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当代药理)解析
《当代药理学(第二版)(Current Pharmacology)》出版
节面下皮质向载距 突用 35 . mm皮质骨螺钉从外向内钻人 ,可获 得坚强的固定 。牢 固维持关节面平整 , 并可防止关节面骨块因受
压再次下陷。其下方骨质压缩空虚处取 自体髂骨植骨填充。
对跟骨骨折的手术时机 , 目前还存在争论 。 有的学者认为, 骨 折后应急诊手术治疗 ,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软组织及其周围
意恢复跟骨后关节的平 整,同时注 意手术时机 的选择及切 口皮
瓣韵保护 ,用解 剖钛板固定骨折 以达到恢复跟骨 的解剖结构和 生物力学 功能, 手术效果 良好。 【 参考文献】
【]Sn esK,ot , ia a ,ta. prr tameti 1 0ds 1 a dr F rnP Dp  ̄ l T e 1 O ete r t n n 2 i i e i e —
染等 。 主张在伤后抬高患肢 , 消肿药物治疗。待局部肿胀消退 , 足
跟皮肤出现皱纹后再行手术较为安全 。 中对皮瓣的保护同样重 术 要, 用不接触牵开技术拉开皮瓣 , 尽量减少血运的破坏。 总之, 跟骨关节 内骨折行切开复位解剖钛板内固定 , 中注 术
跟骨关节 内骨折切开复位内 固定的主要 目标是 : 1恢复跟 () 骨后关节面的正常解剖 ;2 恢 复跟骨 的高度和 B he’ 角 ;3 ()  ̄l s ( ) s r 恢复跟 骨的长度和 Gsae S ;4 恢复跟 骨的宽度 以恢 复腓 i n’ 角 ( ) s 骨肌腱的功能 。 在骨折复位时 当切 口显露满 意后 ,将跟骨 外侧 皮质骨块 合 页状向下翻转 , 以清楚显露跟骨后关节 面及骨折情况 。在复位 可
・
临床 研究 ・
20 年 1 09 月第 4 卷第 2 7 期
碍、 外观异常等。 目前 , 临床上广泛应用 的跟骨关节 内骨折的分 类方法是 Sn es adr 分型【 该分 型根据关节面骨折 的情况分 为四 l 】 , 型: I型 , 无移位骨折 , 不考 虑后关节 面的骨折 线的数量 ;I , I型 跟骨后关节面移位的两部分骨折 ; m型 , 骨后关节 面有 两条骨 跟 折线 , 三部分的移位骨折 , 有一 中央塌 陷的骨折块 ;V , 骨 并 I型 跟 后关节面移位的四部分及以上骨折。 F c s 将 后关节面移位大于 2 m定 为移 位型 , 对 4 1 uh 等 m 并 7
药理学 第二讲 药动学
讨论
如下图,同一药物相同剂量的3种制剂,在口
服后分别测得的3条时量曲线(A、B、C), 其血药曲线下面积(AUC)值均相等,讨论3 种制剂的疗效那个最好?为什么?
• 消除半衰期 • 稳态血药浓度 • 生物利用度
• 概念: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 t1/2的意义:
1.t1/2反映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与消除药物的 快慢程度
药物以原型或代谢产物的形式通过排泄器官或 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脏(最主要)、肺、胆道、唾液腺、乳腺……
影响肾脏排泄的因素: 1. 肾功能 2. 尿液pH值
胆汁排泄
& 肝肠循环
• 由肝细胞分泌到胆汁中的某些药物与葡萄糖醛酸 结合型的代谢产物,排泄入小肠后被酶水解又成 为原型药物并被肠粘膜上皮细胞重吸收由肝门静 脉进入全身循环,这种现象为肝肠循环。
◆皮下注射:吸收较慢 ◆肌内注射:较皮下注射吸收快
皮下、肌内注射吸收速度与局部组织 血流量及药物制剂有关
◆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吸收过 程,起效快
上腔静脉 药物经肝静脉 入全身循环
药物经肝门静 脉入肝脏
小肠吸收药物
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受 到胃肠道和肝脏细胞 的酶灭活代谢导致进 入体循环的活性药量 减少,这种现象称为 首关消除。
100、50、25、12.5…….
