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人教版新课标2014
古代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词三首教学反思本学期我在教学上研究的重点是:以学定教,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设计这一节课时,重点让学生运用想象画面的方法来自学习古诗。
开学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我就运用想画面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古诗的。
当时是教给学生这样的方法。
我感觉这种方法学生乐于接受,而且学习的效果好。
所以在这课的教学上我就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运用这一方法来学习,老师只作为引导。
从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一设计是成功的。
我认为四年级古诗的教学不但要学生读得有韵律,有感情,还要能过自己的读把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这一情感的体会应该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而不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
怎么让学生能自己悟出来呢?想象画面就是一个好方法。
比如在学习第一首的第一句话时,注释只给了白满川的解释,可是对于生活在北方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我就让学生结合注释,看着画面,再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来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很好地悟出诗句的意思。
突破了教学的重点。
在设计上有几处亮点:1、用才了又的诗句的结构来想象人们还会做哪些事。
学生对这特点感兴趣,俨然一个小诗人,为这首诗谱写新的诗句。
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2、在第一首诗引导学之后,第二首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3、读得充分。
每一次感悟之后都让学生回文去读。
使整节课都浸润在朗朗的诵读中。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完美的艺术。
这节课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第一首诗的学习时间相对过长,使第二首诗自学时间不够,影响了学习质量。
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时,思路还不开阔、不够大胆,应该不拘泥于诗句的原意,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还要注意这个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要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自己学习。
学生会给你一个惊喜。
反思二:古代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是最贴近自己的,本册的《古诗词三首》为大家展示了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虽然年代久远,但童真童趣依然,极易引起孩子兴趣,产生共鸣。
小学语文_2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3.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
本次教学执教的是《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描写了江南水乡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
三首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的,内容浅显易懂。
表现出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词。
2.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两首古诗词的大意。
3.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4.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1.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随作者领略了中外的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再来走进古代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田园美景,齐读课题。
2.明确任务这一课前两首是古诗,第三首是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了,敢接受挑战吗?1.检查生字。
(出示本课生字)师:这五个字都是前两首古诗中的生字,谁来读?开火车读齐读2.学习“耘”字1)这几个字既要求会认,还要求会写。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耘”字。
谁能说说记住这个字应注意什么?偏旁“耒”字:出示耒的解释、图片,帮助记忆。
(利用工具书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学习)2)记住如何写“耘”了吗?光会写还不够,我们还要把字写规范、漂亮。
(出示田格中的“耘”字)师范写,生书空。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村四月教学反思
《乡村四月》教学反思郭春红《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田园诗,主要描写的是江南初夏时节乡村的自然景色和人们忙碌的场景。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想呈现给学生一种轻松愉悦的大语文环境,将与此诗相关联的诗句穿插在各个环节,在润物无声中,使学生受到情感体验和升华。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理解古诗释义中,我充分放手,让孩子们在小组合作中通过“读诗句——想画面——看注释——说诗意”这四步法理解古诗的意思,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有所感悟。
