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要求新型教师与之相适应

合集下载

浅谈“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新特征和对教师的新要求

浅谈“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新特征和对教师的新要求

浅谈“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新特征和对教师的新要求【摘要】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和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互联网技术,教育变得更加开放、便捷和个性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也需要具备更多的技术和教学能力,以适应这个新的时代。

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新特征和对教师的新要求是密不可分的,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新的教育环境。

在未来的教育中,互联网+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也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新特征、新要求、教师、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

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新特征和对教师的新要求将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和引导者,而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传统的教学技能,还需要掌握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能,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新特征包括教育信息化、个性化教学、在线教育等方面。

教育信息化使得教学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在线教育则为教育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提供了可能。

这些新特征不仅拓展了教育的边界,也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对教师的新要求包括提升信息化技能、开展个性化教学、转变教育观念等方面。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工具,灵活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开展差异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教师还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接受和适应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新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将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适应和调整,才能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教师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新时代的教育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和关键的角色。

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

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

《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摘要: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这样,才能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调整教育结构,遵循教育科学性和前瞻性原则,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化目标一、理念应与时俱进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是知识剧增的时代,科技兴国,关键在教育。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提高国民的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会创造,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所以教师的思想道德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1、敬业思想要与时俱进。

敬业思想除包括原有的意思之外,还应赋之于新的内涵。

具体讲,创新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

面对这场革命,教师应树立具有改造社会的精神,实现理想社会的历程的思想。

所以新时代的敬业思想,更多的是指教师本人是否具备了创新教育的本领,在教育这个神圣的岗位上是否称职。

要达到这种重新定位与勉励的境界,就应该使每一位教师树立起三感精神: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

只有教师自身感到所从事的事业不仅崇高而伟大,而且承担着一种特殊的使命时,重新定位的思想才会出现,随即也才会有一定的危机感、紧迫感。

何为危机感?危机感就是认为自身随时都会有被时代发展步伐所抛弃的危险。

紧迫感是在危机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紧跟时代,为创新教育而不懈努力,增添新本领的信心和决心。

总之,敬业思想既是一种教师自身对事业的热爱与追求,更是一种对事业的重新定位与自我勉励,两者结合,才是创新教育中敬业思想的真正内涵。

2、爱生感情要与时俱进。

爱生,随着时代的变化应该在内涵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创新教育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民主性。

要实现这一目标,对学生的关爱仅是基础,较强的爱生情感,才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手段。

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认为的那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怎样才能做新时代的教师

怎样才能做新时代的教师

怎样才能做新时代的教师在物欲横流、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怎样做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挑战自己,让自己成为新时代的好老师。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要满足新时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就要不断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时刻更新知识,吸收新的教育理念。

知识是无限的,教学是有限的。

在有限的教学生涯中,要用渊博的知识来吸引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为学生的人生奠基。

教师要随时随地学习,可以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向学生借智慧,向书本学习,只要心存学习的欲望,就可以不分时间地点进行学习。

通过学习完善自己,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做学生心目中的大先生。

教师要用一腔热情和爱心来教育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唯有爱才能育爱。

教师要用自己的一片爱心感化每一位学生,用爱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热情。

教师要富有仁爱之心,才能点燃学生心中的那盏灯,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

用自己的大爱去关爱每一位孩子,孩子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鲜明的个性。

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发展学生的个性。

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要允许学生有差异,在差异化的教学中张扬个性,使得孩子有不同的发展。

教师要转化角色,改变教学方式新时代呼唤新的教育方式,更需要与时俱进的教师。

在课改的浪潮中,我们教师要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摆正角色,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点拨者,要适时地为学生创造成长的机会,给学生搭建分享交流的平台。

把学习的主体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质疑进行自主探究,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应用能力。

教学方式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教学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

始终要选择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式,更要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能力在不断的思考中得到提升。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始终将学生当作教育的重心一切教育教学都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为学生的未来思考。

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师要立德树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将他们的闪光点放大,用放大镜来看待学生的闪光点,会让学生逐渐走向优秀。