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浓度按恒定的量消除 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 药物剂量过大,超过恒比消除极限,机体
以此方式消除
1000、800、600、400、200、100……
• 时量关系:血药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
变化的规律
• 时效关系:药物效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的规律
曲线下面积(AUC): 反应药物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2(当代药理)
五、机制性PK-PD模型(Mechanism-based PK-PD)
各种类型生物标记物在PK-PD中的作用与地位示意图
基于机制性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解 释药物服用与药物效应链过程
大鼠皮下注射0.08 mg/kg 氟哌定醇后血浆PK/PD关系(A)和预测的浓 度-效应关系(B). 效应指标:D2受体占领(Occ)和逃避行为(CAR) 抑制。点为观察值(均数SE), 线用PK/PD模型拟合值.
新药研发和药物临床地位
机制性PK-PD模型与机体的生理、病理学指标以 及药物作用机制相联系, 该模型可以进行: 1)用体外结果对体内的效应进行预测; 2)动物间的药物效应预测; 3)由正常人的结果对病人的临床疗效预测; 和 4)个体间和个体内的临床效应的变异预 测。
• 9. 效应(毒性)与AUC关系 AUC(exposure time)
• 10. 质反应模式 +/-
• • • • • •
三、药效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1. 参数意义 作用模式: E/Emax=Cs/(EC50s+Cs) N=C/EC50 E/Emax =Ns/(1+Ns)
• E/E药途径、速 度有关 • Verpamil
E
E or C
C or E
C E
C
t
t
•
iv
po
缓释
• Nifedipine in rat (1) infusion;(2)inf+iv
40
60
C(ng/ml)
20 0 0 2 4 t 6 8 10
0 0 2 4 time 6 8 10
**
* ** ** ** ** ** ** ** ** ** ** ** **
《当代药理学(第二版)(Current Pharmacology)》出版
3 3 7 .
前列腺炎 的诊断依据不够 时应 行泌尿系 B超及尿常规等检查 在
排除泌尿系其他疾病所致 的尿频后方可考虑慢性前列腺炎 。5 泌 )
『 曹永胜 , 4 】 蔡盈 , 潮敏 , . 等 尿动力学检测 在儿童尿频 症 中的应 用f. J1 1
诊 断 条 件 目 1仅 有 尿 频 、 急 症 状 , 出 现 于 白 天 及 入 睡 :) 尿 且
2 讨 论
21 尿 频 的分 类 及 原 因I . l l
尿频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症状 之一 。排 尿次数增 多 , 每次尿 量减少 , 2 h 而 4 尿量正常 , 称为尿频 。它可分为生理性 和病理性 。 生理性如大量饮水和精神紧张。病理性原 因有 :. 1 炎症性 和机械 行刺激 。 . 2膀胱容量减少 。 . 3排尿障碍 。 . 4精神神经因素。在我们 的调查 的门诊资料发 现 , 尿频 的最初 原因很难 明确 , 中 2例抑 其 郁症 引起尿频 , 泌尿系检查未发现异 常 , 经心身 医学科治疗 3个 月后缓解 。抑郁状态多种 多样 , 尿频就是其中之一阁 。 22 尿频的误诊 漏诊 分析 . 1 习惯常见疾病的诊 断 , ) 忽视少见疾病的鉴别。2 满足于一 )
在尿频诊断中我们要 明确 如下几点 :) 1生理性还 是病 理性 。2 泌 ) 尿 系疾病还是其 他系统疾病 。 ) 随症状 的分析及鉴别 。 ) 3伴 4 慢性
[ 2 】陈 向东. 以尿频为主诉 的抑郁状态I. 京医学 ,0 2 2 ( ) 1— 6 J北 I 20 , 1 : 1. 4 5
门诊 男 性 尿 频 原 因较 多 ,可 能 一 些 检 查 难 以 发 现 尿 频 的真
《当代药理学(第二版)(Current Pharmacology)》出版
剖层 次较清楚 , 术后 皮瓣血 运 良好 。
对 于 维持手术空 间 , 多数学者采用二 氧化碳灌注气体压 力
保持在
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8
.
