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儒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八、健康观1、至乐活身——道家的健康观重人贵生——人文精神的核心养身以重外——以动为主养心以重内——以静为常2、君子坦荡荡——儒家的健康观心为身之本——以德促体的健康观从“人生三戒”到健康节欲论礼之用,和为贵——从心理和谐到心理健康3、境由心造、魔由心生——佛家的健康观健康层次论健康因果论健康认知论刘国清摘要:从心理学角度审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健康观,很容易发现其身心健康的思想和理论更是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道家重视身体健康,儒家重视心理健康,而佛家则重视更高层次的健康境界——灵魂的提升与净化。
挖掘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身心健康观是“心理学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本文选取道家、儒家和佛家三派思想中的健康观念,提出“身、心、灵”和谐发展之整体健康观。
联说儒家、儒学、儒教
联说儒家、儒学、儒教联说儒家、儒学、儒教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盛行,诸如道家、墨家、法家、农家、阴阳家、儒家等。
这些家,对我们来说应该都不太陌生,每一家的学说就称为道学、墨学、法学、儒学等。
在这众多家中,道家发展成道教、儒家发展成儒教。
就“儒”来说,儒家是一个阶层、儒学是一种学说派别、儒教是一种宗教。
儒学,是春秋时期由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去世于公元前478年,今山东曲阜人)创始的一个哲学流派,是儒家这个社会阶层的学术体系,刚开始仅是先秦诸子百家中普通的一家学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家受到重大打击,到了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下,儒学受到空前的推崇,深远地影响了汉代以来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
联曰:脉出先秦,位列百家开一派;学传后裔,道归三教是同源。
01一、为何要将孔子学说称为儒学呢?我们先看一下古代的“儒”者身份。
中国人历来重视丧葬祭祀礼仪,至少在殷商时代就有了专门负责丧葬祭祀的祭祀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巫师与术士。
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
由于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也少,加之他们本身崇尚礼仪,不会强争豪取,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群体性格特征。
孔子生来崇尚周代礼仪,可谓情有独尊。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意思是孔子在儿童时期玩游戏,就常常摆起各种祭器,学做祭祀的礼仪动作。
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代冢宰,这个官职类似于周代的太宰,其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管理祭祀之事。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云:“以八则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驭其神。
二曰法则,以驭其官……”正因如此,在《易传》中,孔子这样说:“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意思是:我只不过是着力追求圣人的道德而已,我与祝史和巫觋本是同一类的人,从事的事业不同而已。
在《论语·八佾》有这样一段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
儒、释、道三家文化七大区别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差异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积极进步的文化儒家提议知识的获得和道德的培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
道家文化——依照规律的文化道家依照自然规律,提议无为而治,自但是然,是一种敬爱自然,敬爱规律的文化。
佛家文化——无私奉献的文化佛家思想中包括了慈善和福报论,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对于做人标准要求很高,共九点。
仁是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义原指 " 宜 " ,即行为适合于 " 礼 " 。
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围。
智同"知" ,是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围。
信:指待人做事的诚实不欺,言行符合的态度。
恕是指宽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是指与人交往中的老实忠厚。
孝是对父亲母亲的敬爱。
悌是对兄长的敬爱。
道家文化——领悟道法,淡泊名利“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开创人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万物都有道而生,同时道也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宽泛法规。
两个互相矛盾的对峙面以及对峙面的互相转变都是由道完成的,只存心会了“道”,才能更好的适应自然。
别的,“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也是利用了转变思想完成的,淡泊名利,不争也是争。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实行佛家文化中,因果轮回观众望所归。
做善事有善报,干坏事便要尝坏果。
所以佛家提议信徒慈善为怀,多积善果。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步、立功立业《论语·为政》中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数。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就是对儒家人生观的最正确阐释,人三十当立,应该立功立业。
道家文化——自但是然、自我完满道家的自但是然看法就是要掌握道的法度,与自然和平共处。
这绝非简单简单之事,想要掌握道的规律就需要多思虑观察和学习,自我完满。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佛家文化中有业报观,讲究对人间万物都报以相同的慈善,无私奉献,超凡脱俗。
简述儒家主要思想
简述儒家主要思想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
九大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更是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提出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儒家思想核心,就个体而言,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涵盖“中”)、正义(涵盖“正”),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1、仁: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义(谊)者,人所宜也。
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
’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
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
”(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一、儒家儒家的思想又称儒学。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
由孔子创立。
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
比较出名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周易》等。
儒家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500多年历史。
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要求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君、父、夫,同时,君、父、夫要为臣、子、妻做出表率。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是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1、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
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廉耻、名节等。
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讲究三纲五常,重视伦常关系。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他们的楷模。
儒家的根本:当代把《弟子规》视为儒家的根本。
《弟子规》由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所作。
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
全册原文360句,1080字,语言精练。
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可起到重要作用。
《弟子规》灌输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乃至今后时期对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部上好教材。
二、道家道家也称德家。
道家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
道家与道教不同的是: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而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为老子,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庄子等。
比较有影响的代表作有《道德经》、《太上感应篇》、《庄子》、《列子》等。
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600多年历史。
道家讲的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自然循环的规律。
儒家为何叫“儒”家?
