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版)河南名校联盟2018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河南省名校联盟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 (1)
2017——2018学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般印象中,魏晋名士是一群仪容秀美、谈吐风雅的士人。
但这种令人企羡的风度是否代表这一群体的全部,是一个可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下面仅以邓艾、钟会伐蜀之役中发生的“二士争功”悲剧为例,来谈谈名士的另一面。
伐蜀之役由司马昭的亲信钟会为主帅,邓艾受命率领偏师。
钟会统帅主力十余万,从骆谷、斜谷的大路进取汉中;邓艾与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从陇西进攻,进行战略牵制。
尽管最初魏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蜀国大将姜维依仗剑阁天险,与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相持依然保持战略上的主动权。
此时,邓艾决定放弃原来与钟会汇合的计划,改走阴平小径,从而绕开剑阁天险,直取成都,进而一举灭亡蜀汉。
钟会与邓艾二人背景迥异,钟会是名臣钟繇之子,出身于汉末最有声望的士人家族,与司马昭关系密切。
《世说新语》中记载,司马昭、陈泰、陈骞、钟会相约出行,钟会迟到,司马昭戏谑时故意提及钟会父亲钟繇的名讳。
时人重孝行,与人接谈中触犯对方家讳是严重的冒犯,但反过来,如果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也会用对方的家讳来开玩笑。
素有捷才的钟会不甘示弱,用“矫然懿实,何必同群”予以反击。
这八个字中巧妙地点到了车上三人的家讳,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陈泰的父亲陈群,陈骞的父亲陈矫。
这种妙对是魏晋风度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士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
邓艾出身低微,是襄城典农属下的部民,靠积累军功而致高位。
更糟糕的是,本人口吃,与讲究捷悟的文化风气格格不入。
或因如此,在争功一事上,邓艾最后可谓冤屈而死,跟随他灭蜀的部下也未能获得应有的封赏。
由此可见,魏晋风度虽然是一种精致高雅的文化,但也要注意这种文化背后的阶层性和封闭性。
实际上,官僚阶层经过魏晋两代的生长发育,已经形成了一个通过婚姻、交游、同僚、征辟等方式凝结起来的政治利益共同体。
加之魏晋之际玄学清谈的兴起,这些官僚家族又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趣味和认同。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答案]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答案]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
其中《遁》卦“天下有山,遁。
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
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只好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种妥协中,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力青睐的新渠道。
以至到了《诗经》,《小雅·鹤鸣》已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高尚、贤能、隐藏锋芒的象征。
而《卫风·考槃》和《陈风·街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隐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全身而退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
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隐”这一行为,便从“存在消弭”的基本概念中,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延伸出“精神自由”的新倾向。
政权更选频繁,社会动荡不定,魏晋六朝三百余年间近乎惨烈的政治斗争与战祸征伐,使作为社会上游存在的贵族和士人阶层深陷社会地位与权力流动的洪流。
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与生俱来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殚精竭虑,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
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三项以上不给分。 ) 9. (4 分) ①采用更为直观的方式,让观众感受文物背后的故事。 ②敢于创新,采用让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 ③引入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 ④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让文物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联; ⑤要抓住文物真正让人动容的核心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每点 1 分,答出 4 点即得满分,言之成理的其他答案酌情赋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10.D(原文标点:乾象誓死报,复缒而出。自是,贼中举动无不知。乃遣部将诈降,诱 崇明至城下。乾象因自内纵火,崇明父子遁走泸州,乾象遂以众来归。 ) 11.A(古代男子和女子一般都有名有字。男子 20 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 15 岁及笄时 取字。 ) 12.C(“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为无中生有) 13. (10 分) (1)朱燮元于是带领全部军队会聚在长宁,崇明父子逃入红崖大囤,官军围 攻并攻打下红崖大囤。 (“掣”、“蹙”、“拔”各 1 分,句意 2 分) (2)朱燮元十分偏袒贵州将领,多次上奏朝廷,被四川巡按御史马如蛟弹劾。燮元竭力 请求罢职,皇上安慰并挽留他。 (“右”、“劾”、“罢”各 1 分,句意 2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14. (5 分)AB(C 项“坐依”句不是以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D 项“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 山中景象”错。E 项“专为依依不舍的游者送行”分析有误。选对一项得 2 分,选对两项得满分。 ) 15.(6 分)①“龙在”句属于想象,是虚写,作者突发奇想,池水澄澈清莹,大概是龙潜于 此而致。 ②“雨开”句写眼见, 是实写, 雨过天晴, 山色显得格外清朗、 明净、 鲜润。 ③“碧”“鲜” 两字色调明朗,传神地形容出色彩的明亮;“长”“更”两个字修饰准确,恰当地突出了色彩的程 度。 (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 (5 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河南名校联盟2018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名校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一)语文(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般印象中,魏晋名士是一群仪容秀美、谈吐风雅的士人。
但这种令人企羡的风度是否代表这一群体的全部,是一个可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下面仅以邓艾、钟会伐蜀之役中发生的“二士争功”悲剧为例,来谈谈名士的另一面。
伐蜀之役由司马昭的亲信钟会为主帅,邓艾受命率领偏师。
钟会统帅主力十余万,从骆谷、斜谷的大路进取汉中;邓艾与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从陇西进攻,进行战略牵制。
尽管最初魏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蜀国大将姜维依仗剑阁天险,与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相持依然保持战略上的主动权。
此时,邓艾决定放弃原来与钟会汇合的计划,改走阴平小径,从而绕开剑阁天险,直取成都,进而一举灭亡蜀汉。
钟会与邓艾二人背景迥异,钟会是名臣钟繇之子,出身于汉末最有声望的士人家族,与司马昭关系密切。
《世说新语》中记载,司马昭、陈泰、陈骞、钟会相约出行,钟会迟到,司马昭戏谑时故意提及钟会父亲钟繇的名讳。
时人重孝行,与人接谈中触犯对方家讳是严重的冒犯,但反过来,如果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也会用对方的家讳来开玩笑。
素有捷才的钟会不甘示弱,用“矫然懿实,何必同群”予以反击。
这八个字中巧妙地点到了车上三人的家讳,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陈泰的父亲陈群,陈骞的父亲陈矫。
这种妙对是魏晋风度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士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
邓艾出身低微,是襄城典农属下的部民,靠积累军功而致高位。
更糟糕的是,本人口吃,与讲究捷悟的文化风气格格不入。
或因如此,在争功一事上,邓艾最后可谓冤屈而死,跟随他灭蜀的部下也未能获得应有的封赏。
由此可见,魏晋风度虽然是一种精致高雅的文化,但也要注意这种文化背后的阶层性和封闭性。
实际上,官僚阶层经过魏晋两代的生长发育,已经形成了一个通过婚姻、交游、同僚、征辟等方式凝结起来的政治利益共同体。
最新-郑州一中2018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精品
2018届高三语文考试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我们正在进入世界历史的新时代。
西方对世界历史主导的终结,意味着我们需要丢掉西方文化视角来理解这个新时代。
这将需要改变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西方人士的思维。
而由于头脑中充斥着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
我将提出三个西方对中国存有偏见的例子来加以证明。
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一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中国最终会像其他所有成功的发达国家一样加入大西方计划,并且变得“与我们一样”。
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西方的人口加起来约为8.6亿,而中国的人口有13亿。
对历史傲慢的人才会以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
事实是,中国拥有属于自己十分发达而独特的文化,因此不会被西方同化。
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二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中国就会崩溃。
在此次金融危机高潮时,西方对中国政权将会崩溃的一厢情愿的想法有过最明显的流露。
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西方媒体的报道声称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如何导致了4万多起抗议活动,并预测这些抗议将升级并把政府推翻。
几乎没有西方分析家指出这其中显而易见的破绽:它所依据的是这样一种成见,即中国人民会愚蠢到仅仅因为1年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30年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
同样,几乎没有人能想到,中国政府在处理经济危机方面表现得比西方国家能干得多。
西方想当然的第三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
他们认为正如19世纪欧洲新列强的崛起导致战争和冲突一样,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
对任何地区来说,经济危机才是真正的压力测试。
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018年—2018年的大衰退是世界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倘若亚洲地区已经存在随时可能爆发的地缘政治对立,最近的金融危机本应已经点燃了导火索。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试题(图片)——语文(语文)
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D(A项“‘隐’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错解文意,《周易》中只是有“隐”的现象的记载;B项“最好的选择”说法错,注意文中“只好”、“消极的妥协”的表述;C项《小雅·鹤鸣》与后二者代表意义不同。
