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膜分离过程+(6h)

合集下载

膜分离技术工艺流程

膜分离技术工艺流程

膜分离技术工艺流程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利用半透膜对物质进行分离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制药等领域。

膜分离技术工艺流程是指在膜分离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操作步骤,下面将详细介绍膜分离技术的工艺流程。

1. 前处理膜分离技术的前处理是为了避免膜污染和膜堵塞,通常包括预处理和中间处理两个阶段。

预处理主要是对原始液进行粗处理,如过滤、沉淀、调节pH值等,以去除悬浮固体、胶体颗粒和大分子物质。

中间处理主要是对预处理后的液体进行细处理,如活性炭吸附、氧化、消毒等,以去除溶解性有机物、微生物和残留氧化剂等。

2. 膜分离膜分离是整个工艺流程的核心步骤,通过半透膜的选择性渗透作用,将原始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分离。

根据分离机理的不同,膜分离可以分为压力驱动型和浓度驱动型两种。

压力驱动型膜分离主要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和逆渗透等技术,可以用于分离悬浮物、胶体、溶解性大分子和溶质等。

浓度驱动型膜分离则是利用溶剂的浓度差异来实现物质的分离,如蒸发浓缩、气体分离等。

3. 后处理膜分离后处理主要是对膜分离过程中产生的浓缩物和稀释物进行处理。

浓缩物通常需要进一步处理以达到满足特定要求的浓度或纯度,如结晶、干燥、沉淀等。

而稀释物则需要进行废液处理,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后处理过程中还可能包括对膜进行清洗和维护,以保证膜的使用寿命和分离效果。

4. 控制参数在膜分离技术工艺流程中,需要对一些关键参数进行控制,以确保膜分离的效果和稳定性。

例如,控制进料流量和压力可以影响渗透通量和分离效果;控制膜的温度可以改变物质的渗透速率和选择性;控制清洗液的pH值和浓度可以去除污染物和恢复膜性能。

这些参数的控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和膜的特性进行优化。

5. 能耗评估膜分离技术工艺流程的能耗评估是指对整个工艺流程中能源消耗进行评估和优化。

膜分离过程中主要的能耗包括泵送能耗、压缩能耗、加热能耗和冷却能耗等。

通过对能耗的评估和优化,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膜分离的过程

膜分离的过程

膜分离的过程
什么是膜分离过程?
膜分离过程是指应用膜作为一种分离材料来处理物质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在流体中分离出不同的溶质,产生不同的浓度溶液,它的应用涵盖了污水处理、啤酒制造、水质净化等。

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流体中,膜会有效地过滤细微悬浮物,它们的大小会被膜特定的孔径限制,只有尺寸较小的悬浮物(如颗粒、离子、生物活性物质等)才能通过膜,而大尺寸物质(细菌、反应产物、色素等)则被留在膜的外侧。

因此,可以通过选择膜的孔径,有效地分离出不同粒径的悬浮物,从而实现净化的目的。

膜分离过程包括四个主要步骤:第一步是膜的选择,根据要净化的物质,选择合适的膜材料、孔径大小、孔隙率等;第二步是膜层的渗透,使溶液渗透到膜内,从而实现分离;第三步是洗涤步骤,在洗涤过程中,将被留在膜内侧的粒子、有机物流失掉;第四步则是从膜内收集物质,得到清洗物质。

膜分离过程的优势在于它具有高效率、低成本、无污染等特性,它不仅能节省能源消耗,更可有效地回收有用的资源,是目前大多数分离处理过程的理想选择。

- 1 -。

膜分离的操作方式

膜分离的操作方式

膜分离的操作方式1. 膜分离的基本原理膜分离是一种通过膜的选择性通透性实现物质分离的技术。

膜分离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膜的孔隙结构或表面性质,使得不同成分的物质在膜上发生不同的传质、传递现象,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2. 膜分离的操作步骤膜分离的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前处理、膜分离过程和后处理三个部分。

