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lx
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秦王十分欣喜韩非的理论 ,但这却惹来李斯 的妒忌。李斯向秦王上奏,诬告韩非居心不良, 秦王误信小人谗言,命令把韩非关进天牢 。公元 前233年,李斯命人送毒酒逼死韩非。当秦王发现 自己信错小人时,已后悔莫及。于是,秦王引用 韩非的法家主张,终于统一七国,可惜他实施法 家法理太过苛刻,导致君逼民反。十五年后,秦 朝被汉高祖刘邦推翻。
《孙子兵法》,先后被译为英、法、德、 日、俄、意、西班牙等十多种语言文本, 被公认为“兵学圣典”、“世界兵经之 最”。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要创造 有利形势,要重视人的作用。在世界军 事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商战和人际关 系处理上有重要借鉴意义。
孙子兵法
日本人将《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列为商界领袖必 读之书 美国人称《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是历史上最杰出 的智慧,成为美国军校学员必修课.目前,军事院校, 均将《孙子兵法》作为必读教材和必修课。美国国 防大学还将《孙子兵法》列为将官主修战略学的第 一课
孔、孟、荀、对“人性”的看法都有局限性,都 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来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 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二、墨家代表:墨子
墨子,名翟,鲁国人,生活在战国初 年,出身于“贱人”。墨子不仅是中国历 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而且是著名的科学家, 墨家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被称为「墨学」, 是战国时期与儒学并驾齐驱的「显学」。 墨子精于工技,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 说下教”,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 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 蹈火,在所不辞。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 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墨子的学说反 映下层平民的思想和要求,这在中国思想 史上是很罕见 。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DOC)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梯度学习目标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荀子等思想家。
理解掌握: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知道儒、墨、道、法、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综合运用:比较诸子百家各派主张的异同,分析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新知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孟子、荀子与儒家在山东邹城市庙户营村,每年的腊月初八和孟子诞辰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奠孟母和孟子的活动。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继承者。
作为亚圣称号的孟子是怎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新知解惑1.孟子(1)历史地位:战国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主张a.政治思想:“①______”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要求统治者以②_______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b.伦理思想: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深远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③_______”,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思想主张a.哲学思想: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但人也可以“④_________”。
b.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
c.政治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但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
(3)深远影响: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⑤_______具有深远的影响。
自我校对①仁政②仁爱之心③亚圣④制天命而用之⑤哲学重点探究1.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仁政的关系(1)联系: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顺性放任就会引起争夺 矣。用此观之,人之性
和暴乱。因此环境和教 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荀子•性恶》
一、关于百家争鸣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三、墨子与墨家
1、墨子生平
墨子生平
墨子(约前468—前376),
名翟。出身于“贱人”。春秋战
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
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
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 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 治相结合。
荀子讲学图
荀子的思想
荀子 一反“儒 者不入 秦”的惯 例,访问 了秦国,考察了秦国城乡的治理,并晤见了秦昭 王,建议其“节威反文”,参合礼法,文武并用, 但秦王未能接受。秦统一后短命而亡的历史事实 证明了荀子的礼法并用、王霸统一的治国思想是 正确的、有远见的,这一思想基本被汉以后的封 建统治者所用。
一、关于百家争鸣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生平 2、孟子的思想及影响
孟子的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 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 展。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 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 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 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 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 神也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 情和爱心。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导言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迅 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 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 潮流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出狭隘宗族纽带 的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促进了文化的觉醒。社会上不同阶层、派别的代 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了 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 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学术大师们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碰撞出的璀璨的 思想火花吧!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3)影响: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
1、墨子简介
墨家学派创始人,著《墨 子》。
组织严密,成员称为墨者, 领导人称为巨子。墨者的 行动必须遵从巨子的指挥。 (是侠客的渊源)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 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二、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说
1、孟子 (1)生平简介 (2)思想学说
(3)历史影响
A、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学说 B、《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 书”之一 C、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 子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朱元璋曾经一边读 《孟子》,一边看到不称 心处就骂:“这老头要如 生在今日,岂能放过他!” 根据朱元璋的标准,认为 应该删去的,都一一给予 注明,结果共删去《孟子》 全书85处,剩下170余节, 编成《孟子节文》,于洪 武五年(1372)颁发各级 学校,作为钦定的教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养浩然之气”、先义后
利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 (1)生平简介
(2)思想学说 A、政治学说:建立了仁政学说(核心),主
张“以德服人” ,提出了爱民、重民、民贵 君轻 B、人性论:主张人性本善说。仁、义、礼、 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C、价值观:“养浩然之气”,倡导先义后利, 舍生取义
(2)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 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 基础。
思考:战国时期到秦,法家思想为何备受推崇?
