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用深度教学促进深度学习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随着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现代教师不再仅仅扮演知识传授的角色,更要成为学生探索和深度学习的引导者。
深度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探讨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一、设立具体目标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之前,首要任务是设立具体的学习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明确、清晰,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相结合。
例如,教师可以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供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具体的方向。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通过问题、案例和实践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
同时,教师还可以选择相关的案例或实际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有效提升他们的深度学习能力。
三、合作学习与交流合作学习和交流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项目和团队研究等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和分享知识。
通过与同学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启发、互相补充,共同构建知识和理解课程内容。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理解与他人分享,从而促进更深入的学习。
四、多元化评价方式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考试、测验和作业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
相反,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展示、课堂讨论、项目报告、实践探究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这样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减少对单一评判标准的依赖。
五、鼓励自主学习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策略是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做独立思考和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
促进深度学习的项目式学习教学策略
促进深度学习的项目式学习教学策略一、深度学习含义所谓深度学习(deeplearning)指通过探究学习的共同体促进有条件的知识和元认知发展的学习。
它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的记忆。
深度学习主要强调了学习者对于知识进行批判性的学习,把它们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帮助决策、解决问题。
深度学习的特点有:第一,深度学习意味着理解与批判;第二,深度学习意味着联系与构建;第三,深度学习意味着迁移与应用。
这些表明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应该设计出学习可以积极参与地学习活动,只有积极的主动性才是深度学习的最基本的保障。
还有就是在授课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的选择,如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设计好大的问题,更要设计相关的小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深入地思考,并且注意时时的生成新的问题。
二、高中物理教学现状以及存有的问题1、教学模式落后。
只注重传统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背多分”作为获取成绩的主要途径,将学生作为一纯粹知识的载体或解题机器,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只知道一味地利用牛顿定律解题,而对牛顿定律的局限性不加任何怀疑和诠释,盲目地崇拜,机械地吸收。
2、忽略对学生对科学知识理解力的'把握住。
只著重自然科学关键规律的把握住,而忽略从整体上和本质上重新认识自然科学和物理学的主要现象和规律的内在联系,例如只晓得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不晓得其实事求是的统一,只晓得客观存在的电、磁的规律,不晓得其本质上的一致性等等。
3、过于重视课本。
只注重课本上纯学科知识的纵向挖掘和强化训练,而忽视学科的横向拓展、边缘渗透,尤其与其他学科、现代科技、人文科学及现实生活的交叉联系。
4、命题抽象化。
命题只著重过度的抽象化,牵强附会,生编硬造,而与实际情况两张皮,甚至发生故弄玄虚地搞出文字游戏式的“八股”题,忽略对学生各种思维的训练,无一使学生通过训练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能力,这就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任何一本资料都存有,不甚枚举,无须可知。
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导言: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深度学习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热门话题。
深度学习不仅在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而且在应用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策略方面展开探讨,并提出了几个促进深度学习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在深度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促进深度学习的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策略实现:1.1 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实验资料等。
这些资源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讲台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参与课堂讨论。
通过积极互动,可以激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深入思考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3 设计开放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
这样的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的答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氛围对促进深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策略:2.1 创设合作学习机会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可以相互交流,还能够激发彼此的灵感,提高学习的效果。
2.2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尊重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和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3 注重师生互动教学不应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是应该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教师可以经常与学生进行对话,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困惑,并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学习心得体会2020年11月14至15日,“和美课堂”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来到了我们六安市人民路小学东校,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加了这次六安站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在短短两天时间里,我聆听了俞正强、吴正宪、罗鸣亮、周卫东、贲友林、储冬生、强震球等七位名师的课,并听了几位名师的精彩专题讲座。
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了数学深邃的思想,“深度教学”、“深度学习”,印象深刻。
精彩的预设与生成,适当的点拨与启发,游刃有余的课堂把控,让在场的每一位听课教师真正享受到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精髓。
此次学习让我的学习真正发生了,并且深感作为一名教师要让所有学生都真正参与学习,要让学生的深度学习老师深度教学。
一、情感交流,师生零距离。
情感交流丰富,课前每一位教师都与学生轻松的交流,使学生的心情得到了放松,学生自然就以饱满的热情及亢奋的斗志投入到了新内容的学习。
如强震球老师在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上课前可以玩游戏吗?你玩些什么游戏?”“玩过游戏你有什么思考?”等等。
学生说出真实而又有趣的想法,学生们因为老师设计的“”打炮弹”,当孩子们调整角度打中面具时,顿时大家哈哈大笑、拍手称赞,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自然就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感,也为自由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深度学习,因材施教。
正如周卫东老师说的我们教师最重要是“要有儿童的眼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读懂学生,站在儿童立场,心中有学生,要能够尊重差异,因学定教,顺学而导。
