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教士的查找

合集下载

"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

"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

"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

方济各·沙勿略(St. Francois Xavier),是最早来东方传教的耶稣会士。沙勿略1506年4月7日出生在西班牙纳瓦拉省的哈维尔城堡,死于1552年。他是是耶稣会创始人之一,首先将天主教传播到亚洲的马六甲和日本。天主教会称之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是“传教士的主保”。

人物生平

早期生涯

沙勿略自幼生活在城堡中,尽管他经常接触到那些尚武的骑士们,但他的秉性却使他绕开了通向军界的道路,18岁进入巴黎的圣巴尔贝学院,接受一种全面的教育。由于他的学业优异,沙勿略22岁时已被任命为博韦学院亚里斯多德哲学讲师并被视为一名学者。

由于耶稣会把耶露撒冷当作自己的圣地,于是沙勿略于1536年离开巴黎前往威尼斯与先期已抵达此地的罗耀拉汇合,以便前往耶露撒冷朝圣。但由于欧洲国家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使他们无法前往东方,于是1537年沙勿略又紧随罗耀拉的足迹来到罗马。

1540年,沙勿略成为耶稣会的首批传教士,奉教廷之命前往东方的印度、日本等地传教。历经8个月的艰难航行,1541年12月沙勿略抵达果阿。在他写给罗耀拉会长的信中,说果阿已经俨然是一座基督教化的城市,那里有一所培养当地土著传教士的学院。

沙勿略在科莫林角进行几个月的布道工作之后,他冷静地认识到,在印度要取得传教事业的成功,那将是任重而道远的。所以他要求罗马教廷要派一些具有善意和良好品德的传教士到印度来。

目光转向东亚

为了广泛了解东方传教事业的普遍进展情况,1545年底沙勿略来到马六甲一带。4个月后,他又到了安汶岛。在熟悉东南亚海域诸岛后,他开始将目光转向东亚。

1813-1834年间来华传教士统计表

1813-1834年间来华传教士统计表

来华传教士(1813—1834)统计表
姓名 来华日期 离华日期 所属传道会 米怜(Willian wenku.baidu.comilne) 1813 伦敦传道会 麦都思(Walter H.Medhurst) 1817 伦敦传道会 史赖德(John Slater) 1817 1823 伦敦传道会 恩士(John Ince) 1818 伦敦传道会 美尔敦(Samuel Milton) 1818 1825 伦敦传道会 菲利民(Pobert Fleming) 1820 1824 伦敦传道会 赫达民(G.H.Huttman) 1820 1824 伦敦传道会 宏富礼(James Humphreys) 1821 1830 伦敦传道会 高大卫(David Collie) 1822 伦敦传道会 修德(Samuel Kidd) 1824 1832 伦敦传道会 台约尔(Samuel Dyer) 1826 伦敦传道会 施约翰(John Smith) 1826 1829 伦敦传道会 汤雅各(Jacob Tomlin) 1826 1836 伦敦传道会 郭实猎(Karl F.A.Gutzlaff) 1827 1829 伦敦传道会 叶伟良(William Young) 1828 伦敦传道会 俾治文(Elijah C.Bridgeman) 1830 美部会 雅裨理(David Abeel) 1830 美部会 陆特嘉(Harman Rottger) 1832 1846 荷兰传道会 伊云士(John Evans) 1833 伦敦传道会 崔理时(Ira Tracy) 1833 1841 美部会 约翰生(Stephen Johnson) 1833 美部会 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 1833 美部会 文信(Samuel Munson) 1833 美部会 伯驾(Peter Parker) 1834 1847 工作地区 马六甲 马六甲、巴达维亚 巴达维亚 槟榔屿 新加坡 马六甲 马六甲 廖岛 马六甲 马六甲 马六甲 马六甲 新加坡 遏罗、中国 巴达维亚 广州、澳门 曼谷、广州 廖岛 马六甲 广州、澳门 曼谷 广州、澳门 印度 广州、澳门

明清时期的西方传教士与文化传播

明清时期的西方传教士与文化传播

明清时期的西方传教士与文化传播

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逐渐涌入中国,他们除了宣传天主教信仰之外,还带来

了许多西方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这些传教士的存在,对中国的文化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传教士的活动

