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 徐财神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二、关于精气血津液神与藏象学说 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是脏腑、 经络、形体官窍进行生理活动的物 质根底;同时精气血津液的产生和 在体内的代谢,又依赖脏腑正常的 生理功能。因而,精气血津液神学 说与藏象学说关系尤为密切,是藏 象学说的重要组成局部。
三、关于神的概念:
1.含义: 广义:指气的运动产生的各
种变化。 狭义:指精、气、血、津液
的化生和相互转化。
2、表现:
〔1〕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输布、 能量转化,以及废物排泄。
饮食物
食物残渣 水谷精微
糟粕 气血津液
气化
津液

尿
〔2〕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 动所 产生的变化。
?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那么能 出矣〞。
〔四〕 固摄作用
1.含义: 气对体内的精、血、津液 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 和控制 作用,防止其无故流失,保证其在 体内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 固摄,指控制,统摄,约束之意。
2.作用表现:
〔1〕统摄血液,使其在脉中正常运 行,防止溢出于脉外。
〔2〕固摄汗液,尿液,唾液等,控 制其分泌量、排泄量,使其有节 制的排出,防止其过多排出和无 故流失。
〔三〕 防御作用
1. 含义:气有卫护肌表,抗御外邪侵入 的作用。防御,防卫抵御之义。 2 . 作用表现:
〔1〕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如?素问·遗篇剌法论?:“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2〕驱邪外出,防止病邪损害机体。
3.病理表现: 〔1〕易感受外邪而发病,“邪之所凑其气
必虚〞。
〔2〕防御功能减弱,病后难愈。
如庄子所说:“人之生,气 之聚也〞。

【中基】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背诵歌诀

【中基】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背诵歌诀

【中基】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背诵歌诀中基大纲哲精气血津液神,藏象五六奇恒伸。

经络经奇别筋皮,因淫疠情食劳理。

发即徐伏继合复,病机邪阴精五津。

防治则正反标本,阴阳调理制三因。

绪论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理论初形成,内难神农伤寒经。

晋王叔和脉经许,甫谧针灸甲乙经。

诸病源候隋元方,千金百科思邈成。

南宋陈言三因极,金元刘张李朱声。

完素寒凉六化火,从正三法攻邪正。

东垣脾胃来补土,震亨滋阴相火宁。

景岳献可重命门,温病成熟于明清。

又可温疫缘口鼻,天(士)温热卫气营血。

薛雪湿热因传变,鞠通条辨三焦明。

医学全书百家出,清任瘀血改错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特点须记清,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自然社会人一体,季节昼夜与地域。

辨证辨因位性势,论治证法方药出。

同病异治异病同,辨证辨病结合用。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哲学三基础,精气阴阳与五行。

阴阳阴阳对立与统一,属性相对互转化。

比较对象又不同,复有阴阳无限分。

基本内容六个记,对立制约互根用。

交感互藏与消长,转化自和与平衡。

此处原文需分辨,治则更应合与前。

阴阳学说需要掌握的三个重点内容:1.阴阳相对性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懂得判别原文是属于哪个内容)3.阴阳学说的应用。

如判别哪个属阳,哪个属阴。

阴阳的病理(偏盛,偏衰具体表现),阴阳偏盛偏衰的治则必考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的判别。

即给出《内经》或其他古文的一段论述让你判断属于阴阳的何种关系。

五行五行木火土金水,曲直为木升发畅。

火曰炎上热光明,土曰稼穑载化成。

金曰从革沉杀收,水曰润下寒闭藏。

五行相生与相克,相乘相侮母子病。

相生母子生我生,相克所胜所不胜。

相乘又作倍相克,相侮亦称反克名。

母病及子子及母。

实则泻子虚补母,克过抑强弱扶弱,各法细则亦要详。

五行学说的重点内容1.理解五行内涵跟五行的归类演化2.五行的基本内容:相生,相克,相乘,相侮,母子相及3.五行病变传变与五行治则治法五行指导的治则治法虚补其母,实泻其子。