K
P
d
4~ 。
我们所进行 的 4
例 腔镜 甲状 腺切 除 术都 应 用 二
氧化 碳 灌 注 , 压 力 在 8 m m H g , 没 有 出现 高碳 酸血 症 、 呼 吸性 酸 中
肿 瘤切 除术 14 例 , 近期疗 效 良好 ,有关手 术体会 如下 。 腔镜 下 甲状 腺 切 除术 目前 还 不 能 取 代传统 的经 典手 术 , 作
者刚开始开 展该手术 ,选择病例较严格 。 适应证 包括位于 甲状腺 单 侧 的 甲状 腺 腺瘤 、 甲状腺 囊 肿 、 结 节性 甲状 腺 肿 肿 , 瘤直 径 小 于 3 c m 。 在腔镜 甲状腺切 除术 中 , 由于 腔镜 的放 大作用 ,术野清 晰 ,操作较传统手术更精细 ,所 以喉返神经 损伤 、 气管损伤、 血 管 出血 等并发症相对 于传统手术无 差别甚至 发生 率更低 . 本组 4
临床研 究
2 0 0 9 年 2 月第 4 7 卷第 5 期
发症 。 术后 患 者 的手术瘢痕小且 隐蔽 , 外观 效果非 常满意 。
3 讨论
随着 1 9 9 7 年 皖 H u s c h e r ~ 成 了世 界 上 首 例 腔 镜 下 甲状 腺 切
除术 , 腔 镜下 甲状 腺 切 除术 作为一 种 美 容 手术所具 有 的颈 部元 瘢 痕 、 切 口 小而 隐蔽 , 受到越 来越多患者 的欢迎 。 随着 腹 腔镜技 术 到不 断成熟 , 超声 刀 、 L ig a s u r e 血 管 闭合 系统 等高科 技设 备 的 应用 和普及 ,腔镜下 甲状腺切除术 已 经 越来越多地 开展起来 。 我 院于 2 0 0 8 年 7 月 3 1 日以来成功实行 胸骨前径路腹腔镜 甲状腺
中药药理学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课件
分布:化痰药、温肾壮阳药
归经:入肝、肾经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的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 现代研究资料有限
第四节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 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药动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一、中药药性理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 热证——表现为中枢神经兴奋(经寒 凉药治疗后其症状明显改善)
• 寒证——表现为中枢神经受抑状态 (经温热药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寒证和热证模型动物脑内神经递质含量发生 变化。如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
寒凉药或温热药引起的寒证或热症模型动物 也可见到类似于寒证或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 功能的异常变化。
◆热证
1、病人呈现中枢神经兴奋 2、模型动物的痛阈和惊厥阈值降低→
中枢兴奋功能增强
注: 痛阈——动物经电刺激后,能使动物感觉到的疼 痛时的最小电流或电压。 惊厥阈——动物经电刺激后,能使动物刚发生惊 厥时的最小电流或电压。
3、大鼠脑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活性↑5-HT 含量↓
◆寒性药(如钩藤、羚羊角、犀 角等)→抑制酪氨酸羟化酶的 活性→NA、DA↓→表现为中枢抑
滋阴药(龟甲):可使大鼠血清中T3 、T4含量下降
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注射大鼠可产生“甲亢”模型 小鼠饮服含有甲硫氧嘧啶的水,可产生“甲减”模型。
3. 内分泌系统功能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血清激素水平、
代谢产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应 速度、 受体水平及亲和力、 基础体温等
1、影响机体基础代谢的两大因素: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功能 细胞膜钠泵(Na+、K+-ATP酶)活性
药理学总论二详解演示文稿
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到阈浓度以下时残存 的药理效应。
第十页,共58页。
4) 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重。 (也叫反跳反应)例:普萘洛尔
5)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
◆用药理拮抗药无效 ◆不可预知的一种不良反应
◆反应差异大,与用药剂量无关
而产生的药理效应(抗酸药、甘露醇)
2.参与或干扰细胞的代谢----补充机体所缺乏的各种物质----激素、维生素及各种元素等。
第三十二页,共58页。
3 影响生理递质或激素转运、合成、摄取、
释放、灭活
如:麻黄碱促进NA的释放----升压作用; 大剂量的碘剂-----抑制甲状腺素释放;
4 影响免疫功能
5 非特异性作用
阿立哌唑: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方面具有与经典和非经典 抗精神病药相似的疗效,第一代药物的EPS和泌乳素血 症的副作用、第二代药物的体重增加和代谢紊乱的副作 用轻,从而提高了依从性。
第四十五页,共58页。
B 拮抗作用 拮抗剂:能阻断受体的活性的配体。
具有亲和力,但没有内在活性。 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并用时,能与激动药互相竞争
