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调剂学——中药用量与计量
中药调剂学-中药用量与计量练习题
中药调剂学-中药用量与计量练习题一、A11、质地较重的药常用量为A、9~18gB、9~30gC、10~45gD、18~45gE、30~45g2、下列不属于中药计量工具的是A、台秤B、分厘戥C、勾秤D、药匙E、盘秤3、下列关于中药用量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量的大小只和药物的配伍有密切的关系B、详察药物之间的比例是否协调C、中药用量,又称中药剂量D、随时与医师联系,以防医疗事故的发生E、在调配方剂时,必须详察处方中的用量是否准确4、下列不属于调配称量工具的是A、戥秤B、分厘戥C、台秤D、电子秤E、药碾5、贵重药物常用量为A、1.5~4.5gB、0.03~0.6gC、0.3~1gD、1.5~3.0gE、1.5~6.0g6、中药用量的概念正确的是A、中药的用量,又称为中药的剂量,是临床处方中使用每味药的分量B、中药的每味药的分量C、是最小的中药的称量单位D、是中药的每味药的包装量E、以上均不是7、为了我国的计量工作,国务院从起,中医用药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以"克"为单位的公制A、1977年2月B、1979年1月C、1980年3月D、1999年4月E、以上均不是8、下列与确定中药用量原则无关的是A、中药的性质与用量的关系B、中药的剂型与用量的关系C、中药的配伍与用量的关系D、中药的产地与用量的关系E、中药的用药人群不同,用量不同9、汉代的衡量单位铢,多少铢等于一两A、20B、24C、25D、12E、16二、B1、A.用量宜加重B.用量宜小C.用量不宜过大D.用量可较重E.用量则更大些<1> 、药物的性质与用量的关系中,质地较轻或容易煎出的药物A B C D E<2> 、药物的性质与用量的关系中,质地较重或不易煎的药物如矿物或贝壳类A B C D E<3> 、药物的性质与用量的关系中,芳香走散的药物A B C D E<4> 、物的性质与用量的关系中,厚味滋腻的药物A B C D E<5> 、药物的性质与用量的关系中,新鲜药物因含水分A B C D E2、A.后下的药物B.只需10g左右C.辅料D.需30g以上E.丸、散剂<1> 、先煎药物的药量重于A B C D E<2> 、主药用量应重于A B C D E<3> 、汤剂用量重于A B C D E<4> 、蒲公英治疗疮痈配伍其他清热解毒药,其量A B C D E<5> 、蒲公英治疗疮痈,单用A B C D E3、A.0.03~0.6gB.9~45gC.1.5~4.5gD.3~9gE.0.3~1g<1> 、一般药物干品的常用量为A B C D E<2> 、质地较轻的药物的常用量为A B C D E<3> 、质地较重的药物的常用量为A B C D E<4> 、有毒的药物的常用量为A B C D E<5> 、贵重药物的常用量为A B C D E4、A.刀圭B.一字C.枚D.束E.片<1> 、古方中果实的计数单位是A B C D E<2> 、古方中草木及蔓类植物的计量单位是A B C D E5、A.马钱子B.生石膏C.牛黄D.灯心草E.麝香<1> 、哪味药的临床常用量为10~45gA B C D E<2> 、哪味药的临床常用量为0.3~0.6g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质地较重的药物:常用量10~45g,如生地黄、熟地黄、何首乌、龙骨、石决明、磁石、生石膏等。
中药调剂中药的用法用量——天星医考
第四章、中药的用法用量一、汤剂的用法用量(一)汤剂的内服用法 1.药液温度 一般汤剂应在温而不凉时服用,但热性病者应冷服,而寒性病者应热服。
如发散风寒药最好热服,服后避风寒,遍身微微出汗为宜。
2.服用次数 每剂药物一般煎药汁2次,分头煎、二煎,有些滋补药也可以煎3次。
3.服药时间 药品治疗疾病有不同的特点,根据病情和药效,服药时间有饭前、饭后和早晚的区别。
天星医考(二)汤剂的外用方法 汤剂的外用,主要是利用药物与皮肤接触从而达到“外治内效”。
常见的有熏蒸法,即以药物加水煎汤利用“蒸汽”来熏蒸局部或肌体。
洗浸法则用适当药物煎液或浸液来洗浸。
洗浸是传统的“药浴”方法。
(三)汤剂的煎出量 1.一般年轻力壮、病势较轻的患者,其胃气尚强,因此每帖方剂可以分两次煎煮,每次煎得药液250~300ml服用。
2.如果是老弱体衰、久病多年及幼童,由于胃气较弱,药汁宜少。
天星医考二、中成药的用法用量(一)中成药的内服方法一般均以温开水送服,有些药需用“药引”送服。
药引可增强药物的作用,如活络丹、醒消丸、跌打丸、七厘散等用黄酒;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等用生姜;六昧地黄丸、大补阴丸等用淡盐水;川芎茶调散用清茶;四神丸,更衣丸用米汤送服;六神丸、西瓜霜片等应含化。
(二)中成药的外用方法包括调敷患处、涂患处、贴患处、撒布患处和吹布患处等。
(三)特殊剂型中成药的正确使用包括滴丸、软膏剂、滴眼剂、眼膏剂、鼻用喷雾剂、栓剂、气雾剂。
天星医考三、毒麻中药的使用(一)毒性中药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事项详见教材162~163页表7-3。
(二)罂粟壳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事项罂粟壳应与其他药物组成复方后使用。
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其用量为3~6g。
天星医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第一节剂量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
