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

合集下载

第5章 农业生态学

第5章 农业生态学

5.1.2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1. 研究内容 (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 (2)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 (3)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4) 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与优化 (5) 建设生态农业 (6)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2.农业生态学的研究任务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任务 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 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揭示农业生态 系统各种内外因子相互关系的规律,协调 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探讨最 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 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
5.受自然与社会“双重”规律制约的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不仅受自然规律制约,还要 受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农业生态系统的 生产既是自然再生产过程,也是社会再生 产的过程。 在确定农业优势生物种群组成时,一方面 要根据生物的生态适应性,另一方面还要 根据市场需求规律,评估该生物种的市场 前景和发展规模。
5.2.3 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1.应用性 研究成果在农业区划、区域综合 应用性 开发和治理、农业资源利用、生态工程建 设等方面广泛应用。 2.综合性 从知识内容上,涉及土壤学、作 综合性 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经济 学、林学、水产学、园艺学等;从研究对 象上,包括自然生态,人工生态。 3.统一性 适用于不同学科的共同思想和共 统一性 同语言,强调适用于生态系统不同组分的 通用方法。 4.宏观性 以宏观性农业问题为重点。 宏观性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

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

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说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化感作用:指植物之间的生物化学相互作用,既包括抑制作用,也包括促进作用,竞争

的一种表现形式。(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4.年龄结构:某一种群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生物数目与种群个图总数的比例。(增长型、

稳定型、衰退型)。

5.性别结构:在年龄级或整个种群个体中,雌性与雄性个体所占种群个体总数比例构成了生

物种群的性别结构。

6.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环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相邻群落的生

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物环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的现象。

7.生物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

或多个重叠群落中的一些种及其交错区本身所特有的物种。

8.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

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有顺序地发展变化的过程。

9.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的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

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10.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或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1、农业生态学:在人类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合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2、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农业生态系统在农业生态过程中把太阳光转变成人类的幸福和健康生活的效用价值。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经济服务价值、社会服务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

3、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的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4、化感作用:由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植物的这种分泌物叫做化感作用物质。化感作用是植物界种间竞争的一种发现形式。

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的特征,不仅表现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而且也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群落内由于环境因素在不同地点上的不均匀性和生物本身特性的差异,而在水平方向上分化形成不同生物小型组合称为群落的水平结构。

5、农业面源污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以及其他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地表径流、壤中流、农业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

6、根据人类干预程度划分的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

7、根据分类单位划分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型、生态系统纲、生态系统目、生态系统目、生态系统属、生态系统丛。

8、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环境成分(自然环境组分和人工环境组分)

9、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农业生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第一篇:农业生态学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经典生态学: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

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 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营养级:食物链上能量和物质被暂时储存和停留的位置亦即每一种生物所处的位置(环节)称为营养级。

生态金字塔:能量通过营养级逐级减少,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画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称为能量锥体或金字塔。

生态效率: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关系。林德曼定律(十分之一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物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图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的过程,就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

农业生态学教材

农业生态学教材

农业生态学教材

《农业生态学》是由林文雄、陈雨海主编,201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iCourse·教材、高等农林院校基础课程系列教材。该教材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类、植物生产类、动物生产类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社会科学各专业了解农业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参考书。全书共10章,主要介绍了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等内容。

如需更多农业生态学教材的信息,可以查阅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京东图书等网站,这些网站提供各类图书的查询和借阅服务。

《农业生态学》word版

《农业生态学》word版

第一章绪论

1.农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

.生态学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与农业生态学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态学

2.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系统及系统特性

.生态系统及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

3.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

.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

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1)自然环境

(2)人工环境

(3)环境对生物的制约(提问)

最小因子规律(水桶原理)、耐性定律、生活型与生境

(4)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生态型、生态位

(5)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 .农业生态系统的种群

(1)种群结构

大小与密度、年龄结构与性比、出生率与死亡率、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

(2)种群的动态(图示)

生命表与生命曲线、种群的增长型( J 型与 S 型)

