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
人生遇伯乐的励志短句
人生遇伯乐的励志短句
人生遇伯乐的励志短句
1、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伯乐,就没有赛马的胜利。
2、伯乐看得出来,千里马就在身边;伯乐看得出来,赛马的胜利就在眼前。
3、伯乐的眼光,可以看出千里马;伯乐的智慧,可以把赛马的胜利拿回家。
4、伯乐的眼光,可以看出你的潜力;伯乐的智慧,可以把你的梦想变成现实。
人生遇伯乐的励志文章
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伯乐,就没有赛马的胜利。
伯乐是一个拥有敏
锐眼光和智慧的人,他能够看出千里马的潜力,并且把赛马的胜利拿回家。
同样的,伯乐也可以看出我们的潜力,他能够看出我们的优点,并且给我们指
出正确的方向,让我们的梦想变成现实。
当我们遇到伯乐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握机会,把握机遇,认真听取他的建议,
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伯乐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让我们有了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实现
自己的理想。
伯乐的出现,让我们有了信心,让我们有了勇气,去把握机会,去抓住机遇,
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人生中遇到伯乐,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我们应该把握机会,认真听取他的建议,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伯乐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伯乐简介伯乐,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约生于公元前680年-卒于公元前610年,春秋中期郜国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在秦国富国强兵中,因善于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
后来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
以下是一段伯乐相马的千古佳话。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军事的需要,马的作用已十分凸显。
当时人们已将马分为六类,即种马、戎马、齐马、道马、田马、驽马。
养马、相马遂成为一门重要学问。
孙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相马作为自己终生不渝的事业。
孙阳从事相马这一职业时,还没有相马学的经验著作可资借鉴,只能靠比较摸索、深思探究去发现规律。
孙阳学习相马非常勤奋,《吕氏春秋·精通》说:“孙阳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
”少有大志的孙阳,认识到在地面狭小的郜国难以有所作为,就离开了故土。
历经诸国,最后西出潼关,到达秦国,成为秦穆公之臣。
当时秦国经济发展以畜牧业为主,多养马。
特别是为了对抗北方牧人剽悍的骑士,秦人组建了自己的骑兵,故对养育马匹、选择良马非常重视。
孙阳在秦国富国强兵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以其卓著成绩得到秦穆公信赖,被秦穆公封为“伯乐将军”,随后以监军少宰之职随军征战南北。
伯乐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在做好相马、荐马工作外,还为秦国举荐了九方皋这样的能人贤士,传为历史佳话。
伯乐经过多年的实践、长期的潜心研究,取得丰富的相马经验后,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整理。
伯乐
伯乐伯乐概述伯乐本名孙阳,一说他乃赵简子御者,善相马,字子良,又称王良。
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
有同名歌曲《伯乐》,由歌手林宥嘉演唱。
目录[隐藏]人物介绍典故诠释伯乐相马考古验证伯乐葬冢史载列子同名歌曲[编辑本段]人物介绍伯乐(a good judge of talent)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古代春秋战国时期人。
现山东省成武县伯乐集人。
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
”唐·韩愈《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编辑本段]典故诠释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干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
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
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简介,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
伯乐简介,名人故事
伯乐个人资料
中文名:孙阳
别名:伯乐
性别:男
民族:华夏族
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干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乐对马向来亲
精心整理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近,不由走到跟前。
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
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 “我相吗?”。
伯乐
伯乐(约公元前680年-前610年),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成武县)人。
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
伯乐后来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
唯一的儿子就是那成语按图索骥的那个傻子。
智慧与寓意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应该努力学习,虚心继承,但是,一定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在学习和工作中,如果死背教条,机械地生搬硬套,就可能会招人笑话纸上谈兵文言文《纸上谈兵》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1)少时;小时候。
(2)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3)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
(4)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
