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3精气血津液神.ppt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二、关于精气血津液神与藏象学说 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是脏腑、 经络、形体官窍进行生理活动的物 质根底;同时精气血津液的产生和 在体内的代谢,又依赖脏腑正常的 生理功能。因而,精气血津液神学 说与藏象学说关系尤为密切,是藏 象学说的重要组成局部。
三、关于神的概念:
1.含义: 广义:指气的运动产生的各
种变化。 狭义:指精、气、血、津液
的化生和相互转化。
2、表现:
〔1〕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输布、 能量转化,以及废物排泄。
饮食物
食物残渣 水谷精微
糟粕 气血津液
气化
津液
汗
尿
〔2〕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 动所 产生的变化。
?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那么能 出矣〞。
〔四〕 固摄作用
1.含义: 气对体内的精、血、津液 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 和控制 作用,防止其无故流失,保证其在 体内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 固摄,指控制,统摄,约束之意。
2.作用表现:
〔1〕统摄血液,使其在脉中正常运 行,防止溢出于脉外。
〔2〕固摄汗液,尿液,唾液等,控 制其分泌量、排泄量,使其有节 制的排出,防止其过多排出和无 故流失。
〔三〕 防御作用
1. 含义:气有卫护肌表,抗御外邪侵入 的作用。防御,防卫抵御之义。 2 . 作用表现:
〔1〕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如?素问·遗篇剌法论?:“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2〕驱邪外出,防止病邪损害机体。
3.病理表现: 〔1〕易感受外邪而发病,“邪之所凑其气
必虚〞。
〔2〕防御功能减弱,病后难愈。
如庄子所说:“人之生,气 之聚也〞。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ppt课件
(二)血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1.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心:主血脉
☆窗口: 心生血理论的发生学原理——类比。
☆窗口: 3.肺:肺参与血液生成的发生学原理,“天覆地载,万物方生”哲学命 题的类比推理。 4.肾:肾藏精
33
☆接口: ①“肝……以生血气”(《素问·六节脏象论》)。 ②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血液生成最主要的脏(腑)是脾 (胃),并的贮藏
五脏均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主要藏于肾(先天之本)。 2.精的施泄
(1)分藏于全身各脏腑 (2)生殖之精有度排泄
☆接口: ①五藏皆藏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这是一个可喜的理论成果。 ②肾精与生殖之精、先天之精、狭义之精是同一个概念吗?
5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繁衍生命 +濡养 +化血 +化气 +化神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1.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2.生殖之精 3.脏腑之精
7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藏于肾)——先天之气(元气,真气, 原气)
水谷之气——源于饮食物(由脾胃运化所化生) 2.后天之精
自然界的清气——由肺呼吸功能吸入 肺、脾胃、肾综合作用三者结合 气(人气)
8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精——包括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精气 先后天精气之关系
28
(四)营气
1.概念
行于脉中,具营养作用之气。因富于营养又称“荣气”。营与血可 分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阴,故又称 “营阴”。
2.生成与分布
脉内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柔部分
营气
全身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痹论》)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宣教课件
形成:
化源不足 血液虚少 失血过多 濡养功能 气虚肾亏
脏腑百脉失养 机能活动衰退 神志活动衰惫
全身或局部 虚弱症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临床表现:(示血虚病例) 面色、唇、舌、甲淡白无华,头晕健忘,神疲 乏力,形体消瘦,心悸失眠,手足发麻,两目干涩, 视物昏花,皮肤干燥,毛发枯搞等 (由于肝藏血,心主血,故血虚病变以心肝两 脏多见。)
5.气血两虚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概念:指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组织器官失养 而致人体机能衰退的病理状态。
(一般来说,气逆于上,以实证为主,治当 降气,但也有因虚而气上逆者。)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3)气陷:
概念: 在气虚病变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升清功
能不足和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
形成:
升清无力─头目失养─上气不足证
脾气虚损
(气虚证) 升举无力 气陷于下
此外,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还有 “精”。“精”在中医学理论上的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 之分。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 液和从饮食中来的营养物质;狭义之“精”,即通常所说的 肾中所藏之精,这种精与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都有直接 关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致突然昏厥或浊邪闭阻气道,气之出入受碍,肺气 郁闭,呼吸困难的病理状态。
形成: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情志抑郁 外邪
精气血津液 ppt课件
止血 + 降气 / 升提
(三)气能摄血
• 机理:血液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体现 于脾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
• 生理:气摄血,防止血液溢出脉外——脾、肝 • 病理:气不摄血则出血 • 治疗:补气摄血以止血
过程中相互影响。因此,在生理上并不予以严格区分,并 称为津液。
二、津液的代谢
(一)津液的生成
脾胃运化——主受纳腐熟,游溢精气
生
小肠主液——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 上输于脾
成
津
大肠主津——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液
液
饮
胃
脾
上
主液 小肠 吸
输 于收津来自主津 大肠 液宣发肺
清肃 者降 上
降升肾(气化)
浊 者 下
一、 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 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
(二)血液循行与脏腑的关系
(二)血液循行与脏腑的关系
•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 • 肺朝百脉——肺气宣发肃降,调节气机,辅心行血 • 肝主疏泄——气行血行;调节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
水湿内停 —— 气机不畅 治疗:行气与利水并用
(三)气能摄津
• 机理: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控制,维持着体内津液量的相对 恒定
• 生理: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 • 病理:气虚,固摄力量减弱则津液外泄------多汗、多尿 • 治疗:补气固津
(四)津能生气
• 机理:津液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化生为气 • 生理:津充气旺 • 病理:津液亏耗则气衰少 —— 气阴两伤 • 治疗:气阴两补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学说(中医护理学课件)
血
4、血的运行
血在脉中运行,流布于全身。 血液充盈; 脉管系统的完整而通畅; 全身各脏腑生理功能正常,特别是 与心、肺、肝、脾四脏密切相关。
心气推动; 肺朝百脉,与清气合并,布散全身; 脾气的统摄; 肝气疏泄功能的调节。
01 第 三 部 分
