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_1961_2008

合集下载

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徐明阳【摘要】基于我国1978-2015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数据,选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视角来建立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我国经济增长均具有积极的影响,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具有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同时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的加深,而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具有明显反方向影响.由此可见,我国产业结构变迁能够有效地带动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具有复杂性.%Based on Chines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data from 1978 to 2015,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ere selected to establish econometric model of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ve positive impact on Chinese economic growth.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a certain lag on economic growth, while the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re volatile and unstable;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can promote the process of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it has obvious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upgrade proces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It can be seen that Chines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economicgrowth, but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is complex.【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7)004【总页数】8页(P34-41)【关键词】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经济增长;VAR模型【作者】徐明阳【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1近年来,重视产业结构内部层次,加强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政策一直以来都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台湾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

台湾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

台湾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大陆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封闭的两岸开始了交流,台湾商人纷纷登陆投资建厂,大陆人惊异地发现,台湾人民并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但不需要我们去拯救,而且台湾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远远高於大陆.【林丹】台湾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一九四九年,国民党败离大陆,几百万人随之迁徙到台湾。

在这块弹丸孤岛上落地生根,重建家园。

凭藉著正确的政策和勤奋努力。

台湾经济飞跃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台湾人均的国民所得已达到一万四千元美金,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英国著名的欧元杂志,在对世界经济的第五次评估中,将台湾经济表现,评列为世界第六位。

明居正教授是中国国民党党员,中华民国总统府,两岸关系特别顾问组成员;他曾担任过中华民国外交部,顾问委员会成员,以及大陆事务理事会,顾问委员会成员。

台湾民主政治的发展【林丹】由於长久以来中国大陆青一色的反独宣传,使得许多大陆的朋友,对台湾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及其成就知之甚少。

其实台湾民主政治的发展非常引人瞩目,从一党威权统治到民主选举总统,再到政党成功轮替。

尽管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台湾的民主还有许多瑕疵,但它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及其成功经验,使它在世界民主进程中有著独特的地位。

【明居正】六十年代中后期,台湾社会出现了比较大量的中产阶级,这些人开始要求讲话;要求在政治上有更高的声音;要求政府的控制要减少;要求要开始民主化,所以台湾在这个时候要初步民主化了。

第一个指标就是一九六九年的中央民意代表的增补选。

中央民意代表的增补选,代表了台湾的选举开始大量增加;选举的增加;代表了言论自由的空间开始加大;代表了党外的力量开始兴起;代表了国民党对社会的控制开始衰退;台湾社会自由化程度开始增加。

民主化开始出现,但是还没有明确。

所以台湾在这个阶段从社会的变迁开始出现政治的变迁。

国民党企图镇压过,也曾经非常努力抵抗过,但他没成功。

国民党后来的开放,有些并不是完全真心的,特别是一九六九年第一次开放,他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台湾产业研究报告2024

台湾产业研究报告2024

台湾产业研究报告2024台湾产业研究报告2024标题:台湾产业研究报告2024摘要:本文为台湾产业研究报告,旨在全面分析台湾主要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通过对台湾经济的深度分析,本文揭示出了台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引言1.1研究背景1.2研究方法1.3文章结构2.台湾产业概况2.1农业产业2.1.1传统农业2.1.2现代农业2.1.3农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2.2工业产业2.2.1电子产业2.2.2半导体产业2.2.3汽车制造业2.2.4新能源产业2.2.5工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2.3服务业2.3.1旅游业2.3.2金融业2.3.3餐饮业2.3.4服务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3.台湾产业发展趋势3.1内外环境分析3.1.1国内政策环境3.1.2国际经济环境3.2农业产业发展趋势3.2.1现代农业技术创新3.2.2农业供应链的建设3.3工业产业发展趋势3.3.1智能制造的兴起3.3.2绿色工业的发展3.4服务业发展趋势3.4.1旅游业的国际化3.4.2金融服务的创新3.4.3创业创新的支持3.5台湾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4.台湾产业政策建议4.1农业产业政策建议4.1.1提高农业生产效益4.1.2推动农业供应链整合4.1.3农业科技创新支持4.2工业产业政策建议4.2.1加大对智能制造的支持力度4.2.2推动绿色工业发展4.2.3强化产学研合作4.3服务业政策建议4.3.1促进旅游业国际化发展4.3.2提升金融服务创新能力4.3.3支持创业创新发展5.结论5.1台湾产业的现状总结5.2台湾产业的发展趋势预测5.3政策建议的具体实施。

政策研究中的计量经济学(编辑稿)

政策研究中的计量经济学(编辑稿)

政策研究要善用计量模型□王志刚世界上不同事物之间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如何刻度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真相至关重要,现代科学的发展告诉我们“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马克思),计量经济学就是这样的一门经济学科,做为一门连接理论与现实的重要学科,它通过构造一定的模型来刻度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经过科学的分析检验才得出一定的结论,它广泛应用在宏观经济、金融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诸多领域,它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一系列模型上,这些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它有助于我们确定不同个体间的数量关系并探索世界的真相(Wooldridge,2003)。

熟练运用各种数理模型来分析各类经济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当然运用数理模型也存在一个度的把握。

1938年,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曾在给经济学家哈罗德的信中写道“把模型变为数学形式会损害它作为思考工具的有用性”,就数学工具的过渡使用发出了警告:数学模型不过是一个有助于提升我们思考质量的工具,它不能替代思考本身。