明清时期,来华的传教士大多数来自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等国家。

他们主要活动在广州、澳门、福建、河南等地,担任天主教的宣传工作,并与当地的士绅、官员建立了关系。这些传教士还翻译了一些西方哲学、科学、医学等方面的著作,使中国人民有机会认识到西方文化知识和科技的最新进展。

二、西方文化传播

西方传教士将许多西方文化知识传播到中国,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地理学、天文学等方面。他们通过翻译、出版、演讲等方式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的文化、宗教、思想以及药物等方面的知识。其中最有名的翻译者是利玛窦,他将欧洲文学、哲学、科学著作翻译成中文,向中国人传递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这些知识的传播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学识,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三、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影响

西方传教士所传达的知识和文化,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

国人从西方传教士那里了解到的和汲取到的一些文化理念,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形成了独特的交融。这种交流不仅扩大了中国人的知识面,还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四、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不仅传承了天主教信仰,还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一

步变革。他们传播的知识包括西方文学、艺术、音乐、药物等,这些知识和技能的

传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革。传教士们不仅带进了新思想,还传授了许多新技术,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明朝传教士利玛窦

明朝传教士利玛窦

明朝传教士利玛窦

青少年时代

利玛窦(Matteo Ricci)字西泰,号清泰、西江、大西域山人、利山人、西泰子。1552 年10 月6 日生于意大利的马切拉塔(Macerata)。马切拉塔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座名城,城中驻有教皇国马尔凯区的行政长官,设有高等法院,教皇国造币厂,以及创始于1290 年的大学,城内宗教事业非常发达。

利玛窦的父亲乔万尼·里奇是一名医生,曾任教皇国的市长和省长。母亲乔万娜·安乔莱利(Giovanna Angiolelli)生有八子四女,利玛窦为长子。少年时代的利玛窦,卷发碧眼,身体强健,性情活泼,聪明伶俐。初拜本奇文尼神甫为师,九岁时进入耶稣会新开办的学校学习,读完高小、初中,成绩优良,名列前茅。学生时代利玛窦就敬奉天主,有心修道,想入嘉布遣会或耶稣会,这是受他虔诚的母亲影响的结果。而父亲则希望儿子步入宦途,当市长、省长。十六岁那年,利玛窦读完中学,父亲送他去首都罗马进罗马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为将来谋取官职打下基础。

由于中学老师的介绍,利玛窦在罗马结识了一些耶稣会的神甫,不久即加入了耶稣会所立的圣母会。

在十九岁的时候,他写信给父亲,提出想要参加耶稣会,深入研究教义,并表示不愿结婚等。父亲接信后,甚为恼怒,准备立即赴罗马去训责和劝阻他,可是据说还没有动身就病倒了,反复三次都是如此。他父亲无可奈何,认为这是天主的旨意,只好打消了劝阻的念头,并复信同意他加入耶稣会。1571 年8 月15 日利玛窦入了耶稣会。1572 年进入耶稣会的罗马学院,学习五年。罗马学院是依纳爵·罗耀拉于1551 年创建的,采取当时的大学制,一切都求尽善尽美,作为耶稣会一切学院的模范。在学习期间,他非常用功,不仅对于神学,而且在拉丁文、哲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传教士是什么

传教士是什么

传教士是什么意思

【示例范文仅供参考】

---------------------------------------------------------------------- 传教士,一般指西方国家中一部分传播基督教的人士。基本指的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很少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大部分宗教使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

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士,一般传教士这个词是指基督教的宣教师。因为《马太福音》里耶稣讲:"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1622年,负责新大陆传教区的教廷传信部(今万民福音部)成立。

15世纪后期,随着地理大发现及西班牙、葡萄牙的对外扩张,欧洲传教士纷纷前往世界各地传教。中国是天主教传教的重点地区。明万历年间,耶稣会士率先入华,掀开了明清时期中西方科学与文化交流的序幕。从1552年到利玛窦1583年到达中国,共有32名耶稣会士、

