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的五大新转变
幼小衔接衔接内容包括
幼小衔接衔接内容包括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衔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适应能力衔接: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和新的生活规律,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如自理能力、自学能力和社交能力等。
2. 学习能力衔接:引导幼儿从幼儿园的玩耍学习方式逐渐进入小学的正式学习阶段,促进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3. 认知能力衔接:帮助幼儿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为他们适应小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做好准备。
4. 社交能力衔接:培养幼儿与同伴和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加强他们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帮助他们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和学习环境。
5. 情感能力衔接: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和发展,建立他们对小学的积极情感和认同感,促进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和参与。
6. 家校衔接: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建立起家长、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家长为什么要注重幼小衔接
家长为什么要注重幼小衔接一、引言在我国,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阶段。
很多家长可能认为,孩子年纪小,幼小衔接阶段无需过多关注。
然而,事实上,这个阶段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详细解析家长为什么要注重幼小衔接。
二、幼小衔接的重要性1.生活习惯的转变幼儿园和小学在生活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
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活动方式,小学则以课堂教学为主。
家长注重幼小衔接,可以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2.学习方式的转变幼儿园以启发式、体验式学习为主,小学则以系统化、理论性学习为主。
家长注重幼小衔接,有助于孩子逐步培养小学所需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3.社会角色的转变幼儿园时期,孩子主要是玩伴关系;小学时期,孩子开始承担学生角色,需要遵守纪律、完成学业。
家长注重幼小衔接,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和适应社会角色转变,为未来的人生奠定基础。
4.情感支持的转变幼儿园时期,孩子在与家长、老师互动中建立情感依赖;小学时期,孩子开始独立面对学业压力,需要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家长注重幼小衔接,可以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应对挑战。
三、如何注重幼小衔接1.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逐步改变家庭教育观念。
在孩子进入小学前,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2.家长积极参与家长要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
家长可以参加学校举办的亲子活动、家长会等,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
3.选择合适的学前教育机构选择一个注重幼小衔接的学前教育机构,有利于孩子更好地过渡到小学。
家长要关注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理念、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4.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小学阶段能够迅速适应学习生活。
可以通过引导孩子自主阅读、完成简单家务等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小衔接的趋势
幼小衔接的趋势
幼小衔接的趋势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过程,包括学习内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以下是幼小衔接的一些趋势:
1. 教育体制的整合:幼小衔接的趋势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教育体制的整合,落实一体化发展的原则。
通过加强教育协调,促进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使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逐渐与小学接轨。
2. 课程衔接的连续性:幼小衔接强调幼儿园和小学课程的连续性,注重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前瞻性和小学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使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能为小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并顺利衔接。
3. 教学方法的转变:幼儿园强调以游戏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而小学则更加注重系统化的知识学习和学科的分科特点。
幼小衔接的趋势是通过适当调整幼儿园的教学方法,使幼儿逐步适应小学的教学方式,提前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4. 教育评价的衔接:幼小衔接的趋势是教育评价体系的衔接。
在评价幼儿园学生时,逐渐引入符合小学课程特点的评价标准,以促进家长和教师对幼儿学习情况的了解,为孩子的小学学习做好准备。
5. 家校合作的加强:幼小衔接的趋势是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衔接度。
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使他们
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
总之,幼小衔接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旨在促进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为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打下基础。
通过教育体制的整合、课程衔接的连续性、教学方法的转变、教育评价的衔接以及家校合作的加强,可以使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要求,实现平稳过渡和全面发展。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探讨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探讨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幼小衔接工作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期,包括教育体系、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衔接。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意味着能够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避免出现过渡期的适应问题,让孩子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快速适应并取得进步。
本文将分别从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出发,探讨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幼儿园阶段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1.教育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标背景下,幼儿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因此,幼儿园应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注重孩子的主动探索和实践活动。
