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幼小衔接研究探析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近10年来,国外对幼小衔接理论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首先,国外学者认为,牢牢把握幼小衔接的过程是确保预备学校学习成功的关键。
Blanden(2009)的研究表明,家庭经济因素会影响一个孩子未来的学习成功,但是只要衔接活动设计得当,就可以减轻这种影响,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成功概率。
Sakurai(2011)提出了“认知发展衔接”的理念,该理念强调知识的连贯性和有效的课程实施,以期在转换的过程中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此外,Jefferey(2010)建议,应以框架为基础,努力建设一个以全局观念为中心的衔接界面,以帮助幼儿学习处理这些观念,达到有效的知识衔接。
其次,国外学者着重针对幼小衔接理论研究各个方面。
针对小学阶段,Robinson(2007)提出了“KS2 to KS3衔接和再分配”的理念,指出小学学习与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相关虔,应以此为基础制定衔接策略。
此外,Rhodes(2006)着重研究了对于学前学习的影响,表明学前学习能够有效地根除不公平,并且能够大幅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及成绩。
最后,近几年,国外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如何提升学生的衔接策略及衔接教学的方法上。
Hernshaw(2014)提出了“任务型衔接活动”的建议,注重参与,以表现为主的学习,在实践中进行衔接,并强调衔接活动的主题应是“解决问题”,以解决复杂的学习问题。
Gunn(2015)也认为,应积极适应当前社会上变化和发展,设计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衔接教学任务。
总之,随着多学科研究的发展,近10年来,国外对幼小衔接的研究迅速发展,研究的视角也变得更加广泛。
国外学者们更注重理论分析及学习效果的研究,以及如何提高幼小衔接教育成功率的研究等,大大推动了国外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的发展,也为国内学者做了很好的典范。
幼小衔接协同育人的立场分歧、模型建构与实施路径——交叠影响域理论的视角
社会结构的改变导致了家庭结构与性质的演化[1]。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及在劳动力市场的更多参与,全职妈妈数量锐减,儿童看护需求激增。
对高质量教育服务的渴望,推动了家庭、幼儿园、小学、社区(下文简称“家—园—校—社”)协同育人的发展进程。
2023年1月17日,教育部等十三个部门出台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要求“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责任,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2]。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学校不再是“教育的孤岛”,不得不主动或被迫地与家长及所属社区产生联系[3],构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合作伙伴关系[4]迫在眉睫。
幼小衔接作为儿童初次学段跨越,更是需要家庭、幼儿园、小学及社区在坚持育人为本、幼小衔接协同育人的立场分歧、模型建构与实施路径——交叠影响域理论的视角● 贾莎莎摘 要:协同育人背景下的幼小衔接亟待家庭、幼儿园、小学与社区的深度协作,但受不同主体各自场域的影响,分歧丛生,存在教育边界割裂、教育惯习各异、文化资本差异较大等问题。
分歧虽无法彻底消解,但能有效调和,实际工作中可借鉴交叠影响域理论来厘清幼小衔接“家—园—校—社”协同育人的动态关系,促进四方主体的立场融合;从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两方面来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模型;探寻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共同营造幼小衔接协同育人良好教育生态,支持儿童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跃迁。
关 键 词:交叠影响域;幼小衔接;家—园—校—社;协同育人课题来源: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双高计划’背景下基于全产业链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3JSJG581);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幼小衔接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C-c/2021/01/32)。
作者简介:贾莎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政府统筹、问题导向的基础上形成“家—园—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近年来,国外各国幼儿教育教育界开始重视幼小衔接这一议题,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通过对国外近10年的幼小衔接理论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总结其中的经验和启示,为我国幼小衔接工作提供参考。
一、幼小衔接的定义和意义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期,是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关键阶段。
幼小衔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学习的连续性和顺利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早期的幼小衔接主要是关注幼儿的社交适应和学习能力的转换,而现今的幼小衔接更加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二、国外幼小衔接理论的发展1. 成熟的衔接模式国外近10年来,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幼小衔接模式,如顺利过渡模式、渐进式过渡模式和补充式过渡模式等。
这些模式重视渐进性转变和教育环境的接续性,旨在减少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差异,使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2. 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国外研究发现,家长参与幼小衔接过程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的支持和关注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
因此,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积极引导和鼓励家长的参与,进行家庭与学校的良好沟通和合作非常重要。
三、国外幼小衔接理论对我国的启示1. 重视教育环境的过渡性国外研究强调幼小衔接的过渡性,认为幼儿园和小学学习环境的连续性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应加强幼小衔接的教育环境建设,确保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方式的衔接性,使幼儿能够有一个平稳过渡的学习环境。
2. 引导家长的积极参与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教育界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为家长提供相关的衔接教育指导,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小衔接工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3. 增强幼儿的整体发展国外的研究更加注重幼儿的整体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小衔接教育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幼小衔接教育是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校教育之间的过渡,旨在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本文通过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践研究,分析其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我国幼小衔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幼小衔接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幼小衔接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观念滞后、教学内容不衔接、教学方法单一等。
因此,对幼小衔接教育进行实践研究,探索有效的衔接策略,对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1. 教育观念滞后目前,部分幼儿园和小学对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观念滞后。