2.1 前处理前处理是指在膜分离过程之前对原料进行的处理步骤,主要目的是去除悬浮物、颗粒物、胶体物等杂质,以保护膜的使用寿命和效果。

常见的前处理方法包括沉淀、过滤、调节pH值等。

2.2 膜分离过程膜分离过程是指将前处理后的原料通过膜分离设备进行分离的步骤。

根据不同的分离机理和应用需求,膜分离过程可以分为压力驱动式、浓度差驱动式和电场驱动式三种方式。

2.2.1 压力驱动式膜分离压力驱动式膜分离是指通过施加一定的压力差,使原料液体在膜上发生渗透和分离的过程。

常见的压力驱动式膜分离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和逆渗透等。

压力驱动式膜分离的操作步骤: 1. 将前处理后的原料液体通过泵送至膜分离设备。

2. 施加一定的压力差,使原料液体在膜上发生渗透和分离。

3. 收集通过膜的纯净产物,将未通过膜的浓缩物排出。

2.2.2 浓度差驱动式膜分离浓度差驱动式膜分离是指通过维持两侧溶液的浓度差,使溶质通过膜进行传质和分离的过程。

常见的浓度差驱动式膜分离包括电渗析和渗透气体分离等。

浓度差驱动式膜分离的操作步骤: 1. 将前处理后的原料液体分为两侧,分别放置在膜分离设备的两侧。

2. 维持两侧溶液的浓度差,通过膜进行溶质的传质和分离。

3. 收集通过膜的纯净产物,将未通过膜的浓缩物排出。

2.2.3 电场驱动式膜分离电场驱动式膜分离是指通过在膜上施加电场,利用离子的电荷特性进行传质和分离的过程。

常见的电场驱动式膜分离包括电渗析和电吸附等。

电场驱动式膜分离的操作步骤: 1. 将前处理后的原料液体通过泵送至膜分离设备。

2. 在膜上施加电场,使离子在膜上发生迁移和分离。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膜的定义膜是分离两相和选择性传递物质的屏障。

膜的分类1.按膜的结构分类2.按化学组成分类3.按分离机理分类4.按几何形状分类按膜的结构分类按化学组成分类按分离机理分类膜分离的定义和分类1.反渗透和纳滤2.超滤和微滤3.渗析和电渗析4.载体促进传递5.渗透汽化6.膜精馏和膜萃取7.气体分离反渗透原理膜的迁移方程反渗透膜与纳滤膜及其组件1.高压反渗透膜2.低压反渗透膜3.超低压反渗透膜反渗透和纳滤应用反渗透与纳滤工艺流程反渗透和纳滤应用反渗透:1.水纯化 2.溶质浓缩纳滤:溶质浓缩超滤原理膜结构:超滤膜多为不对称结构,由一层极薄(通常小于1μm)并具有一定尺寸孔径的表皮层和一层较厚(通常为125μm左右)并具备海绵状或指状结构的多孔层组成。

前者起分离作用,后者起支撑作用。

“筛分”理论膜的截留效果取决于膜的孔径大小。

比较全面的解释在超滤膜分离过程中,膜的孔径大小和膜表面的化学性质等将分别起着不同的截留作用。

超滤膜超滤膜的性能指标主要有以下两个:①渗透通量:纯水渗透速率 (一般在0.1~0.3MPa下测定);②截留率:截留分子量曲线。

另外,超滤膜的耐压性、耐清洗性、耐温性等性能对于工业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制备方法目前商品化的有机材质的超滤膜都是采用相转化法制得的,所采用的材质有磺化聚砜、聚砜、聚偏氟乙烯、纤维素类、聚丙烯腈、磺化聚醚砜、聚醚砜、聚酰胺、聚醚酮。

此外还有陶瓷超滤膜,主要是由Al2O3、ZrO2用Sol—Gel法制得。

超滤操作工艺重过滤操作:用于大分子和小分子的分离。

间歇操作:常用于小规模生产。

连续式操作:常用于大规模生产。

连续式操作时组件的配置有单级和多级两类。

超滤应用超滤在需将尺寸较大的分子或微粒与低分子物质或溶剂分离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超滤装置可单独运行,也可与其他处理设备结合应用于各种分离过程。

超滤浓缩的优点是无相变、一般不需加热、工序简单、适用pH范围宽和防止失活等,很适于热敏性物质的分离浓缩。

膜分离技术书

膜分离技术书

膜分离技术书一、前言膜分离技术是一种以膜为介质,利用膜的特殊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和浓缩的技术。

膜分离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节能环保、分离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制药、环保等领域。

本书将对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膜材料、膜分离过程、膜分离设备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膜分离技术是一种物理分离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膜的特殊性质,将混合物分离成两个或多个组分。

膜的特殊性质包括选择性、通透性和分离度。

选择性是指膜对不同组分的分离能力,通透性是指膜对组分的透过能力,分离度是指膜对组分的分离效果。

膜分离技术主要分为压力驱动膜分离和电动势驱动膜分离两类。

压力驱动膜分离包括压力过滤、超滤、微滤和逆渗透等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压力差将混合物通过膜,将其中的大分子、悬浮物、胶体等分离出来。

电动势驱动膜分离包括电渗析、电吸附、电解质转移和电渗透等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电动势将混合物中的离子、分子等分离出来。

三、膜材料膜材料是膜分离技术的核心,其性能直接影响膜分离的效果。

常用的膜材料包括有机膜、无机膜和复合膜。

有机膜是以有机高分子为原料制成的膜,具有良好的弹性、可塑性和化学稳定性。

常用的有机膜包括聚酯膜、聚醚膜、聚氨酯膜、聚丙烯膜等。

无机膜是以无机材料为原料制成的膜,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耐腐蚀性能和高通透性。

