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及展望-乔晓梅.教学文稿
论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

改变。由于世界经济 已由工业化向信 息化转变 , 息已成为 企业 生存发 展 信
一
、
我■■遗业现状分析
台和体 系的培育建设 , 大量企业 的技
新、 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 制造技术 工业化 和信息化 的任务 还 比较 繁重 , 处理的支持。其次, 对应用现代管理 的创新以及企业问协作关系的创新 ; 全 国制 造业 在发 展 中还 存在 着 许 多 方法的支持, 信息机构得设立必然要
实 现产 品设计 制造 和 企业 管理 的信 问题 : 术结 构落 后 , 技 传统 制造 业包 用到很 多现代 的管理方法 。最后 , 对
开发与本企 业发展结合 密切 的技 术 , 国家 已把我 国称 为全 世 界 的制 造 工 慢 ,相 当一部 分企业仍沿用着传统落 不断地追加信 息投 资 , 建战略信 息 厂。制 造业 已成 为我 国国民经 济中最 后的生产与管理方式; 创 由于缺少区域
系统 , 加大信息 资源开发 与利用 的力 重要的支柱产业 之一。我国的制造业 性信息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支撑,
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 制 元, 占工业总额的6 . %; 5 6 工业企业 系统 。信息机 构是 由人 、 2 设备 、 信息资
造业信 息化工程要 达到 以下 目标 : 改 利 税 总额 5 8 4 7 4 8万 元 ,制 造 业 为 源、 信息传递过程为 目的等系统对象 善 制造企 业 的经 营 、 理 、 品开 发 4 4 2万元 , 管 产 16 4 占工业 总额的 7 . %。 所组成的综合体。 18 6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路径规划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路径规划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业也逐渐走向信息化建设的道路。
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和风险。
本文将探讨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路径规划,为制造企业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和意义1.1 背景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传统的制造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需要转型升级。
1.2 意义信息化建设可以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信息化建设,制造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二、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路径规划2.1 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策略在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路径规划中,首先要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策略。
制造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市场情况,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明确要实现的效益和重点。
2.2 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
包括建设强大的服务器和网络系统,确保信息的传输和存储安全可靠;建设信息化硬件设备,包括计算机和传感器等;建设信息化软件系统,包括生产管理系统和质量控制系统等。
2.3 应用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是实现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的实时采集和传输。
制造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4 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制造企业需要大量的信息来指导生产管理和决策,因此需要采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
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制造企业可以了解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瓶颈,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优化和改进。
2.5 建设数字化工厂数字化工厂是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数字化工厂,制造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虚拟化,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
数字化工厂可以通过模拟和优化生产过程,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
2.6 建设智能供应链供应链管理是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
通过建设智能供应链,制造企业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和智能化管理。
浅析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作者:龚晓敏来源:《数字化用户》2013年第29期【摘要】我国的制造业产品钢铁、纺织品、水泥等生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的基地。
以发展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改造制造业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制造业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并没有取得十分明显的效益,解决了这些问题,才可以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制造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我国制造业的产品附加值不高,在大量消耗能源、污染环境作为代价的情况下,制造业还处于工业发展的摸索阶段。
信息化建设带动制造业发展的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我国制造业企业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财务的规范操作,既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集中了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信息建设的投入与效益有极大差距。
(一)信息软件的适用性差。
我国的制造业企业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企业经营范围十分广泛,但各企业之间的结构与管理千差万别,不能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技术研发的企业多由软件起步,对信息化建设的产品应用,后期服务缺乏系统的管理。
只会跟着国外的脚步购买,没有结合我国各企业与行业的具体特点进行设计,不符合企业需求的软件,是不可能建设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产品。
国外引入的软件想要在国内企业中植入并实现运转,需要对企业业务有足够的认识与研究。
国内制造企业实际需求与软件应用之间产生极大的差距,出现制造企业信息软件的适用性差的问题。
图1: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构成框架(二)信息软件的互动性差。
很多制造企业在软件的信息化应用中,缺少软件技术信息的整体分析与研究。
信息技术没有实现与企业业务的融合,也不能适应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
例如:有些制造企业拥有强大的计算机网络设备,也建立了信息化的应用,但应用平台的数据根本没有实现共享与互动,所有信息都分割出独立的信息孤岛,而信息孤岛的问题阻碍了信息数据的共享,使企业在信息不断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的造成信息资源浪费,从而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是指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管理理念,全面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本文将从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关键技术、挑战与机遇以及成功案例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战略。
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集成化和自动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此外,制造业信息化还可以提高供应链的管理效率,提升整个产业链的运转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智能化制造。
二、关键技术1. 物联网技术:通过将各种设备和产品与互联网连接,实现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和对生产过程的全面监控,提高制造过程的透明度和管理效率。