津液
津液
1、概念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清者为津,分布于皮肤、孔窍,血脉。 稠者为液,分布于骨节、脏腑、脑、髓。
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
气
气机失调
脏腑气机 失调
气滞:气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 气陷:气的下降太过,上升不及。 气脱:气的外出太过,不能内守。 气闭:气闭结于内,不能外出。
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 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
气
4、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人的生长发育生殖 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血的循行 津液的输布
大肠
肾
膀胱
D.大便
C.尿
津液
5、津液的功能
1)滋润濡养 2)化生血液 3)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冬天汗少尿多;夏天汗多尿少 4)排泄代谢产物
汗、尿等排出,以维持机体脏腑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
2、功能
滋润、濡养,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津液
3、津液生成
《素问.经脉别论》: “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水谷
胃 游溢精气
脾
小肠 大肠
分清 别浊
大便
津液
4、津液输布与排泄
水谷
肺
A.汗、B.呼气
胃 游溢精气 脾
三焦
全身
中医基础理论之精气血津液神课件
精能生血 血可化精 精血同源
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津血同源
化源相同:
津液是血液化生的组成部分 由水谷精
津 血
微化生
互
功能相同:
脉中津液可渗出脉外化为津液, 弥补脉外津液的不足
化
滋润濡养
病理: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
思考
❖ 血的生成和运行与哪几脏有关?各起何作 用?
❖ 气和血在生理方面的关系如何? ❖ 营气和卫气有何异同?二者在生理上的联
气的运动与气化
气化
➢ 含义: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 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 形式:
精的生成、精化为气、精化为髓、精血同源互化、津液 与血同源互化;
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汗化尿、气的 生成与代谢等
气的功能
➢ 分 布:进入脉中,循行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 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 生理功能: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
气的分类
卫 气
➢ 含 义: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又称“卫 阳”。
➢ 生 成: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所化生。(水谷之悍 气)
➢ 分 布: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 胸腹,内至胸腹脏腑,外而皮肤肌腠,布散全身。
系如何? ❖ 何谓气机?其基本形式是什么?在生理方
面如何体现出来?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气的功能
温煦作用
使人体维持相对恒 定的体温
温
有助于各脏腑经络、
煦 作 用
形体官窍进行正常 的生理活动
有助于精血津液的 正常施泄、循行和 输布
病理表现: 畏寒喜暖、 四肢不温、体温低下、 脏腑生理活动减弱、精 血津液代谢减弱、运行 迟缓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 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 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 功能系统。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④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 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 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 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 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 如 六淫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存,不可分离。
❖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 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 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一节精一、精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哲学含义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的概念,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说”。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管子》精气说中的精、精气与气一元论的气范畴的含义同义。
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
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精的医学含义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1.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
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
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
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3.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
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4.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实为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概称。
5.精指人体正气。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有微甚,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类经·疾病类》)。
总之,在中医学的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或称精气是一种有形的,多是液态的精微物质。
其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
中医基础理论(西学中)_PPT课件
人体生理系统简表
心系统:心—小肠—脉—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 肠经
肝系统:肝— 胆 —筋—目—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 经
脾系统:脾— 胃 —肉—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 经
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 肠经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证,即证候(syndrome),是疾病过程中某一 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 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 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 证的四要素:病位、病因、病性和病势(邪 正关系)
❖ 证候反应疾病的阶段性本质。
❖辨证,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 程。
❖步骤: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
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