儒家为何叫“儒”家?儒家为何叫“儒”家,有必要先弄清楚“儒”的解释,这为理解“儒家”,更有帮助。
1.怎样理解“儒”呢通常情况下,人们一般都认为,是孔子创立了儒家。
那儒家为什么叫“儒”呢?“儒”的名称起于何时?“儒”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在孔子之前有“儒”吗?如果有,这些儒者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原来是做什么的?其实,“儒”字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甲骨文中的“需”字就是最原始的“儒”字。
这个字的形状是以水冲洗、沐浴之形。
那时的人不能制造很大的澡盆来洗澡,只能用水罐灌水来冲洗,有点儿像今天的淋浴,“需”字象人在淋浴时,水自头顶上冲洗而下的样子。
沐浴本来是人之常事,“需”是怎么演变为“儒”,又和儒家联系起来的呢?古代在祭祖事神时,一般都必须沐浴斋戒。
《孟子·离娄下》中说:“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要在斋戒沐浴完成后,才可以侍奉天帝。
《礼记·儒行》中强调了“儒有澡身而浴德”,“澡身”就是沐浴,“浴德”就是斋戒,澡身的同时要浴德,否则不足以致其诚敬。
当“需”字从人,就成了“儒”字。
胡适认为,“儒”字从“需”而训“柔”。
因为古“需”字与古“耎”字相通,《广雅·释诂》释“耎,弱也”,“需”字本身就有柔软的意思。
后来,“需”字加竖心旁变为“懦”,加虫字旁变成“蠕”,加子字旁变成“孺”,懦弱、蠕动的虫子、小孩子等,也都有柔软的意思。
“需”还有等待而不急于进的意思。
见《周易·杂卦》:“需,不进也”。
《尔雅·释诂》:“需,待也”。
“需”“儒”相通,“儒”也有了柔软、等待的意思。
徐中舒在《甲骨文中所见的儒》中描述到,殷高宗武丁时,有个人本来名字叫“父辛”,但大家都叫他“子需”。
这是因为,他在朝堂上宾祭典礼,祭祀人鬼,地位显赫,人尊敬,大家都称呼他的职务名称,而原来的名字却逐渐被人淡忘了。
可见,不仅甲骨文中有“儒”字,殷商王朝也有儒者。
殷商被西周所灭后,儒者作为殷商遗民的一部分,陆续移居到宋国、卫国、鲁国之地,这些地方保留下了很多殷礼旧俗,到春秋时,还有“诸侯宋鲁,于是观礼的说法。
“儒”的真正涵义
“儒”的真正涵义文化辨析2009-04-25 13:44:47 阅读35 评论2 字号:大中小“儒”字由偏旁“人”和“需”组成。
《易经》中,“需”是一个卦象,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指古时候的求雨仪式。
加上“人”边,就指负责求雨的人。
在整个祭祀过程中,这个人负责与天地鬼神的沟通,其学问、技术、修养都很重要。
另外“需”卦有等待的意思,以诚意感动上天,终于天降甘霖,得到好的结果,暗示要安守正道和正大光明,保持诚信等候条件成熟,终将前途光明。
“儒”字以意会之,可直接解释为“人的需要”。
以“儒”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正是中国人的精神构成不可缺少的元素。
儒家曾经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个宗教。
它与中国社会、历史都结合得如此紧密,把所有的人、物、事都笼罩在它的影响之下,绵延数千年。
作为宗教,它的完整性和普及面丝毫不输于基督教或佛教,皇帝就是它的教皇,政府是教会,官员、士绅、读书人都是儒家的信徒,老百姓也要接受儒家熏陶,在其规则下行事,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政教合一、教教(宗教和教化)合一的体制。
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曾是历史上最强韧、影响最深远、最彻底的文化。
中国曾经经受多次外来文明的侵袭,多次被外族打败占领,然而以儒家为主体的汉文化,一直以它强大的魅力影响着外来文化,最终将之同化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盛唐李氏由鲜卑族开国,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当时在长安大街行走的有三分之一是来自大唐疆域以外的倭人、胡人、波斯、南越人,基督教徒和摩尼教徒,居民的多样性在当时的世界无与能比。
鼎盛时期的长安,是那个时代东亚经济、文化、政治、商业的中心。
为了接待四方慕名求学的外国留学生,大唐开办了名为“国子监”的国际学校,成为各地使节得窥中华文化精髓的基地,培养了不乏高中进士的济世人才。