部分幼儿园认为,幼小衔接教育主要是小学的事情,与幼儿园无关;而部分小学则认为,幼小衔接教育只是对幼儿进行知识传授,忽视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2. 教育内容不衔接幼儿园教育内容与小学校教育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幼小衔接教育内容不衔接。
例如,幼儿园注重幼儿的动手操作、游戏体验,而小学则注重知识传授、学科学习。
3. 教学方法单一在幼小衔接教育过程中,部分幼儿园和小学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如灌输式教学、应试教育等,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三、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1. 幼儿园与小学缺乏有效沟通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沟通不足,导致双方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幼儿的顺利过渡。
2. 幼儿园教育过度注重知识传授部分幼儿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幼儿的动手操作、游戏体验等能力培养,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3. 家长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认识不足部分家长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认识不足,认为幼小衔接教育就是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导致幼儿过早接触学科学习,增加了幼儿的心理压力。
四、幼小衔接教育对策1. 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沟通与合作幼儿园与小学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探讨幼小衔接教育策略,确保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衔接。
幼小衔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幼小衔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幼小衔接是指从学前教育阶段过渡到小学教育阶段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教育过渡对于儿童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不仅涉及到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的衔接,还涉及到教师和家庭的配合以及各种问题的预防和解决。
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幼小衔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分析其影响和挑战。
一、理论研究1.1 幼小衔接的定义与意义幼小衔接是指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过程,旨在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对于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良好的幼小衔接机制,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2 幼小衔接的理论框架在幼小衔接的理论研究中,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支撑。
其中,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对于幼小衔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比如,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发展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幼小衔接过程中儿童的特点和需求,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衔接的顺利进行。
1.3 幼小衔接的实现策略为了实现幼小衔接的目标,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实现策略。
其中包括:强化学校和学前教育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幼小教育衔接的桥梁;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形成育人合力;注重幼小师资的培养与流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等。
二、实践研究2.1 幼小衔接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各地区和学校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幼小衔接的实践经验。
比如,开展小学预备班,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举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了解小学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等。
这些实践经验对于幼小衔接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2 幼小衔接的影响与挑战幼小衔接的实践研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幼小教育阶段的教学方式和目标不同,幼儿适应小学教育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
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和参与程度存在差异,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和家庭教育的培训与指导。
基于儿童视角下的幼小衔接的需求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基于儿童视角下的幼小衔接的需求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过渡。
在这个阶段,儿童面临着从幼儿园逐渐过渡到小学的转变,这其中会存在一系列的需求和挑战。
如何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使他们在幼小衔接阶段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探讨幼小衔接的需求与实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对儿童的需求1.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幼小衔接阶段,儿童需要适应由幼儿园生活到小学学习的巨大变化,从玩耍和自由的幼儿园生活转变为紧张的学习状态。
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课堂规则和学习环境。
另外,小学生活的课业市场和学习内容也较之幼儿园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儿童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2.社交技能幼儿园时期,儿童主要是在和同龄小朋友玩耍,涉及到的社交范围相对较窄,而在小学阶段,他们需要融入一个更大的集体,与不同性格、兴趣爱好的同学相处。
因此,他们需要具备更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自理能力与幼儿园相比,小学生活更注重自理能力的培养。
儿童需要学会独立完成个人卫生、作业、课外活动等,这对于他们的自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幼小衔接的实践1.逐步过渡幼小衔接不应该突兀进行,而是应该根据儿童的成长过程,逐步进行。
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或者课程让儿童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同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2.教师的指导在幼小衔接阶段,老师的指导和关怀尤为重要。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儿童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帮助儿童更好地融入集体,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3.家校合作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可以在家庭中帮助孩子培养自理能力,同时也可以在学校和老师的指导下,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配合老师进行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三、建议和总结针对幼小衔接的需求与实践,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点建议:1.学校应该加强幼小衔接阶段的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儿童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实践与研究
