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 徐财神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表解-第五章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表解-第五章体质

第五章 体 质【目的要求】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类和特征。

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知识点表解】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一)体质的概念 含 义: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 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体质的概念 生理意义:表现为机能、代谢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病理意义: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 中的某种倾向性。

(二)体质的构成外部形态结构: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体面色、毛发、舌象、脉象。

形质内部形态结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与的脏腑经络功能的盛衰偏颇。

神 构精气血津液的功能状况。

俱成(三)体质的标志1.体质的评价指标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略)(四)体质的特点体质是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

体质的 体质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复杂性。

特 点 体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用词的变迁《内经》——“形”、“质”。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禀质”。

宋·陈自明·《妇人良方》——“气质”。

用词的南宋·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赋禀”。

变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禀赋”、“气质”、“体质”。

清·徐大椿——“气体”、“体质”。

清·叶桂、华岫云——“体质”。

(二)形成与发展形成: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内经》——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的基础。

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阐明体质与发病、辨证、治疗及预后的关系。

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阐明体质形成于胎儿期。

形成与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阐明小儿体质“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发展发展“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体质

第五章体质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

人类既有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等相同的形质和机能活动,也有神、魂、魄、意、志,以及喜、怒、悲、思、恐等相同的心理活动,这是人体的生理共性。

但正常人体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个体在形质、机能、心理上又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性,这种个体在生理上的身心特性便称之为体质。

体质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进而还影响着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和个体对治疗措施的反应性,从而使人体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

因此,重视对于体质问题的研究,不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个体的生命特征,而且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对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及养生康复均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其融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于一体,既作为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研究人类体质与疾病、健康关系的新的分支学科。

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换言之,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它通过人体形态、机能和心理活动的差异性表现出来。

在生理上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病理上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质特点,人的体质特点或隐或显地体现于健康或疾病过程中。

因此,体质实际上就是人群在生理共性的基础上,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生理特殊性。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气虚质保健穴
❖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1横 指处;
❖ 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 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 神阙穴:位于脐窝中央。
常见体质的判定标准
3.阳虚质 (C型) ❖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
要特征。 ❖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
❖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 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 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的潮湿或气温偏高 环境较难适应。
湿热质饮食
方凹陷处。
常见体质的判定标准
7.血瘀质 (G型) ❖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
表现为主要特征。 ❖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
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 ❖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 发病倾向:易患癥瘕及痛证,血证等。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舌红少津,脉细数。 ❖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阴虚质饮食
❖ 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甘凉滋润 之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性 温燥烈之品。
❖ 食疗方:莲子百合煲瘦肉一一莲子(去芯) 15克,百合20克,猪瘦肉100克,盐适量。 制作:用莲子(去芯)、百合、猪瘦肉,加 水适量同煲,肉熟烂后用盐调味食用。本汤 具有清心润肺、益气荞麦(含致敏物质 荞麦荧光素)、蚕豆等。

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 徐财神

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  徐财神

四、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1.含义:气具有激发和推动的作用 2.作用表现:气以自身的升降出入的运动去推动和激发 机体各方面的功能活动
(一)推动作用
• 生理表现:

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推动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推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 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4.功能
(1)防御作用——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明〃孙一奎《医旨绪余》:“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 使外邪侵犯也”
(2)温养作用——温养肌肤,腠理,脏腑 (3)调节作用——司汗孔开合,控制汗液排泄,调节体温
张景岳:“人以卫气固其表,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津液 为之发泄也” 《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 司开合者也”
(三)防御作用
1.含义:气具有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维护机体健康
的作用
2.生理表现
(1)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驱邪外出,防止病邪损害机体 (3)自我修复,恢复健康
3.病理表现
易感受外邪而发病 防御功能减弱
病后难愈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四)固摄作用

2.气化的形式
(1)饮食物 气化
水谷精微
食物残渣 糟粕 津液
(2)水谷精微
气化
气 汗 尿

(3)津液
气化
(三)气机和气化的关系
1.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 2.气的运动以及气的阴阳双方之间相互作用是气化过程发生 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 3.气化过程寓有气的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 程中得以体现
(一)具体走向:《内经》有两种论述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到面颊,入下齿中,回 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交于足 阳明胃经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三)足阳明胃经
• 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 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 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 ,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 前,经上关穴,沿发际到达额前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胸
•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手 头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二)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1.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2.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 3.不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接

头 胸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三、分布规律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等专业用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第四章 经络学说
徐财神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目录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五节 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四、表里配合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与脏腑有相应的表里相合关系。 脏腑之间有表里关系,所属的经脉间也有表里属络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体质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体质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体质的基本概念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把经络学说讲完了,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当中,关于人体结构学的理论。