如吴正宪老师的《面积的认识》,贲友林老师的《小数的意义》和罗鸣亮老师的《认识负数》,三位老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产生矛盾,擦出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学习真正的发生。
如吴正宪老师《面积的认识》这课,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认识了图形,学生就会用以往的知识经验来学习图形的面积,吴老师正是抓住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展开教学,学生的学习就是这样真正发生了。
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深度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技术,通过模仿人类的大脑神经网络结构和工作方式,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学习和模式识别,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决策。
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了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以下是一个设计的参考:1.设计合适的课程结构:-引入深度学习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介绍深度学习相关的数学基础,如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着重讲解深度学习的算法和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深度学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给学生提供编程实践和项目实战机会;-结课时进行综合性项目展示和分享。
2.教学方法与手段:-混合式学习: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通过网络资源和学习平台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同时安排线下授课和实践指导,提供互动和讨论的机会。
-项目驱动学习:设计实际的深度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相互讨论和分享思路、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案例分析教学:选取一些经典的深度学习案例,讲解其思路和实现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在案例中学习并运用理论知识。
-翻转课堂:在课前布置相关的学习材料和视频,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实际操作,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导师和指导者。
3.选取适合的教材和资源:- 深度学习经典教材:如《Deep Learning》、《Deep Learning with Python》等。
- 开源深度学习框架:如TensorFlow、PyTorch等,提供丰富的示例代码和实践项目。
-优秀的论文和研究成果:介绍一些开创性的深度学习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前沿方向。
- 线上资源:优秀的深度学习教育平台(如Coursera、Udacity)、学术网站(如arXiv),提供视频课程、教学资料、论文等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4.定期进行评估和反馈:-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和练习,包括理论和编程内容,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
浅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JIAOXUE FANGFA••浅谈促隹学p]度学习'教学au ◎曹文佳王立波(北华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吉林吉林132013)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促进学生学教学中的重点.纵观一些教学模式,合作学种教学模式无疑映入教育工作者的眼帘,它符合新课对的.小组合作活于学生的、于学'的激发、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化,表,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有效性、竞和自主大于其他教学模式[2]•外对合作学习虽然,但的合作学习因为各种因素还存在着不足,需完善并,所以,为的合作学种教学式大的实际,所以笔者采两个班对比的方法、文查阅法、问卷查的方法、对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访谈的方法,开始三年的实践,对的学课堂合作学习做进一步的探讨.一、合作学习,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合作学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两,合作完成学,在中,学生之会定的交流,的流可以促进学生对学容进度的.5描】在“概率”一课中,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学生在教室中做#复抛掷,让另,学生正面的频数,再根据抛掷骰子的总,进而统计出正面向上在试验中的频率.然后教师让每抛掷骰子的总,以正面向上的频数,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随着#验的增加,频率和率和区别.教师设计的学,在学生总结频率和概率关,由于部分学生对频率的不理,从而影学的完成.5断】学的设计很合理,也.但后交流的环节,学生虽然正面向上的频,其他学生对频率知识不好,影整个学:务的完成.问题就在于,在学之前,学生知频,也计频率,还部分学生的,着其他学生在学习,并己亲 ,没进度的学.5教学对策】为,在学之前,可以事先讲频数以及频率的求法.学生自己总结他们的区别和,部分同学对概率的理并不亥山可能有的学生知率而已,在课堂上真正理解新知识,那必须是学生亲身去思的,而合作学习,就学生真正的学习,学生之间的流,也会比师生的流些.所以为,学完频率之后,教师可以对成绩的学生对性进行知识进,然后两,试验,进总结,率得来的,他同点,不同点.这样的两流,能每学生亲正开,在合作讨论的中,学生对数对的理解加,对频率,概率也印象深刻了.那就能顺利完学务了.二、体验式学习,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体验式学习,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有所运用,有所体验,感知这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切实感受到知识学来处的,学的积极性.5描】在“概率”一课中,学率之后,接下来让学生率,“彩的中奖率分之一,如果张彩票他一定会中?”学生异同答案,并其中的道理,学生学极性,之后,学生虽然已经明确率,但对概率在生活中的运用还不确,感知识;留在书本上.5断】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课堂上的知识定学生所体验,所运,能学生得学所用,那就会度.这节课的知识,如果留在完本上的,就学生度学.5教学对策】书本知识要运用于学生的生活,如果本节课的知识,在生活中不,就需要教师改变一下习的形式了,教师可以些的,变得些,学生觉得可以用今天学的知识来完成,会.比如,在运动比赛中,为定发球的.从两名运中随机的选,然后向上抛掷形如的圆,正面色,反面色,运圆后哪个颜色,猜中他先发球,猜错对方先发球.问两名运得发的机会?的,会学生完,也能学生正新知识,体验新知识.在学生体验新知识的运用时,学生就是在进度的学.三、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主学学生定的,学生己、分析,能训练学生的,也于学生的深度学习.5描】在“概率”一课中,向学生《古》,教师安学生向上抛掷,正面朝上的概率?在讨中,教师在黑板上了的式,然后让学生观察,记忆5断】的机械记忆,学生记得,教师的知识,生也能并正理.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主体是学生,那就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能在旁边适导,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5教学对策】在环节,得,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你得到正面朝上的概率,学生在纸上,在流时,己的理由,再由教师板书,一一对比,到底哪一种更符合数学的表示形式.这样的新知,以学生为主的.学生主学,能体会发新知的,也能学生在主学的中,进度的,得到刻的知识.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9。
情境助推深度学习
创设课堂情境助推学生深度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创设情境和机会引发学生思考,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发现数学规律和数学之美。
情境的创设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已有知识,并富有情趣。
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到相关情境中,助推学生进行深度的思维活动。
一、新旧知识对比,以复习情境为铺垫,助推深度学习。
旧知在学生的脑海里已经打下了深深地烙印,课堂复习的目的就是再次唤醒学生已有的记忆,并借此通道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是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最佳方式。
下面以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72页《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的内容为例。
首先我们来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充分体验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计算的过程,以及形成竖式的过程,借助数形结合直观感受算理。
2.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在相互比较中自主掌握优化的方法。
4.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根据目标的要求和对学情的分析,我采用学生熟悉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复习情境来进行新课的学习,而将课本内容作为课后拓展练习出现。
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过的知识情境中展开新知的探究,能够很容易深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同学们,冬天我们最常吃的蔬菜是什么呀?(大白菜)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蔬菜店看一看店员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来帮忙解决一下好不好?蔬菜店运来了一批白菜,现在需要整齐地摆放在仓库里。
