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合集下载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报告: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一、产业转移的概念及背景产业转移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业聚集区的位置、规模和范围发生变化,而国家、地区和城市之间的产业地理空间分布任意改变。

伴随新技术、新产品、新生产方式、新市场、新产业等的崛起和发展,以及国际间各个区域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加深,推动了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的发生。

二、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现状(一)日本国际制造业面临的压力在当前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日本国内的制造业不得不面对许多压力和挑战。

在全球化经济下,制造业转移成为各国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部在欧美、日本的国际公司同时在中国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转移逐渐加速,形成了强烈的国际竞争态势。

(二)日本国际制造业市场环境特点1. 日本市场已发展成熟、竞争激烈,制造成本高。

2. 工人成本相对较高,制造门槛较高,形成了工艺、管理、品牌等优势。

3. 先进技术需求大,面临巨大的技术更新压力。

(三)日本制造业转移的方向和趋势1. 转向市场更加活跃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越南、印度等新兴经济体。

2. 由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日本企业也开始搭建跨国生产基地。

3. 公司之间的产业链协作也愈加紧密,许多小型企业通过工业集群形式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发展。

三、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对我国的启示(一)我国应鼓励制造业转移,并制定准确的产业政策1. 抓住人口红利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加快推进制造业向内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转移和升级。

2. 利用自身市场环境的优势,通过出口、技术合作等方式吸引外资,提高产业先进性和竞争力。

3. 着力培养高技能劳动力,加强制造业过程自动化和数字化。

(二)我国应加强与日本的制造业合作1. 加大与日本企业在制造、技术等方面的产业协作,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快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 利用中日韩自贸协定,加强与日本的技术合作,为我国制造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丰田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启示

丰田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启示

丰田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启示2005-04-11纵观国际汽车工业,绝大多数都是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得以发展,如日本丰田城,美国底特律汽车城。

但我国目前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汽车产业集群,怎样借鉴国外集群发展的经验,建立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问题已摆在我们的面前。

本文拟通过对丰田汽车产业集群的分析与思考,剖析推动其集群发展的因素,从而进一步探讨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汽车产业是整个国家工业的“排头兵”,是一个国家工业成败的关键。

各国都很注重汽车工业的发展。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我国汽车业的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1.汽车企业规模小就单个企业生产规模而言,2004年中国汽车产业除一汽集团生产能力达到100万辆外,其他的企业均没达到这一规模,与世界级的汽车生产企业相比较,中国汽车企业的生产规模仍然很小。

2.汽车产业分散目前全国共有1000多家各类汽车厂,这些厂家遍布于全国除西藏、宁夏以外的各个省份,它们隶属于不同部门,互相分割,各自为政,并不能发挥整体优势,从而使得中国汽车产业整体水平很脆弱。

3.自主开发能力弱我国目前的汽车主件多依赖国外进口和外商在中国的独资企业或控股企业生产,真正使用中国自己生产的主要零部件很少。

例如,尽管华晨掌握40%以上的股权,但所谓的国产“宝马”真正属于国产的,基本上就只有4个轮胎而已,技术、品牌以及零部件都是宝马公司带来的。

由于自主开发能力弱,企业就没有控制权,只搞销售,连配套厂都全套从国外搬来,最后只能分到很少一点利润。

可见自主开发能力弱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4.零部件发展滞后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还处于低水平、小规模、分散重复的状况。

首先规模小。

从投入的角度看,我国现有的约230家汽车零部件三资企业协议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仅占4%,100万—1000万美元的项目占74%;从产出的角度看,一是生产集中度低,同类产品的生产厂家数量为发达国家的5-6倍,而产量只有他们的1/10。

日本汽车在美国取胜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汽车在美国取胜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如 果 说 美 国人 对 世 界 汽 车 的 最 大 贡 献 是 发 明 了流 水 线 作 业 的话 , 么 , 那 日本 人 对 汽 车 工 业 的 最 大 贡 献 就 是 开 创 了 “ 益 生 精 产 方 式 ” 这 种 精 益 生 产 方 式 就 是 用 精 益 求 精 的 态 度 和科 学 的方 。
场 。作 为 汽 车 工业 “ 晴雨 表 ” 的美 国 市 场 当 然 是 日本 汽 车 厂 家 的 必 争 之地 。0年 代 以来 , 8 在美 、 日汽 车 工 业 的竞净 中 , 日本 大多 处 于 战 略 主攻 地 位 , 美 国 的 汽 车 企 业 防 不 胜 防 。在 海 外 市 场 的争 让 夺中 , 日本 汽 车 不 断 变 换 策 略 。自 1 8 9 3年 以后 , 日本 为 了避 免 同 欧 美 国家 在 产 品 上 的 贸 易 摩 擦 , 取 在 海 外 设 厂 ( 采 主要 是 美 国) ,
直 接 生 产 或 组 装 汽 车 , 时 还 与 欧美 公 司合 作 共 同 开 发 、 产 和 同 生
销 售 小 客 车 , 就 是 日本 近 年 来 虽 整 车 出 口辆 受 到 限 制 , 实 际 这 但 出 口趋 势 有 增 无 减 的 原 因 所 在 。
( ) 强 的 自 主 开 发 能 力 三 顽
车仍 保 持 了 2 1 0 0年 3月 在 美 国 汽车 销 量 178 0辆 的 势 头 。 目 8, 6 前 , 田 汽 车 在美 国市 场 占 到 了 2 % , 全 世 界 的 市 场 平 均 占有 丰 5 在 率为 1 .%。 2 7
日本 汽 车在 美 国取 胜 的原 因 ( 政府 的 支持 一) 日本 汽 车 工业 的 飞 速 发 展 离 不 开 保 护 与 扶 持 ,这 种 保 护 主

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析

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析

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析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了汽车行业的发展热点。

在这个全球趋势的推动下,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对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启示。

在过去的几年里,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据统计,日本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

其中,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日本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三大主力。

