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秋思
渔家傲秋思译文及赏析
渔家傲秋思译文及赏析渔家傲秋思原为朝鲜民族的一首民歌,以其朴实的诗句和深情的表达而著名。
下面是对这首诗歌进行的翻译和赏析。
渔家傲秋思译文:迢遥去,长风吹,秋日渐浓,河畔渔家。
水波荡漾,渔船摇曳,一汪小秋怀。
波光绿绿荡漾,渔舟静静飘荡。
撒网捕鱼,麻雀嬉戏,歌声笑语盈家。
山高路远,亲人望眼穿。
捧起瓢盏,喝一碗浓茶,满怀思念家乡。
思念之情如潮水汹涌,如江河奔流。
崇山峻岭,碧水青山,是你让我心驰神往的乡愁。
愿福祸相随,与家人长相守。
渔家傲秋思赏析:这首诗歌通过对渔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家庭和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诗歌描绘了一个秋日的渔村景象,长风吹拂,使秋意逐渐浓郁。
在这个秋意盎然的季节,渔村的河畔渔船摇曳,水波荡漾,展现出渔家的宁静与傲意。
诗中提到的“一汪小秋怀”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情感,渔舟静静飘荡,成为了作者思乡的象征。
接着,诗人描述了渔家的日常生活场景。
渔民撒网捕鱼,麻雀嬉戏,歌声笑语充满了渔家的生活气息。
这些细节描写恰如其分地展示了渔村的喧嚣与快乐,让人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幸福。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山高路远,亲人的相思之情如穿越了高山峻岭,穿透了碧水青山,传达到了彼岸。
作者握起瓢盏,喝一碗浓茶,表达了他怀念家乡的心情和对家人的祝福。
诗人以慈母之心,深情地祝福家人福祸相随,与他们长相守。
渔家傲秋思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感情和朴实的词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让读者沉浸在诗人的忧思和乡愁之中。
通过对渔家的描绘,使人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幸福。
这首诗展现了朝鲜民族的独特情感和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渔家傲-秋思》原文、译文及注释
《渔家傲·秋思》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原文: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对照翻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诗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诗
摘要:
1.全文概述
2.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3.诗句解析
4.诗歌主题及意义
5.艺术特点
正文:
1.全文概述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抒怀词。
词作描绘了边塞秋天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
词中以壮丽的景色、独特的边塞氛围以及深沉的情感抒发,使这首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2.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初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在此期间,他亲自参与边事,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验。
这首《渔家傲·秋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3.诗句解析
词作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描绘了边塞秋天的景色,与中原地区相比,这里荒凉异常。
大雁南飞,毫无留恋。
接下来“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了边塞的紧张氛围,连绵的山峰、烽烟
弥漫,夕阳西下,孤城紧闭。
词的下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一杯浊酒消解不了对家乡的思念,而战事未平,无法回归家乡。
最后“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描绘了夜晚寒冷的景象,官兵无法入睡,将军白发,征夫落泪,表达了边塞生活的艰辛和作者的忧虑。
4.诗歌主题及意义
《渔家傲·秋思》以边塞秋景为背景,描绘了一幅荒凉、紧张的边塞画卷。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欣赏及翻译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欣赏及翻译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欣赏及翻译《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范仲淹的词曲,这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下面就是小编介绍《渔家傲·秋思》原文欣赏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渔家傲·秋思》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翻译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声音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孤单单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之日无法预料。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出征的人不能入睡,将军连头发都白了,战士们流下眼泪。
《渔家傲·秋思》注释1.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边境险要之地。
3.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等声音。
5.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lè):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此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渔家傲·秋思》赏析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
上阕描绘荒凉的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重。
下阕是作者自抒怀抱,慨叹功业未立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真实感人。
北宋-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原文: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秋天来了,西北边塞的风景与江南不同,大雁飞回衡阳,根本没有停留的意义。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黄昏时分,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声音就随之而来,山峦叠叠,暮色沉重,山衔落日,孤独的大门紧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喝一杯浑浊的酒,不禁想起千里之外的家乡,没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悠扬的羌笛响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士兵们睡不着觉,将军为了操纵军事,头发变白了,士兵们长时间守卫边塞,也流下了悲伤的眼泪。
