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 徐财神

合集下载

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 徐财神

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  徐财神

四、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1.含义:气具有激发和推动的作用 2.作用表现:气以自身的升降出入的运动去推动和激发 机体各方面的功能活动
(一)推动作用
• 生理表现:

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推动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推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 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4.功能
(1)防御作用——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明〃孙一奎《医旨绪余》:“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 使外邪侵犯也”
(2)温养作用——温养肌肤,腠理,脏腑 (3)调节作用——司汗孔开合,控制汗液排泄,调节体温
张景岳:“人以卫气固其表,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津液 为之发泄也” 《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 司开合者也”
(三)防御作用
1.含义:气具有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维护机体健康
的作用
2.生理表现
(1)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驱邪外出,防止病邪损害机体 (3)自我修复,恢复健康
3.病理表现
易感受外邪而发病 防御功能减弱
病后难愈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四)固摄作用

2.气化的形式
(1)饮食物 气化
水谷精微
食物残渣 糟粕 津液
(2)水谷精微
气化
气 汗 尿

(3)津液
气化
(三)气机和气化的关系
1.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 2.气的运动以及气的阴阳双方之间相互作用是气化过程发生 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 3.气化过程寓有气的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 程中得以体现
(一)具体走向:《内经》有两种论述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课件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课件

简便廉验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简便易行,成本相对较低,适 合基层医疗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文化传承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 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 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与展望
实践经验
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中药与西 药的联合应用、针灸与西医手术的结合等,为患者提供了 更多的治疗选择。
05
中医学的未来发展
中医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机遇与挑 战
机遇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医学逐渐受到 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为中医学的 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挑战
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交流的挑战,中 医学需要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差异,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有效性。
中医学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创新
中医学应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医 学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提高中医学的诊疗水平和科学性。
04
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
中医学的特色
01
02
03
04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强调从整体的角度看待疾病和 健康问题。
中医学通过望、闻、问、切等 多种手段收集病情信息,进行
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
预防为主
经验积累
中医学注重预防保健,强调“ 治未病”,提倡通过调理饮食、 运动等方式增强体质,预防疾 病。
总结词
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体系,它认为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制约 的关系。
详细描述
脏腑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联系的经络,这些脏腑器官的协调工作是维 持人体健康的基础。同时,经络也是疾病传变的途径,通过针灸、按摩等中医疗法可以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 的目的。

病因-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复习课件.ppt

病因-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复习课件.ppt

.精品课件.
18
二、疠气
• 疠气的概念 • 疠气的致病特点 • 影响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因素
.精品课件.
19
疠气的概念
• 疠气——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 又称为“疫气”、“疫毒”、“戾气”、“异气”、“毒
气”、“乖戾之气”等 • 疠气所致的疾病,称为疫、疫疠、瘟疫等 • 传播途径——空气、饮食、蚊虫叮咬、接触传染
.精品课件.
17
火邪
•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可见一系列阳热亢盛的症状,以头 面部的症状尤为突出
• 火易伤津耗气:可耗损阴津,又可使气随津脱 • 火易生风动血:会燔灼肝经,致肝风内动;亦可入血脉,
致各种出血证 • 火易致疮痈:入血中,败血腐肉,致痈肿疮疡 • 火易扰心神:火热与心相通应,尤易影响心神
.精品课件.
47
三、结石
• 结石的概念 • 结石的形成 • 结石的致病特点 • 结石的病证特点
.精品课件.
48
结石的概念
• 结石——由多种因素作用而形成的砂石样病理产物 • 常见的有肝胆结石、胃结石、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和
肾结石等 • 结石较小者,临床症状常不明显,且易于排出;而结石
较大者,则难于排出,多留滞于体内而致病,成为继发 性病因
,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精品课件.
13
寒邪
•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 寒性凝滞,主痛: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则痛,从而
出现各种疼痛的症状;且有遇寒加重,得热减轻的特点 • 寒性收引: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

.精品课件.
14
暑邪
•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可见一系列典型的阳热亢盛的临床 表现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到面颊,入下齿中,回 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交于足 阳明胃经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三)足阳明胃经
• 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 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 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 ,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 前,经上关穴,沿发际到达额前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胸
•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手 头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二)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1.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2.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 3.不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接

头 胸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三、分布规律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等专业用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第四章 经络学说
徐财神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目录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五节 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徐财神
四、表里配合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与脏腑有相应的表里相合关系。 脏腑之间有表里关系,所属的经脉间也有表里属络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 徐财神ppt课件

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 徐财神ppt课件


电 子
自我调节,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科 技
抗邪防病,或感邪后驱邪外出
大 学
自我康复,病后或虚弱时自我修复











12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 邪气在一定条件下会起主导作用,如疠气、高温、虫兽
伤等
西
安 电


















主要表现:
导致脏腑机能失调,气血津液的代谢及功能障碍,神志失常 直接造成形质损害,如损伤皮肉筋骨脏腑,亏耗精气血津液 导致机体抗病修复能力下降
电 子
响发病诸因素的理论















8
相关概念
• 发病的原因
西
是机体自身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电 子
是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
科 技
二者在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













9
一、发病机理
西


子 科
• 正邪与发病



电 路
• 影响发病的其他因素








西
外感湿邪,因湿性重着黏滞,故湿邪伤人多为缓发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 徐财神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  徐财神

脾的生理功能
• 主运化:

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将
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生理
功能

运化饮食、运化水液
脾的生理功能
• 运化水谷:运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消化,即帮助胃的“腐熟”及小肠的“化物”,将饮食物 分解为精微和糟粕两个部分
主宰作用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灵枢〃邪客》
心的生理联系
• 心合小肠:心与小肠以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手 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 •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血气皆上注于面,心的气血盛
衰及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
• 开窍于舌:舌为心之外候,故又称舌为“心之苗”

