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城建史复习提纲
城建史复习提纲2007一、问答1、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2、中国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3、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居民房屋建造方式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方式是什么?4、简述西周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在《周礼·考工记》中规定的内容?5、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6、春秋战国时期齐都临淄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7、管仲城市规划论述?8、秦咸阳城市的布局特点?9、简述汉长安城市规划布局的特点?10、西汉长安城市区域规划特点?11、简述曹魏邺城规划布局的特征?12、北魏洛阳的规划方法?13、简述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规划制度中城址选择的特点?14、隋唐长安城市建设的特点?15、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16、简述南宋临安城市规划布局的特点?17、阐述北宋东京汴梁城平面布局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的意义?18、阐述宋代平江城的平面布局特征,《平江图》的重要价值?19、元大都规划的特点?20、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21、明北京的城市布局特点?22、古代风水说中,简述风水有关人居环境模式的构成的四大要素?23、简述为什么自然环境是中国古代城市选址的首重因素?24、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三种哲学思想体系?25、象天法地思想在古代都城中的体现,试举2-3个例子?26、近代南京城的建设特点?27、近代南京“首都计划”将城市用地分为六大功能区,简述市行政区选址的理由?28、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29、试述中国现代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具体要点?30、试述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对我国城市今后发展建设的影响。
31、试述唐宋之际市坊制度的改革。
32、试述曹魏邺城规划布局的特点及其意义。
33、论述“礼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及在城市建设中的反映。
34、论述明北京的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
35、试述秦汉时期城市建设。
36、西方20世纪50年代(1900年-1960年)的城市规划。
[精品]城建史复习提纲.doc
城市的产生:由于生产的不断发展,于工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部门,这就产生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于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这种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使居民点产生了分化,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闾里: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多在城内各宫殿之间。
长安共有160个闾里,闾里内:“室居栉比,门巷修直”,可见为一些院子并联排列。
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即为里的门。
•曹魏邺城的建设思想: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不同点是,区分更准确,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
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三台就有明显的防御性质。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如唐长安等城。
•隋朝以长安建都的原因:长期混战使邺城,洛阳等城均已严重破坏;江南初定,政治统治还不够稳固;关中平原军事形势有利;隋朝势力原来就在这一带。
•隋文帝另建新城的原因:汉长安历经破坏,难于修复,而且“风水”不利;汉长安已有多朝建都,不在新地建都不能体现王朝的新气象;“汉营此城,经今八百岁,水皆碱卤,不甚宜人”;汉长安宫殿与一般建筑杂处,分区不明,防卫和管理也不方便。
•隋唐长安城市的规划思想: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 的意图十分明确,采用严格坊里制则是为了便于统治人民。
道路突出宫殿,这一切都是从皇帝意图出发的;隋唐长安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的惊人,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处处以大来反映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力;城市布局有一定的数字概念,每边开三门,一般门均有三个洞;长安城规划对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有很大影响;长安的规划也是当时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学习榜样。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中建史大题提纲1、我国城市产生的时期、基础及其条件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原始社会的末期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2)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出现(3)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也起了重要的作用(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2、中国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其形成评判的标准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原始社会的末期评断我国早期城市形成的标准:(1)城市需要有一定的规模;(2)需要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宫殿庙宇等行使政治文化职能);(3)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贸易交换场所(城市经济中心职能);(4)要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道路、给水、排水、城墙、壕沟);(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3、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包括列国王城平面图)1、城市数量激增,规模扩大,形制多不规整。
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丰富多样。
城廓分工明确,城是政治中心,廓是经济中心。
3、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城市规划理论(《管子》)4、列国都城一般由大小城组合,并有多种组合方式齐临淄——小城在大城一角鲁国曲阜——内外两重燕大都——大小城并联赵邯郸——大小城相隔一定距离4、宋代都城东京规划特点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了望亭。
5、汉代长安城建设及其规划要点。
修建过程: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城市建设史教学大纲
《中国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建筑学总学时:48学分:2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选修课之一。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城市发展过程;比较城市变迁经历理解如何认知城市及其空间;了解和初步掌握基本的城市历史研究方法;学习不同城市理论与思想的特点及其变迁过程。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要了解“城市建设史”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掌握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