在产业规模方面,日本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已经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汽车制造、电池生产、充电设施建设等。

(1)技术先进: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技术上拥有较强的竞争力,特别是在电池、电机等关键领域,拥有大量的核心专利。

这些先进的技术使得日本新能源汽车在续航里程、性能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

(2)政策支持:日本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大力支持,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推动产业发展。

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法规,强制汽车制造商生产更加环保的汽车,这进一步促进了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1)充电设施不足:尽管日本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但充电设施却相对缺乏。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使用。

(2)市场接受度不高:尽管日本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大力支持,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仍相对较低。

这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的售价高于传统汽车,以及消费者对新技术的不信任感。

加大充电设施建设:日本政府和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方面应加大投入,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更加便捷的充电服务,从而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消费者认知度: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让消费者更加了解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

同时,可以通过开展试驾活动等方式让消费者亲身感受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环保特点,从而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加强国际合作: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应该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通过干预产业或部门间的资源配置、以及干预某一特定产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来影响该国经济发展的政策。

纵观全球,产业政策在日本的经济政策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从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政策,明确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有效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兴、发展、高速增长,引领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的产业政策愈来愈引起西方世界各国的重视,也对于当前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日本实施的主要产业政策1、“倾斜生产方式”产业政策(1945-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的日本国民经济基本上陷入瘫痪状态,当时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经济、恢复生产,通过大力扶持基础工业部门,为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物资设备和能源的支持,带动其他行业恢复生产。

煤炭和钢铁是当时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部门,政府在这一时期主要采取了优先发展煤炭和钢铁两个部门的“倾斜生产方式”产业政策。

“倾斜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努力增加煤炭生产,并将其重点分配给钢铁部门,以增加钢材生产;然后又将钢材重点分配给煤炭部门,进而增加煤炭生产;以这两个基础工业部门相互促进、循环恢复和扩大生产规模为核心,为其他工矿业的恢复生产提供物质基础,再以此逐步推动电力、农业化肥、运输等其他基础工业部门的恢复,逐步带动整个工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倾斜生产方式”的效果: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好转,重要基础工业部门产量明显增长,由此形成了基础雄厚、扎实发展的基础工业部门,为改变日本落后的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创造了物质前提条件,对下一阶段采取的产业政策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应当说是比较成功的产业政策。

2、“产业合理化”的产业政策(1950-1955年)1949年后日本经济重新出现了不稳定局面,“倾斜生产方式”宣告结束。

日本学术界通过展开“开发主义”和“贸易主义”以及“静态国际分工理论”和“动态国际分工理论”两场大争论,确立了“贸易立国”发展战略。

日本汽车产业海外拓展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汽车产业海外拓展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汽车产业海外拓展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日本是一个重视汽车产业的国家,在全球汽车市场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的汽车产业,日本汽车企业采取了众多的海外拓展策略。

这些策略对于其他汽车制造国家,尤其是中国汽车产业有很好的启示。

首先,日本汽车企业积极开展海外并购。

通过收购海外汽车企业,日本汽车企业可以快速获得先进技术、品牌和销售网络等资源,提升自己的产能和市场占有率。

例如,丰田于2009年收购了美国通用汽车旗下的欧宝子公司,用于覆盖欧洲市场并增强其全球竞争力。

其次,日本汽车企业不断推进本土化生产。

将生产线迁往海外地区,可以降低成本并拉近产销地的距离,更好地满足当地市场需求。

同时,这也为企业迎合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和文化习惯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如,本田在墨西哥建立第三个汽车工厂,用于生产适合当地市场的汽车,以加强在拉美地区的市场占有率。

最后,日本汽车企业强调品质管理和技术创新。

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品质和技术的竞争愈发激烈,为了保持竞争优势,日本汽车企业不断提升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强化品质管理和品牌形象。

例如,丰田公司重视开展质量管控活动,使得在全球汽车市场上,丰田汽车一直是以高品质、可靠性和长寿命著称的品牌。

其次,中国汽车企业应加大本土化生产力度。

中国市场巨大,但消费者偏好和文化习惯较为多样,企业应将生产线迁往中国本土,更好地满足当地市场需求。

同时,本地化生产还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物流费用,成为影响企业在海外市场竞争的因素之一。

最后,中国汽车企业应大力推进技术和品质管理创新。

由于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不管是技术上还是品质上,企业都必须不断提升。

因此,中国汽车企业应该重视技术创新和品质管理,推出高端产品和服务,并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

总之,日本汽车产业的海外拓展策略对其他汽车制造国家,尤其是中国汽车产业有很好的启示。

中国汽车企业可以从中吸取精华,制定适合自己的战略,全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

文化比较角度的产业分析——日本汽车工业设计文化对我国的启示

文化比较角度的产业分析——日本汽车工业设计文化对我国的启示
1 2 丰 田 8 9 7 丰 田 7 8 1 丰 田 8 4 2 通 用 8 7 0 丰 田 7 4 0 通 用 8 3 6 通 用 7 4 8 通 用 9 3 9 丰田 7 8 8 通 用 6 9 5
3 4
大众 6 2 3 大 众 6 2 9 大 众 7 1 4 大 众 7 7 0 大 众 6 8 6 福特 5 4 l 福 特 4 9 l 现代、 起亚 5 7 O 现代、 起亚 5 9 3 现代\ 起亚 5 1 9
行 探 析与借 鉴 。

