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五年制全册)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信息窗2——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100——104页。

教学目标: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互质数.教学步骤一、复习、什么叫最简分数?2、什么叫约分?约分是通常要约成什么分数?二、指导练习。

、103页第9题。

(1)指名读题。

(2)根据下表中的的信息,指导表格补充完整。

2、103页第10题。

(1)指名读题。

(2)如何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分数?3、104页第11题。

(1)同桌互相讨论。

(2)学习时间占全天时间的几分之几?(3)能用最简分数表示每项活动年用时间各占全天的几分之几?4、104页第12题。

(1)指名读题。

(2)提问:日本企业的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韩国企业的数量比德国多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三、作业。

103页第9、10题;104页第11、12题。

信息窗3——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105——107页教学目标: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探索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过程得到启发。

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剪纸吗?今天,我们来解决剪纸活动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出示情境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剪纸的情况统计表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二、探索发现、活动一(1)提问:王芳、李军和刘虎的作品,一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如何列式?(2)学生列式为:++=(3)四人一组讨论,这道题的得数是多少?(4)指名说算理。

(5)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书上。

2、活动二(1)提问:第二小组作品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2)学生列式为:1――=(3)四人一组讨论,这道题的得数是多少?(4)指名说算理。

(5)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书上。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你的感觉。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 通过对平均数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同学们的平均身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如某小组同学的身高数据,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有的大于平均数,有的小于平均数,有的等于平均数。

(3)让学生尝试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计算过程。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计算一些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如一组同学的成绩、体重等。

(2)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年龄、平均成绩等。

4.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1. 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巩固练习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运用平均数。

在“探究新知”部分,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认识因数与倍数-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认识因数与倍数-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认识因数与倍数青岛版(五年制)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是青岛版五年制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中第三单元的内容,主题是“认识因数与倍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有趣的数学世界吧!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教材章节是第三单元“认识因数与倍数”,具体内容包括:因数与倍数的定义,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因数与倍数的定义,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因数与倍数的定义,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难点则是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讲解,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以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练习题,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拿出一个图片,上面有8个相同的图形。

我提问:“如果我想知道这张图片中有几个相同的图形,我应该怎么做?”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言,我会引导他们得出答案。

3. 实践:讲解完定义后,我会让同学们进行实践操作。

我会给他们一些数字,让他们找出这些数字的因数和倍数。

4. 讲解:在同学们实践的过程中,我会进行讲解,解答他们遇到的问题。

5. 练习:我会给同学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因数与倍数的定义,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列出自己喜欢的数字,并找出它们的因数和倍数。

答案:因数和倍数的结果因人而异,关键在于理解概念。

2. 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一个数字的因数有无限个,那么这个数字是什么?答案:这个数字是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会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他们在学习因数与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数学的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因数与倍数的定义因数与倍数的定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同学们理解其他数学概念的基础。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黄河掠影———一一——————-—用字母表示数、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l、用字母表示数2、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3、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4、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5、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l、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

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5、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四、教学难点: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五、课时安排:8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信息窗1: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教学目标: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教学过程:、导入(出示情景图)师:观察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生: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目前的面积已达5450平方千米。

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

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23于米。

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黄河三角洲。

二、新授:师: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2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3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4年呢?5年呢?师:怎样计算2年造地约多少平方于米?板书:3年?四年呢?造地年数造地面积2 25 >2=503 25X3=754 25X4=100000000师: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造地面积和造地时间有关系我发现求几年的造地面积,就用25乘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青岛版(五年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能够识别和区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的能力。

3. 通过观察、操作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4. 培养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特征2. 梯形的定义及特征3.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识别和区分4.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及特征,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识别和区分。

2.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识别和区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之前学过的四边形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四边形的定义和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特征(1)让学生观察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教师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3)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3. 探究梯形的定义及特征(1)让学生观察一些梯形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发现梯形的特征。

(2)教师总结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3)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梯形的特征:梯形的对边平行但不相等,梯形的对角相等。

4.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识别和区分(1)让学生观察一些四边形图形,引导学生区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教师总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识别方法:首先判断两组对边是否都平行,如果都平行则是平行四边形;如果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则是梯形。