这将为幼小衔接打下良好基础,为小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幼儿园教师在新课标背景下需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包括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培训等方面。
只有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才能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指导和教育,为幼儿过渡到小学阶段做好准备。
3.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除了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外,幼儿园还应注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例如,让幼儿逐步接触一些小学课程内容,如基础数学、语文知识等,为他们逐步适应小学学习内容做好铺垫。
4.家校合作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帮助他们了解新课标的要求,提供适当的指导,促进家校合作,共同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
二、小学阶段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1.个性化教学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应注重个性化教学,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方式和活动。
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激发学习潜能。
2.教育评价改革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应注重教育评价改革,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评价。
这样能够更好地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跟踪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帮助。
幼小衔接的五大新转变
幼小衔接是整个教育阶段中第一个重要的衔接环节,衔接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此,这一问题历来都得到了较大的关注与重视。
上海市教委陆续出台的《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与《上海市小学一、二年级课程调整方案》等文件,为幼小衔接注入了新的内涵,为幼儿园和小学有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从中可以看到,幼小衔接正发生着五大新转变。
一、衔接的主体:由幼儿园单一主体向幼、小共同参与转变 幼儿园与小学是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两个主体,作为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它们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组织形式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这也是幼小衔接之所以重要的原因,而如何让幼儿适应这种差异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难点。
在以往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幼儿园如何单方面地开展衔接工作,幼儿园是幼小衔接的唯一主体。
而小学只是在开学的第一周内开展参观小学、学习相关规章制度等少量的活动,帮助刚入学的幼儿适应小学生活。
小学对幼小衔接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幼儿园,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缺少沟通,而且传统观点总认为“幼儿园应该向小学靠拢,衔接任务主要由幼儿园完成”,这些都是影响幼小衔接有效开展的因素。
近年来,有些学者从生态学的角度指出,家庭、幼儿园、小学要为幼儿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作好各种准备,只有各方面加强配合,才能有效提高幼小衔接的质量(王文乔、杨晓萍,2007)。
因此,幼小衔接的主体不应该是单一的,幼儿园与小学应该共同参与、双向互动,可以采用参观、座谈、共同研讨等形式,在幼儿的认知、行为习惯、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培养上展开沟通与协作,最好能采用一种连续的培养方式,由幼儿园阶段开启,在小学阶段加以延伸,毕竟习惯与态度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长期培养的结果。
此外,家庭虽然不是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主体,但家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只有保持家园一致、家校一致,幼小衔接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随着上海市教委出台了幼小衔接的相关文件,部分区域的幼儿园与小学开始合作,幼儿园应该把握住这一个契机,增进与小学的联系与互动,与小学共同完成幼小衔接这一工作。
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
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一、1.1 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1.1 学习环境的变化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环境有很大的不同。
在幼儿园,孩子们的活动空间相对较大,可以自由地进行游戏和探索。
而在小学,学习空间相对狭小,孩子们需要在一个固定的空间里进行学习。
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孩子适应这种变化,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1.1.2 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幼儿园,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完成的。
而在小学,学习方式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实践。
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引导孩子逐步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1.1.3 学习内容的增加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学习内容会有很大的增加。
他们需要学会更多的知识技能,如阅读、写作、数学等。
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关注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二、2.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和老师需要共同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2.1.1 定时作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家长和老师需要确保孩子每天都有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2.1.2 自主学习鼓励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适当的作业,让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2.1.3 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家长和老师需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从小爱上阅读。
可以通过讲故事、朗读等方式,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三、3.1 加强沟通与交流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和老师的沟通与交流至关重要。
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3.1.1 及时了解孩子的需求家长和老师需要关注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需求,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扰。
小学生活点滴: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变化和适应。
