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教士的查找

合集下载

四川传教士档案

四川传教士档案

四 川 年 档 第 案 一 期
档案馆, 如: 美国传教士毕启( , 于 02"" 年 8%9::;<) 来到四川, 任大学校( 务) 长达 =" 余年。他的档案在 美国维斯理安大学, 耶鲁大学神学院均有收藏。 而传教士在四川活动的档案,主要收藏地点集 中在成都, 又主要集中在四川大学华西校区, 华西协 合大学档案即为该馆的特藏档案。由于未受战争等 因素的破坏,华西协合大学档案是中国大陆现存最 完好的教会大学档案。 此外, 还有部分四川传教士档 案收藏在四川省档案馆, 成都市、 重庆市档案馆, 南 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 三、 四川传教士馆藏档案的主要特点 由于华西协合大学的特殊地位,使它成为四川 传教士的基地。 这里不仅有壮丽的历史遗存, 包括建 筑、 道路、 林木、 碑石, 还有丰厚的历史口碑材料, 包 括政治人物、 教徒、 学生对传教士的回忆。这些历史 遗存和回忆, 具有它独有的文化价值。比如, 至今华 西校园矗立着古朴典雅的建筑群,这些由传教士设 在当 计的建筑大都在 !" 世纪 !" 、 =" 年代修建完成, 时被奉为中西合璧的典范。又如, 中国人的著作、 回 忆录,则从另外的角度反映出传教士与四川社会的 联系。 在历史文献方面,华西协合大学的档案收藏, 时 其中涉及传教士的档案, 广泛地 间从 0>2!7025= 年, 分布在大学的行政、 教学、 机构、 医疗、 宗教等卷宗里。 这批记录传教士活动的档案, 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0%政府公文对传教士的独特视野 在政府公文中, 有关传教士的个人专卷, 如“ 苏 道璞( 教授遇刺案卷” 。英国传教士苏道 ?%@%ABC**D)
花 须 连 夜 发 ! 莫 待 晚 风 吹 " — — 武 则 天

传教士在中国

传教士在中国

传教士在中国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本文出自《腾云》044期。

推荐人:苗曦四川日报区域中心副主任推荐语:如果说300多年前已经出现了最初的全球化浪潮,甚至已有了全球贸易网络的雏形,那么当时前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们,比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无疑都是最早的全球化信使,而这批全球化“先行者”之所以能在中国立住脚,和当时的中国最高统治者对西方文明持相对宽容和学习的态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历史证明,当一个朝代的统治者心态更加包容和自信时,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总会带来很多奇妙的产物。

以文治武功著称的康熙就是一个科技爱好者,尤其对传教士们带来的西洋乐器、机械玩具和各种西方科技知识充满热情。

比利时人南怀仁曾记述,朝鲜人曾向康熙进献活海豹,康熙询问他欧洲何书中记载了这种“鱼”。

南怀仁深得康熙信任,后来得以执掌钦天监,当上国家天文台台长,1688年死后也尽享哀荣,以国家之礼厚葬。

4年后,康熙甚至下保教令,宣布信奉天主教合法,以至于越来越多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

虽然大门打开了一道细缝,但仅仅依靠难以捉摸的皇帝个人爱好来推动与西方的交流并不靠谱,需要理性缜密的制度设计与民众的启蒙。

事实上此后清廷也不断在开放和封闭之间反复摇摆,既未能形成自上而下的思想启蒙,也没能融入当时的世界贸易与货币体系。

而这一年的世界却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688年开始,中国距离外面的世界反而越发遥远。

300多年后,采取开放政策的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甚至都这样吓唬美国的CEO们:“想想亚洲、拉美、东欧吧,那里的人聪明、反应快又廉价,而且离你们这么近,他们是你们最可怕的噩梦。

”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成为今天全球化的新驱动力,如何实现经济和市场全球化之后的新制度建设、新文明培育、新文化输送正成为中国下一个全球化课题。

文章内容传教士在中国文/[美]小约翰·威尔斯译/文昊1688年3月11日,北京西北角的中国人围在街边看一支送葬队伍走过。

康熙时期宫廷传教士的上疏途径

康熙时期宫廷传教士的上疏途径

108康熙时期宫廷传教士的上疏途径陈玉芳提 要:康熙时期的宫廷西洋传教士时常为在华天主教事宜陈情言事。

鉴于朝廷处理公务有固定的文书和流程,西洋传教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上疏言事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文结合中西文献,考察1692年西洋传教士上疏请旨容教的过程,并认为,西洋教士上疏言事因循朝廷已有规定和程序,偶有违例。

康熙朝传教士重视上奏权,这与皇帝处理政务的习惯以及对传教士的态度有关,也是西洋人争取任职钦天监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宫廷传教士;康熙;上奏权;文书流转;钦天监DOI : 10.16758/ki.1004-9371.2018.03.012【中外交通】1有关明清奏本流转大概程序可参见赵彦昌:《明清奏本运转流程研究》,《档案学通讯》,2010年第4期。

2韩琦、吴旻校注:《熙朝崇正集 熙朝定案(外三种)》,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84页。

31691年1月至1697年10月任中日教省巡察员。

4《徐日昇书信集》(Tomás Pereira Obras )收录了徐日昇1692年6月26日致耶稣会会长的信,共有3个版本:Tomás Pereira’s Carta ao Padre Geral Thyrsus Gonzalez, Pequim, 26/6/1692, in Tomás Pereira Obras , vol.1, Luis Felipe Barreto ed.,Lisboa: Centro Científico e Cultural de Macau & Fundação para a Ciência e Tecnologia, 2011, pp.465-473, 474-515, 516-537。

张方济的《记述》多位传教士记录了1692年恳请皇帝容教的过程,且细节描述略有不同。

宫廷耶稣会士徐日昇致耶稣会总会长的书信和耶稣会中日教省巡察员(Japan-China Provincial Visitor )张方济(Francisco Nogueira ,1632-1696年)3的《记述》(Rellação )对上奏过程的记录最为细致。

