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0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项练习(二)(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021全国新高考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2021全国新高考Ⅱ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队,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原文: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
【2021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2021全国乙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2020年全国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全程训练】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天天练32文言翻译专练二 含答案
天天练32 文言翻译专练(二)[基础过关]1.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高汝砺字岩夫,应州金城人.一日奏事紫宸殿,时侍臣皆回避,上所御凉扇忽堕案下,汝砺以非职不敢取以进.奏事毕,上谓宰臣曰:“高汝砺不进扇,可谓知体矣.”贞祐二年六月,宣宗南迁.次汤阴,上闻汴京谷价腾踊,虑扈从人至则愈贵,问宰臣何以处之.皆请命留守司约束,汝砺独曰:“盖诸路之人辐凑河南,籴者既多,安得不贵.若禁止之,则籴者益急而贵益甚矣.”(选自《金史》,有删改)(1)一日奏事紫宸殿,时侍臣皆回避,上所御凉扇忽堕案下,汝砺以非职不敢取以进.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盖诸路之人辐凑河南,籴者既多,安得不贵.若禁止之,则籴者益急而贵益甚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一天,他在紫宸殿回奏事情,当时侍臣们都回避了,皇上所用的凉扇忽然掉到桌子下面,高汝砺因为这不是自己的职责不敢拾起来呈给皇上.(2)各路人员都聚集到河南,买粮人多了,粮食怎么会不贵?如果加以禁止,那么买的人更急而粮食就贵得更厉害了.解析:(1)御:帝王所用.非职:不是自己的职责.关键词译对,语句通顺.(2)辐凑:聚集.籴者:买粮的人.安得:怎么能.贵益甚:贵得更厉害.关键词译对,语句通顺.【参考译文】高汝砺字岩夫,应州金城人.有一天,他在紫宸殿回奏事情,当时侍臣们都回避了,皇上所用的凉扇忽然掉到桌子下面,高汝砺因为这不是自己的职责不敢拾起来呈给皇上.奏事结束之后,皇上对宰辅大臣说:“高汝砺不呈上扇子,可以说是懂规矩的.”贞祐二年六月,宣宗向南(汴京)迁都.驻扎在汤阴时,皇上听说汴京粮食价格飞涨,担心随从的人到了之后会更贵,就问宰辅大臣如何处理这件事.他们都请求命留守司加以管制,只有高汝砺说:“各路人员都聚集到河南,买粮人多了,粮食怎么会不贵?如果加以禁止,那么买的人更急而粮食就贵得更厉害了.”2.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王导为扬州,辟从事.导遣八部从事之部,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谕,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其年卒,年六十四.追赠侍中、司空,谥曰穆.(选自《晋书》,有删改)(1)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母老固辞,诏书敕谕,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人您辅佐国政,宁可使网宽松可以漏过船只,为什么要搜集传言,以严厉苛刻的态度来治理政事呢.(2)因为母亲年老坚决辞官,皇帝下诏书给他,特许他晚上出宫早上回宫,他就是这样被优待礼遇.解析:(1)宁:宁可.何缘:缘何,为什么.风闻:动词作名词,传言.察察:严厉苛刻的样子.关键词译对,语句通顺.(2)固:坚决.听:准许.见:被.关键词译对,语句通顺.【参考译文】顾和字君孝,是侍中顾众的族中子弟.王导治理扬州时,征召顾和做从事.王导派遣八部从事到衙署去,各位从事纷纷说二千石官长为政的得失,唯独顾和没有说话.王导问顾和:“你听到了什么?”顾和回答说:“大人您辅佐国政,宁可使网宽松可以漏过船只,为什么要搜集传言,以严厉苛刻的态度来治理政事呢.”王导叹息称赞.因为母亲年老坚决辞官,皇帝下诏书给他,特许他晚上出宫早上回宫,他就是这样被优待礼遇.不久,母亲去世,顾和离职,在家守孝以孝顺闻名.永和七年,顾和因为病重辞去官职,当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追赠他为侍中、司空,谥号为穆.3.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选自《宋史》,有删改)(1)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用雄辩和旁征博引来自圆其说,慷慨激昂有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风俗的志向.(2)(王安石)几乎把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都罢免了,大量任用自己门下的年轻人.很久以后,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一年多就被罢免了.解析:(1)句,关键词为“博”“慨然”“矫”,句意准确.(2)句,关键词为“中外”“老成”“洎”,句意准确.【参考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一经过目终身不忘.他写文章落笔如飞,开始写时好像漫不经心,写成之后,见到的人都佩服他文章的精妙.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用雄辩和旁征博引来自圆其说,慷慨激昂有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风俗的志向.王安石性格固执,遇到事情不论是否可行,自信自己所看到的,坚持不回头.(王安石)几乎把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都罢免了,大量任用自己门下的年轻人.很久以后,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再没有被召回朝廷,前后执政共八年.4.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朱纨,字子纯,长洲人.纨巡海道,革渡船,严保甲,搜捕奸民.闽人资衣食于海,骤失重利,虽士大夫家亦不便也,欲沮坏之.明年纨使副使柯乔、都指挥黎秀分驻漳、泉、福宁,遏贼奔逸.势家既失利,则宣言被擒者皆良民,又挟制有司,以胁从被掳予轻比.纨执法既坚,势家皆惧.日本贡使周良安插已定,闽人林懋和为主客司,宣言宜发回其使.纨以中国制驭诸番,宜守大信,疏争之强.闽、浙人益恨之.欲为国家杜乱源,乃为势家构陷,朝野太息.(选自《明史》,有删改)(1)闽人资衣食于海,骤失重利,虽士大夫家亦不便也,欲沮坏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欲为国家杜乱源,乃为势家构陷,朝野太息.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闽人从海上获取衣食的本钱,突然失去优厚的利益,即使是士大夫之家,也觉得没有了便利,想阻止破坏这种制度.(2)(朱纨)想要为国家杜绝祸乱的根源,却被有权势的人家设谋陷害,朝野上下都为之叹息.解析:(1)句,关键词为“骤”“虽”“沮”,句意准确.(2)句,关键词为“乃”“构陷”“太息”,句意准确.【参考译文】朱纨,字子纯,长洲人.朱纨巡视海上航道,革除渡船,严格执行保甲制度,搜捕为非作歹之人.闽人从海上获取衣食的本钱,突然失去优厚的利益,即使是士大夫之家也觉得没有了便利,想阻止破坏这种制度.第二年,朱纨派副使柯乔、都指挥黎秀分别驻扎在漳、泉、福宁,阻遏盗贼退逃.有权势的人家失去了利益,就扬言说被官军抓获的人都是规矩善良的百姓,又要挟有关部门,用被威胁跟从、被劫持的理由对被捕的人从轻治罪.朱纨执法十分坚决,有权势的人家都很惧怕.日本贡使周良安置已定,闽人林懋和是主客司,宣称应将他们遣还.