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实践与研究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实践与研究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是指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的教育课程。
在这个关键的转变阶段,幼儿面临着从游戏为主到学习为主、从家庭环境到学校环境的转变,幼小衔接课程的实践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的实践和研究。
一、理论基础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实践和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儿童发展理论、学前教育理论和幼小衔接理论等。
儿童发展理论帮助我们理解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幼小衔接课程;学前教育理论则关注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而幼小衔接理论则强调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的衔接。
这些理论的结合为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二、课程设计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芳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在课程内容上,可以逐步引入一些小学课程的内容,如启蒙数学、启蒙科学等,让幼儿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接触小学知识;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逐渐引入小学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等,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教学目标上,可以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为他们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师角色在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的实践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需要与小学教师密切合作,了解小学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为幼儿的学习过渡提供有力支持;需要注重对幼儿的情感关怀,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可以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情怀对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的实践至关重要。
四、家校合作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和学校的密切合作对幼儿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在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的实践中,学校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互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促进家校的良好互动;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为孩子的学习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课程研究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课程研究
幼小衔接课程是指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阶段,为儿童提供一系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课程。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课程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儿童的认知发展:幼小衔接课程需要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来设计,包括感官、空间、时间、数字、语言等方面的发展。
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和使用心理学理论来分析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幼小衔接课程。
2. 儿童的学习风格: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学习风格,有的喜欢独立学习,有的喜欢合作学习,有的喜欢探究学习,研究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法,了解儿童的学习风格,并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幼小衔接课程。
3. 儿童的情感需求:幼小衔接课程需要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包括友谊、合作、尊重等方面的培养。
研究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观察儿童的行为,了解儿童的情感需求,并根据儿童的情感需求来设计幼小衔接课程。
4. 幼小衔接课程的评估:研究者可以通过评估幼小衔接课程的效果来检验其有效性。
可以使用一些评估指标,如学习成果、学习态度、家长反馈等,来评估儿童在幼小衔接课程中的学习效果。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课程研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研究者需要了解儿童的认知、学习、情感需求等方面的特点,并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幼小衔接课程,从而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
质。
基于儿童视角下的幼小衔接的需求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基于儿童视角下的幼小衔接的需求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幼小衔接是指学龄前儿童进入学校后的一系列适应过程,包括与校园环境的熟悉、心理和行为能力的调整、学习兴趣的培养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小衔接问题备受关注。
因为,幼小衔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状态和发展质量,甚至会对整个教育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探索如何更好地满足学前儿童幼小衔接的需求,提升其适应学校的能力是当下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学前儿童幼小衔接的需求1.学习兴趣的培养学前儿童主要是在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成长的,他们对于学校学习的特殊要求及学习兴趣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
因此,他们在进入学校后,特别是课堂教学环境下,会面临种种幼小衔接问题,如听课不集中、态度消极、学习兴趣不高等。
2.自理能力的培养学前儿童通常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我保护意识较为薄弱,自理能力不足。
因此,进入学校后,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规则,培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
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3.社交能力的培养学前儿童通常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社交圈较小。
进入学校后,需要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更密切的沟通和互动。
因此,学前儿童需要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培养社交能力,提高他们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二、学前教育幼小衔接的实践1.开展特色活动学前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特色课程和活动,引导学前儿童逐步适应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比如,在幼儿园就可以开展模拟上学、模拟课堂、模拟作业等活动,帮助学前儿童建立入学的心理准备。
2.加强家园合作学校与家庭应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关爱孩子的心理需求,共同解决幼小衔接问题。