5.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让学生举例说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等式的性质2》-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等式的性质2》-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等式的性质2》-青岛版(五年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 培养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等式的性质2. 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等式的性质,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习等式的性质1,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等式,发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举例验证等式的性质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等式的性质2的理解。

(3)引导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2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等式的性质2,强调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5.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等式的性质2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等式的性质2。

2. 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等式,运用等式的性质2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2。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环节中的等式性质2的教学。

在探究新知环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等式,发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这是等式性质2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理解等式性质2的关键。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等式性质2,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直观感受等式性质2。

例如,教师可以给出等式3x = 6,然后引导学生分别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如同时在两边加上2,得到3x 2 = 6 2,简化后得到3x = 8,让学生发现等式仍然成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小数和复名数|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小数和复名数|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小数和复名数|青岛版(五年制)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小数和复名数|青岛版(五年制)一、教学内容1. 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2. 复名数的组成和转换3. 小数和复名数的运算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数的概念,掌握小数的表示方法。

2. 理解复名数的组成,能够进行复名数的转换。

3. 能够进行小数和复名数的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小数的理解和表示方法。

2. 复名数的组成和转换。

3. 小数和复名数的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2. 学具:练习本、笔、尺子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价格的表示,引出小数和复名数的概念。

2. 讲解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以0.5为例,解释小数的每一位代表的意义。

3. 讲解复名数的组成和转换:以5.23为例,解释复名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关系。

4. 练习:让学生用小数和复名数表示生活中的实例,如身高、体重等。

六、板书设计1. 小数的表示方法: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表示。

2. 复名数的组成和转换: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a. 3.25米b. 2.6千克c. 4.8元2. 答案:a. 3.25米 = 3米25厘米b. 2.6千克 = 2千克6百克c. 4.8元 = 4元8角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小数和复名数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实际运用中还需要加强练习。

2. 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的运算,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小数和复名数。

3. 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和运用小数和复名数,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1. 小数的每一位代表的意义:小数点左边的整数部分表示整数,小数点右边的每一位表示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等。

例如,0.5中的5表示5个十分之一。

2. 小数的表示方法: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按照数位进行表示,例如,0.25表示2个十分之一加上5个百分之一。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分数的基本性质 |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分数的基本性质 |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分数的基本性质|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够识别和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基本性质2. 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性质。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4. 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分数问题引入分数的基本性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性质。

3. 演示:通过实例演示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4. 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5. 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6. 总结: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强调其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自主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举例说明。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课后作业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完成情况和课后作业的反馈,评价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九、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计算器|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计算器|青岛版(五年制)

教学设计计算器一.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四)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计算器二.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初步认识计算器,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运算。

2.学生能够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验学有价值的数学。

3.学生能够在实际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快捷、方便,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感知计算工具的发展,培养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点: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进行简单运算四.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学生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运算,并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通过教师点拨等方式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五.教学准备:学生:自备计算器教师: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课前及课外学习活动设计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计算器,作为课堂上探究知识时所借助的物品。

上课前,通过创设相关营救活动,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八.课堂学生学习效果评测工具及方法设计: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了检测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我设计了一套评价测试题,以闯关的形式,针对本课相关知识进行测评。

九.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懒羊羊被灰太狼捉走了,现在喜羊羊正在计划营救行动,同学们想不想参加?但是喜羊羊要挑选有勇有谋的人,它给我们设置了一项考验,有没有信心?(设计意图:为了避免单纯教学计算器的枯燥乏味,我设计了营救懒羊羊的行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投入之后的数学学习中。

)2.青青草原的东边有一片果园,其中桃树有3449棵,杏树有527棵,苹果树有1640棵。

去年丰收的时候,村长带领整个羊村的小羊去摘水果,平均一筐装25千克,卡车一次运115筐,运了18次才运完,羊羊们可开心了!从短文中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解决第一个问题,果园中一共有多少棵果树?3449+527+1640=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请同学们在10秒钟内算完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但是用的时间太长了,这次的营救行动要速战速决,所以喜羊羊交给我们一件秘密武器(出示计算器)。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计算器|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计算器|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计算器|青岛版(五年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认识:介绍计算器的结构、功能键及操作方法。

