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游褒禅山记(2)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10游褒禅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4.作者逸事 (1)王安石三难苏轼
第三十四页,共126页。
王安石觉得苏轼既有才气,又有傲气,应该煞一煞他的傲 气,于是先后三次拟出上联,要苏东坡对出下句,苏东坡虽善 于赋对,终敌不过王安石,每每无以应对,深感惭愧。
王安石出的第一个上联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王安石出联那年闰八月,正月立春,12 月又立春,所以说 是个“两头春”。他的上联构思巧妙,词句凝练,数字用得自 然。苏东坡虽是才子,只因事属罕见,一时寻对不出,被王安 石难住,“羞颜可掬,面皮通红了。”
第三十八页,共126页。
王安石按照先生的话,每日写文章,足足写秃了一百支笔, 但仍未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又找到杜子野问:“先生, 我怎么还没有找到生花笔?”杜子野没有说什么,而是饱蘸墨 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过了几年,王安石写秃了九百九十八支笔。一天深夜,他 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支笔写策论,颇觉文思泉涌,行笔如云,一 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地跳起来喊:“我找到了, 我找到生花笔了……”
第二十六页,共126页。
1.走近作者
第二十七页,共126页。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 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庆历二年(1042)登 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 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 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今江苏南 京市),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 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 忧愤去世,卒谥文。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0.《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10.《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2.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3.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4.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重点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2.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学法指导】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
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知识链接】1.背景介绍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课时作业12: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褒.禅(bǎo)庐冢.(zhǒnɡ)奴仆.(pú)荒谬.(miù)B.华.实(huā) 窈.窕(yǎo) 懈怠.(dài) 瑰.丽(ɡuī)C.蛮夷.(yí) 负咎.(jiù) 迷惑.(huò) 幽.暗(yōu)D.渔父.(fù) 谨慎.(shèn) 罕.至(hǎn) 梵.语(fàn)2.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①则或.咎其欲出者或:或,或许②何可胜.道也哉胜:尽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④其文漫.灭漫:潦草不清⑤独其为文犹可识.识:辨认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尽头⑦有怠.而欲出者怠:怠慢⑧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非常A.①②③⑧ B.②④⑤⑦C.①④⑦⑧ D.③⑤⑥⑧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夫夷以.近③不随以.止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⑤然力足以.至焉⑥可以.无悔矣⑦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B.④⑦/①②③⑤/⑥⑧C.①⑦/③⑤⑥⑧/②④ D.④⑦/②③①⑤/⑥⑧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③此余之所得也④所谓前洞也⑤遂与之俱出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C.①④/②③/⑤⑥ D.①⑥/②③④⑤二、课内精研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6~8题。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②然.视其左右B.①于是余有叹焉.②然力足以至焉.C.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②险以.远,则至者少D.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7.下列对本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阐述要到险远之处,观非常之观,需要有坚定的志向、足够的力量和一定的外物相助。
课时作业24: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Ⅰ 必备知识巩固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有碑仆.道 仆:倒下 B .有怠.而欲出者 怠:懒惰 C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安全 D .长乐王回深父.父:对老年人的尊称 答案 A解析 B 项怠:懈怠。
C 项夷:平坦。
D 项父:通“甫”,古代加在男子名或字后面的美称。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答案 C解析 A 项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B 项古义:不平凡,不平常。
今义:副词,十分,极。
D 项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目,表确数“十一”;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其文.漫灭小人之过也必文.B.⎩⎪⎨⎪⎧ 古人之观.于天地……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C.⎩⎪⎨⎪⎧往往有得.退不得.,为之奈何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动词,看、观察。
A 项名词,碑文/动词,掩饰。
C 项名词,心得、收获/动词,能够。
D 项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动词,停止。
4.下列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其.孰能讥之乎 D .则或咎其.欲出者 答案 C解析 C 项语气助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A 、B 、D 三项都是代词。
A 项第三人称代词,它;B 项第一人称代词,自己;D 项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可译作“那”。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C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D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答案 A解析 A 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_王安石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_王安石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游褒禅山记全文阅读:出处或: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全文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人教版精编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而在己为有悔。
其进愈难(2)则游者众D.有怠而欲出.(出去)者答案:D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B项,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地方”;C 项,应作“思考”。
3.选出加点字“然”用法不同的一项( )A.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答案:B解析:然则,这样……那么;其余表转折。
4.下列句子中“其”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B.盖其又深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答案:AB解析:A项的“其”作第三人称代词“它”讲,代石碑;B项“其”仍作“它”讲,只是指代后洞罢了。
所以A和B两项的“其”字用法是一样的。
C项的“其”译为第一人称代词“我”。
D项虽是译为第三人称代词,但它指代古人,应译为复数的“他们”才对。
5.选出加点“之”用法不同的一项(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B.华山之.阳C.后世之.谬其传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答案:B解析:表偏正关系,助词“的”;其他取消句子独立性。
6.下列地名中的“阳”、“阴”与“华山之阳”、“汉之阴”中的“阳”、“阴”含义相同的是( )A.洛阳、华阴B.富阳、山阴C.汉阳、江阴 D.衡阳、淮阴答案:D解析:在古代,“阳”表方位是“水之北,山之南”的意思,“阴”则是“水之南,山之北”。
所以“华山之阳”和“汉之阴”的“阳”、“阴”分别指“山之南”、“水之南”。
分钟满分:(3×11=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于是..余有叹焉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义:十分之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10 游褒禅山记 含答案
10游褒禅山记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卒.葬之卒:最终。
B.有穴窈.然窈:幽深。