掌握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和典型城市,城市广场、现代商业中心、城市商业区、园林绿化等空间要素不同时期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2)原始的居住形式(3)原始的居民点(4)城市的形成2.殷周时代的城市(1)殷商时代的城市(2)周代的都城(3)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郭、国(4)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3.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1)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2)原始的居住形式4.秦汉时代的城市(1)秦汉时代社会及城市概况(2)秦朝都城咸阳(3)西汉都城长安(4)东汉都城洛阳5.三国至隋唐的城市(1)三国至南北朝的社会及城市概况(2)曹魏邺城的规划(3)北魏时洛阳的改建、扩建(4)南朝的都城建康(建业)(5)隋唐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城市概况(6)隋唐长安城§5.7隋唐东都洛阳(7)隋唐时代一般州县城市及商业城市(8)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6.宋元时代的城市(1)宋元时代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2)北宋东京(开封)改建与变化(3)南宋临安(杭州)(4)宋代平江府(苏州)(5)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广州、泉州(6)辽、金地区的城市(7)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8)元代蒙古地区的一些城市(9)宋元时代的防御城市钓鱼城7.明清时代的城市(1)明清时代的社会及城市概况(2)明清时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影响(3)明清时代的南京城(4)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5)明清时代地区性封建统治中心城市(6)明代的边防城堡(7)明清时代的一般州府县城市(8)明清时代的商业中心城市(9)手工业中心城市——景德镇(10)明清时代的一般集镇——南翔8.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1)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2)中国古代城市的地区分布与城址位置(3)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4)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分布(5)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6)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7)我国城市与河流的关系(8)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9)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城市建设史1.帝国主义控制下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1)上海的畸形发展(2)天津的发展2.帝国主义独占的新建城市(1)青岛的建设与发展变化(2)大连的建设与发展变化(3)哈尔滨的发展(4)帝国主义独占城市的共同点及分析3.旧城市的新变化(1)封建统治中心北京的变化(2)济南的发展与变化(3)相对衰落的城市4.由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影响而发展的城市(1)新兴的工矿城市唐山(2)南通的发展(3)民族资本集中的城市——无锡(4)因修建铁路而发展的蚌埠、郑州和石家庄5.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城市(1)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心南京(2)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城市6.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区的城市(1)伪满“新京”(长春)的规划与建设(2)奉天(沈阳)的城市规划(3)牡丹江的发展7.革命根据地的城市建设8.中国近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1)近代城市中的工业布局(2)对外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3)近代城市建设中的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4)近代城市建筑面貌(5)中国近代的一些城市规划图评析四、课程实验内容及要求:无五、本课程上机内容及要求:无六、课程设计(或实习)内容及要求:无七、考核方式:考试八、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教材(1)《中国城市建设史》同济大学主编,建工出版社,2000年(2)《外国城市建设史》同济大学主编,建工出版社,2000年2.教学参考书(1)《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杨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城市发展史》(美)Lewis Mumford著,倪文彦、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3)《隋唐两京坊里谱》杨鸿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4)《宋代东京研究》周宝珠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5)《巴黎城市建设史》钟纪刚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贺业钜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世界城市史》(意)L. 贝纳沃罗著,科学出版社,2000;(8)《明日的田园城市》(英)E. 霍华德著,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00;(9)《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
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1
熟悉
图
第十小组,簇群城市
了解
填空
18
米尔顿·凯恩斯
熟悉
简答
筑波科学城
了解
凯文·林奇,城市意向
掌握
简答
场所理论
熟悉
填空、简答、论述
马丘比丘宪章
掌握
论述
熟悉
名词解释
9
日本、……京、天守阁
熟悉
填空、简答
10
理想城市
了解
填空
早中晚期的代表城市
熟悉
填空
……广场
图
11
巴黎改建
填空
凡尔赛
填空
图
……广场
图
12
伦敦大火及改建
填空
巴黎,欧斯曼改建
填空
13
1811年,纽约总图
图
郎方、华盛顿规划
图
14
18、19实际的一系列实验
熟悉
填空
霍华德,田园城市
掌握
填空、简答、论述
了解
名词解释
上海三版城市规划
了解
填空
天津、武汉概况
了解
填空
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2(外国)
章节
知识点
要求
题型
备注
3
乌尔城、山岳台
了解
填空
5
迈锡尼卫城
了解
图
奥林匹亚、德尔菲圣地
了解
图
雅典卫城
熟悉
图
希波丹姆、米列都城
掌握
简单
6
营寨城
填空、简答
罗马,主要广场、建筑
熟悉
图
庞贝古城
了解
图
7
锡耶纳、坎波广场
城建史复习提纲
中国城市建设史商代重要都城遗址、西周及春秋战国的都城实例,p9, p12, p17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距今有3500年左右;商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城垣长达7公里城外郊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
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和镐京,城址均在西安西南丰水的东西岸,是西周初年的政治中心。
燕下都在今河北易县东南,易水岸边,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