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个过程中的生活点滴:1. 学习环境的变化:进入小学后,学生会面临学习环境的变化。
从幼儿园的游戏和自由活动转变为更加正式的学习方式,需要按照课程表进行规划,并遵守学校的教学要求。
2. 学习内容的增加:在小学,学生将接触到更多学科的知识,如语文、数学、科学、社会等。
课堂上的学习要求也会逐渐增加,学生需要适应更多的学习任务和知识点。
3. 学习时间的调整:相比幼儿园,小学的学习时间会更长。
学生需要适应较长的学习时间表,并学会合理安排作业和复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班级和同学关系的改变:在小学,学生通常会有一个固定的班级,与同学们共同度过许多年。
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班级环境,建立新的友谊,并学会合作和团队精神。
5. 师生关系的变化:在小学,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老师的角色不仅是引导者,还是知识传授者和评估者。
学生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和要求,与老师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6.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小学生需要逐渐培养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事务的能力,如穿衣、整理书包、收拾课桌等。
家长和老师可以共同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
7. 学习压力的增加:相对于幼儿园,小学的学习任务和考试压力可能会增加。
学生需要适应这种压力,学会管理时间、解决问题,并寻求支持和帮助。
总之,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意味着学生需要适应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的变化,建立新的班级和师生关系,培养自理能力,并面对学习压力的增加。
家长和教师的支持和引导对于学生的顺利过渡至关重要,他们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幼儿园幼小衔接与五大领域目标的关系
关于描写秋雨的古诗词《山居秋暝》作者:王维原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原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更漏子·玉炉香》作者:温庭筠原诗: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作者:李商隐原诗: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鹧鸪天·半死桐》作者:贺铸原诗: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声声慢·寻寻觅觅》作者:李清照原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水仙子·夜雨》作者:徐再思原诗: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蝶恋花·出塞》作者:纳兰性德原诗: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幼小衔接知识归纳
幼小衔接知识归纳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也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
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学习模式和社交方式,因此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
以下是一些幼小衔接的知识归纳:
1. 行为习惯:让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如有礼貌、遵守规则、勤洗手、注意卫生等,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2. 心理转变: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心理准备,让他们了解小学生活的特点,如独立自主、集体生活、学习压力等,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3. 环境适应:让孩子接触身边的小学生,了解小学学校环境和规章制度,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环境。
4. 学习模式:让孩子了解小学的学习模式,如课堂纪律、作业考试、自主学习等,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模式。
5. 情商社交:让孩子了解社交规则和人际关系,培养自信心、任务意识和合作精神,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社交环境。
6. 关键能力:培养孩子的关键能力,如专注力、记忆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创造力等,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
7. 教养方式: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如减少溺爱和呵护,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和责任心等,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幼小衔接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准备,包括心理、技能、行为习惯、环境适应、情商社交和关键能力等方面。
幼小衔接中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转变
幼小衔接中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转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幼小衔接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个阶段,孩子从幼儿园转入小学,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
如何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并适应这种转变,成为了家长和教育者的共同关注点。
本文将分享一些可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辅导孩子。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幼小衔接非常重要。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按时完成作业,遵守学习计划,并培养一些规律的学习习惯,如每天预留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复习等。
此外,建立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也是帮助孩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因素。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合适的学习方法对于孩子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教孩子一些学习技巧,如制定学习计划、整理笔记、做思维导图等。
这些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组织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三、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在幼小衔接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对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都有很大帮助。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好,鼓励他们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或兴趣班。
同时,设置合理的目标和奖励制度也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四、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任务幼小衔接期间,学习任务的增加和学习内容的转变,会对孩子的学习负担带来一定的压力。
为了使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转变,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时间和任务。
同时,要注意分配适量的时间用于孩子的休息和娱乐活动,以保持他们的身心健康。