5 现代、 起亚 4 2 O 现代、 起亚 4 6 3 福 特 5 3 1 福特 5 5 9 福特 4 2 1

日本汽车工业发展 的奇迹

7 8
本 田 3 7 8 本田 3 3 9 日产 4 0 8 日产 4 2 6
车辆 作为 一项 对人类 文 明 和经济 社会 生 活产生 深远影响的技术发 明, 其发展演进的过程几乎伴 随 着整个 人类 历史 。作为大 众 生活使 用最 广 泛 的~类 工具 , 如 今 车辆 的概念 和 内涵早 已超 越 了 物质 生 产 工具 的范 畴 。鉴 于此 , 以汽 车 工业 为 代 表 的 车辆 设 计 行 业 浸润 了人 类 文 明精 华 ,体 现 出社 会 行 为 、 文 化、 价 值观 等 内容 , 当代汽 车 的设计 、 生产、 使 用 与社 会 文化 紧密联 系 , 并 将 这些 方 面相 互 连缀 起 来 形 成 价值 链 和 相应 的产 业链 ,蕴 含着 深 厚 的 文 化 内涵 。 在 中 国历 史上 , 车辆 的产 生 和发 展 始 终扮 演 对 文 明 进程 举 足 轻 重 的影 响作 用 , 其 进 步 过 程渗 透 着 数 千 年 的文 明发展 历 史 和文 化精 髓 。然 而 , 到 近 代 工业 文 明以来 , 中国 的汽车产 业 大大 落后 于美 国 、 日本等 发达 国家 。尽 管改 革开 放 以来 中 国汽车产 业有 了长 足 的发 展 , 但 是 中 国 的现代 汽 车 工业 设 计 文 化 与世 界著 名 的汽 车设 计大 国仍有 较 大 差 距 , 尤 其 与 有着 同宗 同源 文化 背景 的 日本更 是有 着 巨大 的差距 。为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一、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1. 制造业为主导日本经济模式以制造业为主导,该领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巨大的角色。

制造业既是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日本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主要领域,这一点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2. 竞争激烈日本市场竞争激烈,自我要求严格,对产品品质、原材料、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传承卓越的精神和对品质的高度追求,使得日本企业在全球市场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并促进了日本在质量管理上的突出地位。

3. 高度集中的资本日本的经济结构以资本集中、家族企业为特点。

象征日本资本集中特征的三家大银行和三家大保险公司,以及家族企业长久不衰和世代相传的企业文化、组织特点等因素,都在日本市场经济模式中起到了重要影响。

4. 高度的社会和谐主义日本在市场机制中注重对人的关怀,尊重人的尊严和自由,企业和个人形成一个和谐的股份共同体,阐明了一个正确的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同时也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5. 具有较高的科研投入率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对科技投入的高度重视也是人们所熟知的。

日本拥有高度发达的科研系统,对研究与发展的投入率在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这为日本公认的“技术创新战略”奠定了基础。

二、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启示1. 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下,中国与日本的制造业竞争实力较为接近。