塞外游牧的蒙古人、满人由于羡慕中原文化和花花世界,挥戈南下进入中原建立王朝统治,立国最大的功臣当属一帮儒生,这一文化背景令满人在入关以后,不但诸帝精通汉文化,普通满族人也汉化到连满族话都不会说的地步。
关于儒的理解
儒字有两种意思:其一,即有道之士。
《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说:“凡有道术者皆称儒”。
其二,《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不过一般《说文解字》的最后一意接受较广。
“儒”即今所谓“学者”,是极普泛的一种名称。
《论语》,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可见那时只称有知识才艺者为“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
“儒”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
“儒”字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字义是“雅”、“优”及“和”的意思,从“人”从“需”,指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
自春秋、战国、秦、汉以后起,儒家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道分三家,儒、释、道,您怎样区分?
道分三家,儒、释、道,您怎样区分?其实要区分儒释道三者,就两个字,规矩。
儒家是为天下人立规矩,佛家是为自己立规矩,道家是没规矩。
一提到儒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孔子,可是孔子的儒家学说不是凭空造出来的。
孔子有个偶像,他一生都对他顶礼膜拜,那就是周公,周公这个人,干了一件特别牛的事让孔子崇拜,他创立了周礼。
周礼这个东西,就是规矩,大到国家兴亡,小到吃喝拉撒,周礼都给你立了规矩,就连男女睡觉,周礼都要给你立规矩,更别说三纲五常,婚丧嫁娶等等了。
举个例子,咱们常见的一个成语,一言九鼎,周礼就规定,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九鼎,诸侯想弄个九鼎,那就是打破规矩,那就是野心出来了。
孔子就是在周礼的基础上创立的儒家学说,然后将之发扬光大。
特别是孔子发扬光大了周礼的等级制度,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套东西,总之世间处处给你定规矩。
到了宋朝,一群孔子的脑残粉,简称宋儒,在周礼和儒家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这些规矩立得更细致,更严格了,三从四德啦这些东西都进一步出来了。
而孔子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仁,提出这个仁有什么用呢?其实孔子是拿到了周礼的解释权。
周礼的规矩是死的,用的时候可以灵活点。
仁这个学说,很广泛,到处适用,但是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用现代化说,把仁放在周礼上,是为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有人杀人了,按照法律,按照周礼,杀人的人就得偿命,这是个死条文,但是孔子说,要实行仁政,所以,对这个杀人犯,就得考虑他杀人的动机,他杀人的方式,他杀人的结果和影响。
然后,这个人本来是死罪的,可是官家一看,他是自卫,那好,不是故意杀人,死罪给你免了。
接着官家又一查,发现这个人杀的是个强盗无赖,这好了,你这个杀人反而给老百姓带来了好处,给你减刑。
水浒传里的杨志就是这么着,没被判死刑。
所以,后世儒家,其实就是给大家立规矩和解释规矩的。
司马光等人编《资治通鉴》,为什么从三家分晋开始呢?司马光在三家分晋后面,写了一篇论文,司马光认为,从三家分晋开始,周天子立的规矩被打破了,纲纪乱套了,这是非常恶劣的事。
“儒”的起源和内涵是个大问题,唯有用甲骨文和易经方能说清
“儒”的起源和内涵是个大问题,唯有用甲骨文和易经方能说清“儒”在中国文明和历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中国文明甚至与儒家文明等同。
但是,“儒”是怎么起源的,“儒”的原始内涵究竟是什么,却是一个至今也没有解决的问题。
民国时期,倒是有人做过研究,包括好几位所谓的“大师”,如章炳麟、胡适、郭沫若、钱穆之流,但是他们的答案臆断的成分多,真相的成分少,不提也罢。
解放后,70年代,四川大学的历史教授,也是著名的甲骨文专家,徐中舒给出了甲骨文上的新证据。
他释读了甲骨文“需”,并认为“需”是儒的本字。
