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 徐财神-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课件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课件

学习经络走向和穴位
掌握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走向、交 接规律以及常用穴位的位置、功能和 主治。
学习针灸、推拿等技术
学习针灸、推拿等经络调理技术,了 解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 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理论的理 解。
实践中如何运用经络学说
辨证施治
针灸治疗
在运用经络学说时,要遵循中医的辨证施 治原则,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个体差 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物质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信息传导
经络同时也是信息传导的途径,能 够将身体的各种生理、病理信息传 递给相应的脏腑组织,实现机体的 协调和平衡。
防御免疫
经络还参与人体的防御免疫机制, 通过经络的调节,可以增强机体的 抵抗力,抵御外邪的入侵。
经络的病理反应
疼痛反应
当经络受到病理因素的干扰时,相应部位会出现 疼痛感,如头痛、肢体酸痛等。
运用针灸技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和 气血,疏通经络,以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
推拿按摩
养生保健
运用推拿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经络、穴 位,以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缓解各 种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按摩、导引等方 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身体免疫 力,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学习与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THANKS
感谢观看
十五络脉
概述
十五络脉是从经脉分出的 斜行支脉,分布于体表, 起到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
分布
十五络脉分布于头面、躯 干和四肢的特定部位,与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相互 连接。
功能
十五络脉主要负责将气血 从经脉输送到体表,濡养 皮肤和毛发,维持人体正 常的生理功能。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课件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课件

简便廉验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简便易行,成本相对较低,适 合基层医疗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文化传承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 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 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与展望
实践经验
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中药与西 药的联合应用、针灸与西医手术的结合等,为患者提供了 更多的治疗选择。
05
中医学的未来发展
中医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机遇与挑 战
机遇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医学逐渐受到 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为中医学的 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挑战
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交流的挑战,中 医学需要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差异,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有效性。
中医学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创新
中医学应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医 学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提高中医学的诊疗水平和科学性。
04
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
中医学的特色
01
02
03
04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强调从整体的角度看待疾病和 健康问题。
中医学通过望、闻、问、切等 多种手段收集病情信息,进行
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
预防为主
经验积累
中医学注重预防保健,强调“ 治未病”,提倡通过调理饮食、 运动等方式增强体质,预防疾 病。
总结词
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体系,它认为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制约 的关系。
详细描述
脏腑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联系的经络,这些脏腑器官的协调工作是维 持人体健康的基础。同时,经络也是疾病传变的途径,通过针灸、按摩等中医疗法可以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 的目的。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到面颊,入下齿中,回 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交于足 阳明胃经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三)足阳明胃经
• 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 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 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 ,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 前,经上关穴,沿发际到达额前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胸
•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手 头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二)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1.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2.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 3.不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接

头 胸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三、分布规律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等专业用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第四章 经络学说
徐财神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目录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五节 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四、表里配合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与脏腑有相应的表里相合关系。 脏腑之间有表里关系,所属的经脉间也有表里属络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等专业用
•2021/3/29 星期一
•1
第七章 病机
徐财神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2021/3/29 星期一
2
目录
• 概述 • 第一节 发病 • 第二节 基本病机 • 第三节 疾病演变
“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次相乘”
2021/3/29 星期一
24
复发
• 复发——是指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 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
引起复发的因素:余邪未尽,正气未复,诱因引动,三者 交互作用,旧病复发
复发的诱因:重感致复、食复、劳复、药复、情志致复, 另外某些气候因素、地域因素也可成为复发的诱因
2021/3/29 星期一
23
合病与并病
• 合病: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伤寒太 阳与少阳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 温病卫气同病、气血两燔 、气营两燔
• 并病: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 • 二者的区别:
合病感受一种邪气,可致多部位侵害,出现多部位病证并病 是指在疾病中病变部位的传变,而原始病位依然存在
癖,日久可成虚劳
2021/3/29 星期一
21
伏发
• 概念——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 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破伤风、狂犬病——均经一段潜伏后才发病 伏暑、伏气温病——常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2021/3/29 星期一
22
继发
• 概念——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 极细微物质
– 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 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 体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 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主要内容
一、阴阳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2.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 精气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 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 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 – “元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最原始的,是宇宙的唯一
本原或本体,万物皆由元气化生 – 精气的运动变化分为天地阴阳二气 –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八纲
声音

里虚寒
低沉

表实热
高亢
颜色 晦暗 鲜明
脉象 缓沉 浮洪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
阴阳偏盛 实证
损其有余 实者泻之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上部
下部
体表
体内
腰背
胸腹
六腑
五脏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亢奋
抑制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正气分阴阳 阴 血、津、精、阴液 阳 气、阳气
阴阳偏衰
正气夺则虚
邪气分阴阳 阴 寒、湿 阳 热、风、暑
阴阳偏盛
邪气盛则实
阴偏衰 虚 证
阴虚则热
阳偏衰 阳虚则寒
虚热证
虚寒证
阴偏盛
实 证 阴盛则寒
阳中 有阴
阴中 有阳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 1.概念:是阴阳对立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变化 • 2.阴阳始终处于此盛彼衰、此增彼减、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之中
平衡
平衡
平衡
• 3.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动态过程中保持相对的平衡,人体才保持正常的运动 规律
• 4.阴阳的消长超过了生理限度(常阈),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或偏衰 ,于是人体生理动态平衡失调,疾病由此而生
• 2.意义: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的结果取得了统一, 即取得了动态平衡
一日昼夜的平衡:阳制阴为昼,阴制阳为夜 一年温度的平衡:阳制阴为春夏,阴制阳为秋冬
《类经附翼·医易义》:“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 1.阴阳互根:阴阳双方相互依赖而存在,如寒与热等
•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偏盛
平衡
偏衰
(五)阴阳的相互转化
• 1.概念: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2.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超越了阴阳正常消长的阈值,事
物必然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如“极”、“重” •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春夏 秋冬
一年四季温度的交替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精品
哲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 徐财 神
第一章 哲学基础
徐财神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目录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精与气的概念 – 阴阳的概念;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五行的概念;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难点:
– 精与气的概念;精气的关系 – 阴阳学说的内容;用阴阳说明人体病理变化 – 五行学说的内容;用五行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阳偏盛 阳盛则热
实寒证 实热证
阴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

阴阳 偏盛
伤阳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实热证(阳胜则热)

阴阳 失调

伤阴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阴阳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偏衰

阳不制阴
阳虚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主要内容
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 精——又称精气
– 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 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 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 在某些情况下,指气中的精粹
部分。“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 – 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气—元论
由于精与气的基本概念是同 一的,所以被汇流于气学范 畴中,发展为“气—元论”
• 气: 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 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 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不断狭运义动气:且的是无基指形存可本在见概于的念宇极宙细之微物中质的
,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广义:是指任何现象,包括物
• 2.阴阳互用:阴阳之间在互存基础上的相互资生、相 互促进的关系,如气与血的关系
•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意义:生命得以诞生,从而化生万物
天气 地气
感应交合而化生生命与万物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 意义:是阴阳互根互用与相互转化的内在基础
一、阴阳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
1.阴阳学说起源于日光的向背
2.延伸为对立的概念 阴阳的征兆:水火
3.发展为哲学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
属性的概括
一、阴阳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
阴阳的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 1.概念:是指处于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互相制约、互 相斗争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一)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 (二)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一)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 精,又称精气,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化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一)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