(5)难:驳倒。
(6)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
(7)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
(8)赵:赵国。
(9)廉颇:赵国良将。
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
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
(10)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11)坑(kēng):活埋。
(12)尝:曾经(13)卒:步兵,士兵(14)将:使……为将,使动用法(15)佯:假装【翻译】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
(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
千里马伯乐的故事
千里马伯乐的故事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伯乐的马术专家。
他常常被人们称为“千里马伯乐”,因为他能够发现并鉴别出千里马中的佼佼者,而这些千里马往往成为了战场上的胜利者。
伯乐有着敏锐的眼光和深厚的马术知识,他能够从众多的马匹中发现出那些潜力巨大的千里马,并且为它们找到最适合的主人,使它们得到最好的发挥。
据说,有一次伯乐听说在一个偏远的村庄里有一匹千里马,于是他决定前去一探究竟。
在村庄里,伯乐找到了这匹马,它是一匹黑色的骏马,身材高大,神态威武。
伯乐仔细观察了这匹马,发现它确实有着非凡的潜力,于是他决定将这匹马带回去,寻找一个合适的主人。
经过一番周折,伯乐终于找到了一位年轻的骑士,他和这匹千里马似乎是天作之合。
于是,这匹千里马得到了一个新的主人,并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展现出了惊人的速度和力量。
这位骑士也因此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一方霸主。
伯乐并没有停下他的脚步,他继续四处寻找千里马。
在他的眼中,每一匹马都有着无限的潜力,只是需要一个合适的机会和主人。
他不断地穿梭于各个村庄和城市,寻找着那些被埋没的千里马,并将它们带回,寻找到最适合它们的主人。
在伯乐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千里马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它们在新的主人的呵护下,展现出了惊人的潜力和能力。
这些千里马成为了各方的佼佼者,它们在战场上奔驰如风,成为了战争的制胜利器。
伯乐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匹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潜力,只是需要一个发现它们的人,一个给予它们机会的人。
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像伯乐一样,有着敏锐的眼光和深厚的知识,发现那些潜力巨大的人才,并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平台和机会。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人的潜力,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让他们得以展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更多的“千里马”,让他们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希望。
正如伯乐一样,我们也应该成为“千里马”的伯乐,发现他们,培养他们,让他们成为社会的脊梁。
形容伯乐的成语
形容伯乐的成语
1、胸有成竹:伯乐胸怀远见,有心领会、有智慧发现,他的思维活跃、想法新颖,总有一切准备就绪。
2、印象深刻:伯乐招人待客,关怀研究,对事物特别敏锐,记忆力强,对人物经历、生活习惯等一些细节印象深刻。
3、能力过人:伯乐有者超凡的能力,能够看穿物是人非,判断真伪,
洞悉人心,拥有多变的技巧,思维性强,有着出类拔萃的能力。
4、洞若观火:伯乐的精明远比其他人强,洞若观火,对人或者对物都
有敏锐的察觉力,对自然界有着一种妙极而出的领悟。
5、早有准备:伯乐乐于与他人交流互动,无论什么时候都怀有清晰的
目标,而且会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总能把握大事、小事,把控机会、危机。
6、眼光独到:伯乐具有极高的领袖力、管理力和实施力,对人和事都
有洞察力,有锐利的眼光和丰富的领导经验,他能看准时机、抓住机会,把握未来的发展。
7、大胆创新:伯乐敢于冒险,不畏惧失败,勇于接受挑战,喜欢思考
创新、执行实验,乐于接受新事物,大胆尝试各种可能性,勇于尝试新思路。
8、智囊团:伯乐本身就是一个思想者,拥有多方视角,针对不同问题拥有不同看法,常常能带领一众聪明人组成智囊团,通过共同努力发掘出无限可能性。
马说1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 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 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 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 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春秋时期,秦穆公要攻打其他六国,要选一匹宝马 良驹,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伯乐肩上。伯乐不辞 劳苦,跑遍了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最后还在 盐池众多驮盐的马匹中发现了一匹棕色千里马,献 给秦穆公。秦穆公就是骑这匹千里马,攻下了六国, 称霸西戎。其实,伯乐名叫孙阳,是盐工出身的相 马专家。因给秦穆公挑出了一匹千里马,所以人们 把他比做神话中管天马的天神——伯乐。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词语与 句子。 • 3、背诵全文。 • 4、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 发的情感。
听 播 放读 录课 音文
听节奏、记字音,悟语速。
(在书上作出标注)
读准字音 祗 zhĭ
n 骈 piá
o n 槽枥 cá lì 石 dà
策 cè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一石 谷子,喂马的人不能根据它日行千 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表现在外面
即使
尚且、况且
求其能千里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等同、一样
怎么
这种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吃不 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本领和英武 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想和普通的马一 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 呢?