1、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 2、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3、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是“亚圣”; 仁政学说;民贵君轻; 性善说;“养浩然之气” 《孟子》是经典。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百家集大成者; 之”;性恶说;礼法并施 对哲学有影响; 兼爱、非攻、尚力、 节用、节葬 齐物、逍遥、无所持、 顺从自然 战国显学, 后不被重视。 在思想、文学 有深远影响。
墨家 墨子 道家 法家 庄子 韩非
评价“百家争鸣”
上面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对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流派作的评价,你认为有道 理吗?为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刚健有为; (2)人本精神; (3)天人合一; (4)贵和尚中。
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形 成吃苦耐劳、矢志不渝、自强不息、温柔敦厚、择 善而从之的民族性格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观念。
评价“百家争鸣”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 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 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 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於法,则亲 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 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 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 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 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适应中央集权需要;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兵家 孙膑
强调懂规律、人的作用等 军事思影响深远
二、原因:
1、经济: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促进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 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经济 活动也促使不同的学派对人的行为的反思,如 制天命而用之;天与人不相胜;先义后利等。
第2课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 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 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有深远影响。与儒学 理论互补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 干。对后来的玄学、宋明理学都有影响。
4、法家—韩非
韩非历史地位: 韩非思想: (1)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 一个君 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 “是古非今”。 影响: 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 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 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 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孙膑
严刑峻法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Βιβλιοθήκη 即治国时 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以上两则材料体现孟子哪些思想?
二、主要内容
1、儒家—孟子:
孟子历史地位: 主要思想: 影响: 儒家—荀子: 荀子历史地位: 荀子思想
荀子的思想
自然观: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 之”
人性观: “性恶论”
政治思想: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二、主要内容
1、儒家—孟子:
孟子历史地位: 主要思想: 影响: 儒家—荀子: 荀子历史地位: 荀子思想 荀子影响: 其思想取百家,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 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B
学以致用
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 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使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大变革 C.统治者重视利用各家思想维护统治 D.政治局面的安定有利于各派思想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B、生产力的发展
C、文化教育的发展
D、言论自由
2、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 代表人物主要有( )
孔子 荀子 A. B. C. D. 孟子 庄子
3、春秋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持截然 相反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孟子和荀子 B、孟子和老子
C、老子和孔子
D、荀子和墨子
4、在人与自然关系的 主张上截然对立的思 想家是( )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上》
一、墨子与墨家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以其礼烦扰而不说(悦)……故
背周道而用夏政。”
一、墨子与墨家
思考讨论:
1、墨家与哪家思想形成争鸣之势? 具体体现在哪里?
2、如何评价墨子思想?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阅读回答: 1、孟子的主张和荀子的主张有何不同?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 亡焉;生而有疾(嫉妒)焉,顺是,故 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 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 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 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 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 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
《孙膑兵法》强调以“道” 制胜的原则( “道”,是指 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 即用兵根本之道。);“必 攻不守”的作战指导理论 (主动出击,避免被动); 专讲军事训练的《五教法》 (即对部队进行政治教育、 列队训练、行军训练、阵法 训练、战法训练) 。孙膑的 《孙膑兵法》 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
庄子多用寓言故事阐明深奥道理,其实我 们现在使用的好多成语就出于庄子的寓言 里:
朝三暮四
吐故纳新 望洋兴叹
薪火传递
鹏程万里 标新立异
东施效颦
无中生有 成者英雄败者贼
讨论:
为何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有何重要意义?
