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客夜与故人偶集

合集下载

客夜与故人偶集 (戴叔伦)原文及赏析

客夜与故人偶集 (戴叔伦)原文及赏析

客夜与故人偶集 (戴叔伦)原文及赏析客夜与故人偶集 (戴叔伦)原文及赏析客夜与故人偶集,当筵独酌,紫烟袅袅,金炉涓涓。

笑书神仙不寄,春结他时。

渐见苍生人事,两情犹是,凄凉尽处,分已成悲。

栏畔红袖低垂,露珠如豆。

罗带柳丝,燕钗蝶指。

愁若青青柳岸,寂寞比黄昏,此会渐如,昙花一现。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通过描绘一个夜晚客人与故人的相聚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

首句“客夜与故人偶集”,写出了诗人身处客人之中,偶然与故人相会的情境。

接下来的描写“当筵独酌,紫烟袅袅,金炉涓涓”给人一种幽静的氛围,似乎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夜晚的场景中。

诗中的“笑书神仙不寄,春结他时”描绘了诗人常常与故人共饮欢笑,但心中的思念却不断积累,像春天结出的果实一样。

下一段“渐见苍生人事,两情犹是,凄凉尽处,分已成悲”,表达了诗人在客夜中回首过往,对于俗世的种种感叹以及对故人的眷恋之情。

“渐见苍生人事”指的是诗人经历了岁月的长河,看到了人间冷暖荣辱。

“两情犹是,凄凉尽处,分已成悲”则表达了诗人与故人之间的异地恋和无奈之情,情感沉重而凄美。

最后两句“栏畔红袖低垂,露珠如豆。

罗带柳丝,燕钗蝶指。

愁若青青柳岸,寂寞比黄昏,此会渐如,昙花一现”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心中的离愁别绪。

红袖低垂,罗带柳丝,燕钗蝶指等形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落寞和思念之情。

最后的“愁若青青柳岸,寂寞比黄昏,此会渐如,昙花一现”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相聚的短暂和离别的长久,读者在诗中感受到了浓烈的离别之情。

整首诗虽然字数不多,但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对比营造出浓烈的离愁别绪。

读者在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纠结和无奈,亲身体验到了那个夜晚客人与故人的相聚和离别的瞬间。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考点解读】古代诗歌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

【命题角度】古代诗歌鉴赏由两个小题构成,一个单选题一个主观题,单选题侧重于考查综合鉴赏诗歌内容,而主观题主要考查形象、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等内容。

近期的高考模拟试题中,诗歌取材范围主要以唐宋作品为主,宋代诗歌备受青睐。

因此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

分题材对诗歌鉴赏进行备考,明确各题材的主题内容和情感方向,规范各考点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方法点睛】(一)解读形象、情感。

解读形象情感,先要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形象,再结合诗句分析所咏形象的基本特征,再指出所塑造形象的意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读诗歌的形象、情感,通常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从题目序言切入,有的题目序言中点明事件的时间、地点、写作缘起等;从关键的标志性、暗示性词句入手;从背景、作者切入,比如宋代的很多诗词都与破碎山河相联系等;从具体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动作等方面切入,具体细节具体分析能发现抒情主体的情感变化等。

具体解答时一般的答题模式: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意境。

分析意境就是先描述一番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再用概括的语言总结出其整体上的特色(如氛围特点“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给人的感受,当然意境的分析离不开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鉴赏语言。

如果是“炼字炼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应首先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然后指出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并分析其效果,必要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020版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集训18 古代诗歌阅读—题材训练 含答案解析

2020版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集训18 古代诗歌阅读—题材训练 含答案解析

专题集训18古代诗歌阅读——题材训练咏史怀古诗1.(2018·广东佛山高三二模,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9分)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①山居张榘②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

