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实录与评析
《秋思》教学设计课例评析-精选文档
《秋思》教学设计课例评析《秋思》是一首七言绝句,短小凝练,含义隽永。
由于时代的局限,人们传递信息以书信为主,以“家书”为题材的古诗很多,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张籍长于乐府和律诗,《张司业集》存诗四百余首,近体诗即占三百四十余首。
但由于其一改旧乐府的靡丽浮华,在诗中融入民生,以“俗言俗事”入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所以张籍所为人称道的多为乐府诗,对其文学成就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张王乐府”上(即张籍、王建)。
但他运用极普通的题材,借极寻常的小事,写出了极具典型意义的作家书?c寄家书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以淡语写至情,发纤浓于简古,诗风质朴,意境浑成,短短二十八个字被传诵至今,所以《姜斋诗话》评价《秋思》为“七绝之盛境,盛唐诸巨手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淡,足与盛唐争衡也”。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将这首古诗编入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5课,同一课还有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第二组课文的主题为“浓浓的故乡情”,所以很多教师将这一课的主题定义为“思乡”,或一首诗词一个课时来教或三首古诗词放在一起做对比阅读,两个课时就能上完。
教学的方式也很简单:介绍作者、朗读诗词、讲解诗意、体会情感、对比抒情手法。
更有甚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词简单,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就直接用简答的方法教学,先让学生朗读几遍,接着对每一句的意思逐一讲解,将诗词肢解,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这种教学古诗词的方式被很多学者称为“惨无人道”。
因课文的编排而用单元主题简单定义课文的主题,进而确定课文的重点的方法也不是很准确的。
也有一些课例利用举象、造境、入情、互文解读、对比阅读等方式对《秋思》做了非常深入的理解,让学生感受诗歌形象中蕴含的意境。
这些品读鉴赏诗歌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但是由于缺乏对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的深入了解,我们对文本的解读是浮于表面的,举象、造境、入情也只是在单纯的想象的基础上,甚至是错误的,便难以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真实情感。
《秋思》优秀教案
《秋思》优秀教案一、教案背景和目标《秋思》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是为数不多的表达了秋天景色的诗作之一。
通过教授《秋思》这首优秀的散文诗,旨在帮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与哀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秋思》的背景和意义。
2.学会诵读《秋思》。
3.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写作手法。
4.培养学生对于秋天美丽和凋零的感受和思考。
5.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秋天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和变化。
随后,教师发出问题:你们对秋天有什么感受和想法?请说出你们的感受和想法。
2.学习《秋思》的背景和意义(15分钟)教师以讲解的方式介绍《秋思》的背景和意义。
教师可以介绍作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主要表达的主题内容。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秋天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在秋天你们会感受到什么?3.诵读《秋思》(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轮流诵读《秋思》,并注重朗读的语言感染力和节奏感。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模仿教师的语调和表情进行诵读,体验《秋思》中的情感和意境。
4.理解《秋思》中的意象和写作手法(2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秋思》中的意象和写作手法。
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秋思中的秋叶、秋风、寒雨等意象有何含义?作者通过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对秋天的思念和忧伤?5.自由写作(25分钟)学生以《秋思》为题,自由发挥进行写作。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临时写下自己对秋天的感受,也可以在家里写完后带到课堂上进行分享。
教师可以提供写作范例和写作指导,帮助学生进行优化和修正。
6.作品分享和点评(15分钟)学生在课堂上轮流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点评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留意彼此作品所传达出的情感与意境,提醒学生文采的提升和创作技巧。
四、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收获和提醒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关注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鉴赏。
《秋思》教学实录与点评
《秋思》教学片段与点评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和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一、诗句引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许多的古诗词名句,一起来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有什么样的共同点?教师出示与“秋”有关的诗句: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学生齐读。