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和教学,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帮助学前儿童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更好地过渡。
3.教师的专业培训老师是学前儿童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们需要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
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心理分析能力的老师,才能更好地满足学前儿童的需求,并帮助他们顺利地适应学校生活。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课程衔接研究
基于孩子视角的幼小课程衔接探究引言:幼儿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熟识,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对幼儿的进修和进步。
然而,幼小教育的衔接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和家长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以提供关于幼小教育衔接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一、幼小教育衔接的意义幼小教育衔接是指孩子从幼儿园到初级教育学校的过渡期间,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和对孩子个体进步的关注。
良好的幼小教育衔接能够援助幼儿顺畅过渡到初级教育学校,适应新的进修环境,提高进修爱好和进修效果,并为将来的进修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孩子视角的幼小教育衔接特点1. 以孩子为中心:基于孩子视角的幼小教育衔接,将孩子放在进修的核心,关注他们的爱好、需求和进步特点,以满足他们的个体需求。
2. 连续性:基于孩子视角的幼小教育衔接在教育过程中保持连续性,援助孩子更加顺畅地过渡到初级教育学校阶段。
3. 系统性:基于孩子视角的幼小教育衔接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家长、幼儿园和初级教育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营建良好的进修环境。
三、基于孩子视角的幼小教育衔接策略1. 沟通与合作:家长、幼儿园和初级教育学校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共同探讨幼小教育衔接的问题,并制定合理的进修规划。
2. 强调个体需求:针对不同的孩子能力和爱好,开设多样化的进修活动,提供个性化的进修机会。
3. 渐进过渡:在幼儿园阶段,逐渐引入初级教育学校的进修内容和进修方法,以援助孩子适应初级教育学校新的进修环境。
4. 培育自主进修能力:通过培育孩子的自主进修能力,援助他们逐渐适应初级教育学校的进修节奏和进修方式。
5. 创设乐观的进修环境:在幼儿园和初级教育学校中创设乐观的进修环境,激发孩子的进修爱好和进修动力。
四、基于孩子视角的幼小教育衔接案例分享以一所幼小一体化教育的学校为例,学校将幼儿园和初级教育学校进行了紧密的结合,有效地实现了幼小教育衔接。
详尽措施包括:组织幼儿园孩子们参观初级教育学校、初级教育学校老师定期去幼儿园为孩子们上课、初级教育学校生对幼儿园的孩子提供援助等等。
论幼小衔接研究理论视域的转换——从生态系统理论到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展望
论幼小衔接研究理论视域的转换——从生态系统理论到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展望论幼小衔接研究理论视域的转换——从生态系统理论到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展望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教育的发展,关注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
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顺利过渡对于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小衔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成就、适应能力以及心理健康状况。
过去的研究主要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域来探索幼小衔接问题。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认为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衔接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之间的不一致。
这种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对于幼小衔接问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指导了实践工作。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单纯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来看待幼小衔接可能已经不够全面。
现实中,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社会文化等。
因此,社会文化理论的引入对幼小衔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强调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这个视角来看,幼小衔接问题不仅仅是教育内容和师资的衔接,还需要考虑到家庭、社区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例如,家庭对幼儿的教育期望、家庭文化背景、社区资源等都会对幼小衔接产生影响。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将社会文化理论引入幼小衔接研究中,探索家庭和社区在衔接过程中的作用。
在研究中,除了考虑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外,还需要关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社会环境中个体获得的包括物质、情感和信息等各种形式的支持。
幼小衔接过程中,教师、家长和社会机构的支持对于儿童的适应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如何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并研究支持对儿童衔接过程的影响。
此外,跨学科的研究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幼小衔接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问题,也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家庭研究等其他学科领域。
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理论与实践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理论与实践一、引言幼儿园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成长发育和学习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幼小衔接则是指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阶段,其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
幼儿园幼小衔接不仅是教育方面的重要课题,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二、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1. 儿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是幼小衔接的基础。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儿童在幼儿园阶段主要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周围世界进行感知和探索;而小学阶段则是开始进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
幼小衔接需要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来设计教育活动和教学内容。
2. 教育理论教育学理论提供了幼小衔接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儿童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采用项目制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来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并注重家庭、幼儿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形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儿童的综合发展。