C.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D.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解析A项,“卒”,死亡。
答案A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浮图”,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专指和尚。
后来又将佛教建筑中的高塔称为浮图。
B.“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华山之阳”,即华山的南面。
古代有山的南面谓之阳、水的北面谓之阳的说法。
”中的“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与“由山以上五六里”中的“五六”同。
解析D项,“由山以上五六里”的“五六”是约数。
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在记游的基础上偏重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
B.“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
课时作业2: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一、基础积累(16分)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B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点。
D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答案 C解析 C 项,观:景象。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的一组是( )(3分)A.⎩⎪⎨⎪⎧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B.⎩⎪⎨⎪⎧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夫夷以.近 C.⎩⎪⎨⎪⎧ ①而人之所罕至焉.②然力足以至焉.D.⎩⎪⎨⎪⎧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答案 C解析 A 项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对。
B 项①以:连词,因为,表因果关系;②以:连词,且,表并列关系。
C 项两个“焉”都是代词,相当于“那里”。
D 项①故:名词,缘故;②故:连词,表结果,所以。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B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D .于是..余有叹焉 答案 C解析 A 项非常:不同寻常;B 项至于:到达;D 项于是:对于这种情况。
4.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3分)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答案 D解析“至”是动词用作名词,其他是名词用作动词。
5 .课文名句填空。
(4分)(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孰能讥之乎?(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高一 人教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如学生之间争辩不已,教师可以用“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来启发学生,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从这个角度对文章的写作特色都有更充分的了解。
四、探讨想象
探讨一:如果当时王安石游完了整个华山洞,充分发挥你的想象,作者还会有这么多的感慨吗?
参考答案如下:有两种情况,只要学生说的合理都可以,(一)不会,因为作者写过一些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的诗歌,抒发一种闲适的情趣,如《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等,这些诗歌观察细致,意境悠远,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喜爱,我们今天课文中的华山洞景色奇异优美,作者可能会赞美此地的景色,不会有这种感慨。
五、拓展归纳
用自己的话写出本文给你的感受,并探讨本文作为写作素材能运用到哪些方面?
示例一: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宋代的王安石就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取寻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可用于“努力”“最好的风景”“更上一层楼”等话题)
主要
教学
方法
归纳总结法
探究法
教
学
资
源
多媒体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第
课
时
一、
背诵导入
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背诵全文
学生也可背诵课文或是对照课文
让学生熟悉课文,解除对背诵文言文的恐惧
二、
品读课文
1、 请学生简单回顾一下作者游洞的过程。
明确:华山洞——前洞——后洞——返回
课时作业13: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第10课游褒禅山记一、基础知识检测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而其见.愈奇B.常在于险远..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则其至.又加少矣2.下列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D.则或咎其.欲出者3.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游褒禅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习题: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解析
10*游褒禅山记尘埃掩不住真金,浮云遮不住星泽,真正的智者经历史长河的淘洗发出了夺目的光芒。
他之所以被诟病,因为他是改革者;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集团的根本利益。
面对种种非难,他抱定“天变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人言不足恤”的坚定信念,在那死气沉沉的环境中,爆响了一个惊雷。
这惊雷,绵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振聋发聩。
无改革社会便不能进步,要改革必冒风险。
是安于现状、安于落后,还是冒险而进,求得发展,这,二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们已做出回答,正带领国人领略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褒禅山,古名华山。
因唐代高僧慧褒结庐于此,在他圆寂之【课内挖掘】1.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
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3.在游山途中因轻信盲从,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王安石懊悔不已,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生活中,只有远大的志向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个人能力和外物的帮助。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运用角度]这些材料可用于“志当存高远”“尽志无悔”“深思慎取”“严谨”“拒绝平庸”“善假于物”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课外运用】示例一: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岸的人却为数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探寻“志”的过程正如入华山洞的过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会发现路变得越来越窄,兴许有时还会碰上电闪雷鸣的坏天气。
课件5: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天变人言不足畏,变法图强有慧思。 新法恢恢宏略出,万机日理难解衣。 开宗立说兴新学,除却浮华存精实。 文章质朴尚有物,唯求实用能补世。 心地高洁能撑船,胸襟豁达拯苏子。 唐宋八家居其一,千古一相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当时他 33 岁,从 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此山。褒禅山, 在安徽含山县东北。王安石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该山 后,写成此文。4 年后(1058 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 改革政治。16 年后(1070 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 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 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 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 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 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 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 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 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 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吴趼人号 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 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 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 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 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 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 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 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 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 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 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 忠公。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2