2. 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分析和挖掘,提供决策支持和预测分析,帮助企业做出科学决策,提高生产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品质量。
3. 云计算技术:通过互联网和云平台,将制造过程中的各种资源和服务进行集中管理和共享,实现生产过程的协同和灵活调配,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4.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设计,提高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
三、挑战与机遇1. 挑战:(1)技术标准不统一:由于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技术领域,各个技术标准不统一,给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带来困扰。
(2)信息安全风险:制造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交流,面临着信息泄漏、数据丢失等安全风险。
(3)组织管理体系调整:制造业信息化需要从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向信息化管理模式转变,需要调整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带来一定的管理挑战。
2. 机遇:(1)创新驱动发展: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研发和设计能力,推动企业向智能制造和定制化生产模式转变。
(2)市场竞争优势: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占据市场先机。
2006年我国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综述

2006年我国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综述以增强中国制造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导目标的制造业信息化的推进和发展,是2006年的重头戏。
2006年是经济全球化、制造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制造企业经营管理和产业合作的全球化和跨区域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带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应用向支持企业间协同、资源计划与制造执行协同的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深入发展,IT系统和技术服务也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启动“十一五”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启动年,也是实现未来15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起步年,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以增强中国制造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导目标的制造业信息化的推进和发展,是2006年的重头戏。
“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正式启动,是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新的里程碑。
同“十五”相比,“十一五”期间将更加强调科技对推动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将围绕制造业发展需求和制造强国的战略需求,以企业为主体,协同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发展。
“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工作的主体是“两甩”,即以“甩图纸”为标志的设计制造一体化、无纸化; 以“甩账表”为标志的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经营管理业务集成应用。
从技术层面上讲,“甩图纸”是指应用以三维产品模型为核心,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分析仿真、工艺规划、数控加工以及质量检测的集成技术; “甩帐表”是指应用针对企业内部生产、销售、成本、采购等业务集成需求,开发以数字化综合资源模型为核心的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集成技术。
除了“两甩”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工作重点还包括共性集成技术的研究、专业应用软件的开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局的系统工程,对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整个行业影响深远。
可以看到,通过“两甩”工程的实施,将会极大带动国内三维软件产品的产业化以及ERP 等管理软件的应用普及。
谈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2 制 造 业信 息化 改造途 径
制造 业 企业 信 息化 改造 主 要有技 术 主线 、 息 信
主线 、 流主线等 3条主线 。 物
2 1 技术主 线 .
用于生 产 , 因此 , 国制 造业企业 信息化 建设 非常 迫 我 切, 这也 是我 国制 造业奋起 直追 , 上世界先 进水平 赶
19 0
零 件加 工代码 , 提供 加 工仿 真 模 拟 、 工 检 验 、 并 加 智 能 编程 、 高速 加 工 等 功 能 。C D C M C E技 术 的 A /A /A
集成 , 可实 现制 造业 企业 的数 字化设 计 和制造 。 利用 基 于 网 络 的 C D C P / A P M 集 成 A / A P C M/ D 技术 , 以实现 真正 的并行 工 程理念 , 而大 大提 高 可 从
用基 本 限于二维 C D, 三 维 C D 的应用 不 够 , A 对 A 还
( )制造业 企业信 息化是促进 现代企业 制度形 4
成的催化剂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需 大规模普 及和 推 广 。采 用 三维 C D软 件 和 P M A D ( 品数据 管 理 ) 统 , 实 现产 品 的三 维 数字 化 , 产 系 可 从而 提 高 设 计 效 率 和 产 品 研 发 管 理 水 平 。 利 用
() 2 推进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
长 的重 要手段 ;
C D技术 的普 及应 用 , A 是制 造业 信息 化 的切 入
点和突破 口。我 国 制造 业 大 中型 企 业 9 % 以上 普 0
( )制造业 企业信 息化是 实现我 国制造业跨 越 3
式发展 的必 由之路 ;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关键技术和具体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和控制,实现信息的高效流动和共享。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具有以下意义:首先,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通过信息化手段,企业可以实现对生产、质量、物流等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加快决策的速度和精度,提高管理效率。
其次,信息化建设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
通过信息化手段,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和物料的损耗,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再次,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产品的质量。
通过信息化手段,企业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和追溯,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
最后,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在信息化时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产品竞争转变为全面的资源竞争和能力竞争。
只有通过信息化手段,企业才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灵活性和应变能力,提升竞争力。
二、关键技术实施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借助一些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
ERP系统可以实现企业各个环节的信息集成和流通,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其次,物联网技术是实现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生产设备、物料和产品等信息的全程监控和管理,提高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和灵活性。
再次,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帮助企业从庞大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
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企业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生产效益。
最后,云计算技术是实现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一种新型模式。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及展望-乔晓梅.