计量经济学中充斥着大量数学模型,但构造精密的计量模型并未准确预测到1970年的石油危机。

经济学天才罗伯特·卢卡斯提出了著名的“卢卡斯批判”,认为给定一个计量模型,它是由行为主体的最优化决策形成,任何政策的变化都会改变人们的行为或预期,从而使得利用以往历史信息形成的计量模型难以对未来作出正确的预测,因此计量模型的预测是不可靠的。

人们开始对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反思,也更加意识到没有微观经济理论基础的宏观模型缺乏准确预测的基础,于是也推动了计量经济学以及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如今微观以及宏观经济学的融合成为现代经济学新的潮流。

“卢卡斯批评”可以说是实际经济周期(RBC)理论家建立模型的主要驱动力量之一。

普雷斯考特等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巧妙地将理论模型与实际经济现象进行了紧密结合,较好地拟合了经济现实,开辟了新的政策研究视角。

宏观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

宏观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

宏观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李云娥摘要:宏观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引发宏观经济波动。

然而,由于各大产业的内部构成和运作方式存在重大差异,因此,它们的变动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贡献率是各不相同的。

计量经济分析的结果表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对宏观经济波动贡献率最大,但是,第一产业的作用在统计上更为显著,而第三产业的变动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而宏观经济波动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宏观经济波动;产业结构;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宏观经济运行和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宏观经济运行则是产业结构变动的具体实现形式,宏观经济运行及其具有的基本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方向和频率。

多年来,经济学家们一直试图寻找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以便提出熨平经济波动的有效政策建议。

阿诺德(A rnold,2002)①曾将过去研究宏观经济运行,解释经济波动的理论划分为5个流派,即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以及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此后,许多宏观经济学家都致力于通过实证分析来研究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

如汉森和普雷斯科特(Hansen and Prescott,1993)②详细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认为这种冲击反映出不可交易或不可度量的生产投人和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变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格林伍德、赫尔考威茨和赫夫曼(Greenwood,He r cow itz and Huf f m an,1988)③通过把凯恩斯冲击融合到实际经济周期模型中,考察这种冲击决定经济周期波动的程度。

德琼、英格拉姆和怀特曼(De j ong,I ngra m and W hiteman,2000)④在格林伍德等人的模型基础上,分析了凯恩斯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对于经济波动的影响,认为这两种冲击对于解释经济周期的成因最为重要。

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蒋中一

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蒋中一

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蒋中一数理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应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来研究经济学理论和经验现象的一门学科。

数理经济学旨在为经济学理论和政策提供一种更加精确和客观的分析方法,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推演经济现象。

在数理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蒋中一教授作为中国数理经济学领域的杰出学者,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蒋中一教授的学术成就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1.数学模型数理经济学采用数学工具来构建经济学模型,利用微积分、线性代数等数学方法来描述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

数学模型的建立可以使经济学理论更加具体和可操作,在研究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时能够提供更为精确和全面的分析。

2.统计分析数理经济学还利用统计学方法来处理和分析大量的经济数据,通过建立数理模型进行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推断和经济现象的解释。

统计分析的结果能够为政策制定和经济预测提供重要的依据,也为经济学理论的验证和调整提供了有效手段。

3.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数理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将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应用于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以验证或修正经济理论。

蒋中一教授曾在计量经济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对中国经济的实证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蒋中一教授的学术成就蒋中一教授是中国数理经济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在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卓越的学术成就。

蒋中一教授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增长与发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蒋中一教授的学术研究涉及了宏观经济波动的周期性与非周期性问题、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政府政策与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等方面。

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为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在计量经济学领域,蒋中一教授的研究成果也备受瞩目。

他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和政策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深刻的结论。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_干春晖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_干春晖
n
E =