按要求默写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2)全文的主旨句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遇到伯乐的意思是什么
千里马遇到伯乐的意思是什么
千里马象征人才,而伯乐是懂得人才的人,这句话强调自己再有能力,也得有
个人赏识自己才行。
千里马遇伯乐出自《战国策·楚策四》,这则千里马遇伯
乐的故事是汗明见春申君时所引用的,他要用这个故事向君主阐明这样一个道理:当政者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要用伯乐爱护千里马那种特殊的感情去理解
和珍惜人才。
千里马遇到伯乐启示
中国有句名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会有英雄惜英雄,英雄识英雄,人才识人才,和“伯乐同时就是千里马”的现象,大量中外历史表明,如果一
个国家或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是个千里马,那么他就会识别和选拨更多的千里
马做自己的下属,而这样的千里马下属又会选择更多的千里马做自己的下下属,这样就会出现“强将手下无弱兵的”良性循环,使整个团队都很强大,走向兴盛,反之,如果一个国家或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是个昏君、奸臣或庸人,那么
他的下属和下属的下属也会是既缺德又无才的人,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使
整个国家或团队变成弱小和不堪一击,走向衰亡。
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
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
在古代中国,有一匹名叫千里马的骏马,它奔跑如飞,速度快得令人惊叹。
然而,千里马却因为生活在一个不被重视的地方,鲜有人知晓它的存在。
直到有一天,一位名叫伯乐的马术专家来到了这个地方。
伯乐是一位精通马术的专家,他闻名于世,因为他能看出一匹马的潜力和优点。
当伯乐看到千里马时,他被它的速度和力量所震撼,他深信这匹马绝对是一匹千里马,是一匹罕见的宝马。
于是,伯乐决定要将千里马带到有人烟的地方,让更多的人看到这匹宝马的风采。
他带着千里马四处游历,向人们展示这匹千里马的非凡之处。
最终,千里马的名声传遍了整个国家,成为了万人瞩目的焦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里马需要伯乐来发现它的价值,而伯乐也需要千里马来彰显他的眼光。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特长,但有时候我们需要他人的认可和帮助才能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发现和提升。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伯乐,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给予他们鼓励和赞赏。
而每个人也都有可能成为千里马,努力展现自己的特长和潜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在这个故事中,千里马和伯乐相互依存,彼此帮助,最终实现了各自的价值。
这也启示我们要善于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同时,也要努力展现自己的潜力,让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可和提升。
因此,无论是成为伯乐还是千里马,我们都应该珍惜彼此的存在,相互帮助,共同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千里马遇伯乐的成语
千里马遇伯乐的成语伯乐和千里马这个故事中有什么四字成语?伯乐相马【拼音】:bó lè xiàng mǎ【释义】: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
”唐·韩愈《杂说》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伯乐相马的典故: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
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
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
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
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
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
伯乐与千里马的意思
伯乐与千里马的意思“伯乐”和“千里马”这两个词语,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两个词语有着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哲学等多个角度来探讨“伯乐与千里马”的意义。