传教士

传教士
• 这些慈幼机构一般规模都不大,仅有数十名孤儿。 他们在这里除了接受宗教知识和必要的识字教育 外,一般还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糊火柴盒, 编织渔网、草帽缏、毛衣,刺绣,缝纫,印刷, 刻字,木工和铁工等。通过教养兼施,这些慈幼 机构培养了孤儿及残疾儿童自立自救的能力。
婴 儿 洗 礼 入 教
• 天主教和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兴办 的慈善事业对中国近代慈善思想发 生了重大影响,他们的慈善实践促 使中国思想界与慈善家开始思考中 国慈善救济思想和实践与西方的区 别及其消极意义,并逐渐将西方近 代救济理念引入中国,使得近代中 国的慈善救济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
• 正如王立新先生所言,这些教会学校的 深远影响“这不仅仅因为他们是中国新式 教育的先驱,还因为他们传入了近代民主 主义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齐等人的教育 思想不仅广泛应用于教会学校之中而且被 当做批判中国传统教育摧残人性的有力武 器。
医疗影响
• 传教士在中国兴办的医疗事业不仅把西方的医疗 技术、医药及近代医院制度、医学教育传人了中 国,而且将救死扶伤、医疗慈善等理念也一并带 人了中国。
开办“英华书院”,开传教士创办教会学校之先河; 他又和东印度公司医生在澳门开设眼科医馆,首创医药传 教的方式。他所开创的译经、编字典、办刊物、设学校、 开医馆、印刷出版等事业,使其成为开创近代中西文化交 流的先驱 。
第一中文版
《圣经》,就是 出自马礼逊之手。 另外,他也编撰 《华英字典》, 在澳门出版了第 一卷,到1823年 陆续出齐,仅从 《康熙字典》收 进的汉字加以英 译就达四万余字。 马礼逊在沟通英 中文化方面付出 了巨大的劳动。
万历年间(1601), 利玛窦身穿儒服来中国
传播天主教
康熙年间(1688)法国 天主教的张诚、白晋等五人,

当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做了什么

当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做了什么

当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做了什么作者:网络上美丽的福音使者1、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医院中国此前也许有太医院之类的东西,但那与现代的医院概念相差甚远。

外国传教士在进入中国后就开始医药活动。

利马窦开创了传教与医疗并重的传教路线,法国传教士张诚曾用金鸡纳霜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疟疾,马礼逊也曾在澳门开办西医诊所。

但最早在中国建立现代意义上医院,对中国的近代医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美国传教士彼得·伯驾。

伯驾(Peter Parker)1804年生于马萨诸塞,183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34年被美部会派遣来华,成为基督教第一个来华传教医生。

1835年11月4日,他在广州新豆栏街7号的丰泰洋行内租屋开设“广州眼科医局”(Canton Ophthalimic Hospital),又称“新豆栏医局”。

这是中国第一所新式教会医院,西医自此正式传入中国。

1837年,伯驾在医局内向关韬等3名中国人传授西医知识,使关韬成为中国第一个“西医学医生”。

从这个意义上讲,伯驾又是第一个向中国人传授现代医学的外国医生。

后来的一些教会医院在中国非常有名气的湘雅医院、齐鲁医院、协和医院等至今仍然是全中国最好的医院,虽然它们的名称可能已经改了。

2、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图书馆中国古代也有藏书楼,但是其功用是储藏,与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大相径庭。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最早最著名的是西什库教堂北堂图书馆。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一些城市的教堂机构和教会大学中创建了一座座令中国的藏书家瞠目结舌的明显居于先进水平的新式图书馆。

其阅览规则,图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图书在民众中的流通状况和藏书利用程度与当时大清帝国的古代藏书楼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对于开启民智起了巨大的作用。

3、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女子教育中国以前不是完全没有女子教育,但限于富裕人家的家庭内部,且内容狭隘。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的妻子在澳门收容了几个穷人家的女孩,开办女子读书班。

輕輕敲開沉睡的心靈:明代來華的傳教士

輕輕敲開沉睡的心靈:明代來華的傳教士

輕輕敲開沉睡的心靈:明代來華的傳教士明清之际,西洋传教士来华及西学东渐,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

基督教各派在唐、元时代曾先后传播于中国,但元朝灭亡后一度沉寂。

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地理大发现的进展,东西新航路畅通无阻,天主教修会———耶稣会便派遣大批传教士来华,形成西学东渐的一次高潮。

当时,来华传教的西方教士有数百人之多,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者的沙勿略、罗明坚、利玛窦、龙华民、罗如望、庞迪我、熊三拔、艾儒略、邓玉函、汤若望、罗雅各等。

虽然当时天主教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有了很大发展,但明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要进入中国,需要克服重重障碍。

沙勿略:历尽艰辛,未能如愿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先驱之一是西班牙人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 Xavier1506—1552年)。

1540年,沙勿略成为耶稣会的首批传教士,奉教廷之命前往东方的印度、日本等地传教。

1541年,他从里斯本出发来到印度,随后到达日本。

在那里,他的传教活动获得了极大成功。

他发现,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很深,于是决心尽早访问中国。

当时,外国传教士要进入中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除了官方正式派遣的使节外,中国禁止一切外国人进入。