三、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实践探索1. 课程设计针对幼小衔接的特点,幼儿园需要重新调整课程设计,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和学习兴趣,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
引入一些小学教学内容,让幼儿在幼儿园就有所接触,适当引导幼儿进行小学预备知识的学习。
2. 教学方法幼儿园教师需要针对幼小衔接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游戏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家园合作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与幼儿园、学校之间的合作对于幼小衔接至关重要。
幼儿园需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共同为儿童的顺利过渡做出努力。
也要借助家长的力量,让他们在家庭环境中适当引导和陪伴孩子,帮助孩子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四、幼儿园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1. 课程衔接不顺由于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幼小衔接的课程衔接问题较为突出。
幼小衔接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幼小衔接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幼小衔接,旨在帮助孩子顺利完成这一过渡,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从理论层面来看,幼小衔接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
幼小衔接并非简单地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进行对接,而是要关注孩子在这一过渡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
幼儿阶段,孩子主要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学习,注重直观感知和体验;而小学阶段,则更强调系统的知识学习和课堂纪律。
因此,幼小衔接需要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逐步过渡,以适应孩子的发展变化。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幼小衔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认知特点。
在幼小衔接阶段,孩子正处于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
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孩子从直观感知向抽象思考发展,逐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对幼小衔接具有启示意义。
他强调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孩子跨越现有水平,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
在幼小衔接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孩子的现有能力和可能达到的水平,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帮助他们在新的学习环境中不断进步。
在实践方面,幼小衔接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上存在差异。
幼儿园教育通常较为宽松自由,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兴趣爱好;而小学教育则更加规范化和学科化,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自律性有更高的要求。
这种差异容易导致孩子在入学初期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如学习压力过大、注意力不集中等。
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幼儿园和小学需要加强沟通与合作。
幼儿园可以适当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增加一些与小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如简单的读写算、规则意识的培养等。
小学教师也可以提前了解幼儿的特点和需求,在教学中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孩子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
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一、本文概述《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一重要过渡阶段中,如何更好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实现幼小衔接的顺畅与有效。
文章首先将对幼小衔接的背景和重要性进行概述,指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这一阶段的衔接对于其认知、情感、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接着,文章将阐述为何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包括儿童的主体地位、需求及其在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梳理国内外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现状,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并提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文章将概述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内容和方法,以及预期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指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其认知、情感、社会技能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幼小衔接阶段,作为儿童从学前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的关键时期,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此阶段,儿童面临着新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变化要求儿童在心理、行为和学习策略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因此,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应当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他们在此阶段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困难。
生态学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幼小衔接的新视角。
该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的,儿童所处的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都会对其发展产生影响。
因此,幼小衔接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多个环境系统的复杂问题。
在研究幼小衔接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儿童所处的各个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环境系统如何共同影响儿童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幼小衔接的现状与问题。
这些研究指出,当前幼小衔接存在诸多问题,如学习内容的断层、学习方式的转变、社交环境的适应等。
这些问题对儿童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幼小衔接的策略与方法。
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
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本文以《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为标题,对儿童幼小衔接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儿童视角来看,幼小衔接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其中不仅涉及到儿童发展环境的相互影响,还涉及如何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幼小衔接关系。
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儿童视角下的幼小衔接研究,并研究如何有效地促进幼小衔接的发展和维持。
首先,本文简要介绍了儿童视角下的幼小衔接研究。
