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
重症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
重症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
重症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
1.阴道分娩者在24小时内出血量≥500ml,剖宫产者在24小时内出血量≥1000ml。
2.出血速度较快,短时间内出现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
3.出现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大量阴道出血、皮肤瘀斑、血尿等。
4.由于出血弓|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如呼吸衰竭、肾衰竭等。
5.经过积极治疗不能有效控制出血,如使用药物、按摩子宫、缝扎止血等。
对于出现重症产后出血的患者,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如输血、手术等,以防止病情恶化。同时,应该积极查找出血原因,针对原因进行治疗。
产后出血的知识点总结
产后出血的知识点总结
1. 产后出血的分类
产后出血分为早期产后出血和晚期产后出血两种。早期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内出血超过500毫升或出血速度超过100毫升/分钟,在分娩后的前24小时内出现的出血。晚期产后出血指产后24小时后至产后6周内出现的大出血。早期产后出血多发生在胎盘分娩后,主要是由于子宫收缩功能不良,子宫血管未能充分收缩导致的出血。晚期产后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周内,主要是由于胎盘残留、子宫收缩功能差或存在子宫内膜炎等原因导致的出血。
2. 产后出血的原因
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包括子宫收缩功能不良、胎盘残留、子宫破裂等。在产后,子宫内膜血管因为胎盘的脱离而暴露在孔口内,经过子宫收缩可以使血管得到密闭。但是,如果子宫收缩不良或是有胎盘残留,就会导致子宫内膜血管未能得到很好地收缩,引起出血。此外,产后还容易发生子宫收缩功能差,导致晚期产后出血。
3. 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胎盘位置异常、妊娠期高血压、多胞胎分娩、胎盘早剥、产程过长等。此外,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还包括母亲的年龄、体重、产前贫血等。
4. 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包括产程的合理管理、夜间的产程管理、胎盘的完整性检查、子宫的按摩等。同时,提前排除胎盘残留、积极防治子宫内膜炎、及时处理产后并发症等也是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5. 产后出血的处理
产后出血的处理包括止血、排除残余胎盘、促进子宫收缩等。在处理产后出血时,首先要保持患者通畅的气道,并进行氧气供给。在输液的同时,及时测定血常规和凝血功能,以指导用药和输血。同时,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也是重要的处理措施。
产后出血_精品文档
2021/10/10
13
(4)根据失血性休克程度估计失血量: (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 休克指数为1,则失血约为500~1500ml; 休克指数为1.5,则失血约为1500~2500ml; 休克指数为2.0,则失血约为2500~3500ml; 失血量的评估,可作为制定输液、输血治疗
方案的参考。
2021/10/10
(3)软产道裂伤:胎儿娩出后持续不断出血,呈 鲜红色能自凝。检查宫颈、阴道或会阴处可见 裂伤。
(4)凝血功能障碍:持续出血,多而不凝;有全
身出血倾向。或者因失血过多引起继发性凝血
功能障碍。根据临床表现及血小板计数、纤维
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等凝血功能检测作出诊
断。 2021/10/10
16
五、如何处理产后出血?
1、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1)全身因素:产妇精神过度紧张,对分娩 恐惧,体质虚弱等
(2)产科因素:产程延长使孕妇体力消耗过 多;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高症、宫腔感 染等使子宫肌水肿或渗血,影响收缩。
(3)子宫因素:子宫肌纤维过分伸展,子宫 肌壁损伤,子宫病变等。
(4)药物因素:临产后过多使用镇静剂、麻 醉剂或子宫收缩剂。
2021/10/10
1
一、何谓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 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 剖宫产时超过1000ml。它是分娩期的严重并 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产后出血的名词解释妇产科
产后出血的名词解释妇产科
妇产科,简称FC,是医疗领域中的一个特殊学科,其主要职能是研究女性生殖器官、生殖器官相关疾病以及关于妇女在不同时期出现的生理状态。据统计,妇产科每年治疗的病症数量约占全国十分之一,甚至还包括一部分的新生儿的护理问题。
产后出血是在妇科深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其概念特别简单--就是指产后出现的血液超过正常量的情况。它是妇科常见的一种病症,表现为子宫缺血和子宫压迫而引起的,且其病症分为两类:前期产后出血和后期产后出血。
