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故乡》.10 教师学案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与实施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目标通过讲解,教师将要求学生:1.熟悉这首诗歌的主题,并且知道这个主题对于人类的意义;2.理解这首诗歌的形式,包括诗歌结构、韵律特点;3.分析这首诗歌使用的语言特点,如闻、视、触、听等肢体语言的运用;4.以经典散文为范本,学会如何运用不同的肢体语言去丰富和增加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计1.教学前期教师应该从这首诗歌的背景入手,介绍作者鲁迅和他的生平。
向学生提出问题,如鲁迅如何被视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哪些是著名的?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审美风格和思想。
2.教学中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歌。
通过高度重视语音、语调、韵律、停顿等元素,外化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同时,教师应该着重分析这首诗歌所使用的语言特点。
例如,“远处山的轮廓”是用“视觉”来描绘的,“听到犁车声”是用“听觉”来描绘的,“闻到树木的芳香”是用“嗅觉”来描绘的。
通过细致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3.教学后期通过这首诗歌的教学,学生应该意识到肢体语言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尝试运用这种方式丰富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用肢体语言描绘一个地方?”学生可以通过锻炼自己的肢体语言能力来回答这个问题。
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口头的练习,然后再进行书写。
三、教学实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施教学:1.向学生提供这首诗歌的文本,并让他们自己阅读。
2.将学生组织成小组,组织讨论、表达观点,促进学生参与和展开口头表述。
3.重读这首诗歌,并鼓励学生讲述它的故事。
4.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特点,并通过类似实例重新让学生理解这些要素。
5.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诗歌所描绘的地方。
6.为了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写一篇类似于《故乡》这样的散文,并通过他们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真实感。
四、教学评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1.让学生口头表达,听起来能不能表达这首诗歌的主题、语言特点、诗歌形式等;2.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情况,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3.评估学生的书面作品,包括散文、小组讨论的文字记录等。
《故乡》教学设计5篇
《故乡》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故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酸枣树叶的可爱,对家乡的热爱,酸枣树默默奉献的品质。
3、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文中语句的优美,积累词句。
重难点:重点:感知文章大意,体会酸枣树叶的可爱,对故乡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难点:体会酸枣树默默奉献的精神。
教具准备课件课时:2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还记得那故乡的酸枣树吗?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2、哪个小组还想读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写了酸枣树的哪些方面?指名分段读课文。
3、交流。
4、让我们再次走近故乡,走近酸枣树。
出示课题。
二、学习课文,认识故乡,体会酸枣树的可爱。
1、感受叶的可爱师:春天来了,酸枣树长出了嫩嫩的叶子,它的叶子是什么样的?(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写叶子样子的句子勾出来。
(2)交流。
“他先是羞羞答答地……可爱极了。
”重点体会:小尖芽、羞答答、试探、小巧玲珑、黄茸茸、浅绿色。
交流中说出自己的感受并结合有感情的朗读。
(3)叶子好可爱啊!齐读第二段。
2、提纲导读,体会酸枣树花、果的可爱,感受孩子们打枣、吃枣的快乐。
1、教师出示导读提纲,学生自读课文三、四两段。
(1)认真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2)想想:作者是怎样描写酸枣树的花和果的?找出描写花的句子画上“——”,找出描写果的句子画上“~~~”。
(3)读一读找到的句子,与同组同学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逐项指名反馈,评议。
3、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
汇报时读出自己的'感情。
(1)酸枣花:“黄黄的、米粒般,像……金色的小星星”——认识酸枣花的颜色、大小、形状,体会酸枣花的小巧、美丽、可爱。
初中故乡教案
初中故乡教案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感悟故乡情怀,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表达。
2. 学会从文学作品中体会故乡情怀,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我”与“故乡”的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感悟故乡情怀。
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作品,了解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提问:“故乡”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分享对故乡的印象。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乡》,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故乡》的基本情节,分析主人公“我”与故乡的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我”与“故乡”的象征意义。
3. 讲解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如故乡的自然风光、人文环境等。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故乡对自己的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五、感悟故乡情怀(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情感。
2. 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感悟故乡情怀。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乡情怀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故乡》,引导学生感悟故乡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悟故乡情怀。
《故乡》教案完美版
《故乡》教案完美版目标教学目标:- 了解并理解《故乡》这篇散文的主题和核心内容-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对故乡情感的认同和发展-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教学内容1. 散文《故乡》的作者和背景介绍2. 散文主题的讲解和探讨3. 文中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的分析和解读4. 学生互动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 利用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考和情感回忆。