172《商场现代化》2006年8月(中旬刊总第476期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甚至对改变管理思想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已在企业的管理层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已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建设成为国内外企业竞相追逐的目标。
我国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在我国传统的制造业上。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总产值约占全国GDP 的一半,而且由于近几年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市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会越来越强。
如何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加快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历程经过“八五”、“九五"两个阶段的建设,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已经比较普及,但是各个企业的建设情况各不相同,处于不同的阶段.总结起来,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MIS系统阶段(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该阶段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用来记录大量原始数据、支持查询、汇总等方面的工作。
我国企业MIS的应用可以追溯到70年代中期,主要是以单机操作为主进行单项业务的数据处理辅助管理为主。
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许多企业都建立了诸如人事、工资、库存、生产调度、计划等管理子系统.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系统集成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纷纷把过去独立存在的子系统集成起来,形成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较好地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
2。
CAD/CAPP 推广应用阶段目前我国全国大中型制造企业已基本普及了二维CAD 技术,建立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其中一些企业开始应用三维CAD和CAPP产品。
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不需要过多的资金和专业人员投入,同时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深受企业的欢迎。
3.MRP/MRPII/ERP推广应用阶段A.MRP阶段(Material Require Planning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产品构成进行管理,借助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及系统对客户订单,库存物料,产品构成的管理能力,实现依据客户订单,按照产品结构清单展开并计算物料需求计划。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及展望

在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 的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计算机技 销 的全部生产过程。 术 的发展为企业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甚至对改变管理思想起 着不
可估量的作用 实践证 明信息技术已在企 业的管理层面扮演越来 C EP R 阶段 (nepi eo r l n g Etrr eR su e Pa i ) s c nn 进入 E P R 阶段后 , 以计算 机为核心 的企 业级 的管理 系统更 为
台 工具 。
于近 几年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 界制造 业的中
竞争力 ,加快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 建设步伐就成 为当务之急。
一
我 国企 业引入 M P MR I R和 PI 开始于 8 年代 中期 ,从一些规模 O 内制造 业的一些领头企业也开始 了建设 EP的尝试。 R 4 CI MS推广应用阶段 CMS 由工程设计 自动化分系统 、制造 自动 化分系统、质量 I 是 设计 (AD 、计算机辅助工艺 ( A P 、计算机辅助制造 (A 等 C ) C P) C M) 现代化 工程设计手段 ,以提高产品的研制与生产 能力 ,便于开发
一
功应用 CM IS的企业还不多 比较典型的企 业有北京第一机床厂 、
宝钢集团等。 5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始于 9 O年代 是指利用电子网络进行 的商务活动。 涨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在金融 、外 贸、民航等系统已经取得 了 很大成效 ,但是在制造业 建立起 自己的电子商务平 台的企 业就 很少 了。
技术含量 高和结 构 ( 或成分 ) 复杂 的产 品 , 证产 品设计质量 ,缩 保
支持查询 汇总等方面的工作 。我 国企业 MI S的应用可 以追溯到 短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周期 从而加速产品更新换代速度 , 足 满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摘要】中国信息化发展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我国在经济、社会和科技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从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基本思路以及科技创新推动信息化发展、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未来,中国信息化发展仍然面临着挑战,需要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
只有持续推动信息化建设,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前景才能更加广阔。
中国信息化的发展,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中国信息化发展、基本思路、科技创新、信息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前景、挑战、推动建设。
1. 引言1.1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析。
信息化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信息化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信息化还可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更好地整合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信息化还可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
信息化能够带来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和发展方向。
1.2 信息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信息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信息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企业可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
信息化可以促进创新和升级。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为各行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2023年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2023年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概述本文档旨在总结2023年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进展和成果,同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改进措施。
工作进展在2023年,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我们致力于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过程中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创造更大的价值。
系统建设我们成功完成了多个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工作。
这些系统包括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物料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等,为企业提供了高效自动化的管理手段。
数据分析和智能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生产数据,优化生产过程,并迅速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能力。