i=1
Yi / Li -1 = Y /L
n

i=1
Yi / Y -1 Li / L
(1)
式中, E 表示结构偏离度, Y 表示产值, L 表示就业, i 表示产业, n 表示产业部门数 。 根据古典 经 济 学假设, 经济最终处于均衡状态, 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水平相同 。 而由定义, Y / L 即表示生产率, 因此 当经济均衡时, Yi / L i = Y / L, 从而 E = 0 。 同时, Y i / Y 表示产出结构, L i / L 表示就业结构, 因此 E 同时 也是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耦合性的反映 。 E 值越大, 就表示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 产业结构越不合 理 。 由于经济非均衡现象是一种常态, 在发展中 国 家 这 种 情 形 更 为 突 出 ( Chenery et al. , 1989 ) , 从 而 E 值是不可能为 0 的 。 但是, 结构偏离 度 指 标 将 各 产 业“一 视 同 仁 ” , 忽视了各产业在经济体的 重要程度, 同时绝对值的计算也为研究带来不便 。 为此, 我们引入了泰尔指数 。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最早是由泰尔( Theil and Henri ,1967 ) 提出, 一些学者将之用于地区收 入差距问题的研究( 王少平和欧 阳 志 刚, 2007 ) 。 我 们 发 现, 泰尔指数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度量产 业结构合理性的指标 。 本文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对泰尔指数进行重新定义, 其计算公式如下: TL =
4
2011 年第 5 期
究表明, 关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问题并没有一致性的结论 。 Sachs ( 1994 ) 通过对中国和俄 罗斯的比较研究 发 现, 中 国 落 后 产 业 结 构 的 迅 速 转 型 是 中 国 经 济 高 速 增 长 的 核 心 驱 动 力 。 Fan ( 2003 ) 也指出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过 程 中 跨 地 区 跨 部 门 的 劳 动 力 流 动 是 中 国 整 体 经 济 效 率 提 高 的重要源泉 。 刘伟 、 张辉( 2008 ) 以 及 干 春 晖 、 郑 若 谷 ( 2009 ) 的 研 究 也 表 明 了 产 业 结 构 对 经 济 增 长 有积极的影响, 但他们也指出这种“结构红利 ” 随着改革的推进在逐步减弱 。 而吕铁( 2002 ) 与李小 平、 卢现祥( 2007 ) 对中国制造业的研究中, 却发现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红利 ” 并不显著 。 同时, 伴 2004 ) , 而中国 随着经济增长的经济波动现象是中 国 经 济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一 个 鲜 明 的 特 征 ( 刘 霞 辉, 经济波动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总量增长与 结 构 分 化 相 联 结, 即 在 每 轮 经 济 周 期 中,经 济 总 量 扩 张 必 与经济结构分化相伴随; 反之, 经济回落时经济结构不平衡亦在缩小( 袁江 、 张成思, 2009 ) 。 因此, 产业结构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肯定是存在的, 对此问题的研究在国外存在大量文献 ① , 而对中国相关 问题的分析则显得不足, 孙广生( 2006 ) 的 分 析 为 笔 者 所 仅 见, 他将经济的波动从产业层面上进行 了分解, 并得出第二产业与宏观经济 波 动 的 相 关 性 最 强,第 三 产 业 次 之,第 一 产 业 与 宏 观 经 济 波 动不相关, 冶金工业 、 非金属矿工业和建筑业等重工业的产业波动是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的结论 。 在研究产业结构对经济 增 长 的 影 响 时, 一 般 采 用 Chenery et al. ( 1989 ) 发 展 的“多 国 模 型 ” 或 Fabricant ( 1942 ) 提出的偏离 -份额法( Shift-Share Method ) 进 行 分 析。 “多 国 模 型 ” 中对回归的控制 变量的选择具有模糊性, 容易造成省略变量问题, 从而导致问 题 分 析 不 准 确, 同时模型中对产业结 构采取的衡量方式也是一个难点 。 偏离 -份额法是一种有效的分析结构问题的方法, 但是它会造成 结构效应的低估( 吕铁, 2002 ) , 而且在使用这一方法分析时, 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不够细致 。 此 外, 大多数有关产业结构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文献集中于对增长的研究上, 对经济波动影响的研究则 明显不足 。 而中国经济波动的成本与经济增长给中国带来的 福 利 是 大 致 相 当 的, 国民经济为此付 出了极大的代价( 陈彦斌, 2008 ) 。 因此, 本文力求弥补现有研究中的这些不足, 从以下几个方面做 出努力:第一, 将产业结构变迁分解为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 面, 并结合其内在含义对产业结构合 理化和高级化进行重新度量, 以使对产业结构的测度更加合 理;第 二, 通过一个简洁的计量模型将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统一到一个框架下进行研究, 并回避对其他控制变量选择的问 题, 以避免模型设定不当带来的误差;第三, 对经济波动进行分解, 并将产业结构对各种波动的影响 估计方法以及模型选 进行全面讨论, 以充实产业结构对经济波动的研究文献;第四, 通过指标度量 、 择等多种途径来对研究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 以提高本文研究的精确程度 。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构造产业结构变 迁 的 衡 量 指 标, 并 分 析 中 国 1978 年 以 来 产 业 结 构演变特征;第三部分构建相应的检验模型, 并对数据和变量 进 行 说 明;第 四 部 分 对 产 业 结 构 变 迁 与经济增长和产出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对模型的稳健性进行检验;第六部分得 出结论 。

相关内容资料

相关内容资料

前言:上世纪80年代末,第三产业在台湾地区发展迅猛,成为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支柱产业。

对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中国大陆来说,台湾的成功经验有借鉴作用。

我们应通过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推进工业化及城市化过程、加大对外贸易及第三产业市场化程度等策略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台湾地区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历程纵观台湾地区近50年来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到台湾产业结构经历了由农业为基础到以工业为主体,再到以服务业为主导行业的变化。

台湾产业在从以农业为主的落后结构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结构中,其经济形态也由农业经济发展到目前的服务型经济。

台湾在完成工业化进程,跻身新兴工业化地区的行列后,凭借其发展加工进出口经济的成功经验,大力扩展第三产业、壮大服务经济、促进产业升级,从而推动现代经济社会迈向后工业化时代。

台湾的产业结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期):以农业为主导行业。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通过“面向出口”的经济发展战略,实行“以贸易带动农工,以农工促进贸易”的产业政策,工业开始迅速发展。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服务业迅猛发展。

服务业取代工业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渐成为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中心。

二、台湾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发展策略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采取出口扩张的发展战略,创设加工出口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了经济结构从农业主导转向工业主导的第一次飞跃。

到80年代中后期,产业结构在现代商品经济发展日趋成熟的基础上,开始向服务型经济过渡,逐步迈向后工业化社会。

台湾经济发展的50年,其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在60年代前台湾第三产业发展的超前性以及90年代末期第三产业产值结构的比重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非对称性”。