师:读了这些诗句,你发现了什么?生:每句诗里都有“秋”字。
(师板书:秋)师:同学们,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生1:我仿佛看到落叶纷飞的画面,想到为生活而奔波的亲人。
生2:我的眼前出现了硕果累累的金秋画面,想到了人们丰收的喜悦。
生3……师:刚才同学们谈了很多,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和想象。
那么秋天来临,给我们的大诗人张籍带来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诗作——《秋思》。
(幻灯片出示诗歌)二、听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师:谁来评一评,刚才这个同学读得怎么样?生1:他读得有些快。
生2:他读的时候,第一句的节奏不对。
生3……师:谁来挑战,读出诗的味道来?(学生读)师:哇瑟,读得字正腔圆,富有感情,掌声鼓励。
师:谁还想读?(学生读)师:读得太好了,给他点赞。
《秋思》教学实录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秋思》教学实录及反思本文是关于《秋思》教学实录及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回味学法,复习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泊船瓜洲》,现在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背一遍。
生背诗,但是一点感情、节奏都没有。
在背诵之前应该跟学生说要有感情、有节奏的背诵,而不是和尚念经。
但是通过这一环节,我发现了自己上一节课教学的不足之一——朗诵指导的缺乏。
这节课可以弥补一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这是一首——生:思念家乡的诗/借景抒情诗。
师:是的,既然知道了这是一首作者远在他乡的思念故乡的诗,那我们朗诵的时候应该要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
生:思念家乡、难过的心情。
师:好的,悟的真快。
那我们就带着这种思念家乡的无奈、痛苦再把诗背诵一遍。
这时有些学生背的摇头晃脑的,明显的比第一遍好多了,我趁机鼓励他们说:诗都是要多读,只有读多了才有感觉,都多了不懂得地方自然就懂了。
既然学生已经读出了一点感觉,应该趁机让学生多读几遍,而不应该草草了事。
2、师:现在我们大家一起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学《泊船瓜洲》这首诗的。
(学生有些愣住了,不知所措的看着我。
讲到这里,我明白了学生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既然他们不知道我也只好自己说了。
)我们首先是读古诗的,然后怎么做了(这时,学生明白过来了,叽叽喳喳的开始说起来了。
最后我们总结出了《泊船瓜洲》的学法。
第一步:读通顺,读出节奏;第二步: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边读边理解诗意;第三步:认真赏读,体会诗里所含的感情。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秋思》。
这个学法回忆到底有没有必要呢,为本课教学做了什么服务呢?二、走进“秋思”师:谁能来给我们大家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色?生1:秋天是金黄色的,所以秋天是硕果累累的。
生2:秋天万里无云,秋高气爽,最适合游玩了。
生3:秋天到了,落叶缤纷,只要秋风一吹,到处都是落叶,令人很不舒服。
生4:秋风萧瑟的时候,挺讨厌的。
师:是的,秋天到了,可以说有两重景象,一是让我们为之欣慰的——收获;另外一种就是让增添我们愁绪的——萧瑟。
《秋思》教学实录与评析
《秋思》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材解读】家乡,在游子的内心,永久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点。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
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
中唐诗人张籍所写的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专门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想念。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教学目标】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明白得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忆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切入主体,明白得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明白得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一、读图导入,感情铺陈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老师有变化吗?生:换衣服了。
师:是啊,认真观看一下我,再看看台下的老师们,谁更有吸引力?生:老师你啊!(生乐)师:谁能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我,我什么缘故有吸引力啊?生1:老师您戴眼镜,显得知识渊博。
生2;您幽默风趣。
师:是啊,幽默是人专门好的特质,它能够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生3:我觉得你专门玉树临风。
(生乐)师:感谢。
生4:英俊潇洒。
生5:外表堂堂。
(全场乐)师:好了,同学们,谁能用关联词把刚才这些词连起来说一句话?生:老师不但英俊潇洒,而且相貌堂堂。
(生纷纷举手)点评:导入环节看似轻松调侃,实则教者在幽默之中包蕴了调剂气氛,了解学情,考察能力,渗透语文差不多素养这些意识,为下一环节的展开作了较为充分的预备。
师:看来同学们描述老师意犹未尽啊,来,看看你们该如何样描述一下它呢?(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师: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生1:我看见深蓝的天空上有雾蒙蒙的云,在云层之间,有一轮明亮的明月,它发出的亮光,从云层之间穿出来,照在大地上。
《秋思》公开课教案和相关知识