沙勿略打算返回印度,组织一个赴中国使团———只要能获准进入中国,参见皇帝,就可以在中国传教了。

在商人朋友的帮助下,他很快组织了一个赴中国的使团。

1552年4月,他离开印度果阿。

但事情远没有预期的那么顺利,抵达马六甲时,使团被扣留下来,沙勿略的计划失败了。

失败反而更坚定了沙勿略进入中国的决心,他把距离中国海岸很近的上川岛作为基地,开始探索新的入境方法。

岛上的商人们告诉他,通往内陆的每条道路都被警卫封锁和防守着,外国人要登陆是不可能的。

沙勿略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偷渡。

后来,他说服一个商人偷偷送自己在中国海岸登陆。

商人计划让沙勿略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偷渡,还答应在登陆后让他藏在自己家里。

但是,因为商人的反悔,沙勿略的计划再次破产。

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

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

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文化活动,作为西方殖民者对华政治,经济、军事侵略的辅助手段,在加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传教士的文化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又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具有两重性。

客观上,对介绍西方近代文明,促进中国封建社会机体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

从这一方面来说,传教士的文化活动义是传播西方科学文化,酝酿和促进近代中国新闻、出版、教育等项事业以及资产阶级先进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之一,具有推动中国近代化运动和促进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历史作用。

一、创办报刊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开始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应首推办报。

早在1815 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就在马六甲编辑出版了一份名为《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期刊,这是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以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停刊以后,基督教传教士又陆续在南洋、香港、澳门和广州等地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中文报刊。

如《东西洋每月统纪传》、《天下新闻》、《各国消息》等。

其中,德国传教士郭实猎于1833年7月在广州编辑出版的《东西洋每月统纪传》,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期刊。

在这一时期,传教士还创办了一些以外商、传教士、外交官员为对象的外文报刊,其中以美国传教士俾治文编辑出版的《中国丛报》影响最大。

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传教士在华的办报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十九世纪四十到九十年代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他们先后创办了近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其中大部分是以教会或传教士个人的名义创办的。

”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刊的目的,是企图用“文字播道”的方法来宣传基督教,以实现“中华归主”和为殖民侵略服务。

因此这些报纸除宣传基督教外,:还起着干涉中国政治,搜集中国情报,为殖民侵略服务的作用。

但是,由于传教士把介绍西学作为辅助传教的手段,因而在客观上,这些报刊杂志在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沟通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起了积极作用。

传教士(传播宗教的人士)详细资料大全

传教士(传播宗教的人士)详细资料大全

传教士(传播宗教的人士)详细资料大全传教士,一般指西方国家中一部分传播基督教的人士。

基本指的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

虽然有些宗教,很少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大部分宗教使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

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士,一般传教士这个词是指基督教的宣教师。

因为《马太福音》里耶稣讲:“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

”1622年,负责新大陆传教区的教廷传信部(今万民福音部)成立。

基本介绍•中文名:传教士•外文名:missionary•职业:传播宗教的人士•宗教:佛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传教团体:耶稣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著名人物:金尼阁、利玛窦、马礼逊、裨治文•清末人物:李佳白、雷鸣远、伯驾、明恩溥•主要国籍:葡萄牙、义大利、法国•现代组织:罗马教廷万民福音部•装饰:各国传教士服饰解析传播方法,曲线传教,遭遇阻扰,政教关系,组织形式,教会团体,著名传教士,侵略帮凶,双重身份,政教矛盾,侵华条约,掠夺工具,侵华论调,积极因素,募捐赈灾,传播科学,传播方法欧洲传教士为了打开传教之路,很注意用欧洲也存在高度发达的文明的事实打击中国人的中国中心的文化观。

他们的翻译西方科技著作,介绍世界地理和域外文明,都服从于这一目的。

在明代,欧洲传教士向中国输入宗教和科学,传播科学并不比宗教少,因为中国人需要科学知识,只谈宗教不能得到士大夫的尊信。

清代康熙前期也有传教士,但是他们很少谈科学(除一些天文历法),这是因为汉人不敢接近西洋人,传教士失去士大夫的支持,宗教也就遭到满族统治者的压迫,不能像明末那样顺利发展。

而在当时来华的传教士的科学素养并不比明朝中国的学者高明多少。

16世纪欧洲思想界的主导因素依然是神学,科学依然处于裨女的地位。

耶稣会兴办教育的目的也只是让传教士掌握必要的知识以论证上帝的存在。

《几何原本》的传播就是很好的例子。

《几何原本》最为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它严密的逻辑体系,传教士学习《原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这种形式逻辑运用的宗教论证中。

明清传教士与辞书编纂

明清传教士与辞书编纂

明清传教士与辞书编纂作者:徐时仪来源:《辞书研究》2016年第01期摘要明清时传教士从欧洲来华传教,不受中土辞书编纂传统理念的约束,编纂了数量可观的综合性双语或多语字典以及词典。

这些辞书可以说是不同语言和文化接触与融合的产物,促进了中西辞书编纂的交融。

关键词传教士汉外词典外汉词典辞书编纂明清时不少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传教士从欧洲来华传教,逐渐掀起了西学东渐的热潮,不仅传播了西方的宗教文化,而且促进了中西辞书编纂的交融。

如明代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发明了基于葡萄牙语和意大利语拼写体系的汉语拉丁语注音方法和标注汉字音调系统,开汉语拼音注音的先河,现代汉语语文辞书采用的音调标注即源自利玛窦的这一发明。

来华传教士为了交际和传教不得不学习汉语,也激发了对汉外词典的需求,汉外词典适应中外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建构了中西方交流的双向知识桥梁,说不同语言的人们可以通过辞书这样的工具书形式互相学习与了解。

这类辞书中有一些相当于学汉语用的字表,卫三畏在1934年刊行的《中国丛报》上曾提到广东佛山刊刻有《红毛买卖通用鬼话》,用汉语标示英语的读音和注释词义。

此书今不存,大英图书馆藏有成德堂《红毛通用番话》与此书相似。

全书分生意数目、人物俗语、言语通用和食物杂用门四类,每个门类收释93个词或词组,共372个词,以汉字标注对应英语词的读音来应付日常交往的基本需要。

(周振鹤 2008: 202)传教士入华之初需要的是从母语到目的语的外汉词典,而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后,要想切实解决异国语言问题,汉外词典更能满足他们求解意义的需求。