前期产后出血,又称“重度产后出血”,直接发生在分娩后的24小时内,会出现大量的产后出血,伴有痛经,发热,可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这是最严重的产后出血。
后期产后出血则是指产后十四天以后出血,它的表现有:出血量较大,有时还伴有痛经,病症较轻,但也有可能发展成重度产后出血。
妇产科对于产后出血的治疗,一般分为两步,即临床诊断、治疗和手术处理。在临床诊断部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来判断患者有没有患上产后出血,并定位出血类型、严重程度及控制出血的方式;治疗部分,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血液置换等;手术处理则可能在妇产科手术室中开展,如处理后期产后出血所需的子宫后壁切除术等。
此外,妇产科还为产后出血患者提供其他服务,使其治疗效果更好,如给予心理支持,安慰患者的家人等服务,以期达到更完美的治
疗效果。
综上所述,产后出血是妇产科治疗的重要内容,并且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妇产科在产后出血治疗时,除了必须掌握正确的诊断、治疗方法外,还应重视提供心理支持,以消除患者的痛苦和焦虑,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产后出血的病例讨论
引言:
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产后并发症,在妇产科中尤为重要。本文将讨论一个关于产后出血的病例,旨在提供临床医生关于该病病因和治疗的更深入的理解。
概述:
产后出血是指妇女在分娩后出现异常大量、持续性或者阻断正常恶露排出的出血情况。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产妇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正文内容:
一、病因
1.子宫收缩功能不良
2.子宫缺血及腔内囊肿
3.产后感染及炎症
4.子宫异常结构
5.子宫内膜异位症
二、临床表现
1.产后大出血
2.出血持续时间延长
3.阴道出血不断增多
4.体循环不稳定
5.贫血和休克
三、诊断
1.详细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2.常规实验室检查
3.彩超及其他影像学检查
4.子宫动脉造影
5.病原学检测
四、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有效循环
2.快速输液,纠正贫血和电解质紊乱
3.血容量置换
4.使用子宫收缩剂和抗生素
5.尽早行手术干预
五、预防与措施
1.孕前体质改善
2.产前侧切和预防性缝合
3.子宫质量评估和修复
4.术后休息和调养
5.定期产后复查和随访
总结:
产后出血是一种危险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产妇的康复至关重要。通过了解产后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以及预防措施,医生可以更好地处理该病病例,并提高产后出血的预后。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产后出血管理制度
产后出血管理制度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对产妇的生命安全构成较大威胁。为了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提高产妇的安全性,我国制定了一套完善的产后出血管理制度。以下为产后出血管理制度的要点:
1. 产前教育:加强对孕妇及家属的产前教育,普及产后出血的相关知识,提高孕妇对产后出血的认知度和自我防范意识。
2. 产时监测:加强产程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分娩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如宫缩乏力、产道损伤等,以减少产后出血的风险。
3. 产后出血风险评估:对产妇进行产后出血风险评估,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妇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4. 产后出血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产后出血应急预案,确保在产后出血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治。
5. 培训与演练:加强医护人员的产后出血相关知识培训,定期进行产后出血救治演练,提高医护人员的救治能力。
6. 信息登记与报告:对产后出血病例进行详细的信息登记,包括出血原因、出血量、救治措施等,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以便于分析和改进产后出血防控工作。
7. 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通过定期对产后出血防控工作的质量控制,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持续提高产后出血防控工作的质量。
8. 多学科合作:加强妇产科、麻醉科、重症监护室等多学科的合作,共同应对产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9. 患者关爱与心理支持:对产后出血患者及家属提供充分的关爱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通过以上产后出血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同时,也需要医护人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严谨对待每一个分娩过程,为产妇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产后出血的分类