211115434_“新师范”的三重含义与建设路径

211115434_“新师范”的三重含义与建设路径

师范 诞生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对 传统师范 与 教师教育 的双重超越:其一ꎬ在弘扬 传统师范 的师范精神 优势基础上ꎬ实现对其视野狭小㊁单打独斗㊁ 阶段性终结模式 等缺陷的超越ꎻ其二ꎬ在弘扬 教师教育 的 开放精神 持续性终身模式 优势基础上ꎬ实现对其精度不够㊁高度有限等缺陷的超越ꎮ一句话ꎬ传统师范教育解决的是 专门设置 问题ꎬ教师教育解决的是大教师教育 系统搭建 问题ꎬ而新师范教育解决的是教师教育 性能升级 问题ꎬ其实质是着生在陶行知 新师范 改革延长线上的 后师范 ꎮ我们清楚地看到ꎬ进入教师教育时代ꎬ师范教育精神内核正面临被耗散的风险:中师的停办让师范教育失去了原生精神家园ꎬ教师选聘社会化取消了师范院校的特权ꎬ师范大学综合化降低了师范教育的纯度ꎬ师范办学市场化弱化了 人生楷范 型教师的培养力ꎬ教师教育大学化加剧了 学科 与 教育 间的双专业性冲突 为此ꎬ当代师范教育面临着精神重聚㊁内核重建㊁体系重塑的历史挑战ꎬ 新师范 应声落地ꎬ宣告 后教师教育 时代的启幕ꎮ可以说ꎬ在 后教师教育 时代ꎬ我国其面临的师范教育现状是:师范院校不再具有独霸性㊁纯粹性㊁专属性ꎬ而将由一个教师教育新体系ꎬ即 以国家教师教育示范基地为引领㊁师范院校为主体㊁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㊁教师发展中心为纽带㊁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㊁协同㊁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取而代之ꎬ由此面临与中小学联手㊁与综合大学联合㊁与区县教师发展中心联动的新形势㊁新要求ꎮ 后教师教育 时代期待新师范精神的重建来克服大教师教育体系的精神缺陷ꎮ如何在开放化㊁一体化㊁多样化教师教育格局中汇聚师范教育的精魂ꎬ提升师范教育的精度ꎬ夯实师范教育对整个教师教育体系的主导力㊁主体性与话语权ꎬ就成为师范院校 新师范 建设肩负的历史使命ꎮ站在师范教育变迁的历史接口上ꎬ我们清晰地看到ꎬ 新师范 的历史功能定位一定是:重温 爱国㊁育师㊁强教㊁树人 的师范精神ꎬ彰显师范教育的主导功能ꎬ升级师范教育的专业性能ꎬ真正肩负起 造就人格楷范式教师 成为其他育师机构范本 的两大使命ꎬ着力培养能够为学㊁为事㊁为人示范的新时代 大先生 ꎬ敦促师范教育实现从 造就专职教师 向 造就人格之师 ㊁从 普通教师教育机构 向 教师教育示范型机构 的升级再造ꎮ这就是 新师范 的第一新生点ꎮ(二)本质定义:面向卓越教师培育的专业化师范教育历史定义只能赋予 新师范 以自然内涵㊁功能蕴含ꎬ而不能阐明其实质内涵㊁本真蕴含ꎬ本质定义才是历史定义的共性蕴含ꎮ在当下ꎬ要肩负其师范教育的历史责任ꎬ师范院校教育行动的直接入手点无疑是造就卓越教师ꎬ能否优秀地完成这一使命ꎬ事关 新师范 建设的成败与存亡ꎮ从这一角度看ꎬ 新师范 的实质定义理应是:面向卓越教师培育的改革行动ꎬ致力于创造更专业化的师范教育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 0的意见»指出ꎬ卓越教师是 教育情怀深厚㊁专业基础扎实㊁勇于创新教学㊁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 ꎬ其关键素养构成是:教育情怀㊁专业功底㊁教学创新㊁综合育人与自我发展能力ꎮ与之相应ꎬ 新师范 是以造就具备这五项关键教师素质为根本职责的新型师范教育形态ꎮ为此ꎬ其本质蕴含是:将高尚师德与教育精神放在首位ꎬ视为教师职业的灵魂ꎬ真正将 身正为范 的传统师范精神弘扬放在尤其重要的位置上来ꎻ将教书育人知识能力培育视为师范教育的立命之基㊁立根之本ꎬ真正体现 学高为师 的师范精神与 能力为本 的专业精神ꎻ将专业生命力延绵视为教师职业的命脉ꎬ用持续发展㊁终身学习㊁反思创新缔造更强大的 教师专业自我 ꎮ从这一角度看ꎬ新师范建设的重点是:大力提升师范教育的师德教育力㊁师能发展力与自我创新力ꎮ站在历史的角度看ꎬ教师培养工作的内核始终处于演进之中:在师范教育始建时期ꎬ学科知识基础是教师培养工作重心ꎻ在师范教育专业化时代ꎬ教育专业知识成为工作重心ꎻ在新师范教育时代ꎬ精神塑造㊁追求卓越㊁创新发展成为师范教育的新支点㊁新内核ꎮ正如学者所言ꎬ在新师范培养目标制定上ꎬ理应实现 