注释:选自《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塞下〕边界要塞之地。
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
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千嶂〕层峦叠嶂。
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
〔征夫〕出征的士兵。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渔家傲·秋思》是北宋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一首词作。
词的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译文、评析及作者简
介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地。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的倒文。
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④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角:军中的号角。
⑤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⑥长烟:荒漠上的烟。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⑧羌管:羌笛。
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
渔家傲秋思译文简短
渔家傲秋思译文意思简短
渔家傲·秋思: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
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意思简短讲解:渔夫站在湖边,开心地看到鱼儿在水里跳跃,被菊花和荷花所吸引,想要在此处安家,感觉美妙极了。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诗词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诗词《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夏秋莱的风景与众不同,而衡阳雁神不知鬼不觉。
四面拐角,千里之外,长烟与斜阳隔绝。
万里喝了一杯混浊的酒,但冉彦不知道。
羌霜满地,人睡不着。
将军的白发在哭泣。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少孤寒,有大志。
大中祥符八年进士。
仁宗康定元年(1040),受命戍边,遏止西夏入侵,后召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常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致力国事,以天下为已任,成为一代名臣。
《渔家傲》,调名不见于唐、五代词。
《词谱》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仄韵。
北宋中期,居住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逐渐强大。
公元一零三八年,党项族首领元昊攻灭吐蕃、回鹘,建立西夏,旋即乘势南侵,连陷数州,进逼河洛,朝野震恐。
在此危难之际,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担负起守卫疆土的重任。
他审形势,置将帅,训士卒,严防御,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使西北边防转危为安。
《渔家傲》这首词即为此时所作。
关于这首词的创作,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阙,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
”说明当时所作的《渔家傲》曾有数首,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首了。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开头一句,诗人先从大处落笔,以“塞下秋来风景异”勾勒出萧索空阔的画面。
“塞下”二字,点明地点是在边塞,也就是诗人所戍守的延州,当时为北宋边防重镇。
“秋来”二字点出季节是在深秋。
既在边塞又是深秋,景色自然是荒凉而凄清的。
但诗人不去作正面的直接描写,而是运用暗中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风景异”三个字。
所谓“异”,是指不同于诗人江南家乡的风光。
这个“异”字,意味深长,极为精当,全篇的异乡之思都由此绵绵而出。
它不仅是点出塞下风景与江南的迥然不同,而且巧妙地为下面抒发思乡之情作了铺垫。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讲解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的一首词作。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讲解,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渔家傲·秋思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渔家傲·秋思》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渔家傲·秋思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渔家傲·秋思文言文原文和翻译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渔家傲秋思原文及赏析
渔家傲秋思原文及赏析渔家傲秋思,乡泪客中流。
何日复乘舟,归乡问姑忧。
江海寄余生,贾谊扬春秋。
吴山鉴先志,巴耳展青筹。
鞭梢上征辟,烟霞逐动游。
经天缫草履,扫地弄蒲鞭。
壮志凌云飞,猛禽乘便猜。
直气飘万里,丰姿得七雄。
千门留疏影,万里对长空。
霜风吹秋叶,豪情溢归鞚。
云林忆前盟,泽畔许诸侯。
江水悠悠梦,渔舟自舀渔。
销得腰间剑,箫鼓朝弄筹。
渔笛飘映水,高情备秋楼。
渔家傲秋思原文“渔家傲秋思”,这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作品,属于七言律诗。
以下是《渔家傲秋思》的原文展示:渔家傲秋思,乡泪客中流。
何日复乘舟,归乡问姑忧。
江海寄余生,贾谊扬春秋。
吴山鉴先志,巴耳展青筹。
鞭梢上征辟,烟霞逐动游。
经天缫草履,扫地弄蒲鞭。
壮志凌云飞,猛禽乘便猜。
直气飘万里,丰姿得七雄。
千门留疏影,万里对长空。
霜风吹秋叶,豪情溢归刷。
云林忆前盟,泽畔许诸侯。
江水悠悠梦,渔舟自舀渔。
销得腰间剑,箫鼓朝弄筹。
渔笛飘映水,高情备秋楼。
渔家傲秋思赏析《渔家傲秋思》通过描绘渔家人物的豪情壮志和对家乡的思念,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意境,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首先,诗中通过“渔家傲秋思”一句,表达了渔家人物的自豪感和秋天的思绪。
渔家人在江湖之中独自傲立,对家乡的思念在心头流淌,这种情感交织成丰富细腻的意象。
其次,诗中采用了大量以水为象征的意象,如“乡泪客中流”、“江海寄余生”等,使整首诗的语言充满了灵动的意蕴和生动的画面感。
诗人借用江海与人生的对比,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再者,诗中运用了许多豪情壮志的描写,如“壮志凌云飞”、“直气飘万里”等,展示了作者对时代潮流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通过这些描写,诗人抒发了对自由和冒险的渴望,表达了对未来的无限向往。