中国制造业体量庞大,但大部分的制造业企业都处于低端状态,产业中的技术和研发环节存在瓶颈。

借鉴其制造业为主导的模式,需要加强创新能力,在技术、品质、服务等方面提高竞争力,通过“双创”打破制造业的低附加值状态,实现高质量的制造业升级和发展。

2. 提高产品品质水平质量是日本市场经济模式中的关键之一。

可以从破除制作假冒伪劣产品、提高技术水平、完善售后服务等方面来提高中国产品品质水平。

此外,还可以继续推进质量安全认证等相关工作,促进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日本汽车制造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日本汽车制造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纪80年代日本制造业质量至上和及时生产的理念曾引领全球制造业的变革使得日本经济曾一举在20世纪80年代称霸全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洲第一大经济体。在经历了中国制造业的挑战、印度制造业的崛起之后更多的日本公司意识到“日本制造”的灵魂是对精艺技术的无比崇尚。这其中就包括通过加大投资保证纯粹技术上的优势但更重要的是在生产方式上精益求精的劲头。然而尽管日本制造企业有着强大的技术优势但他们在日本本土并没有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因为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工厂及劳动力价格较贵就使得日本无法做到24小时无间断的开工。然而这些要求在中国就很容易实现如果考虑到每小时的设备折旧费昂贵的设备就在中国有了用武之地——这便引出了日本制造业的一个主要战略海外攻略。因此研究日本制造业在中国的发展也就有了其合理性与必要性。现在就让我们以日本汽车制造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为例来进一步揭示日本制造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二、日本汽车制造企业简介 目前日本的汽车生产企业约12家分别为丰田、本田、铃木、日产、马自达、三菱、大发、斯巴鲁、五十铃、三菱扶桑、日野和日产柴其中前6家占据了国内汽车产量的84.48。 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本土汽车市场获得快速增长之后日本国内汽车市场的增长就出现增长乏力的迹象是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支撑了日本汽车工业的持续发展。由此看出日本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体系竞争力。这种体系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对汽车工业的新技术的引导、强大的研发能力、卓越的管理能力以及优秀的营销策略。而这种体系竞争力则是由于日本汽车制造企业所形成的汽车集群产生的。 以日本东京为例东京首都圈则是日本汽车集群主要分布地区之一。东京首都圈有丰田、本田、日产汽车等多家汽车公司有汽车工业会、汽车部品工业会、汽车车体工业会、汽车机械器具工业会、日本机械工业会等多家行业协会东京北边的琦玉县有很多汽车零配件企业东京南边的大田区、川崎市和横滨市是日本最大的京滨工业区的中心拥有众多的汽车零配件中小企业。 以丰田公司为例日本的丰田城是世界著名的汽车产业集群之一采用的是轴轮式发展模式。丰田汽车公司是轴心企业在丰田市有多家整车装配工厂周边地区集中了很多丰田系列的零配件厂商。 大量中小企业作为轴心企业的供应商聚集在它周围。由于轴心企业处于集群网络的关键节点能够对相关企业及整个集群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日本汽车产业的腾飞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短短的10年后便已力压原西德成为全球汽车第二位的生产国。到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汽车生产王国。日本汽车产业如此迅猛的发展所拥有的强大竞争优势与其集群化发展模式密不可分。因为日本在战后制订了科技兴国的计划大力支持国内的科技发展以及积极向国外学习先进的技术才使得日本国内的制造企业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且由于日本汽车制造企业采用集群化的发展模式这也使得日本汽车制造企业对外界的依赖程度不是很大除了原料外几乎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运用自己的技术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 三、日本汽车制造企业在中国的地域分布 以丰田公司为例丰田在中国拥有7个独资公司北京市朝阳区京广中心、北京市朝阳区国贸大厦、天津市南开区新技术产业园区华苑产业区、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上海市嘉定区、广东省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市东丽区、13个合资公司天津、北京、四川、5个事务所北京、天津、长春、沈阳、成都。7个独资公司中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TMCI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京广中心丰田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 TMFCN 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国贸大厦。两所公司均处于北京商业核心地带CBD。南边的国贸中心和北边的京广中心是北京现在CBD的标志性建筑。中央商务区即CBD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枢它是城市的功能核心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商业等高度集中它交通便利人流、车流、物流巨大它白天人口密度最高昼夜间人口数量变化最大它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地价最高它高楼林立土地利用率最高。 其它日本汽车企业也是如此又例如本田公司在广州建立的广汽本田公司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四、日本汽车制造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日本汽车制造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也是日本制造业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战后日本经济的强大得益于制造业的发达。由于注重发展制造业日本克服了自然资源贫乏的不利条件确立了制造业大国的国际地位“日本制造”也获得“高品质”的美誉。然而近年来“日本制造”的光环开始变得暗淡。针对日本产品质量问题的投诉呈上升之势就连刚荣登世界汽车业“王位”的丰田公司也陷入召回事件。如何维护“日本制造”曾经有过的盛誉成为走出国门的日本制造业面临的新问题。这也是日本汽车制造企业在中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不可否认日本汽车制造企业在中国生产的汽车以及他们在中国的战略目标的确有其独到之处正如日本汽车制造企业在日本国内市场日趋饱和、欧美市场可开拓性日益降低的情况下明智的选择了中国这个刚刚起步并且潜力十足的新兴市场。然而就在日本汽车制造企业在中国欣欣向荣地发展的同时同海外生产和销售额的上升相比“日本制造”的声誉却在下降对日本产品质量问题的投诉近年来明显上升。客观而言经营海外生产基地的确要面对很多新问题诸如企业如何融入当地社会如何保障海外生产基地所需各类人才如何确保当地生产的产品质量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质疑和投诉等等。对于走出国门的日本制造业企业而言能否像对待日本国内消费者那样对待所在地以及出口对象国的消费者能否像开创日本产业品牌的老一代创业者那样谦虚谨慎、孜孜以求这些都是保持“日本制造”良好形象的关键。客观地看经济全球化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降低成本和价格是巩固和争取更大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但是若为扩大市场份额而放松对质量的要求结果是得不偿失。 在那场被日本本国称为有辱国体的丰田的全球召回事件后日本汽车制造业企业开始举一反三弥补漏洞。日本制造业的质量管理以及投诉应对能力等或许将因丰田召回事件而进一步增强。而现在仅仅针对在华的日本汽车制造企业来说他们已经对这次召回事件做出了相应的反应已经将如何从既有市场的价格战争中挣脱出来做出富有特色的产品提高非价格竞争力作为研究课题而提上日程。加上现在发生的日本大地震使中国部分地区制造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也加速了日本制造业包括日本汽车制造企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要知道日本汽车制造企业之前一直把核心技术留在本国而在经历过这次大地震后日本目前最大的汽车制动系统原厂供应商ADVICS株式会社宣布成立ADVICS汽车制动系统中国研发中心。几乎同一时间日本最大通信机箱机柜制造商日东工业株式会社也宣布增资中国将中国公司注册资本从120万美元追加到1550万美元。 这些被业界解读为日本正加速将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信号。而与以往不同一直被日本视为“高度机密”并“密闭”起来的核心技术部分或将随之转移到中国。 这一切都只是外界的猜测但是这也许就是未来日本汽车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五、日本汽车制造企业对我国的启示 从日本汽车制造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应该学习日本的自主创新的精神。而从日本汽车制造企业在我国发展的历程来说我们不仅应爱学习他们那种先进的经营理念而更重要的我们还要从中吸取到一些教训比如针对丰田公司的召回事件我们不仅要关注对我么自身的影响还要设身处地的想到应对的策略这对我们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有着相当大的意义。如果正如外界所推测的那样日本汽车制造企业会把自身的核心技术带到中国那么这就对我国有着重大意义也表明我国不再是劳动力输出国以及国际市场了这将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1. 东京是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产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

2. 东京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包括金融、保险、地产等。

3. 制造业方面,东京也有一定规模的汽车、电子、机械等产业。

4. 东京的高科技产业发达,包括IT、通讯、生物科技等领域。

5. 东京的旅游业也非常发达,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二、东京都产业结构的启示1. 服务业的发展:东京的服务业发达,对我国启示是要加大服务业的发展力度,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

2. 高科技产业的培育:东京的高科技产业发达,这对我国启示是要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

3.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虽然东京的制造业规模不如过去,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制造业产业。

我国应加大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力度,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

4. 旅游业的发展:东京的旅游业发达,对我国启示是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对东京都产业结构的借鉴1. 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

2. 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

3. 加大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力度,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

4. 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尾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效借鉴东京都的产业发展经验,加大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力度,将有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希望我国能够在产业发展中不断创新,提升实力,走向世界。

五、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1. 东京市作为日本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拥有发达的金融、保险和地产服务业。

这些服务业的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2. 除了服务业,东京市也拥有着一定规模的制造业。

