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案例-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案例-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518ddd17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1.png)
4、正邪相搏,邪正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胜邪负则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
(三)影响发病的因素 1、外环境与发病
(主要有气候、地理、生活工作、社会等因素)
2、内环境与发病(主要有体质与精神状态等因素)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十五分。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病机的关系
(一)虚实的基本病机 概言之:即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因虚致实 正气不足,实邪积聚 气虚—血瘀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十五分。
(四)虚实真假的病机
概念 疾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所产生的疾病现象 (假象)与病机本质不相一致的病理变化。
证候类型 真虚假实证 —— “至虚有盛候”
含义: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假象。 形成:正气虚弱,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所致。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十五分。
常见症状
• 寒——恶寒、喜暖、肢冷
• 静——舌淡、脉迟、蜷卧 阴胜则寒
• 湿——水肿、泄泻、痰液清冷
形成原因
感受寒湿阴邪 过食生冷,寒滞中阳,遏抑阳气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十五分。
二、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指阴液或阳气亏虚而形成的虚证
(一)阳偏衰
足,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 2.阳损及阴——阳虚较重,无阳则阴无以生,导致
阴虚,形成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十五分。
阴阳互损形成原因
• 由于阴阳互为根本,故阴或阳之间可以发 生互损;
• 由于肾阴阳为人体阴阳之本,故无论阴虚 或阳虚,多在累及肾阴或肾阳,及肾本身 阴阳失调时,才易发生阴阳互损。
里,不能外达。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十五分。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68d6f44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7e.png)
虚证的特征:
1.多见于:①外感病的后期,正气耗伤; ②各种慢性病证日久,正气化生无源;③ 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使正气随津血 而脱失,以致正气虚弱。④体质虚弱者。
2.临床表现:虚证常见神疲体倦、面色 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 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表现。
2.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是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 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如气虚血瘀、 气虚痰阻等。
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 邪气 正气 病机 证候 发展
概念:气陷,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阴气具有凉润、抑制、宁静等作用,阴气亢盛,则以寒、静、湿为其特点,临床常见形寒、肢冷、蜷卧、舌淡而润、脉迟等。
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主要说明病证的虚实, 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
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 导致出血的病机,主要有血热、气虚、外伤及瘀血内阻等。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治疗一般宜补肾气加填肾精,而偏实者当泻肝火兼滋肾阴。
偏于元气虚者,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等症; 阳损及阴,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阴阳失调病机发展变化表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 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即邪气亢盛,正气未 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激 烈,反应明显,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 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
实证的特征:
1.常见于:①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 和中期;②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 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证;③体质比较壮实的 患者。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0331f4f3bceb19e8b9f6ba58.png)
第十七单元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
《素问·至真要大论》总结归纳了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被后世称为“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指以邪气亢盛为主,而正气未衰,正邪激烈相争,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太过、亢奋、有余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常见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常见于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变。
虚,以正气虚损为主,而邪气已退或不明显,正邪难以激烈相争,出现一系列以虚弱、衰退和不足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
常见神疲体倦、面色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多见于素体虚弱,精气不充;或外感病的后期,以及各种慢性病证日久,耗伤人体的精血津液;或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致使正气脱失的病变。
(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①虚中夹实:即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如脾虚湿滞病变,即是由于脾气亏损,运化无力,而致湿自内生,阻滞中焦所致。
临床上既有脾气虚弱的神疲肢倦、食少、食后腹胀、大便稀等症状,又兼见湿滞的口黏、舌苔厚腻等。
②实中夹虚:即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变化。