❖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 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 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的病变, 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 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皆 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 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
第二节 人体的主要结构
脏腑----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形体----五体(皮、肉、筋、骨、脉) 官窍----五官九窍(眼、耳、口、鼻、舌、二阴) 经络(略)
病理--脾不升清:眩晕、腹胀、便溏等。
(2)升举内脏:维持内脏位置相对稳定,防止下垂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3精气血津液神ppt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 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 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最基本物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 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 之间。
2024/2/14
中医基础理论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生理功能: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
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
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
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2024/2/14
中医基础理论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 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
分比例的不同。 肾精主要是先天之精,但受后天之精的充
养;其他脏腑主要是后天之精,但有先天 之精的成分。
2024/2/14
中医基础理论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与阴气:维持体温恒 定;维持脏腑功能稳定;维持精血津液的贮 藏运行输布)
防御作用(防邪侵入,祛邪外出。阳气抵御 和祛除阴邪,阴邪抵御和祛除阳邪。)
固摄作用(精血津液及汗尿唾)
中介作用(信息的载体)
2024/2/14
中医基础理论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精气血津液ppt课件
“夺血者无汗”:大出血之人不
可再用发汗之法。
17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能生精摄精——补气生精, 补气固精 (二)精能化气——补精生气 (三)精气化神——补精生神,补气 生神 (四)神驭精气——安神固精,安神 控气
18
1、 滋润和濡养功能; 2、 化生血液; 3、 排泄代谢产物; 4、 运载作用; 5、 调节机体阴阳平衡。
14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一)气为血帅 1、气能生血——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 2、气能行血——补气行血——补阳还五汤
——行气活血——血府逐瘀汤 3、气能摄血——补气摄血——独参汤 (二)血为气母 1、血能养气—补血生气—八珍汤 2、血能载气—气随血脱—补气固脱—独参汤
水谷之精微
脾 胃
气
先 天 之 精 气
肾
5
三、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1、激发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2、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3、促进血液的生成并推动其运行;
4、推动津液的代谢。
(二)温煦作用
1、维持体温恒定; 2、保障血和津液 的运行; 3、保证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
6
(三)固摄作用
1、固摄血液,防止其逸于脉外;
3
三、精的生理功能
(一)生殖繁衍:肾精 天癸 生殖器官 (二)促进生长发育:《素问·上古天真论》 (三)生髓 养骨、充脑、化血 (四)滋润、濡养脏腑器官 (五)为 人 体 正 气 之 本
4
第二节 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活力极强的精微物质。
二、气的生成
自然界之清气 肺
2、统摄津液,控制其分泌(或排泄)量 和时间;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ppt课件
(三)气机和气化的关系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生命活动是在气的不断运
动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
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以及气的阴阳双方之间相互作
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气是
运行不息的,气化过程也自然是始终存在的。 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各种运 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而得以体现出来的。
失血过多新生之血补充不及急慢出血化源不足脾胃虚弱运化不足饮食营养原因不足肾精亏损精髓不充精不化血久病不愈长期消耗营血血虚的成因与脾胃肾的关系较为密切但其临床病理则心肝两脏为多并伴有气虚之症
中医基础知识(四) 精气血津液神
ppt课件
1
第一节
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 是指人体内一切液态精华物质的总称。由禀受予父母的生
因虚而逆(胃气衰败) 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以实为主。 虚证亦见:肺虚失肃降、肾不纳气、胃气虚极
ppt课件 25
(3)气陷:指在气虚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升清
(清阳)功能不足或下降太过,,升举无 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素体虚弱(先天禀赋不足,瘦高,豆芽性)
原因 病久耗伤(长时间的下痢不止,年老体衰)
肺: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主管全身血脉;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保证血行通畅; 脾:主统血,能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 脉外。 四、
血的功能:
(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血主濡之”; (二)化神:血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ppt课件
31
(三)血的失常:
是因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致血的 濡养功能减弱而引起的血虚,或血液运行失常 而出现的血瘀、出血等病理变化。
劳役过度
中医基础理论(西学中)PPT课件
❖ 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
16
第二节 人体的主要结构
脏腑----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形体----五体(皮、肉、筋、骨、脉) 官窍----五官九窍(眼、耳、口、鼻、舌、二阴) 经络(略)
19
2、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开窍为舌 (3)在液为汗 (4)在志为喜
20
(二)肺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宣发肃降-----是肺气的运动形式: ❖ ①宣发:指肺气向上、向外的布散作用 ❖ ②肃降:指肺气向内、向下的输布作用
21
❖ (2) 主气、司呼吸
: 主呼吸之气
29
病理变化(理解) 痰饮、泄泻、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脾“喜燥恶湿”
①促进胃肠消化饮食物(分为精微和糟粕);
②促进胃肠吸收水谷精微;
③ 水谷精微
上输心肺 脾气散精
化生气血 营养全身
布散全身
27
脾
气
精气血津液充足: 面色红润、精力
健 运
充沛、肢体强壮
脾
消化不良:
失
健
运
吸收不良: 气血不足,如疲倦乏力、 头晕眼花、面黄肌瘦。
28
B.运化水液:吸收、输布水液。
①脾气运化,吸收水液,生成津液,滋润全身; ②脾气转输水液,上输于肺,宣发肃降,布散 全身;
7