虽然近年来制造业在东京的比重逐渐下降,但该地区的汽车、电子和机械制造依然不可忽视,这也为东京市的经济增长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日本汽车产业“整零”关系演变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汽车产业“整零”关系演变对我国的启示
日 本汽车产业 “ 整零’关系演变对我国的启示 ’
口 陈 燕春 王 琨
摘 要 :本文从产权 控制 和资产专用性角度 出发 ,探究 日本 汽车产业 链 中,整 车组装企业 与零 部件 分包商 之间 的关 系。对 日本汽 车产业发展历 程演变及 “ 整零”关 系变 化过程 进行 了 回顾 ,重点研 究 了 日本汽 车产业 目前 的 “ 整零 ”关
土特 色 的 ,金字 塔型垂 直 系列 分工 协作 体 系 ( 1 。在 该 体 系 中 , 图 )
业通过将其企业 内部的纵向一体化 模式 外化 为市场 范 围内 的纵 向一体
化模 式 ,最 终形 成了 具有 日本 特色 的分 层 塔 式 “ 零 ” 关 系 模 式 。 整
第二 阶 段 ,二 战 后 至 2 0世 纪
外包 企业不 仅可 以为丰 田公 司专制
产 品 ,同时 也可 以为 多家整 车 企业 进 行 资 产 专 用 性 投 资 。14 93年 日 本 商工 省根据 丰 田对整零 关 系调整
的经验 ,以法令的形式将这种塔式 结 构 确 定 下 来 :子 公 司 围 绕 母 公 司 ,次级 子 公司 围绕下级 公 司 ,子 公 司和 次级子 公司 的生产 必须 以母
供 的产 品质量 的好 坏 ,直接 影响 着
下游 整车 企业 的技 术水 品与成 本 高
作 、合资 、贴牌 产 品 出 口等 多样 化
方 向 。2 0 0 0年 日本 海 外 整 车 年 产
前的起步阶段 。受政府产业政 策保
护 ,以及军 用需 求拉 动 , 日本 国有 整 车 企 业 逐 步 建 立 起 来 ,13 93年
过程 ,最终形 成 了 整 车企 业 与 零 部 件企业之间有 组织的分 层转包体制 。

日本汽车产业海外拓展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汽车产业海外拓展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汽车产业海外拓展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日本汽车产业长期以来在海外拓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面对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仍需制定更加精准的战略。

本文分析了日本汽车产业海外拓展的策略,并探讨了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结合中国市场的特点,提出了对日本汽车产业的启示和建议,同时也指出了应对中国市场挑战的策略。

通过加强合作,日本汽车产业可以借鉴中国市场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汽车产业的挑战,助力日本汽车产业在海外拓展取得更大成功。

加强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也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实现互利共赢提供更多机遇和可能。

深化日本汽车产业与中国市场的合作,将为双方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合作机会。

【关键词】日本汽车产业,海外拓展,中国市场,发展历程,崛起,市场表现,挑战,合作,经验,全球汽车产业1. 引言1.1 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最早的日本汽车制造厂商是日产汽车公司,成立于1933年。

在二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日本政府的支持和日本企业的努力,各大汽车厂商纷纷崛起,如丰田、本田、三菱等。

这些汽车厂商不断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国内外市场,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汽车品牌。

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成熟期的漫长历程,积极适应市场变化,不断完善自身,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不断推进,日本汽车产业也在不断调整战略,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中国汽车市场的崛起中国汽车市场的崛起是近年来全球汽车产业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汽车市场逐渐成为全球汽车制造商争夺的焦点。

根据国际机构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销量和产量连续多年居于全球首位。

中国汽车市场的崛起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从汽车制造到零部件供应商都受益匪浅。

中国汽车市场的崛起不仅带来了商机,也带来了挑战。

日本汽车产业海外拓展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汽车产业海外拓展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汽车产业海外拓展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日本汽车产业是世界著名的汽车制造大国,其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本文通过分析日本汽车产业现状和中国汽车市场潜力两个方面,探讨了日本汽车产业海外拓展战略、日本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中国市场对日本汽车产业的影响以及日本汽车产业应对中国市场挑战的策略。

根据研究结果,总结出了日本汽车产业海外拓展的成功经验和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为日本汽车产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中日汽车产业的合作与共赢。

【关键词】关键词: 日本汽车产业, 海外拓展策略, 中国市场, 发展, 挑战, 启示, 成功经验, 展望未来1. 引言1.1 日本汽车产业现状日本汽车产业是世界知名的汽车制造业之一,拥有丰富的技术实力和优质的品牌声誉。

日本汽车制造商包括丰田、本田、日产等知名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着很高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日本汽车产业以其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而著称,不断引领着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

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其长期以来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和对品质的高度要求。

日本汽车制造商在汽车设计、制造工艺、节能环保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让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

日本汽车产业的供应链也非常完善,从零部件到整车的生产都有着高效的组织和管理体系,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和高性能。

日本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推动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其技术实力和品牌形象为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日本汽车产业迅速发展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才能保持竞争力和持续发展。

1.2 中国汽车市场潜力中国汽车市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汽车市场不断扩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3亿辆,汽车消费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

日本新能源汽车战略转型对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日本新能源汽车战略转型对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日本新能源汽车战略转型对中国的挑战与机遇目录一、内容概括 (1)二、日本新能源汽车战略转型的背景与目标 (1)1. 日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 (3)2.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全球趋势 (4)3. 日本新能源汽车战略转型的目标与措施 (5)三、日本新能源汽车战略转型对中国的影响 (6)1. 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压力 (8)2. 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启示 (9)3. 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挑战与机遇 (10)四、中国应对日本新能源汽车战略转型的策略 (10)1. 加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与创新 (11)2. 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与法规环境 (12)3.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13)五、结论与展望 (14)1. 日本新能源汽车战略转型对中国的影响及挑战 (15)2. 中国应对策略的成效与展望 (16)3. 对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18)一、内容概括本文档主题为“日本新能源汽车战略转型对中国的挑战与机遇”,主要探讨了日本新能源汽车转型的背景和趋势,以及这一转型对中国的影响和挑战。

文档将分为几个部分进行阐述。

概述日本新能源汽车战略转型的背景和原因,包括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日本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推动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因素。

分析日本新能源汽车战略转型的具体内容和方向,包括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策略。

探讨日本新能源汽车战略转型对中国构成的挑战,主要包括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竞争的升级以及可能影响中日两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等方面的问题。