常用的无机膜包括陶瓷膜、金属膜、玻璃膜等。

复合膜是由有机膜和无机膜组成的复合材料,具有有机膜的弹性和无机膜的耐高温、耐腐蚀性能和高通透性。

常用的复合膜包括聚酰胺膜、聚醚膜、聚氨酯膜等。

四、膜分离过程膜分离过程包括前处理、膜分离和后处理三个步骤。

前处理是指将原料进行预处理,去除其中的杂质、悬浮物、胶体等,以保证膜的正常运行。

常用的前处理方法包括沉淀、过滤、调节pH值等。

膜分离是指将预处理后的原料通过膜,将其中的组分分离出来。

膜分离的具体方法包括压力过滤、超滤、微滤、逆渗透、电渗析、电吸附、电解质转移和电渗透等。

膜分离过程

膜分离过程

Yang Yanzhao
SHANDONG UNIVERSITY SHANDONG UNIVERRSITY
膜发展的三个阶段: 膜发展的三个阶段: 1 50年代—— 奠定基础 50年代 年代—— 2 60 — 70年代—— 发展 70年代 年代—— 3 80年代 至今—— 发展深化 80年代 至今——
溶剂、 溶剂、 小分子
透过膜 截留
溶质、大分 溶质、 子、微粒
Yang Yanzhao
SHANDONG UNIVERSITY SHANDONG UNIVERSITY SHANDONG UNIVERSITY SHANDONG UNIVERSITY
应用领域 化学工业、海水淡化、食品加工、 化学工业、海水淡化、食品加工、生物医药 技术、 技术、废水处理等 反渗透: 反渗透: 低分子溶质 水或具有氢键的溶剂 (一)特点:两者粒子大小数量级相同, 特点:两者粒子大小数量级相同, 两侧压差较大
依据传质机理得: 依据传质机理得:
主要取决与膜的结构 溶剂: 溶剂: JV = A( ∆p - ∆Π ) 、操作温 同时受压力、 同时受压力 度的影响
SHANDONG UNIVERSITY SHANDONG UNIVERSITY SHANDONG UNIVERSITY SHANDONG UNIVERSITY
∆p — 膜两侧的压降,MPa 膜两侧的压降,
主要取决与膜的结构 膜两侧的渗透压,同时受压力、 MPa ∆ π — 膜两侧的渗透压,同时受压力、操作温 度的影响
溶质: Js = B( c1 – c2 ) 溶质: B — 溶质的透过系数
c1 、c2 —— 分别为膜两侧溶液中溶质的摩 尔浓度,kmol·m-3 尔浓度,kmol·m
SHANDONG UNIVERSITY SHANDONG UNIVERSITY SHANDONG UNIVERSITY SHANDONG UNIVERSITY

膜分离过程

膜分离过程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减缓措施
一是提高料液的流速,控制料液的流 动状态,使其处于紊流状态,让膜面处的 液体与主流更好地混合; 二是对膜面不断地进行清洗,消除已 形成的凝胶层。
16
zhangru2002@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3 纳滤
2e separation)
30年代 年代 40年代 年代 50年代 年代 60年代 年代 微孔过滤 渗析 电渗析 反渗透
70年代 超滤 年代 80年代 气体分离 年代 90年代 渗透汽化 年代 EDI技术 电去离子 ) 技术(电去离子 现代 技术
浓度梯度
除去小分子有机物或无机离子,奶制品脱盐, 小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离子的去 除去小分子有机物或无机离子,奶制品脱盐,蛋白 质溶液脱盐等 除 离子脱除、 离子脱除、氨基酸分离 小分子有机物与水的分离 10 苦咸水、海水淡化,纯水制备,锅炉给水, 苦咸水、海水淡化,纯水制备,锅炉给水,生产工 艺用水 醇与水分离,乙酸与水分离,有机溶剂脱水, 醇与水分离,乙酸与水分离,有机溶剂脱水,有机 液体混合物分离( 液体混合物分离(如脂烃与芳烃的分离等
8
zhangru2002@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各种膜分离范围
膜过程
粒子过滤 微滤 超滤 纳滤 反渗透 渗透蒸发
分离机理 体积大小 体积大小 体积大小 溶解扩散 溶解扩散 溶解扩散
分离对象
孔径/nm
固体粒子
0.05~10μm的固体粒子
>10000
50~10000
电渗析 离子交换膜 渗透蒸 致密膜或复合膜 发
电位差 浓度梯度
zhangru2002@

第四章膜分离过程原理(完整版)

第四章膜分离过程原理(完整版)
对于理想气体在多孔膜中的传递,如果膜两侧的气体总压 力、温度相等,则可用气体的分压差作为推动力来表示。 若忽略主体流动,则气体的渗透通量可用费克定律来计 算:
4.2 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
• 微滤是指大于0.1μm的颗粒或可溶物 被截流的压力驱动型膜过程(MF)
• 超滤是指小于0.1μm大于2nm的颗粒 或可溶物被截流的压力驱动型膜过 程(UF)
• 反渗透是指高压下溶剂逆着其渗透 压而选择性透过的膜过程(RO)
• 纳滤是指小于2nm的颗粒或可溶物被 截流的压力驱动型膜过程(nF)
• 超滤的操作模式基本上是死端过滤和错流过滤 两种。产物既可以是渗透液,也可以是截留液 或者二者都有。
微孔过滤
用于从气相或液相物质中截留分离微粒、 细菌、污染物等。 1 微过滤膜:孔径0.025 ~ 3m,特种纤维 素酯、高分子聚合物制成。
三醋酸酯纤维素 聚四氟乙烯 尼龙-66
亲水型
憎水型 通用型
式中,ci—溶质物质的量浓度,kmol/m3; n—溶液中的组分数。
对电解质水溶液,常引入渗透压系数来校 正偏离程度,对水溶液中溶质i组分, 其渗透压可用下式计算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以下简化方程计算
• 4.2.1.2反渗透操作特性参数计算
基于Sourirajan的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机理,溶剂和溶 质通量可用Kimura-Sourirajan模型求算 溶剂通量
盐,氨基酸,糖 的浓缩,淡水 制造
脱盐,除变性剂
脱盐,氨基酸和 有机酸的分离
有机溶剂与水的 分离,共沸物 的分离(如乙 醇浓缩)
4.2.1.1渗透和渗透压 盐溶液 纯水
1885 年 , Van’t Hoff 渗透压定律:
·R·T·Ci 渗透是在膜两边渗透压 差—— 的作用下的溶 剂流动;而反渗透、超 滤是在一外加压力差 P > 的作用下, 溶剂逆 向流动。