五、积极参与配合学校教育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不良学习习惯,寻求教育专家的指导等都是有效的方式。
同时,家长还可以参加学校举办的家长会、讲座等活动,进一步了解如何辅导孩子。
六、关注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幼小衔接中,孩子的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转变过程中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焦虑,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关心和理解来帮助他们调整情绪。
幼小衔接中的家长角色转变如何适应新的家庭教育模式
幼小衔接中的家长角色转变如何适应新的家庭教育模式幼小衔接是指孩子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家长的角色必然会发生一定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教育模式的变革,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角色也需要适应新的家庭教育模式。
本文将探讨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角色转变,并提出适应新的家庭教育模式的几种方法和具体技巧。
一、家长的角色转变在幼小衔接阶段,孩子即将走入小学,从此不再依赖家庭成员的照顾,开始接受学校教育。
因此,家长的角色也相应发生了转变。
家长不再是孩子的一切,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家长需要适应新的角色,并主动适应新的家庭教育模式。
二、适应新的家庭教育模式的方法与技巧1. 发挥引导作用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要意识到孩子进入了学校教育的轨道,需要适当减少对孩子生活的干预,而是以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2. 与学校合作家长应与学校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育理念。
积极参加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教育。
3. 倡导爱的教育在幼小衔接中,家长应当注重孩子的心理发展。
通过给予爱和关怀,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鼓励孩子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并倡导爱的教育,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 建立适合孩子的学习环境在幼小衔接中,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保持家庭的安静和整洁,为孩子创设一个适合学习的场所。
给孩子提供学习用具和书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充分休息,保证他们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5.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幼小衔接中,家长要逐渐放手,让孩子学会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
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和生活琐事,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幼小衔接五大能力培养
幼小衔接五大能力培养一、引言幼儿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心理和认知能力都在快速发展,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呵护和培养。
为了帮助幼儿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幼小衔接五大能力。
二、幼小衔接五大能力介绍1. 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包括与人沟通、合作、分享等方面的技能。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需要与老师和同学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在家庭中,父母也需要教育孩子如何与他人相处。
2. 自理能力自理能力包括穿衣、洗脸、刷牙等日常生活技能。
这些技能不仅可以让孩子独立完成日常生活,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3. 情感管理能力情感管理能力指孩子处理情绪和情感方面的技巧。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可能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更好地应对问题。
4. 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指孩子的思维和语言发展。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需要学习字母、数字等基本知识,并且开始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5.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指孩子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可以通过玩具、游戏等方式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并且开始尝试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如何培养幼小衔接五大能力1. 社交能力培养(1)鼓励孩子与他人交流:家长可以多与孩子进行对话,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2)组织社交活动:家长可以邀请其他小朋友来家里玩耍,让孩子学会与别人相处。
(3)参加社区活动:带着孩子参加社区活动,让他们接触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并且学会与他们相处。
2. 自理能力培养(1)给孩子适当的自主权:让孩子自己选择衣服、鞋子等,可以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
(2)教育孩子正确的卫生习惯:父母可以教育孩子如何正确地洗手、刷牙等卫生习惯。
(3)鼓励孩子参与家务:让孩子参与家务,例如帮忙整理房间或者洗碗,可以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
3. 情感管理能力培养(1)教育孩子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幼小衔接 各年龄段发展要点解析 科学准备 全衔接
《幼小衔接:各芳龄段发展要点解析与科学准备全衔接》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是学习环境的转变,更是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重大变化。
科学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有助于孩子们顺利适应小学生活,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深入解析幼小衔接各芳龄段的发展要点,并探讨如何进行科学全面的准备,实现真正的全衔接。
一、幼儿园阶段(3-6 岁)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们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各方面的能力都在不断地积累和提升。
以下是幼儿园阶段各芳龄段的发展要点:(一)3-4 岁这个芳龄段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自己穿衣、吃饭、洗手等。
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不断发展,能够简单地描述事物和自己的想法。
孩子的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周围的世界,对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兴趣。
在幼小衔接方面,家长和教师可以注重以下几点:1. 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孩子学会自己整理衣物、玩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引导孩子学会自己上厕所、洗手等基本生活技能。
2. 加强语言训练多与孩子交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可以给孩子讲故事、读绘本,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激发好奇心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和活动,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
