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平凡的世界》备课参考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平凡的世界备课参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平凡的世界备课参考

《平凡的世界》备课参考一、关于作者路遥(1949—1992),陕西省清涧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被过继给伯父,他曾经务农,并在农村小学做过一年的民办教师,随后又回到县里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他边劳动、边工作、边学习,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并尝试着写了一些习作。

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了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

毕业后,他先后来到陕西省文艺创作研究室、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相继在《陕西文艺》编辑部和《延河》编辑部任编辑。

他创作的中篇小说《人生》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来还被作者本人改编成了电影剧本并搬上银幕。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荣获国内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

二、思想内容从读者调查的情况来看,《平凡的世界》在读者中深受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部作品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和主人公(如孙少安、孙少平)艰难奋进的个人经历在读者中引起极大的情感共鸣,那些如梦魇般的生活经历通过一个个精雕细镂的细节描写(如“吃饭”的细节、“揽工”的细节、种种“活人”的细节,等等)勾起有相似经历者刻骨铭心的记忆。

尤为可贵的是,路遥在创作中始终要求自己“不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他不是像“民粹派”“启蒙者”那样“到民众中去”,而是“从民众中来”,他不是为民众“代言”,而是为他们“立言”,他自身的形象经常是与笔下的典型人物形象──浑身沾满黄土但志向高远的“能人”“精人”合二为一。

以“血统农民”的身份塑造出从中国农村底层走出来的个人奋斗的“当代英雄”,这是路遥对当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以扎实可信的细节创造逼真的现实感,这本就是现实主义作品最基本的魅力所在。

路遥与其前辈作家(比如路遥极其崇拜的、堪称其“文学教父”的柳青)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写的不是集体的记忆,而是个人的记忆。

无论是孙少安办砖场还是孙少平求学打工,都不再像“梁生宝买稻种”那样是肩负集体的使命,而只是为了自己更好地“活人”。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七单元 第12课 《平凡的世界》 Word版含解析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七单元 第12课 《平凡的世界》 Word版含解析

第12课 《平凡的世界》——做客作品导读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全书共三部。

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人们仍有极大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一、给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惊蛰.(zhé) 镢.头(jué) 沟岔.(chà)瞥.了一眼(piē) 瓮.声瓮气(wèn ɡ) 脸颊.(jiá)揶揄..(yé_yú) 苞蕾.(lěi ) 烩.粉条(huì)2.多音字晕⎩⎨⎧ 晕.倒(yūn )光晕.(yùn ) 磨⎩⎨⎧ 消磨.(mó)石磨.(mò)转⎩⎨⎧ 转.移(zhuǎn ) 转.悠(zhuàn ) 塞⎩⎨⎧ 瓶塞.(sāi )塞.外(sài )堵塞.(sè)别⎩⎨⎧ 离别.(bié)别.扭(biè) 模⎩⎨⎧ 模.样(mú)模.范(mó)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惊zhé(蛰)被蜂zhē(蜇) ⎩⎨⎧ 连mián (绵)jǐn (锦)绣⎩⎨⎧ 点zhuì(缀)chuò(啜)泣chuò(辍)学 ⎩⎨⎧ xuàn (眩)晕xuàn (炫)耀船xián (舷)⎩⎨⎧ kāi (揩)油和xié(谐) ⎩⎨⎧ 笨zhuō(拙)相形见chù(绌)三、词语积累1.成语辨析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1)深秋时节,鲁山县文殊寺内的五棵银杏古树叶子金黄,铺天盖地....,远观树冠宛如金色云霞,蔚为壮观。

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平凡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平凡的世界》教案

课题第14课《平凡的世界》课标要求1、分析作品中孙少平的人物形象。

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

2、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作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节选部分的情节和孙少平做客时的心态;探究孙少平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联系现实,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中孙少平这一类型人物的感受与理解;立足自我,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提高个性化深入阅读和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课前预习,学生自主查阅作家作品资料为基础,课堂上从小说的情节、关键语句、细节、心理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切入,分析归纳概括孙少平的人物的精神品质;在阅读与鉴赏,小组合作交流中,运用联想等有理有据表达自己对孙少平等人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孙少平平凡而卓越的品质;学习他面对苦难的哲学和乐观面对困难的态度,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培养坚韧的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提高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深入探究孙少平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精神品质的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现实生活,评议孙少平这一类型人物的不平凡的地方。

教学过程环节一孙少平的心理成长教学目标通过课内节选和课外延伸阅读,比较不同时期孙少平的心理特征,体会其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成长导入:视频《经典咏流传——苔花如米小》教师语:乌蒙山的孩子销量,沉稳淡定、清澈淳朴的声音打动了我们,是支教老师梁俊发现了他们心中的桃花源,让他们有机会和勇气站在央视的舞台上。

老师和孩子们都是平凡人,就像是生长在角落里的微不足道的苔,虽然阳光照不到,却仍然悄悄地绽放。

正如梁俊自己所言,我们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但是我们就是要活得有意义,要找到生命的价值。

学习方法板书设计自卑——自信平凡——不平凡教学反思《做客》是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第十四课的一篇课文,是小说《平凡的世界》的节选部分,课文主要讲述了学生时期的孙少平去田晓霞家做客的一件事从中能够看出学生时期的少平是自卑伴着自尊。