每行摆23棵,摆了 2行,现在一共摆了多少棵白菜?你能帮店员们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试着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整解答,完成的同学可以跟同桌交流一下计算过程。
促进“深度学习”的五个阶段
深度丨促进“深度学习”的五个阶段世界正面临学习的革命,人们对学习的认识发生着巨大转变,期待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应运而生。
关于深度学习的内涵、特征、机制等问题,研究者从理论、实践等不同层面作出了众多探索。
然而,当教师试图将深度学习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时,常常感觉无从下手甚至背道而驰。
因此,对深度学习的研究有必要回到课堂教学中来,从深度学习的本质特征出发,建立起对深度学习内涵及其外延的整体认识,进而提出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路径。
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深度学习,尤其是课堂上的深度学习,核心在于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主要呈现出高层次、整体性、意义关联以及社会性的基本特征。
1、高层次:深度学习的目标相较于知识的机械记忆与简单应用而言,深度学习更多指向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即包含观察(有目的的知觉)、随意注意、词的逻辑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预见性意志在内的一系列心理机能,而不仅仅是认知技能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认识“高层次”这一目标特征,我们必须正确解读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卢姆认为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学习的保持和学习的迁移。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这两者简单区分为浅层学习和深层学习,其中学习的保持更多表现为记忆、回忆过程,而学习的迁移与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过程的联系更为密切。
可见,深度学习虽然以培养学生的高级心理机能为目标,却并不意味着忽略浅层学习。
深度学习与机械学习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即使是低水平的认知过程,如科学概念的记忆与再认,也需要将其融入一个更为真实的、复杂的任务背景中,而不仅是回忆抽象的概念本身。
就像直接回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和在“解决保温杯包装问题”的过程中回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过程,虽然它们都涉及记忆。
2、整体性:深度学习的内容组织方式深度学习反对碎片化、割裂式的知识获取方式,强调多种知识和信息间的联接,包括多学科知识融合及新旧知识联系。
如何利用教学教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教学教案是一种教师为了促进自己的教学,对所教授的课程做出的一种完整规划,并且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
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教案对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利用教学教案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方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制定合适的教学教案教学教案的制定是一个相对系统化、需要老师有足够知识储备和理解学生情况的过程。
要想让教学教案发挥效用,就要切实制定出符合自己教学特点和课程情况的教学教案。
为此,教师要对所教授的课程有全面的了解和充分的思考,把握好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点难点,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教案,从而提高学生深度学习的效果。
二、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教学教案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工具,而教学活动则是教学教案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
要使教学活动的效果达到预期的效果,就需要在设计中注重教学活动的启发性。
启发性教学活动指的是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富有挑战性、富有个性、以及能够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等的教学活动。
这些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深度学习效果。
三、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在利用教学教案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合作学习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共同探讨。
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学教案必须具备的一部分。
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适当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共同探讨、互相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个人思考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鼓励学生提问和探索学生的提问和探索是深度学习的前提之一。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和探索,并及时给予回答和引导。
在教学教案的设计中,可以设置适当的引导性问答环节,帮助学生整合和深化知识理解。
还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巩固知识,丰富认知。
五、充分运用技术工具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教学技术已成为教育改革和进步的重要手段。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三复习课教学策略——以微专题“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教学为例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三复习课教学策略——以微专题“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教学为例一、引言高三复习课是学生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应试能力。
而对于深度学习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本文以微专题“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为例,讨论如何通过这一主题的教学策略,指向深度学习。
二、背景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是物理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高考物理试题中经常出现的考点。
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往往只注重计算,而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引入这个微专题时,可以通过实验、图像和例题让学生感受到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独立思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可以给学生一些简单直观的问题,如:“物体在圆周运动时的速度和半径有何关系?”,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并帮助他们发现问题的规律和突破口。
3. 引导思维的转变传统教学中,学生主要注重解题过程和答案,但缺少对问题背后物理原理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问题抽象化,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具体问题之前,可以帮助学生构建逻辑框架,引导学生确定问题的关键点和思路。
通过解析典型的高考试题,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增加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
可以设计小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临界问题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四、效果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效果评估,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进步的方向。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思维的成长。
五、结语通过以上教学策略,我们可以将高三复习课转变为一种深度学习的机会。
让数学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听俞正强老师执教六年级“鸡兔同笼”复习课有感
首先,钱金铎老师强调了小数加减法练习的重要性。他指出,小数加减法是 数学运算的基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运算之一。例如,购物时需要计 算价格,制作图表时需要统计数据,这些都需要用到小数加减法。因此,熟练掌 握小数加减法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授课过程中,钱金铎老师采用生动有趣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加强练习。他通 过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到小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此外,他 还组织了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们互相交流、分享经验,从而提高课堂氛围的活跃 度。