本次教研课的重点是教学评改。
为了将评改教学落到实处,我分层次,分重点地进行评改。
做到“一读一评”评有要求,评有重点,评有深度。
让学生在评改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朗读指导更深、更精,写字指导更加深入人心。
所谓一课一得,我并不在乎这节课是不是能得到好评,我看重的是学生是不是能享受学习的过程,学习中是否有所收获。
从课堂效果中,我感受到本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受到情感体验,积累了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乡村四月》不但描写了江南初夏乡村的美丽景色,更着重描写了农民们劳作的场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但考虑到生硬地讲解这些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未必明白,而且好像有点太重品德教育。
所以,我决定从两点入手:一是景美,一是人勤。
在讲解景美时,我引用了大量的关于“绿”的古诗名句,使学生无论从直观上,还是从思想上都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在“人勤”上,我引入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一边吟诵,一边感悟,并联系学校推行的“光盘行动”,使学生认识到劳动人民的辛苦,能主动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从课堂的效果来看,我完成了这个教学设想,也悄悄地进行了思想教育。
对于古诗的学习,还重在理解诗句,感悟诗的意境。
考虑到这首诗有些地方不好理解,一些场景学生从未见过,所以,我充分利用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在讨论中交流画面;在交流中,理解诗意;在入情入境地朗诵中积累背诵;在吟曲歌唱中,感受古诗的魅力……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我走出课堂的那一瞬间,当我静下心来细细思量,下发现如果评改教学再精一点,再深一点,学生评改语言再准一点,再生动一点,或许这节课会更加出彩,会更有收获!以此为激励,为目标,希望自己在以后的评改教学中更加精益求精,教学设计更加完美。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的教学与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的教学与反思教学目标: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
“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四.自学《四时田园杂兴》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教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从课堂的导入环节开始,就着手把学生带进乡村生活的情境当中“春天,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草长莺飞,柳绿花红.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到乡村去过么?在你们心中,那应该是怎样一种景象呢?”这样很容易把学生的思维通过想象带进广阔的乡村,为学生学习本课的古诗打下良好的想象基础。
其次,我让学生通过语言探究感悟沈农民的勤劳。
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通过文本文字和口头语言来学习理解交流,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古诗教学讲求意境的再现,不能停留在浅显的文字上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浓度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和文字达到知、情、意的统一,从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古诗的能力。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人教新课标源于本人对古诗词的热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十分注重研究古诗教学。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体裁中最美的。
我想,古诗的教学,也应该是语文教学中最美的课堂。
古诗怎么上?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热点话题。
今天,我也只是斗胆一试。
这次教学活动,我执教的是《乡村四月》这首诗。
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设计:首先是激情导入。
让学生产生对古诗词的热爱,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接着是明白诗题和知晓作者。
我一直觉得,对诗题的理解和对作者的了解,往往能过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古诗。
语文教学注重以读为主。
古诗教学中的读更为重要,只有进入诗歌意境的最高层次的读诗境界,才能领悟到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所以,我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读诗的训练。
共分两个环节。
第四环节是初读古诗,让学生大至的了解。
第六环节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带着感情再次读诗,这个环节叫做感悟升华。
整个过程,力争做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感觉,读出魅力!第五个教学环节,我是让学生以我的一个问题为主线,放手让他们自学。
但又不敢放的太开。
因为这不是我的学生,我怕放开会收不回来。
在这个环节里我觉得缺少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设计里有,但一紧张忘记了。
原计划个体学完之后合作交流,这样经过小组的智慧,就能更好的完成,找出诗中事物这一环节。
这只能是一点缺憾了!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完成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朗读能力等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由于城村之间这种学生间的差距,我觉得自己的设计还不尽完美。