步骤二:知识讲解- 介绍散文《故乡》的作者和背景,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了解。
- 分享散文主题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故乡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步骤三:文本解读- 阅读散文《故乡》,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感受。
- 解读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步骤四:学生互动活动- 组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分享,促进思维碰撞和意见交流。
-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探索散文中的关键信息。
步骤五:总结和展示- 小组代表分享合作成果,展示对散文理解的不同角度和深度。
- 教师总结讲解散文主题和要点,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教学评价- 分析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的成果和质量,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 参与学生互动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 检查学生对散文内容的理解和解读,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资源- 《故乡》散文文本- 与故乡情感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乐素材- 教师备课资料和课堂活动设计以上为《故乡》教案的完美版,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故乡》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设计故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故乡》一文,使学生了解故乡的含义,感受故乡的美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唤起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珍惜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认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表达对家乡的情感,使学生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故乡的美丽。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故乡》一文、笔记本、课件。
2. 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仪、音响设备。
3. 教学环境:整洁、宽敞的教室。
四、教学过程【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的故乡,描述一下自己的故乡有哪些特点。
2. 预习导入(10分钟)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将《故乡》一文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猜测故乡的特点。
3. 阅读理解(20分钟)让学生在课本上阅读《故乡》一文,并且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故乡》一文中描写的细节进行讨论,提问如下:(1) 文中的故乡有哪些自然景观?(2)文中的故乡有哪些美丽的乡村风光?(3)文中的故乡有哪些让人怀念的事物?(4)文中的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情感体验?5. 语言表达(15分钟)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地方,利用所学到的词汇和句型,描述出那个地方的美丽与特点。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故乡》为题,写一篇短文,文中要包括自己对故乡的感受与描述。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故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板书设计《故乡》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故乡的含义,感受故乡的美好。
2. 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尊敬的教师,以下是针对《故乡》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故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分析《故乡》的主题和内涵;2. 培养学生对于故乡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通读《故乡》,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2. 作者背景: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3. 语言表达:分析作家的语言手法,理解其中的意义;4. 文学鉴赏:分析故事背后的哲理和文化内涵;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本课将学习的文学作品《故乡》,引导学生先思考并回答关于故乡的问题,为学习创造背景。
2. 阅读与分析(15分钟)学生分组阅读《故乡》,并且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b) 故事中所描绘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c) 故事还包含哪些主题和问题?d) 故事中有没有你感同身受的地方?每个小组可以派出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3. 作者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对于理解故事有何帮助。
4. 语言表达(15分钟)教师将选择几个关键的段落,让学生分析其中语言表达的特点和作用。
学生可以注意以下方面:a) 描述的细节和用词的特色;b) 描写的句式和修辞手法;c) 这些语言手法有何作用。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5. 文学鉴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故乡》所蕴含的哲理和文化内涵,学生可以思考以下问题:a) 故乡与人对于过去的认同和回忆;b) 作品中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思考;c) 作品中的暗示和隐喻;d) 作品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念。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者个人写作方式表达他们的理解和思考。
6.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思考:故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的意义是什么?对于人生的发展和进步有什么启示?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故乡》,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以及对于故乡情感的认知和理解。
《故乡》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故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掌握描述家乡的词汇和句型;2.学会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自我介绍家乡;3.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家乡相关的词汇和句型;2.学会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自我介绍。
教学难点:1.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描述家乡;2.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自我介绍。