朱纨则认为中国对付海外各国,应当严守信用,上书极力反对.闽、浙的人更加恨他.(朱纨)想要为国家杜绝祸乱的根源,却被有权势的人家设谋陷害,朝野上下都为之叹息.5.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任忠字奉诚,小名蛮奴,汝阴人也.少孤微,不为乡党所齿.及长,谲诡多计略,膂力过人,尤善骑射,州里少年皆附之.侯景之乱,忠率乡党数百人,随晋熙太守梅伯龙讨景将王贵显于寿春,每战却敌.及隋兵济江,忠自吴兴入赴,屯军朱雀门.及败,忠驰入台见后主,言败状,启云:“陛下唯当具舟楫,就上流众军,臣以死奉卫.”后主信之,令宫人装束以待忠,久望不至.隋将韩擒虎自新林进军,忠乃率数骑往石子岗降之.卒,时年七十七.(选自《陈书》,有删改)(1)少孤微,不为乡党所齿.及长,谲诡多计略,膂力过人,尤善骑射,州里少年皆附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陛下唯当具舟楫,就上流众军,臣以死奉卫.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任忠)小时候低微贫贱,不被乡亲看重.等到长大后,(任忠)诡诈多智谋,体力过人,尤其善于骑马射箭,州里的少年都归附他.(2)陛下应该准备船只,去找上游大部队,我誓死侍奉保卫陛下.解析:(1)句,关键词为“孤微”“附”,被动句式“为……所”,句意准确.(2)句,关键词为“唯当”“具”“就”,句意准确.【参考译文】任忠字奉诚,小名蛮奴,是汝阴人.(任忠)小时候低微贫贱,不被乡亲看重.等到长大后,(任忠)诡诈多智谋,体力过人,尤其善于骑马射箭,州里的少年都归附他.侯景作乱,任忠率领乡亲几百人,跟随晋熙太守梅伯龙在寿春讨伐侯景部将王贵显,每次战役都击退敌人.等到隋兵渡过长江,任忠从吴兴入朝赴战.把部队驻扎在朱雀门.等到失败,任忠飞驰入宫见后主,诉说失败状况,启奏说:“陛下应该准备船只,去找上游大部队,我誓死侍奉保卫陛下.”后主相信了他,命令宫人准备好行装等待任忠,等待了很长时间不见任忠到来.隋将韩擒虎从新林进军,任忠就率领数名骑兵去石子岗向他投降.任忠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能力提升]6.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古之君人①,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①君人:国君.②涓人:国君的近侍.(1)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主派他去了.三个月后找到了千里马,可马已经死了,他用五百金买了那匹千里马的头,回去后拿它向君主报告.(2)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然认为君主您能够买马,千里马现在就会到了.解析:(1)遣:派遣.反:通“返”.关键词译对,语句通顺.(2)且:尚且.况……乎:何况……呢.市:买.关键词译对,语句通顺.知识拓展:作答时要注意“金”字的翻译,不能翻译为“黄金”.“金”在古代有金属、黄金、货币单位等意思,这里应为“货币单位”,“五百金”不能翻译成“五百两黄金”.【参考译文】古代的君主中,有一个用千金买千里马的,三年没有买到.一位近侍对君主说:“请让我去买千里马.”君主派他去了.三个月后找到了千里马,可马已经死了,他用五百金买了那匹千里马的头,回去后拿它向君主报告.君主大怒道:“要你买的是活马,怎么用五百金买死马?”近侍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然认为君主您能够买马,千里马现在就会到了.”于是不到一年,就有多匹千里马来到.7.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魏文侯与虞人期猎.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选自《韩非子》,有删改)(1)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魏文侯与虞人期猎.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老朋友到天黑了都没有来,吴起不吃饭等他.第二天,吴起一早就派人去找老朋友.(2)魏文侯和虞人约定了打猎的时间.适逢天刮大风,侍从劝阻魏文侯(让他不要去打猎),魏文侯不听从.解析:(1)明日:第二天.求:找.关键词译对,语句通顺.(2)期:约定.会:适逢.左右:侍从,身边的人.关键词译对,语句通顺.【参考译文】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的.”约定回来就一起吃饭.吴起说:“那我等你来了再吃.”老朋友到天黑了都没有来,吴起不吃饭等他.第二天,吴起一早就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魏文侯和虞人约定了打猎的时间.适逢天刮大风,侍从劝阻魏文侯(让他不要去打猎),魏文侯不听从.(魏文侯)说:“不能因为大风的缘故就失去信用,我是不会那样做的.”8.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朱买臣,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选自《汉书》,有删改)(1)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家境贫寒,喜欢读书,不管理产业,经常去砍柴,靠卖柴来维持生计,他挑着成捆的柴,边走边朗诵书句.(2)朱买臣更加大声地朗读.他的妻子认为这是羞耻的事情,请求离他而去.解析:(1)句,关键词为“好”“治”“给”,句意准确.(2)句,关键词为“疾歌”“羞”“去”,句意准确.【参考译文】朱买臣,吴地人.家境贫寒,喜欢读书,不管理产业,经常去砍柴,靠卖柴来维持生计,他挑着成捆的柴,边走边朗诵书句.他的妻子也背着柴跟随着,多次阻止朱买臣让他不要在路上朗读.朱买臣更加大声地朗读.他的妻子认为这是羞耻的事情,请求离他而去.朱买臣笑着说:“我五十岁应当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你辛苦的日子很久了,等我富贵了报答你的功劳.”他的妻子愤怒地说:“像你这种人,最终只会饿死在沟壑中罢了,怎么能富贵?”朱买臣没能留住妻子,只好任凭她离去.9.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林卿既去,令骑奴还至寺门,拔刀剥其建鼓.何并自从吏兵追林卿.行数十里,林卿迫窘,乃令奴冠其冠自代,乘车从童骑,身变服从间径驰去.会日暮追及,收缚冠奴,奴曰:“我非侍中,奴耳.”并心自知已失林卿,乃曰:“王君困,自称奴,得脱死邪?”叱吏断头持还,县所剥鼓置都亭下,吏民惊骇.(选自《汉书》,有删改)(1)行数十里,林卿迫窘,乃令奴冠其冠自代,乘车从童骑,身变服从间径驰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叱吏断头持还,县所剥鼓置都亭下,吏民惊骇.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走了几十里,林卿走投无路,便叫仆人戴上他的帽子代替自己,坐在车上跟在骑马的奴仆后面,自己换掉衣服从小路骑马离开.(2)命令手下砍下他的头颅带回来,悬挂在破烂了的鼓上,放在城里的亭下,官吏和百姓都很震惊害怕.解析:(1)句,关键词为“迫窘”“冠(第一个)”“驰”,句意准确.(2)句,关键词为“剥”“置”“骇”,句意准确.【参考译文】林卿离开之后,叫一个骑马的仆人返回县衙门,抽刀砍烂了县衙门柱子上悬着的鼓.何并亲自跟随官吏和士兵追赶林卿.走了几十里,林卿走投无路,便叫仆人戴上他的帽子代替自己,坐在车上跟在骑马的奴仆后面,自己换掉衣服从小路骑马离开.恰好在太阳下山时何并追了上来,把那戴着林卿帽子的仆人绑了起来,仆人说:“我不是侍中,只是他的仆人罢了.”何并自己心里知道林卿已经逃走了,就说:“你被追得没处躲了,自称是仆人,难道能逃脱死罪吗?”命令手下砍下他的头颅带回来,悬挂在破烂了的鼓上,放在城里的亭下,官吏和百姓都很震惊害怕.10.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1)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2)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把寝丘赐给他,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失去.解析:(1)句,关键词为“数”“为”“利”,句意准确.(2)句,关键词为“果”“封”“辞”,句意准确.【参考译文】孙叔敖得了病,快要死了,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吉凶之兆.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把寝丘赐给他,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失去.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人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
