾客更多的控制。

顾客层面的目标,它需要鼓励公民或使用者提出看法和参与,顾客更多地接受服务过程,为顾客提供更加全面、更容易得到的服务,实现更多的公共合法性。

组织层面的目标,就是要避免重复,减少冲突,分担风险管理,最大化知识。

从而能够更有效的管理各种组织间的关系。

机构层面的目标,需要平衡资源或投资,实现行政控制的转移,调动相关机构自身的积极性。

(三)整体性治理的治理机制1.协调机制协调机制协调的是在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导向的行政过程中,参与人员要了解并认识到来自其他部门或组织介入,进行联合行动的必要性及合理性,通过增进互相认知,达成一种信任,这种信任对于整体性协调机制的运行至关重要。

而要进行协调,主要对象是行动者和资源,这就要求管理者动员相关的诸如资金、人员、专业知识、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参与到网络结构中去处理复杂而棘手的公共问题。

2.整合机制整合机制,要求在层级和功能上实现整合,还要在公共和私人部门之间进行整合。

整合涉及到这三大领域。

层级可以是上下不同层级之间,又包括同一层级的整合,目的是减少不必要层级,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功能的整合要求具有相似或相近职能的部门进行合并重组、结构上进行优化,以科学合理的行政结构处理事务。

针对目前行政官僚化现状,有必要一种体制外力量的介入打破这种趋势。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特征——治理目标是取得公共利益和责任,着眼于政府与社会各类组织包括私人部门和非营利部门的合作。

3.信任机制整体性治理是在当下占有强势地位的官僚制下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遭遇体制的束缚和阻挠,但为了政府运行的本来使命——公共利益,整体性治理的推进是必然,因为整体性运作的中心目标就是“使政府的功能进行整合,以便有效地处理公众最关心的一些问题,而不是在部门和机构之间疲于奔命”。

这就需要一种新的精神力量的主导,信任可为这一理论的实践提供精神支持。

信任增加,整合中的阻挠和摩擦才会减少,更能使公务员在使命上达成高度一致,公共利益的实现才有可能。

三、整体性治理的实践应用在近年的研究中,学者们逐渐将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对实践应用领域进行研究。

本文总结已有研究中较为典型的研究领域进行阐述。

一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整体性治理对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很有意义的启示。

首先,要回归行政理念的公共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拥有了更多的在地方政府事务治理中的自主权,但是某些地方政府却把这种自主权力演变成了其自身不断追求利益的权力。

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员,无视地方发展的长期利益,盲目的引进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严重破坏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

在经济职能管理方面,地方政府不断地“越位”,然却严重“缺位”于社会管理方面;其次,在组织结构上强调协同整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