(2)病理上的整体性 ❖ 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 ❖ 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 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 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 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最基本物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 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 之间。
人体之精的层次
广义之精:包括血液、津液、髓等 狭义之精:生殖之精(精的本始含义) 一般意义的精:不包括血液、津液、髓等,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 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 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中医学的气概念,可能源于古人对人体生命 现象的观察,也受到古代哲学气学说的渗透 和影响。
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先 天之精(元精,真精)化生,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原动力。与肾气的概念类同。
人身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具有 防御、抗邪、调节、康复等作用。
人身之气从生成来源而言之,以先天之精化 生者为元气,由水谷之精化生者为谷气。
人身之气从其分布部位而言之,其行于脉中 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谷气与自然界清 气相聚于胸中者为宗气;分布于脏腑、经络 者称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元气
(二)气化
1.气化的概念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诸 如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输布,精微物质 之间、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 以及废物的排泄等等都属气化。
在中医学中,气化实际上是指由人体之气 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 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 一。
2.气化的形式 气化就是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
防御作用(防邪侵入,祛邪外出。阳气抵御 和祛除阴邪,阴邪抵御和祛除阳邪。)
固摄作用(精血津液及汗尿唾) 中介作用(信息的载体)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一)人身之气(一身之气) (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人身之气
人身之气,即一身之气,简称“人气”或 “气”,是在全身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分比例的不同。 肾精主要是先天之精,但受后天之精的充
养;其他脏腑主要是后天之精,但有先天 之精的成分。
2.精的施泄 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
①一是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之中,濡养脏 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②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 生命。
人体之精代谢示意图
先天 之精
精
脏腑 之精
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 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而得以体 现出来的。
气的运动及其所维持的气化过程永恒存在 于生命过程的始终。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推动与宁静作用(阳气的兴奋、促进与阴气 抑制、调控作用:生长发育;脏腑的功能; 精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
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与阴气:维持体温恒 定;维持脏腑功能稳定;维持精血津液的贮 藏运行输布)
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如: 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 精化为气; 精与血同源互化; 津液与血同源互化; 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 津液的化生与其化汗化尿; 气的生成与代谢,包括化为能量、热量以及生
血、化精、化神等。
(三)气机和气化的关系
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是气化 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电子讲稿
精气血津液神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精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精
中医学的精理论,是研究人体之 精的概念、代谢、功能及其与脏腑、 气血等相互关系的学说。与古代哲学 的精或精气在概念上有着严格的区别。
中医学中精与气概念的区别
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灵枢·经脉》说: “人始生,先成精。”
气是由精化生的极细微物质,《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
精为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推动 和调控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人体之气来源于:
心肺
脾
胃
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
肝肾
5.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当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
失去协调平衡时,概称为“气机失调”。 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 气滞:气在局部阻滞不通。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 气闭: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
后天 之精
生殖 之精
濡养 脏腑
化气 化血 化神
繁衍 生命
生成
贮藏
施泄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一)繁衍生命 (二)濡养 (三)化血 (四)化气 (五)化神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一)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二)脏腑之精 (三)生殖之精
第二节 气
中医学的气学说,是研究人体之气的概 念、生成、分布、功能及其与脏腑、精、 血、津液之间关系的系统理论,与古代哲 学的气学说有着明显的区别。
自然界 清气
元气 宗气
肺为生气之主
一身 之气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3.气运动的意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 命活动的终止。
4.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在上者降,在下者升,阴阳二气交感。
只含先天之精、后之精的代谢
精的代谢过程,分精的生成、贮藏和施泄等 三个不同而相关联的阶段。
(一)精的生成 从精的生成来源而言,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
之精之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已 经在肾藏精中讲过,此处从略。)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 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
①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元气), ②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谷气), ③自然界的清气。 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宗气); 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 《内经》称为“人气”。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2.脾胃为生气之源 3.肺为生气之主
肾为生气之根
先天 之精
后天
谷
之精
气
脾为生 气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