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上的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第一篇: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2、简述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答:(1)城市人口规模扩大;(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3)区域性城市不断成长;(4)市镇迅速发展,新兴城镇发展,城镇系统不断完善;(5)城市分布广。
3、简述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特点。
答:(1)三重城墙,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宫城居中,处于中轴线上。
(2)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
(3)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
呈方格网布局。
(4)完善的上下水系统。
(5)体现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制。
(6)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规划意图得以实现(刘秉忠)元大都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城市之一。
4、简述曹魏邺城规划特点以及意义。
答:(1)曹魏邺城平面呈横长方形,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前朝后市,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格分开。
一方面集成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不同点是,分工更为明确,不像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那样宫城被闾里包围或相参,而是严格分开,体现了等级的森严。
(2)整个城市布局体现了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道路正对城门,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影响很大,如唐长安。
(3)改正了东都洛阳的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5、简述西汉长安修建过程以及建设特点。
答:1、修建过程:(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2、规划要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6、简述宋东京规划要点。
答:(1)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城建史复习资料
1、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并分析比较城市与原始聚落的区别。
答:我国城市经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后期已基本形成。
城市产生的条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财富,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社会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起来,出现商品交易;与此同时,部族间为了争夺领地、财富等,战争频繁,这使居民需要采取防御措施,随之,兼具防御和交易的城市随之出现。
如:黄河中下游的郑州西山遗址、长江中上游的都江堰芒城城址等。
(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随着第一次劳动分工,原始聚落产生于新旧石器交替时期,原始聚落是指,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由此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居民点已经初具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集中。
但居民点仍不具备城市的形成标准,城市产生的标准有:具有一定的城市规模、具有城市永久性大型建筑、具有手工业生产场所和贸易交换场所、具有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2、写出5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海港城市及其相应繁荣时期,并概述海上贸易对城市的影响。
唐代以前,海上丝绸之路在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列外交往活动中始终处于比较次要旧地位,所以几乎只有番禺(即广州)一处港市。
唐代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加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自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由于战争的影响而再度受阻后,海上丝绸之路便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对外交通和贸易的主要渠道。
扬州——唐代泉州——唐宋广州——唐宋杭州——宋元明州——宋代影响:1、海上贸易促进了港市的迅速发展。
如广州作为南航路始发港,在唐代迅速发展为唐代第一大外贸港市;而此前默默无闻的泉州、明州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而获得进一步发展。
2、市舶司的兴废,直接关系到港市的荣衰,往往是市舶司之所在,就是重要港市之所在。
如扬州虽在唐代为第二大港市,但因唐末战乱影响,始终未设市舶司,其港市地位也被杭州和明州取代。
3、在城市空间形态上,海港城市突破了以往封闭的城垣形制,规模不断扩大。
城建史复习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及巢居的时间最漫长,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2、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西安半坡村遗址已有一定的区分,居民点中首先有住宅和葬地的区分。
最普遍的手工业是制陶器,相应的便有窑地。
3、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这种情况与国外大部分城市产生的过程是一致的。
第二章殷商时代的城市1、夏代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至公元前17世纪,黄河下游的商部逐渐强盛,终于灭了夏朝,奴隶制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中国主要区域。
2、商代,约在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断断续续地分布着居住遗址,还有各种作坊。
3、商城(现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4、版筑墙概念:筑土墙及在甲板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实。
意义: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建筑技术上的一大进步,也是商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
5、商城附近有贾鲁河、金水河、须索河等,可见城市也河流有密关系,也说明早起的城市也农业有密切关系。
这种早起的奴隶社会的城市,与乡村还没有严格的分野。
6、殷墟(现安阳小屯):房屋的结构是由柱础支撑的高大木构架。
遗址尚未发现屋瓦,可能仍用草屋顶,也就是传说中的“茅茨土阶”。
古:指茅草屋顶,泥土台阶,今:指房屋简陋,生活简朴。
王宫的遗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
住宅有东西南北两屋相对,中间为庭院,已发现四组,建筑轴线与磁针方向北偏东5度左右,可知当时已注意日照和朝向。
7、宫室与墓葬的工程规模宏大,可见当时奴隶主集中大量的奴隶进行长期的无偿劳动。
建筑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奴隶主使用的一些建筑上。
8、周代都城的名字,那个位置?周原,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
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及镐京。
遗址发现瓦片,当时屋顶已非草顶,比殷商时代有进步。
洛邑(王城),在东周时,曾是都城。