24名方济各会士、2名奥斯定(奥古斯丁)会士和1名多明我会士试图在中国定居,但都未成功。直到1583年,耶稣会士罗明坚、利玛窦等始以“番僧”的身份到达肇庆,开启了耶稣会在中国内地传教的历史。此后,耶稣会陆续派遣传教士进入中国。当时,来华传教的西方教士有数百人之多,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沙勿略、罗明坚、利玛窦、龙华民、罗如望、庞迪我、熊三拔、艾儒略、邓玉函、汤若望、罗雅各等。

清代雍正年间,禁止天主教在华传播,传教士除少数在朝廷供职者可获豁免外,皆被逐离中国。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卷土重来。据天主教方面1949年统计,当时在中国传播天主教的外国传教士有5500人。

传教士来到中国的起因

传教士来到中国的起因

德国传教士
邓玉函,(Johann Schreck, 1576年-1630年5月11日),天 主教耶稣会德国传教士。生于 康斯坦茨。1618年4月16日,随 金尼阁在里斯本启程赴东方。 1619年7月22日抵达澳门。同行 的传教士还有汤若望、罗雅谷、 傅泛际。1621年到杭州传教。 1623年到达北京。1629年,经 徐光启推荐在历局任职,1630 年病逝于北京,享年55岁。埋 葬在北京滕公栅栏。著有《远 西奇器图说》。他第一个把天 文望远镜带进中国。他还是伽 利略的朋友。
4.为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服务
认真
听讲
欧洲的天主教传教士是跟随殖民者之后来到中国进行 宗教活动的.他们当中,有人以传教作掩护,在中国测 绘地图,搜集情报,为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服务。
1886年11月,移居北京,受曾纪泽之托,曾为曾氏子侄教 授英文。1890年7月,应李鸿章之聘,在天津临时任《时 报》主笔。次年10月,到上海接替韦廉臣为同文书会(广 学会)的督办(后改称总干事)。他与李鸿章、张之洞、 曾国荃、左宗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有过接触, 张之洞曾拨款1000两资助广学会,梁启超担任过他的中文 秘书。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期间,他积极 活动于上层人士之间,多次建议将中国置于英国“保护” 之下,聘请外国人参加政府,企图影响中国政局的发展, 结果都未如愿。他主张“更多地控制主要的大学、主要的 报纸、主要的杂志和一般的新读物。通过控制这些东西和 控制中国的宗教领袖,我们就控制了这个国家的头和背脊 骨”。他主持广学会达二十五年之久,出版<万国公报>等 十几种报刊,四十年间,出版2000多种书籍和小册子,成 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之一。

近代史上著名传教士

近代史上著名传教士

汤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

史和中国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

物。他以虔诚的信仰,渊博的知识,出

众的才能,奠定了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

上的重要地位。他在华40余年,经历了

明、清两个朝代,是继利玛窦来华之后

最重要的耶稣会士之一。他继承了利氏

通过科学传教的策略,在明清朝廷历法

修订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多有贡献,中

国今天的农历是汤若望在明朝前沿用的

农历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的"现代农历

"。他还著有《主制群徵》、《主教缘起》

等宗教著述。他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在

西学东渐之中成就了一番不可磨灭的成

绩。

伯驾Peter Parker 美国传教士,医生,外交官。1834年他受美国美部会派遣来到广州,是基督教差会派到中国的第一个传教医生。1835年11月4日,他在广州新豆兰街的丰泰洋行内租屋开设“眼科医局”,又称“新豆栏医局”。这是中国第一所基督教开办的新式医院,它是后来著名的广州博济医院的前身。1838年,伯驾担任了新成立的“中华医药传教会”副会长。1839年他曾为林则徐治疗过疝气。伯驾还是美国政府驻广州领事的秘书和翻译,战争期间伯驾回到美国,向美国政府主张对华开战。1844年,伯驾与裨治文随美国顾盛使团参与了《中美望厦条约》的谈判与签约。伯驾有一句名言:“中国人不服从,就毁灭。”曾呼吁美国出兵与英、法分占台湾、舟山、朝鲜。