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是其中柔和且富有
营养的部分。 行于脉中,贯五脏络六腑。
●主要功能
功能
化生血液——经肺注入脉中,为血 液的组成成分之一
营养全身——循经脉流注全身,为 人体提供营养物质
营运血液——为血中之气,具有营 运血液作用
结合脏腑,营气与脾胃关系最密切。
(四)卫气(卫阳) 卫:保卫、护卫,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
与之相反的是散、泄、脱。
(五)气化作用
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
气化过程——人体新陈代谢过程,物质与能量的转 化过程。
●精微物质的化生及其相互转化(纳新)
化生: 饮食物转化水谷精气 化生精、气、血、津液
转化:
精化
气;
气化
血;


精转
血;

血;
津组液成
补充
其间的相互转化,皆赖气的推动。
●代谢产物的产生与排泄 (吐故)
升——升其清阳, 降——降其浊阴
出——吐故、散布,入——纳新、潜藏
(二)气的运动对人体生命的意义
●是生命存在的依据 升降出入有序——生命活动正常
气的功能活动 升降出入无序——生命活动障碍 升降出入停止——生命活动告终
●气的升降出入是通过各脏腑不同的功能活动表现出 来的,具体落实到脏腑之气上。
注:并非每一脏腑必须具备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 动形式,而是各侧重。
产生: 转化
转化
津液 汗、尿;饮食物 残渣
变化
粪便
排泄: ※ 水道通利 贮尿、排尿
水液通行
古有“气化水行”之说 ※ 粪便的排泄
注:上述化生与转化,实乃脏腑之气活动的具体体 现。
四、气的运动

中医基础理论 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  精、气、血、津液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一节精一、精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哲学含义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的概念,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说”。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管子》精气说中的精、精气与气一元论的气范畴的含义同义。

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

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精的医学含义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1.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

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

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

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3.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

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4.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实为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概称。

5.精指人体正气。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有微甚,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类经·疾病类》)。

总之,在中医学的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或称精气是一种有形的,多是液态的精微物质。

其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

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 徐财神

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  徐财神

四、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1.含义:气具有激发和推动的作用 2.作用表现:气以自身的升降出入的运动去推动和激发 机体各方面的功能活动
(一)推动作用
• 生理表现:

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推动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推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 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4.功能
(1)防御作用——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明〃孙一奎《医旨绪余》:“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 使外邪侵犯也”
(2)温养作用——温养肌肤,腠理,脏腑 (3)调节作用——司汗孔开合,控制汗液排泄,调节体温
张景岳:“人以卫气固其表,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津液 为之发泄也” 《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 司开合者也”
(三)防御作用
1.含义:气具有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维护机体健康
的作用
2.生理表现
(1)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驱邪外出,防止病邪损害机体 (3)自我修复,恢复健康
3.病理表现
易感受外邪而发病 防御功能减弱
病后难愈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四)固摄作用

2.气化的形式
(1)饮食物 气化
水谷精微
食物残渣 糟粕 津液
(2)水谷精微
气化
气 汗 尿

(3)津液
气化
(三)气机和气化的关系
1.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 2.气的运动以及气的阴阳双方之间相互作用是气化过程发生 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 3.气化过程寓有气的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 程中得以体现
(一)具体走向:《内经》有两种论述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气虚运行无力而滞
怒伤闪挫
气滞的临床表现有多个方面,但其共同的特点不外:
闷、胀、满、痛——气机郁滞不畅
医学课件
24
(2)气逆:指气的升降运动失常(气的运动方向逆正 常之升降而运动)即当降者不降而逆,当 升者升之太过,以至升多降少,脏腑之气 逆于上的病理变化。 情志内伤(恼怒太过) 外邪侵犯(感受寒邪)
中医基础知识(四) 精气血津液神
2019.4
医学课件
1
第一节 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 是指人体内一切液态精华物质的总称。由禀受予父母的生
命物质(生殖之精)与后天水谷精微(包括水谷之精、血液、 津液及髓等)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 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有
医学课件
10
D、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气机失调:当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
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时,概称为……。 a、气的运动受阻而不畅通时——气机失调; b、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时——气滞; c、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时——气逆; d、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气陷; e、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时——气闭; f、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时——气脱;
防御外邪
营养全身
温养全身
调控腠理
医学课件
21
3、脏腑之气、 经络之气——最底层次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一身之气—— 脏腑
自然界清气
经络
脏腑之气 经络之气
(脏腑之气是脏腑之精的功能体现或功能态。)
气的多意性:自然界六种不同气候变化——六气
致病因素—————————邪气
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正气
将温病过程中的一个病理阶段——气分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到面颊,入下齿中,回 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交于足 阳明胃经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三)足阳明胃经
• 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 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 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 ,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 前,经上关穴,沿发际到达额前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胸
•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手 头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二)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1.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2.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 3.不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接