《平凡的世界》高中语文备课参考资料

《平凡的世界》高中语文备课参考资料

《平凡的世界》高中语文备课参考资料他的同学郝红梅处境与他类似,也是每天等没人了才来拿自己的那份口粮。

这种同病相怜的境况,使他们逐渐走到了一起。

通过交流书中的故事,他们也越来越亲密。

二、节选部分赏析大约每个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最开始总是有些不适应的。

尤其是像孙少平这样从偏僻的农村来到县城读书,刚开始面对物质上的贫乏和与同学的差距,心里的落差总是难免的。

但人是很容易适应环境的,大约过了两个月的时间,气候转暖了,少平心中自卑的坚冰也逐渐开始融化了,虽然日子还是和以前一样,经常在劳动的时候饿得头晕眼花,但有了和郝红梅的交流,有了读书多所占的精神上的优势,他开始和一些同学初步建立了友谊,他的心情也随着“桃红柳绿”变得开朗起来,甚至开始觉得“自己并不是什么都低人一等”了。

文章的一开头,作者描绘了一幅黄土高原特有的冬去春来、季节转换的画面。

“连绵的黄土高原”、枯黄的草木、“铺天盖地的大黄风”、“天空弥漫着尘埃”,充满了浓郁的黄土气息,这幅画面似乎也暗示着主人公少平最初入校时灰蒙蒙的心境。

但黄风过后,天气开始转暖,天地一派“桃红柳绿”:柳树抽出了细丝,桃杏树缀满了粉红的花蕾,“树木的枝条开始泛出鲜亮的活色,鼓起了青春的苞蕾”。

一切都预示着情况即将好转,青春的活力即将回到年轻的少平身上。

但是转机并没有马上到来,接下来出场的两个人物,却在孙少平兄弟的人生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个是与少平的哥哥少安青梅竹马,互相深爱,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结合的田润叶,一个是在不久的将来和少平建立了超越地位和家庭的纯真爱情的田晓霞。

在一次劳动快要收工的时候,孙少平意外地接受了一次邀请:田润叶叫他到县革委会副主任的二爸家吃饭,说有事找他。

孙少平原本已经逐渐平和的心境变得惶恐起来,他感到不知所措。

课文接下来用了大段的篇幅细致描绘了孙少平的惶恐心理。

这是一种矛盾的心情:他对于润叶姐有着一种亲切的感情,去见她是他所乐意的,但是要到县革委会副主任家去,他却感到非常为难。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情系乡土14平凡的世界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情系乡土14平凡的世界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平凡的世界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

2、分析孙少军心理及通过心理刻画展示出的人物形象,加强文本意识和答题规范。

3、体会课文景物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作用。

4、理解作者对乡土的热爱和思考。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路遥,陕西著名作家,原名王卫国(19491992)。

他的墓前有《路遥文集》责编:“陕北的光荣,时代的骄傲”,还有《平凡的世界)责编:“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石壁有“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中篇小说《人生》第二届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国内最高文学奖“矛盾文学奖”。

2、快速阅读文本,概括情节内容。

孙少平应润叶的邀请到他二爸家里做客。

板书:做客前做客中做客后二、质疑解疑。

1、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文中孙少平心理描写的句子、语段,概括这些心理描写的句子刻画了孙少平什么心理状态。

(1)接到邀请:惶恐不安——润叶二爸是大人物,很害怕矛盾:对润叶充满尊敬和感激为难,心跳耳热:一身破烂衣服,要跑到尊贵的县领导家里去做客。

决定:不去吃饭,到润叶学校找润叶(2)做客中:不好意思,心慌意乱,心呼呼地跳(这里面有语言、动作、神情,也有生动地细节,比如吃饭的细节描写)。

感到脸像炭水一般,像一个叫花子,紧张得火烧火燎(拘束、满脸通红,无言对答,拘束地抠着手指),回答润叶二爷的提问答非所问,还是紧张,右手冒汗,揩(kāi)汗。

(3)做客之后:景物描写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混土和青草牙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经历了一下午的紧张,让人喘不过气来,终于可以舒一口气,所以哪怕是平常的景物,此时也异常的美好。

结尾,他呆呆地立在黑暗中。

——紧紧地捏住了那个小纸包。

他鼻子一酸,眼睛顿时被泪水模糊了……总结:心理状态:(感激)惶恐(矛盾)——紧张——心情舒畅,感激。

2、通过对孙少平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概括。

孙少平是一位有知识、自尊又自卑的现代农民。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平凡的世界》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平凡的世界》教案

《平凡的世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孙少平心理的变化过程。

2、学习作者以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方法。

3、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特征和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一、课外积累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

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

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地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柳青《创业史》二、激情导入情系乡土,真诚而又温暖;平凡世界,朴素而又伟大。

今天,我们随着详图作家路遥再次走进他的《平凡的世界》之节选《作客》,去用心感受一下作者笔下那片挚爱的黄土高原上的儿女们,如何经营自己平凡的生活?如何谱写人生的赞歌?如何铸就生命的平凡与伟大?三、问题探究1 、概括孙小平的心里活动,简单勾勒他的性格特点。