(完整版)2019届高考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2019 届高考古代文化知识练习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集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辞职的意思,即央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C(继承地位的不用然是最年长的儿子)2.以下对文中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三省六部”制出现今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调动官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
古代贵爵将相、高级官吏、出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呼叫谥号,一般依照他们的平惹祸迹与道德修养进行议论。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2.B(3 分)(剖析: 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3.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今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取”,“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取官职。
3.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4.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碰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正年号。
2018-2019学年高中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课时检测 古文化常识题 Word版含解析
课时检测古文化常识题题组一古文化常识题对点练(6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易》即《周易》,儒家经典,相传是周人所作,内容包括《易》《经》两部分。
B.校书郎,东汉征召学士校勘典籍,职位为郎中的,被称校书郎中,简称校书郎。
C.“县治”指县政府所在地,其中“县”是行政区划单位,“治”指地方政府所在地。
D.“冠冕”指古代帝王、官员所戴的帽子,后人使用借代手法以此指高官、贵族等。
解析:选A“《易》《经》两部分”错误,应该是“《经》《传》两部分”。
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摄,是摄政的意思,因为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大臣或皇太后等代居其位处理政务。
如周成王年幼时周公居摄。
B.屯田,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开垦荒地。
汉以后历代政府多沿用此方式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和商屯。
C.豪右,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原指西汉时出现的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后指富豪家族、世家大户。
D.谒者,始置于春秋战国,为国君或卿大夫的侍从官员,负责接待宾客或奉命出使。
解析:选A“大臣或皇太后”错误,“居摄”主要指大臣代幼年皇帝处理政务。
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掾,原为“官僚”的意思,后作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吏、掾属、掾佐。
B.鼓吹,既指古代的器乐合奏曲,亦即《乐府诗集》中的鼓吹曲,也指演奏乐曲的乐队。
C.郡府,指郡守的官署。
郡,古代行政区域名;府,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区域名。
D.大司马,官名,西汉常授给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连称。
解析:选A“原为‘官僚’的意思”错误,“掾”是“佐助”的意思。
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员,指国学及州、县学在学学生,后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学习者。
B.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如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测试2 Word版含答案
建瓯二中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测试2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3.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
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2019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30 Word版含答案
天天练30文言虚词(二)[基础过关]一、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不拘于.时()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耳得之.而为声()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7.月出于.东山之上()8.生乎.吾前()二、单选题。
9.与“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10.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见相如,必辱之.B.此非曹孟德之.诗乎C.佯狂不知所之.者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11.与“为.具牛酒饭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B.窃为.大王不取也C.如今人方为.刀俎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12.与“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中的“也”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其闻道也.亦先乎吾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13.与“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中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B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 .阿母为.汝求 14.与“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C .北救赵而.西却秦 D .吾恂恂而.起 15.与“放浪形骸之.外”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是寡人之过也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 .吾从而师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钱思公虽生辰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时,尝语寮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29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一2