为了适应交际的需要,汉外词典的功能也渐从提供对应词求解为主,扩展到兼具汉语学习与教育的功能。

汉外词典中对字形、字音、字义的全面记载是入华传教士赖以学习汉语的重要资料。

这类辞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多以表达为主,既有字、词,也有短语形式的对应,还在设计中兼顾了使用者学习的需求。

如耶稣会编的汉葡词典,通过学习一个核心词(常常充任词目或者在词目中出现,如“水、水手、雨水、水银”,“猜、猜疑、猜拳”等),很快就可以掌握与其相关的搭配词和用句的意义,对于扩展词汇量和记忆词汇有促进作用。

介绍法国传教士白晋的主要贡献

介绍法国传教士白晋的主要贡献

介绍法国传教士白晋的主要贡献介绍法国传教士白晋的主要贡献白晋(Joachim Bouvet),又作白进,字明远。

年轻时即人耶稣会学校就读,接受了包括神学、语言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全面教育,尤其对数学和物理学兴趣浓厚。

于清康熙二十六年来到中国,是一位对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

代表作品:《古今敬天鉴》、《康熙帝传》、《中国现状》。

介绍法国传教士白晋的大事记1656年7月18日耶和华传教士白晋生于法国勒芒市1678年10月9日白晋加入耶稣会1687年7月23日耶稣会士白晋成为法王选派第一批六名来华耶稣会士之一1687年7月23日,白晋成为法王路易十四选派第一批六名来华耶稣会士之一。

在出发前,他们被授法国科学院院士,并负有测量所经各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传播科学之任务。

1693年7月4日白晋、张诚两人进献的奎宁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疟疾1693年7月4日,白晋、张诚两人进献的奎宁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疟疾,为了酬谢他们的功劳,康熙帝命在皇城西安门内赐地建房,作为传教士的住宅。

同时,康熙皇帝为招徕更多的法国1/ 3耶稣会士,任命白晋为特使出使法国,携带赠送法国国王的珍贵书籍四十九册,回国招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1730年6月28日法国传教士白晋卒于北京1730年6月28日,法国传教士白晋卒于北京,享年74岁。

之后遗体也安葬在正福寺墓地。

他一生的事迹充分证明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真挚的传教精神以及耶稣会士们普遍具有的政治才能。

就他个人性格而言,他是一个温厚诚实、忠顺可靠的人,就算有时对别人不满,也决不诽谤别人;他与人为善,因此总能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从而总是能够很好地实现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介绍法国传教士白晋的主要著作《中国现状》(Etat présent de la Chine),1697年,巴黎出版。

《古今敬天鉴》(De Cultu Celesti Sinarum Veterum et Modernorum) ,1707年自序,仅有抄本。

耶稣会传教士邓玉函.

耶稣会传教士邓玉函.

主要成就——
著书修历
邓玉函一共撰写了四本有关天文学方面的 书, 这四部书后来全部被编入《崇祯历 书》: 1.《测天约说》, 收录了西洋历法的一部分, 分两卷。第一卷讲静力学:赤道、地平线; 第二卷讲动力学:黄道、天体的轨道以及它 们每天的运行、太阳、月亮和恒星, 并附有 插图。该书后由汤若望修正并付梓刊印。 2.《黄赤正球》, 收录了西洋历法的一部分。 分两卷。第一卷由邓玉函撰写,由龙华民修 正刊印,书名为《黄赤通距度表》;第二卷 由邓玉函撰写,汤若望修正刊印,只收录了大 气数据,书名为《正球升度表》。 3.《大测》, 由邓氏、汤氏共同完成, 邓氏 负责画图。 4.《八线表》, 讲正弦、正切、正割, 由汤 若望和罗雅谷修正刊印。
奇器图说录最》3卷,该书次年在北京刊行。
1629年9月朝廷诏邓玉函及龙华民协助修历。邓
玉函即参加《崇祯历书》的编纂工作,潜心治历。 次年因病逝世了。
主要成就——交流中西医学
邓玉函在澳门期间曾经行医,并解剖过一位神父,或许是最早在中国进行尸体解 剖的西方医学家。
在避难杭州之际,完成了《泰西人身说概》一书。书分两卷。第一卷讲了骨骼、神 经、体内脂肪、经脉、皮肤、躯体和血液。第二卷讲: 感官、视觉、听觉、嗅觉、 舌头、触觉、发音的原理及形成。中国官吏毕拱辰在汤若望那里发现了此书的手 稿, 最后经润定, 于1643 年付梓刊印。
1618年4月16日邓玉函随金尼阁在里斯本登舟,启程东渡。同行赴中国
传教的共有22位传教士,但仅有8人先后到达中国,其中有邓玉函、汤若望、 罗雅谷等。 来华途中,传教士们每日下午有例行的学术活动,每周二、五下午邓玉函 作数学讲演。邓玉函还与汤若望等一起观察天象、风向、海流及磁针指向, 确定航船的位置及由船上所见的海岸和岛屿的位置,并将研究结果报告欧 洲学术界。