教学准备:1.课文《故乡》的复印件;2.图片或PPT展示家乡风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出示图片或PPT展示家乡风光,询问学生“你们喜欢自己的家乡吗?”2.引导学生讲述一下对家乡的描述,例如:“我来自一个美丽的小城市,这里有美丽的湖泊、高山和花海。
”Step 2: 阅读课文(15分钟)1.教师发放课文《故乡》的复印件,让学生先默读课文。
2.学生可在默读之后回答以下问题:“故乡在哪里?故乡的特点是什么?”Step 3: 听读课文(10分钟)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课文。
2.学生跟读完课文后,教师将录音再次播放,学生边听边读。
Step 4: 分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员进行描述家乡的讨论。
2.学生讨论一下自己家乡的特点、著名景点等,并互相提问。
Step 5: 自我介绍(15分钟)1.学生向全班进行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家乡并使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
2.教师可逐个点评学生的自我介绍,给予肯定和建议。
Step 6: 语法拓展(15分钟)1.教师讲解课文中出现的句型和用法,比如“那里是……的”、“非常适合……”等。
2.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练习运用这些句型进行口头练习。
Step 7: 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在自我介绍时要注意运用所学的句型和词汇。
2.教师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准备一个课堂展示,介绍一座自己喜欢的城市或国家。
教学延伸:。
《故乡》的教案7篇
《故乡》的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汇报材料、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发言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report material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documen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故乡》的教案7篇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规划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精心设计的教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故乡》的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9故乡学案
九故乡【学习目标】1 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
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
1919年12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2、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自主学习】1、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
《故乡》(导学案)(教师版)
15《故乡》导学案1.把握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
2.结合时代背景,试着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3.结合议论、抒情性的文字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旨。
3课时1.结合时代背景,试着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2.结合议论、抒情性的文字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旨。
结合议论、抒情性的文字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旨。
1.查找资料:关于作者鲁迅的生平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途径查找。
2.圈点批注: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圈点生字词,思考本文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3.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将个人对课文的理解与全班同学分享,解决彼此的疑问。
同时也可以相互之间出题目相互考察。
4.质疑探究:对小组内仍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全班进行探究,或请教老师,或查找资料。
5.达标测试:完成《学习与检测》的相关练习,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1.熟读课文。
我把课文读了遍,我知道篇小说讲的故事是《故乡》讲述了“我”冒着严寒回到故乡,见证了故乡的衰败和破旧,感受到了故乡的物是人非和陌生感。
①我查阅历史资料得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现状,更没有改变广大劳动人民的。
②我查阅文学资料得知: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的背景是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接母亲到,目睹家乡村镇的和农民、市民生活的,十分悲愤。
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创作了这篇小说。
半殖民地半封建悲惨命运3.查一查写一写,一个词写两遍并给加点的词注音。
阴晦()心绪()寓所()猹()獾()五行缺土()祭祀()弶()脚踝()潮汛()髀间()愕然()鄙夷()嗤笑()瑟索()深黛()惘然()隔膜()恣睢()瓦楞()伶仃()萧索()秕谷()鹁鸪()苛税()潺潺()寒噤()【答案】阴晦.(huì)心绪.(xù)寓.所(yù)猹.(chá)獾.(huān)五行.缺土(xíng)祭祀.(sì)弶.(jiàng)脚踝.(huái)潮汛.(xùn)髀.间(bì)愕.然(è)鄙夷.(yí)嗤.笑(chī)瑟.索(sè)深黛.(dài)惘.然(wǎng)隔膜.(mó)恣睢..(bó g..(líng dīng)萧.索(xiāo)秕.谷(bǐ)鹁鸪..(zì suī)瓦楞.(léng )伶仃ū)苛.税(kē)潺潺.(chán)寒噤.(jìn)4.查一查,记一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学案
故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线索,把握小说主要内容。
2、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3、理清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自主预习】1、了解作者。
2、文体知识。
A、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B、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C、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D、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为哪几个方面?各有什么作用?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3、写作背景。
小说写于1921年1月。
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
各地军阀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订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劳动人民,身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中痛苦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
【合作探究】1、小说以“我”回乡迁居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情节,哪些语句能提示出这次故乡之行给“我”的感受和体验?2、作者千里迢迢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体会到的不是激动、喜悦,而是悲哀,究其缘由是故乡景、故乡人的变化。