9、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故称“有邑之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一、原始的居住形式1.穴居2.巢居: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云南川海门遗址、浙江吴兴钱山漾)3.半穴居(穴居与巢居的结合)4.地面建筑:黄河流域木骨泥墙建筑、东北内蒙古大石堆砌的建筑二、原始居民点的特征1.位置:背山面水2.规模:大小不等。
分布:居住密集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西安半坡村遗址)5.功能特点:选址,居住,墓葬,手工业三、原始居民点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阶级的出现(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发展(文字、宗教、礼仪)4.战争(王权作用)5.夯筑技术四、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1.一定规模(前提)2.一定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3.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4.一定的城市基础设置(基础和保障)5.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五、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1.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2.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3.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4.城:“筑城以为君”这句话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5.廓:“造廓以守民”说明了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6.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体现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
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六、城市建制——城廓之制城廓之制:军事防御和政治统治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一般有城廓之分,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之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1.内城外廓型:曲阜鲁城,淹城2.城附于廓一角(相重):齐临淄3.城廓并列:燕下都,赵邯郸七、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和建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3.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4.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5.列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八、秦咸阳建都原因(政治、军事,经济,交通,历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第六章宋元时代的城市1.宋元时期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形势持续了近80年,混战主要在北方进行,大量有先进技术的人民向南方迁徙,使南北朝以来开始的经济文化南移形势更加发展,南方地区城市更加繁荣。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采取了有利发展生产的措施,促使城市更加发展繁荣,也影响了城市的布局和面貌,店铺密集的商业街代替了严格管理的坊里和集中的市肆。
南宋控制的地区,长期稳定,经济上占全国重要地位,商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元朝,各民族融合有了发展,东西方的文化经济交流也在长期中断之后再度恢复发展,上都和大都的建设都学习了汉族的传统和经验。
2.宋代的发展对中国城市发展进程的影响(新现象):(从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方面)①随着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出现定期集市,有些集市逐渐发展为市镇,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②商业发展突破城垣限制,出现城内沿江沿河商业区和“关厢”,手工业出现行会组织,同一行业向街巷制转变,这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③火药的发明使城市攻守技术有所变化;④一些政治中心的大城市规模远比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大;⑤城市中的宗教建筑十分发达,对城市面貌有一定影响;⑥受大运河的影响,中原地区经济受到很大影响,一些重要城市逐渐衰落;⑦许多城市扩建商业、手工业中心,城市布局多不规则。
3.北宋东京(开封、汴梁)的改建与变化:北宋东京位于汴河和黄河的交会处,是漕运重要的转运中心。
Ⅰ后周世宗柴荣的汴梁改建诏书:是我国古代由帝王颁发的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文献。
①结果:扩大城市用地,加筑罗城,使用地相当于原来的4倍;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疏浚河道;制定防火、改善公共环境卫生的具体措施。
②影响:杰出的改建计划,主要力量没放在宫室修建上,也没有受旧的城市规划制度的束缚,而是为了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提出的要求,和以往的都城规划大不相同。
Ⅱ城市平面布局:开封有三套方城(罗城、里城、皇城),三重城墙,平面形状并不方正规则。
《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一、基础知识点●关于城市的理解: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市”是交换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了解几个古代城市的基本情况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 25 平方公里。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西安是著名的古都,周王城丰京和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等先后在此建都。
清代的票号的总号均设在山西,以平遥、太谷、祁县为突出,这三座城号称山西票号“三帮”。
●对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井田的基本单位是“夫”,即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被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用地的基本单位。
“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中等规模的邑才设置市。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有的内外两重,有的并列。
●古代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几个文献理解《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
周代城制对中国古代城市有很大影响,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如城市的规模、形制等要按礼制的等级进行建设,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有深远影响。
●了解我国当前规划法规的基本情况1989年12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施行。