2. 计算器的使用:指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3. 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计算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2. 教学难点: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展示计算器的结构、功能键及操作方法。

2. 计算器:每人一台,用于课堂练习。

3. 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谁能来说一说?”(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进行数学运算,它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计算器。

”2. 认识计算器(1)展示计算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计算器的结构。

(2)介绍计算器的功能键,如开机键、清屏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

(3)讲解计算器的操作方法,如按键的顺序、注意事项等。

3. 学习计算器的使用(1)指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2)强调运算顺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方法。

(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 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1)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计算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举例说明计算器在购物、计算面积、统计等方面的应用。

(3)引导学生思考:计算器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5. 课堂小结(1)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谁能来说一说?”(2)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乘法交换律|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乘法交换律|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乘法交换律|青岛版(五年制)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三章第一节内容,乘法交换律。

这部分教材主要介绍了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应用。

学生们将学习到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理解乘法交换律的含义,掌握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应用。

难点:如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乘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计算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作业本、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20个苹果,分成两组,一组有10个苹果,另一组有2个苹果。

我问道:“如果要尽快吃到这20个苹果,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学生们会回答:“把两组的苹果合在一起。

”这个实践情景引出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乘法交换律。

2. 知识讲解:我会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乘法交换律的定义,并通过动画形式展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

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直观地理解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3. 例题讲解:我会用黑板和粉笔演示一些例题,如:12×15和15×12,解释为什么它们的积是相等的。

我会让学生们一起跟我朗读乘法交换律的定义,并理解其含义。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如:24×35,学生们可以先用乘法交换律把35写在前面,变成35×24,然后进行计算。

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 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们巩固乘法交换律的知识。

如:25×48和48×25的结果是多少?学生们需要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六、板书设计我会用黑板和粉笔把乘法交换律的定义和一些关键点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学生们随时查阅和回顾。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一、学生现状分析:共有学生近200 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

但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上课精力不能集中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

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孩子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及结构本册教材包括: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因数与倍数,认识正负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对称、平移与旋转,分数加减法,统计,可能性教材的编写特点:1、素材的选取具有现实性、科学性和时代性,2、坚持:“情境串”带动“问题串”3、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优化知识结构。

4、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5、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目的1.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景中的数量关系,回佣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能够运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结合具体实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0以内地、3、的倍数;理解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3. 结合现实生活,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4、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并能够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会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结合现实素材理解约分的意义,会约分;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加减混合运算;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6、初步了解简单的统筹法和优选法。

四、主要教改措施及思路1、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教学。

四年级数学青岛版教案大全6篇

四年级数学青岛版教案大全6篇

四年级数学青岛版教案大全6篇四年级数学青岛版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小数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的总分高呢?高多少?”的问题,随后呈现了常见的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用分步列式计算,另一种是用综合列式进行计算。

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在研究的过程中,将计算方法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材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让学生估计一下结果,渗透估计的思想。

对于情境中涉及到的一些专门用语,如“专业得分”“综合素质得分”,我要给学生稍作解释。

当学生理解了情境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估算,再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练习的设计中“购物”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并且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良好,对学习数学抱有浓厚的兴趣。

经过几年对新教材的学习,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敢于质疑,有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有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太好,设计教学过程需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播放实况录像。

(播放本校田海燕老师参加全镇教职工声乐比赛的实况录像,学生看的十分投入,看完后一片掌声,并议论纷纷:“我们音乐老师唱的真棒!”“像名星!”“她得了第几?”“一定是冠军!”)师:同学们,田老师在这次比赛中的出色表演得到了评委的好评,经过初赛、复赛,最后她与小张幼儿园的贾春风老师争夺冠军。