但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知识的局限,徐中舒却又对其字源和内涵做出了错误的解读。
今天我对“儒”的考释,就从徐中舒开始:继承其正确,纠正其错误。
当真正把徐中舒的错误纠正了,对“儒”也就是真正弄明白了。
首先要弄明白甲骨文的释读,与甲骨文字源的确认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把整个汉字史一分为二,许慎之前的汉字不仅是不成熟的,而且其字形演变过程在文献上不可考,只有靠后来考古资料补充。
《说文解字》标志着汉字系统的成熟,同时,此后的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都被清晰记载。
所谓的甲骨文的释读,实际就是建立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的对应,确认某个字就是现代的某个字。
这个对应就是建立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字形演变的完整链条。
这个链条又分为上下两截。
上一截是从甲骨文到《说文》,下一截是从《说文》到现代汉字。
由于下一截是清晰的,因此关键就在上一截,即确认从甲骨文到《说文》的字形演变链条,确认甲骨文某个字的字形就是《说文》某个字的字形。
完成确认,就是完成释读。
当然对《说文》所无的极少数字形,上、下两截的分界点可以定位晚至宋朝的韵书。
甲骨文的释读只需关注甲骨文已经产生之后,由甲骨文字形到《说文》字形之间的的演变史,而无需关注字形本身的意义,无需关注甲骨文字形的字源究竟是什么,其内涵何在。
而要确认甲骨文字形本身的来源,确定甲骨文字形的内涵,就需要研究和追溯甲骨文之间的历史,而非甲骨文之后的历史。
诸子百家:《儒——详解》
诸子百家:《儒——详解》诸子百家,第一位要说的是儒家。
中国文明传承自诸子百家,其中以儒家为主,中国文化也主要是儒家的文化。
而儒家文化归根结底地说,是一种*道德的文化。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所创立的这个时期的儒家主要思想体现在“仁”和“礼”两个字上。
这两个字代表的是一种秩序,和温和有礼的统治环境,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当时的实际统治者——各国诸侯。
孔子这个时期的儒家思想是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而产生的,具有十分显著的时代烙印。
随后的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但社会环境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所以主要的思想也并未发生大的变化。
孔孟的儒家思想是早期的儒家思想,而早期的儒家思想并未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也没有在思想文化的发展中占据主要位置。
早期的儒家思想并不能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一方面它对统治者提出了过多要求,另一方面它无法协助统治者建立统治秩序。
统治秩序是什么?是统治权力的*,它能够将被统治者的力量统一起来,集中在统治者的命令之下。
不但是社会的稳定需要统治秩序,任何一种由人形成的组织或群体,要想稳定存有都需要建立统治秩序,如宗教集团、军队等,越是严密的组织群体,越需要森严的规章制度。
社会的统治秩序一般是依靠律法完成的。
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无疑是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从这个时期开始,儒家思想正式被统治阶级扶持起来,成为了文化主流。
这之后的儒学是中期儒学。
为什么在这个时期,统治阶级需要儒学思想的协助呢?因为需要对被统治者实行教化。
如果统治秩序是让被统治者被动地接受,那教化就是为了让被统治者主动地接受;或者说律法是为了告诉人们该怎么做,而教化是为了试图告诉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西方文化中,总是通过宗教来实现教化的,宗教教化实现起来也更加容易。
首先,宗教具有未知强大力量的威慑力,其次,它为接受教化的人提供了某种满足。
要让一个人去做一件事,首先要让他产生相对应的*。
道德对人来说能满足什么*?宗教则不一样,宗教满足人被庇护、被原谅以及信仰的*,所以宗教教化总是更容易一些。
儒家为何叫“儒”家?
儒家为何叫“儒”家?