它主要指明了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按:本书每味药物标明的用量,除特别注明以外,都是指干燥后生药,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用量)。
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中药的计量单位有重量如市制:斤、两、钱、分、厘;公制:千克、克、毫克;数量如生姜三片、蜈蚣二条、大枣七枚、芦根一支、荷叶一角、葱白两只等。
自明清以来,我国普遍采用16进位制的“市制”计量方法,即1市斤=16两=160钱。
自1979年起我国对中药生产计量统一采用公制,即1公斤=1000克=1000000毫克。
为了处方和调剂计算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1市两(16进位制)=30克;l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
尽管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生药,安全剂量幅度较大,用量不象化学药品那样严格,但用量得当与否,也是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临床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药量过小,起不到治疗作用而贻误病情,药量过大,戕伤正气,也可引起不良后果,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同时中药多是复方应用。
其中主要药物的剂量变化,可以影响到整个处方的功效和主治病证的改变。
因此,对于中药剂量的使用应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
一般来讲,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如下几方面的因素:一、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
此外,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宜小;矿物介壳质重沉坠及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鲜品药材含水分较多用量宜大(一般为干品的4倍);干品药材用量当小;过于苦寒的药物也不要久服过量,免伤脾胃;再如犀角、羚羊角、廉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等贵重药材,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量。
二、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11页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8页
(二)特殊入煎法 ⑴先煎:矿石、贝壳及一些有毒药品。先煮30分 钟,后纳入余药。 ⑵后下:芳香挥发、质轻味薄、久煎有效成份易 于挥发而降低药效者。先煎它药,离煎毕5—10 分钟时入本类药。 ⑶包煎:粘性强、易糊化、细小颗粒、粉末、绒 毛等药。以纱布包裹后入煎。 ⑷另煎:珍贵药,以免损耗。煎液可另服,也可 与其它煎液混合服用。
软膏、浸膏、糖浆等;以后又出现丸剂、锭剂、 丹剂、灸剂,明代出现露剂。当代出现胶囊、片 剂、冲剂、气雾剂、膜剂、橡皮膏、合剂、酒剂、 注射剂、茶剂、袋泡剂、注射剂、口服安瓿等。 丸剂当代分为蜜丸、水丸、浓缩丸、蜡丸、滴丸、 糊丸等各种,胶囊分为软、硬两种。当代尝试将 纳米技术用于中药生产。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7页
三、煎药法 徐灵胎:“煎煮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 全在于此。夫烹饪失调度,尚能伤人,况药之治疗, 可不讲乎?” (一)普通煎药法 ⑴器皿:砂锅或砂罐。 ⑵水:①水源:洁净凉水;②水量:高出药面3厘 米左右;③煎前浸泡:30—60分钟。 ⑶火候:先武后文。 ⑷时间:普通30分钟左右——指文火煎煮时间。 ⑸榨渣取汁:以提升利用率。 ⑹煎煮次数:2—3次。
量宜多;鲜品,量宜多。 药品性味——性弱力平味淡者,量宜多;性强
力峻味浓者, 量宜少。 有毒无毒相关——有毒者,严格控制剂量;无毒 者可增大改变幅度。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4页
②与剂型、配伍相关: 配伍:单味或复方;主药或辅药。 剂型:煎剂量大;丸散量小。 ③与患者详细情况相关:包含患者年纪(小儿用量: 5岁以下—1/4成人量;5—12岁—1/2成人量。12岁 以后随年纪增加逐步向成人量靠齐)、体质、性别、 病程长短及病势轻重等相关。 ④与季节、地域相关。
第四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讲解
第四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第一节剂量1.中药剂量的含义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
它主要是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用量。
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也称相对剂量。