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

美国传教士,美国赴华传教第一

人。裨治文1801年生于马萨诸塞

州,1829年9月神学院毕业后,

接受美部会(公理会)派遣,成为

该会第一个赴中国传教的传教士。

传道士位的分类和特点

传道士位的分类和特点

传道士位的分类和特点

传道士位通常指基督教中的传教职位,根据不同的教派和教会组织,传道士位的分类和特点可能会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道士位分类和特点:

1. 传教士(Missionary):负责在国内外传播基督教教义,通常需要接受专门的培训和派遣。

2. 牧师(Pastor):负责管理和领导一个教堂或教会团体,提供宗教指导和关怀。

3. 福音传道者(Evangelist):专注于传播福音和传教工作,通常在教堂或其他场所进行演讲和布道。

4. 青少年传道士(Youth Minister):负责面向青少年进行传教和培养,组织青少年活动和圣经学习。

5. 教育传道士(Educational Minister):负责在学校或教育机构中传播基督教教义和价值观。

6. 社区传道士(Community Minister):关注社区中的社会问题,通过传教和社会服务来改善社区状况。

这些传道士位的特点包括:

1. 宗教信仰坚定:传道士位通常需要对基督教信仰有深入的理解和坚定的信念。

2. 传教能力:传道士位需要具备有效地传达宗教信息和与他人分享信仰的能力。

3. 关怀和同理心:传道士位需要关心他人的灵性成长,并能够理解和支持他们的需要。

4. 领导能力:一些传道士位需要具备领导教堂或教会团体的能力,包括管理和组织能力。

5. 学习和培训:传道士位通常需要接受专业的宗教培训和学习,以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教派和教会组织可能对传道士位的分类和要求有所不同,以上仅为一些常见的分类和特点。如果你对具体的传道士位有兴趣,建议你与相关的教派或教会组织进行咨询,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当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做了什么

当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做了什么

当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做了什么

网络上美丽的福音使者1、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医院

中国此前也许有太医院之类的东西,但那与现代的医院概念相差甚远。外国传教士在进入中国后就开始医药活动。利马窦开创了传教与医疗并重的传教路线,法国传教士张诚曾用金鸡纳霜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疟疾,马礼逊也曾在澳门开办西医诊所。但最早在中国建立现代意义上医院,对中国的近代医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美国传教士彼得·伯驾。

伯驾〔Peter Parker〕1804年生于马萨诸塞,183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34年被美部会派遣来华,成为基督教第一个来华传教医生。1835年11月4日,他在广州新豆栏街7号的丰泰洋行内租屋开设“广州眼科医局”〔Canton Ophthalimic Hospital〕,又称“新豆栏医局”。这是中国第一所新式教会医院,西医自此正式传入中国。

1837年,伯驾在医局内向关韬等3名中国人传授西医知识,使关韬成为中国第一个“西医学医生”。从这个意义上讲,伯驾又是第一个向中国人传授现代医学的外国医生。后来的一些教会医院在中国非常有名气的湘雅医院、齐鲁医院、协和医院等至今仍然是全中国最好的医院,虽然它们的名称可能已经改了。

2、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图书馆

中国古代也有藏书楼,但是其功用是储藏,与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大相径庭。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最早最著名的是西什库教堂北堂图书馆。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一些城市的教堂机构和教会大学中创建了一座座令中国的藏书家瞠目结舌的明显居于先进水平的新式图书馆。其阅览规则,图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图书在民众中的流通状况和藏书利用程度与当时大清帝国的古代藏书楼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对于开启民智起了巨大的作用。

对传教士的评价

对传教士的评价

真正意义上的传教士出现在近代,在当时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传教士们传播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但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其弊端也不断显现出来。

早期, 传教士在中国的历史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新航路开辟时期,也就是中国明清时期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近代科学制品,还有大量的近代地理知识,《万国坤舆图》就是其中的代表。再者,传教士在某种程度上使中国移风易俗,提高妇女地位。

传教士办的教会学校为我国民众提供了接受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渠道,在改变清末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性作用。其所带来的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和动摇了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导向作用,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清末民国创立之前,传教士也为中国的反封建做出了贡献,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发展。

但是,在后期,传教士的盛行也带来了重大的弊端,例如在鸦片战争中,他们成为了列强的探子,利用特殊身份进行间谍活动,导致中国情报的大量损失,危害巨大。而且,传教士强行推行基督教,与中国百姓发生冲突,袭击中国民众,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3位外国传教士