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将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放在首位。
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和技术手段,确保了企业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成果回顾2023年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效率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使得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
生产周期缩短,产品质量稳定提升,企业成本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数据分析应用借助数据分析技术,我们能够更好地分析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并进行预测和优化。
这使得企业能够更加准确地做出决策,提高运营效率。
制度优化信息化建设为企业的管理体系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和优化。
通过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流程相结合,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了生产流程的管控能力。
未来发展方向在未来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加强对新兴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以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数据驱动进一步加强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以实现更精准的生产计划和决策。
安全与隐私不断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保障企业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注重用户隐私保护。
改进措施为了更好地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我们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人才培养加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满足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研究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制造业也逐渐开始了信息化建设之路。
信息化建设是制造业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一、制造业信息化现状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规模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大型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程度高于小型制造企业。
而且,制造业信息化的应用仍然离不开基础设施,例如ERP、MES等信息系统。
二、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在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时,成本问题一直是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硬件、软件及人员培训等成本及风险。
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打造了更多新的选择,但也随之带来更高的成本。
三、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是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其次是缩短了设计到生产量产的时间,加快了对市场的反应。
最后是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而且,协同设计和全面记录产品的生产和品质信息等使制造业具备了更大的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四、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路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路径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划、采购、安装和测试等过程。
这个阶段瞄准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基本设施,例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IT基础设施、以及主要的设备及设备管理系统等等。
第二个阶段是应用系统建设,包括计划、采购、安装、测试和培训等过程。
这个阶段瞄准的是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具体应用,例如MES系统、PLM系统、CAx系统等等。
第三个阶段是数据挖掘和分析等领域的建设。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以便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
五、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和对策在制造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点。
例如,企业在引入MES系统时,可能会面临人员培训问题,同时也会面临如何处理MES系统与老旧机器设备的兼容性问题。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及展望-乔晓梅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及展望-乔晓梅历程概述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深圳地区的电子组装厂引入计算机开端,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走过了数十年的历程。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进步,整个市场逐渐被高智能、高效率、高品质的新技术所统治。
在这数十年的历程中,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80年代末期-90年代中期):微机应用期这一时期主要以微型计算机为主体,辅以通信技术、办公自动化等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化和外部的办公自动化。
但是由于当时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和应用场景限制,信息化建设程度有限。
第二阶段(90年代中期-本世纪初):ERP期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是一种大型的综合管理系统。
ERP系统运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企业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可以为公司的所有成员提供信息共享和追踪功能。
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引进ERP系统,ERP系统的运用使得企业的物资采购、生产计划等管理信息更加精确和高效,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
第三阶段(本世纪初至今):MES期MES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即制造执行系统,是以生产为核心的生产管理软件。
随着PLC、CNC等先进制造技术的逐步应用,制造业信息化已经从简单的管理信息化,进入了生产的控制和优化阶段。
MES系统的应用可以精确监控制造过程中的质量、工时等信息,提供决策支持,从而更好的实现“量体裁衣”的生产目标。
展望对于未来的展望,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快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我们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提高。
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应用需要大量的人才队伍,因此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加强对相关专业的培养。
另外,具备高度信息化水平的制造业一般都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论制造业的信息化工程

论制造业的信息化工程1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历程1.1 产品设计信息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制造业开始采用CAD来提高产品设计及绘图的效率和质量,当时主要是单台计算机的应用。
1.2 生产制造与生产管理信息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开始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跨部门的计算机应用,其范围也从产品设计部门基于网络和数据库的CAD向CAPP、CAE、CAM等领域扩展。
同时,生产管理部门也开始了MRPII的应用,使生产及工艺技术水平和效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1.3 企业管理信息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财务部门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财务管理作为标志,从最初的成本核算到后来的财务分析,扩展到实现财务与进、销、存等管理数据的一体化处理,信息化的范围逐渐扩展到生产管理、人事管理、采购、库存管理、营销管理等。