①找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自然环境:黄土高原特有的冬去春来,季节变化的画面。

再现孙少平的心情变化;再现黄土高原季节的特点。

社会环境:县革委大院,“非常壮观的景象”,“像一座宏伟的大厦”。

给没见过世面的孙少平造成压力感,这是心理感受。

介绍地域特色,窑洞、盘炕,黄土高原的居住风貌。

拓展:《祝福》中有关“祝福”场景描绘的作用;《林教头风需山神》中有关“风雪”环境的描绘的作用;《琵琶行》中送别环境描绘的作用:《雨霖铃》中送别场景描绘的作用。

②分析孙少平做客前、作客中、做课后的心理感受及其变化。

惶恐---紧张---心情舒畅③概括孙少平的性格特点。

物质平乏带给他的自卑,没见过世面带给他的压力;家教熏陶下的自尊、自爱,读书多带来的满足、上进、自强;2、田润叶是善良的,朴实的姑娘。

对她身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哪些方面是你最为感动的?待人平和,没架子。

善解人意。

四、典例剖析谈谈《平凡的世界》带给你的感动和启迪?五、课堂总结通过作客,我们了解到了孙少平,他家境贫寒,衣衫褴褛,却自尊、自爱、自强。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第14课平凡的世界教案(系列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第14课平凡的世界教案(系列一)

《平凡的世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平凡的世界》思想内容,由此认识社会的变革。

2、学习作者以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方法。

体会孙少平心理的变化过程。

3、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特征和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 3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特征和精神品质。

教学时间:1- 2 教学过程:读一本适合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好书并不容易。

我是在大学里碰到《平凡的世界》的,当时读这部小说真的可以用废寝忘食来形容。

看完之后,久久不能放下,激奋的心绪难以平静。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找一个看过这本书的人一起痛快的抒发一下这种情感,一定要是和看过这本书的人聊着才痛快,才过瘾!我喜欢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三遍了,就是再看几遍我也不会厌,我真的为有这本书而自豪,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去看它,看我们在那种环境中是否也有那样刻苦奋斗的精神。

我很遗憾我没能在高中接触到这部小说,因为高中阶段的同学是极容易产生学习的倦怠感的,很需要外界不断地注入精神动力。

《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一部能让我们在心灵受到震撼之后主动要求上进的小说。

一、作家作品介绍《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1949-1992陕西省清涧县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曾经务农,并在农村小学做过一年的民办教师,随后又回到县里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他边劳动、边工作、边学习,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并尝试着写了一些习作。

在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了延安大学,毕业后,他先后来到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相继在《陕西文艺》编辑部和《延河》编辑部任编辑。

他创作的中篇小说《人生》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来还被作者本人改编成了电影剧本并搬上银幕。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荣获国内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的文学地位。

二、《平凡的世界》介绍《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中国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

高中语文《平凡的世界》备课参考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新人教版高二《中国小说欣赏》语文素

高中语文《平凡的世界》备课参考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新人教版高二《中国小说欣赏》语文素

平凡的世界14. 关于《平凡的世界》路遥〔1949—1992〕,陕西省清涧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被过继给伯父,他曾经务农,并在农村小学做过一年的民办教师,随后又回到县里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他边劳动、边工作、边学习,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并尝试着写了一些习作。

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了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

毕业后,他先后来到陕西省文艺创作研究室、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相继在《陕西文艺》编辑部和《延河》编辑部任编辑。

他创作的中篇小说《人生》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来还被作者本人改编成了电影剧本并搬上银幕。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荣获国内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

■金莹\“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各界人士纪念路遥逝世十五周年“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在一个纪念已故陕西作家路遥的活动中,读者打出了这样的横幅。

这个创作出《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一系列作品、“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作家,用他的作品和追求,打动了一代代的读者,并在逝世十五年后,依旧被许多人怀念着。

在其逝世十五周年之际,各界人士举行了一系列纪念路遥的活动。

11月15日,由陕西省作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怀念路遥〞图片展在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举办。

同时,纪念文集《守望路遥》举行首发仪式。

文集由路遥生前好友、陕西作家申晓主编,陈忠实、贾平凹、张贤亮等50多位作家在文章中回忆了当年与路遥的交往,深切追怀故人。

11月17日,路遥文学纪念馆在路遥母校延安大学正式揭牌开馆,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雷涛等为纪念馆揭牌。

纪念馆馆名由王蒙题写。

日本路遥研究学者安本实专程赶来,向纪念馆捐赠相关资料。

揭牌后,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在路遥墓前献花,表达追思。

全国路遥学术研讨会也于同日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向大会发来电函,对研讨会予以高度评价。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7.14.《平凡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7.14.《平凡的世界》教案

《平凡的世界·做客》教案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孙少平的心理变化过程,把握他的内在品质;了解润叶形象的特征和塑造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人物的生存状态;立足文本,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平凡的内涵。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难点:了解人物的生存状态,体会平凡的内涵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探究法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中的乡土文学单元。

本单元两篇小说都是表现乡土文学特点的佳作选段,乡土文学,一般指以农村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茅盾更进一步指出“乡土文学”最主要特征并不在于对乡土风情的单纯描绘:“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

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

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层更深层次的理念与思想。

教材中选取这样一篇代表作,也是想让读者通过作品与作者和其中的人物对话,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人生态度,对于今天的学生很有好处。

学情分析:虽然对于乡土一词,学生并不陌生,可面对不同于东北黑土地的黄土高原,面对几十年前,文革后期,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面貌,同学们还是很陌生的,特别是对于文中人物贫穷的生存状态,更是难以感同身受。

因此,了解人物心理和精神世界时会有差异。

而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物质上的充足反而使他们精神空虚,意志薄弱,因此,作为同样是高一学生的孙少平身上的品质更值得他们认识和学习,甚至应该树立成为这一代人的精神偶像。

教学过程1、导入:有这样一位作家,他死后墓碑上的悼词写了这样一句: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