膜分离技术基础概论

膜分离技术基础概论

《膜分离技术》教案第一章:膜分离技术概述1、膜科学与基础科学的关系膜科学与基础科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膜的定义及特性所谓的膜,是指在一种流体相内或是在两种流体相之间有一层薄的凝聚相,它把流体相分隔为互不相通的两部分,并能使这两部分之间产生传质作用。

膜的特性:不管膜多薄, 它必须有两个界面。

这两个界面分别与两侧的流体相接触。

膜传质有选择性,它可以使流体相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其它物质透过。

3、膜的分离过程原理膜分离过程原理:以选择性透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边施加一个推动力(如浓度差、压力差或电位差等)时,使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通常膜原料侧称为膜上游,透过侧称为膜下游。

4、分离膜的种类5、膜分离技术发展简史高分子膜的分离功能很早就已发现。

1748年,耐克特(A. Nelkt )发现水能自动地扩散到装有酒精的猪膀胱内,开创了膜渗透的研究。

1861年,施密特(A. Schmidt )首先提出了超过滤的概念。

他提出,用比滤纸孔径更小的棉胶膜或赛璐酚膜过滤时,若在溶液侧施加压力,使膜的两侧产生压力差,即可分离溶液中的细菌、蛋白质、胶体等微小粒子,其精度比滤纸高得多。

这种过滤可称为超过滤。

按现代观点看,这种过滤应称为微孔过滤。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分离膜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

1961年,米切利斯(A. S. Michealis )等人用各种比例的酸性和碱性的高分子电介质混合物以水—丙酮—溴化钠为溶剂,制成了可截留不同分子量的膜,这种膜是真正的超过滤膜。

美国Amicon 公司首先将这种膜商品化。

50年代初,为从海水或苦咸水中获取淡水,开始了反渗透膜的研究。

1967年,DuPont 公司研制成功了以尼龙—66为主要组分的中空纤维反渗透膜组件。

同一时期,丹麦DDS 公司研制成功平板式反渗透膜组件。

反渗透膜开分离膜高分子膜液体膜生物膜带电膜非带电膜阳离子膜阴离子膜过滤膜精密过滤膜 超滤膜 反渗透膜纳米滤膜始工业化。

膜分离ppt课件

膜分离ppt课件

·
5
压力
·
6
膜分离过程的特点:
① 多数膜分离过程无相变发生, 能耗通常较低。 ② 膜分离过程一般无需从外界加入其他物质,从
而可以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 ③ 膜分离过程可使分离与浓缩、分离与反应同时
实现,从而大大提高了分离效率。 ④ 膜分离过程通常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因而特别
适用于热敏性物质的分离、分级、浓缩与富集。
第4章 膜分离
§4.1 概述 §4.2 纳滤 §4.3 超滤 §4.4 微滤
·
1
膜分离 (membrane separation)
膜分离技术发展的历史
膜分离技术已被国际上公认为20世纪末至21世纪中 期最有发展前途、甚至会导致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 生产技术,所以可称为前沿技术,是世界各国研究 的热点。如果将20世纪50年代初视为现代高分子膜 分离技术研究的起点,截止现在,其发展致可分为 三个阶段:①50年代为奠定基础阶段;②60年代和 70年代为发展阶段,③ 80年代至今为发展深化阶段。
·
7
⑤膜分离过程不仅适用于从病毒、细菌到微粒广泛范
围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分离,而且还适用于许多由
理化性质相近的化合物构成的混合物如共沸物或近
沸物的分离以及其他一些特殊体系的分离。
⑥膜分离过程的规模和处理能力可在很大范围内变化,
而其效率、设备单价、运行费用等变化不大。
⑦膜组件结构紧凑,操作方便,可在频繁的启停下工
孔膜的有效扩散系数。基于膜和两类溶质的下列数据,估
计两类溶质在25下的穿膜流率。假定膜两侧的水溶液够稀,
组分间的扩散可以忽略不计。膜数据如下。
材料
微孔云母
厚度/μm
4.24
平均孔径/nm