赵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麓,其宫城在今邯郸市区西南,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城市发展总体特点,p36-37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曹魏邺城开创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新局面,建业的发展带动了江南城市的兴起以及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步转移。
南朝都城建康、东魏北齐邺南城的总体结构布局,p43始, p39-40建康:平面呈长方形,从从都城南墙中门宣阳门开始,南到淮水,长5里,形成一条中轴线,称为苑路。
邺南城:紧附于曹魏邺城之南,南北向长方形,里坊、市的完全对称布局,宫殿布局为后来唐宋元明清都城宫殿开创先例,开创宫城正门由多重门构成的先河,宫城轴线与城市轴线重合。
曹魏邺城,p37-39布局: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王室贵族专用区,正中:宫城,东部:宫城衙署(前朝后寝),戚里(王室贵族居住区),西部:王室专用园林,南部——官署及一般的居住区特点:a城市分区明确,宫城与居民严格分开b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从建筑群应用于城市c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d宫门前,三座止车门形成封闭的广场成就:开创了都城规划严整布局的先例,规划手法对以后的城市布局有重大的影响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概况及获得较大发展的重要地方城市实例,p45-46大兴城东都洛阳唐代重要的商业城市实例,p60南方海港广州,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扬州,运河至黄河的转运中心汴州繁荣的国际贸易给宋代大型港口城市布局带来的变化,p93, p97-99官府设“蕃坊”,建造房屋供外国人居住,是为照顾他们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集中居住地段。
《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一、基础知识点●关于城市的理解: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市”是交换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了解几个古代城市的基本情况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 25 平方公里。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西安是著名的古都,周王城丰京和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等先后在此建都。
清代的票号的总号均设在山西,以平遥、太谷、祁县为突出,这三座城号称山西票号“三帮”。
●对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井田的基本单位是“夫”,即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被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用地的基本单位。
“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中等规模的邑才设置市。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有的内外两重,有的并列。
●古代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几个文献理解《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
周代城制对中国古代城市有很大影响,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如城市的规模、形制等要按礼制的等级进行建设,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有深远影响。
●了解我国当前规划法规的基本情况1989年12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施行。
2007年10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古代规划相关文献阅读、释义●《考工记》中的王城规划制度:(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和建设城市;方九里指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个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横街和九条竖街;经涂九轨指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右社,即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市朝一夫,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有下划线的都城要求掌握简单示意图)第一章1 画图并说明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中国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巢居(中国建筑穿斗结构的主要起源)、处于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主要凭惜树木构筑窝棚,这就是所谓“巢居”。
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避免猛兽的侵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实质上它是远古猿人“住在树上”的直系发展。
半穴居、地面建筑,其中穴居和巢居持续的时间最长,是另两种形式的原型。
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第二章1. 默写《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关于城市规模、布局、城门、道路、城市等级等方面内容,总结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观念及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等级——明确了全国城市网络规模的等级、大小和道路的宽度。
建筑布局——规定了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后寝”、“外朝内庭”一致。
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建造形制——“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2.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和关系邑与都——邑为居民点,奴隶主驻地;凡邑有宗庙、先君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邑与市——并非所有邑都有市城与国——同义城与廓——古文献“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3.商、周的都城及代表城市名称第三章1.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的布局特征。
燕下都特征:▪着眼城防,将平时建设与战时防御要求紧密结合;▪改变通行的以外廓充作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方式,按照军事需求,以整个外廓为城防区。
利用河道加固城防,利用河道作为分区规划的分界标志,为城市提供水源和航运之便。
赵邯郸旧邯郸扩展为廓,改造成为赵都的经济活动中心区。
廓北设置离宫别苑,为利用原采邑城邯郸大夫宫室区改建扩充。
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
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第⼀章绪论1. 简述⽊构架的优缺点(为什么⽊构架建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P2⽊构建筑优点:1) 取材⽅便、易于加⼯2) 适应性强、部空间灵活3) 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 施⼯速度快5) 便于修缮、搬迁缺点:1) ⽊材成才周期较长,对⽣态环境的破坏⽐较严重2) ⽊材易引发⽕灾,是⽐较⼤的缺点,历来⽐较重视消防,重视中⽤⽔中动植物作为装饰3) 简⽀梁体系难以满⾜更⼤更复杂的空间需要4) 易腐朽、易遭受⾍蚁等破坏2. 简述中国⽊构中穿⽃式与抬梁式结构的区别,并画简图表⽰。