《秋思》公开课教案和相关知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秋思》,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者张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把握,《秋思》的意境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2. 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秋思》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张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秋思》的兴趣。
2. 朗读:学生齐读《秋思》,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内容,解释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深入领会诗歌的美感。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秋思》,并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感受和体会。
8. 板书设计:《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秋思》与其他秋天的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分析各自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2. 创作练习:邀请学生尝试自己创作秋天的诗歌,鼓励运用《秋思》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七、课程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秋思》的情况以及关于诗歌感受和体会的写作,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五年级语文《秋思》教学纪实与评析
《秋思》教学纪实与评析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感情铺陈师:谁能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我,我为什么有吸引力啊?生:老师您戴眼镜显得知识渊博。
生:您幽默风趣。
师:是啊,幽默是人非常好的特质,它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生:英俊潇洒。
生:仪表堂堂。
师:好了,同学们,谁能用关联词把这些词组成一句话?生:老师不但英俊潇洒,而且风趣幽默。
(生纷纷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描述老师意犹未尽啊。
来,看看你们该怎样描述一下它呢?(师出示月夜的课件。
)师: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生:我看见深蓝的天空上有雾蒙蒙的云,在云层之间,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它发出的亮光,从云层之间穿出来,照在大地上。
生:在寂静的月空中,人们看见月亮,觉得内心很温暖。
师:在这美丽的夜空之下,仰望这轮明月,你会想到什么?生:我会想到团圆。
生:我会想到自己在远方的亲人,因为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人的房子上,会想家。
师:如果身处异乡的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怎样去做呢?生:会饮酒赋诗。
师:哦,那谁能用学过的古诗,描述一下此情此景?生:《静夜思》,李白。
(生背诵。
)师:这首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感情?生:思乡情。
师:李白是借助什么来反映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呢?生:明月。
(齐答。
)师:借一种景物而表达一种思想感情,这种表现手法是——生:借景抒情。
师:《静夜思》表达的都是思乡情,所以他们都是古诗中的一种——思乡诗。
好,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秋思》群文教学课堂实录
《秋思》群文教学课堂实录写作型文本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来上一首和秋天有关的诗歌。
很多年以前,宋玉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为秋天定下了悲戚的基调,从此,无数诗人,在秋色中徘徊、吟哦、思考,写下万千作品。
其中元朝散曲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最为杰出,短短28个字,却被誉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是如何做到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其他同题材的作品相比,有什么特色?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初读,说最初之感受屏显:1.自由读诗歌,做到正确、流利。
2.初读诗歌,你感受到了作者马致远怎样的心情和状态?生:我感受到了马致远写的那种断肠的感觉。
师:断肠,就是肠子一寸一寸断裂了,形容极度伤心,有个成语叫“肝肠寸断”。
生:我感受到了马致远的惆怅,这种惆怅,好像塞满了天地之间一样。
师:孩子们,我们只是简单读了一下,就感受到了马致远的心情,这说明,语言是有魔力的,人跟人是可以共鸣的。
三、看词——味语言之质感师:那么我们再轻轻读一读,想一想,到底是哪些词语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请你在诗歌中轻轻标出来。
生:我是从“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词感受到的。
他描述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种荒凉而又空旷的感觉。
师:“荒凉”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我从“断肠人”这个词语感受出来,断肠人就是出家人。
师:你想说的是“离家人”,也就是游子,是吧?生:嗯。
生:我是从“瘦马”这个词语感受到的。
马是瘦马,可以说明他跑了很远的路,马都累瘦了,瘦骨嶙峋的。
师:也可以说明他很穷困,买不起膘肥体壮的马。
你的感受力很好。
那有没有同学是从“小桥流水人家”感受到马致远的悲伤?生:马致远从眼前的“小桥流水人家”想到了自己的家乡。
师:是的,眼前的小桥流水人家,是别人的;我的家乡也有这样的“小桥流水人家”啊,却在千里之外。
孩子们,我们慢慢地来把这首诗读一遍。
(生齐读)师:这三句话一共描写了九样景物:屏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师:如果我们把这九样景物,简化一下,变成下面这样,读一读,你觉得你还有那么浓重的萧瑟和悲伤吗?选择其中一个景物,说一说改动后的感觉。
《秋思》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3套)