具体来说,幼小衔接研究了解了幼儿和家庭、家庭和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以及如何根据儿童的文化背景、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来建立合理的幼小衔接关系,以满足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
同时,这一研究还探讨了儿童环境的发展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其次,本文讨论了如何在儿童视角下有效地促进幼小衔接的发展和维持。
首先,基于儿童视角,在制定幼小衔接相关政策时,应把儿童的独特需求放在首位,综合考虑儿童的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和社会伦理标准,实施实用策略,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升儿童的社会能力。
此外,为了有效地促进幼小衔接,教师也应注重实施有效的课程,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合作性,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发展和社会归属感。
最后,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的进展和困境,并为未来的研究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如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结合儿童的文化背景、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研究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以更深入、更全面地探究幼小衔接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讨论了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围绕儿童视角,探讨了幼小衔接研究的概念;研究了如何有效地促进幼小衔接的发展和维持;分析了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进展和困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未来,应加强幼小衔接研究,更好地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创造更美好的发展环境,让儿童与家庭、社会成员更紧密地联系和衔接起来。
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
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导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儿童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幼儿园和小学是孩子们人生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幼小衔接的顺利对儿童的成长和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以期为儿童的顺利过渡提供参考。
一、幼儿园与小学的异同幼儿园和小学都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异同。
首先,在学习内容上,幼儿园注重培养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交等基本技能,而小学则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教学手段,小学则采用更为正式的课堂教学。
最后,在学校环境上,幼儿园通常注重营造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小学则更加注重学科分课、学科教室等。
二、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一个顺利的幼小衔接过程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良好的幼小衔接可以避免儿童因突然的改变而产生学习和适应上的压力。
其次,幼小衔接可以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幼小衔接可以促进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让教育更加连续、一致。
三、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幼小衔接对儿童的影响,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儿童的视角,通过儿童自身的经验和感受来探索幼小衔接问题。
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行为、情绪和表现来了解幼小衔接对儿童的影响。
研究者在不干扰儿童自然状态的前提下,通过记录儿童的行为来收集数据。
观察结果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儿童在过渡期的困惑、焦虑和适应情况。
访谈法是通过与儿童进行深入的谈话来了解他们对幼小衔接的感受和体验。
研究者可以通过询问开放性问题,与儿童进行积极互动,了解他们的想法、需求和问题。
访谈结果可以帮助研究者对幼小衔接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为改进幼小衔接提供参考。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探究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探究摘要:在幼儿升小学的过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发现存在一些问题,让幼儿难以适应小学生活,而且有的幼儿还产生了抵触情绪。
在此情况下就提出了幼小衔接的研究,幼儿园在教学中也把幼小衔接放在首位。
本文以儿童为中心,探究儿童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关注幼儿的想法,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儿童视角,幼小衔接,引言:幼儿园升小学,对于儿童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转折,一旦适应不了,就很容易影响后续学习和成长。
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多的都是从教师、知识方面来探究幼小衔接,却忽视了儿童的想法,导致最终的实践结果并不是很理想。
因此本文就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想法,以及对小学的感受,提出解决策略。
希望此次研究结论可以为实践教学提供一定参考,为幼儿园提供更为实用的幼小衔接理论,以此来提升有效衔接教育质量。
1.当前幼儿对幼小衔接的认知现状在本文着笔之前,简单调查了当前幼儿对于幼小衔接的认知情况,发现当前幼儿对于上小学的意愿还是很不错的,认为想要长大、学到更多的知识、认识更多的朋友。
但是也有少部分的学生觉得作业太多、小学老师太厉害等原因不想上小学。
但是大部分的幼儿在对于小学的认知上面:觉得小学就是在学校写作业、上课、学习;认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需要好好读书、准备新物品、自己独立等。
所以对于小学和幼儿园,幼儿是可以简单区分的,并且对小学的学习生活也有简单了解,知识认知程度不同。
总的来讲当前幼儿对于升小学有期待也有担忧,期待更多的是对未来生活的好奇和长大的期望[1]。
而担忧的则是对陌生环境的不熟悉,害怕不适应,或者其与幼儿园不同等。
但是发现在,幼儿对于小学的期待、认知以及理解,很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影响,通过家长教师口中的语言为小学状况打下标签。
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几点:一方面是幼儿园与小学教学之间差距太大,缺乏联系,不论是学习生活还是人际关系、教学标准和要求上,都存在差距,比如幼儿依赖于教师,以游戏为主的教学方式,而小学就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规章制度等。
幼小衔接中的教育研究
幼小衔接中的教育研究一、引言在教育领域中,幼小衔接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过渡时期,对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育专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优化幼小衔接的教育模式,以促进孩子们的平稳过渡和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幼小衔接中的教育研究,介绍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并探讨如何改进和完善幼小衔接的教育模式。
二、幼小衔接理论1. 教育社会化理论教育社会化理论是研究幼小衔接的基础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孩子们通过教育的过程逐渐融入社会,并掌握适应社会的技能和价值观。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们主要培养基础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自理能力。
而在小学阶段,他们需要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社交技巧。
教育社会化理论强调教育的连续性和渐进性,为幼小衔接提供了理论支持。