(按照结构体系,⽊构建筑可以分为哪⼏种?)P3穿⽃式:⽤穿枋把柱⼦联系起来,形成⼀榀榀屋架,柱上直接放檩条,在沿檩条⽅向,⽤⽃拱把柱⼦串起来形成框架,整体性好,空间⼩,⽤于等南⽅地区,徽居⼀般⽤抬梁与穿⽃相混合。
优点:⽤材较⼩,⼭⾯抗风性较好,缺点:室柱密⽽空间不够开敞抬梁式:柱上搁梁,梁头搁檩条,梁上再⽤短柱⽀起较短的梁,柱上采⽤⽃拱时,梁头搁⽃拱上,梁可达3—5根,主要⽤于北⽅及宫殿、庙宇等⼤规模建筑。
井⼲式:最古⽼的形式,将圆⽊或半圆⽊两端开凹榫,组合承矩形⽊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
以圆⽊或者矩形六边形⽊材平⾏层叠,接头⽤榫卯交叉咬合,主要⽤于东北林区、西南林区、⽤材量⼤,⾯阔和进深都受到⽊材长度的限制,外观也⽐较厚重,⼀般⽤于盛产⽊材的林区。
3. 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拱的演变:P4⽃拱是中国⽊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所⽤是在柱⼦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古代的殿堂出檐可达3⽶左右。
唐宋以前,⽃拱的结构作⽤⼗分明显,布置疏朗,⽤料硕⼤;明清以后,⽃拱的装饰作⽤加强,排列丛密,⽤料变⼩,远看檐下⽃拱犹如密布⼀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仍未丧失。
名称:宋代称为“铺作”清代称为“⽃科”或者“⽃拱”宋: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铺作阑额清:柱头科、平⾝科)、⾓科额枋4.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特点:P5简明:平⾯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1.商,周的城市(1)殷商时代的城市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4千年前的夏代)洛阳洛河边的“二里头"遗址都城偃师尸沟乡遗址———早期——-推测为汤都西毫(和二里头遗址相差6km)郑州商城—--中期湖北盘龙城-——中期(商代方国都邑,可能仅为宫城)河南安阳殷墟---晚期(安阳小屯)——庞大的开敞式城市(2)周代的城市一国都—-周原的凤雏和召陈的宫殿(宗祠)建筑群-西周早期都城二成周——王城(洛邑,东周都城)三诸侯国都--曲阜(3)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邑和都—邑不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邑和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城和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和国城、市、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2.《周礼. 考工记》的内容及意义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评价:●礼制营国制度—----理想城市图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红线”.两大规划体系之一●和米利都方格网城市异曲同工.早于希波丹姆斯的方格网城市.●布局结构3.春秋战国时期各城市的特点(具体看书17~23页)(1)燕下都(BC4-—-BC3 ,今河北易县东南)城分内城外城两部分,内城分布三十多处夯土台(2)赵邯郸(BC4-——BC3 ,今河北易县东南)——-晋邯郸大夫采邑城改造扩建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3)齐国临淄(bc4,今邯郸)由大小两城构成,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4)曲阜鲁国故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横长方形,城垣南垣较直,东西北三面皆有弧度的,周围有城壕。
公11座城门,东,西,北面各三门,南面两门(5)郑韩故城(bc4-bc3,郑国、韩国都城,今河南新郑县城附近)城分主城及外城廓两部分。
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中部有一道南北向的夯土墙将其分为东城和西城两部分。
主城内室宫殿区和贵族居住区;外廓城内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居住区(6)淹城(西周时代淹国都城,今江苏常州市南,离市约7公里)三重城墙:王城,内城,外城王城呈方形,内城,外城均为不规则圆形。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全《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古代史篇(1—8章)第一章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P2)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P7)第二章1、名词解释: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kuo):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
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城外廓内。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
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
(P14)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
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
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
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3、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P15)第五章三国至唐朝时期的城市1、曹魏邺城的规划(1)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 P38复原图特点:(2)总结:宫城有多个宫城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这都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2、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思想 P55优点:(1)隋唐长安的规划,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有所发展。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固定的居民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2原始居民点的特点:①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在二级阶地上,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②规模:大小不等,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比较密集;③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④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3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4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①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②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③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④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5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①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前提)②需要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宫殿、宗庙、祭祀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实质)③需要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实质)④需要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⑤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保证)6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座宫殿遗址7商朝城市偃师尸沟乡商城、郑州商城、殷墟8西周城市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得到较快发展、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朝代。