高中语文 第7单元 情系乡土 14《平凡的世界》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 第7单元 情系乡土 14《平凡的世界》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2.作品简介 《平凡的世界》共三部六卷,厚重、宏阔,为中国当代挣脱极“左” 的束缚开始改革开放的转型期留下了史诗般的艺术画卷。共写了近百 个人物,从揽工汉到省委书记,这些人物形象鲜活地表现了那一时期 的人们的思想变化。小说“人物运动的河流”中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 兄弟为中心,表现了一代青年农民奋斗的艰难经历,而人物活动的宏 大背景则是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的各种政策和人们的心态。
3.相关情节 课文为《平凡的世界》上卷第三章,前两章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人 物以及故事的背景。故事开始于 1975 年二三月间,在荒凉而贫瘠的黄 土高原上,主人公之一的孙少平刚刚考上县立高中。他出身于一个贫 寒的家庭,家里的境况十分凄凉,父母年老体弱,妹妹也在上学,还 有一个瘫痪在床的老祖母,整个家庭都靠 23 岁的哥哥孙少安支撑。他 买不起 5 分钱一份的大锅菜,只能靠几个黑高粱面馍充饥。17 岁,正 是长身体的时候,半天课半天劳动的学习生活使他备尝饥肠辘辘的折 磨。
4.词义辨析 (1)作客·做客 辨析:这两个词的意思很不一样。“作客”是“客居”的意思; “做客”,指当客人。 判断正误:
√ ①昨天我在亲戚家做.客.。( ) √ ②因为生意的关系,那两年他在广州作.客.。( )
(2)迷漫·弥漫 辨析:相同点:都表示“充满”的意思。不同点:“迷漫”指漫 天遍地,茫茫一片,看不分明,强调不分明;“弥漫”指烟尘、雾气、 水等充满、布满,强调“满”。 判断正误: ①置身溪畔,仰望峰间云雾迷.漫.,变化万千;俯视溪间绿草如茵,
目标定位 1.了解作家作品,把握《平凡的世界》的思想内容。 2.体会孙少平心理的变化过程;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特征和精神 品质。 3.学习作者以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方法。
基础导练
1.识字注音 拘囿.( yòu ) 惊蛰.( zhé ) 瓮.声瓮气( wènɡ )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14情系乡土《平凡的世界》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14情系乡土《平凡的世界》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14.《平凡的世界》做客过分的自尊会导致自卑,过分的自卑必然失去自尊。

小说中的孙少平是从农村走到外边世界的人,作者对这个人物形象具有独到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标志着作者对农村青年的人生追求有了新的见解。

本文节选的部分写了孙少平在县城上学期间的一段生活经历。

注意把握作者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体会孙少平的性格特点。

路遥(1949—1992),陕西清涧人。

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1963年入延川县立中学。

1969年末返回故乡当小学教师。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开始文学创作的尝试。

1973年小说处女作《优胜红旗》发表。

《惊心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人生》是其代表作品,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力作,在群众中引起轰动,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

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

当《人生》获奖并被改编成电影取得成功后,路遥没有沉醉在鲜花和掌声之中,而是深深地思考了一些问题,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超越这一高度,赶四十岁时完成一部全景式地反映中国近四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巨大变迁的作品。

为此,他避开喧嚣的人群,开始搜集准备素材。

当路遥开始《平凡的世界》的写作时,面对当时的文化背景,他以“独立”的心境和“挑战”的姿态去面对他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1985年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各种新潮小说及西方当代文化思潮进入了中国,而现实主义是否“过时”,是否还能为读者接受成为路遥面对的实际问题,但是他却以超越的清醒的现代意识,用不平凡的《平凡的世界》书写了这段十年的历史。

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惊蛰.脸颊.镢.头揩.油耿.直揶揄..眩晕.-2.词语易错字词语易错字zhuì满笨zhuōchuò学zhuó壮chuò泣相形见chù3.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

《平凡的世界》课件++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平凡的世界》课件++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黄叶在秋风中飘落》 《惊心动魄的一幕》
《月夜静悄悄》《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夏》《姐姐》《风雪腊梅》 《青松与小红花》《匆匆过客》《痛苦》
《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小说选自序》 关于《人生》的对话 《土地 的寻觅》 《作家的劳动》 《柳青的遗产》 《无声的汹涌》 《生活咏叹 调》 《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 《人生》法文版序 《这束淡弱的折光》
并不是拥有爱情就一定拥有美满的结局,婚姻是建立在一 定现实基础之上了。孙少安的爱情抉择是悲壮的。他虽舍弃了 爱情,但得到了美满的家庭。放弃润叶的爱情是一种理想主义 的悲剧,选择现实而得到美满的家庭是一种现实的美。
人物介绍
他在我们的年代属于这样的青年:有文化,但没有幸运地进入 大学或参加工作,因此似乎没有充分的条件直接参与目前社会 发展的主潮之中。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狭 小的生活天地里,因此,他们往往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在一 中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 他们顾不得高谈阔论或愤世嫉俗地忧患人类的命运,他们首先 得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同时也不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 们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是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达到更深的层次。
平凡的世界
读书分享

作者介绍

书评
人物介绍
故事梗概
词句欣赏
第一章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 中国当代农村作家。1949年12月23日生于 陕西榆林市清涧县石咀驿乡王家堡村一个 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 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1969年回乡务农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 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 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 《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 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 生》。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14.《平凡的世界》》36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14.《平凡的世界》》36