(3)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正相互作用(偏利、原始合作、互利共生)、次生代谢产物的作用。(4)种群的生活史对策( r 、 K 对策)

(5)种群的调节

密度制约(种间牵制和种内调节)、非密度制约、 IPM

3 .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

(1)群落的基本特征

(2)群落的结构

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3)群落的演替

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旱生演替与水生演替)

演替的发展趋势

利用演替原理建造农业群落

(4)协同进化

(5)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4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农业活动、特殊性、威胁因素、保护与开发利用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5.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类别 生物构成 环境组分 系统稳定性 开放性 自然生态系统 生物 自然环境 高 封闭 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物、人类 人工调控 低 开放
净生产力
服从规律

自然规律

自然和经济规律
第四节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一)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农业生态系统。 (二)农业生态学的研究重点不是注重于系统的组成成分, 而是诸多组分间的关系,把每一个组分看作因素,从能量、 物质、信息、资金上(着重从能量和物质上)研究它们之 间的相互联系、耦合、转化、反馈等。
二、生态学的概念 ( Ecology)
1866 年德国的生物学家 E.Haeckel 首先在其 著作《有机体的普通形态学》中第一次提出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 机理的学科。 Ecology is 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ir environment. 非生物的环境包括光、热、水、气、各种元素等 生物环境 (physical environment) ,包括动物、 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环境 (biotic environment) 。
3. 近代生态学时期( 20 世纪 40 年代 —— 60 年代)。 (1)1935 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 A. G. Tansley )第一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1941 年美国年轻生态学家林德曼( R. L. Lindeman )提出食物链中能量利用的 “ 十分之 一定律 ” 。 (3)1952 年 E. P. Odum 发表了《生态学基础》, 第一次以生态系统为中心建立了完整的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1、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有意识地运用生态学基本理论及系统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农业问题,逐步得到深入和发展,因此,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农业生态学。

2、生态学主要的研究问题。

答:生物的分布格局与规律;生物的时空度量;决定生物分布与度量的内在与外在原因;发展生产力、稳定与改善环境的原则与途径。

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答: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理论生态学中以普通生态学概括性最强,它介绍生态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包括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理论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生物类别划分有: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等;按生物的栖息环境可分为: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身临生态学、草原生态学、太空生态学等。应用生态学包括污染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以及一些新型的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

4、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答: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

5、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含义。

系统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组成系统必须满足的3个条件: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统一体。含义:生态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有时、空概念的功能单元;由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组成,以生物为主体;各要素间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具有整体的功能;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农业生态学.pdf

农业生态学.pdf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

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说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化感作用:指植物之间的生物化学相互作用,既包括抑制作用,也包括促进作用,竞争

的一种表现形式。(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4.年龄结构:某一种群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生物数目与种群个图总数的比例。(增长型、

稳定型、衰退型)。

5.性别结构:在年龄级或整个种群个体中,雌性与雄性个体所占种群个体总数比例构成了

生物种群的性别结构。

6.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环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相邻群落的生

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物环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的现象。

7.生物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

或多个重叠群落中的一些种及其交错区本身所特有的物种。

8.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

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有顺序地发展变化的过程。

9.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的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

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10.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或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1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有意识地运用生态学基本理论及系统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农业问题,逐步得到深入和发展,因此,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农业生态学。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特定空间与时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互利共生: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偏利共生:指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植物的这种分泌物叫做化感作用物质。

竞争:生物种群的竞争通常包括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发生在两个或更多物种个体之间的竞争称为种间竞争;发生在同种个体之间的竞争称为种内竞争。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生物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也可以用来指明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有生命物体的集合。

生态优势种:是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顶级群落: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级,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

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是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的缘故,有些偶见种的出现具有生态指示意义,有的还可作为地方性特征种来对待。)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自然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一、农业生态学

1.含义: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调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内容:组分包括生物组分(农作物)和环境组分(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与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不同生产层次结构的相互关系)、空间结构(地域分布特点、水平及垂直上的结构配置)、时间结构(系统的演化规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营养结构(食物营养关系、食物链);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流动、转化途径和利用的效率及信息传导的价值转移的途径和规律等内容);生产力(初级和次级生产力);人工调控与优化;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3.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

