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读规律

合集下载

句读的技巧文言句读技巧

句读的技巧文言句读技巧

句读的技巧文言句读技巧
句读是指按照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韵律,正确地呈现文言文的语调和
节奏。

以下是一些句读的技巧。

1.重音抑扬:文言文的句子多采用抑扬格的韵律,即在一个句子中,
重读的音节和轻读的音节交替出现。

在朗读时要注意抓住重读音节,使其
音量和音调上升,轻读音节则音量较小,音调平稳。

2.押韵抱腰:文言文中常常使用押韵和抱腰的修辞手法,即在一个句
子中,相邻的两个字音节押韵或抱腰。

朗读时要注意抓住这些押韵和抱腰
的规律,使其音节清晰、韵律流畅。

3.歇带停顿:文言文中常常使用歇带和停顿的手法,即在一个句子中
有明显的停顿和断句。

朗读时要注意根据语法和意义的需要,在适当的位
置停顿,使句子的意思更加清晰。

4.弯折进扬: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弯折进扬的语调,即在一个句子中,
声调上下起伏。

朗读时要注意准确地把握这种语调,使句子的节奏感更强。

5.报数铿锵:文言文中的数词往往要读得铿锵有力,突出其数量的重
要性。

朗读时要注意提高音量,使数词读得明确有力。

以上是一些句读的技巧,通过练习和熟悉文言文的语调和节奏,可以
更好地朗读文言文,将其特点和美感展现出来。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文言文朗读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1、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需要查这些关联词语的含义)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如:(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2)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可/以一战。

(“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

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

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

例:(1)忘∕路之远近(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

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出师表》)4、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A、除了名词做状语外,一般情况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要用停顿永之人/争/奔走焉。

"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初中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初中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初中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一)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文言文节奏划分的基本原则

文言文节奏划分的基本原则

文言文节奏划分的基本原则
文言文节奏划分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语境原则:文言文节奏划分应考虑到语境,因为在不同的语境下,相同的句子可能会有不同的节奏。

因此,在划分节奏时,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决定。

2.韵律原则:文言文的节奏也应该符合韵律的要求。

文言文的韵律通常包括平仄、押韵、对仗等。

在划分节奏时,要考虑到这些韵律特点,使得节奏更加和谐优美。

3.语法原则:文言文的节奏划分应遵循语法规则。

例如,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都应该按照一定的节奏划分。

在划分节奏时,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关系。

4.语义原则:文言文的节奏划分应该考虑到句子的语义。

在划分节奏时,要注意句子中的重点词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合理的节奏划分,可以使得句子的语义更加清晰。

5.连贯性原则:文言文的节奏划分应该保持句子的连贯性。

在划分节奏时,要注意句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

通过合理的节奏划分,可以使得句子之间更加紧密,逻辑更加清晰。

总之,在划分文言文节奏时,应该综合考虑上述原则,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文言句读技巧

文言句读技巧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附答案:(1)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 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 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2)译文:雕刻的技巧,鼻子不如大一些,眼睛不 如小一些。鼻子大可改小,鼻子小不可以改大;眼睛 小可以改大,眼睛大不可以改小。做事情也是这样, 为它想好退路,那么事情将很少失败。)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 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 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 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 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 传》)顶真
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 是该断句的地方。
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 焉、耶(邪)等等; 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 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 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 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 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 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 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 助);“不亦……乎”“孰与……乎”“其…… 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 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 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 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 儿 大 者 九 岁 小 者 八 岁 二 儿故 琢 钉 戏 了 无遽 容 融 谓 使 者 曰 冀 罪 止于身 二 儿 可 得 全 不 儿徐进曰:"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寻亦收

文言文朗读技巧

文言文朗读技巧

文言文句式停顿规律学习文言文时,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节奏停顿的划分普遍感到困难,对试题中出现的关于文言文句式停顿知识的考查也感到头疼。

那么,怎样才能掌握文言文句式的停顿规律,做到顺畅朗读而不至于读破句呢?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同之处,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帮助辨认。

一、了解文言文句式的内容,读好停顿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结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

这样,你就能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此句在文中之意是:(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朗读时应在“舌一吐”后停顿,即“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不能停在“而二虫”后,即“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如果读成后者,其句意就成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这样就不好理解了。

二、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

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

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已大风”;又如“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今/天下三分。