原因:分封诸侯、周王朝自身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9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①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②形成三级城邑网,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③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④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10城市蓬勃发展的背景: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频繁战争、水陆交通发展等11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①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②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③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④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管子乘马);⑤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中建史一.名词解释1.四水灌都:指开封城内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
2.三横四直:南宋平江府中城内的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朝向,东西向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为三横四直。
3.关厢:中国古代的时候由于城区不断扩大,城桓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
4.藩坊:南宋时期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
5.九边重镇:明朝的时候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镇这就是“九边重镇”——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
6.邑:泛指所有居民点。
7.都:奴隶主居住地。
8.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
9.城与郭: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10.租借:条约中被迫同意开放“外人居留地”。
二.填空题1.夏代对后世城市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完成了对国土的第一次全面勘测。
2.对外通商最早的的城市是广州。
3.清朝时期城市建设方面停滞不前,但民居,园林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4.唐洛阳和元大都的作者分别是宇文恺,刘秉忠。
5.唐代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分别是扬州,广州,汴州。
6.宋东京城并非严格的坊里制度,整个城市共80个坊,设八厢来管理7.北京地区曾多次被不同少数民族政权定都,分别是辽,金,元,清。
8.南朝都城是建康。
9.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
10.南北朝时期非常崇尚佛教,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分别是龙门石窟,云岗,郭煌。
11.“形胜”的含义环境规划12.夏商周是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萌芽阶段,发展了相土规划的方法13.明初定都南京,明成祖时迁都北京14.秦代城市建设主要受到相天法地影响15.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被多次定都的有南京,北京,开封,长安,洛阳。
16.近代南通是由民族资本家张謇规划的17.中国古代最早的大型公共园林是曲江(唐朝时期/长安)18.战国时期按照《管子》思想修建的主要有哪三个城市齐国临淄,吴国阖闾城,楚国纪南城。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提纲完全版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提纲完全版古代部分基本特征概况一章中国传统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做法的主要区别官式建筑:木构架承重的建筑(抬梁式木构架)民间建筑: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清真寺则用穹窿顶;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断崖挖出横穴作居室,称之为窑洞;.东北与西南大森林有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特点一、多样性与主流中国传统建筑主流是以木构架建筑为主要的结构体系二、延续性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是延续的,演变是延续中的变异中国传统木构架结构体系的类型和各自特点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
}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可采用跨度较大的量,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井干式:用木材层叠成房屋,实体空间受材料限制,多用于林区。
单体建筑与群体组合特点单体建筑的特点:1、平面:平面以“间”为单位,间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
2、立面: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3、屋顶: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第五立面。
4、室内空间灵活分割5、结构构件与装饰构件的统一6、油漆彩画7、建造程序(筑台基—立柱—支木构架—铺瓦—砌墙—安装门窗—油漆粉刷—铺设地砖)群体组合特点:1、庭院构成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中心"2、建筑群体两种平面布局方式:①中轴线对称式布局②自由灵活式布局传统建筑的工官制度,著名的工官工匠及主要作品,相关建筑著作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1、试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的时期、基础及产生的条件)?或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1-4 四选一)版本一。
(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2)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出现(3)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也起了重要的作用(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版本二。
(1).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产生了私有制(直接原因),需要建设具有防卫性质的城廓沟池,这就使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慢慢过渡到了奴隶社会。
(2).“市”或“市井”的产生。
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随着交易数量及范围的增大,就产生了固定的场所,即“市”。
也就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
(3).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
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4).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5).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