满袖尘埃推不去。

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都被儒冠误。

十载重来漫如许。

且尽清樽公莫舞。

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①陈氏:指南北朝时期南朝的陈国,建都南京。

②张榘:南宋后期词人,做过两任小官。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词题表明,作者此行是受上方差遣外出,并在南朝陈国的旧居处有感而写词题记。

B.首句写途中路过的一处场景:小桥跨溪树木掩映,秋风吹起落叶飘零,静中有动。

C.第二句以“羞涩”写出了深秋菊花枯萎垂头的萧索,也写出了作者一身风尘的难堪。

D.马踏浓露几句写清晨赶路,鸡声方起淡月未尽,写出了村路的寂荒与心境的寂寥。

解析:C “‘羞涩’……写出了作者一身风尘的难堪”错。

应为:“羞涩”既写出此黄花经过一夜浓霜摧打,尚未抬起头来,似乎有些羞答答、苦涩涩的神态,同时又恰好表现出词人此时羞愤苦涩的心情。

(2)尾句“万感天涯暮”中的“万感”,在本词中包含哪些内容?(6分)解析:词的上片写深秋早晨的情景,“西风乱叶溪桥树。

秋在黄花羞涩处”写出了词人对自然界秋风萧瑟的悲秋之感。

“马蹄”三句,将几个各不相干的景物,组合起来构成一幅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图画。

表达了词人自己凌晨即起荒村奔波的孤寂落寞之感。

上片写词人一路所见,下片则是词人到达陈氏山居之后所发的感慨。

时隔十载,旧地逡巡,然物是人非,怎能不引起“身名都被儒冠误”的强烈感慨!“且尽清樽”与上片“推不去”相呼应,表现出作者无可奈何,以酒解忧,聊以自慰的情态。

“公莫舞”之“公”。

乃指官场得势者,“六朝旧事”三句表明词人似乎已预感到了宋朝将重蹈六朝覆辙的历史命运,因而在这里借咏史抒发时事之感。

所以“万感天涯暮”,不仅指从清晨到日暮的时间的流逝,而且包括了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对那些官场一时得意的小人的讽刺警告,对国家命运以及个人前途的忧虑担心,以及对自己被“儒冠误”的无言的哀叹。

2020版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集训19 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 含答案解析

2020版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集训19 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 含答案解析

专题集训19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一、单首鉴赏1.(2018·广西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

(9分)送李录事兄归襄邓刘长卿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C.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解析:B B项,“借景抒情”理解错误。

这里应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居无定所的蓬草。

(2)诗的颔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解析:颔联中诗人用“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这些浅显的语言描写了在战乱后,和自己有相同际遇的朋友相逢。

自己与朋友均已老去,青春和青春的锐气在战乱流离中已消磨尽。

“相逢征战后”流露出朋友相逢的喜悦之情,“白首”“青春已过”流露出对时光飞逝,青春岁月流逝的感慨,“征战”“乱离”表达了对社会战乱动荡、个人身世坎坷的痛苦之情。

答案:①诗的颔联运用较通俗的语言,说年老的时候在征战后相逢,青春早已在乱世中离去,承首联“多难”二字,又与结尾的“恨无穷”遥相呼应;②在战乱流离中,青春不再,青春的锐气也早已消磨尽,抒发对青春岁月流逝的感慨;③同时也发出了对社会动乱的悲叹,个人身世坎坷,社会战乱动荡,诗人的痛苦充溢于诗句之中。

2.(2018·云南师大附中第八次月考,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9分)落花①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考点集训 古代诗歌的整体阅读(解析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全国)

【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考点集训 古代诗歌的整体阅读(解析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全国)

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考点集训01 古代诗歌的整体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韵和慎詹事述上元宵会之欢寄诸同舍之什杨亿休沐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

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

月上珠帘侵座白,霜飞碧瓦透衣寒。

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题目明确点出了写作这首诗的情境和原由,以及唱和酬赠的对象。