2.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中药用量得当与否,是直接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一般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都要减少用量,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重。
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夏季发汗解表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可以多用;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轻。
除了剧毒药、峻烈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l0g;部分常用量较大,剂量为l5~30g;新鲜药物常用量为30~60g。
3.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剂量有毒或作用峻猛的药物,以及某些名贵药物,均应严格掌握用量,详见各药。
第二节中药的用法1.煎煮方法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
即使同一药物,如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
以下对常用特殊煎法进行介绍。
①先煎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20~30分钟再纳入其它药同煎;生川乌、生附子等毒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也宜先煎。
制川乌、制附片也应先煎半小时再入它药同煎,以确保用药安全。
②后下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者,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中药学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第一节剂量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
它主要指明了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按:本书每味药物标明的用量,除特别注明以外,都是指干燥后生药,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用量)。
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中药的计量单位有重量如市制:斤、两、钱、分、厘;公制:千克、克、毫克;数量如生姜三片、蜈蚣二条、大枣七枚、芦根一支、荷叶一角、葱白两只等。
自明清以来,我国普遍采用16进位制的“市制”计量方法,即1市斤=16两=160钱。
自1979年起我国对中药生产计量统一采用公制,即1公斤=1000克=1000000毫克。
为了处方和调剂计算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1市两(16进位制)=30克;l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
尽管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生药,安全剂量幅度较大,用量不象化学药品那样严格,但用量得当与否,也是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临床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药量过小,起不到治疗作用而贻误病情,药量过大,戕伤正气,也可引起不良后果,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同时中药多是复方应用。
其中主要药物的剂量变化,可以影响到整个处方的功效和主治病证的改变。
因此,对于中药剂量的使用应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
一般来讲,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如下几方面的因素:一、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
此外,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宜小;矿物介壳质重沉坠及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鲜品药材含水分较多用量宜大(一般为干品的4倍);干品药材用量当小;过于苦寒的药物也不要久服过量,免伤脾胃;再如犀角、羚羊角、廉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等贵重药材,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量。
二、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主管中药师-专业实践能力-中药调剂学-中药用量与计
主管中药师-专业实践能力-中药调剂学-中药用量与计[单选题]1.现在我国中医处方用药剂量单位一律采用A.kgB.mgC.gD.ngE.μg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为了统(江南博哥)一我国的计量工作,国务院指示从1979年1月起,全国中医处方用药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以“克(g)”为单位的公制。