分析台湾第三产业结构变化有助于加深对台湾产业结构演变态势的认识,从中吸取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对中国大陆的发展具有启示性作用。

经济波动、财税体制变迁与土地资源资本化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次圈地”相关问题的实证分析

经济波动、财税体制变迁与土地资源资本化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次圈地”相关问题的实证分析

经济波动、财税体制变迁与土地资源资本化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次圈地”相关问题的实证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经济波动、财税体制变迁与土地资源资本化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次圈地”现象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多次显著的经济波动,伴随着财税体制的不断变革,土地资源资本化过程也日益加速,这一系列因素共同推动了“三次圈地”现象的出现。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影响中国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发展。

本文将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波动的情况,分析经济波动对土地资源资本化的影响。

经济波动不仅会影响土地资源的供求关系,还会通过影响企业和政府的决策,进而影响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本文将研究财税体制变迁对土地资源资本化的影响。

随着财税体制的不断完善,土地资源的税收政策、出让方式等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对土地资源的资本化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结合“三次圈地”现象,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究经济波动、财税体制变迁与土地资源资本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文将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进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深入剖析。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经济波动、财税体制变迁与土地资源资本化之间的关系,为中国未来的土地资源管理和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在探讨经济波动、财税体制变迁与土地资源资本化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次圈地”的影响时,相关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本节将分别从经济波动、财税体制变迁以及土地资源资本化三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

经济波动方面,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经济波动会对土地资源利用和配置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在经济增长高峰期,土地资源的需求旺盛,土地价格上涨,容易引发过度开发和圈地行为;而在经济衰退期,土地资源的需求减少,土地价格下跌,圈地行为可能受到一定抑制。

还有学者研究了经济波动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关系,指出经济波动会影响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台湾服务产业发展现状

台湾服务产业发展现状

台湾服务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前景探析林建宁 (漳州开发区统计局,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甚至超过工业,成为拉动岛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近年来服务业成长速度减缓,对台湾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创造的贡献度开始减弱。

本文认为要保持台湾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服务业产业升级,加强海峡两岸合作,拓展海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台湾;服务业;知识服务产业一、台湾服务产业发展概述服务业也称为第三产业。

前者相对于农业和工业而言,后者则是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

“由于它由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行业构成,第三产业在开始分类之初也叫混合产业、复合产业或异种混成产业。

”[ 1 ]近十几年来,由于在世界范围内不断衍生出许多新兴服务业,服务业的范围界定也时有调整更新。

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1996年12月第6次修订的行业标准分类,台湾服务业可概分为批发零售及餐饮业、运输仓储及通讯业、金融保险及不动产业、工商服务业、社2 会服务及个人服务业、公共行政业、其他不能归类的行业等7大类。

2001年1月第7次修订的“中华民国行业标准分类”,又将服务业进一步细分为11大类,包括批发及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运输仓储及通信业、金融及保险业、不动产业及租赁业、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医疗保健及社会福利服务业、文化运动及休闲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公共行政业等[ 2 ]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台湾经济的转型,台湾岛内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革,服务业占GDP比重持续增加,而农业及工业比重逐步减少。

具体变动见表1。

从表1可看出, 1980年代末至今,随着台湾传统产业(包括农业和传统工业)及电子信息产业的相继外移,台湾第一、二产业呈逐步萎缩之势,而现代服务业则迅速崛起,并成为推动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1988年服务业产值比重超过50%后, 1995年又突破60%,而据台湾“主计处”统计资料显示,至2005年底台湾服务业产值占岛内GDP的比重甚至已高达73. 6%,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性。

台湾经济问题研究

台湾经济问题研究

台湾经济问题研究(一)台湾经济发展四阶段(二)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经济濒临崩溃。

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美国对台湾实行经济援助,到1952年,台湾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前的最高水平。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0年)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逆差严重,台湾当局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方针。

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为创汇主力。

台湾当局把财政收入转移到工业部门。

以岛内生产替代进口,以适应岛内的消费水准,并节省外汇开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中)。

台湾抓住当时国际分工变化的机遇,利用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利益,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并陆续修正或制定旨在促进出口的政策与措施。

这个时期外资对台湾工业化和出口扩张起了重要作用,民间企业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产业,成为经济成长的主力。

(四)经济转型时期(l986年至今)台湾当局于1986中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台湾对外出口市场的重心也逐渐从欧美转向亚洲,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信息、机械、电机和运输工具产品已占总出口的50%以上。

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开始成为净资本输出地区。

在这一时期,台湾与祖国大陆及香港的经济联系也日趋密切。

(二)台湾经济高速发展原因(一)美国经济援助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经济援助以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美国从战略利益出发,从1950年至1965年给台湾的经济援助共计l5亿美元。

15年间,“台湾学者认为,如果没有美援,“台湾经济至少要比现在落后20-30年”。

此外,战后西方国家在60-70年代的经济繁荣,给台湾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分析台湾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经济教案

分析台湾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经济教案

本文将深入分析台湾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

台湾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地区,是东亚经济体中的一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经历了一个经济奇迹,实现了从一个落后农业社会到一个现代、多元化的产业结构的转变。

这个转变一方面得益于台湾政府推动的从农业到工业的过程,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台湾企业家们的创新和才华。

一、台湾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台湾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保持制造业的竞争力对于台湾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制造业约占台湾经济总产值的40%左右。