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4-5 岁4-5 岁的孩子,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共享玩具和经验。
孩子的注意力逐渐集中,能够较长时间地参与活动。
在幼小衔接方面,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培养规则意识通过游戏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让孩子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学会遵守规则。
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排队意识、轮流意识等。
2. 提升学习能力提供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如拼图、画画、数数等,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和动手能力。
鼓励孩子阅读绘本,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幼小衔接如何处理学习中的困惑与问题
幼小衔接如何处理学习中的困惑与问题幼小衔接是一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面临着许多困惑与问题。
作为资深教育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学生在幼小衔接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呢?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方法和具体技巧。
一、了解学生的困惑与问题来源在处理学生的困惑与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它们的来源。
幼小衔接阶段,学生通常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惑与问题:1. 课程转变: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学生将面临课程内容的转变,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
例如,幼儿园主要是通过游戏和亲身体验学习,而小学则注重书本知识和课堂学习。
2. 学习方法转变:幼儿园的学习方式往往比较自由,而小学的学习方式则更为规范和有序。
学生需要逐渐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
3. 学习环境变化:从幼儿园到小学,学生不仅要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还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如新的班级、新的老师、新的同学等。
这些变化都可能给学生带来困扰和不适应。
二、帮助学生处理困惑与问题的方法1. 积极沟通和倾听:作为教育家,我们应该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并倾听他们的心声。
通过与学生积极沟通,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解答和指导。
2. 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计划:针对学生的困惑和问题,我们可以制定一份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逐步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学习效果。
3. 提供适当的辅导和支持: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我们应该提供适当的辅导和支持。
可以组织补课或者辅导班,为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机会和指导。
同时,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4.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面对困惑和问题。
5.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解决问题:在处理学生的困惑与问题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解决问题。
幼小衔接的挑战与应对
幼小衔接的挑战与应对在教育领域中,幼小衔接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过程对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幼小衔接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探讨幼小衔接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挑战一:学习内容的转变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的教学环境,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而小学则更加注重学习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这种学习内容的转变对孩子们来说是一大挑战。
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学科要求。
应对措施:1. 小学提前向幼儿园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学科基础和综合能力;2. 构建有关学科内容的衔接桥梁,通过主题活动或跨学科教学,让孩子们逐步掌握新的学科知识;3. 鼓励孩子们参加有针对性的课外辅导,帮助他们填补学科知识上的差距。
挑战二: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幼儿园相比,小学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纪律性和自主性。
孩子们需要适应严格的课堂纪律和独立完成作业的要求。
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一些孩子来说是一种挑战。
应对措施:1. 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阶段,可以逐步引入小学的学习方式,培养孩子们的纪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2. 小学老师可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充足的学习资源,引导孩子们逐渐适应小学学习的要求;3. 学校和家长共同合作,给予孩子们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挑战三:心理适应的问题幼小衔接可能给孩子们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应。
在从熟悉的幼儿园环境转变为陌生的小学环境时,孩子们可能感到孤独和不安,缺乏安全感。
应对措施:1. 幼儿园可以与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举办互动活动,让孩子们逐渐熟悉小学环境;2. 学校可以安排老师和同学介绍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幼儿了解并适应新的环境;3. 家长在孩子幼小衔接期间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怀,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挑战四:家庭教育的协同性幼小衔接不仅涉及学校之间的衔接,还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协同。
然而,一些家庭缺乏对幼小衔接的充分了解和支持,这给衔接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幼小衔接中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幼小衔接中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幼小衔接是指孩子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的过程。
这一阶段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他们不仅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还需要改变学习方式,并面对更高的学习要求。
在幼小衔接中,存在许多关键问题,接下来将介绍这些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学习能力的转变过渡到小学阶段后,孩子面临着学习能力的转变。
他们需要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和探索学习方式转变为小学的有意识学习方式。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们需要适应更加系统化和有结构的学习方式。