)2.B(引《诗经》是为了说明隐逸文化在当时的意义)3.A(“五石散”是东汉张仲景研制出来的,用于治病。
魏国的何晏首先服用,开魏晋名士服用五石散先河。
,“使他们……赞誉”说法不合文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4.C(A项“对比”之说有误,第二段中两处“像是……”都是比喻。
B项“读书没有选择”“ 希望成为作家是学生时代每一个人的目标”分析有误。
D项“呼吁人们回归经典”属无中生有。
)5.(5分)第一问:①“书呆子”指脱离现实生活、习性乖戾、蛰居苦读的人。
②“真正的读者”指充满好奇心、思想活跃、心胸开阔、善于交际、热爱生活的读书人。
(3分,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第二问:作者通过对比,意在告诉读者什么才是正确的读书态度。
(2分)6.(6分)①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容易代入自己的阅读经历,从而产生共鸣。
②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生动,如作者对少年时期阅读经典作品时的心理描写,让读者觉得细腻真实。
③更好地表达情感,如“我们静静的一生中起着不小作用的人物”,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当代著作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每点2分。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7.C(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是说《千里江山图》卷,不是各种釉彩大瓶。
)8.(5分)A、B(C项曲解文意。
《国家宝藏》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题干表述为单方面。
D项“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和观赏等价值最高”说法不合文意,原文说“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结合体,更能传递出有益于当下的文化内涵”。
E项“都主要以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说法错,材料三中主要以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来说明,尽管提到故宫博物院,重点不是说彰显文化自信。
河南省2018届高三4月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河南省2018届高三4月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标题党”是网络上利用各种吸引眼球的标题,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目的的个体或组织。
“标题党”主要通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严重夸张、转移重点等方式来拟写新闻标题,以吸引受众、提高传播率、增加舆论张力。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标题党”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
“标題党”现象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媒体的角度看,一方面,媒体市场竞争加剧是“标题党”现象盛行的直接原因。
在受众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想要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增加点击量,用标题博人眼球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相较于纸媒,门户网站和新媒体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只有点击标题才能看到具体内容,如果标题不能及时留住读者,文章再好也没有意义。
而不能获得足够的点击量,便无法获取更多流量来维持媒体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流量变现是王道”成为主要经营原则,媒体自律精神式微,记者编辑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面临着严峻考验。
被关注就意味着利益,“标题党”现象也就很容易在各大媒体上蔓延开来。
从网民的角度看,媒介素养匮乏和碎片化阅读习惯加剧了“标题党”现象的泛溢。
如今媒介渠道多元化,信息爆炸式增长,这种局面导致网民习惯于粗略地浏览标题、图片或摘要,对新闻细节却甚少关注,这为制造“题不对文”的标题提供了条件。
另外,“标题党”现象与网民对新闻事件表现出的“老不信”和“审丑”心理也有密切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巨变、利益格局调整导致社会诚信问题、社会矛盾和各种诉求与日俱增,因此,一些网民便借助自媒体,根据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发布一些耸人听闻、混淆是非的标题新闻,来表达诉求、宣泄情绪。
而网络媒体为了点击量,也往往迎合、利用网民这样的心态和诉求,通过精心炮制的标题来引发围观,甚至引导舆情。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2018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考评语文答案(PDF版)
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第一次质量考评高三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考点说明: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或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能力层级B级(理解)。
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A项逻辑关系错误,“不仅……而且……”构成递进关系,此处表述与原文相反。
“起到美化环境作用”原文没有体现。
B项以偏概全,“只是避免灾害”与原文不符,“让人们记住这些妖怪,并以此控制他们”。
D项无中生有,“以动植物形象和文字最为普遍”在文中没有具体体现。
2.考点说明: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及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C 级(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概念范围缩小,原文说日常生活经常见到的是“吉祥图案”,不是“金玉满堂”;文本理解错误,“人们不知道的文化载体”错误,原文是“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载体”,不自知含有不自觉的意味,常见却不自觉。