《秋思》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3套)《秋思》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心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心: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心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一单元,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裹着,《迟到》中爸爸那温暖的眼神,《秋天的怀念》中妈妈那声嘶力竭的呼喊,《被袋里装的是什么》中那一沓沓的家信,都让我们深深的感动。
今天,让我们随着这秋日的落叶一起梦回唐朝,与唐朝著名诗人张籍一同吟诵一首古诗——《秋思》1、板书课题。
2、一首诗的诗题就像是诗的眼睛,它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所以咱们在读诗之前一定的好好读读题目!3、指名读。
并说说你读到了什么?4、师:是啊,这是张籍在秋风乍起,落叶纷飞时抒发自己思念之情的一首诗。
在宋朝王安石眼中思念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思念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思念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品味一下吧!。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读诗。
正音:见重3、全班齐读。
4、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5、师:同学们,古诗的朗读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究节奏,这类节奏就是古诗所独有的美——韵律美。
同学们,你们也能这样有节奏的读这首诗吗?自己在小组里面试试吧!6、小组练读。
指名小组读,齐读。
师:真不错。
可单单会读还不够,咱们要想读好诗,还要做什么准备啊?对,还要理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自学方式,自由研读古诗吧!弄懂诗意。
7、指名交流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师:秋风又起,客居洛阳的张籍准备写一封家信抒发自己万重情意。
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
初中音乐秋思教案
初中音乐秋思教案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秋思》,让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基本情绪,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 知识与技能:能够用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秋思》;认识并理解速度、力度在音乐表达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感受和理解音乐中的情感。
2. 学会演唱歌曲《秋思》。
教学难点:1. 理解速度、力度在音乐表达中的作用。
2. 用正确的气息和咬字方式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马斯涅的《秋思》,让学生聆听并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
2. 学生分享对音乐的感悟和想象。
二、新课教授(15分钟)1. 教师介绍歌曲《秋思》的背景、作者及歌曲风格。
2.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
3. 教师讲解速度、力度在音乐表达中的作用。
4.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歌曲《秋思》,注意正确的气息和咬字方式。
三、实践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如何用速度、力度变化来表现歌曲情感。
2.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演唱,其他组成员进行评价。
3. 教师总结评价,指导学生改进演唱技巧。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速度、力度在音乐表达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音乐中的情感,学会演唱歌曲《秋思》,并理解速度、力度在音乐表达中的作用。
在实践环节,学生通过讨论、演唱、评价等方式,提高了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改进演唱技巧,提高教学质量。
《秋思》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
《秋思》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5篇《秋思》的优秀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秋思》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吟诵诗句。
2、通过借助注释、反复诵读、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句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诗句。
2、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1、制作《秋思》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拓展的古诗:《归信吟》、《天净沙秋思》、《秋风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诵读入境1、以学过的思乡诗句引出新课。
板题,读题。
2、理解课题。
二、初读诗句,读懂诗意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生字洛、多音字重。
2、再读古诗,要求读顺。
3、三读古诗,要求读出诗的节奏。
4、引导学生回顾读懂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三、展开想象,读通诗心(一)品析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抓住见秋风,通过移情体验,穿插诗人简介,理解诗人眼里的秋景。
2、抓住意万重,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那份沉甸甸的思念之情。
(二)品析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创设情境,感悟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