传教士1

传教士1
当了 具有双重身份的角 色:既是圣经福音 的布道者,又是西 学东渐的先驱者
传教士对中国的影响
传教士在早期中国的历史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例如 在新航路开辟时期,也就是中国明清时期为中国带来了大 量的近代科学制品,还有大量的近代地理知识,《万国坤 舆图》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清末民国创立之前,传教士为 中国的反封建做出了贡献,比如为中国维新派民主人士提 供避难所,康有为和梁启超就受到了他们的恩惠,推动了 中国近代化发展。 早期来华传教士以向中国人介绍世界地理、历史和 各国概况为主,很快就产生了效果,突出体现在魏 源的《海国图志》。1852年出版的百卷本《海国图 志》征引了编撰者所能见到的古今中外关于世界自 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著作。
傳 教 士
什么是传教士
虽然有些宗教,很少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大部分宗教 使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 教士,一般传教士这个词是指基督教的宣教师。 传教士基本指的是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 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
传教士在中国的出现时间
利玛窦
明万历年间
进入了中国的利玛窦对中国文明非常称赞: 除了还没有沐浴“我们神圣的天主教信仰” 之外,“中国的伟大乃是举世无双 的”“中国不仅是一个王国,中国其实就 是一个世界。”他感叹“柏拉图在《共和 国》中作为理论叙述的理想,在中国已被 付诸实践。”而且他还发现中国人非常博 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 十分精通。”但是他也发现“在中国人之 间科学不大成为研究对象。”
50年代以后,理雅各、伯驾、合信、雒魏林、伟列亚力、艾 约瑟、慕维廉等传教士继续推进宗教和知识科学“相辅而行” 的方式。他们创办墨海书馆(上海)、华花圣经书房(宁波) 等出版机构,《遐迩贯珍》、《六合丛谈》等杂志,并与中 国人合译西书。此期西学传播内容中,自然科学增加,《续 几何原本》、《代数学》、《重学》(物理学)、《天文略 论》、《全体新论》(解剖学)、《博物新编》、《植物学》 等一批影响较大的科学译著先后出版。同时还开办了一批教 会学校,如法国耶稣会创办的上海徐汇公学、美国长 老会创 办的登州文会馆等。 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大量增加,遍及 中国各地。传教士除传教外,还从 事一些文化活动,包括建立学校、 医院和育婴堂等。 总的说来,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积极 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促进宗教多元 化,丰富建筑风格,促进慈善。引进 西方科技,宣扬西方的科学理论。

传教士与野人

传教士与野人

综合设计报告设计名称:人工智能课程设计设计题目:传教士与野人过河问题学生学号:0805030119专业班级:智能1班学生姓名:学生成绩:指导教师(职称):课题工作时间:2010-9-13 至2010-9-25说明:1、报告中的第一、二、三项由指导教师在综合设计开始前填写并发给每个学生;四、五两项(中英文摘要)由学生在完成综合设计后填写。

2、学生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情况给出各项分值及总评成绩。

3、指导教师评语一栏由指导教师就学生在整个设计期间的平时表现、设计完成情况、报告的质量及答辩情况,给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4、所有学生必须参加综合设计的答辩环节,凡不参加答辩者,其成绩一律按不及格处理。

答辩小组成员应由2人及以上教师组成。

5、报告正文字数一般应不少于5000字,也可由指导教师根据本门综合设计的情况另行规定。

6、平时表现成绩低于6分的学生,其综合设计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7、此表格式为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提供的基本格式(适用于学院各类综合设计),各教研室可根据本门综合设计的特点及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并上报学院批准。

成绩评定表学生姓名:学号:班级:类别合计分值各项分值评分标准实际得分合计得分备注平时表现10 10按时参加综合设计,无旷课、迟到、早退、违反实验室纪律等情况。

完成情况3020按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完成了全部任务,能完整演示其设计内容,符合要求。

10能对其设计内容进行详细、完整的介绍,并能就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回答。

报告质量3510报告文字通顺,内容翔实,论述充分、完整,立论正确,结构严谨合理;报告字数符合相关要求,工整规范,整齐划一。

5课题背景介绍清楚,综述分析充分。

5设计方案合理、可行,论证严谨,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

5符号统一;图表完备、符合规范要求。

5能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全面的总结,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或结果。

5参考文献数量在3篇以上,格式符合要求,在正文中正确引用。

第二节 关于人物资料的查找

第二节 关于人物资料的查找

• 共收录 1983 年以前海内外公私所藏及历代文献 著录的年谱 6259 种 , 谱主 4010 人。全书分 三部分 : 正编、附编和索引。正编依时 代、谱 主生卒年顺序记述年谱的基本情况。附编简要著 录合编年谱、合刊年谱、通谱、齿谱、疑年录及 生卒年表、学术年表、大事年表。 • 索引为谱主姓名索引 , 按姓名笔画顺序编次。
第二节 关于人物资料的查找
人物:大人物、小人物、
世界名人、国内名人、村里的名人 商界人物、科技界人物、黑社会人物、娱乐界人物
试设想要查找以下人物
• 郭尚先 林春溥 高梦旦 • 陈衍 明恩溥 • 白乐天 六一居士 • 郭柏苍
• 了解人物,一般包括人物生平,相关的 史料记载和档案材料,人物的作品以及 研究他的作品
• 这四部《引得》,在时间上是衔接的,共 收八万余人。自公元九六 0年至一九一 一年,将近一千年间的重要历史人物, 大 部分都可以从里面找到线索。宋、辽、 金、元四朝 , 在时间上互相交错,有些见 于《宋代传记引得》的人物,在《辽金元 传记引得》里也能查到,两书有相互补充 的作用。
• 这部索引在时间上正好可以和前哈佛燕 京学社引 得编篡处所编的一套人物传记 综合索引相接续 , 是目前国内揭示 民国 年间人物传记资料出处最为丰富的工具 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查考传记资料
传记是叙述个人生平事迹、思想、学
术、著作的人物传。 传记资料包括传、墓志铭、哀启、 行状、逸事状、谏赞、寿文等。 传记有史 传、家传、本传、别传、 外传、小传、自传之分。
查考传记的几处来源
• • • • • 正史 传记综录 方志 文集 碑志
正史中人物传记所在部分的名 称:
本纪、世家、列传、载记
一、查考人物生平简历

明朝参考资料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

明朝参考资料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

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

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

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

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

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

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

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年开始传播,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万册读物,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

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

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1931年到1932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

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

五四运动之后,于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的文章,提出了“废孔学”、“废汉字”的主张。

他说:“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甚至说:“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他提出:“废汉文之后”,“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语)”。