3.考点说明: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C级(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强加因果,原文表述“除了保有传统中对四灵、神仙、佛陀等图画的崇拜外,又生成了诸多脱离了宗教信仰、寄寓世俗美好祝愿的吉祥图案”,“生成了诸多脱离了宗教信仰的吉祥图案”与“宗教对于吉祥图案的影响逐渐减弱”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4.考点说明: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能力层级D级(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语言描写只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其中一种方法,“必不可少”不当,另外小说中并无直接王建国的语言描写。
5.考点说明:考查对小说的情节内容进行分析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①成长是小说的线索,整个故事情节都是围绕主人公王建国从出生到长大的成长经历展开的。
②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成长过程的转折表现出来的,本来拥有大好前程的王建国被文革的浪潮卷入,最终沦为钢筋工,强烈的反差表现了对文革摧毁人才的反思。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2018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考评语文试卷
中原名校2017—2018学年第一次质量考评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载体,那就是吉祥组合图。
一些企业在院落里会有一个养满各色金鱼的池塘,实际上这不仅是因为金鱼作为观赏鱼美观,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利用汉语言的特征形成的美好祝愿:金玉满堂。
吉祥图案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左传》记载了“铸鼎象物”,人们认为把一些妖魔鬼怪的形象或者名字铸造在青铜器上,“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让人们记住这些妖怪,并以此控制他们。
这一时期,人们对图的崇拜,往往是出于敬畏,是为了避免灾害。
先秦时期是一个从图到文字的过程,有学者研究,《山海经》其实就是一本巫师的工作手册,上面记载了许多妖怪的名字,并且详细描述了他们的形象,这就为人们如何避开危害,或者从“妖怪”那里获得帮助,或者祭祀他们以祈求保佑提供了使用说明书。
从汉代开始,吉祥文化又进入到一个从文字转换为图像的时代,人们根据各种神仙方术的传说,在砖瓦等载体上绘制了各种用于辟邪或者祈福的图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道二教的兴盛,龙虎、翔鹤、生肖及神人、神话传说成为了吉祥图案的素材。
唐代流行贴门神,也出现了连理枝、同心结等吉祥图案。
宋元时期,吉祥图案以珍花异草,祥禽瑞兽为主题。
到了明清时期,对吉祥图案的推崇达到了高潮,这一时期“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除了保有传统中对四灵、神仙、佛陀等图画的崇拜外,又生成了诸多脱离了宗教信仰、寄寓世俗美好祝愿的吉祥图案。
2018届高考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
2018届高考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说明: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河南省2018届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河南省2018届普通⾼中毕业班⾼考适应性测试语⽂试题2018年河南省普通⾼中毕业班⾼考适应性测试语⽂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务必将⾃⼰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现代⽂阅读(35分)(⼀)论述类⽂本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的⽂字,完成1?3题。
儒家最关⼼的是群体⽣存秩序问题。
群体⽣存秩序在观念领域中的反映。
即所谓的“⼈伦”或⼴义的“伦理”,其实就是⼀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
这套制度规范,儒家称之为“礼”。
⼀部《周礼》,其实就是⼀整套社会规范建构和制度安排。
在这个意义上,儒学就是“礼学”。
对于儒家的“礼”,社会上甚⾄儒学界内部都存在着认识上的严重误区,这导致当前儒学复兴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就是往往⽤前现代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来评判现代性的社会⽣活⽅式和现代⼈的⾏为⽅式。
这是由于⼈们未能明⽩,在周孔孟荀的原典儒学中,作为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的“礼”既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个简单的事实是,任何社会群体都需要⼀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都需要⼀套“礼”,就此⽽论,“礼”是普遍的、永恒的。
孔⼦指出:“⽆礼则乱。
” 荀⼦讲得更为具体:“⼈⽣⽽有欲,欲⽽不得,则不能⽆求,求⽽⽆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因此,孔⼦要求⼈们“克⼰复礼” ,即克制个体的情欲、⽽遵守社会群体的规范及其制度。
“不学礼,⽆以⽴” ,即是说,⼀个⼈如果不遵守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就⽆法在社会上⽴⾜,必定为这个群体所不容。
这⼀点直到现代⾃由社会依然是成⽴的,因为⾃由的保障是法治,⽽法治意味着作为⼀种社会规范的法律及其制度成为社会的最⾼规则,即没有任何⼈或组织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如果仅仅这样理解“礼”,那还是偏颇的,因为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活⽅式需要不同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这就意味着“礼”具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一模)试题(扫描版)