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列一个人物表。
在这些人物中,哪些又着墨较多?3、归纳二十年后的闰土、杨二嫂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呢?【当堂评价】作品表现的作者对“故乡”的情景态度,有哪些看法?【拓展提升】闰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前后对比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写他的变化。
那么,作品是从哪几方面来进行对照的?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课后检测】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阴晦.( ) 瓦楞.( ) 祭祀.( ) 装弶.( )秕.谷( ) 鹁鸪..( ) ( ) 獾.猪( ) 潮汛.( ) 髀.间( ) 伶.仃.( ) ( ) 愕.然( ) 鄙.夷( ) 嗤.笑( ) 瑟.索( ) 寒噤.( ) 惘.然( )潺.潺( ) 瓷雎..( ) (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对比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故乡学案
《故乡》学案一[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2、理解主题,感悟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二[课文学习指导]课文题解本文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题目《故乡》有很深的含义:1、记忆中“我”孩童时代的故乡;2、“我”眼前的故乡;3、“我”希望中的故乡。
小说故事情节比较复杂,主要是因为小说中的故事时间跨度比较长:前后20年(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作者有采用了插叙的手法,因此,在阅读时我们应当按照时间的顺序把故事情节的脉络理清楚,先从真体上把握小说的内容,再作进一步的来分析。
整体感知从内容上看,小说的开端交代了“我”回故乡的原因,以及回故乡的时节:深冬,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接着写“我”在故乡,在和母亲谈话时回忆起童年时代的好友“闰土”,勾起“我”对童年时代的故乡的回忆;接下来作者以极其传神的笔法勾画了杨二嫂二十年来的变化以及润土现在的形象,对“我”与他们的隔膜产生了深深的悲哀;最后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慨。
小说描写了故乡二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刻画了“闰土”以及“杨二嫂”等为代表的故乡人们的在这二十年中的生活变迁和性格变化。
人物形象小说成功的刻画了三个人物:闰土:他是生活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少年时代的闰土,说话滔滔不绝,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儿时的“我”向往的英雄。
二十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他的外貌也在生活的重压下未老先衰;他的内心的变化更是可怕,他见了久违的“我”,以“老爷”称呼,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
杨二嫂:她是市镇上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而她家的豆腐生意很好(她的美丽不是她的“精神”需求,而是她获得物质利益的手段);二十年后,她不再年轻美丽,性格也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以便从中获得一点小便宜,甚至不惜为此诬陷别人。
“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人教版《故乡》学案
学习课题:故乡鲁迅编写人:执教人:※学习目标:1、积累课文生字词,了解课文背景及作者的生平。
2、复习小说的相关知识,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
(重点)3、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4、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体会作者情感,探讨小说的主题。
(难点)学法指导:细读品味、比较分析、研讨探究※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名、时、地、著、评)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他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野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社戏》(《呐喊》)、《阿长与<山海经>》(《朝花夕拾》)、《藤野先生》(《呐喊》)。
2、背景介绍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十分悲愤, 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3、复习小说相关知识小说的三要素是:、、。
人物塑造方法:、、、、。
小说的故事情节分:、、、。
《故乡》优秀教案
故乡》优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___的小说《故乡》。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小说的情节、主题以及深层含义,培养对故乡的情感认同和思考。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故乡》的背景和作者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学内容1.小说背景介绍介绍《故乡》的作者___及其文学背景分析小说的创作背景和社会背景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2.故事情节梗概以图文的形式呈现《故乡》的故事梗概根据梗概,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3.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并讨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4.主题和意义探究探究小说《故乡》中的主要主题,如故乡情感、家庭关系等分析小说中隐含的深层意义和思想5.阅读与写作训练给学生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书评、读后感等教学方法图文结合:通过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交流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阅读指导:通过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和写作指导,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学评估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活跃参与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估学生对小说的理解程度作业评估:通过批改学生的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深度教学延伸邀请作家或文学专家进行讲座,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读书会,共同分享对《故乡》的感悟和体验结束语通过本教案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故乡》这一优秀小说,培养对故乡的情感认同和思考。
同时,通过阅读和写作的练习,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将得到提升。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大全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大全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学习课文中的表现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的故乡情结。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难点:1. 领会作者深沉的故乡情感。