【教学目标】1、把握《做客》的内容情节。

2、学习作者以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方法。

体会孙少平心理的变化过程。

3、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特征和精神品质。

4、了解路遥“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不平凡的心灵震撼”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1、人物心理刻画展示人物形象(如:孙少平)。

2、了解路遥“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不平凡的心灵震撼”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位作家,他死后墓碑的悼词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

”问:你怎么理解“平凡”?平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平淡,,大家所理解的平凡也是能想到的一切最一般的东西。

对于平凡,我们更向往不平凡,我们渴望鲜花簇拥的成功,渴望星光璀璨的大道,可是现实中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

但平凡的人物也可以有不平凡的故事,也可以带给我们心灵的震颤。

现在我们就来阅读欣赏《平凡的世界》中的选段,来看看平凡的世界里那些平凡的人带给了我们哪些人生启迪。

二、走近作家与作品下面我们分工合作,我来介绍作家路遥,你们来介绍作品《平凡的世界》。

1、作者简介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著名作家。

他在文学邻域进行过很多有益的探索,由以小说成就最高,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人生》,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曾获茅盾文学奖。

1992年在西安因病医治无效离世,年仅43岁。

短暂的人生, 永恒的精神2、作品简介《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近10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以整个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转型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人们,在这里人性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苦难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

故事梗概:第一部: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贫困,自尊;后对处境相同的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红梅产生情愫,被侯玉英发现并当众说破后,与郝红梅关系渐变恶劣,后来郝红梅却与家境优越的顾养民恋爱,少平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教师。

高中语文 第14课《平凡的世界》做客学案 新人教选修《

高中语文 第14课《平凡的世界》做客学案 新人教选修《

第14课《平凡的世界》——做客【文本助读】一、作者名片路遥(1949~1992),陕西清涧人。

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1963年入延川县立中学。

1969年末返回故乡当小学教师。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开始文学创作的尝试。

1973年小说处女作《优胜红旗》发表。

《惊心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人生》是其代表作品,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力作,在群众中引起轰动,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二、内容链接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岭孙、田、金三个家族两代人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既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父老温馨动人的情愫,又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对历史、对生活、对人生富有哲理性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课文为《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三章,前两章主要是介绍人物以及故事的背景。

故事开始于1975年二三月间,在荒凉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主人公之一的孙少平刚刚考上县立高中。

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家里的境况十分凄凉,父母年老体弱,妹妹也在上学,还有一个瘫痪在床的老祖母,整个家庭都靠23岁的哥哥孙少安支撑。

他买不起5分钱一份的大锅菜,只能靠几个黑高粱面馍充饥。

17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半天课半天劳动的学习生活使他备尝饥肠辘辘的折磨。

但让他最痛苦的是由于贫穷而给自尊心带来的伤害。

他渴望穿一身体面的衣服,站在女同学的面前;他愿自己每天排在买饭的队伍里,也和别人一样领一份乙菜,并且每顿饭能搭配一个白馍或者黄馍。

他的自尊心非常强,虽然他的个子在班上是最高的,但他总觉得自己低人一头。

贫困又使他过分地自尊。

他常常感到别人在嘲笑他的寒酸,因此对一切家境好的同学内心有一种对立情绪。

幸好,他有自己的发泄方式,才使得他没有转入偏执之中。

高中语文《平凡的世界》备课参考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

高中语文《平凡的世界》备课参考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

平凡的世界14. 关于《平凡的世界》路遥(1949—1992),陕西省清涧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被过继给伯父,他曾经务农,并在农村小学做过一年的民办教师,随后又回到县里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他边劳动、边工作、边学习,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并尝试着写了一些习作。

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了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

毕业后,他先后来到陕西省文艺创作研究室、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相继在《陕西文艺》编辑部和《延河》编辑部任编辑。

他创作的中篇小说《人生》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来还被作者本人改编成了电影剧本并搬上银幕。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荣获国内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

■金莹\“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各界人士纪念路遥逝世十五周年“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在一个纪念已故陕西作家路遥的活动中,读者打出了这样的横幅。

这个创作出《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一系列作品、“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作家,用他的作品和追求,打动了一代代的读者,并在逝世十五年后,依旧被许多人怀念着。

在其逝世十五周年之际,各界人士举行了一系列纪念路遥的活动。

11月15日,由陕西省作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怀念路遥”图片展在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举办。

同时,纪念文集《守望路遥》举行首发仪式。

文集由路遥生前好友、陕西作家申晓主编,陈忠实、贾平凹、张贤亮等50多位作家在文章中回忆了当年与路遥的交往,深切追怀故人。

11月17日,路遥文学纪念馆在路遥母校延安大学正式揭牌开馆,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雷涛等为纪念馆揭牌。

纪念馆馆名由王蒙题写。

日本路遥研究学者安本实专程赶来,向纪念馆捐赠相关资料。

揭牌后,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在路遥墓前献花,表达追思。

全国路遥学术研讨会也于同日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向大会发来电函,对研讨会予以高度评价。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 平凡的世界 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 平凡的世界 教案

《平凡的世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平凡的世界》思想内容,由此认识社会的变革。

2、学习作者以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方法。

体会孙少平心理的变化过程。

3、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特征和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教学难点: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特征和精神品质。

教学时间:1-2课时教学过程:读一本适合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好书并不容易。

我是在大学里碰到《平凡的世界》的,当时读这部小说真的可以用废寝忘食来形容。

看完之后,久久不能放下,激奋的心绪难以平静。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找一个看过这本书的人一起痛快的抒发一下这种情感,一定要是和看过这本书的人聊着才痛快,才过瘾!我喜欢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三遍了,就是再看几遍我也不会厌,我真的为有这本书而自豪,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去看它,看我们在那种环境中是否也有那样刻苦奋斗的精神。