药物的化学结构
----决定化学反应专一性
----药理作用的特异性
化学结构---包括基本骨架、活性基团、侧链长短 及立体构形等因素。
第二十六页,共58页。
❖ 化学结构相同
左旋体和右旋体 药物的基本结构
以外的侧链
第二十七页,共58页。
作用可能不同
左旋体有效
侧链的长度 影响药物的
作用
化学结构相同
作用可能不同
LD1 ED99
药物的安全范围:LD5与ED95之间的距离。
方剂学祛湿剂培训专家讲座
祛湿剂
2024/4/9
方剂学祛湿剂培训
方剂学
第1页
一、定义(祛湿药、祛湿、水湿病证)
二、立法:《内经》:“湿淫于内,以苦 燥之,以淡渗之。”
❖ 三、作用—祛湿。 1、燥湿。 2、利湿。 3、化湿。 4、胜湿。
❖ 四、适应证—水湿病证—风湿、寒湿、 暑湿、湿热、黄疸、痿证、淋证、 脚气、水肿、带下、痰饮、霍乱。
辛劳温、燥湿理气以助畅中 渗利湿热以助渗下
2024/4/9
方剂学祛湿剂培训
方剂学
第19页
五、临床应用:
❖ 1、标准:凡湿热病、湿多热少皆可、 尤以初起卫气同病最宜。
❖ 2、当代:肠伤寒,布氏杆菌病、肾 盂肾炎。
❖ 3、使用注意:热重湿轻不宜。
2024/4/9
方剂学祛湿剂培训
方剂学
第20页
八正散《和剂局方》
2024/4/9
方剂学祛湿剂培训
方剂学
第12页
茵陈蒿汤《伤寒论》
一、组方—重用茵陈(现量:30-60克)
2024/4/9
方剂学祛湿剂培训
方剂学
第13页
二、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目黄(巩膜发黄) 黄如橘色鲜明,腹微满,
三黄 身黄(皮肤发黄) 口中渴,小便不利,苔 尿黄(小便色赤) 黄腻,脉沉实或滑数
方剂学
第25页
辨证关键点:身热困倦,口渴尿赤,咽痛身黄,舌 苔
二、方解:黄腻,或厚腻。
重用滑石 清利湿热
茵陈 清热利湿退黄 清热祛湿
黄芩 清热燥湿
石菖蒲、白蔻仁、藿香
芳香化浊,行气醒脾
连翘、贝母、射干、薄荷 清热解毒,利咽散结
木通
利尿通淋,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
药理学(药)网上辅导第二讲
《药理学(药)》网上辅导第二讲传出神经药理部分药学专业药理学网上辅导2-传出神经药理部分——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拟胆碱药、抗胆碱药、拟肾上腺素药、抗肾上腺素药第五章传出神经药理概论[建议]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希望同学复习解剖学和生理学有关植物神经和运动神经结构及功能的知识。
[知识结构]一、传出神经分类与化学传递二、传出神经递质三、传出神经的受体四、传出神经药物的作用方式与分类[基本要求]请参阅本章教学大纲。
[基础知识回顾]传出神经按解剖学分类,分为植物神经(自主神经)和运动神经。
植物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从中枢发出后在神经节更换神经元,故植物神经有节前纤维与节后纤维之分,均支配内脏器官(如心脏、平滑肌、腺体、眼等),但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基本相反,其功能不受主观意识支配;运动神经自中枢发出后,直接到达骨骼肌,支配骨骼肌运动,中间不更换神经元,受主观意识支配。
传出神经末梢与次一级神经元的连接处称为突触(synapse),与效应器细胞的连接处称为接点(junction),一般亦称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
当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可促使神经末梢向突触间隙释放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从而影响下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的活动,这一过程称为化学传递。
能够传递神经信息的化学物质叫做递质(transmitter)。
传出神经的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ACh)和去甲肾上腺素(NA)。
传出神经按所释放递质不同,可分为胆碱能神经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
[基本内容]1.传出神经的递质和分类按传出神经末梢释放递质不同,分为胆碱能神经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两大类。
胆碱能神经包括全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全部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运动神经;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大神经。
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
Emax%
60 40 20 0 0 50 100 日维持剂量 150 200
6h 12h 24h
c
四、PK-PD在抗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PK
PK-PD
几种抗生素抗菌活性PK/PD类型
浓度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杀菌曲线比较
• Are true or not? • It is only predicated or served as reference, it should be based on clinical practice!!