问题阐述
首先,对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生通常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我认为,以下 三个问题较为常见:
1、分数概念理解不透彻: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分数的概念及相关的数学术语, 如“分母”、“分子”、“同分母”等。这导致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困惑。
2、计算方法掌握不扎实:有些学生虽然了解分数的概念,但在进行同分母 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常常因为计算方法不得当而出现错误。
同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 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这不仅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充 分的实践机会,还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耐心引导和等待,允许他们有足够的时 间来思考和探索。
最后,我们要推动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合作学习是深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指导,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 率,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总结
通过听邱学华老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课程,我深刻认识到了同分母分数加 减法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难点。在本次演示中,我从三个方面剖析了学生在 这部分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针对每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实际 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问题与举措
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问题与举措*作者:马晶新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0年第10期摘要深度学习是对于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客观描述,它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对学习内容的批判性理解,注重学习内容的深度整合、知识结构的建构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度学习的实现还存在教师对教学目标认识不足、教学内容安排缺乏联系、学生学习方式使用不当、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
对此,教师需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确立并实现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解读,帮助学生明晰教学重点,提高课堂互动参与度,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为学生深度学习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课堂教学深度学习学习动机深度学习是一种对学习现状的描述,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思维参与层次以及个体认知体验密切相关,是高阶思维参与下认知活动的高投入性学习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个人能力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课堂作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课堂环境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开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堂中开展深度学习的必要性深度学习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深度学习需要学生实现经验与所学知识的相互转化,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身对于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来把握知识的本质。
深度学习可通过一些教学手段或方式的运用来实现,比如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解和发现,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开展与实现[1]。
1.深度学习的开展是适应互联网教学的内在要求在互联网教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互联网课程五花八门的形式和内容的影响,课堂注意力和学习效率低下,深度学习在互联网教学中更是难以实现[2]。
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开展深度学习,是互联网信息时代下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式。
基于新高考的高三复习课深度学习教学策略——以“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板块模型”为例
基于鉀高考的高三复习课深度学习教学策略—以“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板块模型”为例堵祝文(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广东深圳518106)摘要:以“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板块模型”为例,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以深度学习理论为依托,问题链 为引导,实施高三一轮复习的高效教学策略.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板块模型;高效课堂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丨008 -4134(2021)09 -0037 -041高三复习课教学引入深度学习的意义2021年高考又有八省即将实行新的高考方案,新 的一轮课改拉开了序幕,教师需要思考新高考方案下 高三复习课怎么教?深度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指 导:(1)该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理解和学会物理观念的 习惯;(2)强调对不同物理模型、物理三大规律的理解 以及物理知识和方法迁移和应用;(3)强调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 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和方法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促进 学生发展高阶思维.这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现代教育 家叶圣陶更是在早期就提出了“不教之教”的观点,“不教之教”在物理课堂的实施可以理解为:一是让学 生做演员,不做观众,激发他们主动地观察和分析物 理现象;二是教师的点拨在学生所学的深处、难处和 转折处,恰当地给予引导并启发各知识点的关联;三 “不教之教”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慧,不是教 知识,而是“转识成慧”,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和方 法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这一理论与当下的深度学习 理论相吻合,两者观点的本质都是循序渐进,春风化 雨.启发学生自主认识、分析以及解决问题,更能促进 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笔者将深度学习理论应 用于新高考方案下的高三复习课,其教学模型为:辨 析一关联一深化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直观、易懂,形象地展示了深度学习理论在课堂实践的操作性 和逻辑性.2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绝妙的隐深化关联辨析图1喻:“到哈佛学习,就像是很快帮助我找到了高速公路 的人口处,可以形象地理解为学生的学习就像汽车在 不同公路上行驶,但只有‘学习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 才会走得顺畅,也才会很快到达目的地—高效课 堂这一隐喻揭示了教学的核心问题,这就是我们需 要追求的高效课堂.复习课,特别是“高三物理习题课和试卷讲评课 难上”是许多物理教师的共同感受.习题课,学生没有 新授课的新鲜感,常常是教师审题,引导学生解答,没 有深挖命题意图和拓展,这样一来,往往是教师教得 辛苦,学生学得辛苦,复习效率低下且耗时较多.怎样 才能打造高效课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多年的 思考与探索,下面以“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板块模 型”高三复习专题为例,以物理深度学习理论为依托,学科的问题为载体,设计“经典的问题、有思维坡度的 问题、有内在逻辑的问题、一题多解问题、多题归一”等促进思维发展的问题来贯穿并优化高三复习课堂,体现了深度学习的“辨析一关联一深化”的最佳学习 路径,大大提高了高三复习的课堂效率.2.1高效的一轮复习课“明”于“辨析”高三学生进行模拟测试时常出现学生解答多选基金项目:深圳市“学科素养背景下,促进物理深度学习的问题驱动教学研究”(项目编号:ybfzl8094).作者简介:褚祝文(1974-),男,湖南株洲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学科教学.•37 .题时,混淆了正确答案,概括起来就是:“ 一看就会,一 听就懂,一做就错教师在高三复习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抱有应试为目的,只是机械地训练,将知识简单地 进行表层处理,缺乏必要的广度和深度,导致这部分 同学对高中物理许多模型相似、本质相异的知识点模 糊不清;对这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原理、方法辨析不 透彻,理解不到位,形成思维定势,造成多次出错,纠 错困难.