这节课还存在诸多不足。
比如:教学方法的运用;自己评价语言的使用以及自己文学修养的深度等等。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在教学中多研究,多琢磨,学生感受古诗语言的魅力。
喜爱上古诗。
这是我第一次,运用生本课堂践行古诗教学,不是很成功,那么我会知不足而后进,争取上出更精彩,更优秀,更高质的生本课堂!。
2023年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九篇(实用)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篇一先学后教。
通过查阅资料,我明确了四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应该达到理解诗意,会用自己的话表达诗歌的含义,并体会到古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明确这一点后,我自己认真的将古诗词三首反复朗读几次,从整体上来说,三首诗都是描写的田园风光,然而侧重点却各有不同,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同中有异。
定好目标以后,我认为教学策略也就清晰了起来。
在课堂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主。
诗歌是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情感的一种语言形式。
中国古诗尤其如此。
古诗的教学应以读为主。
先读准读熟,再读深读透。
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去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的画面。
而我们老师,则应相机指导,无论是诗歌的朗读方法,还是通过朗读体会情感,都是在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
没有读懂读透的讲解只是灌输式的,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想象画面。
古诗往往重意境,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当诗人把具体的图画用抽象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要进行还原和加工。
枯燥的讲解是最要舍弃的。
特别是这三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由于孩子大多生活在城市,对乡村的生活缺乏了解,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应通过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孩子走入美丽的乡村画卷当中,那么古诗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学会比较这三首古诗放在一起,是有一定规律的。
虽然同是写乡村田园,但各有不同。
《乡村四月》由景到人,《四时田园杂兴》则通篇写人,《渔歌子》以景为主。
表达的情感也有差异,如果说前两首表达的是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喜爱。
那么最后一首则是表达的“不须归”的隐逸情怀。
在教学中,可简单点拨,不宜详细比较。
比较的目的是为了加深理解。
课前对文本的解读即是如此,效果还得由课堂来检验。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篇二经过撰写教案,充分的备课,踏上了磨课之旅。
在研磨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
第一次试教,按照设计好的环节来一步步实施课堂,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主要问题有:环节的设计过多过杂,有些重点不突出;古诗指导有些生硬;时间的分配也不太合理。
乡村四月,教学反思
乡村四月,教学反思精品文档乡村四月,教学反思乡村四月,教学反思: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反思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反思篇一: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反思这次教学活动,我执教的是《乡村四月》这首诗。
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设计:首先是激情导入。
让学生产生对古诗词的热爱,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接着是明白诗题和知晓作者。
我一直觉得,对诗题的理解和对作者的了解,往往能过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古诗。
>语文教学注重以读为主。
古诗教学中的读更为重要,只有进入诗歌意境的最高层次的读诗境界,才能领悟到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所以,我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读诗的训练。
共分两个环节。
第四环节是初读古诗,让学生大至的了解。
第六环节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带着感情再次读诗,这个环节叫做感悟升华。
整个过程,力争做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感觉,读出魅力~第五个教学环节,我是让学生以我的一个问题为主线,1 / 42精品文档放手让他们自学。
但又不敢放的太开。
因为这不是我的学生,我怕放开会收不回来。
在这个环节里我觉得缺少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设计里有,但一紧张忘记了。
原计划个体学完之后合作交流,这样经过小组的智慧,就能更好的完成,找出诗中事物这一环节。
这只能是一点缺憾了~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完成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朗读能力等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由于城村之间这种学生间的差距,我觉得自己的设计还不尽完美。
这节课还存在诸多不足。
比如:教学方法的运用;自己评价语言的使用以及自己文学修养的深度等等。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在教学中多研究,多琢磨,学生感受古诗语言的魅力。