天天练29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一)[基础过关]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答案:A解析:“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答案:A解析:“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答案:D解析:“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答案:A解析:察:考察后予以推举。
举:推选,推荐。
这两个词与“擢”不同。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C. 谥,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
D.斋名,指用书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我国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书斋,并为之起名为斋、屋、居、室、堂、馆、轩、园、亭、庐等雅号。
如“项脊轩”即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
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如“鄙人才疏学浅”。
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如“卑职知罪”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C.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
D.中国人含蓄内敛,出家之人亦不例外。
老和尚自称“老衲”,尼姑自称“贫尼”,道士自称“贫道”。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民或官吏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殿下等。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程训练计划天天练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含解析.doc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中,汉时指在其本官职外的加衔。
加此官者可出入宫廷,担任皇帝侍从。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中的“侍中”即指皇帝的侍从。
B.仗节,手执符节的意思。
古代只有在大臣出使的时候,皇帝才会授予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斧钺”“汤镬”指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等兵器,也泛指古代各种刑戮。
D.经学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
它形成于汉代,汉武帝后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
答案:B解析:B项,“只有在大臣出使的时候,皇帝才会授予符节”错。
在大将出师时,皇帝也会授予符节。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六卿。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C.足下,敬辞。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
如《战国策·秦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D.明朝的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有别于翰林院学士,亦称“首揆”。
主持内阁大政,虽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权。
答案:D解析:D项,首辅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权,权力极大。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相当于宰相。
B.北面,面向北,指臣服于人。
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如《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C.望夕,望指月光满盈时,夕指日落时分,泛指夜晚。
所以“望夕”通常指旧历十六日的晚上。
D.《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答案:C解析:C项,“望夕”通常指旧历十五日的晚上。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章事之职始于唐初,受此衔者,是唐代非中书令、门下侍中而又实际担任宰相者,任此职者必另兼职事官衔。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及答案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及答案1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胡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
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选将帅,广常平,治渠堰,更铨法,通楮币..。
”上谓辅臣曰:“胡晋臣言可行。
”除度支郎累迁侍御史。
朱熹除兵部郎官,以病足未供职。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
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光宗嗣位,迁工部..侍郎,除给事中...,每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降持不下,上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节选自《宋史·胡晋臣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楮币,也称楮券,指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
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
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B .工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由隋文帝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与吏、户、礼、兵、刑并称六部。
C .《易》为《易经》的简称,又称为《周易》,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
与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
D .给事中,秦置,汉魏相沿。