2. 发展任务理论发展任务理论认为,每个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和目标需要完成。
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时期,幼儿面临着多项发展任务。
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同时还要逐渐培养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研究幼小衔接的发展任务,教育者可以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
三、幼小衔接实践1. 教育制度整合幼小衔接的一项重要实践是教育制度的整合。
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应该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例如,可以定期举行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同时,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也应该开展深入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发展需求,确保教育过程的连贯性。
2. 教育内容衔接另一个重要的实践是教育内容的衔接。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们主要接触基础的认知、语言和动作技能。
而在小学阶段,他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学习,并学习更多科学、数学等专业知识。
因此,教育内容的衔接至关重要。
幼儿园的教育应该为小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逐渐引入小学阶段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3. 个性化辅导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和需求,个性化辅导是幼小衔接的有效实践之一。
每个孩子的学习进程和发展速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关于幼小衔接的实践案例分析
关于幼小衔接的实践案例分析背景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阶段,对于孩子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实施幼小衔接,需要探索并分析相关的实践案例,以便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案例分析在进行幼小衔接的实践案例分析时,我们选取了某市的一所幼儿园和附近的一所小学。
以下是对该案例的分析和总结:1. 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在这个案例中,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目标高度一致。
幼儿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创造力和社交能力,而小学则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知识技能的培养。
这种一致性有助于确保幼儿园的学生能够顺利适应小学的研究环境。
2. 资源共享与交流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资源共享和交流机制。
他们定期举办联合活动,如亲子活动、教师交流会等,以促进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合作和沟通。
这种资源共享和交流有助于幼儿园的学生更好地了解小学的研究环境和要求,从而减少适应过程中的困难。
3. 个别化支持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关注每个学生的个别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幼儿园的教师和小学的教师之间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分享学生的情况并讨论如何更好地支持每个学生的研究和发展。
个别化的支持有助于确保每个幼儿园的学生都能够在小学中获得成功。
4. 平滑过渡的活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开展了一系列平滑过渡的活动。
例如,小学的老师会定期到幼儿园进行讲座和互动,帮助幼儿园的学生熟悉小学的环境和制度。
同时,小学为幼儿园的学生提供了参观和体验课程,让他们提前适应小学的研究氛围。
这些活动有助于减少幼儿园学生在过渡期间的紧张和不安感。
结论通过对幼小衔接实践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是幼小衔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2. 资源共享和交流有助于促进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
3. 个别化支持可以帮助每个学生顺利适应小学的研究环境。
4. 平滑过渡的活动可以减少幼儿园学生在过渡期间的不适感。
这些结论为其他幼小衔接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在未来的实践中,教育机构应重视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加强资源共享和交流,提供个别化支持,并开展平滑过渡的活动,以确保幼小衔接的成功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幼小衔接研究探析
作者:刘海红王宇王瑾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5年第03期
一、幼小衔接的界定与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从广义和狭义来区分“幼小衔接”,狭义的幼小衔接专指各类教育机构、家庭等为使儿童适应小学教育,在大班时期为其做的入学准备及儿童进入小学后为其做的入学指导工作;广义的幼小衔接不仅指幼儿园大班阶段与小学一年级阶段的衔接,而是包括了整个幼儿阶段与学龄前期的衔接。
而在现实层面中,更多的是从狭义的角度看待幼小衔接。
在国内已有的幼小衔接研究中,通常从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入手,认为幼小衔接一般存在以下问题:忽视衔接的连续性;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之间缺乏交流沟通;衔接中过于注重知识的衔接,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师资力量薄弱等,研究者继而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还有的幼儿园教师通过行动研究,从幼儿园活动中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操作性较强。
有的研究者则做了一定对象范围内的实证研究,调查了一些幼儿园老师和幼儿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和看法,发现家长的看法多带有不正确的认识成分,教师的观点虽然更新,更科学合理,但在操作实践中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
另外,还有少数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来研究幼小衔接,如人类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小衔接,等等。
国外的类似研究则多以“入学准备研究”为主,如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包括了我国的幼儿园阶段、幼儿园之前的学前学校,并非每个幼儿都会去上,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幼儿园已是正式学校教育的开端,而入学准备则针对的是可能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鉴于此,国外在教育政策上对“幼小衔接”的课程、师资都有不同的规定。
还有不少国外研究者考察了家长、教师及儿童作为利益相关者对于入学准备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等问题,包括对上小学后的期待和愿望,而国内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尤以儿童视角相对局限,这为我国今后的幼小衔接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思路。
总而言之,幼小衔接对儿童的影响已经被国内外的教育研究者给予了相当的重视,研究也由来已久,只是进展程度不同。
在此对幼小衔接研究在不同的理论视角指导下的意义一一进行解读和关注。
二、基于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幼小衔接研究
1.皮亚杰发展阶段理论视野下的幼小衔接。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是连续的,不能以明确的阶段加以严格区分,个体的发展都经历着一定的顺序,不能交换,也不能逾越,但前后阶段之间可以相互交叉。
幼儿园和小学教育阶段之间六七岁的幼儿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之间,这一时期的儿童既保留着学前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其抽象思维能力又有所增强,思维发展也决定了其情感、行为方式的发展转变,主要活动方式也由游戏转向学习。
因此,学前幼儿绝不可能在进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全部脱去幼儿身上所具有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他仍然带有幼儿特点。