喜爱上古诗。
以上几点只是我一些浅显的看法,还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篇二: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反思小学古诗,乍一看,十分简单,只是二十多个字而已,2 / 42精品文档但,就因为它是语言的精华,知识、情感的蕴酿非常丰厚,而这些,都得利用课堂的四十分钟去挖掘、去体会。
四年级下册语文2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2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包括两首古诗和一首词。
店铺为四年级语文老师整理了《古诗词三首》的教学反思,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1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人文底蕴,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诗境,自己必须批文入情,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在课堂上才会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本学期在以前古诗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这样的研究,当然也很有兴趣。
我阅读了有关作者的详细生平,对作者做深入的了解,包括作者一生的思想情感,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诗歌蕴涵的情感,再结合四年级的年段特点,决定以“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为教学重点,予以突破。
一、借助注释,引导方法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解词理句解诗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够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于是,在课堂预设中,我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
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在前一节古诗教学中,由于学生的预习做得非常充分,都已经批注了诗意,他们毫不费解地照本宣读,根本没有真正字字句句疏通晓义。
于是学生在自学时已经了解到的诗意,上了课后,还是处于同一种水平,也就没有真正习得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与同仁的讨论后,决定对这个环节再进行精心打磨: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
如果学生预习充分的,就由意到词回扣,如果学生说起来比较困难的,就解词理句来点拨。
第二步,在学生基本会说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仅仅把意思带进去说,还缺少什么呢?想想还可以补进什么!让学生再次练习,加上时间、地点、人物、动作、神态等说得更加具体,说得流畅。
乡村四月教学反思
《村庄四月》这首诗,它是宋朝诗人翁卷所作。
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段,写江南村庄初夏时节的现象。
前两句侧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独有的风景勾画出来。
眼界是宽广的,笔触是细腻的,色彩是鲜明的,意境是昏黄的。
静动联合,有色有声。
后句写人,画面上主要凸起在水田插秧的农平易近笼统,从而烘托出“村庄四月”歇息的主要与忙碌。
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发,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画面,表现出诗人对村庄景美人勤的赞誉。
品味感悟古诗之韵,完成有效教授教化是我们语文寻求的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授教化中我较好地到达了本节课的教授教化目标。
反思教授教化,我认为有以下几点胜利的地方。
第一:存眷师长教师已有的常识水平,存眷师长教师的生活经历是新课标的理念之一。
导入环节从单位主题出发,回忆现代文刻画的村庄,让师长教师抒发对村庄已有的感触感染,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先花费生对古诗词的热爱进而激起师长教师进修古诗的兴味。
接着明确诗词,知晓作者。
我不时认为,对读题的了解和对作者的了解,常常能协助师长教师进修和了解古诗。
第二:新课标提出浏览教授教化要重视朗诵,在读中全部感知,在读中培养情绪,在诗中遭到情绪的熏陶。
”传授本课时,我采取“以读代品”的教法,指导师长教师重复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环绕读准字音,读迟滞,读懂,有情绪的读。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依据新课标倡议“自立、协作、寻找”的进修方法,让师长教师在小组内说说。
借助已有的常识水安然平静经历进修,借助注释,经过交换促进对古诗的了解”和全部感悟。
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美、诗情美、言语美、诗境美。
例如:领师长教师捉住诗眼“绿遍”、“白满、品味诗句时,让师长教师带着丰富的想象读出广阔的境地!观赏到诱人的田园风景。
第三:新课标指出:课文课程应致于师长教师语文素养的构成与开展。
古诗教授教化也应当引争师长教师十分限制得走进诗的国家,潜心学文,会心涵咏,使这类文明滋养师长教师心智发展。
四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语文听课反省 -23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人教新课标平常的古诗教课中,我都是一首一首地教,一节课就教一首。
自从听了王老师的课以后,我才知道本来能在一节课上把两首诗这么奇妙地整合在一同上,新奇且有实效。
今日沈老师又一次挑战自己,试试用这样的方法教课古诗。
我很钦佩沈老师这类敢于试试的精神。
课上,她经过灵巧奇妙的教课方案,在一种悠久的情境中,由浅入深、多维感觉、踊跃品读,唤起了孩子对中华古诗文语言、境界之美的感悟,唤起了学生对中华古典文化的深深喜欢之情。
她的课上得流畅、清爽。
联合整个教课思路,我谈谈自己的想法:整堂课,她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教课。
第一板块:合。
初读《乡村四月》、《田园四时杂兴》两首诗后,教师让学生谈谈这两首诗给留给你的共同画面是什么,进而提炼出“忙”。
这个环节是“求同”。