(6).频繁的战争也是促成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7).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2、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居住形式及特点(1-4 四选一)穴居:凿穴而居;上古穴居而野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巢居: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发展:巢居-干阑式建筑特点:位置:较高的向阳山坡上,靠近河流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分区:住区、墓区、生产区3、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4 四选一)选址原则:(1)择高而居,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2)临近自然水源,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3)村落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盆布局特征:(1)规模普遍较大。
原始的居民点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一般规模较大。
中外城市建筑史复习提纲
中外城市建筑史复习提纲第二讲1、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原始社会末期2、《周礼·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春秋时代齐国人记录手工技术的官书,表达中国最早的建筑形制。
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王城图3、《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的意义:“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营国制度的所奠定的规划系统的主要内容是:①整体规划结构:以宫城为中心,宫城南北轴线作为主轴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围绕宫城对称布置。
②以礼治国的规划秩序。
③方格网的规划方法●意义:①《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②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3、中国的城与廓的区别:《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传说在夏代,“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
这时已有阶级分化,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
4、城与市概念: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而且,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代表这种居民点产生的时代,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城郭沟池以为固)。
同时也指这时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而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第三章1、吴淹城:江苏省常州市南,是西周淹国都城。
有完整的三套城墙体系,分王城、内城、外城。
王城呈方形,周长约0.5公里;内城为不规则圆形,长约1.5公里;外城也是不规则的圆形,周长约2.5公里。
城墙均用土筑,三道城墙都只有一个旱路城门,且三个城门不开在一个方向上。
内城地势高,中间有块高地,可能是王城宫室遗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1、试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的时期、基础及产生的条件)?或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1-4 四选一)版本一。
(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2)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出现(3)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也起了重要的作用(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版本二。
(1).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产生了私有制(直接原因),需要建设具有防卫性质的城廓沟池,这就使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慢慢过渡到了奴隶社会。
(2).“市”或“市井”的产生。
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随着交易数量及范围的增大,就产生了固定的场所,即“市”。
也就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
(3).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
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4).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5).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
(6).频繁的战争也是促成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7).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2、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居住形式及特点(1-4 四选一)穴居:凿穴而居;上古穴居而野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巢居: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发展:巢居-干阑式建筑特点:位置:较高的向阳山坡上,靠近河流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分区:住区、墓区、生产区3、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4 四选一)选址原则:(1)择高而居,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2)临近自然水源,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3)村落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盆布局特征:(1)规模普遍较大。
原始的居民点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一般规模较大。
(2)村落平面形状复杂多样。
以方形、长方形居多,也有一些圆形的。
(3)功能分区。
分区较为简单,首先有住宅区与墓葬区之分,还有手工业区(一般为制陶器,相应有窑地)。
城内没有“市”,商业贸易尚未形成。
(4)建筑布局。
为适应当时部落的生活方式,聚落的中心是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即公共建筑),周围环绕着小的住所,其门往往都朝着大房子。
(5)防御设施。
如壕沟、夯土墙、石墙。
4、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1-4 四选一)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我国城市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2)需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至少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经济)(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5、请简述《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并加以解释(必考)“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竖直街九条横街,路宽为车轨的9倍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是行政办公,后面是市场,市与朝各方百步。