头 胸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三、分布规律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等专业用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第四章 经络学说
徐财神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目录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五节 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四、表里配合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与脏腑有相应的表里相合关系。 脏腑之间有表里关系,所属的经脉间也有表里属络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讲师:徐雅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1. 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血液的生成必须依赖气的推动作用和气化作用。

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

生理病理:气旺则化生血的功能强;气虚则生血的功能减弱,甚则导致血虚,出现气血两虚。

临床应用:治疗血虚,配用补气药,补气以生血,如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 = 5﹕1)(2)气能行血是指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气的推动作用。

血属阴主静,血不能自行,必须依赖气的推动作用。

生理病理: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气滞则血瘀;血随气逆;血随气陷(出血)。

临床应用:治疗血运失常的疾病,常配用补气、行气、降气的药物,是对“气能行血”理论的应用。

(3)气能摄血是指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气的固摄作用。

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靠气对血的固摄作用。

生理病理:气虚则摄血功能减弱,导致各种出血病证,称为气不摄血(脾不统血)。

临床应用:治疗上采用补气的药物,起到补气摄血止血的作用,如独参汤(急性)、归脾汤(慢性)。

2. 血为气之母(1)血能载气是指无形之气必须要依附于有形之血中,并受血液的滋养才不会散失。

临床上大出血患者,气无以依附,出现气随血脱病证,采用补气固脱,止血补血方法,如独参汤;“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2)血能养气是指血对气具有濡养作用,气的生成离不开血的化生和濡养,血循行流布于全身,不断地为气提供营养,维持其充足旺盛。

生理病理:血足则气旺,血少则气衰临床应用:血虚日久可致气虚,治疗要养血与补气兼顾。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1)气能生津是指津液的生成必须依赖气的推动作用和气化作用。

津液的生成与脾的散精,胃的游溢精气,小肠主液,大肠主津等脏腑功能活动有关。

脾胃、大肠、小肠的功能活动都依赖气的推动作用和气化作用。

生理病理:气旺则津生,气虚则津亏。

临床应用:治疗上,对津亏证,往往采用补气生津方法,如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PPT课件
如《类经·摄生类》:“人之 有生,全赖此气”, “气者,人 之根本也”。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总体上说体内的气是在肺、脾 胃、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由先 天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相 抟而成。因此,本质上说人身只有 一种气。
由于气具有分布在不同部位, 常表现不同的功用特点。所以,历 代医家曾对气加以进一步的分类, 但因分类时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 不同名称的“气”有时出现相互交 叉重复的情况。
2、后天之气:包括源于脾胃化望的水 谷之精气和肺肾吸纳的自然界之清气, 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如《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先天之精,化生先天之气(元气),
为气之根本。若肾失封藏,则精耗气衰。
2、脾胃为生气之源: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由脾的运化和胃的受
纳共同完成。脾气散精,将水谷之精微化生 为水谷之气。
3、肺为气之主: 肺主气,司呼吸,肺吸入清气参与宗气的
生成。
三、人身之气的运动
(一)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谓之气机。 气是一种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
气通过不息的运动发挥各种功能活 动,维持人的生命。气的运动一旦 停止,意味着生命活动也将终止。
(二)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
气的五大功能在人体生命活动中 缺一不可,相互间密切配合,共同 维系着人的生命过程。
气的推动作用来自气的温煦振 奋,气化作用又离不开气的温煦、 推动。气的温煦、推动、气化三者 共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最基本的能 量来源。
推动与固摄作用相反相成。共 同维持体内液态物质的运行,输布 与排泄,气的营养,防御作用既是 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的结果,又 能抵御外邪侵犯,确保气的生理功 能正常发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繁衍生命
先天之精
肾精
化生成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 化生肾气以促进生殖
(二)生长发育
• 肾精充盈——生长发育正常
• 肾精不足——生长发育正常迟缓,或未老先衰
(三)濡润脏腑
先天之精充盛
后天之精充盛 肾精充盛
• 脏腑之精充盈
• 脏腑组织官窍得到精的充养 • 生理机能正常发挥
(四)生髓化血
精足则血旺
5.气机失调具体表现
(3)气陷:气虚不能上升或下降太过 以脾气下陷常见 (4)气脱:气不能内守,大量外逸,致全身功能突然衰竭 如大汗亡阳引起的气脱 大出血引起的气随血脱
(5)气闭: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又称“气结”
(二)气化
1.含义:

是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 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四、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1.含义:气具有激发和推动的作用 2.作用表现:气以自身的升降出入的运动去推动和激发 机体各方面的功能活动
(一)推动作用
• 生理表推动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推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 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2.气化的形式
(1)饮食物 气化
水谷精微
食物残渣 糟粕 津液
(2)水谷精微
气化
气 汗 尿

(3)津液
气化
(三)气机和气化的关系
1.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 2.气的运动以及气的阴阳双方之间相互作用是气化过程发生 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 3.气化过程寓有气的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 程中得以体现
三、精的贮藏与施泄
(一)精的贮藏

先天之精——贮藏于肾 剩余部分

后天之精——经脾气的转运输送至各脏腑组织, 化为脏腑之精
——供给脏腑生理活动需要
(二)精的施泄
• 形式:

分藏于各个脏腑之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 控各脏腑的机能

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生命
四、精的生理功能
(一)繁衍生命 (二)生长发育 (三)濡润脏腑 (四)生髓化血
2.生理表现
(1)温暖机体,维持体温的恒定 (2)温煦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3)维持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正常运行 如《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 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3.病理表现
气不足则寒,气有余则热

《诸病源候论》:“夫脏气虚,内生寒也” 《素问〃刺志论》:“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丹溪心法》:“气有余便是火”
精可化血
是血液生成的来源之一
精亏则血虚
第二节

一、气的基本概念
•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是人体内具有很强活力,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
二、气的生成
(一)气的来源
先天:源于父母的先天精气——是构成生命形体的原始物质 后天 水谷之精气——源于饮食物 自然界之清气——赖肺司呼吸
是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的基本物质
(一)推动作用
• 病理表现:气虚推动无力

生长发育迟缓、早衰 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减退 血行迟缓——血瘀 津液停滞——痰饮、水湿、水肿
(二)温煦作用
1.含义:温暖,指气有温煦人体的作用。气是机体
产生热量的物质基础,因动而生阳为热,气是机 体热量的来源 《难经〃二十二难》:“气主煦之”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生理功能 血的循行


津液的代谢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

精、气的概念
概述
•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它们既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 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与
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如《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二)气的生成过程
1.肾为气之根
2.脾胃为生气之源 3.肺为生气之主
(三)气生成的基本条件
1.来源充足
2.脏腑功能正常
三、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机
1.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谓之气机
气是一种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气通过不息的运动发挥各 种功能活动,维持人的生命。气的运动一旦停止,意味着 生命活动也将终止
(三)防御作用
1.含义:气具有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维护机体健康
的作用
2.生理表现
(1)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驱邪外出,防止病邪损害机体 (3)自我修复,恢复健康
3.病理表现
易感受外邪而发病 防御功能减弱
病后难愈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四)固摄作用
2.气的运动形式


气自下而上
气自上而下 气由内向外 气由外向内
基本形式
出 入
3.气的运动与脏腑的关系
(1)五脏而言

心肺在上,上者宜降 肝肾在下,下者宜升 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2)六腑而言


六腑以降为顺,宜降
降中寓升(小肠吸收水谷精微)
4.气运动的生理病理表现
• 生理表现:气机调畅
• 精气血津液学说,是研究人体基本物质的构成、输布及 其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的学说
第一节

一、精的基本概念
• 精是指人体内最精专的、液态的精微物质,是人
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二、精的生成
•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
来源 • 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 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等专业用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徐财神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目录
• 概述
• 第一节 精 • 第二节 气 • 第三节 血 • 第四节 津液
•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含义:控制,统摄,约束之意

气对于体内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统摄和控制、 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气的运行畅通无阻 气的升降出入之间平衡协调
• 病理表现

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失调 气机不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受阻
5.气机失调具体表现
(1)气滞:气机运行不畅,局部或全身阻滞不通 局部表现——闷、胀、痛 (2)气逆:不顺为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或脏腑之气逆乱 常以 肺气上逆 胃气上逆 肝气上逆或横逆 为多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