台湾的制造业非常多元化,以电子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是台湾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还拥有发达的光电子、电脑、通讯器材、半导体、化学及光学玻璃等产业。

这些产业一方面为台湾创造了很高的GDP,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

其中,半导体行业是台湾制造业的“龙头”产业,也是台湾在全球半导体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

2024年,台湾共发表半导体技术专利1.4万项,占全球总数的约15.3%。

另一方面,服务业在台湾也非常发达。

服务业约占GDP的55%左右,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客运服务业是台湾服务业的主要部门。

二、台湾的经济转型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台湾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挑战便是低成本制造业的竞争。

随着东盟国家、中国大陆等地低成本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台湾的低成本制造业将越来越受到冲击。

面对这样的挑战,台湾开始进行产业转型,重视高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产业的发展。

2008年,台湾推出了“五大创新”计划,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计划包括:智能电子产业、光电子科技产业、绿色能源产业、生物科技产业和智慧型城市产业。

其中,智能电子产业是台湾推动的一个重点产业。

在这个领域,台湾将继续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推动新一代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物联网设备等电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另一方面,台湾还将发展新能源和节能产业。

这个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2024年,台湾的绿色能源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000亿新台币。

产业转移如何带动产业升级——台湾的经验

产业转移如何带动产业升级——台湾的经验

产业转移如何带动产业升级——台湾的经验陈羽;邝国良【摘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面对国际竞争与产业发展的严峻形势,台湾对大陆的大规模直接投资形成了产业转移,这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客观上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资本和高科技密集型产业成长迅速,并导致出口产品结构逐步升级,体现了转向控制价值链、占据高附加值环节的产业升级过程.此外,台商借此实现了嵌入新的"美、日、欧-台湾-中国大陆(含香港)、东南亚、欧"式的全球生产网络,并在大陆构筑了具有组群式整体移动特点以及不可逆转优势的投资网络,这对台商在大陆的持续发展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具有积极意义.未来随着两岸关系全面向前发展,产业转移将继续推进,并对两岸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台湾的经验阐释了产业转出促进产业升级的机理.也为我国大陆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问题提供了借鉴.【期刊名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年(卷),期】2010(000)005【总页数】4页(P123-126)【关键词】台湾产业;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作者】陈羽;邝国良【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6.2长期以来,台湾产业一直专注于产品制造领域,建立了非常有竞争力的OEM产业基础,随着全球化竞争愈演愈烈,台湾产业遭遇前有先进国家之高科技领先,后有新兴国家低成本之生产优势的严峻环境。

台湾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积极“应对”,主要方式就是对大陆的直接投资,这种产业转移现象是应对上述严峻环境的市场行为,那么其效果如何?目前对台湾产业转移大陆现象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两类观点:一类是强调产业转出对岛内的负面影响,这部分研究主要来自少数岛内学者;另一类则是岛内大部分学者以及大陆学界,认识到台湾产业升级的事实,指出对外投资对厂商的研发、岛内投资和就业有正面影响(Chen&Ku,2000;Yeh&Lin,2005)。