B.在蜡烛上刻度数,烧烛以计时,诗中用“刻烛”来表现众人诗才之敏捷。

C.“侵”和“透”两字含蓄地描绘了夜已渐深、曲终人散后诗人的清冷心境。

D.“铜壶漏彻东方曙”与唐代诗人罗隐的诗句“铜壶漏报天将晓”意思相同。

[答案]C[解析]“诗人的清冷心境”错误,与诗意不符。

“侵”和“透”都含蓄地描绘了夜深天冷,人们畅饮通宵的场景,并没有表现曲终人散的清冷心境。

2.本诗是如何表现“欢”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首联叙述元宵佳节,休假饮宴的背景,“欣”字体现了参加夜宴之前的欢乐心情;②颔联正面描绘了饮酒歌舞、吟诗作赋的欢乐场景;③最后两联描述宴会一直延续至天明,人们虽离去,但意犹未尽,侧面表现了聚会之欢。

[解析]首联“休沐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写放假碰上了元宵节,宴会持续了很久,叙述元宵佳节,休假饮宴的背景,“欣”是“高兴”的意思,表达了参加夜宴之前的愉快心情。

颔联“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写了人们不停地跳舞,很多人都已经醉了,众人才思敏捷吟诗到黑夜将尽,正面描绘了饮酒歌舞、吟诗作赋的欢乐场景;最后两联“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写天都快亮了,回来的人都没有玩得尽兴,描述宴会一直延续至天明,人们虽离去,但意犹未尽,侧面表现了聚会之欢。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阅读 诗附答案解析(高三语文复习)

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阅读 诗附答案解析(高三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诗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

②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遇赦北归,诗人回想自身遭际,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

C.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D.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

2.诗的颔联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干戈王中①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

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

鹡鸰②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

安得中山千日酒③,酩然直到太平时。

注:①王中南宋末诗人。

②鸰:一种嘴细、尾、翅都很长的小鸟,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呜叫起来,寻找同类。

语出《诗•小雅•棠棣》。

③中山千日酒:传说中山有人造的酒,饮后能醉千日。

泛指美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一般泛指战争,暗示了诗歌表现的环境特点。

B.首联点题,“欲何之”暗示了战乱波及范围之广,而诗人自己也一事无成。

C.颔联以王粲和杜甫自比,表明其颠沛的行踪和忧伤的情怀与他们完全一样。

D.全诗充满着满腔的悲愤之情,但文字读来较为轻淡,情感表达比较委婉。

2.诗的最后两联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醉后赠张九旭①高适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②?【注】①张九旭:张旭,因张旭排行第九,故称张九旭;盛唐时期杰出的书法家,以草书著称,人称“草圣”;又喜饮酒,与李白等合称“饮中八仙”。

高适作为后生晚辈,这首赠张旭之作,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入长安与张旭相见共饮醉后所写。

唐诗赏析-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赏析-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原文译文赏析

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原文|译文|赏析'《客夜与故人偶集》是唐代诗人戴叔伦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羁旅之中与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译文秋月又一次盈满,城中夜色深浓。