2007年10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古代规划相关文献阅读、释义●《考工记》中的王城规划制度:(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和建设城市;方九里指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个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横街和九条竖街;经涂九轨指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右社,即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市朝一夫,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城建史》复习资料(规划考研必备)
《城建史》复习资料(规划考研必备)城市规划专业城市建设史考研题目2003年一、填空题1、城最初的定义是进行防御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城有不同的称谓,如左传中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2、我国城郭之制起源于夏代的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早期城郭关系比较随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城在郭内,如江苏武进淹城、山东曲阜鲁城;城附之于郭之一角(城郭并置),如雁下都、齐临淄、韩故城;城郭分设,如赵邯郸。
3、乌尔城建于公元前约2000-2100年,成中间有其天体崇拜作用的山岳台,其同时使城市的公共中心,体现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4、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的希波丹姆在希波战争之后将棋盘式道路网的规划结构加以理论阐述,并最先在米利都城的重建工作中加以应用。
5、公元前1世纪由奥尔梅客人建设的特奥迪瓦坎城的中心一组举行宗教仪式的纪念性建筑物构成,分布在一条2千米的大道两侧,主要建筑物有太阳神庙、月亮神庙、羽蛇神庙等。
6、印度中世纪的莫卧儿王朝在首都阿各大建造了杰出的建筑物泰姬玛哈尔陵墓被称为印度的珍珠。
7、日本战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封建领主们建造了大量的供瞭望及防御的建筑天守阁8、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李冲主持,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宇文恺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由刘秉忠主持。
9、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别重要重视中轴线的建设,城市布局多以中轴线对称布局。
明清北京城以一条长达7.5千米的中轴线构筑了由南到北的重要的节点有:永定门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殿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神武门景山地安门鼓楼钟楼10、被誉为欧洲的客厅的是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1、明清时期的票号业中心城市有平遥和太古,手工业中心城市景德镇,其城市布局特征与其城市性质是相适应的。
12、公元894年以前,日本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模仿和学习,这其中包括城市建设的学习。
日本以我国的唐长安成为样板建设了几代都城,如飞乌地区的藤原京、今京都地区的平安京、奈良地区的平成京。
城市建设史
070l104班城建史复习资料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篇古代部分绪论一、城市的起源l、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逐渐产生了原始的固定的居民点: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分的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期: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二、城市概念的变迁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城廓——城郭:城墙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4、现代城市的定义:·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要求相对集中·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有继承和廷文化传统的使命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居民点初步且有城市最基本的集中的特征(城市最大特征是聚集)二、中国城市的形成我国城市是在原始杜会群体井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河南偃师市二里关村古城——我田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
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一ll世纪)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总体布局:富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西周的城建制度西周是我园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札.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园.方九里,旁二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杜.前期后市.市朝一夫.(夫为面积,100宙:以左为尊.左祖)….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体现.3、城市建设体制a、三级城市系统:王城、都城、都邑各城的等级都是以2为等级差数,体现等级制度b、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城市主体规划结构——三道城墙·礼制规划秩序一富城居中(中轴对称)·经纬涂道路系统C、影响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于中园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完全的体现.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战国纷飞,百家争鸣)l、赵邯郸特点:a、由宫城与大城两部分组成b、宫城独立成城,与大城相隔一段距离c、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成“品”字形.2、齐临淄特点:a、内外城组成b、内城镶嵌在外城西南角c、城市形态不规整d、城墙和道路并不很直.而是根据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灵活设计.尤其是东城墙c、体现了管子的规划思想3、淹城特点:a、三道城墙.分为王城、内城、外城b、三道城埔外都有护城河c、三道城墙都只有一个旱路城门,且不在一个方向.三、春秋战田时期域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l、城市数量激增.规模扩大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丰富多样3、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城市规划理论4、列国都城一般由大小城组合.并有多种组合方式齐临淄——小城在大城一角鲁国曲阜——内外两重燕大都——大小城并联赵邯郸——人小城相隔一定距离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1、秦咸阳:秦统一六团.都市急剧扩大规模到了无以加的程度咸阳之旁.二百里观二百七十复单道相连a、主要城市建设:六国宫室于渭水北岸;迁徙六国贵族和富豪十二万户于咸阳城:作朝官于渭南上林苑中b、特点:规模久.用地规模无法确定.人口将近百万.占地很广.布局较松散2、汉长安:是在长安、阳乡和建章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追求规整a、规划布局与战田时期很不一样b、部分体现‘周礼考工记'的记载c、宫殿占据城市的很大空间d、居住实行“闾里制”.共有160个闾里3、东汉洛阳a、邙山.洛水b、“九六城”c、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d、12城门不均匀分布c、以南宫和北宫为主的宫殿占洛阳城总面l/3以上f’已不拘泥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三、秦汉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l、郡县制的推行.