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幼小衔接研究探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幼小衔接研究探析

作者:刘海红王宇王瑾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5年第03期

一、幼小衔接的界定与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广义和狭义来区分“幼小衔接”,狭义的幼小衔接专指各类教育机构、家庭等为使儿童适应小学教育,在大班时期为其做的入学准备及儿童进入小学后为其做的入学指导工作;广义的幼小衔接不仅指幼儿园大班阶段与小学一年级阶段的衔接,而是包括了整个幼儿阶段与学龄前期的衔接。而在现实层面中,更多的是从狭义的角度看待幼小衔接。

在国内已有的幼小衔接研究中,通常从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入手,认为幼小衔接一般存在以下问题:忽视衔接的连续性;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之间缺乏交流沟通;衔接中过于注重知识的衔接,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师资力量薄弱等,研究者继而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还有的幼儿园教师通过行动研究,从幼儿园活动中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操作性较强。有的研究者则做了一定对象范围内的实证研究,调查了一些幼儿园老师和幼儿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和看法,发现家长的看法多带有不正确的认识成分,教师的观点虽然更新,更科学合理,但在操作实践中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另外,还有少数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来研究幼小衔接,如人类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小衔接,等等。

国外的类似研究则多以“入学准备研究”为主,如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包括了我国的幼儿园阶段、幼儿园之前的学前学校,并非每个幼儿都会去上,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幼儿园已是正式学校教育的开端,而入学准备则针对的是可能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衔接和过渡。鉴于此,国外在教育政策上对“幼小衔接”的课程、师资都有不同的规定。还有不少国外研究者考察了家长、教师及儿童作为利益相关者对于入学准备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等问题,包括对上小学后的期待和愿望,而国内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尤以儿童视角相对局限,这为我国今后的幼小衔接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思路。

总而言之,幼小衔接对儿童的影响已经被国内外的教育研究者给予了相当的重视,研究也由来已久,只是进展程度不同。在此对幼小衔接研究在不同的理论视角指导下的意义一一进行解读和关注。

二、基于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幼小衔接研究

1.皮亚杰发展阶段理论视野下的幼小衔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是连续的,不能以明确的阶段加以严格区分,个体的发展都经历着一定的顺序,不能交换,也不能逾越,但前后阶段之间可以相互交叉。

幼儿园和小学教育阶段之间六七岁的幼儿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之间,这一时期的儿童既保留着学前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其抽象思维能力又有所增强,思维发展也决定了其情感、行为方式的发展转变,主要活动方式也由游戏转向学习。因此,学前幼儿绝不可能在进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全部脱去幼儿身上所具有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他仍然带有幼儿特点。因此,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尤其必要。

西方发达国家帮助幼儿做好学校准备的一个重要措施便是使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具有连续性。有两种做法:①瑞典、芬兰等国家在小学设立学前班,学前班招收6岁幼儿,注重正式的教学,为上小学做好准备;②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将幼儿园和小学整合为一个学习阶段,甚至为了让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连接起来,多个州提供并颁发托儿所到3年级或4年级的教师执照,从而使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真正地融合在一起。

2.终身教育理论视野下的幼小衔接。终身教育理念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正式提出的。其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教育体系具有很强的整体性,教育被视为一种动态的人类发展的进程,不再局限于那种必须学习的固定知识和内容,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实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教育要求遵循个体发展规律,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意味着儿童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学业生涯,他们在这个过渡阶段所获得的基本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及品质素质将不只影响基础教育阶段,更对整个学校教育乃至终身教育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强调要从终身教育的视野下来看待“幼小衔接”问题:在幼小衔接问题上必须珍视每个儿童的独特性,为其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而非一时的发展创设健康、适宜的成长空间;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并将此转化为更持久的学习热情,为每个儿童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终身学习还需要学习者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独立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勇于不断探索和自我更新的品质、自我决策的能力等,这与近些年研究者在“幼小衔接”和“入学准备”研究中提出的要求儿童具有的素质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哈克断层理论视野下的幼小衔接。德国的哈克教授提出的“幼小断层”理论是“幼小衔接”研究基础中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理论。哈克认为,处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一般都存在着关系人、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社会结构、期望水平、学习环境的断层六大断层问题。刚进入小学的儿童要与幼儿园时期的朋友道别,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重新定位自己在班级里的位置,心理上经受一定的压力。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一时间也难以适应较为严格的小学老师对学习、上课规则的要求不像在幼儿园时亲和,活动也较为自由。学习环境、人际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儿童必须在适应过程中学会去遵循新的规则,从而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这对所有儿童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另外,儿童进入到小学,家长和老师对其期望值的变化也较为明显,这就会使儿童游戏、玩耍的时间大大减少,学习负担逐渐加重。“幼小断层”理论具体、全面地解析了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后所需要经历的差异和坡度,使我们对幼小衔接问题把握得更为清晰。为了防止儿童在初入小学时产生不适应的问题,日本建立了“幼小一贯教育学校”,幼小教育成为一个共同体,幼儿园和小学建得也很近,双方进行教师深度合作成为一个教学团

队来研发、实施和评价课程,日本从根本上试图解决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之间的断层问题,值得我们借鉴。

4.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视野下的幼小衔接。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应该从个体与系统中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出发来理解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其发展的影响作用。如果将生态学与教育有机结合,则教育将被视为一个复杂、统一的系统,儿童的发展与其周围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所有的要素共同存在于同一个生态系统,包括儿童、儿童的家长、教师、教育机构、社区、政府职能部门等,所以人类发展生态学为幼小衔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我们要全面、有联系地思考,为幼小衔接工作做出正确的指导。

人类发展生态学的意义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是在一个丰满、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发生的,不仅与家庭、学校和幼儿园等教育教学有关,更与外在的文化观念、教育制度、生活环境相关。每个国家的教育制度不一样,对幼小衔接的影响不同,很多国家将学前教育和小学低年级教育结合成一个教育阶段来考虑,颁布法令政策予以保障,且极为重视家庭和幼教、小学机构之间的合作,社区的支持也至关重要。可以看出,以生态学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幼小衔接研究逐渐构建起一个立体的研究体系。

三、结语

以上是从理论和宏观上看幼小衔接,其话语体系主要由作为成人的研究者建构起来,而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相对较少,作为最大利益相关者的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生活体验、情感态度与认知、期望同样值得倾听。相比之下,国内关于儿童对幼小衔接看法的研究较为缺乏,较少有研究者意识到儿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国外研究者通常也会将儿童的想法作为研究中考虑的一方面,这一方面体现了对儿童权利的尊重,另一方面使得研究中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可以使研究结果更为全面可靠。

总的来说,不论幼小衔接的研究基于怎样的理论基础和视角,只有充分认识幼小衔接的本质和内涵,多方共同努力和相互合作,才能帮助儿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实现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的自然过渡。这不仅需要宏观层面的立法保障和政府支持,也需要幼儿园、小学以及教师、家长的参与和交流。

参考文献:

[1]许舒敏.幼小衔接实效性研究——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9).

[2]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域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54-55.

[3]张林玲.当代美国幼小衔接政策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3.

[4]崔淑婧等.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趋势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1,(4):54-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