你我在江南相会,我怀疑是梦中相逢。

晚风吹动树枝,惊动了栖息的鸟鹊。

秋草披满霜露,伴随着悲吟的寒虫。

你我客居他乡,应该畅饮以排遣愁闷,留你长饮叙旧,只担心天晓鸣钟。

注释⑴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

⑵天秋:谓天行秋肃之气;时令已值清秋。

唐李白《秋思》诗:“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

”⑶城阙(què):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

《诗经·郑风·子衿》:“佻兮达兮,在城阙兮。

”孔颖达疏:“谓城上之别有高阙,非宫阙也。

”千重:千层,层层迭迭,形容夜色浓重。

《后汉书·马融传》:“群师叠伍,伯校千重。

”⑷会:聚会。

⑸翻疑:反而怀疑。

翻:义同“反”。

⑹风枝:风吹拂下的树枝。

宋曾慥《高斋漫录》:“南唐有画,黄头子数十枚集于风枝上。

”惊暗鹊:一作“鸣散鹊”。

⑺露草:沾露的草。

唐李华《木兰赋》:“露草白兮山凄凄,鹤既唳兮猿复啼。

”泣寒蛩(qióng):指秋虫在草中啼叫如同哭泣。

寒蛩:深秋的蟋蟀。

唐韦应物《拟古诗》之六:“寒蛩悲洞房,好鸟无遗音。

”⑻羁(jī)旅:指客居异乡的人。

《周礼·地官·遗人》:“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

”郑玄注:“羁旅,过行寄止者。

”长:一作“常”。

⑼相留:挽留。

晓钟:报晓的钟声。

唐沈佺期《和中书侍郎杨再思春夜宿直》:“千庐宵驾合,五夜晓钟稀。

”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相逢,并交代了相聚的时间、地点。

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长安),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

颔联则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实属难得。

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欣喜之中竟怀疑是在梦中相遇。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客夜与故人偶集》答案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客夜与故人偶集》答案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客夜与故人偶集》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夜与故人偶集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蛩。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偶集”是指与朋友偶然相会,太过意外以致怀疑是在梦里,这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B. 一轮圆月高挂天空,城池笼罩在重重的夜色之中,诗的首联描绘了诗人客居途中所见的画面。

C. 凄紧的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乌鹊。

这与辛弃疾诗句“明月别枝惊鹊”的内涵相一致。

D. 尾联中的“畏”字运用得当,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自己就要和友人分别的心理。

16. 题目中“客”的心理在颈联中是如何体现的?请加以分析。

【答案解析】15.C16.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秋风中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萧瑟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

(2)用典,该句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含义深刻,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表现了诗人客居中的辛酸之情。

【15题详解】C.“这与辛弃疾诗句‘明月别枝惊鹊’的内涵相一致”错误,“风枝惊暗鹊”描写秋风飒飒,惊飞了树枝梢头栖宿的乌鹊的景象,萧瑟肃杀。

“明月别枝惊鹊”描写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意境清幽。

二者内涵不同。

故选C。

【16题详解】“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蛩”描绘秋风飒飒,惊飞了树枝梢头栖宿的乌鹊,玉露冷冷,秋草里寒虫唧唧地啼泣着。

第三联所写的“惊暗鹊”、“泣寒虫”,固切时序写秋景,实寓有怀乡的悲凉况味。

“惊”、“泣”二字,含意深刻,描写乌鹊因风而惊,寒蛩因寒而泣,象征诗人的漂泊不定,如虫鸟惊、泣,写尽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

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通过这一典故,写诗人如同空中飘飞的乌鹊,绕着树枝一遍又一遍地飞来飞去,却没有可以栖息的树枝,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客居中的辛酸之情。

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模块专题二“诗歌语言题”配套检测含解析

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模块专题二“诗歌语言题”配套检测含解析

“诗歌语言题”配套检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 ①几度:几年。

②翻:反而。

③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询问年龄。

“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

“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

“惜”字,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解析:选B B项,“诧异、自责的神态”错,应该是“欣喜、惊奇的神态”。

★(2)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6分)答:解析:本题是炼字题(形容词),分两步作答:①描景象(翻译诗句);②点效果,明感情。

“寒”“暗”,写出景象凄凉。

诗人写此景正是借以渲染伤别的气氛。

这两句是描写实景,又暗写了人的心情。

参考答案:①“寒”“暗”二字客观地描写了与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烟云飘浮,显得更浓更暗;②“寒”“暗”二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伤别,心境备感凄暗;③“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展现了一幅寒冷、湿暗、凄清的老友话别图,既渲染了诗人悲凉黯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