产后出血的分类
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分娩后出现的阴道大量出血,是产后并发症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产后出血可以根据出血量的多少和原因进行分类。
1. 产后恶性出血:是指分娩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或者分娩后24小时到6周内出血量超过1000毫升。恶性出血是产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不良、胎盘残留、子宫肌瘤、宫颈损伤等。
2. 产后早期出血:是指分娩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早期出血的原因主要包括胎盘残留、宫颈裂伤等。
3. 产后晚期出血:是指分娩后24小时到6周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晚期出血的原因主要包括子宫收缩不良、宫颈裂伤等。
4. 产后子宫内膜异位症出血:是指产后出血的原因是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引起的。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是出血量较大,需要及时治疗。
5. 产后剖宫产出血:是指剖宫产手术后出现的出血。剖宫产出血的原因包括子宫切口裂开、子宫收缩不良等。
以上是产后出血的分类,产妇在分娩后要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 1 -
产后出血护理常规
产后出血护理常规
[概述]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称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包括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至产后2小时以及产后2小时至24小时三个时期,多发生在前两期。产后出血的原因可分为宫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及控制感染。
[临床表现]主要大量阴道出血和失血性休。
[护理诊断]
1、组织灌注量不足;与大量出血有关。
2.疲乏;与产后出血引起贫血,产后体质虚弱有关
3.恐惧;与阴道大出血,有死亡逼近的压迫感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 与产后出血造成贫血,使用机体抵抗力下降阴道内或宫腔操作,如人工剥离胎盘、压迫止血、宫腔填塞等软产道裂伤等有关。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按产褥期护理常规。
2.按常规做好预防产后出血工作,做好产前,产时,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3.注意休息与营养支持。
(二)病情观察与治疗配合
1.查明出血原因,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抽血送检交叉、备血。遵医嘱查血常规、出凝血四项、HIV、HCV、TPPA。
2、严密观察宫缩及阴道出血,准确记录出血。每10~15分钟按摩宫底1次,连3次,如宫体质地硬。阴道出血少,改每半小时观察1次,连续3次。阴道少量流血后改为2~4小时观察1次,至产后24小时,
3.遵医嘱注射宫缩剂,给氧气吸入,必要时腹部置冰袋。
4.持续心电监护,每半小时记录1次血压、脉搏、呼吸至平稳,无出血倾向后每2~4小时记录1次至产后24小时。
5.持续导尿,注意尿色、尿量。
6.注意保暖,做好临床护理记录,加强心理疏导。
7.出现出血性休克,按出血性休克护理。
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措施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措施是指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方式、方案、途径,可以分为非常措施、应变措施、预防措施、强制措施、安全措施。那么什么样的措施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欢迎大家分享。
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产妇总数12400例,其中52例晚期患者中院内分娩2例,院外转入50例。年龄21~138岁,平均年龄29.5岁。经产妇40例(76.9%),初产妇12例(23.1%),发病率0.42%,高于国内其他地区(0.14%~0.4%)。
2 出血原因
2.1 胎盘残存残留的胎盘组织发生变性、坏死、机化、引起宫缩乏力。当其坏死脱落时,基底部血管暴露,引起大量出血。表现为红恶露持续时间延长,反复出血或突然大量出血。检查发现子宫大而软,宫口松弛,宫颈管内可有大量血块堵塞,子宫按摩可见陈旧性血液及血凝块排出。其病因是由其他妇科炎症、多胎多育、药物堕胎、多次行人流术等引起的宫腔内反复感染而导致的胎盘粘连。
2.2 蜕膜残留正常蜕膜多在产后1周内脱落并随恶露排出,若蜕膜长时间大面积残留,也可影响子宫缩复,继发子宫内膜炎,引起晚期产后出血。
2.3子宫胎盘附着面感染或复旧不全子宫胎盘附着面血管在分娩后即有血栓形成,继而血栓机化,出现玻璃样变,直管上皮增厚,管腔变窄、堵塞。胎盘附着部边缘有内膜向内生长,底蜕膜深层的残留腺体和内膜亦重新生长,使子宫内膜得以修复,此过程需6~8周。若胎盘附着面感染、复旧不全引起的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周左右,表现为突然大量阴道流血,检查发现子宫大而软,宫口松弛,阴道及宫口