二、农业生态系统

1.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2.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生物构成、环境条件、结构与功能、稳定机制、生产力特点、开放程度、能量流特征、养分循环特点、服从的规律、运行的目标。

三、种群

1.概念: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其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物的总称。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生物群落和种间关系的基本单位。

2.特征:空间分布(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数量特征(大小和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年龄—增长型、稳定型和衰老型,和性别结构、种群的迁入和迁出)遗传特征(在繁殖过程中通过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及突变作用选择更适应环境的)邻接效应(固着生长的生物不能以扩散的方式逃离竞争,竞争中失败者死去;这种竞争结果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的过程交自疏或-3/2斜率)

《农业生态学》课件

《农业生态学》课件

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02
农业生态系统应保持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为干预与生态系统平衡
03
合理的人为干预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反之则可能破坏平
衡。
03
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研究 领域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农业生物多样性
农业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生物种类、基因和生态型式的多样性。
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通过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野生物种和传统农业品种,维护生态平 衡和生态服务功能。
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 性的途径
采用生态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措施,减 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
01
农业活动对环境的 影响
农业活动对土壤、水、空气和生 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 的环境问题。
02
农业生态系统的环 境影响评估
评估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以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 影响。
生态教育
开展生态教育活动,让游客了解农业 生态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乡村旅游
利用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 资源,开展农家乐、民宿等旅游活动 。
可持续旅游
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同时,注重保 护生态环境和当地文化传统,实现可ຫໍສະໝຸດ Baidu持续发展。
05
未来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趋势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农业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农业生态学的定义是以下哪一个?

a) 研究农业系统及其与环境、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b) 研究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生活方式的科学。

c) 研究农业发展对人口增长的影响的科学。

d) 研究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的科学。

答案:a) 研究农业系统及其与环境、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2.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 土壤养分管理和农业废物处理

b) 农田水利和排水系统

c) 农作物种植和栽培技术

d) 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与重建

答案:a) 土壤养分管理和农业废物处理

b) 农田水利和排水系统

d) 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与重建

3. 下面哪个是农业生态学的核心原理?

a) 农田的持续耕作

b) 农业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c) 高产、高效、高质、高效益

d) 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答案:d) 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4.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哪些?

a) 实地调研和观察

b) 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

c) 实验室实验和控制实验

d) 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答案:a) 实地调研和观察

b) 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

c) 实验室实验和控制实验

二、简答题

1. 请简要说明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以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基础,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生态

支撑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其目标是不破坏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

2. 农业生态学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生态学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例如,通过改善灌溉系统、调整农作物种

农业生态学——精选推荐

农业生态学——精选推荐

农业⽣态学

农业⽣态学

⼀、农业⽣态学

1.含义:是运⽤⽣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法,把农业⽣物与其⾃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调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内容:组分包括⽣物组分(农作物)和环境组分(⾃然和社会经济环境)与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不同⽣产层次结构的相互关系)、空间结构(地域分布特点、⽔平及垂直上的结构配置)、时间结构(系统的演化规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营养结构(⾷物营养关系、⾷物链);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流动、转化途径和利⽤的效率及信息传导的价值转移的途径和规律等内容);⽣产⼒(初级和次级⽣产⼒);⼈⼯调控与优化;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与⽣态环境保护。

3.特点:理论实⽤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性、宏观层次性。

⼆、农业⽣态系统

1.概念:指在⼈类的积极参与下,利⽤农业⽣物和⾮⽣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态结构和⾼效的⽣态机能,进⾏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类社会要求进⾏物质⽣产的综合体。

2.农业⽣态系统和⾃然⽣态系统的区别:⽣物构成、环境条件、结构与功能、稳定机制、⽣产⼒特点、开放程度、能量流特征、养分循环特点、服从的规律、运⾏的⽬标。

三、种群

1.概念:指在某⼀特定时间中占据其⼀特定空间的⼀群同种的有机物的总称。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物群落和种间关系的基本单位。