掌握“中药用量与计量”知识点。
[单选题]2.汉代的衡量单位铢,多少铢等于一两A.20B.24C.25D.12E.16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铢:汉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掌握“中药用量与计量”知识点。
[单选题]3.下列与确定中药用量原则无关的是A.中药的性质与用量的关系B.中药的剂型与用量的关系C.中药的配伍与用量的关系D.中药的产地与用量的关系E.中药的用药人群不同,用量不同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确定中药剂量的原则确定中药用量的原则有:①药物的性质与用量的关系;②剂型、配伍与用量的关系。
另外,中药的用药人群不同,用量不同。
掌握“中药用量与计量”知识点。
[单选题]4.为了我国的计量工作,国务院从起,中医用药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以"克"为单位的公制A.1977年2月B.1979年1月C.1980年3月D.1999年4月E.以上均不是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为了统一我国的计量工作,国务院指示从1979年1月起,全国中医处方用药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以"克"为单位的公制。
掌握“中药用量与计量”知识点。
[单选题]5.中药用量的概念正确的是A.中药的用量,又称为中药的剂量,是临床处方中使用每味药的分量B.中药的每味药的分量C.是最小的中药的称量单位D.是中药的每味药的包装量E.以上均不是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中药用量的概念中药用量,又称中药剂量,是医师临床处方中使用每味药的分量。
掌握“中药用量与计量”知识点。
[单选题]6.贵重药物常用量为A.1.5~4.5gB.0.03~0.6gC.0.3~1gD.1.5~3.0gE.1.5~6.0g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有毒药物常用量0.03~0.6g,如斑蝥、藤黄、炮马钱子等。
中药行业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
中药行业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对中医药的认可,中药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然而,由于中药的特殊性质和复杂性,药物的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药行业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药物剂量的重要性药物剂量是指药物在治疗中的使用量。
正确的药物剂量对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而中药的药物剂量更为复杂,因为中药常常是多种药材组成的复方,其中的药物成分相互影响,需要科学合理的剂量设计,才能发挥出最佳的疗效。
二、用法用量指导的必要性用法用量指导是针对每个中药配方,明确指导患者使用方法和使用量。
药物的用法使用量不当,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用法用量指导对确保中药的安全使用至关重要。
三、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中药行业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1. 制定标准剂量指导:中药行业可以制定一套标准剂量指导,对不同药物进行科学合理地剂量设计。
这些指导应基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 建立药物剂量数据库:中药行业可以建立药物剂量数据库,收集和整理各种中药及其不同配方的剂量信息。
这样一来,临床医生和患者可以方便地查询和使用。
3. 加强教育培训:中药行业应加强对医生和药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在中药剂量和用法用量指导方面的专业水平。
只有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提供更好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
4. 严格质量控制:中药行业应加强药物的质量控制,确保中药的质量稳定和安全性。
只有保证药物的质量,才能提供准确的剂量和用法用量指导。
总结起来,中药行业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这需要中药行业制定标准剂量指导,建立药物剂量数据库,加强教育培训以及严格质量控制。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推动中药行业的发展。
2024年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章节重点中药调剂操作的基本技能知识
中药调剂操作的基本技能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房工作区域的清洁和消毒:中草药调剂的工作区域必须保持清洁,并进行定期的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和药品污染。