2、从《归信吟》一诗中更深层次地体会又开封包含的深切思乡情。
四、整体感受,领悟诗情1、配乐读,读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2、以王安石对张籍《秋思》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
3、创设情境,背诵诗句。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1、以《天净沙秋思》、《秋风引》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探究思乡诗句的兴趣。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秋思》教学实录.doc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秋思》教学实录-【小编寄语】《秋思》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唐诗。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查字典小编推荐一篇关于该课文的课堂教学实录,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情景再现,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这节课,我重视引导学生咀嚼和体味重点诗词的情味,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思乡的诗词吗?我们一起背一背吧。
生有的背《泊船瓜洲》,有的背《静夜诗》,有的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师:这些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生:思乡之情。
师:是什么勾起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的?生:是月亮。
师:是啊,月亮象征团圆之意,所以,许多诗人在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的乡愁,都是月亮勾起的。
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能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的诗。
(板书课题)读课题,看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二、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生读诗)师:谁来读读这首诗。
生读诗。
师:请你结合课文后的注解,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说诗意。
三赏析诗句,品捂真情。
1、师:读着古诗,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诗中了。
其实,古诗的每一个字都是推敲出来的精华,诗人王安石的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中的一个绿字,就经过十几次修改而得,这首诗也因此流传千古。
今天,我们也学学王安石,也来推敲这首诗。
师:同学们,这首诗题为《秋思》,可整首诗中没有出现一个思字,作者把思藏在哪了?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看看哪些字词背后藏着作者的思念?(生默读后师生交流)生:我认为见秋风这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思念。
生:意万重表达了诗人的思念。
生:复恐生:说不尽生:又开封生:2、品味见秋风的内涵师:是呀,诗中的每一个字,都藏着诗人的思念。
《秋思》的优秀教案(精选12篇)
《秋思》的优秀教案《秋思》的优秀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思》的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思》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呤诵诗句。
2、通过多种途径,感知诗句的大意,并能讲述诗句的大意。
3、通过想像画面,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有感情地呤诵诗句。
2、通过想像画面,感悟诗人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感情。
教学难点:3、通过想像画面,感悟诗人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感情。
课前准备:课文的教学插图,古诗的配乐,搜集拓展的思乡古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一、回顾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思乡的诗句?2、揭题,板书题目。
3、释题。
二、初读古诗,理解大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反馈。
(特别是“重”。
)2、自由读古诗,把诗句读通顺→点名读、齐读以作反馈。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出节奏→点名读以作反馈。
4、教师范读,学生读,强化知识。
5、引导学生回顾以往读懂古诗的方法,进行诗意的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长汇报学习结果。
)三、展开想像,品读诗情。
四、整体感受,领悟诗情。
配乐读诗,边读边感受诗情。
五、拓展。
学生交流各自搜集的古诗,师作补充。
《秋思》的优秀教案篇2【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散曲。
2、通过字里行间,想象画面,即兴表达,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3、理解感悟诗人、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曲的理解,【教学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小组合作讨论法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一、导入有这样一首小令,凡是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
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为“秋思之祖”。
国学大师王国维盛赞它“纯属天籁”。
《秋思》教学纪实与评析[王汝军 夏迎春]
图,哪个人是诗人呢?
生:穿蓝衣服,年纪大的那个。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猜猜诗人有多大年纪了?