历史伯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人名,他是一位马匹专家,精通马术,能够凭借自己的眼光辨认出优秀的马匹。
据《史记》记载,伯乐曾经在一次比赛中,看到了一匹马的潜力,预言它将来必成一匹千里马。
这匹马后来果然成为了千里马,名垂青史。
千里马则是一种稀有的珍贵马匹,能够跑遍千里之地,速度飞快,体力强劲,是古代战争时期的重要军事资源。
千里马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也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力量和荣耀。
文化伯乐与千里马的意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伯乐代表着眼光、才华和鉴别力,千里马则代表着卓越、优秀和成就。
伯乐发现了千里马的潜力,是因为他具备了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眼光,能够发现优秀的人才和物品。
而千里马的出现,则是因为它具备了一种卓越的能力和品质,能够跑遍千里之地,成为了一种稀有的珍贵资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伯乐与千里马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伯乐代表着一种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精神,他不仅能够发现优秀的马匹,也能够发现优秀的人才。
而千里马则代表着一种追求卓越和追求梦想的精神,它象征着人们追求成功、追求成就的精神追求。
哲学伯乐与千里马的意义,在哲学上也有着深刻的内涵。
伯乐代表着一种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是对外部环境的观察和理解,更是对内部能力和潜力的挖掘和发掘。
伯乐能够发现千里马的潜力,是因为他具备了一种深入的洞察力和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千里马则代表着一种卓越和追求卓越的精神追求。
千里马不仅仅是一种能够跑得快的马匹,更是一种具备卓越品质和能力的象征。
千里马所代表的卓越,不仅仅是外在的能力和表现,更是内在的品质和素养。
千里马的出现,代表着人们追求卓越和追求梦想的精神追求。
结语伯乐与千里马的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珍贵遗产。
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伯乐的马术专家,他常常四处寻找千里马。
伯乐相信,只有千里马才能配得上他的马术技艺。
他不断地在各地寻找,希望能够找到一匹千里马。
有一天,伯乐听说了一匹马,它的速度之快,简直超越了人们的想象。
这匹马被称为千里马,它的速度之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奔跑数百里。
伯乐听闻后,立刻前往寻找这匹传说中的千里马。
终于,在一处草原上,伯乐见到了这匹传说中的千里马。
它的体型高大,毛发光滑,双眼有着灼灼光芒,一看就知道是一匹不凡的马。
伯乐心中大喜,他知道,这匹马就是他一直寻找的千里马。
伯乐决定要将这匹千里马带回家,他相信,只有他亲自驯养,这匹千里马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于是,伯乐花费了很长时间,用心地驯养这匹千里马。
他给予它最好的食物,最好的住所,最好的训练,希望让它成为一匹无与伦比的好马。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驯养,这匹千里马终于成长起来了。
它的速度更快,力气更大,身体更健壮,完全超出了伯乐的预期。
伯乐看到这一切,非常高兴,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这匹千里马已经成为了一匹无与伦比的好马。
不久之后,一位国王听闻了这匹千里马的传说,他派人前来购买这匹千里马。
伯乐拒绝了国王的要求,他知道,这匹千里马已经成长为一匹无与伦比的好马,不应该被卖给别人。
国王听到了这个消息,亲自前来拜访伯乐,希望能够得到这匹千里马。
伯乐向国王解释了自己的想法,他希望这匹千里马能够留在自己身边,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国王听后,深受感动,他决定将这匹千里马赠送给伯乐,以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感谢。
从此以后,伯乐和这匹千里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他们一起闯荡天下,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马术技艺。
他们的故事被人们传颂,成为了中国古代马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告诉我们,千里马是需要有伯乐来发现和培养的。
只有经过伯乐的精心驯养和培养,千里马才能展现出真正的价值。