2. 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故乡,谈论对故乡的印象和感受。
2. 展示故乡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景象。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三、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的故乡情结。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3. 让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并讨论其作用。
四、实践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故乡,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2.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五、总结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乡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多关注自己的家乡,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故乡、分析课文、实践写作等环节,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学生也学习到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培养。
鲁迅《故乡》的优秀教案(精选10篇)
鲁迅《故乡》的优秀教案(精选10篇)鲁迅《故乡》的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鲁迅《故乡》的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鲁迅《故乡》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明确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2、通过对故乡的研究,把握文本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3、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个关键:1、掌握故事情节;2、描写人物语言、心理、形象等方面的方法;难点:3、小说的主题教学时间:三课时(其中第一课时主要是预习和阅读,第二、三课时主要是分析讨论、讲解课文)教学过程:1、作品简介:当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叫做“年轻的飞跃地球”,这是鲁迅的小说“故乡”的摘录。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顺便回顾一下鲁迅和他的作品。
2、解释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3、掌握故事情节:用动词来概括整篇文章的内容。
哪个词是更好的“改变”!自然会导致以下结果。
4、环境描述:将我在家乡看到的场景与我记忆中的场景进行对比,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5、掌握字符:角色有什么变化?具体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态度是什么?一个。
“跃土”:从四个方面比较青年和中年的跃土,把握跃土的“变化”。
(1)外观:(2)行动:(3)对我的态度:(4)对待“生活”的态度:结论:跃土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压力下奋斗的代表。
B、杨二嫂:(1)外观:(2)职业与性格:结论: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平民形象。
C、“我”的形象与意义(1)我的想法和感受呢?(2)跳土如何处理?(3)如何应对家乡的变化和特点?结语:追求新生活、有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
6、欣赏和理解关键段落:(1)最后五段,尤其是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体会了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描述捕捉到的鸟,理解动词的准确性。
7、小说的主题(1)“故乡”是中国精神的体现。
《故乡》学案
《故乡》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
2、分析对比手法,对话、外貌及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3、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主题。
4、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的状况。
5、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一、作者、作品、背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
他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官僚家庭,幼年丧父。
为探索救国之路,鲁迅曾学习洋务实业,后又留日学医,但最终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
他生平著有大量的杂文和小说,以笔为武器,抨击时弊,唤醒世人,其作品文字犀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品筒介: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他一生创作颇丰,作品包括杂文、小说、评论、散文等,其中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有《野草》;杂文集有《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全部作品结集为《鲁迅全集》《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
背景资料: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
1919年12月,他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
从《鲁迅日记》中可以大致了解这次回乡的经过:1919年9月,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添了些钱买妥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湾宅第。
11月修葺完毕,同月21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湾宅”。
同月26日,鲁迅“上书请归省”。
12月1日由北京动身回乡,4日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处理搬迁事务,约住了二十来天。
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29日中午抵北京,“下午俱到家”。
往返共计约29天。
《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演绎而成的。
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故乡》学案
《故乡》学案班级和学号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4、鲁迅先生内心情感和愿望。
学习难点: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理解小说中议论的含义和作用。
学习重点把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分析领悟造成人物变化的根本因素,从而理解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小调查:喜欢读小说吗?平时是怎样读小说的?(请同学们根据平时的情况做口头表述)2、由此回忆小结小说的要素。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小说知识小说以为中心,通过完整的的叙述和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三要素:、、 .人物塑造方法:、、、、等描写以及描写。