想不想看看她们的最后成绩?生:(急切的)“想!”(多媒体出示两位选手及其成绩的画面,形式与教材基本相同,5号选手变为田老师,9号选手变为贾老师)师: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生1:谁能得第一呢?生2:贾老师能得第一,因为它的专业得分比田老师的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观察物体|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观察物体|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观察物体|青岛版(五年制)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观察物体|青岛版(五年制)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要分享的是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主题为“观察物体”。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基于青岛版(五年制)的教材。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六章“观察物体”的相关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利用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来识别和描述物体。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 让学生掌握利用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来观察和描述物体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力,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描述物体。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利用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来观察和描述物体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卡片学具: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如教室里的桌子,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桌子的形状、大小等特征。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引发学生对观察物体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的概念,并通过实物模型和卡片展示如何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描述物体。

引导学生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一组物体,要求学生分别用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来描述物体。

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明白如何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描述物体。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用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来描述物体。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要概念和观察物体的方法,如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的定义以及如何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描述物体。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1 观察物体 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1 观察物体 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1 观察物体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 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1.2 熟悉观察物体的步骤。

2.能力目标2.1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2.2 提高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3.1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思考;3.2 培养学生珍惜生活中的事物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 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1.2 熟悉观察物体的步骤。

2.教学难点2.1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2.2 提高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1 活动设计老师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常常去动物园看动物吗?”引导学生谈论动物园中的动物。

1.2 讲解老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观察物体,认真聆听学生们的回答,给予正面鼓励,扩大学生的收集知识的范围。

2.实践环节2.1 理论讲解老师让学生看四周环境中的物品,如窗户、门、桌子等,引导学生寻找规律。

2.2 实际操作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物体观察实践活动,在操场上,老师在课前搜集了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球,并将球放置在草坪上。

学生们围成小组,观察球的特点和不同之处,并记录下他们所发现的不同之处和共性。

3.总结环节3.1 总结回顾老师请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分享他们刚才观察球的结果,让所有学生听到别的组的观察结果后,对自己的观察做出比较和进一步的比较分析。

3.2 给出评价老师宣布对本次活动的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并提醒学生做好自己的记录,多观察、多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观察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充分发扬了观察、思考、表现和交流的能力。

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将继续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同时还需要相应摆脱单一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入实际场景中,让学生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综合与实践--图形的密铺|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综合与实践--图形的密铺|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综合与实践--图形的密铺|青岛版(五年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密铺的概念,知道密铺图形的特点。

(2)掌握利用一种或几种图形进行密铺的方法。

(3)能运用密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掌握密铺的方法,能运用密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密铺图形的特点,能灵活运用密铺方法。

3.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学具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地面、墙面等,提出问题:这些地面、墙面上的图形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些图形都是紧密相连,没有空隙,形成了密铺。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不同的密铺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密铺图形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密铺图形可以由一种或几种基本图形组成,如正方形、三角形、六边形等。

3. 动手实践(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或几种基本图形进行密铺实践。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示注意事项。

(3)小组展示成果,分享密铺经验。

4. 总结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密铺的方法:首先选择一种或几种基本图形,然后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排列,使图形紧密相连,形成密铺。

(2)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在进行密铺时,要注意图形的边长、角度等,确保密铺的准确性。

5. 应用拓展(1)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密铺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给予提示和指导。

(3)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

6.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密铺的方法和技巧。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1 观察物体 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1 观察物体 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1 观察物体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使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并能正确判断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3.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物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

2. 观察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3. 解决与观察物体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观察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2.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物体的形状和位置,运用观察物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

2. 几何模型或实物。

3. 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个物体,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个物体,并提出问题:“你们看到的形状一样吗?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探究新知(1)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a. 教师出示一个物体,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b.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

(2)观察物体的形状和位置a. 教师出示一个物体,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判断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b.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物体形状和位置的方法。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教师出示一些物体和几何图形,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以及观察物体形状和位置的方法。

5. 布置作业(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观察生活中的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以及观察物体形状和位置的方法。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观察物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教案教案标题:青岛版四年级数学教案教案目标:1. 熟悉和掌握四年级数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材参考:青岛版四年级数学教材教学时长:每堂课45分钟,共计10节课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数的认识与数的读法1. 引入: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数的概念,并引导他们思考数的作用和意义。

2. 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数的读法游戏,巩固他们对数的认识和数的读法的掌握。