生:五十多岁。
师:是啊,他的背已经驼了。知道诗人在外漂泊多少年了吗?(生迷惑地
摇头。)
师: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
生:老师不但英俊潇洒,而且风趣幽默。(生纷纷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描述老师意犹未尽啊。来,看看你们该怎样描述一下它
呢?(师出示月夜的课件。)
师: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
生:我看见深蓝的天空上有雾蒙蒙的云,在云层之间,有一轮皎洁的明
月,它发出的亮光,从云层之间穿出来,照在大地上。
生:在寂静的月空中,人们看见月亮,觉得内心很温暖。
秋风,就想写家书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再细细读诗,思考老师的问题。
生:我想作者应该是感到了凄凉。
师:他看到了什幺景物,使他有了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他可能看见了秋天的落叶。秋天的树叶从大树上飘落下来,就
像诗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师:他把树看成了什幺?
生:自己的家乡。
师:而树叶呢?
生:诗人自己。
生:落叶归根,树叶飘落下来,化作养料来滋润树根。
二、设疑诵读,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
师:同学们,请读诗题——
生:(齐读)秋思。
师:你们都懂诗题了吗?
生:是秋天的思念。
师:同学们,“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秋季或秋景。谁能把文题的
意思再给大家说一说?
生:作者在秋天的景色中思念自己的家乡。
2.初读设疑。
师:哦,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吗?(在“秋”之
《秋思》教学实录
秋思教学实录背景《秋思》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绝。
诗歌反映了诗人怀念故人、忧国忧民、抒发情感的内涵。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秋思》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了解《秋思》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探究诗歌的构思、运用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认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杜甫《秋思》的诗歌原文;•有关杜甫和《秋思》的资料;•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自己的秋思。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介绍一下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段和功用,并简单了解一下杜甫和《秋思》的背景。
第二步:诗歌的鉴赏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秋思》的原文,让他们理解和感受诗歌的美和意境,同时让他们想一想诗歌中几个重要词语的含义,例如“江南”、“楚”、“离别”。
第三步:诗歌的分析以“江南”和“楚”为例,让同学们探究诗歌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对诗歌的意境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互动。
通过诗句的解释,让同学们认识和掌握一些修辞方式,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分析这些手法的作用,使学生对文艺作品的构思和意图有一个基本了解。
第四步:情感认识通过分析诗歌,让同学们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让他们表演自己对诗歌的体会,或者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让同学们从诗歌中领悟到一种境界和情感。
同时,诗歌还是了解唐代社会、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策略性阅读的同时,深入了解唐代文学。
第五步:口语训练让学生依据杜甫的创作背景和题材要求,尝试创作自己的秋思,并在口头表达中展示自己学习诗歌后的文学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
总结•通过《秋思》的教学,学生可以领悟到一种境界和情感,同时了解唐代社会、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途径;•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构思、运用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学生能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
秋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完整获奖版
秋思五(3)江利婷一、教学内容、《秋思》二、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重点: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ppt五、教学课时: 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课题1、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
2、板书:《秋思》(二)、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五)、检测学习情况㈠检测阅读、理解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3、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4、班级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㈡品读古诗,感悟诗情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4、感情朗读。
㈢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
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七、当堂训练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思》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材解读】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