产后出血的护理常规
产后出血的护理常规
【重视预防】
1、妊娠期:加强孕期保健,定期接受产前检查,及时识别并治疗高危妊娠,如妊高症、肝
炎、贫血、巨大儿、羊水过多等,有产后出血史的孕妇应提前入院。
2、分娩期:临产后,护士继续为孕妇提供精神心理护理,维持孕妇的正常营养及水电解质
平衡防止产程延长,避免产妇衰竭状态,必要时给予镇定剂以保证产妇的休息。第二产程注意科学接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适时适度做会阴侧切,胎儿娩出要缓慢,胎盘娩出后立即肌注或静点催产素,以加强子宫收缩,防止产后出血,必要时注射麦角新碱0.2mg,进一步促进子宫收缩。准确测量出血压,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软产道有无裂伤。如有裂伤应逐层缝合。
3、产后期:产后2小时内,产妇仍留在产房接受监护,因80%的产出生出血发生在这一阶
段。严密观察产妇出血较多应及时查找原因以便及时处理,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免影响子宫收缩导致产后出血。对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产妇,分娩时注意保护静脉通道充分做好输血和急救的准备。
【协助医师】
协助医师执行止血措施,遇到发生产妇出血的情况,医护人员必须密切配合,统一指挥。在确定原因的同时,争分夺秒进行抢救。
1、子宫乏力性出血:应立即按摩子宫,同时注射宫缩剂以加强子宫收缩,腹部持续按摩子
宫,清楚宫腔积血。如果按摩止血效果不理想时,及时配合医师做好介入治疗(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出血),必要时做好子宫切除术的术前准备。
2、软产道裂伤:止血的有效措施是及时准确地修补缝合。若为阴道血肿,在补充血容量的
同时,切开血肿,清除血块,缝合止血。
产后出血培训总结
产后出血培训总结
1. 引言
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24小时内,子宫收缩不良或损伤引起的大量血液流失。这是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可能导致生命威胁。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产后出血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本次培训针对产后出血的相关知识和应对措施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讨论。
2. 重要观点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得出了以下重要观点:
2.1 产后出血的定义和病因
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24小时内,子宫收缩不良或损伤引起的大量血液流失。其主要病因包括子宫收缩力不足、胎盘残留、子宫壁撕裂或子宫破裂等。
2.2 产后出血的分类
产后出血可分为原发性出血和继发性出血两种类型。原发性出血是指在分娩后24小时内发生的出血,而继发性出血是指在产后24小时后至6周内发生的出血。
2.3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控制
为了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需要重视以下措施:产前做好孕期检查和相关评估,保证足够的孕妇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产程过程中的观察和监测,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产后给予适当的药物和物理治疗;提前做好输血准备;合理使用药物,如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等。
2.4 产后出血的处理措施
对于出现产后出血的患者,需要紧急处理,包括以下措施: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输液、输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和血红蛋白水平;采取药物治疗,如应用催产素等;进行手术治疗,如宫颈夹闭、子宫动脉栓塞等;及时沟通和协作,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3. 关键发现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关键问题:
3.1 缺乏对产后出血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由于医务人员对产后出血的认识不足,导致在预防和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提高医务人员对产后出血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加强相关培训和知识普及至关重要。
产后出血(妇产科)
3.脉搏或心率:>100次/分; 4.尿量:少尿:<25~30ml/h,<400ml/24h; 5.中心静脉压
主要内容
• 定义 • 病因 • 诊断 • 处理原则及抢救方案 • 产后出血性休克监测 • 病史分析 • 讨论
留宫腔而Biblioteka Baidu出血。
近年来值得注意的
• 凶险型前置胎盘( pernicious placenta previa) • 其定义为: 既往有剖宫产史,此次妊娠为前置胎盘,且胎盘附着于
原子宫瘢痕部位者,常伴有胎盘植入。
主要内容
• 定义 • 病因 • 诊断 • 处理原则及抢救方案 • 产后出血性休克监测 • 病史分析 • 讨论