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D(A项“‘隐’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错解文意,《周易》中只是有“隐”的现象的记载;B项“最好的选择”说法错,注意文中“只好”、“消极的妥协”的表述;C项《小雅·鹤鸣》与后二者代表意义不同。
)2.B(引《诗经》是为了说明隐逸文化在当时的意义)3.A(“五石散”是东汉张仲景研制出来的,用于治病。
魏国的何晏首先服用,开魏晋名士服用五石散先河。
,“使他们……赞誉”说法不合文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4.C(A项“对比”之说有误,第二段中两处“像是……”都是比喻。
B项“读书没有选择”“ 希望成为作家是学生时代每一个人的目标”分析有误。
D项“呼吁人们回归经典”属无中生有。
)5.(5分)第一问:①“书呆子”指脱离现实生活、习性乖戾、蛰居苦读的人。
②“真正的读者”指充满好奇心、思想活跃、心胸开阔、善于交际、热爱生活的读书人。
(3分,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第二问:作者通过对比,意在告诉读者什么才是正确的读书态度。
(2分)6.(6分)①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容易代入自己的阅读经历,从而产生共鸣。
②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生动,如作者对少年时期阅读经典作品时的心理描写,让读者觉得细腻真实。
③更好地表达情感,如“我们静静的一生中起着不小作用的人物”,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当代著作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每点2分。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7.C(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是说《千里江山图》卷,不是各种釉彩大瓶。
)8.(5分)A、B(C项曲解文意。
《国家宝藏》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题干表述为单方面。
D项“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和观赏等价值最高”说法不合文意,原文说“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结合体,更能传递出有益于当下的文化内涵”。
E项“都主要以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说法错,材料三中主要以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来说明,尽管提到故宫博物院,重点不是说彰显文化自信。
河南省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8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隋唐五代时期,江南城墙的修筑是渐进的过程。
许多城市城墙的修筑和不断加固,最直接的意义是使城市少遭或免遭战火的破坏,保存了江南城市的发展基础,这也是江南城市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如五代时,钱缪驻扎杭州后,修筑城墙七十里,建城门十座,使杭州几乎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所以当时的杭州“邑屋之繁会,江山之雕丽,实江南之胜概也”。
城墙的修筑能确定城市的范围。
江南城市城墙的修筑,使城市范围得以固定,同时一些城市数次修筑城墙,也促使城市的面积不断扩大。
城市面积的大小,能说明城市容纳的人口数量,城市街道、桥梁、河道的布局状况,及其相应的城市工商服务行业的发展程度。
在没有修筑城墙之前,城市的发展是无序和杂乱的,城市是不固定的,一些城市主要依靠子城而向外散状弥漫式地发展。
一旦修筑了城墙,城市范围就确定下来,城市就会在一定的区域内有序地发展。
城墙的修筑使城市管理者能根据城市的大小和形状,合理地规划城市内的街道、坊里建设。
修筑城墙时,根据地形特点,江南城市往往在四面修筑数量不等的城门,城门外接重的交通线路,内与城内的街道相通,城内外的交通紧密连接在一起。
江南城市都会建一至数条路面较为宽阔、方向是正南北或正东西的主干道通向主要城门。
与主干道相连的是深入坊里的小街小巷,方向也都是正南北或正东西。
可以说,城墙的修筑对城区内的建设有较大影响,城墙修筑后,城市的物质形态会更加完善,城市内部人们的生存状态也会受到直接影响。
城墙的修筑保证了城市的安全,使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促进了城市服务业的发展。
江南城市的城墙使城市与农村的界限清晰起来,城市比农村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这大大促进了人口向城市的涌入。
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大,相应地使城市工商服务行业迅猛兴起,城墙内人们的财富快速聚积,从而为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城市服务业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在江南各大城市迅猛发展。
2018最新试题资料-2018届高三语文上册适应性考试试题
2018届高三语文上册适应性考试试题2018届高三语上册适应性考试试题 2018届高三语上册适应性考试试题
5 c 河南省卢氏一高2018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试题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分别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的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行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50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伺候/赏赐朔风/塑造教诲/晦涩难懂癖好/藏否人物
B.披露/露骨桔梗/诘责觊觎/瑕不掩瑜着落/不着痕迹
c.胴体/恫吓荏苒/妊娠矢志/试目以待邋遢/大加挞伐
D.阡陌/纤细押解/邂逅数码/数见不鲜栈道/打开信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国粹缉拿活性炭搬师回朝
B.安份蝉联下马威相形见拙
c.厮打杀青协奏曲牙牙学语
D.坐阵装潢贴标签皇天厚士。
名校联盟2018年高考第一次适应与模拟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2018年高考第一次适应与模拟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农历已过丁酉年,迎来戊戌年,十二时中与戌对应的是“犬”,因此今年按属相是“狗年”。