(《出师表》)三、借助语法知识,读好停顿在弄懂文言文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

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这样能把握文言文句中的一些自然停顿。

1。

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

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3)普/性深沉有岸谷。

(《赵普》)2。

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

例:(1)恐/前后受其敌。

(《狼》)(2)恐/托付不效。

文言文句读规律

文言文句读规律

• 例如赤壁之战中, • 初,鲁肃闻刘表卒, • 先用全称, • 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 • 就不再提姓了。
规律二、查虚词
•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 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 ⑴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凡、窃、诸、敬、唯、 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 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 可断句;
•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 礼 , 何 施 之 为 ) ; 无 乃 …… 乎 ( 无 乃 不 可 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 (得无异乎)
•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 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 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规律四: 依修辞
• 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 辞方法。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 ⑴找顶真,定句读
•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 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 例如:
• 1、具 告 沛 公/ 沛 公 大 惊。
• 2、秦 王 坐 章 台 /见 相 如/ 相 如 奉 璧 奏 秦 王 /秦 王 大 喜 传 以 示 美 人 及 左 右 / 左 右 皆 呼 万 岁。
生活
图标元素
生活
图标元素
医疗
图标元素
•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 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 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后面附件PPT常用图标,方便大家提高工作效率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及六大规律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及六大规律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及六大规律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文章和书籍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的,因此,读者需要自己断句。

在句子的末尾使用句号断句,称为“句”;在句子内部语气停顿的地方使用逗号断句,称为“读”(dòu)。

因此,文言文的断句也可以称为“断句读”。

要仔细琢磨,不要害怕古文断句的难度,只要熟读精思,理解文章的大意,就可以开始断句。

联系全文前后,先易后难地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这些对话中最容易发现的关键词。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考。

掌握惯句式,不要拆散固定结构。

精研词性词义和语法结构可以帮助判断。

排比对偶和反复修辞提供了好的断句条件。

相同的词语通常需要在中间断开。

完成题目后,需要回头检查并根据要求细致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顿一到两次是常事,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要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做题时,也可以省去可划可不划的地方。

主谓动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XXX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

句首发语词如夫、盖、至若、XXX、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要分开读;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这个“活用词”之前要停顿。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近年中考语文试卷里,常可以找到要求学生“标出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题目。

例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本文拟就文言文句子停顿的划分理据试作说明。

句子的朗读停顿,取决于汉语句子的节奏。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考虑:一、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二、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保持句子中语意的完整是停顿基本的要求,即不破读。

如:其一∕犬坐∕于前。

“犬”字修饰“坐”,“犬坐”联系紧密,分析成“其一犬∕坐于前”就是错误。

再如:行∕拂乱其∕所为。

学生常有这种划法:行拂∕乱其所为。

“拂乱”意思是“使……颠倒错乱”,正确的分析就不难做出了。

(行拂乱/其所为” “将要使他的所作所为与意愿相左”,或者“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之意,承前省略主语“天”。

行,在这里作“将”讲,“拂乱”是使动用法,是使其违背的意思. )对一些拿不准的停顿,先翻译,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停顿,以此为参照,进行古文语句节奏的划分,毕竟学生对现代文的语感要强于古文。

(从平时教学来看,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学生极易划成33停,译一下,天外闪烁着七八颗星星,山前落下两三滴雨。

很容易看出其停顿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再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背诵时有的学生常背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3予/ 尝求/ 仁人之心岳阳楼记4率/ 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5盖/ 一岁之犯死者/ 二焉捕蛇者说6夫/ 环而攻之/ 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7鹏之/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8医之/ 好治不病/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9若/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10而/ 山不加增愚公移山11然则/ 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12故/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13是故/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犬坐于前;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得而腊之/ 以为饵捕蛇者说;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1、主谓之间要停顿;2、谓宾之间要停顿;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③④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①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②“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③“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例①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①几处/早莺/争/暖树②天门/中断/楚江/开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朗读古诗文停顿规律

朗读古诗文停顿规律

朗读古诗文停顿规律古人写文章是没有句读,不断句的,这对于初学古文的初中生来说,如何正确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就成为他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要准确判断句中停顿,可以先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朗读时要确切理解文章,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停顿;根据现代汉语的句中停顿来找到文言文句子中的相应停顿。

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然后找其他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下面提供一些古诗文朗读停顿方法,供参考:1、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有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若”、“夫”、“若夫”、“至”“至于”、“盖”、“故”、“惟”、“其”……在这些词后朗读时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的节奏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又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盖/大苏泛赤壁云。

”2古汉语中多单音节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借助古今异义词),要注意分开读。

如(1)“今齐地/方千里;(2)可/以一战。

“地方”、“可以”,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恰巧是一个复音词,词义发生了变化,要分开来读。

而不能连读。

再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的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不是今天所说的“妻子”。