2.特征:空间分布(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数量特征(⼤⼩和密度、出⽣率和死亡率、种群年龄—增长型、稳定型和衰⽼型,和性别结构、种群的迁⼊和迁出)遗传特征(在繁殖过程中通过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及突变作⽤选择更适应环境的)邻接效应(固着⽣长的⽣物不能以扩散的⽅式逃离竞争,竞争中失败者死去;这种竞争结果使较少量的较⼤个体存活下来的过程交⾃疏或-3/2斜率)

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和应用

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和应用

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和应用

特点:

1.综合性: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农业、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2.系统性:农业生态学强调农业系统的整体性和相互作用,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并探索如何使这些部分实现有机的协调和平衡。

3.可持续性:农业生态学关注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粮食需求,又要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通过优化农业管理和农业技术,实现高产、高效、高质的农产品生产,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4.应用性:农业生态学注重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问题。通过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应用:

1.农业生产优化:农业生态学可通过研究优化土壤肥力管理、氮循环和作物种植结构等方面来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调整土壤pH值、合理施肥、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和种植结构等措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2.生态系统保护:农业生态学可通过研究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例如,研究如何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合理管理农田水资源,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

3.农田生态恢复:农业生态学可以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通过合理的农田管理、生态工程等手段,改善土壤质量、防止土地退化,

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4.农村发展规划:农业生态学可以根据具体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

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农村发展规划。通过科学评估和决策支持系统,

为政府和农民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农业生态学

生态学-农业生态学

生态学农业生态学

总分:,做题时间:分钟

・、名词解释总题数:,分数:

农业生态学,

(分数:)

正确答案:是研究农业生物之间及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学。它是农业有关学科与生态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换句话说,它是研究农业中生态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解析:

相生相克原理

(分数:)

正确答案:即指自然界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生生克克、不可分割,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所谓互补即指相互补充,助其不足,善其不善,使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数量比例趋于合理、优化、完善。

解析:

价值的投入过程

(分数:)

正确答案:即农业经济系统向农业生态系统投入价值的过程。解析:

价值的输出产出过程

(分数:)

正确答案:即农业系统经自然再生产过程产生的各种农林渔牧产品的使用价值,或作为商品出售后实现其价值,或者经过经济系统的加工增值后再把新产品出售,以实现更多的价值。

解析:

农用林业

(分数:)

正确答案:以生态学原理和技术经济原则为基础,有目的地在同一土地上,将林业与农业或牧业按不同的空间和时序建立起一种多种群、多层次、多序列的人工生态系统,系统组合要合理、结构稳定、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从而发挥其多功能、高效益的作用。

解析:

生态农业

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

在农业生产中既要遵循者包括、和

原理,又要遵循原理;其中前者包括

(分数:) 填空项

分数:正确答案: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生命力,有利于长远发展,并在环境方面、伦理道德方面及美学上能接受的小型农业。 解析: 持续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体污染及其植物的影响

作者:刘鹏通讯地址: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园艺08-2班

摘要: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密集,含有各种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产污水大量排入水体,再加上大气污染物质、矿山残渣、残留化肥农药等被雨水淋浴,以致各种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超过了水的自净能力,水质显著变劣,即为水体污染。

关键字:分类,危害,防治,措施

前言:目前,我国水体污染十分严重。据调查的全国27条河流中有15条被严重污染。污染水体物质主要包括:重金属、洗涤剂、、氰化物、有机酸、含氮化合物、漂白粉、酚类、油脂和染料等。水体污染不仅人类的健康,而且危害水生生物资源,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一般讲,环境污染中的五毒是指酚、氰、汞、铬、砷。

一、污染源分类

水体污染源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型。

1、自然污染源指自然界本身的地球化学异常释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

2、人为污染源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对水体造成的污染。人为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

(1)工业污染源由于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不同工艺、不同原料、不同管理方式,排放的废水水质、水量差异很大。工业废水是水体最重要的污染源。它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