“戊戌”是依照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传统纪年方法,用干支来排序。
在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月日时,源流久远,至少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同样长久。
在商代甲骨卜辞中,已经以干支纪日。
著名的西周青铜“利簋”铭文中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
这与文献中记载的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是开始于甲子日的早晨相吻合。
也说明当时是使用干支纪日的。
至于用地支来纪一日中的时辰,可能迟到汉代。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重定历法,称为“太初历”,明确将一日夜分为十二时,而以地支为纪,以后一直沿用,所以十二地支又习称“十二时”。
十二时开始都用文字表述。
汉代流行的“四神十二时”纹铜镜上,“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是用图像表示,而十二时一般还是用文字。
但是就在汉代,也许是为了一般人易于记忆等原因,民间开始出现用十二种动物来代表十二时的习惯。
在古文献中,最早见于东汉时王充所著《论衡》一书的《物势篇》,其中记述了当时社会上已流行用动物来代表十二时的事实,这证明东汉时期,已存在与十二对应的动物。
汉时与十二时对应的动物形象,此后传之后世,又与纪年干支相联系,铺衍成“属相”的概念,人们以代表自己生年干支的动物,作为自己的属相,一直流传至今。
到了南北朝时期,代表十二时的动物形象,开始出现于古代墓葬的墓室壁画和随葬的陶俑群之中。
例如在发掘山东临淄北朝时期崔氏家族墓群时,曾在北魏时的10号墓中,发现了“十二时”陶俑,这是目前出土文物中时期最早的十二时俑。
就在隋代,十二时的艺术造型开始出现新的变化,由动物原形,增加了拟人化的神异色彩——将十二时像身躯塑造成身穿袍服的人身,但头部是兽形,最初是拱手端坐的形貌,如湖北武汉东湖岳家嘴隋墓出土的陶十二时俑。
河南省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广雅、东华中学、河南名校2018届高三阶段性联考(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
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
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
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
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
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
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名校联盟2018——2018学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一)
语文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般印象中,魏晋名士是一群仪容秀美、谈吐风雅的士人。
但这种令人企羡的风度是否代表这一群体的全部,是一个可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下面仅以邓艾、钟会伐蜀之役中发生的“二士争功”悲剧为例,来谈谈名士的另一面。
伐蜀之役由司马昭的亲信钟会为主帅,邓艾受命率领偏师。
钟会统帅主力十余万,从骆谷、斜谷的大路进取汉中;邓艾与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从陇西进攻,进行战略牵制。
尽管最初魏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蜀国大将姜维依仗剑阁天险,与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相持依然保持战略上的主动权。
此时,邓艾决定放弃原来与钟会汇合的计划,改走阴平小径,从而绕开剑阁天险,直取成都,进而一举灭亡蜀汉。
钟会与邓艾二人背景迥异,钟会是名臣钟繇之子,出身于汉末最有声望的士人家族,与司马昭关系密切。
《世说新语》中记载,司马昭、陈泰、陈骞、钟会相约出行,钟会迟到,司马昭戏谑时故意提及钟会父亲钟繇的名讳。
时人重孝行,与人接谈中触犯对方家讳是严重的冒犯,但反过来,如果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也会用对方的家讳来开玩笑。
素有捷才的钟会不甘示弱,用“矫然懿实,何必同群”予以反击。
这八个字中巧妙地点到了车上三人的家讳,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陈泰的父亲陈群,陈骞的父亲陈矫。
这种妙对是魏晋风度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士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
邓艾出身低微,是襄城典农属下的部民,靠积累军功而致高位。
更糟糕的是,本人口吃,与讲究捷悟的文化风气格格不入。
或因如此,在争功一事上,邓艾最后可谓冤屈而死,跟随他灭蜀的部下也未能获得应有的封赏。
由此可见,魏晋风度虽然是一种精致高雅的文化,但也要注意这种文化背后的阶层性和封闭性。
实际上,官僚阶层经过魏晋两代的生长发育,已经形成了一个通过婚姻、交游、同僚、征辟等方式凝结起来的政治利益共同体。
加之魏晋之际玄学清谈的兴起,这些官僚家族又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趣味和认同。
东晋南朝的士族虽然并非完全承自魏晋官僚阶层,但至少有两个重要的特征源自西晋:一个是具有累世仕宦倾向的政治群体,一个是以玄学清谈为共同文化特征的官僚阶层。
(节选自仇鹿鸣《魏晋风度倡导了怎样的社会风尚》)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般来说,具有秀美的仪容和高雅的谈吐两个基本条件才能成为魏晋名士。
B.邓艾灵活指挥,改变计划直取成都,在伐蜀之一的胜利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司马昭戏谑不避钟会家讳,证明二人关系密切,也表现出他们的名士风度。
D.魏晋时代的社会阶层逐步固化,使出身卑微的的个人不大可能获得身份突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提出问题,统领全文,引导人们对魏晋名士和魏晋风度做深度思考。
B.文中简述伐蜀之役,强调钟会、邓艾的功劳,为论述二人的最后结局做准备。
C.主体部分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证明语言表达对魏晋名士的重要作用。
D.末段得出结论,指出魏晋风度不过是世袭官僚阶层的趣味趋同,具有排他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魏晋名士全都是一群气质风雅的士人,就不会发生“二士争功”的悲剧