为将军、列侯、九卿等的加官,加此号能侍奉在皇帝左右。
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魏收,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人也。
收少机警,不持细行。
年十五,颇已属文。
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
荥阳郑伯调之曰:“魏郎弄戟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
积年,以文华显。
初除太学博士..。
永安三年,右迁为北主客郎中..。
节闵帝立,妙简近侍,诏试收为封禅..书。
收下笔便就,不立稿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
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
”迁散骑侍郎,并修国史,俄兼中书侍郎,时年二十六。
(选自《北史》,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博士”指古代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含答案及解析(1)
2019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单选题85道)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测试2 Word版含答案.doc
建瓯二中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测试2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3.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
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0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
天天练30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基础过关]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老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和老子被尊为“黄老思想”的创始人。
B.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C.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水利、屯田等事务,为国家财务行政的最高机构.D.乞骸骨,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简称“乞骸”。
答案:C解析:掌管水利、屯田事务的是工部。
2.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
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孝廉”。
B.服阕,指三年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C.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优礼诸侯、大臣所赐予的九种物品,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这些物品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其使用价值。
D.束发,古代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曾写道:“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可知归有光20岁时开始在项脊轩读书。
答案:D解析:“20岁时开始……"错误。
古代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苟合”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汉语中,它指曲意逢迎。
B.“舅姑”指丈夫或妻子的父母.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易”指的是《周易》,它是儒家重要经典,是“六经”之一.答案:C解析:只有“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才能称为“太子”。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耄耋”常用来指高龄、高寿。
“耄”指八十到九十岁,“耋"指七十到八十岁。
B.“从弟”指堂弟,“从"指堂房亲属,比如有“从兄”“从父”等。
2019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答案1C[“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2B[“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错,应该是“常用来指少女,‘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3B[“齐宣王”应改为“齐桓公”。
]4C[“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此处指的是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内外亲属,而不是“外亲”。
]5C[“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
]6B[“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7C[“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
]8D[“指国家的最高学府”说法不严密,“国子监”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9D[“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羊和豕,没有牛。
]10A[“运气就好”错,应该是“运气不好”。
]11D[“黔首”并不是“尊称”。
]12B[“薨”指的是诸侯死,而“不禄”指的是士死。
]13D[这种姿势表示轻慢傲视对方。
]14D[古代以水北、山南为“阳”,以水南、山北为“阴”。
]15C[“‘人定’在‘黄昏’之前”错,应该是“‘人定’在‘黄昏’之后”。
] 16B[“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错,应该是“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17C[“案”并不指书案,而是指端饭的托盘。
]18D[“师生”错,在“五常”中没有师生关系,应改为“朋友”。
]19C[“起于明代”错,应该是“起于隋朝”。
]20C[“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错,应改为“指的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附解析
2019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知识训练题附答案分析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知识训练题附答案分析Ⅰ3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身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 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 “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出,指京官外任; 除,指贬职或免除官职。
D.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31.C( “除”,委任官职。