4+第四章+膜分离过程+6h 共149页

4+第四章+膜分离过程+6h 共149页

离,溶剂(水)和其它小分子量溶质透过具有不对称微孔结构的滤
膜,大分子溶质和微粒(如蛋白质、病毒、细菌、胶体等)被滤膜
阻留,从而达到分离、提纯和浓缩产品的目的。
40
超滤应用
• 超滤从70年代起步, 90年代获得广泛应用, 已成为应用领域最广的技术。
蛋白、酶、DNA的浓缩 脱盐/纯化 梯度分离(相差10倍) 清洗细胞、纯化病毒 除病毒、热源
膜分离技术得到各国重视:国际学术界一致认为“谁
掌握了膜技术,谁就掌握了化工的未来”。
7
4、膜的分类
• 按孔径大小:微滤膜、超滤膜、反渗透膜、纳 滤膜
• 按膜结构:对称性膜、不对称膜、复合膜 • 按材料分:合成有机聚合物膜、无机材料膜 • 多孔膜与致密膜:前者微滤膜、超滤膜、纳滤
膜,后者反渗透膜、渗透蒸发
24
截断曲线
得到的截留率与分子量之间的关系称为截断曲线。 质量好的膜应有陡直的截断曲线,可使不同分子量的溶质分离完全;
反之,斜坦的截断曲线会导致分离不完全。
25
(1)影响截留率的因素
①分子形状:线状分子易透过,线 < 球; ②吸附作用:溶质吸附于膜孔壁上,降低膜孔有效直径; ③浓差极化作用:高分子溶质在膜面沉积,使膜阻力, 较小分子溶质的截留率,分离性能; ④温度/浓度,T C,因为膜吸附作用; ⑤错流速度,浓差极化作用; ⑥ pH、离子强度影响蛋白质分子构型,影响。
28
3 孔道特征-孔径
孔径常用泡点法(bubble-point method)测定,对微孔膜尤为 适用。
将膜表面复盖一层溶剂(通常为水),从下面通入空气,逐渐 增大空气压力,当有稳定气泡冒出时的压力,称为泡点压力
• 根据下式,即可计算出孔径: • d=4γ COSθ/P • 式中d为孔径,γ为液体的表面张力,θ为液体与膜间的接

中科大功能高分子课件-分离膜-第四章 高分子分离膜

中科大功能高分子课件-分离膜-第四章 高分子分离膜
实例
电泳涂装淋洗水中含有1~2%的涂料,用超滤分离出清水, 重复用于清洗;使涂料又得到浓缩,重新用于电泳涂装。 在牛奶加工厂中用超滤技术可从乳清中分离蛋白和低分子量
的乳糖。
19
第一节 高分子分离膜概述
三、几类典型的高分子分离膜
3.纳滤膜(nanofilteration)
纳滤膜是八十年代在反渗透复合膜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是 超低压反渗透技术的延续和发展。目前,纳滤膜已成为独立的 分离技术。
③ 生物功能膜:探感膜、生物反应器、医用膜等。
1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 高分子分离膜概述
三、几类典型的高分子分离膜
1.微滤膜(microfilteration)
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以压力差为推动力,利用筛网状过 滤介质膜的“筛分”作用进行分离。
均匀的多孔膜,厚度在90~150mm左右,孔径在0.1~ 10mm之间,孔隙率为70 %左右,孔密度109 个/cm2,操作压 在69~207 kPa。
② 气体、溶液和水的净化:除去悬浮的微小固体颗粒、纤维和 微生物。
③ 食糖与酒类的精制:除去食糖中的杂质、酒类中的酵母、霉 菌和其他微生物,提高食糖的纯度和酒类产品的清澈度,延 长存放期。
④ 药物的除菌和除微粒:热压法灭菌,杀死的细菌仍留在药品 中;胰岛素、血清蛋白等不能采用热压法灭菌。常温操作也 不会引起药物的受热破坏和变性。
当不能经济地用常规分离方法得到较好分离效 果时,膜分离技术往往是首选考虑的手段。同时, 将膜分离技术和常规分离方法结合使用,可以获得 更好的经济效益。
4
第四章 高分子分离膜
膜分离过程不涉及物相的变化(渗透蒸发膜除 外),常温下即可操作;由于避免了高温操作,所浓 缩和富集物质不容易发生性质变化,因此在膜分离 过程食品、医药等行业使用具有独特的优点;膜分 离装置简单、操作容易,对无机物、有机物及生物 制品均可适用,并且不产生二次污染。