解决方案:1. 建立学习规划:帮助孩子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规划。
为孩子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引导他们学会分配时间和任务。
2. 培养学习兴趣:鼓励孩子参与感兴趣的活动和课程,提高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与老师密切配合:与孩子的小学老师保持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并根据需要提供帮助和指导。
二、社交能力的培养幼小衔接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中,孩子需要与更多的同龄人和不同年龄的人建立联系,并逐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解决方案:1. 提供多元化的社交机会: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如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兴趣班和社团活动等,为他们创造与不同人交流的机会。
2. 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开展小组活动和团队项目,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协调。
3. 倡导友善与尊重: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友善待人,并提醒他们其他人对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三、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幼小衔接中,孩子需要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自主学习、课堂纪律和作业规范等。
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未来的学习能力和学业发展至关重要。
解决方案:1. 建立良好的作息时间表:为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确保他们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和学习时间。
2.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孩子在学习中保持主动性,并学会自我规划、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
3. 提供学习技巧指导:教育孩子合理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记笔记、阅读理解和问题解决等,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幼小衔接中的课程转变与适应
幼小衔接中的课程转变与适应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课程的转变与适应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不仅需要构建起有机的教育桥梁,更需要确保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内容和节奏。
本文将探讨幼小衔接中的课程转变与适应,旨在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些方法与具体技巧。
一、课程转变:构建平滑过渡1. 深入了解小学课程在幼儿园阶段,教师应积极了解小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要求。
通过与小学教师的沟通与合作,掌握小学课程的先导知识,以便能够为幼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2. 幼小衔接方案的制定采取系统性的方法,制定幼小衔接方案。
在幼儿园阶段,教师可以逐渐引入小学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同时,通过与小学教师的合作,制定过渡期的课程安排,使幼儿能够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内容和节奏。
3. 渗透性的教学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建立与小学课程内容的渗透性。
例如,可以以小学的课文为素材进行启发性讨论和绘画创作,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习内容。
二、适应小学课程:关注个体差异1. 个别化的辅导针对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化的辅导。
通过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和特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够适应小学的学习要求。
2. 培养学习习惯在幼儿园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适应小学课程至关重要。
例如,养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这些习惯将为幼儿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积极引导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和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理解和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要求,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展。
三、教师角色转变:引领与指导1. 专业知识的提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了解小学阶段的学科特点和课程要求,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适应小学的学习内容。
2. 转变教学方法在幼儿园阶段,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而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法,更加注重指导和引导,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模式。
幼小衔接需要改进的地方
幼小衔接需要改进的地方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孩子们从幼儿园逐渐适应小学生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将从教育环境、课程设置、教师配备、学业压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教育环境是幼小衔接中需要改进的重要环节。
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环境存在着差异,幼儿园注重游戏和亲子活动,而小学则更加注重课堂学习和知识传授。
因此,在幼小衔接时,需要提供一个过渡的环境,让孩子们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氛围。
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过渡班,让孩子们在小学前就能体验到小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以减少幼小衔接时的适应困难。
课程设置也是幼小衔接中需要改进的方面之一。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们主要进行的是游戏和活动,而小学则注重基础学科的学习。
因此,在幼小衔接时,需要逐步引导幼儿适应小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可以通过在幼儿园阶段引入一些小学的学习内容,如简单的数学运算、汉字的认读等,以帮助孩子们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要求。
第三,教师配备也是幼小衔接中需要改进的关键。
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教育背景和专业要求存在差异,因此,在幼小衔接时,需要合理安排教师的配备。
可以通过幼小衔接班的设置,由既有幼教背景又有小学教育经验的教师来进行教学,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适应小学的学习模式和要求。
学业压力是幼小衔接中需要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
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存在着差异,小学的学业压力较大,很多幼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会面临适应困难。
因此,需要在幼小衔接时注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组织适应性训练等方式,帮助孩子们积极应对学业压力,提高适应能力。