这也启示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经过适当的培养和发现,就能够展现出最耀眼的光芒。
成语故事《伯乐相马》(拼音、解释、出处、故事)
成语故事《伯乐相马》(拼音、解释、出处、故事)拼音:b ó l è xi àng m ǎ 解释: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
成语故事:传chuán说shuō天tiān上shàng管guǎn理lǐ马mǎ匹pǐ的de神shén仙xiān叫jiào伯bó乐lè。
在zài人rén间jiān,人rén们men把bǎ精jīng于yú鉴jiàn别bié马mǎ匹pǐ优yōu劣liè的de人rén也yě称chēng为wéi伯bó乐lè。
第dì一yī个gè被bèi称chēng作zuò伯bó乐lè的de人rén本běn名míng孙sūn阳yáng,他tā是shì春chūn秋qiū时shí代dài的de人rén。
由yóu于yú他tā对duì马mǎ的de研yán究jiū非fēi常cháng出chū色sè,人rén们men 便biàn 忘wàng 记jì了le 他tā本běn 来lái 的de 名míng字zì,干gān脆cuì称chēng他tā为wéi伯bó乐lè,一yì直zhí到dào现xiàn在zài。
一yī次cì,伯bó乐lè受shòu 楚chǔ王wáng的de委wěi托tuō,购gòu买mǎi能néng日rì行xíng千qiān里lǐ的de骏jùn马mǎ。
伯乐的典故
伯乐的典故
相传春秋中期秦穆公时的相马专家姓孙名阳,时人以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名“伯乐”来称他。
伯乐以相马而著称,一生中识得良马无数。
后来,伯乐老了,秦穆公对他说:“不知您家里还有没有人能接替您的工作?”伯乐回答说:“一般的好马是可以从外形来鉴别的,但最优良的马就不能光凭外表了。
要鉴别它们,需要很高的水平。
可惜我的子孙都没有这种水平。
”
在秦穆公一再要求下,伯乐推荐了一位叫九方皋的朋友。
于是,秦穆公派九方皋去寻找天下最优异的马。
三个月后,九方皋报告说:“我已在沙丘找到了一匹黄*的公马,这是天底下一匹非常优秀的千里马。
”
然而,同九方皋同去的人报告穆公说:“那是一匹黑*的母马。
”秦穆公生气地责问伯乐道:“你推荐的人连马的毛*、雌雄都分辨不清,实在无能,怎能去识别良马呢?”伯乐回答:“陛下,九方皋的能力胜我十倍。
他看马,只看马的风骨品格,而忘了马的那些表面特征。
正是这样,他才能发现良马最本质的特点!”
后来,经过骑试,那匹黑*母马,确实是世上少有的千里马。
此后人们便把善于发现、推荐、使用人才的人比作“伯乐”。
形容伯乐难求的诗句
形容伯乐难求的诗句1.伯乐难觅,良驹难寻:在千里马的传说中,伯乐是一个慧眼识珠的马才鉴赏家,他能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眼光,从众多马匹中挑选出千里马。
这句诗句表达了伯乐这样的人才难以找到的困难,同时也强调了优秀的马匹同样难以寻觅,寓意着优秀的人才和稀缺的资源都是难以得到的宝贵财富。
2.星火难燎原,杰出难复生:这句诗句传达了伯乐难觅的含义。
星火难燎原暗喻优秀的人才如同星火,虽然能闪耀一时,但很难引发广泛的影响;杰出的人才如同一段珍贵的历史,难以重现。
这句诗句强调了优秀人才的稀缺和难以复制的特点,表达了伯乐难觅的深刻意味。
3.一朝才子,十年树木:这句诗句通过比喻,表达了培养人才需要长时间的耕耘和培育。
才子的成长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和时间,就像种植树木一样,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呵护和培育。
这句诗句强调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类似于寻找伯乐一样不易。
4.金子总会发光,人才终会出众:这句诗句传达了人才终将脱颖而出的信念。
金子终将会闪烁发光,意味着优秀的人才终将会显露才华,表现出色。
这句诗句鼓励人们坚信人才会在适当的时候显现出自己的优点和才华,就如同金子最终会发出光芒一样。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诗句表达了培养人才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磨练。
就像玉石需要琢磨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一样,人才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才能变得优秀。
这句诗句强调了人才培养的过程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伯乐要不断发现、培养潜在的优秀人才。
6.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诗句传达了伯乐难觅的含义。
在形容人才时,高山仰止意味着人才的高尚和卓越,景行行止则表示人才的行为和举止。
这句诗句强调了优秀人才的稀缺和难以觅得,同时也表达了对优秀人才的尊敬和仰慕。
7.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句诗句通过意境的描绘,表达了寻找人才的不易。
曲径通幽处指的是隐蔽深处,禅房花木深暗示了难以觅得的美好之地。
这句诗句传达了伯乐难觅的含义,暗示了优秀人才常常隐藏在深处,需要经过一番发现和探索才能找到。