最后,诗中反复出现的家乡与归乡的关键词,以及对家乡的思念,突出了渔家人物对归乡的渴望和对家乡情感的执着。
这种执着与渔家人壮志凌云、傲立江湖的形象相呼应,使整首诗呈现出强烈的生命力和对未来的期盼。
综上所述,《渔家傲秋思》是一首以渔家人物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感情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对未来的向往。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文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中心】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文《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鉴赏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
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
渔家傲秋思注释
渔家傲秋思注释《渔家傲秋思》是唐代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诗,通过描绘渔家人的生活和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思考。
下面对这首诗进行一些注释和解读。
渔家傲秋思,泛泛竹汀湖。
湖水碧如蓝,秋风起无数。
这首诗的开头就给人以清新的感觉,渔家人在秋天的思念之中自得其乐,既有宁静的湖泊环绕,也有绿竹的簇拥。
这里的“泛泛”一词,用以形容水面上的景象,也暗含渔家人心境的宽广。
烟波荡征棹,彩叶下渔船。
船头吟古诗,情感溢心田。
船帆荡起,波浪拍打着船身,船上的渔人在湖水上荡漾的同时,也被彩叶覆盖。
古诗吟咏是渔人们闲暇时的一种娱乐方式,也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热爱。
而这首诗的作者正是通过描绘渔家人吟咏古诗的情景,展现了他们丰富的情感世界。
蓑笠渔翁归,稻花纷纷语。
家中有妻子,平日勤耕牛。
渔家人归去了,背上蓑衣,头戴斗笠,脚踏稻田,开始了耕作的工作。
稻花飘落,像在述说着渔家人的故事。
诗中提及的妻子和牛,彰显了渔家人家庭生活的宁静和幸福。
平日里的辛勤劳作,也让人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执着和勤奋。
鲜鱼盐釜烟,扁舟归渔港。
归来携竹笛,世事尽忘忘。
渔家人捕到鱼后,用盐腌制,烹饪出美味的鱼肴。
然后,他们乘着小船回到渔港。
回到家中,渔人拿着竹笛,吹奏着乐曲,将身心沉浸在音乐之中,忘却了尘世间的烦恼和痛苦。
通过《渔家傲秋思》,杜牧描绘了渔家人在秋天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诗中充满了宁静、享受和忘怀,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和启示。
这首诗不仅是对渔家人生活的赞美,也是对人们在现实中寻求内心平静与宁静的思考。
边塞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渔家傲秋思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古诗原文意思赏析《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全文翻译: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作者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内容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内容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内容《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小编整理的古诗内容,供参考!渔家傲①· 秋思塞②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③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作品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作品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文学赏析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
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
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学习目标: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并能结合背景阅读理解词的内容。
3、引导鼓励学生从语言、背景的角度赏析词的意蕴。
4、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语气等,体会词表现的情感。
学习重点:结合背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赏析领悟词的意境。
课前准备:1、小黑板正面罗列学习目标
2、小黑板反面书写思考题①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景的?
②下片抒写了两个方面的情,分别是什么?③带感情诵读。
学习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实录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师: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受悠久的诗歌文化影响,咱们身边的男女老幼随口就能背几句,什么“本是同根生——(齐)相煎何太急”,“谁言寸草心——(齐)报得三春晖”等。
这节课,咱们再次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学习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一首词。
(板书: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用小黑板展示课前准备的学习目标)
二、理解题目,了解背景
师:说到词,咱们得明确词牌名和题目。
这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分别是什么?
生:(齐声)“渔家傲”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师:从字面看“秋思”是什么意思?
生1:在秋天季节的一种思念。
师:对,这个题目是很抒情的。
这和咱们在《岳阳楼记》里认识的范仲淹能相符吗?
生2:我觉得不太相符,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胸襟的才是我心目中的范仲淹。
师:带着疑问,听老师介绍背景。
范仲淹在1040——1043年担任陕西延州的知州,镇守西北边疆。
延州就在今天的延安,在当时属边塞地区。
这首词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他的家在江苏的吴县(参看墙上的地图,指明延安、吴县的位置,并在黑板上用“•”表示),一个生于江南的文人,此时此地有何感想呢?让咱们一步步走近作者。
三、朗读正音,初步感知
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余同学注意正音。
(一生朗读全词)
生1:“浊”应念zhuó,他念成zhú了。
生2、“燕然”里的“燕”念yān,他念成yàn了。
师:大家听的很仔细。
还有一个字“寐”,由于方言影响咱们易读成“mài”。
(学生自读,)
师:请女生齐读一遍,男生思考,词的上下片内容是否一样?(女生齐读,男生边听边思考。
)
男生1:不一样,上片写的有雁,有城,是写边塞的景。
下片有饮酒有流泪,是在抒发感情。
师:能不能说的再概括精练些?