幼小衔接是孩子们从幼儿园逐渐适应小学生活的过程,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改善教育环境、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师配备以及关注学业压力等方面的改进,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实现幼小衔接的平稳过渡。
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们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游戏化教学幼小衔接教学的新趋向
游戏化教学:幼小衔接教学的新趋向发布时间:2021-06-02T16:01:40.1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5期作者:葛怀超[导读] 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教学阶段对于幼儿来说都很重要,而且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学习时期葛怀超吉林市实验幼儿园吉林省吉林市 132002摘要: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教学阶段对于幼儿来说都很重要,而且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学习时期,他们会面临环境、师生关系、学习难度、行为规范、活动方式等多方面的约束,这个时候往往家人就会对孩子的成绩出现期望值,进而给孩子产生了部分的压力,在这个阶段幼儿很容易发生“陡坡效应”,如果衔接不当则很容易导致幼儿学习兴趣和效率的降低。
下面,我们将具体探究如何做好幼小教育的游戏衔接。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幼小衔接;新趋向一、当前我国幼小课程衔接方面的现实问题(一)从课程目标和内容方面分析课程目标的确立需要确定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社会对于儿童学习内容的要求以及普遍儿童可接受的课程内容,对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三点然后对儿童进行适度的课程目标设定。
但是,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过程中,一些学校为了展示校园教学的强度和效果,忽视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而在衔接课程中,游戏的比重较低。
游戏和课程内容相分离是当下幼小课程衔接的主要问题,游戏在教师的心中仍然代表着课余、放松,而不是用来和课程相挂钩。
在升入小学之后,小学的课本是编制好的,教师教授的内容大多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没有考虑到游戏对于课程的衔接作用,往往使课堂变得更加生硬,从单方面分析,可能造成学生在小学初期就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积极性减弱等行为,虽然在一时间给学生树立了教学严谨的形象,但是很可能造成学生不能适应小学内容,游戏教学也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二)从课程组织方面分析这一部分的问题就主要表现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教学组织方式的差异,幼儿园幼儿的自由度更大,到了小学则给幼儿带来了更多的限制。
精选最新2021年幼小衔接五大误区及入学准备攻略
幼小衔接名词解释幼升小的难度、跨度丝毫不亚于小升初与初升高,某种程度上会更甚。
数学家丘成桐曾说:“小学生学会‘1+1=2’的意义远大于大学生学会微积分。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所以,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孩子一般会面临五大变化:◆学习内容:从具体生活走向抽象内容。
◆师生关系:从侧重保教走向侧重教育。
◆学习方式:从游戏为主的活动走向以符号为媒介的学习。
◆生活作息:从时间宽松走向相对紧凑。
◆社会期待:从基本没有压力的“小朋友”走向承载了家庭更多期望的“小学生”。
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变化,孩子在初上小学时会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上课坐不住、做事情磨蹭、不愿意上学。
适应得好的,则表现为:学习能跟上、活动能合群、生活能自理。
因此,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到小学一年级初期的这个阶段,对孩子适应未来的小学生活十分重要。
幼小衔接五大误区1、误区一:幼小衔接到了大班再说幼小衔接,不是一个能够临时突击的短暂过程,而是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一年级全学年的长期过程。
父母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将决定孩子入学后在很多方面的表现。
明智的做法:虽然幼小衔接主要集中在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但是很多准备工作却始终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如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
因此,真正做好幼小衔接,绝不能等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我们需要从幼儿入园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
2、误区二:幼小衔接取决于择校如果家长有条件为孩子选择一所非常好的学校,并且不存在很多的麻烦问题,当然是非常理想的一件事。
但是,一所好的学校,并非所有老师都尽职尽责;一所一般的学校,也有很多好老师会对孩子尽心尽力。
所以,家长不必为了孩子的择校问题搞得心力交瘁。
具体建议: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都扎堆选择所谓的名校,其实没太大必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亚舟学习机:/index.php?c=detail&a=index&share_id=20
幼小衔接是整个教育阶段中第一个重要的衔接环节,衔接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此,这一问题历来都得到了较大的关注与重视。
上海市教委陆续出台的《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与《上海市小学一、二年级课程调整方案》等文件,为幼小衔接注入了新的内涵,为幼儿园和小学有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从中可以看到,幼小衔接正发生着五大新转变。
一、衔接的主体:由幼儿园单一主体向幼、小共同参与转变
幼儿园与小学是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两个主体,作为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它们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组织形式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这也是幼小衔接之所以重要的原因,而如何让幼儿适应这种差异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难点。
在以往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幼儿园如何单方面地开展衔接工作,幼儿园是幼小衔接的唯一主体。
而小学只是在开学的第一周内开展参观小学、学习相关规章制度等少量的活动,帮助刚入学的幼儿适应小学生活。
小学对幼小衔接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幼儿园,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缺少沟通,而且传统观点总认为“幼儿园应该向小学靠拢,衔接任务主要由幼儿园完成”,这些都是影响幼小衔接有效开展的因素。
近年来,有些学者从生态学的角度指出,家庭、幼儿园、小学要为幼儿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作好各种准备,只有各方面加强配合,才能有效提高幼小衔接的质量(王文乔、杨晓萍,2007)。
因此,幼小衔接的主体不应该是单一的,幼儿园与小学应该共同参与、双向互动,可以采用参观、座谈、共同研讨等形式,在幼儿的认知、行为习惯、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培养上展开沟通与协作,最好能采用一种连续的培养方式,由幼儿园阶段开启,在小学阶段加以延伸,毕竟习惯与态度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长期培养的结果。
此外,家庭虽然不是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主体,但家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只有保持家园一致、家校一致,幼小衔接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随着上海市教委出台了幼小衔接的相关文件,部分区域的幼儿园与小学开始合作,幼儿园应该把握住这一个契机,增进与小学的联系与互动,与小学共同完成幼小衔接这一工作。