2 妊娠并发症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重型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滞留
(四)、胎盘因素
1.胎盘部分粘连:胎盘部分已剥离,部分粘连于宫壁上不能自行剥离出血。常 见于多次人流刮宫后、多产妇; 2.胎盘部分植入:胎盘部分植入,另部分已与宫壁分离引起大出血; 3.胎盘残留:胎盘娩出后多量流血,持续不止,检查胎盘有残缺,或副胎盘残
• 4.若为胎盘部分残留,可用手取出,必要时行刮宫术,防止 子宫穿孔。
• 5.若为植入性胎盘,切除植入部分。或行次全子宫切除术, 切忌用手强行挖取。
产后出血应急预案
定义及危害程度
定义
危害程度
发病原因及机制
01020304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
加强产前检查提高分娩质量加强产后观察普及健康知识
预防措施与重要性
识别与评估出血量
一旦发现产后出血,立即启动产后出血应急预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
量,维持产妇生命体征稳定。
根据出血原因,采取针对性止
血措施,如子宫按摩、应用止
血药物等。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保持与上级医师及医院总值班室的联系,及时汇报产妇病情及抢
救进展。根据需要协调相关科室如输血科、检验科等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通知产科医生、麻醉师、护士等
相关人员迅速到位参与抢救。
通知相关人员参与抢救
缩宫素
麦角新碱
止血药
03
02
01
常用药物介绍及作用机制
010204合理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
根据出血原因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和
医生指导用药,注意用
药剂量和时间间隔。
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和出
血情况,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对于过敏体质患者,在
使用新药前应做好过敏
试验。
03
药物治疗效果评估
观察患者子宫收缩情况和出血量变化,评估药物止血效果。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液指标,如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了解贫血程度和恢复
情况。
根据治疗效果和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安全。
当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时,首选子宫压缩缝合术,如B-Lynch 缝合等。
宫缩乏力
胎盘因素
软产道裂伤
凝血功能障碍
若因胎盘滞留或植入引起的出血,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动剥离胎盘、刮宫术或子宫切除术。
针对软产道裂伤,应及时进行裂伤缝合术,恢复解剖结构并止血。
在排除其他原因后,如确诊为凝血功能障碍,应迅速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等,并考虑子宫切除术。
产后出血名词解释
产后出血名词解释
一、定义:
产后出血是指母亲在分娩后24小时内出现大量出血的一种病症。
二、病因
1. 接生时诊断不及时,导致宫底或子宫壁的损伤。
2. 分娩过于紧张,导致肌肉收缩异常,导致宫缩异常或变异。
3. 宫颈及宫颈附近的损伤,例如宫颈裂伤。
4. 分娩期间某些药物使用不当,如宫缩药,导致血管收缩时间过长,血液无法通畅。
5. 分娩未处理口腔炎,或是出血动脉严重受损,也有可能引起产后出血。
三、症状
1. 出现大量出血:有的母亲出血量超过500~1000毫升。
2. 心跳偏快、血压降低。
3. 全身乏力,无力、浑身汗出,皮肤变白。
4. 视力模糊,头晕目眩,自汗淋漓,头昏心慌,情绪低落等。
四、治疗方法
1. 加强护理,把病人搬移到安静、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2. 控制出血,对于产后出血患者,可在相应科室进行手术、外科手术治疗。
3. 促进再潮:可以采取母乳刺激法,或者静脉给予叶酸等药物,以加快子宫收缩,促进再潮。
4. 产科抗血池素:可采用产科抗血池素治疗,如氯吡卡因、注射氨基酸和谷酰胺等。
5. 静脉给予血管收缩剂,收敛血液,抑制出血。
五、预防
1. 胎心监测:在要预产期附近,可以进行胎心监测,一旦出现异常,就可以及时介入治疗。
2. 合理服用药物:妊娠后期要服用辅助分娩用药,比如低分子普鲁卡因等,必要时
可以选用收缩血管的药物。
3. 增加分娩过程的护理:在分娩过程中及时观察胎盘的脱落,不要忽视一系列的检查,如血在套筒的血容量等。
4. 预防感染:在分娩前后要采取措施,及时拔置珍珠针,隔离护理环境,预防细菌感染。
产后出血定义、原因及处理方法
产后出血
一、定义: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
是
一种严重的分娩期并发症,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
二、病因:
1、子宫收缩乏力:
(1)全身性因素: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产程延长或难产、产妇体力衰竭,临产后使用过强镇静剂、麻醉剂,合并急慢性全身性疾病等。
(2)局部因素:子宫收缩过度膨胀使肌纤维过度伸展,如:双胎妊娠、羊水过多、巨大儿等;子宫肌纤维退行变性,如多产、感染、刮宫过度等.子宫本身的病理改变,如子宫发育不良、畸形或合并子宫肌瘤。子宫平滑肌水肿、渗出,如妊高症、高度贫血、子宫胎盘卒中等.因前置胎盘引起子宫下段收缩力减弱,血窦不易关闭也可引起产后出血.