“儒”是指古代从事丧葬冠婚司仪的一种职业,称有知识才艺者为“儒”。
儒由“人”和“需”组成,指某人的思想学问,能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
“儒”本身的含义,是对古代学者的一种尊称。
孔子早期的职业是丧葬冠婚司仪,也是一个有文化的学者。
因为他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形成了以仁义道德礼智信为核心的思想文化,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儒家。
儒家思想文化,孔子也就是当之无愧的创始人。
他的学派体系及其影响力,是诸子百家中最大的一家。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被后世历代封建王朝作为正统文化,安帮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华夏子孙修养生息立足的根基。
孔子作为一代至圣先师,也成为万世师表。
“儒”字至今仍是褒义词,儒雅,儒商,儒生,鸿儒,儒者风范,儒雅大气……我们的儒家文化,早已走出国门,与各国文化双向互动,引领世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儒、释、道说些什么
儒、释、道说些什么时间:2014-09-09来源:大易开运儒释道。
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
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是印度净饭王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因悉达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
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影响巨大。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人生意向,都牢牢指向入世。
入世这个概念,把中国人的价值目标、人伦关系,都奠定于现世的基础上。
中国文化有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文化体系。
儒:就是孔教,儒家文化。
释:就是佛教,释家文化。
道:就是道教,道家文化。
中国古代封建主义社会的三种最流行的文化。
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初起唐。
三教讲论,虽肇始于北周武帝时,然直至唐代始以儒、佛、道三教名流论难为风尚,并渐由论难而趋于融汇调和。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
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
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蜂王浆”。
老子可能三五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
现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实还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观点,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孔子对儒的解释
孔子对儒的解释
孔子对儒的解释是:儒是一种崇德向善的学派,注重个人修养、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追求和谐、稳定和秩序。
儒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学习可以使人明理、知礼、懂义,成为有德行的人。
儒学主张“性相近,习相远”,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道德能力,但需要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发掘和发挥这种能力。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记忆或模仿。
他强调,学习应该注重理解、思考和实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耳相传或纸上谈兵的层面。
总之,孔子对儒的解释是一种注重个人修养、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的思想体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和谐、稳定和秩序,并认为教育是实现这种追求的重要途径。
每日一字儒
每日一字儒“儒”的字源解说“需”是“濡”、“偄”、“儒”的本字。
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俗体金文对正体金文字形的误写。
需,金文(大,成人)(水,汗),表示一个人腋下、腹背出汗。
有的金文误将“大”字上部的和“水”写成了“雨”,误将“大”字下部的写成了“大”。
篆文则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大”写成“而”,字形面目全非。
当“需”的“体虚盗汗”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儒”代替。
造字本义:形容词,体虚盗汗,软弱无力。
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文言版《説文解字》:儒,柔也。
術士之偁。
从人,需聲。
附二白话版《说文解字》:儒,柔弱。
也是对术士的称呼。
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需”作声旁。
“儒”的词汇分类①本义,形容词:体虚盗汗,软弱无力。
本义由“濡”代替②形容词:身体软弱无力的。
由“耎”或“偄”代替少阴之阴,名曰极儒。
——《素问·皮部论著》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
——《荀子· 修身》此言圣人之动静、开合、诎信、浧儒、取与之必因于时也。
——《管子· 宙合》是故搏击为侯,起不旋踵;儒弱贻咎,録用无时。
——《魏书· 良吏传序》③形容词:平易的,温和的,柔和的,有弹性的。
儒将儒医儒雅④名词:提倡温和仁治的孔孟学说。
儒道儒学 / 尊儒复古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
——《孟子· 尽心下》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史记· 太史公自序》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汉书· 艺文志》⑤名词:精通诗书礼乐、温文仁厚的读书人。
儒生 / 腐儒鸿儒老儒焚书坑儒儒,术士之称。
——《说文· 人部》儒,学者之称。
——《字彙· 人部》四囗儒,以道得民。
——《周礼· 天官· 太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 雍也》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儒家的“儒”是什么意思?