第四章-膜分离

第四章-膜分离

分离过程中膜的功能
反应场
膜表面及孔内表面含有与特定溶质具 有相互作用能力的官能团,通过物理、 化学或生化反应提高膜分离的选择性和 分离速度
各种膜分离方法及其原理
反渗透(RO) 超滤(UF)和微滤(MF) 透析(DS) 电渗析(ED) 渗透气化(PV)
要求
理解:微滤、超滤、反渗透、透析、 电渗析和渗透气化等方法的原理
微滤的原理
微滤膜对微粒的截留也是基于筛分作用, 其膜的分离效果是膜的物理结构,孔的 形状和大小所决定。
操作压力差一般为0.05~0.5MPa
超滤和微滤的特点
1. 超滤和微滤都是利用膜的筛分作用,以压 差为推动力;
2. 与反渗透膜相比,超滤和微滤膜具有明显 的孔道结构;
3. 操作压力较反渗透操作低,超滤操作压力 在0.1~1.0 MPa,微滤操作压力更小(0.05~ 0.5 MPa);
生物分离工程
膜分离技术
授课内容
各种膜分离法及其原理 膜材料及其特性 膜组件 操作特性 影响膜分离速度的主要因素 膜的污染与清洗 应用
学习目的和要求
在掌握各种膜分离方法及其原理的 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膜特性及操作特点 和影响膜分离速度的因素。清楚膜分离 法在生物产物回收和纯化方面的应用
水通量
影响因素
水通量随着膜截留分子量或膜孔径的增大而 增大。膜材料的种类对水通量的影响显著
孔径越大,通量下降速度越快,大孔径微滤 膜的稳定通量比小孔径膜小,有时甚至微滤 膜的稳定通量比超滤膜还要小
膜组件
由膜、固定膜的支撑体、间隔物以及收 纳这些部件的容器构成的一个单元称为 膜组件或膜装置
目前市售商品膜组件主要有管式、平板 式、螺旋卷式、中空纤维式等四种
掌握:各种膜分离法的应用范围

常用的膜分离过程.共63页

常用的膜分离过程.共63页
常用的膜分离过程.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Thank you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Chapter_4_生物分离--膜分离

Chapter_4_生物分离--膜分离
渗透和渗透压:
– 渗透:膜(可透过溶剂,不能透过 溶质)两侧压力相等时,在浓度 差作用下,溶剂从溶质浓度低的 一侧向溶质浓度高的一侧透过的 现象,称为渗透(a)。
– 渗透压:渗透现象中,促使水分 子透过的推动力。
− 渗透平衡:随着水的 渗透,高浓度水溶液 一侧的液面升高,压 力增大, 当两侧的压 差等于渗透压时,处 于渗透平衡状态(b)
应用:
1)生物分离中主要用于生物大分子溶液的脱盐。 2)临床上常用于肾衰竭患者的血液透析;
血 液 透 析 装 置
四、电渗析(Electrodialysis,ED)
定义: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性透 过特性,将荷电性质和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质进行分离.
离子交换膜:在膜表面和孔内径共价键合有离子交换基团 的膜 –阳离子交换膜:键合磺酸基(-SO3)等酸性阳离子交换
电荷作用膜分离机理
Membra阳ne膜
在水溶液中, 阳膜的 活性基团会发生解离, 留下带负电荷的固定 基团,构成了强烈负 电场
C
E
+
-
在外加直流电场作用
下,根据异电相吸原理,
L
阳离子可被它吸引、传
递而通过膜到另一侧,
Positively charged lysozyme
Negatively charged CEA
应用举例 除菌,回收菌体,分离病毒 蛋白质等大分子的回收与浓缩
脱盐,淡水制造 脱盐,除变性剂 脱盐,氨基酸与有机酸的分离 共沸物的分离(如乙醇浓缩)
生物分离中最常用的膜分离技术:超滤、微滤和反渗透、透 析。
各种膜分离范围
分离过程 分离机理 粒子过滤 筛分
分离对象 固体粒子
孔径
>10um

膜分离过程

膜分离过程
优点:可以在高温下应用
缺点:膜很不稳定。
纳滤膜
由于其截留率大于95%的最小分子约为1nm,因 而称之为纳滤膜,这是纳滤 (nanofililtration)名称的 由来。又称粗孔(Loose)反渗透膜。
纳滤膜也可以按复合膜的方法制造。
三、分离机理
(一)、毛细管流动模型
超滤和微滤过程:溶质或悬浮物料按大小不同而分离, 比膜孔小的物质透过膜,大的则被截留。
气体透过:系利用微孔或无孔的膜进行气体分离。膜 的材料可以是高分子膜,也可以是金属膜或玻璃膜,主要 用于合成氨工业中氢的回收等。
反渗透、超滤和微过滤:
是三种互有联系的过程,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三种 膜可用相同的方法制得。它们的孔径范围如图,有一定程 度的重叠。
二、膜的制造
(一)、对膜的要求 1、 较大的透过速度 2、较高的选择性 3、机械强度好、耐热,耐化学试剂 4、不被细菌侵袭,可以高温灭菌 5、价廉。
纳滤膜的其他优点:
操作压力较低,而在相同操作压力下,通量则较高, 因此,这类膜在10年前开始应用逐渐增加。
由于其截留率大于95%的最小分子约为1nm,因而 称之为纳滤膜,这是纳滤 (nanofililtration)名称的由来。
荷电纳米膜
近年来由于分离荷电分子的需要,开发出荷电纳米 膜。
由于Donnan电位,这类膜对荷相同电荷的分子有 较高的截留率。
它能截留分子量为200-1000之间的有机物质,能将 高价离子与低价离子分离(水的软化),操作压力在 1.0-3.0MPa.
四、表征膜性能的参数
表征膜性能的参数有:孔的性质(包括孔径、孔分布 和孔隙度)、截断分子量(MWCO),水通量、抗压能力, pH适用范围,对热和溶剂的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3 孔道特征-孔径
孔径常用泡点法(bubble-point method)测定,对微孔膜尤为 适用。 将膜表面复盖一层溶剂(通常为水),从下面通入空气,逐渐 增大空气压力,当有稳定气泡冒出时的压力,称为泡点压力 • 根据下式,即可计算出孔径:


d=4γ COSθ/P
• 式中d为孔径,γ为液体的表面张力,θ为液体与膜间的接 触角,P为泡点压力。
7
4、膜的分类
• 按孔径大小:微滤膜、超滤膜、反渗透膜、纳
滤膜 • 按膜结构:对称性膜、不对称膜、复合膜 • 按材料分:合成有机聚合物膜、无机材料膜 • 多孔膜与致密膜:前者微滤膜、超滤膜、纳滤
膜,后者反渗透膜、渗透蒸发
8
5、常见膜分离方法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按分离粒子大小分类: 截留分子量: 透析(Dialysis,DS) 微滤 0.02~10μm 微滤(Microfiltration,MF) 透析 3000 ~ 几万Dalton 超滤(Ultrafiltration,UF) 超滤 5000~50万Dalton 纳滤(Nanofiltration,NF) 纳滤 200~1000Dalton或1nm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 反渗透 200Dalton 电渗析(Electrodialysis,ED) 渗透气化(Pervaporation,PV)
d p Jv 32 L
2
Jv 水通量;
ε
d L μ
膜的孔隙度;
圆柱形孔道的直径; 膜的有效厚度; 水的粘度。
42
Δp 膜两侧压力差;
(四) 反渗透
利用反渗透膜选择性的只能通过溶剂(通常是水)而截留 离子物质性质,以膜两侧静压差为推动力,克服渗透压,使溶 剂通过反渗透膜实现对液体混合物进行分离的过程。操作压差 一般为1.5~10.5MPa,截留组分为小分子物质。
蛋白质、无机盐
无机盐
缓冲液
36
(二) 微 滤
以多孔薄膜为过滤介质,压力差为推动力, 利用筛分原理使不溶性粒子(0.1-10um)得以分 离的操作。操作压力0.05-0.5MPa。
37
• 微滤应用 1) 除去水/溶液中的细菌和其它微粒; 2) 除去组织液、抗菌素、血清、血浆蛋白 质等多种溶液中的菌体; 3) 除去饮料、酒类、酱油、醋等食品中的 悬浊物、微生物和异味杂质。
18
(二)膜的制造
1、膜制造的基本要求 • (1)透过速度 • (2)选择性 • (3)机械强度 • (4)稳定性
19
2、相转变制膜
• 不对称膜通常用相转变法(phase inversion method)制造,其步骤如下: • 1.将高聚物溶于一种溶剂中; • 2.将得到溶液浇注成薄膜; • 3.将薄膜浸入沉淀剂(通常为水或水溶液)中, 均匀的高聚物溶液分离成两相,一相为富含高聚 物的凝胶,形成膜的骨架,而另一相为富含溶剂 的液相,形成膜中空隙。
× 保留液 出口封闭
压缩空气
30
四 各种膜分离技术 及分离机理
31
常见膜分离技术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按分离粒子大小分类: 透析(Dialysis,DS) 微滤(Microfiltration,MF) 超滤(Ultrafiltration,UF) 纳滤(Nanofiltration,NF)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 电渗析(Electrodialysis,ED) 渗透气化(Pervaporation,PV)
以醋酸和纤维素为原料经酯化反 应制得的人造纤维。
14
(2)聚砜膜的特点
• • • • 温度范围广 pH 范围广 耐氯能力强 孔径范围宽
• 操作压力低 • 适合作超滤膜
主链有重复的砜基和亚芳基的高分子化 合物制成的有筛分功能的膜。
15
(3)芳香聚酰胺类
聚酰胺含有酰胺基团(-CO-NH-),亲水性好,且其机 械稳定性、热稳定性及水解稳定性均很好,是最典型 的反渗透膜材料之一,但同样不耐氯。 与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相比,它具有脱盐率高、通量 大、操作压力要求低、pH 范围广4-11
9
6、膜分离法与物质大小(直径)的关系
RO NF UF MF F
10
二 膜材料与膜的制造
11
(一)膜材料
1、膜材料的特性
• 对于不同种类的膜都有一个基本要求:
– 耐压:膜孔径小,要保持高通量就必须施加较高的压 力,一般膜操作的压力范围在0.1~0.5MPa,反渗透 膜的压力更高,约为1~10MPa – 耐高温:高通量带来的温度升高和清洗的需要 – 耐酸碱:防止分离过程中,以及清洗过程中的水解; – 化学相容性:保持膜的稳定性; – 生物相容性:防止生物大分子的变性; – 成本低;
40
超滤应用
• 超滤从70年代起步, 90年代获得广泛应用, 已成为应用领域最广的技术。 蛋白、酶、DNA的浓缩 脱盐/纯化 梯度分离(相差10倍) 清洗细胞、纯化病毒 除病毒、热源
41
微滤和超滤的分离机理