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耗伤津液,可形成邪热炽盛兼津液损伤之证。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基础理论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bcdd8ff1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9.png)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基础理论病机[单选题]1.六经由表入里传变的次序是A.太阳一阳明一少阳一太阴一少阴一厥阴B.太阴一少阴一厥阴一太阳一阳明一少阳C.太阴(江南博哥)一太阳一少阴一阳明一厥阴一少阳D.太阳一太阴一阳明一少阴一少阳一厥阴E.太阴一阳明一厥阴一太阳一少阴一少阳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六经由表入里传变,基本形式是由阳入阴,顺次由太阳至阳明、少阳,而后太阴,少阴,最终至厥阴。
掌握“疾病传变”知识点。
[单选题]3.“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说明了A.水停气阻B.气随津脱C.津枯血燥D.津亏血瘀E.血瘀水停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气随津脱是指津液大量耗失,气失其依附而出现暴脱亡失的病理变化。
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等所致。
掌握“津液代谢失常”知识点。
[单选题]4.津液耗损导致血行瘀滞不畅的病理变化称为A.津枯血燥B.水停气阻C.气随津脱D.血瘀水停E.津亏血瘀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津亏血瘀是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瘀滞不畅的病理变化。
津液充足是保持血脉充盈,血行通畅的重要条件。
若因高热、烧伤,或吐泻、大汗出等因素,致使血中津液大量亏耗,则血液循行滞涩不畅,从而发生血瘀之病变。
掌握“津液代谢失常”知识点。
[单选题]5.血脉瘀阻,血行不畅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水液停聚的病理变化称为A.津枯血燥B.水停气阻C.气随津脱D.血瘀水停E.津亏血瘀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血瘀水停是指因血脉瘀阻,血行不畅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水液停聚的病理变化。
血瘀则津液不行,从而导致津停为水湿痰饮。
掌握“津液代谢失常”知识点。
[单选题z]/气不摄血多与哪一脏的功能失调有关A,肝B.心C.脾D.肺E,肾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气不摄血,是指因气虚统摄无力,以致血逸脉外而出血的病理变化。
由于脾主统血,所以气不摄血的病变,多与脾气亏虚有关。
掌握“精气血[单选题]7?与大量丢失的病理变化称为A.气虚B.气滞C.气逆D气闭E.气脱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气脱,指气虚至极,不能内守而大量脱失,以致生命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3328ac6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d4.png)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病因与病机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用来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而病机则是指病理变化的机制和规律。
病因与病机的研究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病因与病机的相关内容。
一、病因的分类中医将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内因是指身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节、过劳、不洁之气等。
外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以及传染病的病原体等。
二、病因的作用病因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直接损害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
例如,外感风寒可以导致感冒,饮食失节可以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
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进而导致疾病发生。
例如,情志不遂会导致气机郁滞,湿邪内生则会阻碍气血运行。
三、病机的形成过程病机是指疾病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中医将病机分为四个阶段,即未病、气滞、血瘀、痰湿。
在未病阶段,人体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此时病机尚未形成。
当气滞阶段出现时,疾病开始显现出一些轻微的症状,如胸闷、胁痛等。
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瘀阶段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和瘀滞症状。
最后,痰湿阶段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咳嗽、气急等症状。
四、病因与病机的关系病因与病机是密切相关的,病因是导致病机形成的原因,而病机则是病因作用下的体现。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
只有了解了病因,才能深入了解病机,从而指导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五、中医治疗基于病因与病机中医治疗的基本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因与病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要求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包括病因、病机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如年龄、体质等。
只有全面把握了病因与病机,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六、病因与病机的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健康状态是病因与病机保持平衡的结果。
当病因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或者机体内部存在某些隐性的病机时,疾病就可能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99199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99199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81c33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8e.png)
主要病症
喜
心气涣散 心悸、失眠、精神不集
乐 过 度
喜伤心 喜则气缓
中 心神失常 喜笑不休、妄言、妄动
.
(3)悲则气消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悲 哀 过 度
声低息微,气短乏力,
悲伤肺 肺气消散精神萎靡不振,甚则失
悲则气消
魂落魄
.
(4)恐则气下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恐
气血趋下 面色苍白,头昏欲倒,
惧 过 恐伤肾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炎热 实热证 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脉洪大
升散 上犯头目 伤暑:头昏、目眩
上扰心神 中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伤津耗气 口渴多饮,舌红少津,气短乏力
多夹湿 暑湿夹杂 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
证
呕恶,苔黄腻
.
湿邪
.
(3)湿邪
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损伤五脏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
.
①怒则气上
病因 致 病 特 点
主要症
肝气上逆
大怒 怒伤肝 怒则气上
血随气逆 影响脾胃
急燥易怒,头痛、头胀、 面红、目赤 吐血、呕血、甚则昏厥
嗳气、呕吐、腹胀、腹 泻、食欲不振
.