2.药材的贮存和保管:中草药应当储存在通风、干燥、无异味、无虫
害的仓库或药品柜中。
不同草药应分开贮存,以防止相互污染和混淆。
按
照相关规定,药材应定期检查并核对存货,过期或发霉变质的草药应及时
处置。
3.称量和计量技术:调剂中草药时,需要准确称量和计量每一味药材
的数量。
技术操作包括使用电子天平、称量纸等称量工具精确地称量,使
用药瓶、小药杯等容器准确计量。
4.药材的研磨和研磨技术:对于需要研磨的药材,如茯苓、白芍等,
需要使用砂糖磨等工具进行研磨,以确保药材的颗粒大小均匀。
5.配伍技术:中药的调剂不仅仅是单味药的简单组合,还需要根据处
方进行药味的配伍搭配,以达到有效的药效。
配伍技术包括对不同药味的
性味归经的理解,根据不同病情和病因进行合理的搭配,避免不良的药物
相互作用。
6.剂型制备:药品的剂型制备是中药调剂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剂型包
括汤剂、丸剂、散剂、浸膏剂等。
对于不同剂型的制备,需要熟悉相应的
工艺流程和配方,并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制备。
以上是中药调剂操作的基本技能知识的一些重点,对于执业药师来说,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能够提高其在中药调剂操作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确保药品的质量和疗效。
8中药的剂量和用法
8中药的剂量和用法一、中药的剂量: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也称为用量。
它主要是指干燥后的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每味中药成人一日内服用量。
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历史上的发展规律是由粗到精,由计件(根、支、枚、握等)→容量(升、合、斗、方寸匕等)、度量(尺、寸)→重量(斤、两、钱、分、厘),后改用公制重量(质量)单位:克(1979年国务院令)。
单位换算:1市斤=16两;1两≈30g;1钱≈3g;1分≈0.3g;1厘≈0.03g明清以来衡量计量多采用16位进制。
剂量对疗效影响甚大。
中药剂量:指干燥后的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每味中药成人一日内服用量。
(5-10g,常规剂量均指无毒;洗剂:30-60g。
)【何谓剂量?如何掌握?】剂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除毒性大的药,泻下、行气、活血作用峻猛的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10g;量较大者15-30g。
植物药一般5-10g,部分质地重而无毒的矿物、贝壳、甲壳、化石类药常用量为15~30g。
新鲜的动植物药常用量为30~60g。
(鲜品加倍;丸散减量;儿童酌减;外用适量。
)然而用药剂量的恰当与否,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单掌握一般用量还不够,还须掌握如何根据药物的性质性能,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病程、病势、职业,用药方法及地域、季节等变化用量,只有这样才能用量准确,取得安全高效的结果。
1、根据药物的性质性能变化剂量。
(1)据药材质量的优劣增减用量:药材质优者药力充足,用量无须过大;质次者药力不足,用量可大一些。
(2)据药材质地的轻重增减用量: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之品用量宜小,矿物、介壳等质重沉坠之品用量宜大;干品用量宜轻,鲜品用量宜重(新鲜的动植物药含水分较多,用量一般为干品的2~4倍,干燥的动植物药用量相对较小)。
(3)据药物气味的浓淡增减用量: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
性味浓厚、作用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
中草药的配量与用法
中草药的配量与用法
中草药的配量和用法是根据每种中草药的性质、功效以及个体情况来决定的。
以下是一般的中草药配量和用法指导:
1. 配量:
- 中草药的配量通常按照克数或者剂量来计算。
不同的中草药有不同的标准配量,可以参考中医药学相关书籍或专业医生的建议。
- 配量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
对于儿童、孕妇、老年人和体弱者,一般建议调整剂量。
- 在使用复方中草药时,各种中草药的配比也需要根据病情进行调整。
2. 用法:
- 中草药一般可以煎服、入丸、入散、外用等多种方式使用。
- 煎服:将中草药加水煎煮,取药液饮用,或者将煎煮后的渣渣用于外敷。
- 入丸、入散:将中草药研磨成粉末后,按照一定比例配伍制成丸剂或散剂,患者根据医嘱服用。
- 外用:将中草药研磨成粉末或者制成煎剂,外敷患处。
需要注意的是,中草药的使用应该在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他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中草药的配方和剂量调整,确保安全有效。
同时,在使用中草药时应遵循药物的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项,如不宜与某些药物同时使用、避免过敏等。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中药学》学习笔记:中药的用量