探讨日本新能源汽车战略转型对中国带来的机遇,包括学习借鉴日本先进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促进中日两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等方面。

二、日本新能源汽车战略转型的背景与目标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在遭到严重战争破坏,陷于瘫痪边缘的基础上,迅速恢复和发展,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实现了经济的崛起。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是一个很好的启迪,本文主要从产业政策和企业制度这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日本经济产业政策企业制度启示一、引言众所周知,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之上经历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问就实现了经济腾飞。

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的产品已经横扫英国摩托产业.超越了汽车大国美国。

在钟表、摄像机、光学仪器行业抢夺了钟表王国瑞士的市场。

总之,日本在很短时间内就爬上了国际社会金字塔的顶端。

很多人一直在思索日本到底是以什么方式或是靠什么手段来实现经济腾飞的。

今天,我国正值经济飞速发展期,研究战后日本发展的问题对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诚然,日本经济的腾飞发展与二战后欧美各国对其提供的各种援助是密不可分的,亚洲两场局部战争的爆发也促进了日本战后经济的复苏步伐。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日本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对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最根本的作用。

二、超赶型的产业政策(一)日本产业政策的特点以产业政策为中心,运用各种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全力扶植战略产业和大企业的发展,使之以强劲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赶超欧美经济大国的长远战略,这是日本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通过全力扶植各个时期战略产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享用后发利益,一举实现百年来赶超欧美工业大国战略目标的根本手段。

在战略产业选择方面,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的经济学原理,依照比较收入弹性值、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率三大基准,优先确定扶植钢铁、石油化学、合成纤维、汽车、产业机械、家用电器和电子设备等重化工业。

此,在技术引进时,要从总体上对自己国家的生产要素现状、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吸收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虑,突出重点,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适用的先进技术;要明确社会经济发展的日标,根据本国同情和社会经济条件,全方位地选择适用的关键技术。

日本汽车产业海外拓展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汽车产业海外拓展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汽车产业海外拓展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日本汽车产业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汽车行业的领头羊,其拥有着极其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影响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化,日本汽车产业也开始加大对海外市场的拓展力度。

特别是对中国这样的汽车消费大国,日本汽车产业更是积极调整战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

本文将探讨日本汽车产业海外拓展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希望能为相关企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日本汽车产业海外拓展的策略主要包括市场定位、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合作伙伴关系和营销策略等几个方面。

市场定位是日本汽车产业拓展海外市场的首要考虑因素。

日本汽车企业在海外市场上,通常会对当地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制定相应的产品定位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他们还会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竞争状况等因素,制定相应的销售策略,以确保产品在当地市场上的竞争力。

品牌建设是日本汽车产业在海外市场拓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日本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得益于日本汽车企业对品牌形象的精心打造。

他们在全球广告、赛事赞助、产品包装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使自己的品牌在全球市场上具有很高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在中国市场上,日本汽车企业也将品牌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加大广告投入、选取知名人士代言等方式,加强自己在中国市场上的品牌影响力。

技术创新是日本汽车产业海外拓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日本汽车产业一直以来都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他们通常会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自己的产品中,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在海外市场上,日本汽车企业也会注重对当地的市场技术需求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将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当地的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开发出适合当地消费者的产品。

合作伙伴关系是日本汽车产业海外拓展的另一个重要策略。

日本汽车企业通常会与当地的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当地市场。

在中国市场上,日本汽车企业也会积极与当地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欧美日汽车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欧美日汽车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欧美日汽车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启示汽车工业一直被公认是具有高度产业关联性的产业,很多国家将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

汽车产业的发展既能推动本产业与相关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又能给国内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用同时,汽车产品在2003年首次超过IT产品,成为全球贸易量第一大类产品。

由于汽车产业在一国经济发展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各国都积极采取一系列的产业扶持和保护政策,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出口。

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代表汽车工业水平的轿车产品开发能力。

与国外高水平汽车开发技术相比,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产品开发的组织体系和人员、产品开发的组织治理工作、产品开发技术等方面。

因此,讨论欧美日韩的汽车业发展对我国汽车业的做大做强有着莫大的意义!美国汽车工业从20世纪开始,它不仅拥有全球规模最大、傲居“世界500强”前列的最强有力的民间企业——通用汽车公司,更拥有以发明福特生产方式而蜚声全球的亨利·福特创立的福特汽车公司,还拥有以生产大众化车、微型货车和吉普车为主,名列美国汽车行业第三位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这三大汽车集团占据着全美汽车市场95%的销售份额,并对世界汽车行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战后美国实行“大量生产方式”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极低的生产成本迅速将福特汽车公司推向世界汽车工业的前沿。

大量生产方式的关键不仅在于连续移动的组装线,而是零件具备全部的、连贯的互换性,且相互连接非常方便。

在劳动力、组织结构、生产工具、产品等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自1955年以后起,美国在世界汽车市场中所占份额逐渐开始下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50年代中期以后,大量生产方式已在欧洲甚至世界各国普及,美国汽车以往具有的竞争优势已不复存在,表明大量生产方式已不再支撑美国在世界汽车工业中的领先地位。

欧洲也是汽车工业的发祥地,欧洲汽车工业以其精细的做工、典雅而新潮的独特造型、大胆采用最新世界先进技术而著称。

中日汽车产业海外发展的差异比较与几点启示

中日汽车产业海外发展的差异比较与几点启示

中日汽车产业海外发展的差异比较与几点启示【摘要】中日汽车产业在海外发展存在着诸多差异,从市场规模、品牌知名度、战略规划、技术创新到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差异。

本文通过对中日汽车产业海外发展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一些启示:一是借鉴日本汽车企业成功的经验,学习其高效管理和产品质量控制方法;二是加强中国汽车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发展;三是拓展中日汽车产业合作的新领域,共同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通过对中日汽车产业海外发展的差异比较及启示,可以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中日汽车产业、海外发展、差异比较、市场规模、知名度、海外战略、技术创新、国际竞争力、表现、经验借鉴、技术创新能力、合作拓展。