E
• 1) M-M 方程 • s=1
• E=EmaxD/(ED50+D)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 10 100 C 1000 10000
E
• D<<ED50
• E=EmaxD/ED50
• 2)linear • E=a+bD
• 2)linear • D<<ED50
• • • • •
二、药效动力学 几种情况 1. 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相关性 特性:血药浓度与效应同步变化 E=f(C)
E
C or E
C
t
• 这类药物: • 1)作用靶点在血液室或也血液瞬间达到 平衡的组织。 • 2)药物作用直接的,药物反应是即刻的。
• 2.药物效应超前血药浓度
E
C or E
C
五、机制性PK-PD模型(Mechanism-based PK-PD)
各种类型生物标记物在PK-PD中的作用与地位示意图
基于机制性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解 释药物服用与药物效应链过程
大鼠皮下注射0.08 mg/kg 氟哌定醇后血浆PK/PD关系(A)和预测的浓 度-效应关系(B). 效应指标:D2受体占领(Occ)和逃避行为(CAR) 抑制。点为观察值(均数SE), 线用PK/PD模型拟合值.
• 8. 浓度与效应非相关性 用药后,药 效一旦产生,药效的持续并不一定依赖 于血药浓度。血药浓度消失后,药物活 性仍然维持一段时间, 所谓“击中就走” (hit and run). • 原因:药物作用往往是不可逆的。如细 胞毒类抗癌药,解热镇痛药(Cox),利 血平,香豆素类抗凝血药,抗生素的后 效应,等。
• 9. 效应(毒性)与AUC关系 AUC(exposure time)
• 10. 质反应模式 +/-
• • • • • •
三、药效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1. 参数意义 作用模式: E/Emax=Cs/(EC50s+Cs) N=C/EC50 E/Emax =Ns/(1+Ns)
• E/Emax与C/EC50关系
• 6.钟罩形 beta-model 氟哌丁醇治疗 精神病症状改善,有效浓度(6-12 ng/ml). • 许多抗心律失常药,心律失常症状改善 与血药浓度关系。
• • • •
7.超敏与耐受 首剂效应:哌唑嗪 戒段症状 停药反跳
B
50 40
PTZ-CT PTZ-PB
Seizure Index
30
s=0.5 s=1 s=1.5 s=2 0.2 30.9 16.7 8.2 0.4 38.7 28.6 20.2 0.6 43.6 37.5 31.7 0.8 47.2 44.4 41.7 1 50.0 50.0 50.0 1.5 55.1 60.0 64.8 2 58.6 66.7 73.9 3 63.4 75.0 83.9 4 66.7 80.0 88.9 6 71.0 85.7 93.6 8 73.9 88.9 95.8 10 76.0 90.9 96.9 20 81.7 95.2 98.9 EC80/EC20 242.86 16.00 6.25 s=3 3.8 13.8 26.5 39.0 50.0 69.2 80.0 90.0 94.1 97.3 98.5 99.0 99.8 4.00 0.8 6.0 17.8 33.9 50.0 77.1 88.9 96.4 98.5 99.5 99.8 99.9 100.0 2.54 s=4 0.2 2.5 11.5 29.1 50.0 83.5 94.1 98.8 99.6 99.9 100.0 100.0 100.0 1.99 s=5 0.0 1.0 7.2 24.7 50.0 88.4 97.0 99.6 99.9 100.0 100.0 100.0 100.0 1.78 s=6 0.0 0.4 4.5 20.8 50.0 91.9 98.5 99.9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56 s=8 0.0 0.1 1.7 14.4 50.0 96.2 99.6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42
t
C
E
产生原因:
快速耐受性(tolerance) 形成抑制代谢物 立体选择性代谢仍然用消旋体表示)
如地尔硫桌延长PR间隔作用。
• 3.效应落后于血药浓度