3. 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数的认识和数的读法的理解。

第二课:数的比较与排序1. 引入: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大小、长度等,引导学生认识数的比较和排序。

2. 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数的比较和排序游戏,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数的比较和排序的掌握。

第三课:加法与减法1. 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应用。

2. 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加法和减法的游戏,培养他们的计算和思考能力。

3. 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和运用。

第四课:进位与退位1. 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和意义。

2.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进位和退位的练习,培养他们的计算和思考能力。

3. 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进位和退位的掌握。

第五课:乘法与除法的认识1. 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乘法和除法的概念和应用。

2.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乘法和除法的游戏,培养他们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乘法和除法的理解和运用。

第六课:数的整体与部分1. 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数的整体和部分的概念和关系。

2.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数的整体和部分的练习,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数的整体和部分的掌握。

青岛版(五年制)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青岛版(五年制)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青岛版(五年制)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五年级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在四年级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的概念,了解了矩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将进一步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3.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3.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本节课导入,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和应用。

•老师用平行四边形的画法让学生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色,如“两对边平行、对角线相等、对边相等、四个角相对相等”。

•让学生回顾矩形、正方形的特征并做类比解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带领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图纸、体育场地、舞台设计等。

2. 讲授环节•通过PPT展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b,其中a、b分别为相邻的两条边的长度,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理解公式并会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讲解求面积的过程要点和注意事项,如选择合适的边长,计算中的注意数字的单位等。

3. 练习环节•设计一些练习题,引导学生练习运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一些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

4. 拓展环节•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类型,如矩形、菱形,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

•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特性,做到知识的扩展和应用。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面积计算方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同时,在练习习题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达到初步应用的水平。

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城南中心小学司凤华2012、2、8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进度安排城南中心小学司凤华2012、2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教案一、珍稀动物——简易方程单元备课备课时间:2012、2、8 主备教师:司凤华备课组长审核签字:司凤华一、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二)能力目标1、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求,进行归纳,类比猜想,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2、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

(三)情感目标1、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2、培养学生积极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相信自己在学习中会取得不断的进步。

二、单元教材分析学习本单元知识前已学的知识有四则运算的意义和用字母表示数。

本单元的知识有理解方程的意义,学习等式性质一χ±a=b ,学习等式性质二 aχ=b、aχ±b=c 学习解较复杂的方程 aχ±bχ=c 。

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了新的转换和飞跃,是学习代数重要的思维基础,是实现“算术思维” 到“代数思维”的转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在知识衔接上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解简单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四、采取的方法和措施1.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重点以启发引导,直观演示为主,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从而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3.借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

5、抓住列方程解题的关键,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6、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五、课时安排本单元安排课时10课时第一课时信息窗一方程的意义备课时间:2012、2、8上课时间:2012、2、13 课型:新授序号:1主备教师:司凤华主讲教师:司凤华备课组长审核签字:司凤华【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借助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对方程及等式意义的理解。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具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天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几幅图片。

(课件出示信息窗1的三幅动物图片)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1、找出白鳍豚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

(1)提问:我们先来看白鳍豚的这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根据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根据“1980年约有400只,比2004年多300只”这句话写出等量关系式。

(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4)教师板书“2004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这个等量关系式,引导得出:a+300=400。

(5)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字母来表示未知数。

其实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字母x来表示未知数。

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x+300=400(板书)。

2、借助天平理解等式的意义。

(1)提问:你对天平有哪些了解?(2)天平的左盘放了一个正方体,右盘是100克的砝码。

放正方体的一头重。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天平平衡吗?(3)天平左盘放入10克砝码,右盘放入20克砝码。

提问:观察天平平衡了吗?如何使它平衡?(左边再加上10克的砝码就平衡了。

)提问: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个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吗?(4)天平左盘放入一个20克砝码和一个小正方体,右盘放入50克砝码。

得出20+x=50(板书)(5)出示两台平衡的天平:一台左盘放两个50克砝码,右盘放一个100克砝码。

另一台左盘放4个x克的小方块,右盘放一个200克砝码。

要求:用等式表示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

50+50=100 4x=200(板书)(6)谈话: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天平平衡的现象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像前面我们研究的“x+300=400”借助天平就容易理解了。