(共6分,每点2分)[白话诗歌]自从和老友上次别后,隔山隔水已度过几年。

突然相见反而怀疑是梦,悲伤叹息互相询问年龄。

孤灯暗淡照着窗外冷雨,幽深的竹林飘浮着烟云。

明朝更有一种离愁别恨,难得今夜聚会举杯痛饮。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客夜与故人偶集》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客夜与故人偶集》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客夜与故人偶集》含答案阅读古诗,根据下面设置的情境回答问题。

客夜与故人偶集①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②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③。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④。

【注释】①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

②翻疑:反而怀疑。

翻:义同“反”。

③蛩:蟋蟀。

④晓钟:报晓的钟声。

27.小塞同学想要以本诗为素材拍摄一个微视频,情节是作者与“故人”“偶集”,当拍摄颈联的画面时,你觉得应该拍摄哪些画面?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28.小江同学欲探究作者与“故人”“偶集”时的心情,对于“相留畏晓钟”的“畏”不理解,请你为他解析。

【答案】27.应该拍摄秋风萧瑟、乌鹊乱飞、秋霜露重、寒虫哭叫等画面。

营造出秋的寒意和肃杀。

28.“畏”是害怕的意思,害怕听到钟声,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

【详解】27.本题考查诗歌情感。

第一问。

颈联“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蛩”的意思“晚风吹动树枝,惊动了栖息的鸟鹊。

秋草披满霜露,伴随着悲吟的寒虫”。

这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

画面内容有:秋风萧瑟、乌鹊乱飞、秋霜露重、寒虫哭叫。

第二问。

结合“风枝”“暗鹊”“露草”“寒蛩”可知,描写了一幅寒冷凄清的秋日乡间环境,渲染了悲凉、冷清的气氛;“惊”“泣”二字用得最传神。

惊:惊动;泣:哭泣。

晚风吹动树枝,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草披满霜露,蟋蟀如哭泣般悲吟。

“惊”字以动衬静,写出了夜晚的肃杀寂静;“泣”字运用拟人,写出蟋蟀叫声的悲凉,从而体现了夜色的寒冷凄凉。

烘托了诗人羁旅之苦闷与思乡之情。

为后文客舍偶遇故人不舍分离作铺垫。

28.本题考查炼字。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的意思是“你我客居他乡,应该畅饮以排遣愁闷,留你长饮叙旧,只担心天晓鸣钟”。

“畏”字意谓作者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这是对诗人的心理描写。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1)下列对本诗鉴赏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应题,写太阳初升,“开门鼓”响,晨光刚刚照亮了屋梁,这一描写,从细微处写时间之早。

B. 颔联写诗人起身出门所见之景,门前仍在睡觉的小狗和在窗前欢叫的小鸟,表现出清晨兴旺之景。

C. 在这样清新的环境中,诗人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心境空明,甚至连夜间都没有乡梦撩人愁思。

D. 本诗语言浅易平实,但字里行间情感丰沛,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主要风格。

(2)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诗中划线的句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对酒①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送僧往湖南刘商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袭裟。

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

(乙)送濬上人刘商木落山前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注)。

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

【注释】头陀:行脚乞食的和尚。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甲诗“闲”字写出僧人出东林乃随性而为,犹如白云无心出岫。

B. 甲诗运用光影、色彩对比,写出僧人与自然妙合无痕,富有禅意。

C. 甲诗末句僧、秋水、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D. 乙诗中的落叶、寒山与老僧构成一幅淡远萧疏的画面,诗中有画。

(2)这两首诗皆为送别诗,请简要分析二者情感的不同。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客夜与故人偶集翻译及赏析

客夜与故人偶集翻译及赏析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前言】【注释】⑴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