6、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发展过程的影响(必考)(1)旁三门,宫城居中。
左祖右社”等都按这个制度,而且越往后,都城的建设越严格按照此制度,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这也与儒家思想受推崇有关(2)农业之国的周朝,规划与井田制有关,城市形制完整。
(3)前堂后寝,与后来北京外朝内廷一致7、春秋战国时期城市总体特征(7/8二选一)①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②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城与廓的关系有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合,燕下都城与廓并列;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③城市经济活动区域增加,有集中的市场,常在城廓地带;④城防功能有所提高,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⑤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
8、春秋战国时期《管子》的主要内容及对古代规划特点(7/8二选一)内容:《管子》一书论及的城市规划问题,大体包括城址选择、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城市规模的确定、城市用地功能划分、道路网布局、城市水源、城市排水、城市地图运用、地形勘察等方面内容意义: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极为重要的著作,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了。
《管子》的影响(1)最早阐述生产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商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管子》的《牧民》、《乘马》:“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lin)。
”“地辟举,则民留处。
地不辟,则城不固。
…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可以正政也。
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可正也。
政不正则事不可理也。
”“地不正则官不理,官不理则事不洽,事不洽则货不多。
”(2)提倡“因天材、就地利”的因地制宜思想。
《管子度地篇》:“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
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焉。
”《管子乘马篇》:“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3)创立较全面的古代城市功能分区理论。
《管子大匡》“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管子小匡》中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
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
”9、名词解释:闾里市肆陵邑(三选一)闾里: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居住区称为“闾里”。
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市肆:市指集市,肆为店铺茶铺酒馆等,市肆指集中的店铺,泛指市场陵邑:汉代新建制,原为守奉山园陵寝而设,陵邑制汉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贵族富豪,在汉长安城附近皇帝陵墓处设陵城10、汉长安规划要点及建设过程(10-12三选一)修建过程:(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11、秦咸阳规划成就(10-12三选一)秦咸阳在城建史上成就开创了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城市体制,这套规划思想被称为秦制 , 影响了汉朝的规划。
(1)、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
·与郡县制推行和郡、县设置相适应,必然形成有相应的郡治和县治中心,也就有了一定规模和以行政职能为主的城镇。
·由于郡县制的推行,还使我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
(2)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大修弛道,大大促进了全国的交通联系;(3)采取强干弱枝的政策,加强郊县建设,充当外廓的功能(4)秦咸阳的建设采用天象的观念(5)功能分区明确,宫城为政治中心,市与闾里结合组成经济中心,当时的闾里布置也是规整划一的(6)秦继承营国制度,以宫为中心并形成中轴线12、东汉洛阳规划成就(10-12三选一)(1)均不设外廓城的政治职能突出,经济活动主要在城市的近郊(2)南北宫制3均为集中设市居民多在城外(3)不拘泥于《周礼·考工记》规制(4)城市的形制比较规整,城基呈长方形(5)城市有略偏西的中轴线结构,较严谨,宫城用地比例降低(6)择中立宫,左祖右社,继承营国制度(7)市不在宫城之北而在城西和城外东南。
13、曹魏邺城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划时代的意义是什么?/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中的重要影响。
曹魏邺城的布局特点及规划影响:布局特点,①统治中心建设的一座新城。
②平面呈矩形,分为南北两部分。
③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前朝后寝格局,设有王室专用园林。
④南部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以及手工业作坊。
(①城市中间有一条通向东西主要城门的干道,将城市分为两部分。
北半部全为统治阶级专用区域,正中为宫城,其中不止一组举行封建典礼的宫殿建筑和广场。
东西轴线南部为房衙和一般居住区,划分为正方的房里。
南北向有三条干道,东西干道与中轴线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并建有三座正车门,形成一个关闭型广场。
)规划影响:①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阶阶级对立等级森严,三台防御。
②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③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政务机关,后为起居用房,宫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前朝后寝)。
(②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某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立级当时的等级森严。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如唐长安城。
)14、隋唐长安城规划有哪些特点、成就和问题,对其他都城规划有何影响/中国隋唐时期的城市建设特征,绘图说明唐长安的规划布局特点)由于城市是完全新建的,所以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的更加明显,城市布局上,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的意图十分明显,采用严格的坊里制度,道路突出宫殿,一切从皇帝意图出发。
城市规模:道路宽,坊里大得惊人,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处处以大来反映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力。
城市对称布局突出中轴线,又通过中轴线突出宫殿,这种将城市作为一个构图整体,使道路,坊里,建筑布局成为一个统一的规划手法,是中国城市建设的优良传统,隋唐长安在布局上的整体性,超过了以往任何城市.长安城的规划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有很大的影响。
后建的东都洛阳,汴梁,金中都,元大都也都受其影响,也是当时外国城市规划学习的榜样,如日本平安京。
隋唐长安城市的规划思想:隋唐长安城的规划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且有所发展。
直接影响长安规划的是曹魏邺城,以及魏孝文帝关于洛阳的改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