那么,在复习教学中如何突破这些易混点、易 错点?深度学习理论认为:深度学习是从所学内容的 疑问处、难学处开始,教师在高三复习中因材施教,思考学生所学内容的疑问和难处,在学习的“痛点”设计 关键性问题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性 学习的内动力,将学生由“观众”角色转变为“演员” 角色,从而实现物理学习的深度参与和深度探究.例题1如图2所示,一本书A 放在另一本书B上,书B 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已知A 、B 的质量分别为=0.2kg 、mB =0.4kg ,A、B 间动摩擦因数为弘=0.6(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_(1) 要使A 、B 发生相对滑动,作用在B 上的水平 拉力F 最小值为多少?(2) 若F 作用在A 上,要使A 、B 发生相对滑动, 水平拉力F 最小值为多少?图2解:(1)正确解答:对于A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从 m A g = m A a v小滑块加速度aA =6m /s 2.对于B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mB a B.若小滑块从木板上面滑下,则要求aB >a A ,解得 F >3.6N .(2)正确解答:对于^5有% =^f =3m /S2,对于 A 有 F = mA aA ,若A 从B 上面滑下,则要求aA > a B,解得 F >1.8N .笔者随堂听一位老师上“板块模型”的课,讲“板 块模型”临界问题时他按上述的思路讲解,没有放手 让同学一起讨论和探究,让学生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 被动接受知识的浅层学习,下课后,一群同学围绕授课老师追问为什么要求《、=/^=6mA 2,滑动条件为什么要求aB >aA ?课堂效率低.笔者以深度学习理论为依托,设计认知复杂性层 次不同的问题链,尤其要重视那些需要认知层次更高 的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的问题,设计一些容易 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物理情境的例题和问题,让学 生真正动手探究,引导深化学生的物理思维,取得了 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如下.问题1 :如果F 比较小,A 、B 做什么运动,A 的合 外力由哪个力提供,并要求同学用自己课桌上的书演 示一下?设计意图:让学生探究F 比较小时,一起做匀加 速运动,让同学们分析A 受到的合外力是B 给他的静 摩擦力.同学们演示体验用比较小的力拉动叠放在一 起的两本书在课桌上一■起做勾加速运动的情景.问题2:如果力F 增加,A 、B 的加速度如何变化,A 、B 最大加速度,并要求同学用自己课桌上的书演示 一下?设计意图:让同学们一起探究力F 增加,A 、B 的加速度都增大,但A 的加速度增大到某一值之后不再 增加了,B 的加速度继续增加.同学们演示和体验用 很大的力拉动叠放在一起两本书在课桌运动的情况, 随着拉力增大到某一值时,两本书会发生相对滑动, 一起讨论物理原理,并推导书A 的最大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A aA ,A 的最大加速度 为 aA =网=6m /s2.问题3: A 、B 刚好相对滑动的条件是什么?设计意图:让同学们探究和思考A 、B 刚好相对滑 动的条件是aB > aA .培养同学们怎样抓关键点.培养综合分析能力•让同学们推导力F 的条件:对于B ,由 牛顿第二定律得F= mB aB ,解得F >3. 6N .同时展示学生的错误解答= (mA +mB )a B•让 同学们指出错误的原因.同学们回答是:这种解法是 用整体法.用整体法解决问题,摩擦力是内力.正确表 达式为F + mB ) a B,有效地揭不了所学内容的本质•问题七为什么要求A 、B 之间的相对滑动拉力F 最小?设计意图:引导同学们领悟和反思,分析板块模 型关键点是板块模型之间的“动”和“静”摩擦力的判 定.若是滑动摩擦力,可以用/=/^匕,静摩擦力则公式 /=M h 不能用,只能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其它规律来求 解,这样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放手让学生用同样 方法得出来,效果比较好.• 38•杨振宁说过“让学生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面对原始的问题”,通过辨析一些原始问题设计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物理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化学生的物理思维•再经过进一步的反复、强化和反思,使同学对物理观念有清晰的理解.还可以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真实情境中,让同学面对复杂、陌生的问题情境,对问题产生感性认识,让同学感受到生活中的物理之美.引发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真正做到对于物理问题的“辨析2.2高效的一轮复习课“通”于“关联”深度学习理论强调信息的有机整合,意味着对知识的构建和反思,构建反思是指学习者在旧经验的基础之上主动地进行分析、调整、评价,建构新的经验体系,在不断的反思中温故知新.学生的知识结构处于“多元知识结构水平”,知识结构孤立,整体性差,还达不到各版块之间的前后融会贯通,这将导致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低下,很难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针对这一问题设计如下教学环节.例题2如图3所示,有一长为L= 1.4m的木板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木板质量为M=4kg.木板右端放一体积和形状可忽略不计的小滑块,质量为m =1kg.小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p=0. 4(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 l〇m/S2).(1) 现对M施加一个恒力F作用,为使得m能从 M上面滑落下来,求f至少为多大?(2) 不改变其它条件,对M施加一个恒力F为 18N,欲抽出木板,则F至少要作用多长时间?图3解析:对于第(1)问,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有获得感,同学回答非常好,同学的正确解答是:对于m有/xmg = m a,.小滑块加速度a, =/^=4m/s2.对木板,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若小滑块从木板上面滑下,则要求a2 > a,,解得F>20N.第(2)问的分析:展示大部分同学错误解答是:恒力F= 28N >20N,小滑块m、木板A/相对运动•对木板,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xm g = Ma2由=L,得出《=问题1 :是否有水平恒力作用更短时间符合条件呢?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形成认知冲突,放手让同学 们思考和讨论.同学们回答:水平恒力作用短时符合要求.问题2:力作用时间比k f s短,分析m、M整个过程可能做什么运动?设计意图:让学生暴露认知缺陷,设计螺旋上升 的问题链,可以为同学搭建一个学习台阶,促使他们 拾级而上,解决问题.同学们回答有两种可能:第一种 可能是:m有可能一直做匀加速运动,M也做匀加速 运动,最后m从M滑离;第二种可能是先做匀加速运动,力F撤去时,木板速度大于滑块,m继续匀加 速共速后做匀速运动.M先做匀加速运动,力F撤销 后,做匀减速运动,共速后一起做匀速运动.让同学思 考得出自己正确的解答.正确的解答是:设F作用时间为 <,对木板,由牛 顿第二定律得F-/img = Ma2,撤去力F后有= Ma3,a3 = 1m/s2,方向与 a2 相反.a, (£ + q )=a2£ -A■.力f撤去时,速度分别为Ah =a2f.最后两者共速时的速度为= %(£ + h),L=-|(«+«丨),由此得出:t= ls.问题3 :第(2)问还有其他解题方法吗?设计意图:设计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为 学生创造提问、质疑的机会,同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 教学理念.同学思考提出用图像解(如图4),正确的解 答如下:设力f最短作用时间为《秒,当木块与长木板共 速时,恰好没有滑离.a丨(< + «丨)=a2t-a3t丨,得出 <丨=警,,^2 -«1 I t^T'J'即•专■,得出 <=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巧设问题,暴露同学们认知.39 •v/m/s图4上的缺陷,将学生学习水平提升到关联结构水平和抽 象扩展水平,增强学生举一反三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和信心.2.3 高效的一轮复习课“精”于“深化”“深化”就是深度学习理论下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也可 以理解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大幅度提升,由量变转 为质变,可以用一句话形象描述:学生自己手握“方向 盘”迅速找到“高速入口 ”,从而达到高效课堂,在“高 速行驶的课堂”路上高速行驶.例题3 如图5所示,长为L的木板A静止在光 滑水平面上,物块B从A左端的上表面以水平速度 u0 =6m/s滑人,已知A的质量为M=2kg,B的质量为 m= lkg,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g=0.2,重力加速 度 g= 10m/s2.B图5问题1 :请同学们分析A、B可能做什么运动?设计意图:i的长度具体值没有给出,若要创设 一题多解,创设多样性的、思辨性和批判性的学习情 境,放手让学生探究,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共鸣,激 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突出了质疑与批判能力的培 养•同学们回答是:若L«6m,A—直做匀加速,B—直 做匀减速运动,直到最后B从A滑出;若L>6m,A先 做匀加速,与B共速后做匀速运动,B先做勻减速运 动,与A共速后一起做匀速运动.问题2:如果木板A与地面动摩擦因数为&,L足 够长其他条件不变,请同学们分析A、B可能做什么 运动?问题3 :如果木板A与地面动摩擦因数为乂足够长,% = 0,t;A = 6m/s,其他条件不变,请分析A、B可 能做什么运动?设计意图:深度学习理论强调问题解决与学习的 迁移应用,设计一题多变,让学生思维从多维度视角 • 40 .迁移和拓展,让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时,善于梳理和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和应用于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并形成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建构新的知识架构,促进思维的发展.