这句的朗读节奏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

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

特别注意:
文言文中习惯常用的固定词组,不要 把它们拆散,避免断句的失误。 如: “有所”“无所”“有以”“无 以”“以为”“何所”“孰若”“至 于”“足以”“得无”“无乃”“何 以”“于是”“然则”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 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 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 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名(代)|| 动(形) 名(代)
词性组合特点如下:
①名(代)词+动(形)词
(这里的名词、代词包括由名词和名词或代词
和代词构成的并列短语)
②名(代)词+动(形)词+名(代)词
③介+名+动(形)
④动(形)+名(代)
⑤副+动(形)+名(代)
⑥“矣”“也”“者”“乎”“哉”等助词,
和前面的词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四、利用语法结构帮断句
在断句时,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 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 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 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 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也就是说,在 进行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 :抓名(代),找主干。

|| 谓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 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 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 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 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 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先是所约登莱兵至集矢贼目是故多戡定之 伐
先是所约登莱兵至/集矢贼目/是故多戡定 之伐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 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 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 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 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如:(3)予 / 尝求 / 仁人之心(《岳阳楼记》)(4)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5)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捕蛇者说》)(6)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如:(7)鹏之 /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8)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9)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10)而 / 山不加增(《愚公移山》)(11)然则 / 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12)故 /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13)是故 /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句读的技巧文言句读技巧

句读的技巧文言句读技巧

句读的技巧文言句读技巧
1.注重平仄:文言句子中的平仄很重要,是决定句子节奏和韵律的要
素之一、平仄分为平声和仄声,句子中应该有一定的平仄变化,以保持韵
律的美感。

2.注意抑扬格:文言句子中常常使用抑扬格来突出重要的内容,增强
表达的力度。

抑扬格可通过词语的重读、词语的位置和句子的停顿等来实现。

3.控制停顿:文言句子中的停顿是指在阅读时对于句子的停顿和断续。

适当的停顿可以使句子更有层次感和节奏感,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4.弹脱运用: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适当运用弹脱的技巧让句子更富有
变化和韵律感。

比如使用双音词、词语重复等手法来增强句子的韵律。

5.抓住关键词:文言句子往往比较长,读起来较为复杂。

可以根据句
意和语境,抓住关键词来读,将句子进行适当的分解和归纳,更好地反映
句子的层次和思想。

6.注意语气和情感:在读句时要注意识别语气和情感,根据不同的情
境和表达目的,选择适当的语气和情感来读句子。

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出
句子的内涵和情感。

7.反复练习:句读是一个技巧性较强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练习和磨砺
才能掌握。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句子进行反复练习,熟悉句子的结构
和韵律,提高句读的技巧。

古文句读的原则和方法

古文句读的原则和方法

古文句读的原则和方法嘿,咱今儿就来聊聊古文句读这档子事儿!你说这古文啊,就像一座神秘的宝库,里面藏着无数的智慧和故事。

可要是不会句读,那可就像在宝库里瞎转悠,找不着北啦!句读,简单来说就是给古文断句。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干好的事儿,得有原则和方法呢!就好比你走路得知道往哪儿走,不能瞎撞吧。

先来说说原则。

咱得尊重原文的意思,不能把句子给断得乱七八糟,歪曲了作者的本意呀。

这就好像搭积木,你得按照正确的方式搭,不然就会塌掉。

你想想,要是把人家好好的一句话给断错了,那意思不就全变啦?那可真是闹大笑话了!而且呀,还得考虑到句子的语法结构,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得撑得起整个句子才行。

那方法都有啥呢?首先得看看那些标志性的字词呀。

比如说“曰”“云”“言”这些,一般后面就是说话的内容,得断一下吧。

还有“者”“也”“乎”“焉”之类的,往往也是断句的好帮手呢。

这就好比在黑夜里走路,这些字词就是那一盏盏小灯,给你指引方向。

再就是根据文意来判断啦。

你得把自己想象成作者,去体会他想表达啥意思。

比如说描写景物的,那可能一句话就是描述一个场景;要是讲故事的,那情节的转折处就得断一下呀。

这就跟拼图似的,你得把那些碎片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还有呢,句子的长短和节奏也很重要哦。

有时候长句子中间就得断一下,不然一口气读下来,不累死才怪呢!就像唱歌一样,得有个停顿,才有节奏感嘛。

哎呀呀,这古文句读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呀!但你可别被吓住了。

就像学骑自行车,一开始可能会摔倒,但多练习几次不就会啦?咱多读些古文,多试着去句读,慢慢地就会找到感觉啦。

你想想,当你能准确地给古文句读,读懂那些古老的文字里蕴含的智慧和情感,那得多有成就感呀!就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的大门,能和古人对话呢。

总之呢,古文句读虽然有点难,但只要咱掌握了原则和方法,再加上一点点耐心和细心,就一定能把它拿下!加油吧,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在古文的世界里畅游!。