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
中唐诗人张籍所写的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教学目标】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一、读图导入,感情铺陈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老师有变化吗?生:换衣服了。
师:是啊,仔细观察一下我,再看看台下的老师们,谁更有吸引力?生:老师你啊!(生乐)师:谁能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我,我为什么有吸引力啊?生1:老师您戴眼镜,显得知识渊博。
生2;您幽默风趣。
师:是啊,幽默是人非常好的特质,它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生3:我觉得你很玉树临风。
(生乐)师:谢谢。
生4:英俊潇洒。
生5:仪表堂堂。
(全场乐)师:好了,同学们,谁能用关联词把刚才这些词连起来说一句话?生:老师不但英俊潇洒,而且相貌堂堂。
(生纷纷举手)点评:导入环节看似轻松调侃,实则教者在幽默之中蕴含了调节气氛,了解学情,考察能力,渗透语文基本素养这些意识,为下一环节的展开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师:看来同学们描述老师意犹未尽啊,来,看看你们该怎样描述一下它呢?(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师: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生1:我看见深蓝的天空上有雾蒙蒙的云,在云层之间,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它发出的亮光,从云层之间穿出来,照在大地上。
生2:在寂静的月空中,人们看见月亮,觉得内心很温暖。
师:在这美丽的夜空之下,仰望这轮明月,你会想到什么?生1:看见月亮,我会想到团圆。
生2:我会想到自己在远方的亲人,因为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人的房子上,会想家。
师:如果身处异乡的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怎样去做呢?生:会饮酒作诗。
师:哦,那谁能用学过的古诗,描述一下此情此景?生:《静夜思》,李白。
(学生背诵)师:这首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感情?生:思乡情。
师:你们还学过用月亮表达思乡情的古诗吗?师:诗人是借什么而表现这种思乡情呢?比如王安石的生:《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很好。
不过老师要提醒你,京口瓜洲一水间,间字要读作第四声。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提到了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什么情?(生齐答:思乡情!)师:借助的是什么?(生齐答:明月。
)师:借一种景物而表达一种思想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应该是生:借景抒情。
师:这两首诗表达的都是思乡情,所以他们都是古诗中的一种──思乡诗。
好,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点评: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教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体验,以达到教学目的,而古诗的意境,不是感觉艺术,它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它离不开读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而存在。
意境是艺术形象及其艺术环境在读者心中所引起的共鸣作用。
此环节,教者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设疑诵读,切入主体1、解题入诗:师:同学们,请读诗题──(师配合舒缓的手势)生:秋思秋思秋思师:你们都懂诗题了吗?生:应该是秋天的思念。
师:同学们,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秋季或秋景。
(在秋下面点重点号)师:谁能把文题的意思再给大家说一说?生:作者在秋天的景色中思念自己的家乡。
2、初读设疑:师:哦,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吗?(在秋之前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作者是借着秋天的景色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吗?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自由读诗。
在读诗之前,要听清老师的要求,一定要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给大家三分钟,开始吧。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出声朗读,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点评:学贵有思,学贵质疑。
此环节教者独具匠心地将诗人是借秋天的景色而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吗这一问题抛给大家,让学生带着思考与疑惑去感知文本,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指向性的阅读体验,必将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渴求,再配以明晰的朗读要求,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效果一定会远远好于以往传统流程。
而这一带有统领全文的问题,使学生在课程的伊始就初步感知了本节课的重点。
师:随着声音的减弱,看来大家都准备好了,谁能给我们展示一下?(生读诗)师:你先别坐下。
诗中有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你注意了吗?生:注意了。
意万重要念成chóng,不能念成zhòng师:这是一个什么字?生:多音字。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一些古诗,也出现过这个字,也读作chóng,那是在哪首古诗中呢?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师:哪句?生1:钟山只隔数重(chóng)山。