我很遗憾我没能在高中接触到这部小说,因为高中阶段的同学是极容易产生学习的倦怠感的,很需要外界不断地注入精神动力。

《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一部能让我们在心灵受到震撼之后主动要求上进的小说。

一、作家作品介绍《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1949-1992),陕西省清涧县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曾经务农,并在农村小学做过一年的民办教师,随后又回到县里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他边劳动、边工作、边学习,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并尝试着写了一些习作。

在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了延安大学,毕业后,他先后来到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相继在《陕西文艺》编辑部和《延河》编辑部任编辑。

他创作的中篇小说《人生》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来还被作者本人改编成了电影剧本并搬上银幕。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荣获国内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的文学地位。

二、《平凡的世界》介绍《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中国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平凡的世界备课参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平凡的世界备课参考

《平凡的世界》备课参考一、关于作者路遥(1949—1992),陕西省清涧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被过继给伯父,他曾经务农,并在农村小学做过一年的民办教师,随后又回到县里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他边劳动、边工作、边学习,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并尝试着写了一些习作。

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了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

毕业后,他先后来到陕西省文艺创作研究室、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相继在《陕西文艺》编辑部和《延河》编辑部任编辑。

他创作的中篇小说《人生》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来还被作者本人改编成了电影剧本并搬上银幕。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荣获国内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

二、思想内容从读者调查的情况来看,《平凡的世界》在读者中深受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部作品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和主人公(如孙少安、孙少平)艰难奋进的个人经历在读者中引起极大的情感共鸣,那些如梦魇般的生活经历通过一个个精雕细镂的细节描写(如“吃饭”的细节、“揽工”的细节、种种“活人”的细节,等等)勾起有相似经历者刻骨铭心的记忆。

尤为可贵的是,路遥在创作中始终要求自己“不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他不是像“民粹派”“启蒙者”那样“到民众中去”,而是“从民众中来”,他不是为民众“代言”,而是为他们“立言”,他自身的形象经常是与笔下的典型人物形象──浑身沾满黄土但志向高远的“能人”“精人”合二为一。

以“血统农民”的身份塑造出从中国农村底层走出来的个人奋斗的“当代英雄”,这是路遥对当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以扎实可信的细节创造逼真的现实感,这本就是现实主义作品最基本的魅力所在。

路遥与其前辈作家(比如路遥极其崇拜的、堪称其“文学教父”的柳青)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写的不是集体的记忆,而是个人的记忆。

无论是孙少安办砖场还是孙少平求学打工,都不再像“梁生宝买稻种”那样是肩负集体的使命,而只是为了自己更好地“活人”。

语文:7.14《平凡的世界》课件(3)(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语文:7.14《平凡的世界》课件(3)(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小说的评价

有评论说:‚《平凡的世界》十几年来 魅力不减,而且越来越在读者的阅读生活中 占据中心位置的原因正在于这种时间 上的错 位:当年孙少安、孙少平面临的生存困境至 今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广大农村青年现实面临 的生存困境,对于希望凭一己之力拼命向上 爬的求学者、打工者来说,他们甚至面临着 更加残酷的生存内压力,而路遥在‘相对黄 金时代’形成的‘黄金信仰’又在一个道德 危机的时代为苦苦挣扎着的下层青年带来了 难得的暖和有力的抚慰。‛
小说深受欢迎的最主要原因:

作品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和主人公 艰难奋进的个人经历在读者中引起极大的 情感共鸣;还有,路遥在创作中始终要求 自己‚不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自己是 在为农民‚立言‛,而不是‚代言‛。他 以‚血统农民‛的身份塑造出从中国农村 底层走出来的个人奋斗的‚当代英雄‛, 这也是路遥对当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全书共三部,162章。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 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主题思想
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岭孙、田、金 三个家族两代人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 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劳动与 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 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 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 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既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父 老温馨动人 的情愫,又体现了作者对社会、 对历史、对生活、对人生富有哲理性的深刻 思考和理解。
人物分析—— 孙少平

人物分析
孙少平 孙少平是位有知识的现代农民,属于奋 斗型的人物。 他有着可爱的执拗和顽强的蓬勃精神。 生活的种种炼狱般的考验锻造出了他坚韧的 意志和刻苦的精神。生活中,他不但主动承 受苦难,而且勇于反抗和超越苦难,以高贵 的人格和操守获得自豪与崇高的心理感受, 在对于掌握思想的不断剖析中逐渐画出生活 的蓝图,挖掘人生价值,体现自我。

《平凡的世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平凡的世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文本解读:
《名著欣赏》中节选内容依次为“卷一”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卷三”的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七章、第十八掌、“卷五”的第二章、第三章,都是以孙少平为主人公,分别是。

阅读要点:
设计理念: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充分思考,探究发现,体验感悟,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与自我对话,与生活对话,让阅读成为学生最重要的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学情分析:
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在甲方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会自主阅读,学会与同伴交流分享,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进行本次班级读书会之前,学生已经利用寒假时间阅读了该书的节选部分,在开学初的读书交流时已经表现对该书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感受小说的神奇魅力,感受阅读的无线快乐,陶冶情操,获得生命成长的启迪。