因此,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尤其必要。
西方发达国家帮助幼儿做好学校准备的一个重要措施便是使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具有连续性。
有两种做法:①瑞典、芬兰等国家在小学设立学前班,学前班招收6岁幼儿,注重正式的教学,为上小学做好准备;②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将幼儿园和小学整合为一个学习阶段,甚至为了让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连接起来,多个州提供并颁发托儿所到3年级或4年级的教师执照,从而使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真正地融合在一起。
2.终身教育理论视野下的幼小衔接。
终身教育理念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正式提出的。
其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教育体系具有很强的整体性,教育被视为一种动态的人类发展的进程,不再局限于那种必须学习的固定知识和内容,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实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教育要求遵循个体发展规律,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意味着儿童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学业生涯,他们在这个过渡阶段所获得的基本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及品质素质将不只影响基础教育阶段,更对整个学校教育乃至终身教育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强调要从终身教育的视野下来看待“幼小衔接”问题:在幼小衔接问题上必须珍视每个儿童的独特性,为其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而非一时的发展创设健康、适宜的成长空间;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并将此转化为更持久的学习热情,为每个儿童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终身学习还需要学习者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独立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勇于不断探索和自我更新的品质、自我决策的能力等,这与近些年研究者在“幼小衔接”和“入学准备”研究中提出的要求儿童具有的素质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哈克断层理论视野下的幼小衔接。
德国的哈克教授提出的“幼小断层”理论是“幼小衔接”研究基础中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理论。
哈克认为,处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一般都存在着关系人、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社会结构、期望水平、学习环境的断层六大断层问题。
刚进入小学的儿童要与幼儿园时期的朋友道别,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重新定位自己在班级里的位置,心理上经受一定的压力。
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一时间也难以适应较为严格的小学老师对学习、上课规则的要求不像在幼儿园时亲和,活动也较为自由。
学习环境、人际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儿童必须在适应过程中学会去遵循新的规则,从而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这对所有儿童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另外,儿童进入到小学,家长和老师对其期望值的变化也较为明显,这就会使儿童游戏、玩耍的时间大大减少,学习负担逐渐加重。
“幼小断层”理论具体、全面地解析了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后所需要经历的差异和坡度,使我们对幼小衔接问题把握得更为清晰。
为了防止儿童在初入小学时产生不适应的问题,日本建立了“幼小一贯教育学校”,幼小教育成为一个共同体,幼儿园和小学建得也很近,双方进行教师深度合作成为一个教学团
队来研发、实施和评价课程,日本从根本上试图解决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之间的断层问题,值得我们借鉴。
4.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视野下的幼小衔接。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应该从个体与系统中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出发来理解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其发展的影响作用。
如果将生态学与教育有机结合,则教育将被视为一个复杂、统一的系统,儿童的发展与其周围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所有的要素共同存在于同一个生态系统,包括儿童、儿童的家长、教师、教育机构、社区、政府职能部门等,所以人类发展生态学为幼小衔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我们要全面、有联系地思考,为幼小衔接工作做出正确的指导。
人类发展生态学的意义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是在一个丰满、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发生的,不仅与家庭、学校和幼儿园等教育教学有关,更与外在的文化观念、教育制度、生活环境相关。
每个国家的教育制度不一样,对幼小衔接的影响不同,很多国家将学前教育和小学低年级教育结合成一个教育阶段来考虑,颁布法令政策予以保障,且极为重视家庭和幼教、小学机构之间的合作,社区的支持也至关重要。
可以看出,以生态学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幼小衔接研究逐渐构建起一个立体的研究体系。
三、结语
以上是从理论和宏观上看幼小衔接,其话语体系主要由作为成人的研究者建构起来,而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相对较少,作为最大利益相关者的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生活体验、情感态度与认知、期望同样值得倾听。
相比之下,国内关于儿童对幼小衔接看法的研究较为缺乏,较少有研究者意识到儿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国外研究者通常也会将儿童的想法作为研究中考虑的一方面,这一方面体现了对儿童权利的尊重,另一方面使得研究中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可以使研究结果更为全面可靠。
总的来说,不论幼小衔接的研究基于怎样的理论基础和视角,只有充分认识幼小衔接的本质和内涵,多方共同努力和相互合作,才能帮助儿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实现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的自然过渡。
这不仅需要宏观层面的立法保障和政府支持,也需要幼儿园、小学以及教师、家长的参与和交流。
参考文献:
[1]许舒敏.幼小衔接实效性研究——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9).
[2]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域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54-55.
[3]张林玲.当代美国幼小衔接政策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3.
[4]崔淑婧等.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趋势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1,(4):54-60.
[5]邬春芹.西方发达国家促进幼小衔接的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13,(2):28-31.
[6]李静.透过幼小衔接的“课”看幼小衔接——以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和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7]雷新梅.幼小断层理论视野下日本幼小衔接的措施及启示[J].陕西教育,2013,(9):37.
[8]李铃.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综述[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7):58-60.
[9]李召存.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57-62.
(编辑: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