行政中心城市,得到了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她地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城市建设方面:居住实行“闾里制”.都城实行“多宫制”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l、曹魏邺城(“七五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a、平面图b、平面布局:平面呈横长方形.城市分成南北两部分.御苑一铜雀园兼具游赏与军事堡垒功能c、曹魏邶城规划特点·城市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宫城由多宫变为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中轴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这种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分布有很大影响2、北魏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a、平面图b、城市布局c、规划特点:单一的宫城:三套城垣:宫城、内城、外城道路成方格状中轴线(自南向北.干道一衙署一宫城—御苑)全城寺院多.重视宗教d、意义。
城市建设史资料复习资料
中外城市发展 与规划史
参考文献
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
外国城市史部分参考书目
1. P.霍尔,城市与区域规划 2. E.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 3. L.芒福德于1938年出版的《城市文化》与1961年出版的《城市发展史:起
源、演变和前景》两部著作 4. 贝纳沃罗,世界城市史 5. 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实践 6. 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再加上几本主要的期刊 1. 城市规划(中国规划协会) 2. 国际城市规划(国外城市规划,中规院) 3. 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汇刊,同济大学)
中外城市发展 与规划史
本章要求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周王城 燕下都 齐临淄 赵邯郸
曲阜 鲁国故城 郑韩故城
秦咸阳 汉长安
识图 绘图 ●
○ ●
○ ○
○ ○
●
名词解释 ○
中外城市发展 与规划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线索
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
原始聚落:母系氏族 城堡式聚落:父系氏族,形成了城的雏形,有分区 夏:考古发掘,城址多数有待确认,只有少数有共识。延续了三千多年的中国 古代王朝都城的营建规制,发端于二里头遗址。 商:有文字资料参考,能够掌握更多信息,出现了城垣,从而有了宫城居东, 后来居南的讨论。中轴线的观念远未出现。 周:周王城城制,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的模式。 战国时代:齐临淄,战国时代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秦汉:汉长安,闾里制形成。 三国:曹魏邺城,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如,唐长安。 隋唐:隋大兴,新建。唐改名长安。中轴对称,城市具有高度整体性。 宋:北宋东京,后周世宗柴荣,改建主要精力在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发 展提出的要求,与以往的都市规划大不相同。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 路系统等,对后世都城规划影响很大。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固定的居民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2原始居民点的特点:①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在二级阶地上,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②规模:大小不等,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比较密集;③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④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3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4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①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②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③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④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5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①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前提)②需要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宫殿、宗庙、祭祀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实质)③需要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实质)④需要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⑤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保证)6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座宫殿遗址7商朝城市偃师尸沟乡商城、郑州商城、殷墟8西周城市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得到较快发展、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朝代。
原因:分封诸侯、周王朝自身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9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①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②形成三级城邑网,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③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④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10城市蓬勃发展的背景: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频繁战争、水陆交通发展等11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①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②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③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④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管子乘马);⑤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
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主要)
(个人解答,仅供参考——城规092班)1.建筑十书:是古罗马建设辉煌的历史总结,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经验。
2.营寨城:有方整的城墙、十字交叉道路东南西北四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后期居民住在据点附近随着演变久居民点。
3.郭:是外城,劳动人民住的地方.4.闾里: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居住区称为“闾里”。