《中药学》学习笔记:中药的用量中药的剂量,一般根据药物的性能、剂型、给药途径、病证轻重及病人体质状况等多种因素决定。
从保证疗效和安全出发,全面考虑。
一、剂量的概念及计量单位剂量按用量大小分为治疗量、中毒量及致死量。
治疗量大多有一个幅度,即最小治疗量和最大治疗量;低于最小治疗量,则药物不能显示疗效,称无效量;高于最大治疗量,就可能出现中毒,称此为中毒量;超过中毒最大量即可致死,称为致死量。
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代有重量(铢、两、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多种计量方法,用来量取不同的药物。
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60钱。
现在已经将中药材的计量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制,即1Kg=1000g。
为了处方和配方,特别是古方配用需要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近似值进行换算:一两(16进位制)=30g,一钱=3g,一分=0.3g,一厘=0.03g。
中药处方中用药量,称为剂量,一般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
在方剂中的药与药间的比较分量,为相对剂量。
剂量是否得当,是能否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用药剂量大小的因素临床确定用药剂量的大小,应考虑以下几种因素:1.病证轻重缓急病轻者用量不宜过大,以免耗损正气;病重者剂量可大些,以免药力不足,延误病情;病势缓的慢性病,无论是虚证还是实证,用量均不必大;病势急者,即使虚证(如虚而欲脱者)也需要大剂量急救。
2.药物性能和质地一般质地轻松的药物,如花叶类药用量可小些;质地稍重实的药物,如子实、根茎类药用量可稍大些;质地沉重的药物,如矿石、贝壳类药用量可更大些。
鲜品药材用量比干品药材一般可大1~2倍。
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用量宜小些,如大黄、黄连、肉桂等;性味淡薄,作用和缓的药用量宜大些,如薏苡仁、芦根等。
凡有毒性、作用峻烈的药用量宜小,且起始用量较小,逐渐增加,避免损伤正气或出现中毒不良反应。
3.配伍、剂型和用药目的单味药应用,剂量宜大;入复方应用,用量可小些。
用药剂量与用法中药的用药剂量一剂量的含义
4.另煎—指某些贵重药材,为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而 单独另煎。煎液可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 合服用。如人参、鹿茸等。 5.烊化—主要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 为避免入煎粘锅或黏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 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熔化即烊化后 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物放入其 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阿 胶、鹿角胶等。 6.冲服—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 物,宜用煎好的药液或开水冲服。
2.后下—①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 易于挥发而降低疗效,需在其他药物煎沸 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砂仁等。 ②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坏 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等,亦应后下。 3.包煎—主要指那些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 药物,宜先用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 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 旋覆花、车前子、蒲黄等。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煎煮方法 (一) 普通煎煮方法 (二) 特殊煎煮方法 1.先煎—①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 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 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 析出。
②指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
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他药,可降低 毒性,安全用药。
思考题(第六章)
1.中药剂量的含义是什么? 2.中药的特殊煎煮方法有哪些?应当先煎、 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的药物 特点如何?