故事情节:、、、(有的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环境:包括环境和环境。
自然环境: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2、初读课文,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阴晦()瓦楞()胯()下獾()猪秕()谷鹁鸪()()髀()下嗤()笑絮絮()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潺潺()黛()色愕()然五行()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有关《故乡》的教学教案
《故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乡》的基本内容,包括情节、人物、主题等。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鲁迅先生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3. 通过分析《故乡》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
4. 学会运用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和文学地位。
2. 《故乡》的故事梗概、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3. 分析《故乡》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人公闰土、杨二嫂等。
4. 探讨《故乡》的主题思想,如怀旧、乡愁、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等。
5. 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如讽刺、对比、象征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文学地位和《故乡》的故事梗概。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故乡》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乡》中具体的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鲁迅全集》中的《故乡》。
2. 参考资料:有关鲁迅先生生平的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
3.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他们的积极程度。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模仿鲁迅先生写作技巧方面的成果,如讽刺、对比、象征等。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论文或读后感,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故乡》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和文学地位。
2. 第3-4课时:《故乡》的故事梗概、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3. 第5-6课时:分析《故乡》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人公闰土、杨二嫂等。
4. 第7-8课时:探讨《故乡》的主题思想,如怀旧、乡愁、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等。
5. 第9-10课时: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如讽刺、对比、象征等。
7. 第13-14课时:课后作业反馈,讨论《故乡》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故乡》的故事梗概、人物关系、情节发展、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
九年级语文教案第9课《故乡》学案
作者VX:免费范文
第9课《故乡》学案
教师寄语:失去的总是美丽的。
学习目标:
1、能梳理小说情节,找出对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性格。
2、能结合小说反映的时代,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探究文章的主题
学习重点: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学习难点:1、分析,归纳造成人物变化的原因,概括文章的主题。
2、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主题。
学习过程
一、自学质疑
预习任务
1、疏通字词,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作者情况。
3、.文中的“我”是作者鲁迅吗?
4.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5、理清课文结构.
6、是什么原因苦得闰土像个土偶人了?
二、交流展示
1、展示积累词语
2、展示质疑问题
(1)用一句话说说鲁迅笔下的“故乡”是怎样的。
找出合适的词或句子来形容。
(2)分析本文结构。
(课文很长,把握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
作者VX:免费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国中学九年级语文导学案第周备课教师:王新明Array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9、《故乡》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梳理小说情节,找出对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性格。
2、能结合小说反映的时代,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探究文章的主题学习重点: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学习难点:1、分析,归纳造成人物变化的原因,概括文章的主题。
2、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主题。
学习过程一、激情导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
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2、给下列划横线的词语注音。
阴晦()瓦楞()胯()下獾()秕()谷鹁鸪()()髀()嗤()笑絮絮()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潺潺()黛()色愕()然五行()颧()骨伶()仃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萧索:无端:如许:鄙夷:愕然:隔膜:展转:恣睢: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课文内容吗?以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2、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郁悒满怀。
那诵读《故乡》,你认为笼罩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整个《故乡》的色调,是昏暗、阴冷、低沉的。
其中唯一欢快的语调出现在对儿时回忆的描写中,但笼罩全文的仍是一种忧郁和感伤。
三.合作探究四、具体探究1、文中的“我”是作者鲁迅吗?2、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
3、理清课文结构.4、是什么原因苦得闰土像个土偶人了?五、当堂检测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瓦léng() jìsì( )( ) 装jiàng( )獾( )猪脚踝( ) chī()笑zìsuī( )( )( ) huì() xiāo( )索秕( )谷2、填空:《故乡》选自《》,以为线索,按照“故乡故乡故乡”来安排情节。
文章主要运用手法来突出主题。
六、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1-8题2、背诵课文85—88自然段【教学反思】亮点不足整改措施9.《故乡》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结合小说反映的时代,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探究文章的主题学习重点: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学习难点:1、分析,归纳造成人物变化的原因,概括文章的主题。