为什么清朝皇宫供养了很多西方传教士,他们都是做什么的

为什么清朝皇宫供养了很多西方传教士,他们都是做什么的

为什么清朝皇宫供养了很多西方传教士,他们都是做什么的作者:李光彩校正/编辑:莉莉丝全文约 2500 字阅读需要 7 分钟清朝从清世祖顺治皇帝开始,就在宫廷里供养、任用了很多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如单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就有将近80位传教士在宫廷中。

由此在宫中形成了一个由西洋传教士组成的群体。

这一群体除了人数不少以外,还长时间的在宫廷中“效力”,甚至担任了很多重要的官职。

那么,为什么清朝皇宫中供养了很多传教士,他们又都是做什么的呢?一般来说,西方传教士在清朝宫廷中从事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大的方面:上图_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

一、军事上铸造大炮实际上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就有许多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了中国,例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人。

虽然他们东来的目的是为了传教,但为了获得明朝统治者的接纳,他们也展示和传播西方的一些技术,在这些技术之中,火炮的铸造技术是最受朝野士大夫关注的。

这是因为明朝末年的时候,明军在东北与强势崛起的清朝(后金)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先进武器自然备受重视。

为了挽救战争的颓势,明朝开始任用传教士来铸造大炮。

如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的时候,朝廷就令从澳门送往北京四名有铸炮经验的传教士和四门西洋炮。

崇祯十六年(1643年)的时候,传教士汤若望又写出了《火攻挈要》这部介绍铸炮原理的书。

传教士们所铸造出来的大炮,在明朝和清朝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如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在宁远之战中被明军所使用的西洋炮所击败。

上图_ 《火攻挈要》,中国明末系统总结火器技术的著作,汤若望(授)清朝在与明朝的战争中,明军使用的西洋炮给清军带来了巨大打击。

随着战争不断的深入,清朝陆续缴获了一些西洋炮,如在大凌河之战中获取了三千五百门各种规格的大炮,在松锦之战中又获得了三千门左右的大炮,在这些缴获的基础上,清朝建立起了自己的炮兵队伍。

传教士白晋,这个传教士是谁?

传教士白晋,这个传教士是谁?

传教士白晋,这个传教士是谁?这个传教士是谁?白晋(法语:Joachim Bouvet,1656年-1730年),一作白进,字明远,原名若阿基姆·布韦,耶稣会法国传教士。

白晋出生于法国芒市,1678年加入耶稣会,1684年受法王路易十四选派出使中国传教,出发前被授予“国王数学家”称号,入法国科学院为院士。

同行者有:洪若翰、刘应、塔夏尔、李明和张诚。

1685年3月3日,使团自布雷斯特起航,途经暹罗时,塔夏尔被暹罗国王留用。

其余五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抵达浙江宁波。

因海禁未开,洋人不能深入内地,清 ... 令其回国。

但经南怀仁说明他们为法王所遣,精于天文历法。

次年入北京,白晋与张诚为康熙留用,随侍宫中,其他三人回浙江。

白晋为康熙讲授欧几里得几何[1]。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派遣白晋为使出使法国。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白晋、雷孝思等传教士,奉帝命测绘中国地图;白晋才出京门,因座马受惊,跌 ... 下,腰痛不能继续前行,留陕西神木县养病,后返北京休养,集各传教士所绘分图,汇成全中国总图。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赐名为《皇舆全览图》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传教士15世纪后期,随着地理大发现及西、葡的对外扩张,欧洲传教士纷纷前往世界各地传教。

明万历年间,耶稣会士率先入华,掀开了明清时期中西方科学与文化交流的序幕。

从1552年到利玛窦1583年到达中国,共有32名耶稣会、24名方济各会士、2名奥古斯丁会士和1名多明我会士试图在中国定居,但都未成功。

直到1583年,耶稣会士罗明坚、利玛窦等始以“番僧”的身份到达肇庆,开启了耶稣会在中国内地传教的历史。

此后,耶稣会陆续派遣传教士进入中国。

当时,来华传教的西方教士有数百人之多,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者的沙勿略、罗明坚、利玛窦、龙华民、罗如望、庞迪我、熊三拔、艾儒略、邓玉函、汤若望、罗雅各等。

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清廷钦天监任职且深受皇帝信任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致信欧洲教会,请求增派传教士来华。

传科学的传教士

传科学的传教士

传科学的传教士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科学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特殊的人物值得我们,他们就是科学的传教士。

本文将探讨科学的传教士的本质、特点和使命,以及如何利用关键词撰写相关文章。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科学的传教士。

科学的传教士是指那些致力于传播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方法和思想的人。

他们不仅包括科学家、教育家和科普工作者,还包括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动影响他人科学素养的人。

科学的传教士对于提高人类科学素养、推动科技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的传教士的特点和素养也是我们需要的。

首先,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和广泛的教育背景。

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以便更好地向公众传达科学信息。

此外,他们应具备批判性思维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以保持对科学知识的准确性和前沿性。

最后,他们需要有献身科学、服务社会的热情和责任感。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科学的传教士的使命和成就。

科学的传教士的使命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他们的成就则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他们通过传播科学知识,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世界,从而提高人们的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其次,他们通过推动科技进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他们通过普及科学方法和思想,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

现在,我们来谈一谈关键词的选取和利用。

关键词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它们能够凸显文章的主题和重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

在撰写关于科学的传教士的文章时,我们需要选取一些与主题紧密相关的关键词,如“科学”、“传教士”、“知识传播”、“科技进步”等。

在利用关键词进行创作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需要在文章开头迅速引入关键词,以便迅速引起读者的注意。

其次,在文章中,我们需要多次提及关键词,并通过不同的事例和角度对它们进行阐述和解释,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含义。

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

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

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文化活动,作为西方殖民者对华政治,经济、军事侵略的辅助手段,在加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传教士的文化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又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具有两重性。