二、衔接的内容:由重知识、技能向重兴趣、习惯和情感转变
幼小衔接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即“衔接什么”,已有研究大多从幼儿到底存在哪些适应困难着手。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教委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这项研究指出,幼儿入学困难一般分为学习与社会性两大方面。
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读写与数学两个方面,社会性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方面(朱慕菊,1995)。
在以往的实践中,我们往往以解决幼儿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为主,较为重视读、写、算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传授,这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因为幼儿在进入小学后第一个面临的就是这些方面的困难,更为重要的社会性方面的适应问题往往就被忽略了。
日本一项有关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发展状况与小学1~3年级成绩的相关调查指出,幼儿的好奇心与社会能力的得分高低与一年级语文、社会、数学等课程的成绩高低存在着相关性。
因此,幼儿的好奇心与社会能力的培养才是幼小衔接需要重视的内容。
另一项关于学业成绩与IQ的相关调查指出,有的幼儿IQ高,但生活习惯与自主性差,会导致较低的学业成绩;相反,有的幼儿IQ虽然不高,但自主性和适应性方面较强,学业成绩照样很好。
幼儿园如果仅仅关注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就开始大量训练幼儿的读、写、算等学业技能,甚至出现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当幼儿刚进入小学时,因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业技能,他们看起来似乎很快适应了小学的学习生活,但实际上,这样却更有可能
挫伤幼儿的积极性,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幼儿顺利解决社会性适应方面的困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提高他们进入小学的愿望,培养积极的情感,就好比“授之以渔”,这样才能使幼儿从“看上去适应了小学生活”转向“真正喜欢小学生活”,实现幼小之间的过渡与衔接。
三、衔接的形式:由零散、随意的活动向系统、有计划的课程转变
关于幼小衔接的开展形式,即“怎么衔接”的问题,幼儿园与小学以往都是分别开展符合各自教育阶段特点的活动。
幼儿园主要从大班下学期开始,采取主题活动的形式,而小学则集中在一年级开学初开展一些相关活动。
这些活动大多较为零散、随意,未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课程。
在上海市教委出台的这些关于幼小衔接的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小衔接开展形式的一种新取向。
文件首先对幼小衔接的目标、内容与评价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幼小衔接活动有了统一的规划与要求,幼小衔接活动的开展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各做各的”,而是要从课程的角度全面、有计划地开展。
对于幼儿园而言,幼小衔接活动不再是大班下学期零散开展的一个主题活动,而是要纳入到幼儿园大班的课程计划中,与幼儿园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起来(如新教材大班《学习活动》中的“我要上小学”主题),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对于小学而言,幼小衔接活动不再是学校可有可无的教学活动,而是被设置成系统的学科课程与综合活动课程两个部分,并且纳入到了小学的整体课程设计之中,成为学校整个正规教育的一部分。
日本也开展了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如何从课程的角度完成幼小衔接。
在日本文部省颁布的新幼教大纲与小学教育大纲中,对幼小两方面都进行了重大改革,让幼儿园与小学在课程目标、内容与教育方法上保持一致性,让幼儿园教育成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并且在小学1~2年级新开了一门生活课。
生活课包含了原来小学课程中的理科与社会科,采取“合科指导”的方式,将游戏、动手操作、观察等方法引入课堂,与幼儿园以游戏为中心的“综合指导”方式相同,减少了幼儿入学后的不适应。
四、衔接的评价:由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
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以往都更为强调结果性评价,即以幼儿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等知识要求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但评价的最终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衡量幼儿获得了多少知识,而是为了引导幼儿展示已有的成就与进步,感受自己的成功,体验成长的快乐,发现存在的不足,找到努力的目标,充满信心地进行后续学习。
因此,对于幼小衔接活动的评价应从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更注重评价的个体化与纵向性,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要更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给予具体的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各种发展变化,感受进步的快乐与满足。
评价的形式也应该灵活多样,这点对于小学而言尤其重要。
除了单一的书面评价,还可以综合运用口头、演示成果等形式,甚至也可以用语言、动作、表情、手势等方式肯定学生的进步表现。
家长也可以参与到评价工作中来,为过程性评价提供更客观的信息。
由于幼儿园一贯比较重视家长工作,家园之间的良好互动有助于幼小衔接评价工作的开展。
在这方面,小学应该向幼儿园学习,鼓励家长参与评价,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五、衔接的范围:由阶段衔接向终身教育转变
对于幼小衔接涉及到的时间范围,目前人们广泛认为仅仅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这一过渡时期,是幼儿从一个教育阶段向另一个教育阶段过渡的环节,更确切地说,幼小衔接只是涉及到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之间的衔接问题。
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幼儿的发展是一个具备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过程,对于一些习惯与态度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幼儿园教育阶段,成为连续性的长期培养目标;从终身教育
的观点来看,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人的终身发展做准备,而终身学习需要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欲望与能力,需要学习者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决策与思考能力,这些是各个教育阶段的共同目标。
因此,幼小衔接不应该只是解决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问题,而是要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如何为幼儿各种终身学习素质的养成提供支持,让幼儿终身受益。
《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要把集中性的幼小衔接活动与经常性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注意从幼儿一入园开始,加强对其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而小学方面亦提出要理顺一至五年级关于习惯、兴趣与情感培养的这条主线,将学习准备期中所集中体现的各项要求,通过后续的学习过程不断内化、习得与养成,这些都体现了一种终身教育的价值取向。
在这种取向要求下,幼儿园与小学在课程与活动设计上,尤其是关于一些习惯与态度的培养上,应该在相互沟通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的课程体系,不仅仅在各自的教育阶段内体现连续性,而且要在一种更为开阔的视角上体现教育的连续性,为幼儿以后长远的学习与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