文言文中的朗读停顿规律

文言文中的朗读停顿规律

文言文中的朗读停顿规律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种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种是句子中的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内部各种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了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

因此,要准确判断句中停顿,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切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他次要成分。

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次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条规律可循:(一)句首语气助词、关联词后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若”、“夫”、“若夫”、“盖”、“故”、“惟”、“其”等,诵读时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如“若夫/日出/而云霏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注意分开读。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可/以一战”、“夫/人之相与”。

“于是”、“可以”、“夫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是双音节词,词义发生了变化,因此要分开来读,不能把它当作一个词连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

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所以不能读破了)、“永之人/争/奔走焉”(因为“奔”是谓语,不是状语,所以不能与“争”连读)、“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之大观”是一个偏正短语,“大观”是宾语,“岳阳楼”是定语,中间不能停顿)。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语之间应连读。

初中文言文断句的技巧规律

初中文言文断句的技巧规律

初中文言文断句的技巧规律文言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全国各地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

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

不少同学反映文言句子浩如烟海,一个句子一种停顿,难以掌握。

其实只要我们“把握两个原则,遵循五个规律”,一般就能正确停顿好。

一、两个原则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如:①“今 /天下三分。

"(《出师表》)“今”是一个词,“天下”又是一个词,不能把“天下”断开,“今”和“天”不能连读。

②“而乡邻之生 /日蹙。

”(《捕蛇者说》)“乡邻之生”和“日蹙”是两个偏正短语,都不能断开,“生”和“日”不能连读。

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如:③“刻 /唐贤今人诗赋 /于其上。

”(《岳阳楼记》)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

“唐贤今人诗赋”是个偏正短语,“唐贤今人”做“诗赋”的定语。

“唐贤今人诗赋”不能断开,如果把它断开,在“唐贤今人”后停顿,就变成“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似乎刻的是“唐贤今人”和“诗赋”,这就是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五个规律1 主谓之间要停顿。

如:④“永州之野 /产/异蛇。

”(《捕蛇者说》)⑤“当立者 /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2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如:⑥“必有 /得天时者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⑦“三顾臣 /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3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要停顿。

如:⑧“三里 /之城,七里 /之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⑨“发 /闾左/谪戌渔阳 /九百人。

”(《陈涉世家》)4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

如:⑩“盖 /大苏 /泛赤壁云。

”(《核舟记》)[11] “然则 /北/通巫峡。

”(《岳阳楼记》)5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

如:[12]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13] “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以上只是文言句子停顿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朗读时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意”上花功夫,不要曲解句意才是关键。

初中语文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初中语文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初中语文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③佳木/秀而繁阴。

④问/今是何世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例④⑤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 8 、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 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 改 容。
例 9 、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 于 心 行 之 以 身 君 子 之 治 也 始 于 不 足 见 终 于 不 可 及 也。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 是为误中,未足以存。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 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 “初,鲁肃闻刘表卒”, 先用全称, 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 就不再提姓了。
规律二、查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 重要的标志。
⑴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凡、窃、诸、敬、唯、盍、 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 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⑵ 句末语气词 : “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 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积善多的人, 虽有一次恶行, 那是他的过失, 不足以使他亡身。积恶多 的人, 即使有一次善行, 那是他误中的, 不足以使他因而存在下去。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 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 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 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 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 领受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 样,有如同没有一样.
例7: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
⑵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 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 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规律四: 依修辞
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⑴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 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例如: 1、具 告 沛 公/ 沛 公 大 惊。 2、秦 王 坐 章 台 /见 相 如/ 相 如 奉 璧 奏 秦 王 / 秦 王 大 喜 传 以 示 美 人 及 左 右/ 左 右 皆 呼 万 岁。
⑶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10: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 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规律五: 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 句。 例11
⑶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规律三、看关联词
④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 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 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 使”“然则” 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⑤常在句首的时间词 :
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 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文言文断句
断句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逐步缩小范围, 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规律一、找名词(或代词)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 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 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 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 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 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 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 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 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 也。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 孤 此 四 者 天 下 之 穷 而 无 告 者 也。
规律六: 借助句式特点及 固定结构断句
固定结构,如“ …… 者 …… 也”、“不亦 …… 乎”、“何 …… 之 有”,“孰与 …… 乎” “为 …… 所 …… ”、“受 …… 于 …… ”, “无乃……乎”,“得无……乎”等,根据 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 何 …… 之有 ” ( 宋 何罪 之 有 ?) ; “ 如 …… 何” ( 如太 行王 屋 何?…”(非 唯天时,抑亦人谋。);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 施之为?); “无乃 …… 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 …… 欤” (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