)3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A.“贞观”是唐代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本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从,以后成为与帝王当面应付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换、升贬的常用词语。
第 1页一般状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离职,意为恳求使骸骨归葬故土,近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32.C( 左迁是贬官。
)33. 以下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经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能够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委任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好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与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逝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必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敬行为,表示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拜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教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论语》不是“六经”。
2019-2020年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31古代文化常识一
1. 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 “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 “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可用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 《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2. 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微服”,指帝王或高官为隐蔽身份而改穿平民便服。
B. “赙助”,指赠助丧家的财物。
C. “践阼”,特指帝王即位。
D.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旧俗元夜张灯为戏。
另有农历八月十五为“中元”。
3. 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咼祖、太宗、钦宗。
B. “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等侍奉太子。
C.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中庸》《春秋》,其实本来有六经,《乐经》亡于秦末战火。
D. “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
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4. 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B. “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C. “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D. “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5.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又可细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 谏议大夫,始置于秦,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谏议大夫和右谏议大夫,分属于门下省与中书省。
C.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明宗、太宗、文王、武王等。
D. 表字,古时人在本名以外由父母或师长为自己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别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天练30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
[基础过关]
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老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和老子被尊为“黄老思想”的创始人。
B.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C.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水利、屯田等事务,为国家财务行政的最高机构。
D.乞骸骨,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
简称“乞骸”。
答案:C
解析:掌管水利、屯田事务的是工部。
2.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
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孝廉”。
B.服阕,指三年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C.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优礼诸侯、大臣所赐予的九种物品,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这些物品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其使用价值。
D.束发,古代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曾写道:“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可知归有光20岁时开始在项脊轩读书。
答案:D
解析:“20岁时开始……”错误。
古代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合”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汉语中,它指曲意逢迎。
B.“舅姑”指丈夫或妻子的父母。
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易”指的是《周易》,它是儒家重要经典,是“六经”之一。
答案:C
解析:只有“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才能称为“太子”。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耄耋”常用来指高龄、高寿。
“耄”指八十到九十岁,“耋”指七十到八十岁。
B.“从弟”指堂弟,“从”指堂房亲属,比如有“从兄”“从父”等。
C.古代人都有名和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举行成年礼后起的。
D.“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答案:C