(2)喜则气缓
病因 致 病 特 点
病位在上
上扰清窍—头痛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③风为百病之长
.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轻扬开泄 病位在上
头痛、鼻塞、咽痒
病位在表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ppt课件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67406727284b73f242506d.png)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机
李续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目录
概述
第一节 发病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三节 疾病演变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失常, 内生五邪的基本病机
难点:
正邪相争在发病中的作用及影响发病的因素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及常见的疾病传变类型
形成:
气、血、津液等的耗伤 气化功能减退,精气血津液生化不足 气化功能亢奋,但消耗精微过多
先天禀赋不足 病后亏虚
多种慢性病损耗
邪气损害
表现:神疲体倦、气短、面色无华、自汗、盗汗、二便失禁、 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虚实错杂
含义:指疾病过程中,邪盛与正虚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形成:实性病变失治,邪久留、损正气,形成邪实正虚的 虚实错杂病变。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本正虚,兼 内生痰、食、瘀血、水湿凝滞的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变 表现: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常 四、津液失常 五、内生五邪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所发生 的盛衰变化 正气增长而旺盛,则必然促使邪气消退——正盛邪退
邪气增长而亢盛则必然会损耗正气——邪盛正衰
虚实病机—实
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 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环境因素
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 与社会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域因素、 生活工作环境等
中医基础理论 11-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 11-病机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d453fdb765ce05087632132f.png)
包括阴损及阳 阴损及阳和 (三)阴阳互损--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 1、阴损及阳:指阴液亏损,致使阳气生化 阴损及阳:指阴液亏损, 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 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形成以阴虚为 主的阴阳两虚病变。 主的阴阳两虚病变。 阳损及阴:指阳气亏损, 2、阳损及阴:指阳气亏损,致使阴液生成 减少,或阳不摄阴而阴液流失, 减少,或阳不摄阴而阴液流失,形成以阳虚为 主的阴阳两虚病变。 主的阴阳两虚病变。 由于肾的阴阳是脏腑阴阳的根本,因此当脏 由于肾的阴阳是脏腑阴阳的根本, 腑阴阳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累及于肾 腑阴阳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累及于肾,即“五 脏之伤,穷必及肾” 肾阴或肾阳虚损到一 脏之伤,穷必及肾”。而肾阴或肾阳虚损到一 定程度,则会形成阴阳互损。 定程度,则会形成阴阳互损。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
外环境 与发病 个体因素 与发病
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社会因素; 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社会因素; 生活、工作环境因素。 生活、工作环境因素。 体质因素;情志因素;遗传因素; 体质因素;情志因素;遗传因素; 因素 因素 生理性变异因素;营养与锻炼。 生理性变异因素;营养与锻炼。
3、虚实真假:包括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 虚实真假:包括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 真实假虚: 大实有羸状” (1)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外感病的 极期,邪气亢盛,阻滞经络,使气血不能外达, 极期,邪气亢盛,阻滞经络,使气血不能外达, 而出现本质为实, 象为虚的病理状态。 而出现本质为实,现(假)象为虚的病理状态。 如外感热病极期可因热邪阻滞阳气的运行而 出现四肢厥冷、肢体倦怠、神疲懒言等假象。 出现四肢厥冷、肢体倦怠、神疲懒言等假象。 真虚假实: 至虚有盛候” (2)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虚证患者 在正气大衰时,由于推动、气化功能衰减,致气 在正气大衰时,由于推动、气化功能衰减, 血不畅而出现类似实性表现的病理状态。 血不畅而出现类似实性表现的病理状态。 如脾气虚衰的患者因气虚推动失司可出现类 似气滞不行的脘腹胀痛之症。 似气滞不行的脘腹胀痛之症。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病因病机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ccaaad6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53.png)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经验总结,其中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病因病机学说是指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理的认识与解释。