3、同样的方法找出大熊猫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4、找出东北虎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1)提问:继续看东北虎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预计到2010年,全国最大的东北虎繁育基地的东北虎数量将达到1000多只,比2003年的3倍还多100只。

(2)提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先用文字表示出东北虎2003年的只数与2010年只数的等量关系,再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最后画一画,在天平上表示出这个等式。

(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同学交流。

5、揭示方程的意义。

(1)提问:刚才我们研究出这么多的等式,像x+300=400 10+10=20 20+x=50 50+50=100 4x=200 10x=1600 3X+100=1000,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含有字母的是一类,不含字母的是一类。

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这类等式叫做方程。

(板书)(2)组织学生讨论:X+5是不是方程?2+3=5是不是方程?说明理由。

(3)组织学生交流:判断是不是方程,你觉得必须符合什么条件?三、巩固练习加强应用1、出示自主练习1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出示自主练习2,看图列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出示自主练习3,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五、教后反思: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通过引用天平让学生理解“平衡”与“等式”,然后让学生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方程”。

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

在教学时,我还要注意创设一个开放的数学课堂,让练习具有开放性,让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分管负责人签字:刘红霞第二课时信息窗一方程的意义备课时间:2012、2、8 上课时间:2012、2、14 课型:练习序号:2 主备教师:司凤华主讲教师:司凤华备课组长审核签字:司凤华【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页。

【教学目标】1、在练习中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在练习中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回顾整理1、出示: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并说明理由?6+x=14 36-7=29 60+23>70 8+xx+4<14 y÷18=3 3x-12 5x+2x=632、写一个方程,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什么是方程。

二、巩固应用1、自主练习4。

(1)出示第一幅情境图,学生读题。

根据图意先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然后再列方程。

学生汇报:跳绳的根数-借出的=还剩的x - 45 = 10跳绳的根数-还剩的=借出的x - 10 = 45(2)出示第二、三幅情境图,学生独立完成。

说说列出方程的等量关系。

2、出示自主练习5,学生读题。

要求:先写出等量关系式再列方程,然后在小组交流,看谁用的方法多。

3、出示自主练习6。

学生审题后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谈话:通过以上信息,你有什么想说得和同学们交流。

4、出示自主练习8。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在解决第二问时,学生可能找不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教师可提示学生,从表格中寻找数量间变化的规律,根据规律找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即大豆数×3=豆腐数,然后再列出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等量关系式。

5、出示自主练习7和9。

先让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出方程。

6、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编一道含有未知数的题目,说出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比如:小明今年x岁,老师今年33岁,是小明年龄的3倍。

要求:先各自独立完成,再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全班反馈。

三、交流质疑,课堂小结提问:在这节课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我们在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时,要先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才能列方程。

四、教后反思本课时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特点,归纳出定义。

同时,分类思想也渗透于教学中。

然后通过判断练习进一步巩固概念。

但这节课没有注意知识的发展。

应出示类似:3x+y= 200的方程,让学生对方程的发展有一个认识。

分管负责人签字:刘红霞第一课时信息窗二等式的性质(1),解方程备课时间:2012、2、8 上课时间:2012、2、16 课型:新授序号:3主备教师:司凤华主讲教师:司凤华备课组长审核签字:司凤华【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12页。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索,使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2、在观察、操作、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等式的性质,能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的方程。

3、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探索,使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1、谈话从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开始到据央视国际频道2004年6月1日报道,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黔金丝猴数量已从1993年的600多只,增加到860多只。

提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表述,出示问题“2004年比1993年大约增加了多少只黔金丝猴?”2、算一算,交流结果。

3、谈话,换一种思路来研究。

(1)用等量关系式说明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2)用方程表示这个数量关系二、实验探究体会领悟1、实验一:天平的一边放上2听相同的啤酒易拉罐,另一边放上1瓶啤酒,使天平平衡。

提问:(1)天平两边平衡,说明了什么?(2)如果在天平两边再各放1听相同的啤酒易拉罐,天平会有变化吗?(3)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并小结。

2、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二: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