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其中感受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中蕴含的哲理是教学重点,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是教学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凡的世界》备课参考一、关于作者路遥(1949—1992),陕西省清涧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被过继给伯父,他曾经务农,并在农村小学做过一年的民办教师,随后又回到县里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他边劳动、边工作、边学习,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并尝试着写了一些习作。

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了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

毕业后,他先后来到陕西省文艺创作研究室、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相继在《陕西文艺》编辑部和《延河》编辑部任编辑。

他创作的中篇小说《人生》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来还被作者本人改编成了电影剧本并搬上银幕。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荣获国内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

二、思想内容从读者调查的情况来看,《平凡的世界》在读者中深受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部作品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和主人公(如孙少安、孙少平)艰难奋进的个人经历在读者中引起极大的情感共鸣,那些如梦魇般的生活经历通过一个个精雕细镂的细节描写(如“吃饭”的细节、“揽工”的细节、种种“活人”的细节,等等)勾起有相似经历者刻骨铭心的记忆。

尤为可贵的是,路遥在创作中始终要求自己“不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他不是像“民粹派”“启蒙者”那样“到民众中去”,而是“从民众中来”,他不是为民众“代言”,而是为他们“立言”,他自身的形象经常是与笔下的典型人物形象──浑身沾满黄土但志向高远的“能人”“精人”合二为一。

以“血统农民”的身份塑造出从中国农村底层走出来的个人奋斗的“当代英雄”,这是路遥对当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以扎实可信的细节创造逼真的现实感,这本就是现实主义作品最基本的魅力所在。

路遥与其前辈作家(比如路遥极其崇拜的、堪称其“文学教父”的柳青)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写的不是集体的记忆,而是个人的记忆。

无论是孙少安办砖场还是孙少平求学打工,都不再像“梁生宝买稻种”那样是肩负集体的使命,而只是为了自己更好地“活人”。

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中,“个人记忆”一直受到“集体记忆”的压抑,而正是这些被压抑、被扭曲的“个人记忆”实际上构成了一些“流行革命经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的流行因素,但它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自由充分地书写。

在《平凡的世界》之前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中,主人公所负载的仍主要是“集体记忆”,只不过支撑这些“集体记忆”的意识形态系统有所变更。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立意创作的一部史诗性的作品,政治斗争一直是这部作品的大背景和情节主线,但路遥有意让他的主人公远离政治旋涡的中心,孙少安、孙少平的成长历程基本像约翰·克利斯朵夫、于连那样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个人奋斗的历程。

这种向经典现实主义回归的努力使“典型人物”从“高大全”中解放出来,成为既扎根于黄土地、又闪耀着“永恒的人性”光辉的“民间原型”,也使“批判现实主义”批判、抗争的对象从具体的政治制度、社会现实转移到更广义、抽象的生活、命运。

同时,也使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具体的时代背景,在中国当代的文学生产环境中获得了更广泛的适应性:既以朴实、真实深得读者信赖,又在被主流意识形态接纳的过程中比《白鹿原》等作品顺利。

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不但能创造出逼真的现实感,还能成功地创造一种乌托邦式的意识形态幻觉。

《平凡的世界》里那套扎扎实实的现实描写背后有一种非常光明乐观的信仰:聪明、勤劳、善良的人最终会丰衣足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书中一个个推动故事发展的情节安排(孙少安、孙少平不断获得善人帮助,大人物赏识,润叶、田晓霞等高干女儿“七仙女式的爱情”)都是基于这种信仰,这给了读者极大的心理满足和阅读快感。

如果把《平凡的世界》与《人生》做一下比较就可以看到,《平凡的世界》不仅是细演的人生,更是完美的人生。

高加林在事业追求和道德背叛之间的矛盾、“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式怨愤不平在孙少安、孙少平这里消失了。

在他们这里,事业成功与道德完善是一致的。

他们是“精人”“能人”,又是最仁义的好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

有人认为,在《平凡的世界》里,路遥减弱了与现实抗争的力度,有意调和矛盾。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很难解释为什么高加林和孙少平同样得到读者的普遍认同,创造他们的路遥会得到读者的一贯信赖。

更合理的解释是,不是路遥变了,而是现实生活的基础变了。

《平凡的世界》写的是1975年到1985年期间北方农村的变迁史,酝酿、创作于1982年到1988年这6年期间。

这段时间内应该说是农村发展的“黄金时代”。

土地所有制改革刚刚实行,在饥饿线上挣扎了多年的农民有望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靠政治秩序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开始解体,民间伦理重新确立,勤劳者致富,懒惰者受穷,被农村户口束缚了多年的“能人”“精人”们也有了寻求别的生活机会的可能,高加林的问题有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路遥是一位真诚而敏感的作家,他在书中也写到了一些改革的负面效应,如孩子们不再上学,农民掠夺性地使用土地,农民的欲望被刺激起来,“共产主义时代”的温情关系解体……但后来越来越恶化的农民不堪重负被迫出外打工、社会腐败和不公现象益发严重的情况此时还没有出现。

正是这样一个相对的“黄金时代”的生活基础,奠定了这套朴素信仰的“光明内核”:社会虽然有无数的不公正,但通过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终能获得成功和幸福。

这套信仰是民间土生土长的,又合资本主义个人奋斗的精神,它提倡以个人的而非集体的方式改变底层人民的命运,在一个“后革命”的时代正是政府倡导、老百姓普遍接受的主流意识形态。