儒家的“儒”是什么意思?儒家的“儒”是什么意思?儒是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以其記有道德所行言能安人能服人犹必得用之才以服务于人者。
昔者以孔门弟子为儒。
后泛指一切读书人。
本义:表示是术士,指有某种特殊技能或知识的人。
如:《说文解字·人部》:“儒,术士之偁。
”。
《周礼·天官·大宰》:“四曰儒,以道得民。
”(汉·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
”)。
《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
”。
《墨子·非儒下》:“儒浩居而自顺者也。
”。
《礼记·儒行》:“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
”。
《周礼·太宰》:“四曰儒,以道得民。
”。
又如:儒师;儒仙相与比述衍义:表示学者、读书人。
如: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
唐·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又如: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儒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儒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
儒馆(文臣的居处);儒巾(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儒户(读书人的户籍);儒冠(古代儒生带的帽子);儒俊(才智出众的儒士);儒修(才能出众的儒士);儒服(儒衣,古代儒者的服饰);儒官(古代掌管学务的官员或官学教师)相与比述衍义:表示孔门弟子。
如:《孟子·尽心下》:“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
”。
《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
又如:儒家、儒教(即“孔教”)、儒士、儒术、儒学、儒者(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儒林(信奉儒家的大众或集团)、儒教徒(信奉儒家学说的人)、儒化(儒家的教化)、儒风(儒家承传下来的风范)、儒门(犹儒家)、儒相(博通儒学的宰相)、儒玄(儒学与玄学)、儒史(儒学和史学)。
相与比述衍义:表示缓慢。
儒家思想
PPT文档演模板
儒家思想
孔子
PPT文档演模板
儒家思想
• 孔子乃一介布衣,既非教主,也不是上帝的 儿子,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现实中的失败者; 然而,他却以自己七十三年的人生,穿透了 中国两千五百年的历史;用一生坎坷的命运, 创造出古今中外最温柔、最诗意、最无可替 代的哲学。孔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 魅力何在,而他的智慧是什么呢?
PPT文档演模板
儒家思想
《论语》
《论语》是一部格言录,其中记载四百九 十九段文字,多为孔子所言或与弟子、时人 相互问答的话。
PPT文档演模板
儒家思想
内容层次
• 第一层是孔子个人的人生体悟,最富理趣, 值得细加玩味。
• 第二层是孔子与一流弟子的对话,智慧之光 闪现,生动活泼,最具启发性。
• 第三层是孔子与平凡弟子及时人的对话,较 为落实,对于我们往往切中要害。
• 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 • 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为官者要清廉爱民。 • 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
生。”。 • 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PPT文档演模板
儒家思想
• 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 及人之老。”
PPT文档演模板
儒家思想
孔子其人
• 孔丘 (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春秋 时期鲁国人,享年73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 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 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 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 记·孔子世家》。
• 《论语》中强调,学习就是要“随机体验”,“学 思并重”。“思”代表主体自觉的统合。所学的知识 难免芜杂矛盾,因此必须把握重点,求其“一以贯 之”。唯其有“思”,故可“温故而知新”(《为 政》)。所谓“学贵心悟、守旧无功”正是此意。
儒、佛、道通俗解释
儒、佛、道通俗解释佛家:因缘和合。
因缘和合的意思是世间的任何一种现象都是由因与缘和合而成的。
世间任何一种现象全都是因缘。
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条件决定存在,而不是自己决定自己的存在。
不过,这里所要驳斥的内容并不是我们平常所承认的有生就有死、有来就有去,而是在我们心目当中,把一切当成实有、当成真有、当成谛实有的实执。
虽然我们从道理上明白有生一定会有死,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但是在情感、感受和观念上却把我和我所当真,尤其是对自己所执爱、所在乎的东西,往往把它当成真有、实有,不能把它视为如梦如幻。
比如,当我们恨某人的时候,在内心深处认为他就是敌人,从来没有想过,今天的敌人明天可能变成朋友。
当我们贪著于某个人的时候,在内心深处认为他就是自己的亲人、朋友,从来没有想过,今天的亲人、朋友明天可能变成敌人。
对自己的物品、自己的财产、得到的权力、名声、地位等,认为这就是我的,我就是它的拥有者。
在我们的意识当中就是有这样一种自然形成的非理性的我执。
这种我执,你在推理的时候,它会隐蔽起来,根本找不着它。
但是它一直存在于你的相续当中,左右着你的整个价值观。
道家:道法自然。
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意是,有一种物体混混沌沌、无边无际、无象无音、浑然一体,早在开天辟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
它独一无二,无双无对,永远不会改变,却又周流于万物永远不会停止,它可以作为世间天地万物乃至宇宙的根本。
我不知它究竟何名,于是用“道”来作它的名,勉强的称其为“大”。
这个“大”,不停地运化,也就是说它无处不在、无远不至,穿行于古往今来、八荒六合,到达极远处(指万物生成之后)又自然返回于原初。
正因为道是如此无穷无尽,既生成宇宙万物,又使万物回归道,所以说道很大,而顺从于道的天、地、人也都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颐
• 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 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 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
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产生敬畏 •求其放心
国学的消亡
• 1906年9月2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废除科 考(后果) –自隋朝设立的文官选拔制度就此消亡。 –维系儒家价值体系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 就此消亡。 –儒家价值体系最高形式的载体-----经学, 在新式学堂中失去了主导地位。
误会五愚民政策
论语〃泰伯第八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 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误会五愚民政策
孟子离娄下 人之有道,饱食暖衣,逸居而不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指舜)有忧 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 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误会八固步自封
孟子: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 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孟子讲‚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误会八固步自封
论语: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 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 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 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 教诲之而已矣。‛
误会六历来顺受,不要力争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 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道而死者,正 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误会六历来顺受,不要力争
论语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 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 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 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 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yōu 而不辍。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误会七讲阶级名位不民主?