2018年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

2018年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

2018年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1、中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2、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3、中小企业融资难研究4、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5、资本约束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研究6、金融消费者保护理论研究7、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互动研究8、我国反向抵押贷款的风险因素与定价研究9、信息不对称视角下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关系研究10、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问题研究11、中国商业银行网点布局研究12、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研究13、基于绩效考核下的国有控股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14、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15、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16、中国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效应研究17、全球视角下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研究18、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的影响研究19、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20、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日本公共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学分析21、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我国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2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23、中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动态研究24、次贷危机后国内外金融监管思路和模式研究25、宏观经济不确定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26、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研究27、国际碳交易定价机制及中国碳排放权价格研究28、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29、陕西省农户借贷行为研究30、我国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31、我国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问题研究32、中国金融发展方式转变研究33、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防范问题研究34、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35、融资融券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36、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经济波动数量分析37、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其优化路径研究38、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及风险控制39、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40、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研究41、中美中小银行比较研究42、关于黄金定价的一些研究43、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研究44、美国次贷危机成因与我国住房和金融市场发展45、我国农村金融排除研究46、欧洲国家债务危机的风险传导研究47、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的设计与变革研究48、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研究49、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问题研究50、我国市政债券融资的理论研究与制度设计51、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优化调整研究52、中国上市公司债权再融资的实证研究53、影子银行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挑战54、中国政策性银行市场化路径研究55、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一般均衡分析56、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演进及问题研究57、村镇银行发展的内外部制约因素研究58、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59、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管理研究60、经济周期中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61、风险可保性理论与巨灾风险的国家管理6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63、保荐代表人、证券监管与保荐质量的提高64、中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65、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功能再造研究66、中国银行业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67、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68、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69、股指期货影响股市波动的机制解析与实证检验70、基于情绪的投资者行为研究71、中国上市公司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研究72、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的时机抉择及政策选择73、中国公立大学财务治理模式创新研究74、顺周期性下的银行风险管理与监管75、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76、资本约束下的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与经营转型77、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力研究78、基于需求视角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79、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80、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拓展研究81、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行为资产定价研究82、股指期货市场风险管理与量化策略研究83、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竞争行为研究84、保险公司多元化经营行为研究85、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制度性缺陷研究86、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研究87、我国农产品品牌价值及品牌战略管理研究88、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问题研究89、房地产价格与货币政策90、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91、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研究92、余额宝存在的风险及对策研究93、我国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研究94、浅析互联网金融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95、温州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96、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研究97、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的我国指数基金综合评价98、中国影子银行效应、风险及监管研究99、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与绩效研究100、江苏区域金融作用机制及发展差异研究101、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10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启示研究103、互联网金融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冲击104、第三方支付发展及其对商业银行影响研究105、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106、中美社区银行模式比较研究107、股票挂钩型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特征及其定价分析108、我国财政补贴农业保险问题研究109、论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10、第三方支付的模式分析及问题探索111、季节性农产品供应链内部融资问题研究112、美国扩张性货币与财政政策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113、水果价格形成、波动及调控政策研究114、中国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115、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特征及政策效果研究116、中国农村金融供给创新的路径选择117、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研究118、我国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影响研究119、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理论与实证研究120、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121、P2P 网络借贷平台风险防范研究122、村镇银行 -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新选择123、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研究124、信息披露的投资者保护效应研究125、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变迁研究126、基于供应链的湖北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研究127、中国区域金融支持问题研究128、信贷风险管理研究129、中国银行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30、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131、中小企业新型融资方式比较研究132 、P2P 网络借贷平台运营模式研究133、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现金股利政策间关系的实证研究134、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及效率研究135、资本监管与商业银行行为研究136、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137、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城市经济增长138、我国信托业功能演进和发展研究139、中国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研究140、银行理财业务机制研究141、人民币国际化路径设计及政策建议142、中国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结构研究143、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研究144、基于模糊分析法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控体系评价研究145、中国金融生态问题研究146、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研究147、互联网企业并购风险控制研究148、电商小额信贷金融模式的优势与风险研究149、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对策研究150、P2P 借贷行业的发展与风险控制151、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52、我国 P2P 网络信贷风险评估研究153、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154、个人信用评分组合模型研究与应用155、货币政策冲击对股票市场的非对称影响研究156、我国企业债券信用增进研究157、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期货公司风险管理研究158、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变迁、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159、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160、中国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61、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162、P2P 网络信贷行为及风险评估研究163、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164、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研究165、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政策运行机制研究166、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研究167、汇率变动对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168、中小企业融资研究169、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170、低碳经济框架下碳金融体系运行的机制设计与制度安排171、基于信用评分模型的小微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研究172、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研究173、中国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研究174、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产出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175、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出口价格传递效应研究176、中国村镇银行制度研究177、中国货币政策的股票市场传导机制研究178、中国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改进研究179、经济转型中我国商业银行效率与相关因素研究180、生鲜电商行业发展研究181、“大家投”网众筹融资模式分析182、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183、北京农商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策略研究184、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185、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186、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机制研究187、海外创业板市场比较研究188、中国民间借贷的现状和出路189、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发展190、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与预警研究191、金融宏观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机制研究192、银行数据挖掘的运用及效用研究193、新兴市场中小企业融资研究194、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联动关系研究195、中国金融脱媒研究196、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197、关系型融资研究198、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199、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运用探讨200、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与贸易功能拓展研究201、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202、P2P 网络信贷中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评估研究203、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研究204、新型城镇化导向下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205、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206、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控制研究207、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208、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定价机制研究209、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研究210、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211、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比较研究212、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金融稳定研究213、我国上市电影企业价值研究214、农村金融与担保机制研究215、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研究216、控股股东代理问题与公司投融资决策217、股指期货风险管理研究218、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和套利策略研究219、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220、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提前还款风险实证研究221、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包容性222、中国 P2P 网络贷款行业研究报告223、信息不对称下 P2P 网络借贷行为的实证研究224、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225、国内外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比较研究226、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227、招商银行投资价值分析228、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问题研究229、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230、P2P 网络借贷模式研究231、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股票指数期货价格预测232、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企业信用评级研究233、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案例分析234、中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研究235、我国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236、跨国资源类并购定价及绩效研究237、我国贸易收支不平衡实证研究238、对冲基金对中国 A 股市场的影响研究239、人民币升值:研判、成因及影响研究240、金融危机传导理论研究241、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研究242、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243、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三种新型投融资模式研究244、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模式及策略研究245、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路径研究。

试论宏观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

试论宏观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

引言宏观经济的波动是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总量经济增长的一种表现。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宏观经济波动、产业结构变动的研究长盛不衰,并在持续增长。

研究宏观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可以更清楚地分析和预测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以及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保证我国宏观经济稳定性,促进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和优化升级。

1.宏观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的概念界定1.1宏观经济波动的概念宏观经济是与微观经济相对的一种经济活动概念,不同于微观经济的单个经济,宏观经济指的是国民经济的总量和总体活动,包括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经济总体的发展。

通俗的来讲,宏观经济研究的是社会范围内的资源,是全体社会的经济产量和经济运行规律。

宏观经济的波动可以反映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情况和经济变动情况,是经济总量的概括。

宏观经济的波动也就是社会总体经济的波动,是经济收缩或者扩张的综合性概括表述。

进出口贸易和产业发展政策、经济增长模式,甚至包括货币或者人民消费、投资和金融等都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进而使宏观经济产生波动。

1.2产业结构的概念产业结构问题是根据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走向进行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动,各个部门和部门内部之间通过具体的经济政策进行重新搭配和排列,产业结构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搭配和排列,是各种要素和生产关系之中的总和[1]。