第六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
一 剂量的含义
中药的剂量又称用药量,一般是指每一味药 的成人一日量。中药剂量大小的依据 1.药物方面 2.应用方面 3.患者方面 4.季节等方面 三 中药剂量单位的换算 1两(16进位制)= 30g 1钱 = 3g 1分 = 0.3g 1厘 = 0.03g
中药用量标准
中药用量标准
中药用量标准是指根据中药药材的性质、疗效以及个体差异,经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中药使用剂量的参考值。
一般来说,中药用量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用药剂量:指中药的用药数量,一般以克、千克或其他单位表示。
具体剂量根据不同药材的不同部位(如根、茎、叶、果实等)、制剂形式(如饮片、粉末、颗粒等)和疗效调整而定。
2. 用药频次:指中药的使用次数,一般以每天几次、每周几次等形式表示。
具体频次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而定,有时也会根据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进行调整。
3. 用药时长:指中药的使用时长,一般以天、周或月为单位。
具体时长根据疾病类型、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而定,一般情况下,中药的疗程较长,通常需要连续使用数天或数周。
中药用量标准的制定必须考虑到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同时还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应该严格遵守医生的指导,并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进行正确使用,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风险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2019主管中药师-基础知识讲义--中药学--第三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中药学——第三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细目一剂量要点一确定剂量的因素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
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宜小;矿物、介壳质重沉坠及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鲜品药材用量宜大;干品药材用量当小;苦寒药物不要久服过量。
贵重药材尽量减少用量。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一般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都要减少用量;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重。
一般51/4,5岁以上的儿童按成人用量减半服用。
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夏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及辛热大热药可以多用;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则用量宜轻。
细目二用法要点一特殊煎法1.先煎: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如磁石、代赭石、生石膏、龙骨、牡蛎、海蛤壳、石决明、龟甲、鳖甲等。
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附子、乌头等。
2.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等。
久煎能破坏其有效成分:钩藤、大黄、番泻叶等。
(剥(薄)好(蒿)的香豆被傻(砂)大黄狗(钩)打翻了)3.包煎: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灶心土等。
(略施粉黛,包车去蒲东,路滑打旋)4.另煎:贵重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香、鹿茸等。
5.溶化:又称烊化,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及蜂蜜、饴糖等。
6.泡服:又叫焗服,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贵重药: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西洋参、鹿茸、人参、蛤蚧等;病情需要:如止血的三七、花蕊石、白及、血余炭、棕榈炭,息风止痉的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制酸止痛的乌贼骨、瓦楞子、海蛤壳、延胡索等;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雷丸、鹤草芽、朱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调剂学——中药用量与计量
细目一中药用量
要点一中药的用量
中药用量,又称中药剂量,是指医师临床处方中每味干品中药,水煎内服,成人一日常用剂量。
要点二确定中药用量的依据
1.药物的性质与用量的关系
2.剂型、配伍与用量的关系
单味药应用,其量应重。
汤剂用量重于丸、散剂。
要点三特殊药材的处方用量
1.鲜品药物
常用量15~60g,如鲜生地、鲜芦根等。
2.质地较轻的药物
常用量1.5~4.5g,如木蝴蝶、灯心草、通草、蔷薇花等。
3.质地较重的药物
常用量10~45g,如生地黄、熟地黄、何首乌、龙骨、石决明、磁石、生石膏等。
4.有毒药物
常用量0.03~0.6g,如斑蝥、藤黄、炮马钱子等。
5.贵重药物
常用量0.3~1g,如羚羊角、牛黄、麝香、珍珠、猴枣等。
细目二中药计量及计量工具
一般说来,古制小于今制。
对剂量的掌握,当以现代临床经验为主要依据。
要点一古今度量衡对照及换算
1.古今度量衡对照
由于古代度量衡制度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因此唐代以前古方用药的计量单位,与现代相差甚大。
及至宋代,遂以两、钱、分、厘、毫之目,积十六两为一斤。
元、明、清代,沿用宋制,很少变易。
在临床应用时,应当按近代中药学著作和参考近代各家医案所用剂量,并随地区、年龄、体质、气候及病情需要来决定。
2.公制与市制计量单位换算
为了统一我国的计量工作,国务院指示从1979年1月起,全国中医处方用药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以“克(g)”为单位的公制。
具体规定:“中药计量单位的换算,按十两为一斤的市制的一钱等于5g;十六两一斤的市制的一钱等于3g,尾数不计。
”
另外,有以类比法作药物用量的,如一鸡子黄=一弹丸=40桐子=80粒大豆=160粒小豆=480大麻子=1440小麻子。
3.古方中几种特殊的计量单位
古方中特殊的计量单位包括方寸匕、钱匕、刀圭、一字、铢、枚、束、片。
要点二常用中药计量工具
在中药调剂工作中最常用的是传统的戥称(又称戥子),其次是分厘戥、盘秤、勾秤、台秤、天平及字盘秤,乃至现代电子秤的使用。
戥秤、分厘戥、盘秤、勾秤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基本相同,仅用途和精确度有所不同。
台秤与天平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稍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