对问题2,同学们的回答是:若M l >&时,B—直做匀减速运动直到停止,A静止不动.若<4时,B先做匀减速运动,A先做匀加速运动,共速后一起做匀减速运动.对问题3,同学们的回答是:若矣0. 2时,B先做匀加速运动,A先做匀减速运动,共速后一起做匀减速运动.若& >0. 2时,B先做匀加速运动,A先做匀减速运动,共速后B继续做匀减速,A也继续做匀减速运动,A的加速度比B的加速度大.最终A比B先停止运动.3结束语本文以“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板块模型”为例,深度学习理论为依托,问题链为引导,实施高三一轮复习的高效教学策略.教师在学生所学内容的深处、难处和转折等处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意识,养成质疑和创新的习惯,提升质疑和创新的能力.以学科问题为载体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是以创新方式给学生传授丰富的核心学习内容,高三课堂中真正让学生跟着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有效学习并将其所学付诸应用,能更好地聚焦核心知识,更好地培养物理学科素养.参考文献:[1] 吴志明.促进深度学习的问题驱动教学研究—以“光的直线传播”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46 (23) :4 -6+ 10.[2] 白孝忠.初中物理课堂活动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基于促进“深度学习”视角说明[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47(21) :22 - 24.[3] 魏丽媛.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0.[4] 龙前梅.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一一 以“电磁学”为例[D].汉中:陕西理工大学,2020.[5] 王坚.开展课堂创新实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与探索——以“光的折射”教学为例[J].中学物理,2019,37(24):41-43.[6] 朱新荣.基于深度学习的电阻特殊测量方法教学[J].中学物理,2020,38(22) :41 -43.(收稿日期:2021 -03 -03)。
在深度教学中进行数学深度学习
在深度教学中进行数学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谓广泛且深入。
深度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模型,模仿人脑神经元的工作原理,实现自主学习和判断。
在数学教学中,深度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交互式、探索性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深度学习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策略。
通过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和行为,深度学习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分析,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个人水平和兴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策略。
对于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深度学习可以根据其学习数据自动调整学习进度,并提供更多的练习和辅导材料;对于学习兴趣偏向应用数学的学生,深度学习可以提供更多的实际问题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深度学习可以支持交互式学习。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深度学习可以将学习变为一个交互式的过程。
学生可以通过与深度学习系统的互动,主动提问、探索和解决问题。
深度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实时反馈和个性化的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和方法。
深度学习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深度学习能够促进探索性学习。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对数学的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深度学习强调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学习数学。
通过给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和项目,深度学习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探索性学习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深度教学中进行数学深度学习
在深度教学中进行数学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在近年来变得越来越流行,而对于数学教育而言,深度学习也有着不可或缺
的作用。
在深度教学中,数学深度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有助于解决
数学问题。
数学深度学习的基本理论是神经网络,这是一种模拟人类神经系统的技术。
在神经网
络中,数学模型被设计成一系列层,每一层都将输入转化为输出。
这些层可以通过反向传
播算法进行训练,从而改进模型的精度。
数学深度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公式和问题。
例如,一个学生要学习函数
的导数时,他可以使用神经网络来模拟这些函数,并通过不断地训练来理解求导数的方
法。
数学深度学习还可以用于解决数学问题。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老师往往会给学生一
些例子和练习来帮助他们理解概念和方法。
但是,这些例子往往是人为构造的,并不能代
表真实世界中的情况。
这就导致学生在面对未知的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
深度学习可以用于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将神经网络训练成一个分类器,学生可以将这
个分类器应用于未知问题的解决。
例如,学生可以训练神经网络来将图片分类为猫和非猫,然后使用这个分类器来确定未知的图片是否为猫。
此外,数学深度学习还可以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研究新的数学定理和规律。
例如,学
生可以使用神经网络来探索某个数学问题的规律,并尝试去发现新的定理。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研究——以“三角形全等复习”为例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研究——以“三角形全等复习”为例深度学习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过程,注重知识本质的学习与理解,学过的知识能长期记忆,还能加以迁移应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单元复习课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承担着知识的梳理整合、理解应用、拓展及思维发展和能力形成的主要任务.如何在初中数学单元复习课中落实学生的深度学习,是一线教师面临的一个教学难题,亟待解决.本文以“三角形全等”复习教学为例,从合适目标的制定、有效问题的设计等环节,浅析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与思考. 1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是深度学习的指挥棒教学目标引领着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深度学习的指挥棒.在“三角形全等”复习课教学设计时,考虑到整章内容多而细,一节课的时间内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从学生课前小测的数据发现,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简单应用掌握较好,但对于全等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还不够,尤其涉及到SSA不能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问题以及添加合适的辅助线构造全等问题都比较陌生.为此确定这节复习课深层次的教学目标为: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理解并掌握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原因;能够自主添加辅助线,构造合适的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1.2 课前小测是深度学习的前奏课前小测是单元复习教学中十分必要的环节,能帮助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方便适时调整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做前期准备,是深度学习的引子.小测题的选择以考查基础与能力相结合的内容为主,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小测结果最好能暴露出学生在单元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把它定为复习教学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三角形全等”复习课中,教师设计了课前小测题,旨在了解学生在应用“全等三角形性质及判定”解决“等角、等线”等问题中存在的困难.(课前小测题)已知,如图1,△ABC中,①AB=AC,②BD=CD,③∠1=∠2,从①②③三个条件中,任选两个作为已知,另一个作为结论,组成命题,请写出所有的命题,并对正确的命题给出证明,错误的命题举出一个反例.学生作答情况:图1 课前小测题图①②⟹③真(SSS)①③⟹②真(SAS)②③⟹①真?假?从学生作答结果发现,学生对“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缺乏深层次理解,对“通过添加合适的辅助线解决几何问题”缺乏解题经验,于是教师把解决这两个问题作为本节课要突破的教学难点.1.3 问题情境是深度学习的源泉问题是学生求知欲望产生的必备因素,是深度学习的源泉.