产业结构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其在最初可以用来解释产业内部的区域分布和结构关系,在宏观经济波动的大环境下,产业结构的变动就是将相互制约的经济配置要素进行重新调整。

产业结构可以揭示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揭示产业部门的更替规律和产业结构的特征,继而与宏观经济的波动产生正反关系。

1.3宏观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关系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下产生的,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背景、特定的时期下产生的。

而宏观经济的波动会影响政策的方向,技术要素的发展,这些要素都与产业结构的变动有密切的关系,就连产值结构的变化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

计量经济学选题

计量经济学选题

计量经济学选题1、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储蓄效应研究2、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3、我国货币政策与房地产泡沫的实证分析4、防范我国房地产业金融风险的对策分析5、中国房地产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6、中国信贷扩张与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相关分析7、我国房地产调控新政的作用及有效性分析——以某某省(市)为例8、我国城市化与房地产开发的协同发展分析——以某某省(市)为例9、我国房地产价格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10、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与GDP关联性的实证分析11、房地产财富效应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影响分析12、我国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地区差异实证分析13、房地产价格波动与区域经济间的关系——以某某省为例14、中国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价格的实证分析15、基于货币供需变动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16、我国股价波动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17、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18、我国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及原因分析19、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某某省为例20、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差异性分析21、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22、中国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23、浅析通货膨胀对我国收入分配两极化的影响24、中国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及其对总体通货膨胀的影响25、汇率水平与汇率波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26、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27、石油价格波动与我国通货膨胀的关联机制研究28、二元结构下我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29、我国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的地区差异性探究32、某某—某某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33、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性分析——以某某省为例34、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35、我国高储蓄率的成因及其对策探析36、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分析37、人民币升值对中国三大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38、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39、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分析40、利率政策对房价影响的实证分析41、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敏感性分析42、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分析43、我国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性的成因及对策建议44、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比较研究45、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实证分析46、中国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的库兹涅茨效应47、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分析48、我国居民储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49、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以某某省为例50、某某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困境与对策研究51、人民币升值的利弊的分析及其对策研究52、我国农产品价格非正常上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53、创业板企业资本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54、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影响某某省房地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中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分析在校学生总数变动的因素分析某某省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某某市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模型)影响我国汽车需求的因素分析影响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因素分析(中国农业总产值问题的计量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影响我国(某某省)房地产价格因素的实证分析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研究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因素分析我国外汇储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因素分析影响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因素分析中国股票内在价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浅析我国城市化的影响因素我国影响钢铁产量的因素分析影响我国电力产量的因素分析影响就业人数的因素分析某某省就业状况的计量分析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因素分析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某某省农业生产函数的建立与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25 No.11 Nov.2009
两岸经贸
台湾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19 6 1- 2 0 0 8
摘 要: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文章利用 Moore 结构变动指
数测度了 1961 年至 2008 年间台湾总体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并采用 CF 滤波分离出台湾总体产
安徽巢湖人,南开 在三大产业之中的主导地位,标志台湾经济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大学经济学院台湾
(二)台湾产业结构变动指数
经济研究所博士研
现代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产值或收