C or E
E
t
C
E
C
• 原因: • 1)作用于外周室 • 2)存在假想的效应室
• 3)形成活性代谢物的活性强于原药 • D M E
• 4)效应为间接的。存在时间差 • D M E 口服降血糖药 药物 胰岛素释放 血糖降低 (效应)
• 4. 血药浓度与效应关系与给药途径、速 度有关 • Verpamil
E
C or E
E or C
C E
C
t
t
•
iv
po
缓释
• Nifedipine in rat (1) infusion;(2)inf+iv
40
60
C(ng/ml)
20 0 0 2 4 t 6 8 10
0 0 2 4 time 6 8 10
**
* ** ** ** ** ** ** ** ** ** ** ** **
**
20 10 0 0 10 20
30
40
Time of PB Treatment (days)
Development of PTZ-induced (33 mg/kg/day, i.p.) seizure to the fully kindled state. Data were mean ± S.D. (n=10). (B) Antiepileptic activity of phenobarbital during phenobarbital treatment. PTZ was given to kindled rats 40min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PB (45 mg/kg/day).. Index of seizure = seizure stages × seizure times..
• E=EmaxD/ED50
• E=a+bD
• 3) E-log D linear • 20%Emax-80% Emax • E=a+blog D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 10 100 C 1000 10000
E
• 4)质反应 +/• 用反应发生率表示(死亡率,有效率)
新药研发和药物临床地位
机制性PK-PD模型与机体的生理、病理学指标以 及药物作用机制相联系, 该模型可以进行: 1)用体外结果对体内的效应进行预测; 2)动物间的药物效应预测; 3)由正常人的结果对病人的临床疗效预测; 和 4)个体间和个体内的临床效应的变异预 测。
• 例如普萘洛尔 EC50=10ng/ml, 尽管 t1/2=3-4 h, 但1日2次的剂量的浓度可 以维持在EC50 以上。
100 80
level(ng/ml)
60 40 20 0 0 3 6 time(h)
C EC90 EC80 EC50
9
12
Phase II • EC20<C<EC80 •பைடு நூலகம்效应与浓度的对数成正比。 Phase III C<EC20
• 2. AUE(area under the curve of effect)
• 3. Dosing regimen design • 1) dosing for instantaneous response
• E=EmaxC/(EC50+C)
120
120 100 80
Emax%
100
Level(ng /ml)
• 2) dosing for overall response 用总 反应表示;如抗胃酸药(Cimetidine)的 作用,用日内总胃酸分泌量表示,利尿 药,用总尿钠排泄量表示等。 • Overall effect E • dE/dt=Emax/t0 C(t) /(Ec50+C(t))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0 6 12 time 18 24 100
phase I
80 60
60 40 20 0 0.1 1 10 C 100 1000
EC80 phase II
40 20 0 0 6 12 18 time(h) 24 30 36
EC20 phaseIII
• Phase I C>EC80 血药浓度大于EC80, 此时, 浓 度效应关系变化不显著. 如, s=1,效应 从80%-90%, 浓度增加2.5倍,效应从 90%-99%浓度增加10倍.
C
40
20
5
MAP mmHG
30 20
0 -5 -10 -15 0 2 4 6 8 10
HR
10 0 -10 0 2 4 t 6 8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