我想:既然是“求同”,每个孩子读出的“同”可能是不相同的。
除了“忙”,还有什么是相同的呢?细读以后,发现两位诗人的诗其实洋溢的都是轻松欢乐的氛围。
《乡村四月》画意盎然,令读者沉醉不已。
前两句侧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勾勒出水乡初夏独有的风景,有板有眼,有静有动。
后两句写人,写出人们的紧张、繁忙。
《田园四时杂兴》写大家忙繁忙碌,但都高高兴兴,基调高昂。
也就是说两位诗人都在用诗的目光挖掘了生活中的美,并努力再现了这类美。
正因这样,他们的笔下才写出了这么美、这么有情味的诗,并让读者也感觉到浓浓的诗情画意。
可是这个“同”在初读课文以后可能又是极少同学才能感觉到的。
假如依据老师的思路让同学们去要点感觉“忙”,那么《乡村四月》就少了那份境界美:《田园四时杂兴》少了那份情味美。
因此我想,这首诗假如在初读后要提炼相同之处的话,那就是一个“美”字。
第二板块:分。
先感觉《乡村四月》中人们的繁忙、紧张与画意盎然,再感觉《田园四时杂兴》中人们的忙繁忙碌与高高兴兴。
在教两首诗时,教师其实不是完好并列办理,而是“瞻前顾后”。
她用几处语言把两首诗密切地联系在一同,如经过“乡村四月的人们只是是在忙着蚕桑、插田吗?他们还在忙什么?”自然过渡到第二首古诗的学习,学生无形中理解两首诗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
四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3古诗三首乡村四月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语文听课反省-23 古诗三首农村四月人教新课标古诗教课向来是阅读教课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因为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经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为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半古诗教课只是知足于诗义的疏导和诗句的累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常常无暇顾及;因了上述两难,古诗教课的模式还相对照较陈腐和守旧,只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课倒是涛声仍旧,难有打破。
《农村四月》的教课,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创新 ,实现了古诗教课的三大打破:一、主题凝集,实现古诗教课模式的打破纵观全案教程,一去传统的“逐首教课”“逐环教课”模式,勇敢采纳“合——分——合”的教课思路,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以诗人“农民勤劳奋作” 之情怀为主题,将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二、借象悟情,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打破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本案牢牢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了古诗感悟模式的打破三、多方整合,实现古诗教课模式的打破整合就是将系统中的有关因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进而发挥出系统更大的功能。
它的中心内涵是打破原有各因素之间关闭状态,促使各素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本课设计做到了以下几方面的整合:1、课内外知识的整合。
即精读与泛读相联合,力争使精读与泛读都能在讲堂上示范方法。
2、新旧知识的整合,做到以旧引新,以旧释新,以新带旧,以新比旧,新旧知识相互融第1页/共2页通,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点,使学生脑中的知识经梳理、归纳后有序化、条理化,形成链接、构成知识环。
3、诗文整合,“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解说,诗、文各有自己独到的语言个性,诗文有效联合,定能使各自的优势获取互补,使学生获取更大的语言信息量,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累积语言。
四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_人教新课标专门荣幸能在山原绿遍的四月里到水绕山环的新洲来学习。
尽管刚刚观赏完来自安场小学的向先丽老师的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乡村四月》的杰出课堂教学,还来不及整理和消耗,但这耳边的子规声声,远处乡亲的忙碌身影,关于向老师的课我又有了更多的领会。
整节课向老师差不多上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舞的言辞、温顺的表情,期待的目光来有效的调控教学过程的。
学生就犹如沐浴在春雨中,或美读,或想象,或表达,无不显示出勃勃生气。
我想如此和气可亲的老师一定深受学生的喜爱和热爱,“亲其师则信其道”。
第一,向老师的课堂结构简单而完整,差不多符合诗歌教学。
向老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解题引入——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潜心会文,明诗意——别出心裁悟意境——提升情感。
步骤简单,突出了向老师简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的思想。
其次,教学手段多样化手段激发学生爱好。
让学生感受,“白满川”“雨如烟”的情形,学生不由发出“哇”“呀”的感叹,进而对诗的美景已印在心中,再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意思说出来就容易多了。
注重方法的指导。
①指导学生读,比如初读前问学生读古诗要读得如何样,生答,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带着感情等。
而“了”这类多音字依照意思来读。
②指导学生记:“蚕”出示图片介绍古人把蚕认为是天底下最好的虫,顺势问学生你预备用什么方法来记住那个字,在用同样的方法记住“桑”字。
③引导学生学:古诗文的学习,先扫清字词障碍,再感悟得出意思,在明白得的基础上悟诗的意境,走进诗歌品悟,走出诗歌颂扬周围的人们,把诗歌融进生活,如此学生在以后学习诗歌的时候就有方法可循了。
再次,向老师的课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