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疑惑,是最好的数学问题,教师要用心去发现,并引领学生去提炼、总结,最终形成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值得学生去探究、去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进行深层次地探究,进而深刻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深层次的数学思维.比如,在“三角形全等”复习导入环节,教师分析课前小测结果,借助多媒体展示几个有代表性的答案.由于展示的是学生们自己的答案,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这时教师邀请A同学上台,分析解题思路,发现认知冲突,于是A同学意识到自己解错了.到此为此,全体同学都达成了共识(②③推①是假命题).当教师再问理由时,同学们都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事实上,当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时,能够判定全等).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发现AB=AC可能是成立的,于是一系列疑问产生了: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那么②③推①究竟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你能举一个反例吗?……这些都是学生感到疑惑、似懂非懂,但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情绪的共鸣,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创新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1.4 合作探究是深度学习的主旋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多半是被教师“牵着走”,学生的思维被绑架,缺少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获得的知识是老师硬塞给的,缺乏知识建构的过程,导致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应用、拓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局限.所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学为主,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完成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培养学生的能力[2].在“三角形全等”复习课中,无论是导入部分的纠错、质疑,还是典例与习题的解答,以及每一次的归纳总结等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合作探究,解决关键问题,获得能力的培养.比如,案例中,当问题“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提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当有学生说“能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教师予以肯定(用HL能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课堂的气氛热烈起来,于是“不能判定锐角三角形全等”“不能判定钝角三角形全等”……随着一个又一个的答案的出现,学生的思维一层又一层地被引向深处,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动手画图(画出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确定的三角形)予以验证,学习逐渐进入深度思考与理解,最后达成共识(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确定的三角形不是唯一的,因此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原因是由于图形的不确定性造成的). 1.5 优化练习是深度学习的灵魂复习课的练习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所以练习设计的恰当与否是至关重要的.指向深度学习的练习,要避免只重知识目标,而轻能力目标.练习的目的既要考查学生对知识技巧的掌握,也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能力的提升[3].题目不一定多,但要能体现知识间的关联,一道习题尽可能多地涉及多个知识点与能力点,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使已有的知识得到有效迁移.在“三角形全等”复习教学中,设计了一道课前小测题、一道例题、两道巩固习题.例题是课前小测的继续与深化,巩固习题是例题的应用和延伸,题量虽少,但却精,都是围绕着“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灵活应用”展开的,能引起学生深层次地思考、探究,实现“做一题通一类”,真正掌握全等三角形相关知识.例题已知,如图1,△ABC中,②BD=CD,③∠1=∠2,求证:①AB=AC.由于例题是课前小测学生都错解的题目,再次出现,学生都特别兴奋,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进行积极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从条件出发,展开联想,弄清“要证什么?已知什么?还缺什么?构造什么?”之后,尝试添加合适的辅助线来解决问题.然后邀请学生上台展示不同解题思路.思路一想用全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但已有的条件无法证明三角形全等,要构造新的全等来解决问题.方法1由条件BD=CD,想到AD是△ABC的中线,由三角形的中线联想到用“倍长中线法”构造全等.方法2由条件∠1=∠2,想到AD是△ABC的角平分线,进而联想到“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由“距离”自然想到过点D作垂线段构造全等.思路二不用全等的知识,同样能解决问题.方法3由条件BD=CD,想到AD是△ABC的中线,由此还可以想到“三角形中线等分三角形的面积”,再由“等积法”容易想到:过D分别作AB与AC边上的高即作垂线段解决问题.练习1已知,如图2,△ABC中,∠C=90°,AC=BC,AD平分∠BAC,求证:AC+CD=AB.图2 练习1题图图3 练习2题图练习2已知,如图3,D是BC的中点,(1)求证:AB+AC>2AD;(2)若AB=8,AC=6,则AD的取值范围____.两道习题是针对例题设计的,意在巩固学生掌握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1.6 归纳总结是深度学习的升华总结和归纳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深入学习获得的知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初中数学单元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适当地穿插小结,在帮助学生回顾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再一次得到锻炼提升.如“三角形全等”复习课中,在完成例题的解题思路梳理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从而形成知识经验(可以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如倍长中线、作垂线段、截长补短等构造全等来解决需要用全等解决的问题),为知识的有效迁移起到关键性作用.2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的思考要在数学单元复习课中实现深度学习,简单地说,就是解决“要复习什么,要怎么复习,要达到怎样的深度?”的问题.深度教学,不能单纯地看成教得难、学得难.首先是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与能力,存在的问题及要解决的问题,要生成的知识、能力及思维.其次,是在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进而解决问题.总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终点.在深度学习视角下,进行初中数学单元复习教学设计,要遵循“问题学生中来,能力学生中回”.教师要深挖学生疑惑,并围绕着“问题”主线,鼓励学生合作解决,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中,促进学生思维从低阶向高阶发展,实现能力的提升.。
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教学探索——以复习课“免疫调节”为例
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教学探索——以复习课“免疫调节”为例【摘要】以真实的案例为引入及情境主线,以核心概念为主干,在真实情境的问题和任务驱动下,通过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对已有知识融合运用,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真实情境深度学习免疫调节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指在主动加工和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经过高质量的思维过程,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倡导深度学习,防止知识的浅层化和学生记忆的表层化,是生物学科教学走向核心素养的一个突出表现。
笔者在进行复习课“免疫调节”时,设计了源于生活的真实情境,以该情境下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构建免疫调节的模型,巧妙设计理论和实际的冲突,让学生能够对已有答案进行分析与批判,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教学设计1:真实情境引发学生投入学习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学生对教学主题已很清楚,对相关的知识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怎样能把复习课上出新意呢?选择真实的教学情境,能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思维。
笔者在本节复习课时引入真实的新闻事件——21岁大学生刘某因发狂犬病死亡的案例:刘某在出返校途中蹲在马路旁边系鞋带,一个小狗冲了过来,他在用手去驱赶小狗时,大拇指划到了小狗的牙齿,肉皮虽破但没有出血。
因为家庭情况特别贫困,所以刘某没舍得去花好几百元打狂犬疫苗,也没告知父母让他们担心。
在他看来,没出血应该就不严重。
几天后,刘某突然觉得难受,去医院检查,但各项检查没有发现问题。
检查后次日,刘某突然不停呕吐和吐口水,医生问他是否被小动物咬过,他这才回忆起那只狗来。
虽然医生尽力给他治疗,但是,刘某最终还是因狂犬病发作而死亡。