其实,《平凡的世界》十几年来魅力不减,而且越来越在读者的阅读生活中占据中心位置的原因正在于这种时间上的错位:当年孙少安、孙少平面临的生存困境至今在很大程度仍是广大农村青年现实面临的困境,对于许多希望凭一己之力拼命向上爬的求学者、打工者来说,他们甚至面临着更残酷的生存压力,而路遥在“相对黄金时代”形成的“黄金信仰”又在一个道德危机的时代为苦苦挣扎着的下层青年带来了难得的温暖和有力的抚慰。

也正是这套在特定“黄金时代”形成的“黄金信仰”,使《平凡的世界》在客观真实性和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之间达到了极佳的平衡。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性压力的有所缓解、文学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以及“主旋律”的大力提倡,现实主义又回到“强势”“主潮”地位。

但如果路遥面临着“现实主义冲击波”作家面临着的生活现实,他的作品里还能有如此明朗的“黄金信仰”吗?抽调了这样的“黄金信仰”,现实主义作品还能保持畅销书的魅力吗?答案是不容乐观的。

目前的现实主义作品深为人诟病之处就在于廉价肤浅的人道主义和缺乏批判立场、价值观念模糊。

现实主义作品如果失掉了内在坚实的价值系统,其结果只能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平面展现、罗列现象,成为新的“问题小说”,如果所写问题有新闻性,可能成为畅销书。

另一个方向是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回到“喉舌”“工具”的位置,这两者从“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发展轨迹上看都是倒退。

这样看来,路遥当年抓住宝贵的“黄金时光”在回归经典的道路上一意孤行,所达到的也许是“顶峰”,所留下的可能是“绝唱”。

即使如此,作为标尺,《平凡的世界》创下的被广泛认同的文学模式及其“耐人寻味”的流通方式都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同类作品的生产提供一个有多面价值的参照。

作为“现实主义畅销书”的代表作品,《平凡的世界》的文学史价值不仅在于它恪守了现实主义的原则,更在于它发展了现实主义,在向“经典现实主义回归”的道路上达到了其他当代文学作品未曾达到的高度。

虽然经过现代派大规模的冲击、洗礼,面对剧烈变化了的社会结构,让现实主义完全地回到经典的道路上已不可能。

与在20世纪整个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现实主义由经典向现代的转变一样,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也逐步从经典形态向现代形态发生转化,在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技巧和文学观念后形成的“现代现实主义”,理应成为未来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主要形态和发展方向。

但是对于现实主义的发展在另一个方向上探索的意义和价值,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如果不做出适当的评估和肯定,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有缺憾的。

虽说一部作品主要凭借自身的魅力在一、二代人之间“默默流传”,这本身就是一种光荣和伟大,但不借助文学史的力量,这样的光荣与伟大迟早会被历史长河淹没得不留痕迹,这对于路遥这样的作家来说是不公平的,特别是当我们想到,在那个文坛“一窝蜂”地乘坐“火箭”飞离公众的时代,他甘遭“遗弃”,忠心耿耿地为“读者上帝”写作,他以青春和生命写下的作品曾激励了那么多的处于逆境中的读者,而且还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温暖人心。

(选自邵燕君《〈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现实主义畅销书”生产模式分析》,《小说评论》2020年第1期)关于节选部分一、节选部分前的主要情节课文为《平凡的世界》上卷第三章,前两章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人物以及故事的背景。

故事开始于1975年二三月间,在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主人公之一的孙少平刚刚考上县立高中。

他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家里的境况十分凄凉,父母年老体弱,妹妹也在上学,还有一个瘫痪在床的老祖母,整个家庭都靠23岁的哥哥孙少安支撑。

他买不起5分钱一份的大锅菜,只能靠几个黑高粱面馍充饥。

17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半天课半天劳动的学习生活使他备尝饥肠辘辘的折磨。

但让他“最痛苦的是由于贫穷而给自尊心带来的伤害。

他渴望穿一身体面的衣服站在女同学的面前;他愿自己每天排在买饭的队伍里,也能和别人一样领一份乙菜,并且每顿饭能搭配一个白馍或者黄馍”。

他非常的自卑,虽然他的个子在班上是最高的,但他总觉得自己低人一头。

但是“贫困又使他过分地自尊。

他常常感到别人在嘲笑他的寒酸,因此对一切家境好的同学内心中有一种变态的对立情绪”。

幸好,他有自己的发泄方式,才使得他没有转入偏执之中。

他喜欢在城里漫无目的地转悠,以此获得无数前所未有的新奇印象。

同时,他还养成了阅读课外书的习惯。

他阅读的第一本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给了他无尽的生活勇气,他蒙胧地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可以活得很好。

这种生活的信念事实上一直支撑着他以后的生活。

他的同学郝红梅处境与他类似,也是每天等没人了才来拿自己的那份口粮。

这种同病相怜的境况,使他们逐渐走到了一起。

通过交流书中的故事,他们也越来越亲密。

二、节选部分赏析大约每个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最开始总是有些不适应的。

尤其是像孙少平这样从偏僻的农村来到县城读书,刚开始面对物质上的贫乏和与同学的差距,心里的落差总是难免的。

但人是很容易适应环境的,大约过了两个月的时间,气候转暖了,少平心中自卑的坚冰也逐渐开始融化了,虽然日子还是和以前一样,经常在劳动的时候饿得头晕眼花,但有了和郝红梅的交流,有了读书多所占的精神上的优势,他开始和一些同学初步建立了友谊,他的心情也随着“桃红柳绿”变得开朗起来,甚至开始觉得“自己并不是什么都低人一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