了解病因病机学说对于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以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1. 概述在中医理论中,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而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与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方面,而病机则包括邪正斗争、脏腑功能紊乱等方面的内容。
2. 病因学说2.1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疾病。
中医将外邪分为六种:风、寒、暑、湿、燥、火。
不同的外邪入侵人体会导致不同的病症,这与人体体质和处于的环境有关。
2.2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是指人体内脏器官功能失调或损伤导致的疾病。
内伤的原因可以有多种,如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情志不畅、生活作息不规律等。
内伤导致的疾病多属于慢性病,发展缓慢但危害较大。
2.3 情志病因情志病因是指由于人的情绪变化所导致的疾病。
中医认为气机运行受情志的刺激而变化,情志不畅可能导致气机紊乱,从而引发或加重疾病。
常见的情志病因有喜、怒、忧、思、悲、恐等。
2.4 饮食病因饮食病因是指人体摄入的食物与饮品对于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中医将食物分为五味,即酸、甘、苦、辛、咸。
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食物搭配可能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3. 病机学说3.1 邪正斗争邪正斗争是指人体对外邪的抗争过程。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正气和邪气两种力量,正气指人体的自身防御能力,保持正常生理功能;邪气指外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当外邪入侵人体时,正气会与之斗争,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3.2 脏腑功能紊乱脏腑功能紊乱是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
中医将人体内脏器官分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有不同的功能。
当人体内某个脏腑功能失调时,就会引发疾病。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9ed5cd4d376baf1ffc4fad8b.png)
第十二单元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水液代谢失常属于基本病机。
第一节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指出虚实两种不同病理状态的实质。
实,即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是邪气虽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即谓之实证。
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
如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
虚,即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谓之虚证。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
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泻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正虚的临床表现。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中,正邪双方相互斗争所产生的消长盛衰变化,决定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最常见的是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
(1)由实转虚:指因疾病失治或治疗不当,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导致疾病由实转化为虚。
(2)因虚致实:指因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凝结阻滞,导致疾病由虚转化致实。
(3)虚实夹杂:一是实中夹虚,指以邪实为主,兼见正气虚损的病机变化。
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邪热炽盛,消灼津液形成的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既有高热、烦渴欲饮,又有尿少便干的表现。
二是虚中夹实,指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的病机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35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35页](https://img.taocdn.com/s3/m/47a09107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17.png)
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必须通过机 体内部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因此阴阳失 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依据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二、阴阳失调
2、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疾病过程中,寒热属性随病体阴阳消长 盛衰变化而变化。