设计意图:以真实的新闻报道作为本节课的情境主线,使学生在了解狂犬病危害极大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与愿望。
解决复习课中学生缺乏新授课时的新鲜感,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相对较低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课,用深度教学促进深度学习作者:吴守元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7年第12期近年来,有一种观点:只有降低教学难度才能推行素质教育。
结果,首先是浅显机械的课堂教学,然后是简单大量的重复练习,最后是没有任何批改和评讲价值的考查测试,教师不需要做任何深度的准备就可以直接走进课堂。
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是不能提高学生素质的,反而会降低学生的素质,比如畏难、回避、放弃等。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实践深度教学。
当教学完一章或者一个单元后,必然会有复习课,很多复习课都是按节次顺序总结归纳,求全求细,找出大量与知识点一一对应的习题反复练习,以强化记忆和应付考试。
那么,复习课的深度教学应该以怎样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呢?现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浮力》为例,谈一谈以复习课为契机,用深度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打破节次顺序,重组和整合分节次上完《浮力》三小节后,首先可以进行如下形式的全章复习。
(一)看事物的联系1.利用物理量之间的联系进行有价值的猜想因为m=ρv,m排可以把ρ液和V排联系起来,m排越大,F浮越大。
同种物理量大小的比较更合理更有意义。
而G=mg,G排=m排g,G排越大,F浮越大。
所以决定把F浮与G排联系起来研究,探究F浮与G排的大小关系。
2.完全浸没条件下,利用V=V排把物体和液体联系起来让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时,V=V排,而G=ρ物Vg,F浮=ρ液V排g,两式相比有G/F 浮=ρ物/ρ液。
利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出G和F浮,那么,已知ρ液可以测ρ物。
反过来,已知ρ物可以测ρ液。
3.利用漂浮条件把物体和液体联系起来漂浮条件下:F浮=G物,ρ液V排g=ρ物Vg,ρ物/ρ液=V排/V物。
利用刻度尺,测出漂浮在水面的长方体的整体高度和露出水面的部分高度,即可测出这个物体的密度,反之,已知物体的密度又可以用这个规律测出待测液体的密度。
4.利用Δh=V排/S把液体压强和浮力联系起来一个物体放入盛有液体的柱状容器中,物体会排开液体受到浮力,液面升高,容器底受到的压强增大。
Δh=V排/S ,Δp=ρ液gΔh=ρ液gV排/S=F浮/S,其实,物体放入液体中后,液体要对物体施加一个浮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要对液体施加一个等大的反作用力,传到容器底,所以Δp=ΔF/S=F浮/S。
看事物的联系,有利于找出事物的规律。
(二)看事物的本质1.浮力大小的本质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可知,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与物体的密度、体积、液体的体积等都无关。
2.物体沉浮的本质[浮沉\&力比较\&密度比较\&上浮\&F浮> G\&ρ液>ρ物\&悬浮\&F浮= G\&ρ液=ρ物\&下沉\&F浮< G\&ρ液物体的浮沉,不是决定于浮力的大小,也不是决定于重力的大小,而是浮力与重力对抗的结果;实质是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大小比较的结果。
看事物的本质,不至于被表面现象迷惑。
(三)看事物的区别1.漂浮和悬浮的区别[漂浮\&悬浮\&部分进入V排=nV物(n2.溢出和排开的区别(下图中两次溢出的水都是G溢= 10N)溢水杯开始装满水G排=G溢=10N,F浮=10N溢水杯开始未装满水G排>G溢=10N,F浮>10N例:将质量为120g的物体放入盛水的溢水杯中,当物体静止时,溢水杯中溢出了100cm3的水,则物体可能(g取10N/kg)(ABCD)A.漂浮在水面上B.悬浮在水中C.沉在溢水杯底部D.受到1.2N的浮力看事物间的区别,更容易看清事物本身。
这样的全章复习,又称“整体深度复习”,不仅能够抓住本章的重难点、易错点,而且学生复习起来有一定的挑战性,不会感觉到重复、枯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联系、本质、区别等角度观察分析事物,并把这种习惯和能力由课内扩展到课外。
二、归类比较,构建知识体系浮沉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要做很多相关的练习,但是如果有了前面的重组和整合,教师将积累转化成如下表的九大问题,集中起来让学生讨论和解决,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清理同类问题、找出同与不同、构建知识体系的习惯和能力,称之为“局部深度复习”。
[物体\&放入液体\&浮沉情况\&比较\&体积相等的实心木块和铝块\&水\&\&浮力和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体积相等的实心木块和铝块\&水银\&\&浮力和排开的液体的体积\&质量相等的实心木块和铝块\&水\&\&浮力和排开的液体的体积\&质量相等的实心木块和铝块\&水银\&\&浮力、液体的密度和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同一物体\&甲、乙、丙\&分别漂浮、悬浮、沉底\&浮力、液体的密度和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体积相同的甲、乙、丙\&同一液体\&分别漂浮、悬浮、沉底\&浮力、物体的密度和排开的液体的体积\&质量相同的甲、乙、丙\&同一液体\&分别漂浮、悬浮、沉底\&浮力、物体的密度和排开的液体的体积\&质量相同的实心铁块和铜块\&铁块放入水中,铜块放入煤油中\&\&浮力和排开的液体的体积\&质量相同的实心铁块和铜块\&铁块放入煤油中,铜块放入水中\&\&浮力和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三、立足某个问题,纵深延展通过对一个普通的例题:“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均匀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水下部分深6cm。
已知ρ水为1.0×103 kg/m3,g取10N/kg,求木块的密度。
”进行如下的变形和展开。
(一)液体不变,物体变1.物体表面变,将木块露出部分切割,结果会怎样?漂浮在水中的蜡烛慢慢燃烧会是怎样的情形?2.物体本质变,另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均匀物体漂浮在水面,露出3cm高,求这个物体的密度,建立只用刻度尺测漂浮在水面的正方体的密度的方案。
(二)物体不变,液体变1.将木块放入酒精中、盐水(给密度)中,求液面下的深度,比较三个深度得出什么结论?2.密度计上面的刻度是上大下小还是上小下大?3.轮船从河里开到海里,什么不变什么变?(三)物体变,液体也变1.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铜块,分别漂浮在水中和水银中(给出四种物质的密度),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和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2.质量相同的木块和铜块,分别漂浮在水中和水银中(给出四种物质的密度),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和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无论条件和问题怎么变化,所有的漂浮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结为漂浮条件下的V排/V物=ρ物/ρ液,通过这种由浅入深、以点带面、向纵深延展的训练,培养学生寻找规律和运用规律的习惯和能力,称之为“延展深度复习”。
四、列举典型例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典型的例题,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出和建立事物变化过程中潜藏的关系,并及时挖掘这个例题隐含的其他问题和物理方案,从而举一反三,培养学生通过寻找和建立物理关系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称之为“典例深度复习”。
例1:用弹簧测力计竖直挂一铁球,当铁球的三分之二露出水面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4N;当铁球浸入水中一半体积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N,取下该铁球放入水中,铁球静止时受到的浮力是( D )A.18NB.14NC.8ND.10N方法一:题述两种情况下的条件都有关竖直方向上的三力平衡,可以设定两个未知量,完全浸没时的浮力F浮(可以用来表示露出不同体积时的浮力)和重力G,列两个方程,求出F 浮=18N,G=10N。
首先要判断铁球静止时的状态,才能得出浮力为10N。
方法二:当物体从[13]V浸入到[12]V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了3N,说明浮力增大了3N,即[12]V-[13]V=[16]V浸入时的浮力是3N,完全浸没的浮力是18N。
拓展:铁球的密度是多少?铁球漂浮时露出几分之几?把露出部分刚好按入水中静止需要多大的力?根据该拓展建立一个方案,只有弹簧测力计这一种测量工具,测不能漂浮在水中的物体的密度;根据以下例2建立一个方案,只有刻度尺这一种测量工具,已知物体的密度,测某液体的密度。
例2:取边长为a的正方体木块放入装有适量密度为ρ0的液体的烧杯中,待其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有[25]高度露出液面(如图甲)。
将B物体放在木块中央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此时木块露出液面的高度为h1(如图乙)。
用体积可忽略不计的细线将物体B系在木块中央,放入液体中静止后测出此时木块露出液面高度h2(如图丙)。
求B物体的密度ρB(用相关的物理量表示)。
分析:从甲到乙,增加的浮力即为增加的重力,也就是木块的重力GB=ρ0S([25]a-h1)g;从乙到丙总重力没有变,总浮力没有变,排开液体的总体积没有变。
木块浸入液体体积的减少量就是B的体积VB=S(h2-h1),ρB=GB/VBg=ρ0S([25]a-h1)g/S(h2-h1)g=ρ0([25]a-h1)/(h2-h1)。
教学中要纠正“广播体操式的简单重复”,实施“瑜伽式的深度延展”。
事实上,其他课型,如新授课、习题课、专题课、评讲课都可以而且应该进行深度教学,深度教学最忌讳贪多求全,深度教学需要深厚的积累和反复的准备。
让我们在每一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中都用心设置一些深度元素吧,这是一个有待系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作者单位:应城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