中国历史上的3位外国传教士

中国历史上的3位外国传教⼠中国历史上的3位外国传教⼠

1)明代万历年间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0⽉6⽇-1610年5⽉11⽇),出⽣于意⼤利

马尔凯州的马切拉塔,天主教耶稣会意⼤利籍神⽗、传教⼠、学者,天主教在

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第⼀位阅读中国⽂学并对中国典籍进⾏钻研的西⽅学

者。在中国历史上,他作为外国⼈第⼀次被皇帝允许在中国领⼟安葬。他的著

作对中国后世产⽣了深远影响。

1577年利玛窦被派往东⽅传教,来到葡萄⽛⾥斯本。1580年利玛窦年被授予神

职神⽗,他接到命令前往澳门帮助罗明坚进⼊中国的尝试。1583年(明神宗万

历⼗⼀年)来到中国居住,同年9⽉,在肇庆建⽴了第⼀个传教驻地,利玛窦出

版了第⼀份中⽂世界地图,并⽤中⽂和罗明坚起草了第⼀部《祖传天主⼗诫》。

1608年印刷《畸⼈⼗篇》,并在同年开始编纂他的历史著作,《基督教远征中

国史》。1610年5⽉11⽇,因病卒于北京。

//////////////////////////////////////

 2)明末清初。

汤若望(1592年~1666年)外⽂名: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别名:

约翰·亚当·沙尔·冯·⽩尔国籍:德国民族:⽇⽿曼出⽣地:德国科隆

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天主教耶稣会修⼠、神⽗、学者。在中国⽣活47年

,历经明、清两个朝代。逝世后安葬于北京利马窦墓左侧,康熙朝封为“光禄

⼤夫”,官⾄⼀品(⼀级正品)。在科隆有故居,塑有雕像。在意⼤利耶稣会档

案馆有他⼤量资料。

汤若望在中西⽂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中国科技史上是⼀位不可忽视

传教士

传教士
天主教耶稣会士利玛窦(1552—1610)
传教士:马礼逊
• 中文名:马礼逊 英文名:Robert Morrison • 出生地:大不列颠 • 出生日~逝世日:1782.1.5~1834.8.1 • 职业:基督新教传教士,翻译家,汉学家 • 主要成就:中国境内首次全译《圣经》编撰第一部《华英
字典》创办《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中国大陆首位基督新教 传教士
开办“英华书院”,开传教士创办教会学校之先河; 他又和东印度公司医生在澳门开设眼科医馆,首创医药传 教的方式。他所开创的译经、编字典、办刊物、设学校、 开医馆、印刷出版等事业,使其成为开创近代中西文化交 流的先驱 。
第一中文版
《圣经》,就是 出自马礼逊之手。 另外,他也编撰 《华英字典》, 在澳门出版了第 一卷,到1823年 陆续出齐,仅从 《康熙字典》收 进的汉字加以英 译就达四万余字。 马礼逊在沟通英 中文化方面付出 了巨大的劳动。
教士身份,从事西方间谍活动。
许多传教士秉持着弘扬福音普世济民的宗教信仰为中国百姓做 了很多好事
西方传教士开办的女子学堂
高等学院毕业生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播教义的同时,也
传入了大量西方科技。但这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只有少数士 大夫了解,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 好的普及。
• 这些慈幼机构一般规模都不大,仅有数十名孤儿。 他们在这里除了接受宗教知识和必要的识字教育 外,一般还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糊火柴盒, 编织渔网、草帽缏、毛衣,刺绣,缝纫,印刷, 刻字,木工和铁工等。通过教养兼施,这些慈幼 机构培养了孤儿及残疾儿童自立自救的能力。

对传教士的评价

对传教士的评价

真正意义上的传教士出现在近代,在当时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传教士们传播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但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其弊端也不断显现出来。

早期, 传教士在中国的历史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新航路开辟时期,也就是中国明清时期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近代科学制品,还有大量的近代地理知识,《万国坤舆图》就是其中的代表。再者,传教士在某种程度上使中国移风易俗,提高妇女地位。