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5.瓮城: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
瓮城与城墙同高,周围设暗堡,城顶建战棚。
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和瓮城两个方向抵御攻打瓮城城门的敌人。
6.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在农业革命时期把农业与畜牧分离开来。
7.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8.四水贯都:开封城内的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通过三套护城河相互贯通,利用河道将整个开封贯通。
①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 ②没有完善的城墙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③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④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⑤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
1)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 2)城市规划庞大3)城与廓有明确分工,城—政治中心,廓—经济中心;4)城市的经济活动区域增加,有集中的市场,常在城廓地带;5)城防功能有所提高,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 6)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护城河,未来分区。
7)不同形式体现了“宫”为中心,中轴线主导,后朝后市等传统布局。
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①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都城沿用一些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 ②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③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④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 ⑤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 ⑥出现了礼制建筑;⑦都城的内部及周围出现了一些离宫园囿 。
城建史复习
1.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阶级出现(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发展(文字、宗教、礼仪)4战争(王权作用)5夯筑技术2中国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一定规模(前提)2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3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4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和保障)5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4.西周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在《周礼考工记》中规定的内容:(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 (2)“……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叁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辙叁个。
”(3)“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 (4)“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推,城隅之制九雉。
(5)“经纬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5.春秋战国时期齐都临淄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特点1.宫廷区占地比例大,而经济性分区占地比例小,可看出小城规划结构的一些主要且这类分区基本上均属官府工商业2.城是采取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型式布局的。
宫廷区是全城规划结构的中心,置于城之规划主轴线上。
其他分区则环宫布列。
3.各分区布局,基本上是本营国制度的据功能分区性质结合方位尊卑的礼制制度来安排的。
因而体现了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的礼制规划秩序。
原因1.齐临淄城市经济所达到的高度发展水平2.由于齐临淄既是齐国国都,又是海岱之间一大都会。
3.城市总体布局仍继承了传统的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型式。
4.改革旧的“宫市”,建立颇具规模的城市公共集中商业区,以繁荣城市交换经济。
5.城市用地比例发生了变化,工商业及居住用地比例陡增,而宫室用地比例则有所降低,旧营丘城之中、北部基本上为宫室作占用,仅城南一部分划为市里作坊用地。
6.廓城布局打破了传统的礼制规划秩序观念,7.齐临淄道路网布局虽仍沿用传统的经纬涂制,但与井田阡陌式道路布局,判然有别。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一、中国古代城市体系1、都(京,陪都)、州(府)、邑、镇(关镇,集镇)、村落等概念辨析都:邑与都都是奴隶主的住地。
二者区别“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州:多为省下一级的行政管理区划的中心,规模较大,为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官府衙门也较多,一般均有设防的城垣。
邑:邑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是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是小邑。
镇:关镇,多从军事防御要求出发,供驻军或屯戍之用。
集镇,一般是在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由于交通条件较好、商业和工业的发达而扩展,从农村居民点中分离出来的。
有的为不定期或定期的集市贸易中心,设有一些一般居民点所没有的商业服务设施,或一些政府、税务等机构。
镇是城乡的联系纽带。
村落:一般的农村居民点村落2、城与市的功能、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城”和“市”是两个概念。
“城”是指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能扼守交通要冲,防守军事据点和军事要塞。
“市”是商品交换之地。
有的城不一定全是市,有的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3、北方城市与南方城市有何异同?同:1、都是在农业居民点的基础上产生的。
2、异:南方城市特点:1)河道为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2)水网地区,城市布局不规则3)没有严格的坊里制,多是不规则街巷北方城市的特点1)2)平原地区,城市形状布局方正3)有严格的坊里制,多为规则的街巷4、中国古代都城,秦汉、隋唐都城、两宋、明代都城建设(1)○秦朝都城咸阳咸阳的城址在今咸阳以东约20 公里处,长陵车站附近的渭水北岸;孝公初建咸阳城,主要以咸阳宫为主,限于渭水之北,以后逐渐向渭南发展;渭南部分于昭王时开始拓展,建兴乐宫,始皇时又建了信宫,阿房宫,诸庙、章台,上林也位于渭南,渭北咸阳主要向东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需求,秦咸阳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
(2)○西汉都城长安汉袭秦制,长安城的建设也是为巩固中央集权服务,刘邦入关后在建国之初,曾利用一处秦代名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不久又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二宫及长安城的修建均有军将出身的杨城延主持,长安城墙是在宫殿等已造成后,在惠帝时三次发动民工在冬闲时修筑,汉武帝时又在城西修建章宫,还修城内桂宫,明光宫. 为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