论语十三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 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 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 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 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误会十拍马屁
孟子•离娄篇下 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 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 寇仇。‛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zī盛既絜xié ,祭祀以时 ,然而乾旱水溢,则变置社稷。
误会三、对暴君惟命是从
离娄下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 ‛ 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 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王勃然变乎色。曰: ‚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 ‛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 听,则去。‛
误会四 帮君王敛财
• 孟子腾文公: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 年,然后已何如?‛孟子: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 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 待来年然后已。
孟子告子篇: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 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现代人的困惑
现代人的困惑
现代人的困惑
现代人的困惑
现代人的困惑
道德的缺失是全世界的
2001年美国安隆集团事件
• • • • 西方人第一次明白原来还有一个 比把东西做好更重要影响企业的 因素,就是员工的德行,人品攸 关企业永续竞争力
2002年,美国专门强调伦理道德 教育,还特别把拨款从本来计划的 两亿五千万调到七亿五千万——整 整调了三倍——用来对企业员工进 行伦理道德的教育。 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引发的全 球金融危机
• 建立理智要读经典
为什么儒家十三经能代表孔子的思想
• 因为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最灿烂的时期,以后再 没有超越。 • 之后出现的贤者,在没有超越孔子,也仅仅是在 圣人的道路行走的大儒。
韩愈
•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 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周公传 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 传焉。
误会六历来顺受,不要力争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 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 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 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 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误会八固步自封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 乎?」三問,孔子不對。孔子趨qu出以語子貢曰:「鄉者,君 問丘也,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而 丘不對,賜以為何如?」子貢曰:「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 命,貞矣,夫子有奚對焉?」孔子曰:「小人哉!賜不識也! 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爭臣三 人,則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父有 爭子,不行無禮;士有爭友,不為不義。故子從父,奚子孝? 臣從君,奚臣貞?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
国学的消亡
• 1912年1月19日,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下令:小学 堂读经科一律废止。 • 1912年5月,第二道令:废止师范、中、小学读经科。7月, 蔡又在全国第一届教育会议上提出:各级学校不应祭孔 • 1919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国语统一筹备会议,推动国语 运动,配合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强大的语言文字改革运动, 改文言文为白话文 • 1920年,教育部接受胡适:学校国文课本改为语体文(后 果)不读《十三经》,看不懂古文 • 1921.6.16日,胡适在给《吴虞文录》作序中首次提出 ‚打孔店‛。此后,这一口号在新文化运动中广泛流传使 用,衍成‚打倒孔家店‛。其实际含义是要打倒孔子、儒 学、后儒和礼教。
误会七讲阶级名位不民主?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 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 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 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卫灵公问陈(同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 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误会九当官求名利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zhuān yú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 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 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 将焉用彼相矣?
误会八固步自封
论语: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
误会九当官求名利
《论语》 《宪问》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
误会十拍马屁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 něi 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误会十拍马屁
误会三、对暴君惟命是从
孟子尽心下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xiá】于不顺,放太甲于桐, 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 贤,则固可放与?‛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 志,则篡也。‛
误会四 帮君王敛财
• 论语先进: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 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hé]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 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 足?‛
百年对儒家的误会
误会一儒家的愚忠
孟子离娄篇:
责难於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 不能谓之贼
误会一儒家的愚忠
孟子腾文公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 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 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 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误会二、死守昏君
孔子家书
樊迟问于孔子曰:“鲍牵事齐君,执政不挠,可谓忠矣,而 君刖之,其为至闇乎?”孔子曰:“古之士者,国有道则尽忠以 辅之,国无道则退身以避之.今鲍疾子食于淫乱之朝,不量主之 明暗,以受大刖,是智之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