心的生理功能
维持人体正常血液循环的三个必备条件:
心气 充沛
脉道 通利
血液 充盈
心的生理功能
• 心、血、脉三者,构成和维持人体内正常的血液运行这 一相对封闭的系统 • 心气推动血行
• 血脉约束血行
• 血液提供营养
• 如环无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心的生理功能
正常 面色红润有光泽 舌色淡红荣润 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异常 面色淡白无华、面赤、面色灰暗
头面诸窍 全身皮毛 肌肉腠理
小肠
清浊

“散精”(津液)

肃降
大肠
其他脏腑
肃降

尿
膀胱
脾的生理功能
• 主生化气血:

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是气血化生的物质基础 “气之源头在乎脾”——《病机沙篆》 “血乃水谷之精,化于脾”——《医学入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感外邪较盛——如外感风寒之邪 情志剧变——如暴怒大悲 毒物中毒——如服毒自杀、毒蛇咬伤 外伤 感受疠气
徐发
• 概念——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为缓发

外感湿邪,因湿性重着黏滞,故湿邪伤人多为缓发 内伤邪气,思虑过度,忧愁不解,房室不节,嗜酒成 癖,日久可成虚劳
伏发
• 概念——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常 四、津液失常 五、内生五邪
一、邪正盛衰
•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所发生 的盛衰变化 • 正气增长而旺盛,则必然促使邪气消退——正盛邪退
• 邪气增长而亢盛则必然会损耗正气——邪盛正衰
虚实病机—实
• 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 的一种病理状态 • 特点: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一、发病机理
• 正邪与发病
• 影响发病的其他因素
正邪与发病
•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抗病、康复能力 •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 二者在发病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斗争,是疾病发生的 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
• 正气具有抗邪、祛邪、调节、修复等能力
• 作用方式:
庭情况、境遇变迁、人际关系等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 体质因素

决定发病倾向:体质强则不易感邪发病,体质弱则易感邪 发病


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阳虚易感寒邪,阴虚易感热邪
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同感湿邪,阳盛热化成湿 热证,阳虚则寒化成寒湿证。肥人多痰湿;瘦人多火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破伤风、狂犬病——均经一段潜伏后才发病 伏暑、伏气温病——常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继发
• 概念——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久疟之后——继发疟母 肝阳上亢——日久发为中风 肝胆疾病——日久发为癥积、结石 小儿食积——日久发为疳积 哮喘——日久发为肺精气虚、心血瘀阻
导致机体抗病修复能力下降
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 正胜邪退则不病——正气旺盛,抗邪有力,邪气难以入侵, 即使侵入,正气驱邪,及时消除病理反应,不发病 • 邪胜正负则发病——邪气偏胜,正气相对不足,邪胜正负,
疾病发生
• 感邪轻或正气强,病位多表浅,病变轻;感邪重或正气弱, 病位较深,病变多重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自我调节,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抗邪防病,或感邪后驱邪外出 自我康复,病后或虚弱时自我修复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 邪气在一定条件下会起主导作用,如疠气、高温、 虫兽伤等 • 主要表现:

导致脏腑机能失调,气血津液的代谢及功能障碍,神志失常 直接造成形质损害,如损伤皮肉筋骨脏腑,亏耗精气血津液
• 体质因素

突然强烈的情志刺激可扰乱气机、伤及内脏而致疾病突发 长期持续性的精神刺激易致气机郁滞或逆乱而缓慢发病 遗传因素对发病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发病类型
• 卒发(感邪即发) • 徐发 • 伏而后发 • 继发 • 合病与并病 • 复发
卒发
• 概念——又称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 病后亏虚 气、血、津液等的耗伤 气化功能减退,精气血津液生化不足 气化功能亢奋,但消耗精微过多
多种慢性病损耗
邪气损害
• 表现:神疲体倦、气短、面色无华、自汗、盗汗、二便失禁、 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等专业用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机
徐财神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目录
• 概述
• 第一节 发病
• 第二节 基本病机
• 第三节 疾病演变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失常, 内生五邪的基本病机
二、发病类型
相关概念
•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即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 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 发病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机制、规律以
及影响发病诸因素的理论
相关概念
• 发病的原因

是机体自身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是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 二者在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
难点:

正邪相争在发病中的作用及影响发病的因素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及常见的疾病传变类型
概述
• 病机:

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转归的机理。也称 “病变机理”

病机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与演变全过程的本质特 点及其基本规律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第一节
发病
学习内容
一、发病机理
• 形成: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中期,或痰、食、血、 水滞留体内的内伤病
• 表现:体质壮实、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 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虚实病机—虚
• 含义:虚,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 种病理反映 • 特点: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衰 退和不足的证候
合病与并病
• 合病: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伤寒太 阳与少阳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 温病卫气同病、气血两燔 、气营两燔 • 并病: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 • 二者的区别:

合病感受一种邪气,可致多部位侵害,出现多部位病证并病 是指在疾病中病变部位的传变,而原始病位依然存在 “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次相乘”
• 环境因素

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 与社会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域因素、 生活工作环境等
环境因素
• 气候因素:不同的季节,可出现不同的易感之邪和易患之病 • 地域因素: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水土性质、生活习俗导致地 域性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 社会环境:人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家

复发
• 复发——是指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 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

引起复发的因素:余邪未尽,正气未复,诱因引动,三者
交互作用,旧病复发

复发的诱因:重感致复、食复、劳复、药复、情志致复, 另外某些气候因素、地域因素也可成为复发的诱因
第二节
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