男生2: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师:男生读,女生来判断刚才的回答是否正确。
(男生读,女生边听边思考。
)
女生(齐声):正确。
(师板书: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四、研读赏析,感情诵读。
师: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咱们边赏析,边了解作者的情怀。
学习上片
(展示第一道思考题:词的上片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的?)
师:同桌两人边读边结合文下注解讨论,同时注意和作者的家乡相比较来思考。
(学生同桌合作思考)(指名回答思考题)
生1:第二句中秋天的大雁很明显,这是一个写景的具体方面。
师:对。
我问一个问题,“衡阳雁去”中,衡阳在哪?雁是朝哪里飞的?(有生在地图上找)
(师在地图上找出衡阳,并用“•”在黑板上标注)
生2 :我看明白了,大雁是边塞的,往衡阳方向飞,也就是往南飞。
师:对。
边塞太寒冷,一到秋天大雁就南飞,一点留意都没有。
要是在作者的家乡,此时还花红柳绿呢。
这种不同会作者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生3:心里很凄凉,想念自己的家乡。
师:说的好。
还有哪些方面在写景?
生4:从文下的注释里我理解到边塞的声音很独特,有大风声、号声、羌笛声、马啸声。
这也是在具体写景,用声音写景。
师:在作者的家乡此时能听到什么声音?
生4:在江苏,应该听到有流水声,鸟鸣声,划船声,买卖东西的声音等。
师:不同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生5:家乡的声音亲切、美妙,边塞的声音听见了心里很悲凉的,尤其是大风羌笛声。
师:说的没错。
(板书秋雁边声)还有补充吗?
生6:“长烟落日孤城闭”也是写景。
夕阳西下,城门紧关。
在作者家乡,这是可能该逛夜市了。
(全体笑)而且孤城紧闭让人觉得很冷清凄凉,更寂寞。
师:(板书孤城闭)所以,有一个字统领景物,这个字是——(齐声)“异”。
(板书)的确,这个字体现了边塞和作者自己家乡的处处不同。
咱们带着这份凄冷悲凉的心情来自读上片吧。
(生自由带感情朗读,有同学能够诵读。
)
学习下片
(用小黑板展示第二道思考题:下片抒写了两个方面的情,分别是什么?)
师:抒了什么情,刚才在学上片时已经有提到,是对家乡的——(齐声思念。
)是哪一句呢?
生:“浊酒一杯家万里”。
(板书思念家乡)
师:还有一方面的情是什么?(无人应)(师范读下片,有人在小声自言自语,师启发)
在下片里有一处用典,“燕然未勒”。
东汉时期,大将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里,直到燕然山刻石记功才回。
这里作者说自己还没有像窦宪一样为国立功,怎么能回家呢!这是什么情?
生:爱国报国情。
师:对。
(板书爱国报国情)本词的核心句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请大家组成学习小组,连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起赏析理解这两种感情。
(小组谈论赏析。
全班交流。
)
生1:作者很想念万里之外的家,想回去,但敌人没退,就用酒来浇乡愁。
师:既思乡,有想为国杀敌,内心多么矛盾啊!敌人为什么总不退呢?
生2、很重要的原因是朝廷太无能软弱了,让守边的将士们还要忧国忧民。
生3、也许还有将士们太累了,在边塞呆的时间太长,头发都白了。
这也和朝廷的无能有关。
师:是啊,爱国的感情里包含着忧国之情。
(板书忧国之情)本来思乡与报国就已经很矛盾了,
加上忧国担心朝廷,怎能睡着觉?怎能不流泪?此时,假若你们是作者,心里是怎样的感受?生1:像边塞的秋天一样的凄冷,荒凉。
生2: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痛,都有。
师:用自己的方式朗读宣泄这种感受吧。
(生大声诵读下片)
(展示第三道思考题带感情诵读)
师:全词怎么读,先自己感受,然后自由交流。
(生自由读,交流读法,全班交流)
生1:“千嶂里”这句,应由高亢逐渐语速减慢,才有萧条凄冷的感觉。
生2:“燕然未勒归无计”由坚定到低沉,想报国无奈回家的感情就出来了。
生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带些颤音,可以展现将士们的内心的复杂矛盾。
师:大家谈的真棒。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
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
希望大家能熟背并默写这首词。
下课!
五:授课结束
板书设计: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秋雁•延州
上片写景——边声————异
孤城闭
•吴县
下片抒情——思乡之情
报国爱国忧国之情•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