随着ERP、CRM 、DSS、OLAP等信息系统的发展,实现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流和物流的集成化管理,有效地解决了过去那种“信息孤岛”的问题,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也在一步步提高。
2 制造业信息化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五十余年的奋斗,我们已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
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达国家的产品制造正在大举向中国转移。
为了加快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迎接世界制造业基地向中国的转移,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3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我国的制造业,这是一项基本国策。
为了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我们必须加快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我国各行各业都加大了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力度。
3.1 生产计划控制的模式落后目前国内尚未实施ERP的这类企业几乎都采用台套计划的方式。
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
制造业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

制造业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各个行业都在积极推进信息化的应用,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更是被寄予了厚望。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许多成绩,一些企业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率的生产,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旨在探讨制造业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
一、信息化如何优化制造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制造业提供了先进的生产手段和方法。
它可以优化制造生产过程,提高生产能力和效率。
例如,智能化生产线的应用可以自动化对工件进行加工操作,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制造精度,使工艺繁琐的生产流程得到优化。
此外,信息化技术还可以加强企业间沟通协调,提高供应链协同效率,从而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等目的。
二、厂商间合作助力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厂商间的合作。
制造业需要大量的技术设备和耗材支持,而这些支持也需要厂商间的协同和配合。
厂商具备专业的技术和产品知识,能够为制造企业提供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企业的生产安全和品质。
三、信息化风险管理随着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在信息安全方面的风险也相应升高。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云端数据泄露、网络攻击等事件,对企业生产与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制造业需要在平衡风险和安全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建设,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手段来保障企业的信息资产和生产流程安全。
四、制造业信息化的面临的挑战虽然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一是技术上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极快,信息化建设需要用那么多新技术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其二是人才资源的匮乏。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持,企业需要重点培养IT技术人才来把握信息化的时机。
五、总结:信息化未来发展的趋势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是未来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未来,制造业将会更加智能化、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成为企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拓展市场的必备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2《商场现代化》2006年8月(中旬刊总第476期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甚至对改变管理思想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已在企业的管理层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已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建设成为国内外企业竞相追逐的目标。
我国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在我国传统的制造业上。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总产值约占全国GDP 的一半,而且由于近几年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市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会越来越强。
如何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加快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历程经过“八五”、“九五”两个阶段的建设,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已经比较普及,但是各个企业的建设情况各不相同,处于不同的阶段。
总结起来,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MIS系统阶段(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该阶段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用来记录大量原始数据、支持查询、汇总等方面的工作。
我国企业MIS的应用可以追溯到70年代中期,主要是以单机操作为主进行单项业务的数据处理辅助管理为主。
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许多企业都建立了诸如人事、工资、库存、生产调度、计划等管理子系统。
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系统集成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纷纷把过去独立存在的子系统集成起来,形成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较好地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
2.CAD/CAPP 推广应用阶段目前我国全国大中型制造企业已基本普及了二维CAD 技术,建立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其中一些企业开始应用三维CAD和CAPP产品。
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不需要过多的资金和专业人员投入,同时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深受企业的欢迎。
3.MRP/MRPII/ERP推广应用阶段A.MRP阶段(Material Require Planning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产品构成进行管理,借助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及系统对客户订单,库存物料,产品构成的管理能力,实现依据客户订单,按照产品结构清单展开并计算物料需求计划。
实现减少库存,优化库存的管理目标。
B.MRPII阶段(Manufacture Resource Planning在MRP 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系统增加了对企业生产中心、加工工时、生产能力等方面的管理,以实现计算机进行生产流程设计的功能,同时也将财务的功能囊括进来,在企业中形成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闭环管理系统,这种管理系统已能动态监察到产、供、销的全部生产过程。
C.ERP阶段(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进入ERP阶段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企业级的管理系统更为成熟,系统增加了包括财务预测、生产能力、调整资源调度等方面的功能。