传教士办的教会学校为我国民众提供了接受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渠道,在改变清末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性作用。其所带来的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和动摇了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导向作用,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清末民国创立之前,传教士也为中国的反封建做出了贡献,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发展。

但是,在后期,传教士的盛行也带来了重大的弊端,例如在鸦片战争中,他们成为了列强的探子,利用特殊身份进行间谍活动,导致中国情报的大量损失,危害巨大。而且,传教士强行推行基督教,与中国百姓发生冲突,袭击中国民众,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著名来华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

著名来华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

2.1.2著名来华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

1“泰西学士”利玛窦

利玛窦(中文名)(1552年-1610年),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在“东学西渐”的历史上,其名字同马可·波罗一样响亮。他30岁时于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传教,直至去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通过“西方僧侣”的身份,“汉语著述”的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并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颇受士大夫的敬重,被尊称为“泰西儒士”。他的著述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1)利玛窦28年的中国行

1582年,利玛窦到达中国的第一个地点——澳门。为什么?

由于明朝的海禁政策,之前的传教士都未能进入中国传教。因为欧洲的葡萄牙人在澳门获得居住权,来自欧洲的传教士们只能停留在澳门。传教士们想通过汉语著述天主教义来吸引中国人,“练习用他们的语言写作,作为一种吸引捕捉他们心灵的手段。”因此传教士常常先在澳门努力学习汉语,再图传教。利玛窦亦是自澳门开始学习汉语的,并对迥异于拼音文字不同的汉字感到很兴奋,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1584年利玛窦与同伴获准入居广东肇庆,身穿佛教僧侣的服饰,对中国官员自称来自“天竺”(今印度和巴基斯坦),致使中国人以为他们是佛教徒。为了传教,他们从西方带来了许多用品,比如圣母像、地图、星盘和三棱镜等。利玛窦带来的各种西方的新事物,吸引了众多好奇的中国人。特别是他带来的地图,令中国人眼界大开。利玛窦利用解释各种西方事物的机会,传入的现代数学、几何、世界地图、西洋乐等西方文明,还同时偷偷地介绍了他们的天主教信仰。

传教士野人问题参考答案

传教士野人问题参考答案

传教士野人问题参考答案

传教士-野人问题

有N个传教士和N个野人要过河,现在有一条船只能承载K个人(包括野人),K<N,在任何时刻,如果有野人和传教士在一起,必须要求传教士的人数多于或等于野人的人数。

设M为传教士的人数,C为野人的人数,用状态空间发求解此问题的过程如下:

M、C = N,boat = k,要求M>=C且M+C <= K

初始状态目标状态

L R L R

M 3 0 M 0 3

C 3 0 C 0 3

B 1 0 B 0 1

(1)用三元组来表示(ML , CL , BL)

其中0<=ML , CL <= 3 , BL ∈{ 0 , 1}

(3 , 3 , 1) (0 , 0 , 0)

(2)规则集合

P10if ( ML ,CL , BL=1 ) then ( ML–1 , CL , BL –1 )

P01if ( ML ,CL , BL=1 ) then ( ML , CL–1 , BL –1 )

P11if ( ML ,CL , BL=1 ) then ( ML–1 , CL–1 , BL –1 )

P20if ( ML ,CL , BL=1 ) then ( ML–2 , CL , BL –1 )

P02if ( ML ,CL , BL=1 ) then ( ML , CL–2 , BL –1 )

Q10if ( ML ,CL , BL=0 ) then ( ML+1 , CL , BL+1 )

Q01if ( ML ,CL , BL=0 ) then ( ML , CL+1 , BL +1 )

传教士(传播宗教的人士)详细资料大全

传教士(传播宗教的人士)详细资料大全

传教士(传播宗教的人士)详细资料大全

传教士,一般指西方国家中一部分传播基督教的人士。基本指的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很少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大部分宗教使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

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士,一般传教士这个词是指基督教的宣教师。因为《马太福音》里耶稣讲:“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1622年,负责新大陆传教区的教廷传信部(今万民福音部)成立。