伯乐相马文言文
伯乐相马文言文
伯乐相马,讲的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一位马术专家伯乐和他发现英才的故事。
伯乐是一位精通马术的智者,他对于马匹的品相和潜力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相传有一天,伯乐背着马鞍漫步于一处草原之上。
突然,他看到一匹马远远地奔来,马的步伐轻盈而稳健,体态优美。
伯乐的眼睛亮了起来,他立刻意识到这匹马非同寻常。
他决定静静地观察马匹的表现,看是否能够确认它的真正潜力。
伯乐看到这匹马经历了各种环境和障碍,但它总是能够应对自如,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
伯乐惊叹于这匹马的聪明和勇敢,他决定与这匹马靠近,看看它是否具备成为一匹优秀马匹的潜质。
当伯乐走近这匹马时,他放松地伸手去拍它的背脊。
马感到伯乐的善意,也同样展示出温顺和友好的姿态。
伯乐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确认了自己的判断,这匹马绝对是一匹卓越的战马。
接下来的日子里,伯乐用心地培养着这匹马,并将它命名为“千里驹”。
千里驹经过伯乐的训练,不断成长壮大,展现出非凡的速度和力量。
伯乐的声誉也因为发现了这匹千里驹而传遍了整个国家。
伯乐相马的传说成为了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象征。
人们常常用“伯乐相马”来形容寻找和发现人才的过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发现和培养人才,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耐心。
就像伯乐对待马匹一样,只有经过细致观察和深入了解,才能真正找到那些潜力无限的人才。
在现代社会中,伯乐相马的精神也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注重发现和培养人才,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词类活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词类活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句话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有人才的背后必定有发现人才的人。
下面是这句成语的词类活用:
1. 名词:伯乐、千里马
- 伯乐:指发现人才的人,也可以泛指才能出众的人。
- 千里马:指具有卓越才能的人,也可以泛指具有卓越才能的事物。
2. 动词:有
- 有:表示存在,这里表示存在伯乐和千里马这样的人或事物。
3. 副词:然后
- 然后:表示时间上的顺序,指伯乐先出现,然后才有千里马。
4. 动词短语:发现人才、具有卓越才能
- 发现人才:指伯乐发现具有才能的人。
- 具有卓越才能:指千里马拥有非凡的才能。
总结起来,这句成语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副词和动词短语。
它用来表达伯乐发现人才的过程,以及千里马具有卓越才能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乐”
作者:王琛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3年第04期
摘要:当今世界教育价值的取向正明显地转向人,教育目的鲜明地转移到人才资源的开发。
教师仅仅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判者已不再符合当今教育的需求,当今教育急需的是符合资源的识别者和开发者,学生主动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激励者、合作者等角色的教育工作者。
教师一要有责任感;二要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增强自豪感;三要改变以往的人才观、教学观,宽容、善待、相信每一位学生。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育过程;教育归宿;人才观;教育观;角色转换;以人为本;个性差异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信奉这样的理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那时,我与大多数同仁一样,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
天真地认为,学生只有学习成绩优秀才会有出息,才能成才,老师的中心工作就是多培养几个大学苗子,所以对天资聪颖的学生不惜下大力气,花大工夫,重点培养,重点保护,却无视了他们自身的和谐发展。
而对那些厌学淘气的顽劣生的原则是:虽不能成才但要成人,要有良好的品德,却忽略了对他们特长的挖掘、个性的培养和人格的构建;结果一个级部一百多人仅有十几个甚至几个人能升上重点高中,而绝大多数人只能无奈地回乡,成了碌碌无为、平平庸庸过日子的人。
虽然说这是由很多因素所致,但为师者能说没有一点责任吗?