师:还有吗?生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chóng)山师:这是谁的诗句?生:李白,《早发白帝城》师:还有!(生为难的样子)师: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好了,咱们刚才举了那么多的例子,也就是说,凡是在古诗中遇到这个字,都要读成chóng,是不是?生:是!师:不是!生:啊?(惊奇)师: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最后两句谁想到了?生:(回忆思考)生: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g)锦官城。
师:非常好!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g)锦官城。
读zhòng表示的是堆积,垒压,代表一种分量,而chóng则表示再、很多,听懂了吗?谁还能给大家读一下?(生读得很有古诗的味道)师:(问他的同桌)你刚才注意听了吗?他读得好在哪?生:他读得很有韵味。
师:对!同学们,我们现在读的是古诗啊,古诗在朗读的时候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讲究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古诗所特有的美──韵律美!师:(出示画有节奏的古诗)谁再能给大家读一下,要注意节奏啊。
(生积极性很高,争先举手。
一同学再次朗读之后,全班齐读,老师带头鼓掌。
)点评: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这种积累又有显性与隐形之分。
古诗教学中这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重字的重墨解读辨析,教者帮助学生回顾、指导,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基础,而且通过大量的古诗拓展,使学生真正掌握如何正确运用的方法;同时,生生互评这种评价的方法与激励策略的运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领悟到古诗的朗读方法与技巧,起到了事半功倍之功效。
3、切入主体:师:大家读得这么好,可是千万别忘了老师提的问题啊,诗人是借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生1:是!因为作者看见了秋风,就思念自己的家乡了。
师:哦,这是你的想法。
作者是见秋风,而表达了思乡情。
(板书见秋风思乡情)师:也就是说,这个问号可以擦掉了吧?生:可以。
师:可以吗?同学们,我们再好好读诗,看看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思念都寄托在什么之上?(生默读)生2:我觉得不是!从全诗来看,诗人并不是借助秋天的景色来思乡的,应该是借助家书师:(板书作家书)作者借家书抒发生:思乡情。
(箭头指示)师:作者不是借秋天的景色,而是把对家乡的思念都寄托在家书之中。
大家来看,作者写家书,这是一件生:事。
师:用事来抒发一种情,这种写作手法应该叫做什么呢?生:借事抒情。
师:我们也可以称为──叙事抒情。
三、理清脉络,感知全文师:万事皆有因啊。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想要写这封家书呢?生:可能是作者太想自己的家人了。
师:那想家人,思家乡,总有个由头与原因啊。
生:我觉得可能是凄凉的秋风勾起了作者的思乡情。
师:用诗中的3个字──生:见秋风。
师:那老师就有疑问了,风本无形,他在那里怎么能看见呢?为什么看见秋风,就想写家书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再细细读诗,思考老师的问题。
生:我想作者应该是感到了凄凉。
师: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使他有了这种感觉?生:我觉得他可能看见了秋天的落叶。
秋天的树叶从大树上飘落下来,就像诗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师:他把树看成了什么?生:自己的家乡。
师:而树叶呢?生:诗人自己。
生:落叶归根,树叶飘落下来,化作养料来滋润树根。
师:树叶尚能滋育自己的树根,而我呢,只能在外漂泊啊。
大家仔细看图,哪个人是诗人呢?生:穿蓝衣服,年纪大的那个。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猜猜诗人有多大年纪了?生:五十多岁。
师:是啊,他的背已经驼了。
知道诗人在外漂泊多少年了吗?(生迷惑地摇头。
)师: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
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
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大家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生:他的内心很孤单。
生:寂寞。
师:这么多的愁苦,他该向谁倾诉?生:家人。
师:该用什么方式呢?生:写信。
师:现在,你们是否理解他看见秋风想写家书之意了呢?生:理解了。
师:同学们,写家书是为了表达思乡情,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来读诗,找一找有哪些词更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四、深化体会,品读悟情(生思考,默读,并圈画。
师巡视,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后生汇报。
)生:我找到的是意万重。
师:你能说说意万重是什么意思吗?生:意万重表示的是对家里人想说的意思很多。
师: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读得较为平淡。
)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是你该怎样读?生:我认为应该重读欲作家书,因为诗人对家乡思念很深,很沉重,所以应该重读。
师:还有吗?生:老师,我认为应该重读家字,因为这样才能体现作者对家的思念。
另外,我觉得意万重还有对家乡的情很重的意思。
师:听老师来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重读了意万重。
)师:老师这样读与这两位同学有什么不一样吗?生:老师重读了意和万字,因为他想在家书里面说的话太多了,想跟家里人去说。
生:老师强调了这3个字,更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师:正如你们所说,意万重,万重意,他会在书中写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在这封家书中写哪些意呢?生:假如我就是诗人,我就会问家人还好吗?师:要问候一下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生:还会问候一下家里是不是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