体质学说我们今天讲第五章体质。

首先说一说这一章的目的要求:一、要掌握体质的概念和正常体质的分类;二、掌握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三、了解体质的形成因素。

体质的概念下面讲第一节体质的概念。

在没讲体质的概念之前,简要地把体质学说大致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中医学从《内经》开始,就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体质学说。

历代医家关于体质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都做出了不少的论述,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医理论的体质学说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长期以来,关于中医体质学说,只是在具体的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特别是在疾病和治疗过程中能够体现出来。

而作为完整的学说,是在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当中才逐渐地形成这门学说,这也是《中医基础理论》当中一个新型学科。

近年来,又应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它进行了研究。

我们这一章仅仅是简要地介绍一下体质学说有关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体质的含义。

关于体质的含义,就现代的研究成果而言,表述的方法并不完全一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定义的方法,对体质进行了定义。

我们在这里,对体质做这样的定义。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记这个定义的要素,关键词是固有特性,体质是固有特性。

什么样的固有特性呢?是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表现为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稳定”这两个字要注意,它不是一般的固有特性,是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1)强调它的形成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2)具体表现的形式是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在这几个方面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换句话说,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的个性特征。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 徐财神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  徐财神

脾的生理功能
• 主运化:

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将
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生理
功能

运化饮食、运化水液
脾的生理功能
• 运化水谷:运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消化,即帮助胃的“腐熟”及小肠的“化物”,将饮食物 分解为精微和糟粕两个部分
主宰作用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灵枢〃邪客》
心的生理联系
• 心合小肠:心与小肠以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手 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 •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血气皆上注于面,心的气血盛
衰及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
• 开窍于舌:舌为心之外候,故又称舌为“心之苗”

心的生理功能
维持人体正常血液循环的三个必备条件:
心气 充沛
脉道 通利
血液 充盈
心的生理功能
• 心、血、脉三者,构成和维持人体内正常的血液运行这 一相对封闭的系统 • 心气推动血行
• 血脉约束血行
• 血液提供营养
• 如环无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心的生理功能
正常 面色红润有光泽 舌色淡红荣润 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异常 面色淡白无华、面赤、面色灰暗
头面诸窍 全身皮毛 肌肉腠理
小肠
清浊

“散精”(津液)

肃降
大肠
其他脏腑
肃降

尿
膀胱
脾的生理功能
• 主生化气血:

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是气血化生的物质基础 “气之源头在乎脾”——《病机沙篆》 “血乃水谷之精,化于脾”——《医学入门》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等专业用
•2021/3/29 星期一
•1
第七章 病机
徐财神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2021/3/29 星期一
2
目录
• 概述 • 第一节 发病 • 第二节 基本病机 • 第三节 疾病演变
“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次相乘”
2021/3/29 星期一
24
复发
• 复发——是指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 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
引起复发的因素:余邪未尽,正气未复,诱因引动,三者 交互作用,旧病复发
复发的诱因:重感致复、食复、劳复、药复、情志致复, 另外某些气候因素、地域因素也可成为复发的诱因
2021/3/29 星期一
23
合病与并病
• 合病: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伤寒太 阳与少阳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 温病卫气同病、气血两燔 、气营两燔
• 并病: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 • 二者的区别:
合病感受一种邪气,可致多部位侵害,出现多部位病证并病 是指在疾病中病变部位的传变,而原始病位依然存在
癖,日久可成虚劳
2021/3/29 星期一
21
伏发
• 概念——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 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破伤风、狂犬病——均经一段潜伏后才发病 伏暑、伏气温病——常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2021/3/29 星期一
22
继发
• 概念——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与难点
重点:

9种常见体质的主要特征
难点:

体质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运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方法对人群进行体质调查
概说
• 体质学说的概念: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体质的概念 、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 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学说
• 沿革:《黄帝内经》——体质形成、分类及体质病机、诊断
• 更年期体质
• 老年体质
小儿体质
• 纯阳之体:指小儿的生命活力,犹如初升之旭日,其阳气 生长迅速而旺盛;小儿受邪以后,容易转化为热病;小儿 脏腑组织的修复力较强,对药物的反应敏感,患病后较成
人易于康复
• 稚阴稚阳之体:小儿像初生的嫩芽,“脏腑娇嫩,形气未 充”,所以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 • 五脏有余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亏虚,心火有 余,肺脏娇嫩
,脏腑功能减退,形体开始走向衰退
• 女性还受经、带、胎、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常易招致病 邪入侵,或阴阳气血失调而病从内生
更年期体质
• 女性更年期体质:女性更年期多出现于45~55岁。在此 阶段,人体肾气渐衰,冲任虚,精血亏,天癸竭,月经渐 止而丧失生育能力,人的形体也随之衰老。这一时期的女
性加强身心的调养,在养生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青年体质
• 青年时期气血渐充,肾气旺盛,机体发育渐趋成熟,是人 体生长发育的全盛时期。表现体魄强壮,内脏坚实,气血 充足,精力充沛,体健神旺,形成基本稳定的体质类型
• 青年时期是体质最强健的阶段,抵抗力强,不易感邪致病
,即使生病,也以实证为主,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中年体质
• 中年阶段,人体的脏腑经络功能,都达到最佳状态。但也 是在此阶段,人体体质出现转折征兆,脏腑气血由盛极而 转向渐衰。由于生理上由盛转衰,逐渐出现阴阳气血失调
体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在体质形成过程中,先天因素
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后天因素
• 饮食营养:合理的膳食结构,科学的饮食习惯,对维护和 增强体质十分有益。长期营养不良或营养不当,以及偏食 偏嗜某些食物,均会影响个体体质的变化
• 劳动安逸:劳逸结合,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形成良好
的体质。过度的劳累,易损伤筋骨,消耗气血,致脏腑精 气不足,机能减退,形成虚性体质
出现早衰
二、后天因素
• 精神情志:情志的变化,往往可以通过影响脏腑的功能活 动和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与运行而影响人的体质 • 疾病药物:疾病往往也是导致体质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疾病发生后,由于邪正斗争,人体内的气血阴阳必然会消
耗。用药得当,可补偏救弊,调理脏腑阴阳气血之盛衰; 用药不当更易引起体质的变化
• 体质的可变性: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不是一成不变
的,这就意味着体质具有动态可变性
三、体质的基本特点
• 体质的多样性:遗传因素的多样性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复杂 性,决定了人类体质的多样性 • 体质的趋同性:同一种族或聚居在同一地域的人,因为生
存环境和生活习惯大致相同,遗传背景和生存环境具有同
一性和一致性,从而使特定人群的体质呈现类似的特征, 这就是群类趋同性 • 体质的可调性:体质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可变的, 这就使体质的可调性成为可能
• 男性更年期体质:男性更年期多出现于50~60岁,体质 特点为脏腑功能衰退,并以肾气虚衰为主而波及他脏
四、体质的评价标志
• 体质的评价指标
1.身体形态结构的发育水平 2.身体的机能水平 3.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 4.心理的发育水平 5.适应能力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体质的形成
一、先天因素
• 先天:又称先天禀赋,是指子代出生之前在母体内所禀 受的一切,包括种族、家庭遗传、婚育、种子,以及养 胎、护胎、胎教等。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人
二、后天因素
• 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疏通经络气血,增强肌肉力量,提高抗病能力。体育锻炼 过度,反有损于脏腑气血,形成虚性体质
• 婚姻生育:长期禁戒房事,身心欲望得不到满足,心情久
郁,可致气血不畅,形成气郁体质。性生活不节,房事过 度,则会大伤肾精肾气,损耗肾阴肾阳,形成虚性体质,
、治疗、预防关系。《灵枢·举痛》:“筋骨之强弱,肌肉 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肠胃之厚薄
坚脆亦不等。”叶天士:平素体质不可不论
第一节
体质的概述
体质的概述
一、中医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的构成要素 三、体质的基本特点 四、体质的评价标志
一、中医体质的概念
• 体,指身体、形体、个体;质,指素质、质量、性质。体 质,有体质的概念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
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 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
体个性特征
二、体质的构成要素
• 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人体虽然具有相同的脏腑组织结构, 但每个人在形态结构上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人体生理功能的差异,可反映脏腑机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等专业用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五章 体质
徐财神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目录
概述 第一节 体质的概述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第三节 体质的生理变化 第四节 体质的分类 第五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二、后天因素
• 生活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其水土性质、气候特点以及 人们的生活习俗也有所不同,这些因素常常影响着人的体 质,最终导致人的体质出现地区性的差异。社会环境同样
也会对人体体质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第三节
体质的生理变化
体质的生理变化
一、体质与年龄
• 小儿体质
• 青年体质
• 中年体质
能和精气血津液的盛衰
•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不同个体的心理特征有一定的差异性 ,主要表现为人格、性格、气质、态度、智慧等方面
三、体质的基本特点
• 体质的遗传性:遗传是亲代将其特征传给子代的一种现象 • 体质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个体体质一旦形成,在一定 时间内不易发生太大改变,所以体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