(2)生活污染源主要是生活中各种洗涤水,一般固体物质小于1%,并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需氧有机物类、病原微生物类及洗涤剂。生活污水的最大特点是含氮、磷、硫多,细菌多,用水量具有季节变化规律。

(3)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农村污水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素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

二、水体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受污染的水从各种途径对农业生产发生影响,主要表现是:对农植物生育产生直接影响,使产量降低;污染物对土壤产生影响,间接影响农植物生育。对农产品品质产生影响,降低其食用价值,间接影响人畜健康。

(1)氮过量危害

植物生育必须吸收大量氮素,缺氮不能高产,但灌溉水中若含氮过多,造成氮过量的危害,对植物来讲,氮就是污染了。

灌溉水中如果含氮过多,可造成植物的营养失调,导致徒长、倒伏,抗逆性差,易发生病害,成熟不良等问题,从而使植物减产,品质恶化。

(2)有机物的危害

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很多,它们的共同点是容易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进入农田后,在旱地氧化条件下,有机物分解迅速,变成二氧化碳和其它无机形态;在水田,分解过程消耗大量氧气,且氧化物(如三价铁)、硫酸根、锰等被还原,嫌气分解过程中生成的氢、甲烷等气体及醋酸、丁酸等有机酸和醇类等中间产物

中相当部分对水稻有毒害,同时因氧化还原电位的降低,生成的过量亚铁和硫化氢使水稻的养分吸收和体内代谢过程受抑制,导致减产。

(3)油分的危害

各种矿物油和动植物油胆进入农田后,能引起土壤障碍和对植物的直接危害。在水田,油分飘浮在水面,水稻组织浸在油层中,油分渗入组织,使其呈半透明状态,因而体内水分代谢发生障碍,叶尖卷曲,数日后低位叶尖端变褐色,心叶黄白色,使植株枯萎。油分在土壤中残留,引起慢性障碍。石油不仅影响农植物的生长发育,还会被植物吸收残留的植物体内,使粮食、蔬菜变味,所谓“油味饭”就是引用炼油厂含石油浓度高,而未经处理的废水灌溉稻田的结果。(4)盐分的危害

含盐量高的各种废水对植物的危害主要由高浓度的盐分所造成,其中氯化钠最为常见。高浓度的含盐污水危害水稻后,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叶子失水干枯致死;低浓度的含盐污水危害水稻时,首先表现叶色变浓,接着下部叶片枯萎,分蘖受到抑制。稻根在短时间高浓度盐害情况下,由于铁的浓淀,颜色变深;生长期受低浓度盐度时,稻根逐渐变成黑色且腐烂。

(5)酸碱危害

各种工业企业的排水,常含较强的酸性或碱性,如造纸厂的废水碱性很强,硫化物矿排水,水泥、水坝施工现场排水等均含大量的酸、碱。水稻受碱性危害时,叶色浓绿,地上部生长受抑制,引起缺锌症状,生育停滞,叶片出现赤枯状斑点。因铁、锰、铜等重金属浓解度大为降低,对于某些营养元素不足的土壤,导致营养缺乏症状发生。在酸过强情况下,水田土壤表面呈赤褐色,为铁、铝溶出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水稻吸收铁过多,会产生营养障碍,大量的活性铝对植物根的生育有抑制作用。

(6)重金属的危害

一般重金属对植物的危害,表现症状相似。水稻表现症状主要可在根部观察,一般均表现新根部观察,一般均表现新根伸长受抑制,主根尖端发生枝根,根系呈带刺的铁丝网状。重金属浓度较高时,从成熟初期到中期,叶片迅速卷曲,表现青枯症状,受害严重的植株枯死。这种青枯症状,铜、镍表现显著,而钴、锌、锰明显程度依次降低。此外,也可见叶脉间黄白化现象,特别是新叶叶脉间易见缺绿,至叶片展开时全叶呈黄绿色,尤以钴浓度较高时为显著。受重金属危害的植株至收获时影响更为严重,水稻产量与培养液浓度的关系,影响的强度次序是铜>镍>钴>锌>锰。