• 一般认为是简单的筛分过 程,大于膜表面毛细孔的 分子被截留,相反,较小 的分子则能透过膜。 • 毛细管流动模型:膜是多 孔性的,膜内有很多孔道。 水以滞流方式在孔道内流 动, • 因而水通量服从HagenPoiseuille方程式;
• 孔径和孔径分布也可直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得到,特别是微 孔膜,其孔隙大小在电镜的分辨范围内。 29
4 完整性试验
• 本法用于试验膜和组件是 否完整或渗漏。 • 将超滤器保留液出口封闭, 透过液出口接上一倒置的 滴定管。自料液进口处通 入一定压力的压缩空气, 当达到稳态时,测定气泡 逸出速度,如大于规定值, 表示膜不合格。
20
21
三 表征膜性能的参数
22
(一)表征膜性能的参数
• 截断分子量、 • 水通量、 • 孔的特征、 • pH适用范围、 • 抗压能力、 • 对热和溶剂的稳定性等。 制造商通常提供这些数据,
23
1. 截留率和截断分子量
• 膜对溶质的截留能力以截留率R(rejection)来表示, 其定义为 • R=1- Cp/Cb • 式中Cp和Cb分别表示在某一瞬间,透过液 (Permeate)和截留液的浓度。 • 如R=1,则Cp=0,表示溶质全部被截留; • 如R=0,则Cp= Cb,表示溶质能自由透过膜。
34
1、透析原理图
透析膜 大分子 小分子
水分子
35
2、透析法的应用
常用于除去蛋白或核酸样品中的盐、变性剂、还原剂之类 的小分子杂质, 有时也用于置换样品缓冲液。 由于透析过程以浓差为传质推动力,膜的透过量很小,不 适于大规模生物分离过程、但在实验室中应用较多。 透析法在临床上常用于肾衰竭患者的血液透析。
16
3 近年来开发的新型膜材料
① ② ③ ④ ⑤ 复合膜; 无机多孔膜; 纳米过滤膜。 功能高分子膜; 聚氨基葡糖
17
4、膜材料 - 不同的膜分离技术
• • • • • • • 透析:醋酸纤维、聚丙烯腈、聚酰胺、 微滤膜:硝酸/醋酸纤维,聚氟乙烯,聚丙烯, 超滤膜:聚砜,硝酸纤维,醋酸纤维 反渗透膜 :醋酸纤维素衍生物,聚酰胺 纳滤膜:聚电解质+聚酰胺、聚醚砜 电渗析:离子交换树脂 渗透蒸发:弹性态或玻璃态聚合物;聚丙稀腈、聚乙 烯醇、聚丙稀酰胺
38
(三) 超 滤
是以压力为推动力,利用超滤膜不同孔径对液体中 溶质进行分离的物理筛分过程。其截断分子量一 般为 6000到 50万,孔径为几十纳米,操作压0.2-0.6MPa。
39
超滤过程示意图:
背压阀 截留液
平板式 超滤膜
△P出
透出液 恒流泵 蛋白酶液 △P进
当溶液体系经由水泵进入超滤器时,在滤器内的超滤膜表面发生分 离,溶剂(水)和其它小分子量溶质透过具有不对称微孔结构的滤 膜,大分子溶质和微粒(如蛋白质、病毒、细菌、胶体等)被滤膜 阻留,从而达到分离、提纯和浓缩产品的目的。
24
截断曲线
得到的截留率与分子量之间的关系称为截断曲线。 质量好的膜应有陡直的截断曲线,可使不同分子量的溶质分离完全;
反之,斜坦的截断曲线会导致分离不完全。
25
(1)影响截留率的因素
①分子形状:线状分子易透过,线 < 球; ②吸附作用:溶质吸附于膜孔壁上,降低膜孔有效直径;
③浓差极化作用:高分子溶质在膜面沉积,使膜阻力,
较小分子溶质的截留率,分离性能; ④温度/浓度,T C,因为膜吸附作用;
⑤错流速度,浓差极化作用;
⑥ pH、离子强度影响蛋白质分子构型,影响。
26
(2)MWCO与孔径
截断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 cut-off,MWCO) 相当于一定截留率(通常为90%或95%)的分子量, 随厂商而异。由截断分子量按可估计孔道大小。 MWCO(球状 蛋白质) 1000 10 000 100 000 1000 000 近似孔径 (nm) 2 5 12 29
3
1、发展历程
人类认识到膜的功能源于1748年,然而用于为人类服 务是近几十年的事。 1960年Loeb和Sourirajan制备出 第一张具有高透水性和高脱盐率的不对称膜,是膜分 离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4
• 1925年以来,差不多每十年就有一项新 的膜过程在工业上得到应用 • 30年代 微滤 • 40年代 透析 • 50年代 电渗析 • 60年代 反渗透 • 70年代 超滤 • 80年代 纳滤 • 90年代 渗透汽化
第五章 膜分离技术
(membrane separation)
1
第一讲 膜分离技术 主要内容
膜分离技术概述 膜材料与膜的制造
表征膜性能的参数
各种膜分离技术及其分离机理
2
一、概 述
膜分离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