坦率地说,一直自信自己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同仁、家长、学生都如此评价),因此也得过殊荣,可是用现代教育理念来衡量,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教书匠”,或是一个伦理道德的“教化者”而已。
当然,我不否认“教书”和“教化”,因为这也是教育任务之一,但是我们在做这些事的同时是不是应该眼界开阔一点,至少应该多关注一下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和独具的特长;多为学业处于弱势的群体提供展示其自身价值的平台和机会啊!
我们也“因材施教”了,但似乎只是狭隘地针对传授知识而言,而不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优势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培养;我们也爱学生、关心学生,但那只是停留在学生在校的学业和衣食住行等琐事的层面上,很少为学生将来的生存和发展考虑,缺少的是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人性化的关怀。
试想,如果我们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慧眼识金,及时捕捉学生身上不经注意、鲜为人知的潜质,哪怕是一点点“闪光点”也要给予赞赏、鼓励、引导,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帮他们认识自己,发现自身优势、潜能和性向,增强自信、自强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也许他们也会因此成为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走进大学校门,或者成为未来的体坛健将、歌坛大家、国防卫士、农民企业家等。
最起码也应该是一个身心健康、懂得生活、热爱生活、有理想、有追求的合格公民吧。
我觉得这才是对学生更有意义、更具人性化的关心。
如此一来,不仅为社会多培养了一个有用之才,也为自己的教育生涯增添了一抹靓丽的风景。
多的是一份荣耀,少的是一份遗憾。
身为师者,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
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人才观、价值观束缚了我们的思想,也埋没了很多人才,浪费了人才资源。
可悲!可叹!
而今教育已经步入现代化、素质化,教育价值的取向正明显地转向人,教育目的鲜明地转移到人才资源的开发。
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人。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过程,也是归宿。
我们每天所面对的不再是“工具人”“分数人”,而是“资源人”,我们也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资源的识别者和开发者,学生主动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激励者、合作者等。
学校也不再是“过滤器”,由它选拔一批人,淘汰一批人,而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地。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良马行千里,耕地不如牛。
”人的资源性使每个人都具有自身价值,也使开发人才资源成为教育的核心任务。
因此,广大教育同仁必须树立这样的理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宝贵的资源;教育的目的是使这些潜在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资源;教育者的任务是发现每个人的价值,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发展每个人的个性”;我们的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全方位负责,绝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北京市光明小学就实行“我能行”教育,学校办出了特色。
他们的校训是:“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争取明天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争取全面行,创新才最行。
”这则校训对学生很有鼓舞性,它能激励学生勇于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发挥自身优势,不服输,不言弃,同时对我们每位老师也不无启发。
道理谁都懂,只是做起来难。
不过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做到以下几点,就都能做好。
一是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即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负责,对学生未来负责;二是要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增强自豪感。
我们不只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是人才的发掘者、锻造者、输送者;三是要改变以往的人才观、教学观,宽容、善待、相信每一位学生。
现代教育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同时也为我们老师提供了一个施展才智的背景、一个充当“伯乐”的机会。
就看我们能不能把握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教育的春天里,播种希望,播种未来,播种成功。
不要忘了,今天在你课堂上耍怪的顽皮生,未必不是将来的第二个刘翔;今天在你班里默默无闻的“丑小鸭”,未必不是将来的第二个郑板桥。
关键是要看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那些潜在的特质能否被你发现、赏识,并适时开发。
良马虽有千里之能,但是它“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我们教师也许不是一个“精品”的雕琢家,但我们可以做一个“精品”的挖掘人。
没有玉石,哪来的玉呢?愿广大同仁都成为掘“宝”人,成为现代的“伯乐”。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2.
[2]刘永胜.为了光明的明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9.
(作者单位吉林省集安市头道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