B.时人虽重孝行,但即使拿家讳开玩笑,如果能表现出个人捷才,也能被欣赏。
C.东晋、南朝士族可能会更加追逐精致高雅的文化,把玄学清谈之风推向高峰。
D.魏晋风度植根于士族官僚阶层,对后世正面影响较大,但其局限性常被忽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不速之客
梁晓声
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
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教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
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
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
他笑了摇头:那可不行。
只有半个月假。
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
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
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
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
我们一起去沧州……
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
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
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
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
其实不尽然。
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
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
就是他。
人们都说我俩长的像双胞胎。
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一位“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
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
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
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
他父亲是一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
子俩九年没见面了。
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
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
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是可以叙叙父子情的。
队友们—一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
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
自然而然的,
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
领
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
最后交给我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
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
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
是我啊!
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
我忍不住哭了,仿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
他也落
泪了。
后来我们就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
聊了一会儿之后。
“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
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
说吧,你为什
么冒充我儿子?
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
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
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
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
我也不
是小侯的父亲。
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
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
领导批准,专为了完成这一项任务的……
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
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
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
里写信。
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
一周前,我收到了
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
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
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
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
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
我想,
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线,就节省几元钱吧!
唉。
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
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
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他”,但作者并没有给“他”一个具体的名字,颇具匠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