⑵城阙: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

千重:千层,形容夜色浓重。

⑶翻疑:反而疑心。

翻:义同“反〞。

⑷风枝:风吹动树枝。

⑸羁旅:犹漂泊。

⑹晓钟:报晓的钟声。

【翻译】又迎来了一个满月之秋夜,鳞次栉比的城楼沉浸在浓浓的月光之下。

我们不期而遇,像是相聚在江南,却让人疑心是在梦中重逢。

风吹树枝摇,惊飞起栖息的小鸟;秋草霜露重,覆盖了泣啼的寒虫。

羁旅之人好喝酒,酒醉方能解乡愁;今夜彼此开怀畅饮,真怕听到报晓的钟鸣。

【鉴赏】“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秋夜里,一轮圆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城池沉浸在夜色重重的包围之中。

诗的开头两句,一写时间:秋天的满月之夜,一片清辉;一写地点:京城长安,已沉睡在静静的深夜里了“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我们不期而遇,一起在长安相聚,却令大家疑心,是相逢在梦里。

虽身在长安,还能与江南故人偶集客舍,倒反而使人疑心起来,这莫不是在梦中相会吧。

“还作〞、“翻疑〞,感情真挚,笔底传神。

为什么会有这样动人的感情呢?因为自己离家在外,心境也是极为凄苦的。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秋风飒飒,惊飞了树枝梢头栖宿的乌鹊,玉露冷冷,秋草里寒虫唧唧地啼泣着。

第三联所写的“惊暗鹊〞、“泣寒虫〞,固切时序写秋景,实寓有怀乡的悲凉况味。

“惊〞、“泣〞二字,含意深刻,写尽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

全诗情景交融,婉转深至,韵调清美,悠然不尽。

夜深将晓,显示出异地故人相会的喜悦及友人们的真挚感情,衬托出羁旅生活的孤独、寂寞和愁苦。

他乡遇故人,是人生之一大极乐,正因为当中浸透着无尽的异乡孤寂。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方式》:虚实结合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方式》:虚实结合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方式》:虚实结合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客意
元好问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注】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客中忆二女
高启
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

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

【注】了了:了然,清楚。

两首诗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教你分析]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虚实结合。

元诗中,实写自己身处寒冷屋内、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虚写归途出现在眼前,仿佛见到儿女们在山间眺望等候父亲归来、听到了他们在计算父亲归期的情景。

高诗中,实写自己在客居他乡的长夜中,常常梦回家乡;虚写回忆中两个女儿一齐在门前等候父亲归来,想象她们在灯下依偎在母亲身旁,看着母亲缝制衣服的情景。

第1 页共1 页。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训练21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训练21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1、阅读下面呢这首诗,完成问题。

寄外舅郭大夫①陈师道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女都随郭赴蜀。

陈则留长安。

此诗是分别后作。

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

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再泛吴江①[宋]王禹偁二年为吏住江滨,重到江头照病身。

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

随船晓月孤轮白,入座晴山数点春。

张翰②精灵还笑我,绿袍③依旧惹埃尘。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第二次遭贬之时。

②张翰,吴郡人,西晋文学家,齐王司马囧执政时,任大司马东曹掾。

后知司马囧将败,又因秋风起,思念故乡鲈鱼脍,遂辞官归吴。

③绿袍,古代低级官员的官服。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既交代了被贬吴地、疾病缠身的写作背景,也照应了“再泛吴江”的诗题,还与尾联的“绿袍”呼应。

B.颔联以“碧波”“疏雨”设喻,并恰到好处地运用“输”“属”二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坎坷的无奈与不满。

C.颈联以移动的视角写景,照应了题目“泛吴江”;再以晓月孤轮、春山数点,表达了诗人泛舟时的心境。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跟踪训练22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跟踪训练22

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1) ~(2) 题。

九日①水阁韩琦②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 注 ]①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天既有登高怀远的风俗,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风俗。

②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 今河南安阳 ) 人。

北宋政治家、词人。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 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堪称官隆位显。

(1)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首七律开篇两句很好地照顾了标题,“池馆”“古榭”照顾“水阁”,“重阳”照顾“九日”。