2、胎盘因素胎盘剥离不全、胎盘滞留、胎盘嵌顿、胎盘粘连或植入、胎盘胎膜部分残留。
3、软产道损伤包括会阴、阴道、宫颈裂伤及子宫下段的裂伤。常见原因有:①胎先露异常、阴道手术助产、急产、宫缩过强、巨大胎儿;②助产手法不当;③会阴及阴道因炎
症、静脉曲张、水肿等致弹性降低,分娩过程中易发生裂伤,导致产后出血。
4、凝血功能障碍原发或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均可引起产后切口和子宫血窦难以控制的出血,其特点为血液不凝。较少见,但后果严重。(1)产科并发症:如重度子痫前期、严重感染、重度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滞留太久等。(2)全身出血倾向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肝炎等。
三、临床表现:
各种原因所致的产后出血共同的临床表现是阴道流血过多,严重时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产后出血多发生在胎儿娩出后2小时内。不同原因所致的产后出血其临床特点各异。(1)宫缩乏力:90%的产后出血由此引起,阴道流血多发生在胎盘娩出后2h内。出血呈阵发性,色暗,有凝血块。腹部检查发现宫底升高、质地软,呈袋装,轮廓不清。按摩子宫或应用宫缩剂后子宫变硬,阴道流血停止或减少。(2)胎盘因素:出血量较多且色暗,子宫收缩好。胎儿娩出后10min内发生的出血常由胎盘部分剥离、植入或剥离后滞留引起,完全性胎盘粘连及植入往往无阴道流血。胎盘胎膜残留引起的流血发生在胎盘娩出后,是导致产后2h以后发生阴道流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胎盘娩出后应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尤其要注意胎膜边缘是否有断裂的血管以除外
产后出血培训总结
产后出血培训总结
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的情况,是产科急诊的常见病之一。为了提高产科医护人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我院于XX年XX月XX日组织了一次产后出血培训。本文将对此次培训进行总结。
一、培训内容
1. 产后出血的定义、分类及病因
2. 产后出血的识别和评估
3. 产后出血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4.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
二、培训效果
1. 提高了医护人员对产后出血的认知水平。通过本次培训,医护人员对于产后出血的定义、分类、病因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
2. 提高了医护人员对产后出血的识别和评估能力。本次培训中,医护人员学习了如何通过观察孕妇体征、检查宫缩情况等方法来判断是否存在产后出血,并且学习了评估孕妇失血量和失水量的方法。
3. 提高了医护人员对于处理产后出血的原则和方法的掌握程度。通过
本次培训,医护人员了解到了不同程度的产后出血处理方法的差异,以及如何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
4. 提高了医护人员对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的认知。本次培训中,医护人员学习了如何进行孕妇体温、脉搏、血压等监测,并且学习了如何给予孕妇足够的营养和水分。
三、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 培训时间过短。本次培训只有2小时左右,对于一些新手来说,时间有些紧张。
2. 培训形式单一。本次培训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
3. 培训内容缺少案例分析。由于时间限制,本次培训没有进行案例分析,导致医护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困难。
四、改进措施
1. 加强课前预习。为了更好地利用培训时间,可以提前将相关资料发放给参与者,并要求参与者进行课前预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产后出血定义:
产后出血的定义现与国外一致,即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 000 ml;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 1 000 ml;难治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
2、增加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概念
凶险型前置胎盘(PPP)的概念是由Chattopadhyay等于1993年首次提出的,指附着于既往子宫下段剖宫产瘢痕处的前置胎盘,伴或不伴胎盘植入。PPP是术中发生严重产后出血及子宫切除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处理棘手,需要高度重视。
对于凶险性前置胎盘,从手术处理提出了三个方案
1)保守治疗措施,包括局部缝扎、血管结扎、压迫缝合、子宫动脉栓塞等;
2)子宫切除术:如果上述保守手术治疗无效,或胎盘完全植入甚至穿透侵入膀胱,术前评估保留子宫可能性小,就应当机立断,尽早行子宫切除术;