城市建设史期末复习资料
城市建设史一、选择题1.秦汉、三国至隋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城市的形式。
唐长安为里坊制,宋为街巷制,清朝胡同,近代上海石库门2.秦汉、三国至隋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城市的规划是谁主持的。
柴荣主持开封城市的规划,汉长安(萧何或杨城延),北京城的规划(姚广孝)3.《周礼考工记》的几句话。
①“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说明周代王城是有一定规划制度的。
②“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
③“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不同。
④“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絷以县,以景为规,识日中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当时已会定水平并运用简单的天文知识来定朝向方位。
4.古代城市选址原则。
选择适中的地理位置,即择中原则;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即‘度地卜食,体国经野‘的原则;考虑自然景观及生态因素,提出‘国必依山川‘的原则;考虑设险防卫的需要;考虑水源及交通问题,往往选择水陆交通要冲。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考虑的因素有哪些?○1都城位置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到政治及军事原因如汉初定都长安,主要理由就是长安位于关中便于防守,又便于东出潼关控制中原,明永乐迁都北京也有明显军事目的。
唐宋以来由于都城人口多,因此也重视经济交通因素如唐代东迁洛阳。
有些朝代的都城选址,还与当时统治集团的势力范围及根据地有很大的关系。
○2有些朝代随着势力范围的扩大,曾数次迁都如北魏、金、元。
有些都城选定某地区,但并不在原来城址上建都,而是在其旁另建。
原因一是原来城市在战争中破坏严重。
其次是观念的影响“鼎新革故”如在长安地区。
○3有少数都城是原来交通便利的商业都会,往往在原地改建扩建,而不另建新城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
宫城部分往往新建。
5.管子几句话。
○1管子对城市选址加以总结:“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2凡仕者进宫,不仕于耕者进门,工贾近市。
城建史复习重点
考点: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城市迁移的特征原始居民点形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生产方式转变及氏族公社的形成——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原始居民点布置特点①位置:一般都位于较高爽向阳坡上,靠近河流水面。
②规模: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③房屋建造方式:都是成群聚落及穴居组合,后期多为地面建筑。
代表形式:木骨泥墙房屋-北方黄河流域杆栏式桩上建筑-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2.《周礼考工记》的内容和影响春秋晚年齐国宫书《考工记》。
《考工记·匠人》涉及城邑建设的有“匠人建国”及“匠人营国”两节。
《匠人建国》专述建设城邑求水平定方位的测量问题《匠人营国》专述周代城邑建设制度《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总意思为:匠人建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九条南北向、九条东西向干道,每道路宽为车轨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前为朝,后为市场,朝和市场各为一百方步大小。
①城市建设体制王城——奴隶制王国首都诸侯城——诸侯封国的城邦国家采邑城——宗室和卿大夫采邑②王城布局特点a.宫城择中b.轴线对称c.道路系统等级分明③历史价值和意义周礼考工记内容全面而丰富,它包括了王城、宫城、庙社、市里、道路规划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规划建设原则,推动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奠定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对后世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后的几千年中,我国封建城市布局大多以此为基础发展变革。
3.曹魏邺城城市规模:据《水经注》载“东西七里,南北五里”。
大约东西3087米,南北2205米。
布局特点:(1)明确分区(2)布局严整,中轴线对称(3)方格网道路系统(4)宫苑结合(5)宫室与坊里不相参城市建设史中的地位和意义:曹魏邺城是继东汉洛阳、西汉长安以来城市建设史上一件大事,有人称之为古代城建史上第一个完整规划的城市,它继承秦汉以来城市规划内容,进一步进行革新,立足于现实,又发展了营国制度传统特色,从而为秦汉以后城市建设树立了样板,对后代城市规划影响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1.邑与都的概念:邑:泛指所有居民点。
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
2、城与廓的概念:(1)城在廓内,或廓比城大。
内谓之城,外谓之廓。
(2)城廓均是防御性的构筑物,“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3)此时已有阶级分化,贵族阶级住在城内,普通百姓居住在城外廓内。
3、闾里;p233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称“闾里”,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
“闾”是里的门。
4、关厢;p123城垣内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一般沿城外的道路呈带形发展。
5、有机疏散理论;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它包括:城市作为一个机体;人口与工作岗位相对市中心疏散:轻重工业的疏散。
6、卫城:政治军事与宗教中心、位于高处的神圣之所、建筑不考虑环境关系、专政时期的产物、以防御为目的。
7、营寨城:因战争需要而修建,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8、带形城市理论(Linear City);P121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
“带形城市”的规划原则是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
9、雷德伯恩体系;P136是指在居住区中,设计与汽车道完全分离的步行体系,机动车道按照分级的原则设计,从主要道路通向局部性支路,然后通向按尽端路原则设计的,服务于一组局部性住宅的局部性通道。
(大街坊、分级/尽端式车行体系、、成组团的住宅群)10、增长极核理论(Growth Pole Strategy):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增长极核策略的主要点是把工业等建设快速地在少数极核(一般指经济上能增长较快的城市)进行,以促使极核本身增长和首先繁荣,并企图以极核的影响来带动其附近的发展。
2、简述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答:(1)城市人口规模扩大;(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3)区域性城市不断成长;(4)市镇迅速发展,新兴城镇发展,城镇系统不断完善;(5)城市分布广。
3、简述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特点。
答:(1)三重城墙,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宫城居中,处于中轴线上。
(2)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
(3)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
呈方格网布局。
(4)完善的上下水系统。
(5)体现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制。
(6)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规划意图得以实现(刘秉忠)元大都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城市之一。
4、简述曹魏邺城规划特点以及意义。