B.诗歌第一句写出了池馆园林的荒凉,反衬了嘉客在重阳节赏菊品酒的雅兴之浓。

C.作此诗时诗人年纪已高,他从心底里服老。

尾联两句“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正是这样的心理写照。

D.诗中“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对仗工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2)这首诗塑造了如何的诗人形象?请联合首联和颔联进行剖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 (1)C 项,“从心底里服老”错,“漫有高吟力尚狂”显现出的是一种激情,能够看出诗人固然此时年纪已高,但他从心底里其实不服老。

[答案] (1) C(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安静、晚节弥坚的诗人形象。

首联两句写固然诗人住所的水阁古榭倾颓破败,但诗人其实不介怀,还快乐地在那边宴请贵宾欢度重阳,表现了诗人生活俭朴,不尚豪华。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阅读答案附赏析翻译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阅读答案附赏析翻译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阅读答案附赏析翻译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释] ①诗写故人在秋夜月满时,居然能偶集京城长安,感慨无限。

①城阙:宫城前两边的楼观,这里代指京城。

②翻:通“反”。

③风枝:风吹动树枝。

④羁旅:客游他乡。

晓钟:报晓的钟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故人相逢的环境的。

(4分)(2)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情?如何表现的?(4分(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进行简要分析。

(4)请简要分析“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畏”字的妙处。

答案:(1)①通过景物描写表现环境,故人相逢在秋天的满月之夜,京城的夜已经很深了。

②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环境。

秋风惊动枝头栖息的鸟鹊,露草里躲着唧唧鸣叫的寒虫。

(每点2分)(2)①这首诗描写了和同乡偶然聚会的情景,表现了乱世相逢悲喜交集的复杂心理。

②颔联以“还作”、“翻疑”作流水对,叙江乡故人偶集,真是难得,反而怀疑是不是在做梦;③颈联景中含情。

④尾联写欢聚对饮,长夜叙谈,并以“畏晓钟”写害怕分离时间到来作结,深刻表达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友情的深厚。

全诗心理描写真切而传神。

(每点1分)(3)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作者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4)“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

二: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分)答案: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

(意思对即可,2分)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意思对即可,3分)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答案.长、畏(2分)“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

(完整版)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

(完整版)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第05课模拟考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溪桥晚立[明]蓝智天阔浮云尽,山昏落日微。

鸟栖当野树,人语共柴扉。

岁月且云暮,乡关何处归?邻家响机杼,远客叹无衣。

1.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一、二两句从远景起笔,借助“天”“云”“山”“日”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视野开阔又略显苍茫的傍晚图景,极富画面感。

B. 三、四两句紧承上句“落日”来写,由远及近,写到了归鸟栖树和人的活动,也与前两句形成以动衬静的效果,闲适自然。

…C. 五、六两句即景生情,作者以反问手法表达了内心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情感与唐代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有相似之处。

D•诗歌前六句描景、写人、抒情相交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静谧而又祥和温馨的乡村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E.全诗起笔写景,落笔感叹,作者视线由远及近,描写了傍晚站立溪桥边的所见所闻所感,照应题目中的“晚立”二字。

2.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BD2. ①通过“邻家响机杼”来反衬自己“无衣”,抒发了漂泊天涯的凄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②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年华流逝的感慨、在外飘零的孤寂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尾联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着强调的作用,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悲苦。

【解析】L F项「哄动衬静的敢果■"不正爲不符台原诗内劭D项“祥耘品針不正确,不符合原诗内容。

去屋联匾过进廳响机杼”来反衬自己"无衣”,抒炭了漂泊天湛svtsw®人的患念之臥屋联对全诗情!S的抒发有看強遍的作用,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悲舌。

这罡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愿的题已罡诗歌的常鸯的砸目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客夜与故人偶集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这句的诗眼是哪两个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眼是“长”和“畏”。

“长”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从侧面表现了诗人的流离之苦。

“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表达了诗人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也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第1 页共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