阴阴阳阳偏偏衰胜::阴阴或或阳阳单单方方面面的的量量绝绝对对低超于过正正常 水常平限,度所(引胜起出寒)热,虚从损而的引反起映寒的热一壅种盛病反理映概括 。的阴一虚种则病热理、概阳括虚。则阴寒胜。则寒、阳胜则热。
3.火易心肝生火火风上上炎炎动— —血口 目舌 赤生 肿疮 痛 、颈4生项.火强风易直:、耗热角灼气弓肝反伤经张,津筋。脉失养,四肢抽搐、两目上视
动血:热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病症5.火易致肿疡源自热入血分,遏阻营血:化腐成脓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温、热、火
1、程度来分:渐进、渐强。 2、病气来分:温、热属外淫。
风为外邪致病先导,其它病邪常依附其致病、
风湿痹痛、风火牙痛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二:暑邪Summer-Heat
暑病发生在夏至之后,立秋之前,暑无内生。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 病多见高热、面红目赤、大汗、脉洪数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口渴多饮、气短乏力,气随津脱则昏迷
火则内生。
3、以正气而言:火是人体正气之一,
藏于脏腑,具有温煦、生化功能。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四:燥邪
Dryness
温燥(初秋,燥与热结)
凉燥(深秋,寒与燥结)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临床表现:阳虚症状为主,日久又见阴虚症状。
精品课件
7.阴盛格阳
(1)含义: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
浮越于时, 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相互
格拒,而见真寒假热的病 理状态。又称
“格阳”。
(2)病理特点:阴寒壅盛于内,阳气格拒
于外。
精品课件
(3)临床表现:
B、病理特点: 邪气久留—损伤正气 正气虚损—邪气积聚
精品课件
C、临床表现:
含义:疾病或病证本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
由
方面的病理变化,后转化为以正气虚 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理变化。
实
转 特点:邪气由亢盛
已衰或已去
虚
正气由不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亏虚
邪气过于强盛,正不敌邪而耗损衰败。
成因: 失治、误治,使病程迁延,虽
腑之气逆乱不顺的病理状态。
情志内伤
成因 饮食寒温不适 痰浊壅阻
特点 气机逆乱不顺
肺气上逆:咳逆上气。
表现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气 肝气上逆:头痛、头胀、面红目 赤、甚至咯血吐血、昏厥。
精品课件
含义 气虚升举无力,反而下降的一类
病理状态。
成因
5.气陷
素体虚弱 久病耗伤脾气
特点 清阳不升,中气下陷
疲惫乏力、少腹坠胀、便意频 表现 频、脱肛、内脏下垂、语声低
真寒之象
四肢厥冷,下利清谷, 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真寒假热证 (寒极似热)
身虽热却覆被向火, 面虽红却色如妆色;
假热
口虽渴却不喜饮或
喜热饮且饮水不多;
脉虽大却按之无根。
精品课件
8.阳盛格阴
(1)含义: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
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格阴于
外的一种病理状态而见真热假寒的病证,
又称“格阴”。
精品课件
C、临床表现:
真 含义:实邪结聚壅滞于里,外反见
虚弱的假象。“大实之病,反
实
见羸状”,即“大实有羸状”。
病
变本质为实
假 特点:
但有虚证的假象
虚 精品课件
真 含义:正气不足的虚弱证,发
展到严重阶段,反见
虚
盛实的假象“至虚之病,
反见盛势”,即“至虚有
假
盛候”。
病变本质为虚 实 特点:
但有实证的假象
▪ 素体虚弱,复感外邪,正虚无力 驱邪外出。
▪ 正气虚,产生水湿、痰饮、瘀血 等病理产物阻滞于内。
精品课件
❖临床表现: ▪ 实中夹虚:以邪实为主,又兼有
正气虚损不足的病理反应。 ▪ 虚中夹实:以正虚为主,又兼有
实邪结滞于内的病理反应
精品课件
(2)虚实转化: A、概念: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实邪久
留而损伤正气或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 聚等所导致的虚实病理转化过程。
程中,正邪斗争所表现的虚与实 还可表现多种复杂的变化,有虚 实错杂、虚实转化和虚实真假等。
精品课件
(1)虚实错杂:
❖概念: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正虚 和邪盛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病理特点:正虚邪盛并存,但以 一方为主要矛盾。
精品课件
❖病因:
▪ 外感病的中后期,邪盛正伤,因 失治、误治,以致病邪久留,正 气耗伤。
“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疾 病的性质由寒转化为热。
精品课件
精、气、血失常
1. 精虚: (1)概念:指肾精(先天之精)和
水谷之精不足。以脾肾二脏亏损为 主,尤以肾精亏虚最为重要。
精品课件
(2)病机特点:肾精及水谷之精 匱乏,全身失养。
(3)病因: 先天稟赋不足 后天失养 劳伤脾肾 脏腑之精不足
(4)正虚邪恋: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大 虚,余邪未尽,正邪。相争不剧烈,疾 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状态,或留下
后遗症。
精品课件
阴阳失调
1.阳偏盛: (1)含义: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
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 (3)临床表现:热、动、燥为特点的阳热表现,
属实热证。
劳倦内伤 耗损太过 久病、重病不复
年老体弱
精品课件
(3)临床表现:
病证虽复杂,但具有共同的临 床表现,常以肺、脾、肾三脏气虚 证多见。
精神疲惫、倦怠 四肢乏力、少气懒言
面色无华、眩晕 自汗易感冒 舌淡,脉弱无力。
精品课件
3.气滞:多见肝、肺、脾胃