(3)合作探究:请在第二段的记叙中找出与第三段的议论前后照应的句子。得出“要有志”的结论。
9.王安石游有所得,请谈谈你的学有所得。
10.作业置:把自己的心得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在周记中。
10.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有所 ——
↓前洞 \↓/志\ 尽
游 悔→叹 — 力 — 志
¦后洞/(得)\物/ 无
↑↑悔
记(事)————议(理)
教学反思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作者的思想是深沉的,胸怀是阔大的,所以能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学生很难品味出来。因此,要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上述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回顾旧知
4.一读:教师(配乐)范读第2、3自然段,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诵读、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课文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教学重点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5.二读:学生有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6.提出问题
(1)作者在第2段记游的过程中都去了哪些地方?
(2)前后洞有哪些区别?运用哪种表现手法?在文章的结构上作用有什么作用?
【精选】高中语文大题精做10游褒禅山记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游褒禅山记修【2015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太平州学记宋张孝祥学,古也。
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
当涂①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
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②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
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摇。
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
饥者饱,坏者筑。
赤白囊,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
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
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
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
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
’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厉阳张某记。
【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
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
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带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坎儿置之屋壁坎:挖洞。
B.当涂兵之冲.冲:突袭,冲击。
C.侯下车..下车:初到任。
D.力不赡.耳赡:足,够。
【答案】B【解析】本题B项中,“当涂兵之冲”结合语境来看,上文说边境发生战乱,下文的意思是当涂城内上下惊恐,可推断出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涂是战争要冲”,“冲”意思是“要冲”。
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语文二练习: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含答案
第10课游褒禅山记(一)一、夯基训练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坟冢.(zhǒng)梵.语(fàn)退避三舍.(shě)舍.己为人(shě)B.禅.院(chán)封禅.(shàn)褒.衣博带(bāo)无物以相.之(xiàng)C.谬.误(miù)窈.然(yǎo)咎.由自取(jiù)便.宜从事(biàn)D。
讣.告(fù)仆.道(pū)长吁.短叹(xū)风尘仆.仆(pú)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B。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点。
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则其至.又加少矣往往有得.B。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常在于险远..D.火尚足以明.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此余之所得也B。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当其欣于所遇D.而今安在哉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宋]苏轼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高中语文专题10游褒禅山记第02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10*游褒禅山记(课时2)1.一词多义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良乃人,具告沛公道有碑仆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何可胜道也哉策之不以其道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属予作文以记之文过饰非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吴广以为然有穴窈然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2.解释加粗词语并说出属于哪种词类活用。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始舍于其址好游者亦不能穷也名之曰褒禅而莫能名者火尚足以明也3.古今异义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今义: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今义: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今义: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今义:E.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今义:F.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今义:G.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今义:1.乃: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竟,竟然,居然;于是。
道:路,道路;道理;主张;说,讲;方法。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有“大概”的意思。
文:文字;纹;文章;掩饰。
然:如此,这样;对,正确;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但,但是。
2.深度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形容词用作名词;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说出,说明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3.A.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B.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C.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D.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课时作业9: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何可胜.道(shènɡ)庐冢.(zhǒnɡ)B.盖音谬.也(miù) 窈.然(yǎo)C.安上纯父.(fù) 无物以相.之(xiànɡ)D.咎.其欲出者(jiū) 瑰.怪(ɡuī)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余之所得.也C.于是余有叹.焉读书人一声长叹.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此世所以不传.也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点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火尚足以明.也6.下列各项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有志矣,不随以止也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7.名句默写。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________________。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孰能讥之乎?二、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课件3: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力足以至焉,于 人为可讥,而在 己已有悔;尽吾 志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任 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 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 实现远大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 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 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思考题:
为什么文章从洞的名称和仆 碑写起?