客观上,对介绍西方近代文明,促进中国封建社会机体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

从这一方面来说,传教士的文化活动义是传播西方科学文化,酝酿和促进近代中国新闻、出版、教育等项事业以及资产阶级先进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之一,具有推动中国近代化运动和促进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历史作用。

一、创办报刊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开始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应首推办报。

早在1815 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就在马六甲编辑出版了一份名为《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期刊,这是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以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停刊以后,基督教传教士又陆续在南洋、香港、澳门和广州等地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中文报刊。

如《东西洋每月统纪传》、《天下新闻》、《各国消息》等。

其中,德国传教士郭实猎于1833年7月在广州编辑出版的《东西洋每月统纪传》,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期刊。

在这一时期,传教士还创办了一些以外商、传教士、外交官员为对象的外文报刊,其中以美国传教士俾治文编辑出版的《中国丛报》影响最大。

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传教士在华的办报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十九世纪四十到九十年代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他们先后创办了近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其中大部分是以教会或传教士个人的名义创办的。

”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刊的目的,是企图用“文字播道”的方法来宣传基督教,以实现“中华归主”和为殖民侵略服务。

因此这些报纸除宣传基督教外,:还起着干涉中国政治,搜集中国情报,为殖民侵略服务的作用。

但是,由于传教士把介绍西学作为辅助传教的手段,因而在客观上,这些报刊杂志在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沟通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起了积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传教士“明恩溥”的查找(要查找此人的资料必须要有更多的信息,否则无从下手,所以这个主题要分为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查找此人的相关生平简历,然后根据这些内容再深入查找。

)第一步:事实、数据查找一、检索标志1、(从这个简章的主题来看检索标志只能是“明恩溥”这个人名作为入手点。

)检索标志:人物--明恩溥二、查找简要生平及相关的信息1、上述的检索标志是人物名称,要了解应借助相应的人物辞典。

因其是传教士,所以根据学所知识我选用了《近代外国来华人名辞典》。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该辞典正文按外国人的姓名字母顺序排列,在后附有中国人名拼音索引,我由拼音索引,查到明恩溥的相关内容在第443页。

内容如下:Smith, Arthur Henderson(1845-1932),明恩溥(明恩普)史密斯,阿瑟·亨德森美国公理会教士。

1872年来华,最初在天津,1878年来山东庞庄传教,兼任上海《字林西报》通讯员。

1905年辞宣教职,留居通州,致力写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回美。

后附其作品的中文与英文名称(略)。

2、接着利用google的引擎,输入“明恩溥”进行搜索共有8050项内容,其是大部分是有关图书的介绍,利用“明恩溥not 出版社”或“明恩溥not中国人的素质”两词想缩小范围,但不理想,所以只是进行浏览,从中可以了解到:(1)、明恩溥的chinese Characteristic一书,有多种译本,如《中国人的素质》《中国人的性格》等名称,另有电子文本下载。

另外village life in China 一书也有中译本。

(2)、明恩溥的作品中《中国人的素质》一书的影响巨大。

“本书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是这方面第一本带有社会学性质的著述,对后世学人影响极深。

”他的书受到中国的鲁迅等人的的推崇。

(/search.aspx?index=2&q=(%E7%BE%8E)%E6%98%8E%E6%81%A9%E6%B A%A5%E8%91%97蔚蓝网)(3)、明恩溥于1872年来中国传教,先后居住于天津、山东、河北等地,其中大部分时间在山东恩县的庞庄。

(4)、“1908年,美国正式宣布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计1160余万美元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

”明恩溥与此事有关。

因此人民网“影响近现代中国的50个外国人”一文中有其名。

/GB/1032/4655980.html5、1926年回美国。

根据引擎检索页面下提供相关检索的提示,我直接点击“明恩溥a.h.smit h”进行搜索,但新的信息并不多。

于是我将英文名“A.H.Smith”作为检索词,出现的内容相关度不高,第一条竟然是有关力学的。

因此我没有继续查阅,将其名字全称“Arthur Henderson Smith”作为检索词,为防止信息泛滥,在检索词上加了引号进行检索。

共有1940项内容。

第一个网页打不开,第二个网页上就是有着明恩溥的讣告,里面有其生平简历,以及相片。

了解到,他曾在中国进行赈灾活动,在北京参加过抵抗义和团的运动。

另外了解到明恩溥在来华之前,曾在四个学校就读过。

“Beloit college in 1867 and studied in Andover Theological seminary, 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in New York City, and the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of New York”。

(网址我忘记复制下来,要补)3、从以上的信息,可以得出以下检索标志人物: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史密斯、鲁迅时间:1845-1932、及此后至今的时段(因为要找在明之后的相关文章)类别:近代史、中美关系史、事件:义和团运动、庚子还款、主题:传教士、公理会、国民性中国国民性、中国观、中国形象、中美关系、字林西报、文献类型:全面、中外文地点:山东、北京通州,上文提及四所大学、资料可能所在的地点:有闽江学院图书馆、福建师大图书馆、省图、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等。

第二步:一、原始材料:传教士的作品包括他的书信以及发表的作品。

(因为我本身就在师大就读,所做的题目又是自己熟悉的领域,知道我院图书对我帮助不大,因此不选我校图书馆。

)我先到国家图书馆:/GB/channel1/index.html,在馆藏资源栏目下,点击馆藏目录检索,进入登录页面后点击“匿名登录”,进入检索页面。

在检索框中输入“明恩溥”一词,并选择“任意字段”作为条件进行检索。

只得到12个结果。

都是有关chinese Characteristic 和village life in China 中译本。

输入英文全名也没有新的发现。

上述的两本书中文本师大图书馆已有,明恩溥的其他著作如何找寻。

我利用福建师大图书馆的《馆藏英文善本目录》进行查找。

该书是按杜威十进分类法进行编排,没有其他可供检索的索引,只能用手工一页一页的翻,在951类下找到了中国人的振兴、暴乱中的中国,中国人的歌谣熟语、来华青年传教士指南,今日的中国和美国等五本书。