1. 引言1.1 概述汽车产业海外发展的重要性汽车产业是各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全球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汽车产业海外发展变得愈发重要。

海外市场的扩张不仅可以带来更多销售收入和利润,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

对于中日两大汽车产业而言,海外发展更是不可或缺的战略选择。

在全球市场上,汽车产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国汽车企业都在竞相争夺市场份额和资源。

海外市场的开拓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海外发展,企业可以实现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拓展销售渠道,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在这样的背景下,比较中日两国汽车产业在海外发展的差异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日两国在汽车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和潜力,但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和策略却存在一定差异。

通过比较中日汽车产业的海外发展,可以发现彼此之间的优劣势,在经验交流和学习的基础上,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深入研究中日汽车产业海外发展的差异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全面升级。

1.2 提出中日汽车产业海外发展的差异比较的话题中日汽车产业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各有特色,两国汽车产业的差异比较也备受关注。

日本幼稚产业保护政策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启示

日本幼稚产业保护政策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启示

日本幼稚产业保护政策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启示幼稚产业是一种起步较晚、竞争力不强、具有战略性和技术性的产业。

而日本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它曾在幼稚产业保护政策方面实现了成功。

以日本的汽车产业为例,当初由于起步较晚,竞争力不强,因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幼稚产业保护措施。

首先,政府对汽车产业进行了重点扶持,包括资金支持、技术研发等方面。

其次,政府通过加强对外贸易的管制、限制进口汽车的数量、提高关税等手段,保护了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建立了政府-企业-大学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了技术和人才的培养及技术的不断创新。

这些幼稚产业保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汽车产业的发展,使得日本汽车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一张强大的名片。

而这种保护政策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同样可行。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资金支持,从而推动技术研究与开发。

其次,政府应该对进口新能源汽车实施相应的限制性措施,加强对国内厂商的保护,引导消费者购买国产新能源汽车。

此外,还需要通过政府-企业-大学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技术和人才的培养。

正是这些措施的实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和趋势变化中,实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崛起的可能性。

总之,从日本幼稚产业保护政策方面所获得的成功经验与启示,可以发现保护幼稚产业政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可行性。

政府应加大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扶持与保护,推动该行业的健康发展,迅速完成产业化。

同时,企业也应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推动下,加快技术研发的步伐,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只有政府和企业齐心协力,才能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作者梁鹏达20110430517(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提炼出日本汽车产业发展的主线,并挖掘其中日本汽车产业腾飞的关键点,最后结合我国汽车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英文摘要 With date collecting and analysising, This paper extractsthe main line of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industry in Japan,and excavates the key points to take off of Japanese auto industry, finally puts forward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s with China's actual situationof automobile development.关键词汽车产业日本中国1、背景介绍以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将内燃机为驱动发明出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为起点标志,至今,汽车产业已经历过了120多年的历史。

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上许多产业都经历了从弱小到强大再到逐步衰落甚至消亡的生命发展周期。

然而,汽车产业却依旧长盛不衰,屹立于世界工业领域,并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作业,促进了与其相关的钢铁、石油、机器制造、公路、住宅等诸多产业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汽车产业战略重组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技术创新成为获得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制胜关键。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汽车工业该如何发展,又该如何迎接国际挑战。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50年前期日本汽车市场主要充斥着欧美国家生产的汽车。

1960年时,日本汽车年产量仅为16万辆,远远低于同时期美国和西欧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产量。

然而仅仅过了7年时间,日本汽车年产量就奇迹般达到300万辆,超过欧洲各主要汽车生产国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到1980年,日本汽车年产量达到1100万辆,超过美国坐上了世界汽车生产的头把交椅,日本终于成为美国和欧洲之后世界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

因此对日本汽车产业的研究和借鉴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历史2.1第一阶段 1904年至二战前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受政府产业政策保护以及军用需求拉动,日本国有整车企业逐步建立起来,1933年日产汽车成立,1937年丰田汽车成立,但国有整车企业力量非常弱小,产品结构以军用卡车为主,该时期日本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后期外包零部件企业已经能够为卡车制造商提供所有的自制零部件。

2.2第二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日本汽车企业在该时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20世纪80年代汽车产量达到1100万辆,产品结构由以卡车为主转为以轿车为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家庭轿车得到迅速普及,日本进入汽车化时代。

该时期零部件工业经历了一个从融合到集中的过程,最终形成了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之间有组织的分层转包体制。

2.3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全球化阶段该阶段是日本汽车产业成熟期,也是其转型阶段。

汽车产业海外活动由原来单纯的整车出口转向直接投资、技术合作、合资、等多样化方向。

2000年日本海外整车年产700万辆。

同时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美国、欧洲、亚洲建立跨国公司,实现了日本汽车国外本土生产零部件。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日本汽车工业遭到惨痛冲击。

自1997年8月起,日本汽车产量在连续十几个月下降。

为摆脱危机,拯救日本汽车产业,汽车企业开始加大研发投入,探索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新型环保车开发,日本汽车产业逐渐复苏。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汽车产业快速扩张生产规模,控制成本,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营销作用。

在产品设计更加符合现代人、社会及环境发展需要,实施技术创新和管理革新,丰田营业额逐步超过福特和通用,成为全球第一。

3、日本汽车产业的现状3.1 产能旺盛:在1990年产能达到1348万辆的顶峰之后,日本汽车生产曾经进入低迷期。

但是进入2000年以来,其产量稳步攀升,平均年增幅超过2%。

据来自世界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统计,日本汽车产量从06年开始,已经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