解析:在古代,一般是男子有名有字,女子很少有字。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衣”在古代有更换衣服的意思,也是上厕所的一种委婉说法。
B.“山东”,在战国、秦、汉时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也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C.“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D.“避席”,古人布席而坐,当对人表示尊敬时就离开原位,坐在没有席子的地方。
答案:D
解析:“避席”指的是起身离开原位,“坐在没有席子的地方”错。
6.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卑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指出身低微、为人粗野。
B.“青庐”指青布搭成的帐篷,古代北方民族举行婚礼时常使用。
C.“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答案:C
解析:“社”指的是土神,“稷”指的是谷神。
7.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免胄,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
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
如“驾崩”“崩殂”等。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答案:C
解析:“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能力提升]
8.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礼,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B.车裂,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辆车把人体撕裂致死,俗称“五马分尸”。
C.三秦,指关中地区。
项羽破秦入关,把关中之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D.阳,指水南、山北;阴,指水北、山南。
如“华山之阳”指的就是华山的北面。
答案:D
解析:阳,山南、水北;阴,山北、水南。
“华山之阳”指的是华山的南面。
9.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
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
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咨询。
答案:C
解析:“在官府内闭门守孝”的说法错误。
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若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离职回到原籍守孝。
10.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是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
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还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
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
在手上戴的为“桎”,在脚上戴的为“梏”。
答案:D
解析: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1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
“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中国”,古指中原地区。
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该词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答案:D
解析:“宿儒”的意思是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宿”指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
1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来定赏罚。
答案:A
解析:“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13.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顿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
行礼时,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故称“顿首”。
也用于书信的起头或结尾,表致敬。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为四锱,一锱为六铢,后用“锱铢”来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C.三辅,本指汉代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也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方。
D.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
唐时称“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参理机务,起草诏书,有“内相”之称。
答案:A
解析:“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错,行顿首礼时,头碰地即起。
14.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宫廷舞曲。
曲原为西域乐舞,后经唐玄宗改编增饰并配上歌词和舞蹈,于天宝年间改用此名。
B.牺牲,古代祭祀时用的纯色体全牲畜。
毛色纯一的叫“牺”,体全的叫“牲”。
C.期颐,“期”是期望的意思,“颐”是赡养的意思,“期颐”指人八九十岁,年事已高,指望儿孙赡养。
D.先,可作为对死去的人的尊称。
归有光《项脊轩志》“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就是此意。
答案:C
解析:期颐,指人百岁。
人八九十岁称“耄耋”。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如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天命指五十岁,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1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B.夷夏,古代泛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
古代汉民族自称“夏”,而将处于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称为“夷”。
C.城隍,城墙和护城河。
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是佛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尚书省,古代官僚机构。
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时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答案:C
解析:不是“佛教”,应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