3)对于有条件的医院,术前也可采用预防性髂内动脉球囊阻断术,以减少术中出血。
二、关于积极处理第三产程
1.坚持一个核心,预防性使用宫缩剂,首选10u缩宫素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剖宫产可考虑应用卡贝缩宫素, 100μg单剂静脉使用(I级证据);
2.常规推荐延迟钳夹脐带和控制性牵拉脐带,胎儿娩出后1~3 min钳夹脐带,怀疑胎儿窒息可立即钳夹并切断脐带(I级证据)。
3.关于是否预防性子宫按摩:不推荐常规进行预防性子宫按摩来预防产后出血,但产后应触摸宫底,了解子宫收缩情况(I级证据)。
4.是否控制性牵拉脐带:不推荐常规控制性牵拉脐带助胎盘娩出,仅限于接生者熟练牵拉方法可选择性使用(I级证据)。预防产后出血多中心RCT研究显示:阴道分娩者第三产程常规按摩子宫并不减少产后出血,临床上不必常规按摩子宫来预防产后出血,大大节约了人力和时间。我国《产后出血预防预处理指南(2014)》已经取纳该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
三、治疗产后出血的宫缩剂及止血药物
1.缩宫素类药物:缩宫素仍为一线用药,用法不变,卡贝缩宫素的使用为新增内容,亦可用于治疗产后出血;
2.前列腺素类药物:卡前列氨丁三醇及米索前列醇用法及用量不变,建议在缩宫素效果不佳时尽早使用,高危孕妇可预防使用卡前列氨丁三醇;
3.麦角类药物:新增麦角新碱等药物,我国目前无此类药物;
4.止血药物:新增止血药氨甲环酸的使用,使用剂量为1.0g。
四、对产后出血处理流程的更新
产后出血流程仍然分为三个阶段:当产后2h出血量达到400 ml且出血尚未控制者为预警线一级急救处理,需呼救,建立通道、合血等并积极针对病因进行处理。二级急救处理针对病因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时按摩及双合诊按压子宫,并积极应用强效缩宫素(如卡前列氨丁三醇),亦可采用球囊或纱条填塞宫腔,子宫压迫缝合术,子宫血管结扎术等。因为胎盘因素引起的出血应人工剥离胎盘、清宫、胎盘植入者可采用保守性手术治疗,必要时子宫切除。三级急救处理强调多学科团队协助抢救(切记),继续抗休克和病因治疗,早期输血及止血复苏,呼吸管理、容量管理,DIC的治疗。对于转诊病人强调是有条件者,即孕产妇生命体征稳定者,否则应就地抢救。
五、产科合理输血
1、输血指征:血红蛋白水平>100 g/L可不考虑输注红细胞;而血红蛋白水平<60 g/L几乎都需要输血;血红蛋白水平<70 g/L应考虑输血;如果出血较为凶险且出血尚未完全控制或继续出血的风险较大,可适当放宽输血指征(每输注两个单位红细胞悬液可使血红蛋白水平提高约10 g/L)。
产科出血的特点:急性大出血,代偿能力强,拐点明显,从代偿可能突然发生失代偿,实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易发生DIC。但产科出血具有可防控性,应该警惕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早期、及时、有效控制出血;晶体扩容量受限,总扩容量受限;需积极输血提高携氧能力,维持高氧耗;当大量出血时,在输注红细胞同时需积极补充凝血因子防治DIC。
2、如何正确评估出血量
病程早期Hb和HCT不能反应失血量,失血早期可正常。失血量>20%,早期休克,常无症状;失血量>30%,明显休克,症状不明显;失血量>40%,重度休克,明显症状;产后出血因代偿能力强常被忽略,同时大量的科研结论均提示临床医生对出血量估计比实际出血量少估计30~50%,故建议超估。大量输血指成人患者在<24h输注红细胞悬液≥18U,或<24h输注红细胞悬液≥0.3U/kg
3、产后大输血的流程
联系人员、建立通道、止血—血液检测、输血—保持Hb>70g/L,Plt>75×109/L—保持PT/APTT,保持 Fib>1g/L、避免DIC。止血复苏(hemostatic resuscitation)强调在大量输注红细胞时,早期、积极的输注血浆及血小板以纠正凝血功能异常,无需等待凝血功能检查结果。
4、建议红细胞
血浆:血小板以1:1:1的比例输注。即10单位红细胞悬液+1000ml新鲜冰冻血浆+1单位机采血小板。
5、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
(1)血小板计数:治疗目标是维持血小板计数在50×l09/L以上。
(2)新鲜冰冻血浆:保存了血液中所有的凝血因子、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应用剂量为10~15 ml/kg。
(3)冷沉淀:如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1.5 g/L不必输注冷沉淀。
(4)纤维蛋白原:输入纤维蛋白原lg可提升血液中纤维蛋白原0.25 g/L,1次可输入纤维蛋白原4~6 g。补充凝血因子的主要目标是维持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均<1.5倍平均值,并维持纤维蛋白原水平在1 g/L以上。
六、我国产后大输血的现状及问题
1、尚未建立完善的、动态的标准化体系;
2、缺乏产科大输血的标准规范;
3、基层医院缺乏产科、麻醉科、ICU、血液科、检验科组成的专家组;
4、不同医院输血方案、输血量及救治成功率差别大。
附:转诊条件
如果缺乏严重产后出血的抢救条件,应尽早合理转诊。转诊条件包括: 1.产妇生命体征平稳,能够耐受转诊;
2.转诊前与接诊单位充分沟通、协调;
3.接诊单位具有相关的抢救条件。对于已发生严重产后出血且不易转诊者,应当就地抢救,可请上级医院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