07年日本汽车产量1160万辆,同比增长1%,产值超过21万亿日元,同比上涨7%。

同时日本也是全球最大的乘用车生产国,07年其乘用车产量接近1000万辆,中国以640万的产量紧随其后。

08年日本汽车产量微降,达到 1156万辆。

2009年,日本国内汽车产量为793.4516万辆,33年来首次跌破800万辆水平。

虽然产量有一定的下滑,然而,就整个世界汽车行业产能而言,日本仍雄居世界前列。

3.2.国内市场接近饱和:2007年,日本国内汽车销量(新车加旧车)共计1288.4万辆,千人汽车保有量接近600辆,日本国内汽车市场已经进入饱和期。

这也导致日本汽车国内需求量连年下降。

日本国内汽车需求量在2000年达到顶峰之后,开始出现下滑,2007年下滑趋势更是明显。

2009年,日本国内汽车销量比上年下降8%,降至429.76万辆。

这是近32年来的最低水平,之前的最低记录是1977财年的约423万辆。

新车销量和二手车销量都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日本的市场空间十分有限,尤其是新车需求量已经进入了饱和期。

日本二手车销售量超过新车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从此以后,日本二手车销量与新车销量的比值在波动性上升。

到2007年,这一比值已从98年的1.35上升到1.41。

虽然与新车市场相比,二手车市场较为活跃,但是近十年日本二手车市场的发展并不容乐观。

近几年,日本二手车销量一直稳定在800万辆左右,同比增幅除了在2000年达到3.55%、2005年达到1.31%外,其余年份基本上呈现负增长,或者零增长。

3.3.出口优势明显:日本的汽车产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日本国内汽车消费市场却并不活跃。

其汽车产品应该主要依赖海外市场,事实上,自知国内市场狭小的日本人从汽车工业起步不久,就把开拓海外市场作为了发展目标。

日本汽车的出口量从 1970年开就已经占据其总产量的50%以上,三十年这一比例一直在保持着上升趋势。

2007年,日本汽车出口量占到产量的56.5%。

虽然和同样以出口立命的韩国70%的比例无法相比,但是654万的出口总量已经超过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德国两百万辆。

08年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的汽车工业都造成了不小冲击,日本汽车工业也受到很大影响,产量微降、国内市场全面萎缩都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日本汽车的出口量在08年却依然保持增长,达到672万辆,增幅3%。

日本汽车强大的出口优势可见一斑。

2009年,日本共出口汽车361.6168万辆。

日本继续牢牢地保持着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的地位。

3.4汽车工业经济贡献:汽车产业作为日本的支柱型产业在解决就业、出口创汇、拉动相关行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来自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日本制造业设备投资额为76237亿日元,其中汽车工业的投资额为15816亿日元,占总量的 20.7%,远高于电子设备、钢铁等行业;2007年日本出口总额(FOB价)为839300亿日元,其中汽车出口额185300亿日元,占总量的 22.1%。

日本汽车工业向来以技术先进而见长,当然技术先进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

2007年,日本制造业的研发费用是11.73万亿日元,汽车工业一项研发费用就超过2万亿,达到总量的19.2%,是所有制造行业中最高的。

在就业方面,汽车工业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007年日本在登记的就业人口是6382万人,其中汽车及汽车相关产业就业人口为501万人,占总量的7.9%。

日本汽车的赋税也是相对较高的。

与机动车相关的各项税收自1954年启动第一次道路建设5年计划并建立道路专用财源制度以来,迄今为止经历了多次提高税率和开征新税的过程。

目前,针对机动车征收的税共有9种,用户承担着高额的机动车相关税负。

机动车用户除年均14万日元的税额外,还要负担收费道路使用费、汽车保险费(强制性和可选择的两种)、回收再利用费、检修保养费等多项高额费用。

根据日本财务省2007年度的原定预算,机动车用户承担的税金总额预计达到89920亿日元,约占国家总税收(95.5万亿日元)的9.4%。

3.5.新能源的使用:2008年9月份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日本汽车产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日本汽车在本国和国外的车辆销售都有很大的下降,各企业被迫减产,以减少库存。

2009年2月,同比下降了50%。

在此之后,库存有所进展,与上年同期相比,它的降幅逐步的收窄。

与生产数量相同,销量也是大幅度下降,2009年3月份达到了同比下降25%这样的水平。

由于政府方面对汽车产业出台了一些支持性的政策获得了成效,从4月以后销量的下降幅度逐步收窄。

2009年8月份的新车销量同比降幅7月份是负5.2%.面对汽车产量、销量和出口的减少,日本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性政策。

积极推动新能源的开发与运用,如对环保型车辆对汽车重量税和购置税采取了减免措施,对环保车(包括有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清洁柴油车、混合动力车、天然气汽车)汽车重量税和购置税全免。

另外,为环保车辆的发展提供支持性的措施,对于购置环保车的顾客给予财政补贴。

在日本,普通车获得10万日元,小排量车可获得5万日元的补贴。

这样的一种补贴制度,不光是针对乘用车,对于货车、客车,只要达到相关的排放标准和油耗标准,都可以获得相应的补贴。

4、日本汽车产业发展的原因4.1资源要素:先天性缺乏自然资源,日本不具备充足的自然生产要素,无法与美国及许多欧洲国家相匹敌。

汽车产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并且产业的发展能够带来可观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应。

从日本国情出发,发展汽车产业顺应了发展需要,同时满足日本自身产业发展特点。

4.2生产要素:日本拥有大量训练有素的工程师和较高素质的生产工人,其人力资源优势明显。

4.3产业集群与区域专业化:日本汽车产业的产业聚集和区域专业化现象明显,且主要集中在日本东海沿岸以横滨为东北端、以名古屋为东南端的区域。

4.4.现代公司制度和现代管理制度:日本汽车产业极力推动企业内部和整个行业的创新,除了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新车型、新技术、新材料、新设计也不断破壳而出,同时制度创新也紧跟前进的步伐,并推动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

4.5需求方面:60年代日本国内汽车爆发性的需求增长,为汽车业的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日本存在明显的“双元需求结构”(由于地区差异造成的先进与落伍的多种需求),且国土狭窄造成居住拥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