便于下文写游洞、游洞的感 想以及对仆碑的感想,它是 文章记叙和议论的基础。
通假字
父:通“甫”,男子的美称
其
1、其孰能讥之乎? (语气副词:难道) 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自己)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 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那些) 5、其下平旷。 (它的,前洞的)
以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不随以止也,不随以怠也。
夫夷以近
(相当于“而”)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足以
(来)
多义词
然 1、然视其左右。 (但是) 2、有穴窈然。 (……的样子)
道 1、有碑仆道。 (路) 2、何可胜道也哉。 (说)
文 1、“其文漫灭。” 碑文,整篇文章 2、“独其为文”。 文字
课文练习
“其下平旷”,“记游者甚 众”。“有洞窈然,入之甚 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 穷也”。“盖余所至,比好 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左右, 来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则至者少。而世 之奇伟、瑰怪、 非常之观,常在 于险远,而人之 所罕至焉。
“方是时”, “力尚足以入,火尚 足以明”。“既其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 得极夫游之乐也”。
10.游褒禅山记(必修2)
3、有泉侧出 名→动,筑舍定居 名→动,命名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4、入之甚寒,问其深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名→状,从侧面
形→名,深
形→动,走到尽头
6、则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动→名,到达的人
7、则其至又加少矣
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8、火尚足以明也
9、常在于险远 10、至于幽暗昏惑 11、后世之谬其传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山、碑 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 游 洞 记叙 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山 经 入之愈深 → 进愈难 → 见愈奇 过 游洞 见少 悔:不得 记少 游 随怠者出,所以 极游之乐 褒 乐少 禅 古人求思之深 游 山 有志 记 议论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无悔矣 山 心 有物 得 仆碑——深思而慎取 记叙 ——补叙同游者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所感,
把 游山 和 治学 两个不同的事物
联系起来,借 游山 的体验,说明了
处事、治学都要“ 尽吾志 ”和
“ 深思慎取 ”的道理。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以其乃华山之阳 副词,表判断,是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副词,竟然,居然 良乃入,具告沛公 连词,于是 质于齐,兵乃出 连词,才 家祭无忘告乃翁 代词,你,你的
形→动,照明
形→名,危险偏远的地方 形→名,幽暗的地方 令人迷乱的地方 使动,弄错,使„错
12、后世之谬其传
13、莫能名者
动→名,流传的文字
名→动,识其本名,说明白
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1、非常之观 古:不同寻常 今:程度副词,很、十分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到达(某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起一事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游褒禅山记(2)
【基础须知】
一、基础字词
1.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词用作动词,识其本名)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动词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头)
(6)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7)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8)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阻、僻远的地方)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0)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状语后置句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3)省略句
①有碑仆道
②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③然力足以至焉
二、经典句段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这两句先写世人的避难就易,后阐述了宏伟目标与“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重点梳理】
1.王安石游览褒禅山的主要心得是什么?
本文作者的感悟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是由游洞不能坚持到底而引发的思考。
做任何事情都是对意志的考验,对毅力的锻炼。
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只是在“夷以近”的地方徘徊、畏缩不前,是不可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就的。
只有不避“险远”,勇往直前,树雄心,立壮志,发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大无畏精神,才不至于中途退缩,才能取得真正有价值的收获和可喜的成就。
二是作者从路旁倒着的“其文漫灭”的碑石而产生联想,感慨“悲夫古书之不存”,使后世以讹传讹,不明真相。
因此,勉励读书人要“深思”“慎取”,必须要“有志”,否则“深思”则不可能,更谈不上“慎取”,仍然会“谬其传”。
2.文章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而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
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
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
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而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而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而慎取”。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而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难点再现】
1.文章第3段是如何阐述“尽吾志”这一观点的?有何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在第3段中强调“志”的作用,表达了“尽吾志”的思想。
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探究思考得广泛而且深入呢?作者以山为喻,分五层,层层深入地发挥。
①“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首先突出“志”的重要。
②“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③“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在强调“志”之后,这两句又重视“力”和“物”的作用,体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④“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⑤“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两层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
说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首先要有“志”,当然也要有“力”和“物”,但“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
作者借游山,抒发“尽吾志”的思想,这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实行变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无论做什么,都应有坚强的意志,这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2.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者治学的道理。
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者的实证精神。
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
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
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者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
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
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
川上山梁,同一趣也。
”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