A、含义:气的运行不畅或郁结阻滞,形成局部或全 身的气机不畅,或阻滞,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碍 的病理状态。
精品课件
5.阴损及阳
1、含义:阴液亏损较甚,累及阳气化生不足,或阳气无 所依附而耗散,出现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 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2、病机特点:阴液不足,则阳气无以化生,即“独阳不 长”。
3、临床表现:虚热与虚寒之象并见,但以虚热为主。
精品课件
6.阳损及阴
1、含义:阳气虚损日久,无阳则阴无以生,累及阴液化 生不足,从而在阳虚基础出现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 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精品课件
(3)临床表现:
实寒性征象:寒、静、湿 (润)、白为特点的阴寒之象。
口淡不渴、泄泻水肿 恶寒、肢冷、脘腹冷痛 舌淡苔白、脉迟、倦卧少动
精品课件
(4)形成原因:
外感寒湿阴邪; 过食生冷,阻滞中焦
精品课件
3.阳偏衰:
(1)含义: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阳 气亏虚,功能减退, 热量不足,阳 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病理状态。
病机
精品课件
概说
精品课件
病机的基本概念
病机是指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理
《内经》,篇中多次言及,如“谨守病 机”、“审察病机”、“无失病机”。
精品课件
病机,又称“病变机理”。它 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 与转归全过程的本质特点及其 基本规律。是临床上诊断治疗 疾病的内在根据。
10.亡阳:
(1)含义: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阳气突然大量 丢失,功能严重衰竭,以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 理状态。
(2)病机特点:阳气暴脱,导致全身机能衰竭。
精品课件
(3)临床表现:
肌肤、四肢逆冷 畏寒踡卧,精神萎靡 甚至昏迷,面色苍白 大汗淋漓,脉微欲绝
精品课件
11.由阳转阴:
(1)含义:疾病原来的病理性 质为阳,在一定的条件下,病变 性质由阳向阴转化的病理过程。
微,脉弱无力。
精品课件
6.血虚:多见心肝血虚
(1)含义: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以致脏腑、 形体组织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
(2)病因: ❖ 脾胃虚弱,生血乏源 ❖ 失血过多,新生不能及时补充 ❖ 久病不愈,暗耗营血。 ❖ 肾精不足,肝血亏虚。
精品课件
(3)特点: 血液亏虚,功能减退
精品课件
病机理论的层次:
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 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
系统病机
外感热病病机、脏腑、经 络、形体官窍病机
症状病机 疾病传变 病证病机
疼痛病机、发热病机、眩 晕病机
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 和三焦病机
感冒的病机、哮喘病病机 精品课件
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
整体观
辩证观
立足整体联 系的病理观
以整体联系和运动 变化观点认识和研 究疾病
(一)概念: 指在疾病的发生、发
展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正 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 变化。
精品课件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1)邪气盛则实(实证): ❖概念:在疾病过程中,以邪气亢
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 映。所表现的证候为“实征”
精品课件
❖病机特点:邪气较亢盛,正气未衰, 故邪正相搏,斗争剧烈,病理反应 明显。
B、病因: 情志抑郁 痰浊、食积、瘀血阻滞 脏腑功能失调
精品课件
C、临床表现:
❖共同症状:胀、闷、痛,并可形成痰饮、 瘀血、水肿等病变。
❖常见病证: 肺气壅滞 — 胸闷、咳嗽、喘息 肝气郁滞 — 胁肋、小腹胀痛 脾胃气滞 — 脘腹胀满而痛,嗳气则舒
精品课件
4.气逆
含义: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或脏
精品课件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疾病的趋向与转归的主要形式: (1)正胜邪退:
在疾病过程中,正气日益强盛, 奋起抗邪,而邪气日益衰減,疾病 向好转痊愈方向发展的病理过程。
精品课件
(2)邪盛正衰:在疾病过程中,邪气亢 盛,正气虚弱,机体抗邪无力,疾病 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病理 过程。
(3)邪正相持:在疾病过程中,邪正双 方势均力敌,相恃不下的一种暂时的 病理状态。
已退或不明显,邪正斗争不剧烈, 反应低下。
精品课件
❖病因: ▪ 素体虚弱 ▪ 久病正气耗伤 ▪ 暴病吐利、大汗、亡血,正气脱失 ❖临床表现:一系列不足、虚弱和衰
退的表现。如: ▪ 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或萎黄 ▪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 二便失禁,脉虚细弱。
精品课件
2、虚实变化: 在长期复杂的疾病发展过
(2)病机特点:阳气不足,阳不制 阴,阴气相对亢盛。
精品课件
(3)临床表现:以虚象、寒象为 特点,属虚寒证。以脾肾阳虚, 尤以肾阳虚多见。 面色恍白,畏寒肢冷 喜静踡卧,小便清长 下利清谷,脉淡脉迟
精品课件
(4)形成原因: 先天稟赋不足 后天失养 饮食、劳倦内伤 久病或过服寒凉药物损伤
阳气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4)临床表现:虚弱症状
• 生长发育不良。 • 生殖机能下降。 • 面黄肌瘦,倦怠乏力。 • 体弱多病。
精品课件
2. 气虚: (1)概念:人体之气亏损,导致脏腑功
能減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2)病机特点:功能减退,功能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