配合企业实现JIT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生产资源调度管理及辅助决策的功能。
成为企业进行生产管理及决策的平台工具。
我国企业引入MRP和MRPII 开始于80年代中期,从一些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始,掀起了一阵MRP 热潮。
近年来,国内制造业的一些领头企业也开始了建设ERP的尝试。
4.CIMS推广应用阶段CIMS是由工程设计自动化分系统、制造自动化分系统、质量保证分系统等组成。
在工程设计自动化方面,将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现代化工程设计手段,以提高产品的研制与生产能力,便于开发技术含量高和结构(或成分复杂的产品,保证产品设计质量,缩短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周期,从而加速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满足用户的需要;在加工制造上,应用柔性制造单元(FMC或分布式数控(DNC以提高制造过程的柔性与质量,提高设备利用率,缩短产品制造周期,增强生产能力。
我国在80年代中期就制定了CIMS 发展计划,有关部门作了大量本地化的工作,CIMS已被列为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的主题之一。
但是到目前为止,成功应用CIMS的企业还不多,比较典型的企业有北京第一机床厂、宝钢集团等。
5.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始于90年代,是指利用电子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
近年来各类企业利用Internet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在金融、外贸、民航等系统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在制造业,建立起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的企业就很少了。
二、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对制造业企业而言,近几年将是信息化理念大跳跃的时期,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将更加清晰,关注的焦点将从以往重视硬件忽视软件,转变为根据自身需求确定软件。
从单纯关注产品的功能,转变为关心企业级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产品选型和选择信息化合作伙伴,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
企业仅仅通过观看产品演示就购买软件已经成为过去,企业将更多地通过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总体方案,再以招标的形式来选择软件供应商,再经过试用、实施和二次开发,来将信息化软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及展望[摘要]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制造业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本文探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建设历程和现状,同时探讨制造业信息化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网络经济电子商务173《商场现代化》2006年8月(中旬刊总第476期件应用到企业实际当中。
制造业企业将不再以软件产品“看上去很美”来确定软件产品,而以如何能更好地解决企业问题来评价软件。
企业选型日趋理性的另一个特点是,企业往往需要参观和拜访软件供应商及其成功典型用户,了解供应商的实力和实际案例,来选择信息化合作伙伴,以避免实施失败,并规避风险。
制造业企业的需求将由技术信息化向技术和管理信息化并举发展,在CAD、CAPP 企业对PDM、ERP、CRM 的应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管理软件方面的投资将大幅增加,对于一些比较大的制造业企业信息化项目,企业将走“成熟软件+管理咨询”的路子,将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改革相结合,使得信息化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总的说来,在当前的网络经济时代,由于制造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制造模式已与之不相适宜,需要建立一种市场驱动的、具有快速反应机制的网络化制造模式,这将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也是我国制造企业摆脱困境,赢得市场,掌握竞争的主动权的关键。
网络化制造模式以数字化、柔性化、敏捷化为基本特征,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应用于企业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以及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集成和优化,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由于网络化制造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对全球分布的制造资源的快速调集与利用,通过动态联盟或虚拟企业的形式,实行制造企业的快速动态重组,通过异地并行设计和虚拟制造方法跨越时空,因而能提高制造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降低企业生产调整的时间、实现客户化大生产。
但是,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能仅以实现网络化制造为最终目的,从长期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必须重视并逐步实现电子商务。
由于信息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全球信息获得前所未有的跨地区、跨国界流动。
信息的流动创造了无限商机,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给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消费与开拓市场的机会,使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建立起高效、快速的联系,从而提高了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使企业能迅速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促进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我们要大力推动行业电子商务的建设。
当前,电子商务是各个国家和各大公司争夺的焦点,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决定在我国制造业在今后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当中的命运。
众所周知,我国的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长期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企业,整体水平很低,造成我国的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低下,尤其是在大型的、关系国民经济的制造业上,如汽车制造上,更是如此。
所以我国的制造业必须抓住信息化蓬勃发展的这一契机,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积极进行适合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走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道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跳跃式发展。
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和internet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房地产业呈现出全面的信息化趋势。
而传统的基于Client/Server(C/S结构的售楼管理系统已不适应发展的需求。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设计了基于B/S模式的售楼管理系统,不仅使客户可以通过浏览网站及时了解楼盘的动态销售信息,而且,工作人员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检索,方便、快速的掌握有关销售楼盘的各种详细的资料,以便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售楼管理系统的B/S 结构B/S 模式是在C/S 模式基础上的技术拓展,通常具有以下三层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1表示层,是用户与系统间交互信息的窗口。
售楼管理系统的表示层是指Web 浏览器。
买楼方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售楼信息、预定楼房和购买楼房等在线操作。
售楼方通过网络可以对楼房情况、客户情况和销售情况等进行管理。
(2功能层,是系统的核心,由Web 服务器和应用程序服务器构成,用于存放系统的功能模块和应用程序,主要是对来自表示层和数据层的请求进行分析、处理及反馈。
(3数据层,它是指数据库服务器SQL Server,负责对售楼管理系统中数据的定义、访问、维护和更新等数据服务。
三、基于B/S 的售楼管理系统的设计1.系统结构和功能本系统的模块主要分为:客户管理、售楼管理、楼房管理[摘要]针对传统C/S结构的售楼系统存在的缺陷,设计并实现了基于B/S 模式的售楼管理系统,该系统方便了操作,促进售楼的自动化和现代化。
[关键词]B/S售楼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