易中天语:
读孔子得仁(让爱构建和谐社会) 读孟子得义(一身正气,平治天下) 读墨子得力行(吃苦耐劳,一腔热血) 读韩非子得直面(一双冷眼,直面社会)
四、孙膑与兵家
孙膑,生卒年月不详,齐 国人,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 家。他曾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 法。后遭同学庞涓嫉妒,被其 设计诱骗至魏国,然后捏造罪 名,诬陷孙膑,并施以膑刑 (去掉膝盖骨)。孙膑也因此 得名,真名失传。他所著的 孙膑 《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 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 点和原则,受到中外学者的赞赏和重视。
有一天夜里,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 只蝴蝶,那蝴蝶翩翩飞舞遨游各处, 愉快舒适的样子,根本不知道自己 原是庄周。醒来后,已分不出自己 是蝴蝶还是庄周了,就摸摸自己挺 挺躺着的身躯,分明是庄周呀!这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 使他很纳闷,心想:究竟是我庄周 为一,我即道,道即我” 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 为我庄周呢?其实蝴蝶就是庄周, 庄周也就是蝴蝶呀。 这段材料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呢?
代表人物 政治主张 人性论 其他主张
孟子 荀子
养浩然之气、 仁政学说 性善论 先义后利 天行有常、制 礼法并施 性恶论 天命而用之
2、谁更能代表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 观点?为什么?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 不善,水无有不下。”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 有之也,弗思耳矣。”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孟子.告子上》
庄子认为,人生在世总是“未免乎累”, 因为有才者要被社会强制征用,无才者 又要被社会无情抛弃,在才与不才的缝 隙中生活根本没有自由可言。人要自由, 最好的途径就是摆脱周围的世界,从而 摆脱诸如是非、得失、祝福、生死等各 种矛盾的困扰,以求得精神的安宁。
庄子主张:“齐物论”——“逍遥游”——“无 所恃”
读老子得生活辩证法
读庄子得艺术人生观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 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1、百家争鸣局面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大变革
7、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国家的思想家是( ) A、韩非子 B、庄子
C、孟子
D、墨子பைடு நூலகம்
8、战国时期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 史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儒 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的是( ) A、荀子 C、墨子 B、孟子 D、韩非子
9、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评价不确切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中国民 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B、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 想和道德准则 C、墨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 思想 D、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史进步思 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韩非与法家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 赏存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定法》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有度》
三、韩非与法家
“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 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 见。” ——《难三》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 杀生之柄,课(考核)群臣之能者。此 士人之所执也。”——《定法》
三、韩非与法家
“贤人而面诎(屈服)于不肖者,则权轻 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 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 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 之二不足慕也。”——《势难》
三、韩非与法家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不期修古, 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韩非子·五蠹》
齐 物
庄子答:“因为当初我妻本就是没有生命的,不 但没有生命,连形体也没有,不但没有形体,连 气息也没有。后来恍惚间出现了气息,由气息渐 渐产生了形体,由形体渐渐产生了生命。现在她 死了,又由有生命的东西变成了无生命的东西, 之后形体也会消散,气息也会泯灭,她将完全恢 复到原先的样子。这样看来,人生人死就像是春 “齐万物,一死生” 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样,循环往复,无有穷尽。我 妻死了,也正是沿着这一循环的道路,从一无所 有的大房子中走出,又回归到她原来一无所有的 大房子里面休息,而我却在这里为此号啕大哭, 这不是不懂得大自然循环往复的道理吗?正因为 如此,所以我停止了悲伤,不哭了。”
1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 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 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 A、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B、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C、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D、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
A、孔子和老子
B、孟子和荀子 C、荀子和庄子 D、荀子和韩非子
5、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 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6、关于墨子及其 思想评价不正确 的是( )
A、创立了严密组 织,他是墨者团 体第一个巨子 B、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 工业者的利益 C、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曾被其他 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D、战国以后其思想继续备受人们重视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时间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春秋时期 孔子 老子 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战国前期 墨子 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 商鞅 孙膑 小说家等十家。 战国中期 孟子 庄子
战国末期 荀子 韩非子
一、墨子与墨家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思考:
1、你认为人的本性是性善还是性恶?
2、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的主张哪个更积 极?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 (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 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 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