(7)酚、氰的危害

高浓度的酚影响农植物生长发育,使其植株变矮,根系发黑,叶片狭小,叶色灰暗,阻碍植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和光合作用的进行,产量大大降低,严重时庄稼干枯颗粒无收。高浓度的酚在植物体内积累,产品食味恶化,带酚味,品质下降,特别是蔬菜植物影响更大。

氰化物对动物有很强毒性,而高等植物对氰化物有一定同化能力,毒性相对弱。氰化物进入氮代谢系统后生成天冬氨酸,它是植物体内的正常代谢产物,所以在植物的生长早期可用含氰废水灌溉。而在后期灌溉,则有可能将氰化物转入人体,对人体造成危害。高浓度氰化物对植物表现不良影响,如用100毫克/升氰化钠灌溉油菜,出苗后三天死亡率达85%,同样浓度水培菜豆幼苗,仅二天就引起失水死亡。氰化物对植物的毒性,主要由于氢氰酸是一种呼吸抑制剂。三、植物在水体中的作用

1.吸收和分解有毒物质通过植物本身对各种污染物的吸收、积累和代谢作用,能达到分解有毒物质减轻污染的目的。污物被植物吸收后,有的分解成为营养物质,有的形成络合物,从而降低了毒性。其中,酚进入植物体后,大部分参加糖代谢,和糖结合成对植物无毒的酚糖苷,贮存于细胞内;另一部分游离酚则被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氧化分解,变成CO

2

、水和其它无毒化合物。

2.净化环境植物不断地吸收工业燃烧和生物释放的CO

2并放出O

2

,使大气层

的CO

2和O

2

处于动态平衡。据计算1hm2一公顷阔叶树每天可吸收1000kg的CO

2

常绿树(针叶林)每年每平方米可固定1.4kgCO

2

。植物还可减少空气中放射性物

质,在有放射性物质的地方,树林背风面叶片上放射性物质的颗粒仅是迎风面的四分之一。

3.天然吸尘器叶片表面上的绒毛、皱纹及分泌的油脂等可以阻挡、吸附和粘着粉尘。每公顷山毛榉阻滞粉尘的总量为68吨,云杉林为32吨,松林为36吨(参见表11-5)。有的植物象松树、柏树、桉树、樟树等可分泌挥发性物质,杀灭细菌,有效减少大气中细菌数。

4.监测环境污染低浓度的污染物用仪器测定时有困难,但可利用某些植物对某一污染物特别敏感的特性来监控当地的污染程度。如紫花苜蓿和芝麻在一定的

SO

2

浓度下暴露1小时就有可见症状出现;唐昌蒲是一种对HF非常敏感的植物,可用来监测大气中HF浓度的变化。

四、水体污染的防治措施

1、植物自我抗污措施

(1)培育抗污染能力强的新品种采用组织培养、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筛

选抗污染突变体,培育抗污染新品种。

(2)抗性锻炼用较低浓度的污染物来处理种子或幼苗,其抗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改善水体营养条件改善水体条件,创造适宜植株生长的PH值,提高植株代谢强度,有利于增加其对污染的抵抗力。

2、水体污染的防治对策

(1).加强法制建设和宣传教育,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要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大力抓好节约用水循环用水,实现“一水多用”;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广泛开展保护农区水资源、水环境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建立水污染举报制度。同时改革农区水资源管理体制,将水资源保护纳入地区经济发展的体系中去,吸取国外诸多污染河流治理的成功经验,改现行的“多龙治水”为“一龙治水”,使农区水体污染防治工作走向正规化、系统化。

(2).转变治污思路与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农区水污染不同于城市点源污染,因此,要从根本上防治农区水体污染,就必须转变治污思路和经济发展模式。一是加快实现由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的源头控制的战略转变;二是从流域出发,由单纯的水污染防治向水环境整治、水生态综合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要由只注重经济发展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重,环境保护优先的模式转变。

(3).加大水污染研究与治理资金的投入

目前,我国用于水污染防治的投资还不到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1%,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我国的农区水污染具有污染源多、污染量大、污染时间长等特点,若无足够资金用于水污染的研究和治理,水污染造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