我们看到,整堂课老师没有什么滔滔不绝,总是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质疑,读书,想象交流等形式,体会古诗的意思和包蕴的意境。
该站在队伍前头时,老师“当仁不让”,该排在队伍中间时,老师顺势而人,该到队伍后面时,老师悄然跟随。
四年级下册《乡村四月》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村四月》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蚕桑”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理解古诗意思,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体会作者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想象意境,理解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意思。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我们生活在乡村,你觉得乡村美吗?谁能用一句话赞美一下自己的家乡呢?今天老师请你们看一组图片,看看你有什么感受。
2.师生交流:同学们,欣赏了刚才几组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一篇七百多年前的一位诗人写的《乡村四月》这首诗。
板书课题。
解释:四月3.检查一下学生们的预习情况1、背诵古诗2、解释::绿遍白满川子规才了3、说说:蚕、桑的记忆方法。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韵1.把古诗自由地读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听老师范读。
3.指句读,生自行评议,正音。
相机指导读准“了”“蚕”“桑”三个字,并了解多音字“了” 的读音,应根据它的意思判断,读lio 的时候,表示结束。
4.男女生合作读(前四后三)。
5.师生合作读诗。
(生读每句诗后,教师重复诗句后三个字。
)6.学生配乐齐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品读赏句,想象悟情(一)整体把握,感知古诗请同学们把你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在诗中圈出来。
板书:景美人忙(二)学一、二句,感受“景美”1.师:同学们,你从哪几句诗句中感受到乡村景美呢?2.品读,感悟“绿遍山原白满川” 。
1)理解“山原” (课件出示图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人教版新课标2014
本次教学《乡村四月》之后,我发现无论是在教学设计还是在课堂把握与生成方面都存在许许多多需要学习的空间。
由于自己本身基础不好,经验不足,所以在课堂上碰到了许多的问题与障碍。
首先,在初读部分我做得还不是很到位。
我在初读中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朗读。
第一个层次是希望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第二次的朗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能够读懂一些字词的意思。
而第三次的朗读,则是希望学生能够读出一点节奏和韵味来,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在教学过程中,我第一个层次的朗读掌握的还可以。
但在第二个层次上的目标实现得还不是很好。
自身对于课堂也还很陌生,所以在引导学生读懂字词方面还不是很全面,比如说:“山原”这个古今用法不是很相同的也没有引导学生去了解。
“白满川”、“雨如烟”等也没有很好地让全体学生一起去理解。
我觉得戴老师说的很好,这里如果再加个环节,让学生联系注释话讲讲这几句的意思,可能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会更深入一点,这样也为后面情感的挥发做下了铺垫。
在学生讲了诗句的意思之后,再让学生概括地讲讲,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最后再精练到课文中的诗句,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古诗的精练了。
其次,在后面的引导学生感悟“绿”这个环节时我也把握不好。
此时,我让学生对“绿”展开想象:通过这个绿字,你仿佛看到什么绿了呢?但是,在课堂实施的时候,由于我在引导学生说话方面的能力的欠缺,学生想象得不够深入。
戴老师指导我要在如何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方面下点工夫。
此时,如果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开去,比如说:竹子绿了、稻田绿了……那学生对意境的想象就达到了,对诗歌的理解也深刻了。
在学生能够透过文字想象出一幅幅画面之后,
我就指导学生朗读全诗,打算让学生从画面回归到文本。
但是,经过老师的指点,我发现如果在将文字分割成画面之后还需要一个画面的整合才行,才能真正达到在学生脑中留下一个富有意境的画面,否则在学生脑中之后一个个想象的片段,那也是不能达到意境美的境界的。
第三、关于在最后一句中的关键:……才……又……从这个关联词中最能感受到人们忙碌。
我想这里应该也是个可以抓的切入点。
这里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由这个关联词所体现出的情感温度,突出人们的忙碌。
经过戴老师指点,这里可以对“蚕桑”和“插田”这两个农村特有的生活场景都是可以进行展开的部分。
由于这两个生活场景对学生来说较为熟悉,可以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亲近的感觉,同时还可以告诉学生一些他们平时不是很了解的农业生产规律。
第四,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我没有考虑到要适时地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的某些特点。
比如:押韵、诗人的写法、句式等等,当然只要渗透就够了。
而我只知道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诗歌是琅琅上口的,但在诗歌的其他特征方面却没有提点到。
老师提到我的整个课堂中没有灵感的闪现。
当然,以我现在的水平能够将这堂课顺顺利利地上下来就已经很满足了。
而且我还知道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首先自己脑海中要清楚两个问题:我想给学生留下什么,这节课我要落实什么东西。
说实话,在上课过程中我也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
人是要不断学习的,在以后的日子里要着重在自己欠缺的方面多下苦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