基本介绍

•中文名:传教士

•外文名:missionary

•职业:传播宗教的人士

•宗教:佛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

•传教团体:耶稣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

•著名人物:金尼阁、利玛窦、马礼逊、裨治文

•清末人物:李佳白、雷鸣远、伯驾、明恩溥

•主要国籍:葡萄牙、义大利、法国

•现代组织:罗马教廷万民福音部

•装饰:各国传教士服饰解析

传播方法,曲线传教,遭遇阻扰,政教关系,组织形式,教会团体,著名传教士,侵略帮凶,双重身份,政教矛盾,侵华条约,掠夺工具,侵华论调,积极因素,募捐赈灾,传播科学,

传播方法

欧洲传教士为了打开传教之路,很注意用欧洲也存在高度发达的文明的事实打击中国人的中国中心的文化观。他们的翻译西方科技著作,介绍世界地理和域外文明,都服从于这一目的。在明代,欧洲传教士向中国输入宗教和科学,传播科学并不比宗教少,因为中国人需要科学知识,只谈宗教不能得到士大夫的尊信。清代康熙前期也有传

教士,但是他们很少谈科学(除一些天文历法),这是因为汉人不敢接近西洋人,传教士失去士大夫的支持,宗教也就遭到满族统治者的压迫,不能像明末那样顺利发展。而在当时来华的传教士的科学素养并不比明朝中国的学者高明多少。 16世纪欧洲思想界的主导因素依然是神学,科学依然处于裨女的地位。耶稣会兴办教育的目的也只是让传教士掌握必要的知识以论证上帝的存在。《几何原本》的传播就是很好的例子。《几何原本》最为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它严密的逻辑体系,传教士学习《原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这种形式逻辑运用的宗教论证中。在传教士眼里科学仅仅只是一种感悟上帝的手段。明代的传教士利玛窦,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正如他在《中国札记》中所说:“于天主教的信仰奥秘相比,那(科学)真是雕虫小技而已。”利玛窦之后,另一位中国教区的会长龙华民,甚至直接把科学排除到传教士的言行之外。可见,传教士对科技的认识远远没有达到徐光启的水平。以利马窦和汤若望为例。一开始利马窦为传教而传教,结果到处碰钉,相当不顺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传教士“明恩溥”的查找

(要查找此人的资料必须要有更多的信息,否则无从下手,所以这个主题要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查找此人的相关生平简历,然后根据这些内容再深入查找。)

第一步:事实、数据查找

一、检索标志

1、(从这个简章的主题来看检索标志只能是“明恩溥”这个人名作为入手

点。)检索标志:人物--明恩溥

二、查找简要生平及相关的信息

1、上述的检索标志是人物名称,要了解应借助相应的人物辞典。因其是传教士,所以根据学所知识我选用了《近代外国来华人名辞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该辞典正文按外国人的姓名字母顺序排列,在后附有中国人名拼音索引,我由拼音索引,查到明恩溥的相关内容在第443页。内容如下:Smith, Arthur Henderson(1845-1932),明恩溥(明恩普)史密斯,阿瑟·亨德森

美国公理会教士。1872年来华,最初在天津,1878年来山东庞庄传教,兼任上海《字林西报》通讯员。1905年辞宣教职,留居通州,致力写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回美。后附其作品的中文与英文名称(略)。

2、接着利用google的引擎,输入“明恩溥”进行搜索共有8050项内容,其是大部分是有关图书的介绍,利用“明恩溥not 出版社”或“明恩溥not中国人的素质”两词想缩小范围,但不理想,所以只是进行浏览,从中可以了解到:

(1)、明恩溥的chinese Characteristic一书,有多种译本,如《中国人的素质》

《中国人的性格》等名称,另有电子文本下载。另外village life in China 一书也有中译本。

(2)、明恩溥的作品中《中国人的素质》一书的影响巨大。“本书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是这方面第一本带有社会学性质的著述,对后世学人影响极深。”他的书受到中国的鲁迅等人的的推崇。

(/search.aspx?index=2&q=(%E7%BE%8E)%E6%98%8E%E6%81%A9%E6%B A%A5%E8%91%97蔚蓝网)

(3)、明恩溥于1872年来中国传教,先后居住于天津、山东、河北等地,其中大部分时间在山东恩县的庞庄。

(4)、“1908年,美国正式宣布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计1160余万美元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明恩溥与此事有关。因此人民网“影响近现代中国的50个外国人”一文中有其名。/GB/1032/4655980.html