此外由于chinese Characteristic一书的传播面极广,我在师大外文馆的目录柜中进行查找,找到日文本的支那人气质一书。

为了确认明恩溥图书的具体数量,我进入耶鲁大学图书馆进行查找。

(选择这个图书馆,是因为个人学识。

该大学与当时美国的教会关系密切,有关教会的材料相当丰富。

)主要是查找一个作者的图书,所以从作者入手,按要求输入“Smith,A.H.”,出现页面里的人名很多,根据生卒年,选择第5个进行查看。

共有40个结果,在一番对比后,我发现还有China vaagner! 、Sketches of a country parish和Rex Christus三本书没有。

另外发现,明恩溥还给By the great wall一书写序。

上述三本书,我还进入了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查找(因为这地方有人脉关系,若有就可以找人帮忙),又找到了Rex Christus在浸会大学。

(具体查找过程从略)另外作为传教士,当时的教会杂志上应有他的文章,在师大有Chinese Record,于是我利用Chinese Record 索引进行查找。

该索引按主题编排,其中与明恩溥有关的作品相当多,不仅有明恩溥写的,也有人引用和论及明恩溥的。

时间从1874到1920。

(在此后找原文过程中也发现Sketches of a country parish一书原来曾是以文章形式发表的。

)当然还有明恩溥所在的公理会的档案中有大量相关的报告,查档案要去档案馆。

但由于该档案在美国,不过华中师大有其缩微胶卷,只能手工检索。

所以没能写出检索过程。

不过在网上,明恩溥曾就读过的Beloit学院有公布校内收藏的档案目录。

后曾写信过去,免费得到了一些材料。

(网址同上一样,也遗漏了,呵)二、国内外的研究作品:查找国内的论文,我最喜欢用中国期刊网,在我院的电子资源库中可以免费利用。

进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直接点进入即可。

选择“主题”,输入“明恩溥”进行搜索,得到27个结果。

举例如下:由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的论文检索中得用全文查找的结果不如所愿,因此我又选择人大复印资料(该材料以文科为主)进行查找,依然输入“明恩溥”三字,可以找得提及明恩溥的论文,共??篇(在5.21时,我打不开这数据库,故放空。

)(据回忆)其中何伟亚以及刘天路的论文较为有用。

我另外进入我院的万方数据库查找博硕士论文,用“明恩溥”进行任意字段查找却没有结果。

为了查找外文材料,这方面的数据库我并不熟悉,因此借来Christianity in China 一书,从中找到了相应的外国人研究的论文题目,(英文篇名略)。

三、扩大范围:(因为明恩溥对中国人的描述,可视为西方人的中国观或西方的中国形象,所以为了找到更多的内容,必须以这个主题来扩大检索范围。

)在期刊网中,我输入“中国观”进行“主题”和“全文”查找,发觉内容过多,而且很多与主题不相关。

因此换成“篇名”项进行查找,共有64条记录。

其中有大量的人物的中国观研究,应有很强的启发性。

特别通过第1篇的篇名也查知有一部《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值得看一下。

同时我又用“中国形象”进行查找,又得到84份结果,与上表的检索一样,这些论文对于明恩溥的中国观的分析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此外由于明恩溥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我又查找万方数据库查找博硕士论文库,同样输入上述两词,特别是以“中国形象”为检索词输入,按关键词进行搜索时得到了10个结果,值得一看。

由于明恩溥长年在山东活动,所以要注意地方文献中有关的记载。

由于地域上的限制,我不能到原地考察,只能利用网络。

在山东省情网上(/),在界面的右方的搜索框中输入“明恩溥”三个字,得到专题库中有11条记录。

在相关的页面点击之后,有关明恩溥的三个字都变成了红色比较好找。

通览所有记录发现重要内容如下:王神荫撰《明恩溥--一个由义和团运动起家的传教士》(《基督教史料选辑》第3辑,1963年)明恩溥所在庞庄教会的发展概况。

在“山东各地概况”的德州地区也有2条记录,其中“德州教案”条目中提及“明恩溥”与此案相关;武城县的“重大事件”中也提及,1900年是管庄人反对传教士时,明恩溥等人被迫逃往烟台一台。

两则事件内容不多,应进一步查找原始材料。

(由于明恩溥研究涉及的主题较大,我还输入庚子赔款、义和团运动、鲁迅研究、面子等词进行检索,过程及结果略。

)(以上是我个人的查找策略及查找过程,括号中的字,只是为了说明而已,可不视为正文的一部分。

大家在做作业时,只要把自己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写清楚即可)。

若有不明之处,请发信件至xitianwei@.QQ:421637515(眼镜蛇),但晚上不上网。

爱心天使的感谢信敬爱的老师:您好!我是一只迷失方向的蝴蝶,虽然美丽却看不到前景;我是一只柔弱无力的小鸟,虽有翅膀却无法飞翔。

可自从遇上了您,我的生活便有了生气。

您没有常人所赞美的那种甜蜜的微笑,也没有大家所欣赏的那种柔情的细语,可在我心里,您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在传递着爱的暖流。

那一次,在我为朋友的误会而深感痛苦的时候,您凭借一段朗诵走进了我的世界。

那天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只见您稍一酝酿,深呼吸之后,便静静地朗读起来。

看到您的样子,好些同学都抿嘴窃笑。

是嘛,瞧您摇头晃脑,拖腔拉调,这是朗读吗?我禁不住也跟着笑了起来,可您似乎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

渐渐地,您越吟越带劲,越诵越凄切。

听得出,您近乎沙哑的声音是理智克制感情的结果。

默无声息的教室里,一张张面孔也都露出感动的神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