究生,主要从事台 入等总量指标的上升,而且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 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生产
湾宏观经济运行研 率存在差异、国内外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和技术进步迅速扩
0.310
1963
0.041
1971
0.207
1979
0.317
1987
0.346
1995
0.303
2003
0.311
1964
0.041
1972
0.241
1980
0.329
1988
0.331
1996
0.304
2004
0.314
1965
0.049
1973
0.256
1981
0.327
1989
0.317
1997
作为象征产业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 该指标称为 高级化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趋势, 但由于受到像
Moore 结构变动指数。 计算公式为:
需求结构、投资行为、国际贸易、技术进步等因素变
n
+
Mt =
ΣWi,t·Wi,t+1
i=1
n
n
姨Σ Σ 2
2
Wi,t· Wi,t+1
i=1
i=1
+
式中 ,Mt 表示 Moore 结 构变 动 指 数 ;Wi,t 、Wi,t+1 分
据①, 并 将 它 们 表 示 为 向 量 空 间 中 的 三 维 向 量 ,以
1961 年 为 基期 ,计算 数 据期 间 内各 期与 基 期两 组 向
量的夹角,并把所有的夹角变化累积起来,从而得到
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变动指数值 (见表 1)。 由表 1
可以看出, 台湾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的工业化过
二、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波动的测度
Moore 结 构 变 动 指 数 运 用 空 间 向 量 测 定 法 ,以
宏观经济学通常把宏观经济运行指标看作是长
向量空间中夹角为基础,将产业共分为 n 个部门,构 期增长与短期波动的某种组合, 根据分析问题的目
成一组 n 维向量,把两个时期间两组向量间的夹角, 标,需要把长期因素与短期因素进行区分。产业结构
2008 年的 0.32,标准差为 0.006。 这不难从台湾产业
结构高度化中得到解释。 因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
台湾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而
现代服务业具有需求稳定特征,抗外部冲击能力强,
化而产生冲击的影响, 产业结构在向高级化演进的 过程中,有序会被打乱,从而发生对长期演进趋势的 暂时偏离, 短期内发生产业结构演变进程中的动态 变化。 为此,我们需要把上面计算得到的产业结构变 动指数中的长期趋势分离出来, 这样剩下的就是产 业结构演变进程中的结构性变动指标 。 同样,对于经 济波动指标的测度, 通常的做法也是剔除国内生产 总值(GDP)数据序列中的趋势成分后而得到 。 滤波 方法则是分离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的常用工具。
究;
张等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产业优势地位继起更迭,产业结构会有序地从低度
曹小衡(1955- ), 水准向高级水准发展,持续向高级化阶段演变(张培刚,2001)。 那么,如何测度产业
山东曹县人,南开
Σ 大学经济学院台湾 结构变动程度呢? 传统上采用的是库兹涅茨产业结 构变 动 指标 ,即 k= qit-qi0 ,
经济研究所所长、
博士、教授、博导, 其中 qit和 qi0 分别为报告期和基 期 产值 构成 比 ,k 值越 大 ,说明 产业 结 构变 动 幅度 越
主要从事台湾经济 大。 该指标仅仅简单将各产业构成变动的绝对值相加,无法准确反映某个产业变动
研究。
的情况,也无法分辨结构变动中各产业变化的方向 。 而目前被广泛使用的 Moore 结
0.306
2005
0.316
1966
0.070
1974
0.239
1982
0.315
1990
0.304
1998
0.309
2006
0.317
1967
0.087
1975
0.252
1983
0.328
1991
0.304
1999
0.309
2007
0.320
1968
0.108
1976
0.288
1984
0.338
1992
作者简介:
80 年代 中后 期 台湾 工 业增 长速 度 明显 减 缓 , 服 务 业 则 急 剧 扩 张 ,1988 年 服 务 业 产
陈鹏(1971- ), 值 1.51 万 亿 新 台 币 ,首 次 超 过 工 业 和 农 业 产 值 之 和 的 1.38 万 亿 新 台 币 ,形 成 了 其
表 1:台湾产业结构变动指数
结构
结构
结构
结构
结构
结构
年度
指数
年度
指数
年度
指数
年度
指数
年度
指数
年度
指数
1961
0.000
1969
0.149
1977
0.301
1985
0.330
1993
0.300
2001
0.311
1962
0.018
1970
0.173
1978
0.327
1986
0.346
1994
0.303
2002
随着 RBC 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先后出现了三种 比较有影响的 滤 波方 法 ,即 HP 滤 波、BK 滤 波 和 CF 滤波。 这三种方法的目的都是从原始时间序列中分 离出周期波动成分 ,它们无论是在 RBC 理论模型的 经验检验中,还是在发现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方面, 都是必不可少的。 由 Hodrick & Proscott(1980)提出 的 HP 滤波 器 , 已成 为 时间 序 列剔 除趋 势 成分 方 法 的一个基准, 并获得了广泛的运用。 而由 Baxter & King(1999)提 出 的 BK 滤 波 器在 季度 或 更高 频 率 数 据方面的优势比 HP 滤波明显。 与 HP 滤波和 BK 滤 波 相 比 ,由 Christiano & Fitzgerald (1999,2003)提 出 的 CF 滤 波,其 最大 的 特点 是 充分 的 灵活 性,不 但 对 不同性质的时间序列采用不同的滤波公式, 而且在 同一时间序列不同时点的估计上也选取不同的截断 和权重(汤 铎 铎,2007)。 根 据 研究 的需 要 ,本文 选 取 了 1961 年至 2008 年反映台湾经济发展 的实 际 国内
三、变量间关系的计量分析
虽然台湾产业结构性变动与经济波动表现出很 强的相似性, 但还需要从实证检验的角度为我们的 直观判断提供有力的证明。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能 够有效地检验经济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下面 我们就对产业结构性变动和经济波动指标进行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在进行 Granger 因果关系检 验之前, 还需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张晓峒, 2000)。
别 表 示 t 期 和 t+1 期 第 i 产 业 产 值 构 成 比 。 定 义
+
θ=arccosMt 表 示 不 同 时 期 产 业 向 量 之 间 变 化 的 夹
角,如果 θ 越大,则表明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也越大。
为了把台湾总体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指标化,本
文选取了 1961 年至 2008 年台湾三次产 业 构成 的 数
张。 1961 年台湾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实 际产 值占 实 际 GDP 的 比 例分 别 为 21.05%、
陈 鹏 23.03%和 56.92%。 到 2008 年则分别为 1.32%、31.01%和 67.67%。 农业在国民经济
曹小衡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天 津 300071
中所 占的 比 重在 逐 年下 降,工 业 所占 的 比重 则 逐年 上升 ,并 在 20 世 纪 80 年 代 中 期 达到历史最高点的 39.51%后开始逐步回落,而服务业所占的比例始终在缓慢上 升 。 从台湾的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来看, 经历了前期、 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朱磊, 2006)。 1963 年台湾工业净产值首次超过农业 ,表明台湾经济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
业结构变动与经济波动的数据指标,并对其进行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
分解,论证了台湾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波动的因果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
关键词 :产业结构变动;经济波动;CF 滤波
中 图 分 类 号 :F061.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2-0594(2009)11-0059-05
程中,产业结构变动较快,变动幅度较大,产业结构
变 动 指 数 由 1961 年 基 期 的 0 提 高 到 1987 年 的
0.35,标准 差 达到 0.12。 而 在其 后的 后 工业 化 阶 段 ,
产业结构变动则趋于缓慢上升, 变动幅度也相对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