答:(1)曹魏邺城平面呈横长方形,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前朝后市,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格分开。
一方面集成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不同点是,分工更为明确,不像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那样宫城被闾里包围或相参,而是严格分开,体现了等级的森严。
(2)整个城市布局体现了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道路正对城门,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影响很大,如唐长安。
(3)改正了东都洛阳的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5、简述西汉长安修建过程以及建设特点。
答:1、修建过程:(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2、规划要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6、简述宋东京规划要点。
答:(1)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7、简述周王城制对我国城市规划历史有何影响?答:(1)周王城的规划意匠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
井田的基本单位——夫,即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被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用地的基本单位。
(2)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3)当时已会定水平并运用简单的天文知识来定朝向方位。
(4)轴线对称布局。
(5)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
(6)建筑的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8、简述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
答:(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地。
(2)共和时期广场建筑连续形成不相协调,帝国时期通过柱廊得到统一。
(3)广场由开敞走向封闭,有自由走向严整,目的在于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三维空间。
(4)共和时期广场组织较乱,帝国时期通过多个彼此垂直轴线组成一个整体。
9、简述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有哪些。
答:(1)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
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
(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
(4)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10、简述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2)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
(3)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设,环形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11、简述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答:(1)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
(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
(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六、论述题12、试述《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主要内容及两者的差异。
答: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雅典宪章》:(1)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自动解决城市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2)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引导规划向科学方向发展。
(3)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一个完整的城市。
1977年国际建协•秘鲁利马《马丘比丘宪章》:(1)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2)城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提出了动态规划的概念。
(3)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体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两者的差异:(1)《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的各类群体、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13、试述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1.空想社会主义:近代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源自莫尔“乌托邦”概念,他期望通过对理想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改革来改变当时他认为是不合理的社会,并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建筑和、社区和城市。
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欧文、傅立叶等人,不仅通过著书立说来宣传和阐述他们对理想社会的信念,同时还通过一些实践来推广和实践这些思想。
2. 英国过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1844年,成立了英国皇家工人阶级住房委员会,并于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贫民窟清理法》、《工人住房法》,建立起一整套对卫生问题的控制手段,对工人住宅重视也促成了一系列法规的通过,这些法律要求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住房。
3.巴黎改建,豪斯曼在1853年开始当任巴黎的行政长官,对巴黎进行了全面的改建。
这项改建的同时,结合整治街景的需要,出现了标准的住房平面布局的方式和标准的街道设施。
在城市的两侧建造了两个森林公园,在城市中配置了大面积的公共开放空间,从而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的建设确立了典范。
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城市改建的样板。
4城市美化。
城市美化源于文艺复兴后的庄园引进到城市之中。
这一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围绕城市公园布置连列式住宅的布局方式,并将住宅坐落在不规则的自然景色之中。
这一思想通过西谛对中世纪城市内部布局的总结和对城市不规则布局的倡导而得到深化。
与此同时,在美国以奥姆斯特所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也意在实现与此相同的目标。
以189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的城市美化运动,综合了对城市空间和建筑进行美化的各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在美国城市得到了全面的推广。
14、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
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
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知道思想就是《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