5、1926年回美国。

根据引擎检索页面下提供相关检索的提示,我直接点击“明恩溥a.h.smit h”进行搜索,但新的信息并不多。于是我将英文名“A.H.Smith”作为检索词,出现的内容相关度不高,第一条竟然是有关力学的。因此我没有继续查阅,将其名字全称“Arthur Henderson Smith”作为检索词,为防止信息泛滥,在检索词上加了引号进行检索。共有1940项内容。

第一个网页打不开,第二个网页上就是有着明恩溥的讣告,里面有其生平简历,以及相片。了解到,他曾在中国进行赈灾活动,在北京参加过抵抗义和团的运动。另外了解到明恩溥在来华之前,曾在四个学校就读过。“Beloit college in 1867 and studied in Andover Theological seminary, 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in New York City, and the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of New York”。(网址我忘记复制下来,要补)

3、从以上的信息,可以得出以下检索标志

人物: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史密斯、鲁迅

时间:1845-1932、及此后至今的时段(因为要找在明之后的相关文章)类别:近代史、中美关系史、

事件:义和团运动、庚子还款、

主题:传教士、公理会、国民性中国国民性、中国观、中国形象、中美关系、字林西报、

文献类型:全面、中外文

地点:山东、北京通州,上文提及四所大学、资料可能所在的地点:有闽江学院图书馆、福建师大图书馆、省图、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等。

第二步:

一、原始材料:传教士的作品包括他的书信以及发表的作品。

(因为我本身就在师大就读,所做的题目又是自己熟悉的领域,知道我院图书对我帮助不大,因此不选我校图书馆。)

我先到国家图书馆:/GB/channel1/index.html,在馆藏资源栏目下,点击馆藏目录检索,进入登录页面后点击“匿名登录”,进入检索页面。在检索框中输入“明恩溥”一词,并选择“任意字段”作为条件进行检索。只得到12个结果。都是有关chinese Characteristic 和village life in China 中译本。输入英文全名也没有新的发现。

上述的两本书中文本师大图书馆已有,明恩溥的其他著作如何找寻。

我利用福建师大图书馆的《馆藏英文善本目录》进行查找。该书是按杜威十进分类法进行编排,没有其他可供检索的索引,只能用手工一页一页的翻,在951类下找到了中国人的振兴、暴乱中的中国,中国人的歌谣熟语、来华青年传教士指南,今日的中国和美国等五本书。此外由于chinese Characteristic一书的传播面极广,我在师大外文馆的目录柜中进行查找,找到日文本的支那人气质一书。

为了确认明恩溥图书的具体数量,我进入耶鲁大学图书馆进行查找。(选择这个图书馆,是因为个人学识。该大学与当时美国的教会关系密切,有关教会的材料相当丰富。)主要是查找一个作者的图书,所以从作者入手,按要求输入“Smith,A.H.”,出现页面里的人名很多,根据生卒年,选择第5个进行查看。共有40个结果,在一番对比后,我发现还有China vaagner! 、Sketches of a country parish和Rex Christus三本书没有。另外发现,明恩溥还给By the great wall一书写序。

上述三本书,我还进入了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查找(因为这地方有人脉关系,若有就可以找人帮忙),又找到了Rex Christus在浸会大学。(具体查找过程从略)

另外作为传教士,当时的教会杂志上应有他的文章,在师大有Chinese Record,于是我利用Chinese Record 索引进行查找。该索引按主题编排,其中与明恩溥有关的作品相当多,不仅有明恩溥写的,也有人引用和论及明恩溥的。时间从1874到1920。(在此后找原文过程中也发现Sketches of a country parish一书原来曾是以文章形式发表的。)

当然还有明恩溥所在的公理会的档案中有大量相关的报告,查档案要去档案馆。但由于该档案在美国,不过华中师大有其缩微胶卷,只能手工检索。所以没能写出检索过程。不过在网上,明恩溥曾就读过的Beloit学院有公布校内收藏的档案目录。后曾写信过去,免费得到了一些材料。(网址同上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