2、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主题。
学习过程一、作业检查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二、探究赏析、交流展示1.故乡发生了什么变化?作者在本文中主要都写了哪些人呢?作者描写这些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从课文中勾画出有关句子。
2.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运用什么方法从不同角度写他的变化?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进行写的?通过此种写法突出了什么?3.学生速读描写杨二嫂的文段并学习分析闰土的方法(肖像、行动),想一想杨二嫂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这样?20年前,杨二嫂开了一爿豆腐店,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在店里坐着,凭自己的年轻美貌招徕顾客,生意非常好。
20多年过去了,她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败,她的家境已难以维持原来的殷实,在种种艰辛的磨砺中,为了生存,她变得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当她见到在外20多年现在回到故乡的迅哥儿时,就虚假吹捧,尖刻嘲讽;趁迅哥儿一家搬家的混乱之际,中伤闰土,还顺手拿走了一些家中的东西。
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4.作者为什么要塑造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为了表现小说的主题(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
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封建社会所扼杀。
(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外貌对比;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淳朴天真、可亲可爱;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2)动作、语言对比:少年闰土:雪地捕鸟(关键动词),月夜刺猹,“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一凄凉一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3)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比对我: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对比作用: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温馨提示对比是写作中常用的手法,它通常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的两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
其作用主要有表达爱憎、烘托突出、揭露矛盾、辛辣讽刺及阐明道理等。
三、深入品读1.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因为还没有找到实现新生活的道路,所以“我”以为自己对新生活的希望仿佛和闰土对神灵的祈求一样,是对偶像的崇拜,只不过闰土的希望在眼前,“切近”,“我”的希望在未来,但对这个未来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因而显得“茫远”。
2.作者最后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段话如何理解?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
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四、积累迁移不同的路向人们诠释着不同的人生哲理。
仿照下面的句子写出你知道的关于路的名句和表达的意义。
示例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鼓励当代青年成为开拓创新的一代,成为独立思考的一代。
五、当堂检测请你设想一下二十年后,水生和宏儿见面的情形,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断描写。
六、作业布置完成配套练习《乡音》阅读理解【教学反思】亮点不足整改措施10、《孤独之旅》导学案第一课时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教学重点1.标题的含义。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讲析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一朵鲜花,让生命更灿烂,因为它除去了浮躁、怯懦,造就的是坚强。
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二、检测预习:1、作者2、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嬉()闹觅()食驱()除雍( ) 旧茬()儿戳()破撩()逗凹()地掺()杂胆怯( ) 撅( ) 给()予( )3、释词⑴厚实:⑵嬉闹:⑶撩逗:⑷茫然:⑸乖巧:三、初读课文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____故事,表达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主题。
教师点拔: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尤其不得不“孤独”,但他逐渐学会面对“孤独”,驱除“孤独”,最终长大、变坚强的故事。
2、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开端:发展:结局:四、总体感知课文、问题探究“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么?教师点拨: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
离开同学和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
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感到一种恐惧。
这种恐惧表现在两个方面:a.对自然环境的恐惧;b.对前途的恐惧。
五、当堂检测、课堂练习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②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
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
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
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
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
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
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
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
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③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
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④杜小康顺手枢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曲麻地的孩子。
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1、这四段选文各属于什么描写?(A.动作描写B.环境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_2、第①段中4个加点的“黑”字,哪些是实指,哪些是虚指?作者这样肆意渲染,有什么作用?3、找出第②段中的关键词语,说说它们表现了杜小康什么样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