从强调学科基础到重视综合素养及追求卓越 [2]的转变ꎬ这一转变是教师培养逻辑使然ꎮ与之相应ꎬ当代 新师范 的本质定义必然是造就卓越的 人师 ㊁创新发展的 经师 与自我升级的 自师 ꎬ其要造就的新型教师一定是适于 为人之师 ㊁善于 教人之师 与精于 以我为师 的真正良师ꎮ(三)时代定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创新型师范教育历史是 新师范 的情景定义者ꎬ理想是 新师范 的未来定义者ꎬ在历史态与理想态的中间地带51来探求 新师范 的时代定义具有其内在合理性ꎮ党的十九大正式宣告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 ꎬ新师范是与这一时代相适应的师范教育形态ꎬ其肩负的时代使命是:致力攻克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要与不发达㊁不均衡的教育现状之间的矛盾ꎬ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先进的师范教育服务ꎬ充分发挥新师范作为优质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 功能ꎮ中国当代是迈向全面现代化㊁高质量发展的时代ꎬ是全力赶超世界一流的时代ꎮ与之相应ꎬ它需要的是基于 原始创新㊁协同创新㊁开放创新 的师范教育ꎬ需要的是基于 知识㊁技术㊁信息㊁数据 等高级生产要素支持的师范教育ꎬ需要的是基于教育发展 新动能㊁新增长极 [3]的师范教育ꎬ需要的是 牢记人民幸福福祉㊁心系人民生活质量 的师范教育ꎮ由此可以推知ꎬ 新师范 的时代定义是立足于智能驱动㊁创新驱动㊁人民中心的高端师范教育ꎬ其时代使命是:致力探寻师范教育发展的新动能㊁新方位与新增长极ꎬ努力创建当代中国人民最期待的师范教育新形态ꎮ进而言之ꎬ这一全新师范教育形态的三个新生点是:其一是与互联网㊁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耦合ꎬ努力实现师范教育的智能化㊁信息化ꎻ其二是将观念㊁制度㊁模式㊁思维等发展要素创新视为师范教育的核心动能与发展命脉ꎬ在推陈出新中促使最优质㊁最适合㊁最先进的师范教育形态形成ꎻ其三是牢记人民中心的教育质量标准ꎬ始终秉承 以人民为中心来办师范教育 的原则ꎬ努力实现当代师范教育的中国化㊁民本化ꎮ在这一意义上ꎬ 新师范 不是传统师范与教师教育的外延扩展㊁重组再构ꎬ它更注重丰富的时代蕴含与时代特质ꎬ高理念牵引㊁高技术支持㊁高价值观引领是 新师范 最具个性化的 三高 蕴含ꎮ诚如学者所言ꎬ 新师范 的时代意蕴是 将做人的教育贯穿师范教育全过程 ꎬ是 积极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新文化 ꎬ是 探索 师范教育+ 的复合专业建设以及学科专业课程的融合 ꎮ[4]如若隐去了时代使命㊁时代精神㊁时代主题ꎬ当代中国师范教育的蕴含不仅是抽象㊁乏味㊁干瘪的ꎬ更是缺乏感召力㊁变革力与创新力的ꎬ由此将 新 字的意义理解局限在 形变而神不变 的浅层水平上ꎬ最终只会加深当代师范教育发展的内卷化态势ꎬ偏离了重振 新师范 的原本意图ꎮ二㊁ 新师范 建设的理论架构在后教师教育时代ꎬ 新师范 承担着统整教师教育系统㊁造就卓越教师㊁创新师范教育内涵的艰巨使命ꎬ与之相应ꎬ内核重构㊁动能重整㊁系统重塑是 新师范 不辱使命的行动方向ꎮ学者指出ꎬ教师教育呈现出既具有内部性又具有外部性的显著特征 ꎮ[5]对新师范而言ꎬ内部性特指其内部结构构成的属性ꎬ尤其是其理念与架构的先进性㊁专业化水平ꎻ外部性特指其对基础教育以及整个社会教师需求的响应水平与满足程度ꎬ其对师范教育服务对象所产生的能动作用大小ꎮ在当代宏大教师教育体系中ꎬ师范教育是通联所有教师教育机构的立交桥㊁连心桥ꎬ是助推整个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桥㊁拱桥ꎬ是构建理想教师教育体系的天桥㊁彩虹桥ꎬ其神经中枢与引领范导功能异常明显ꎮ基于这一全新功能定位ꎬ我们相信ꎬ建设 新师范 的理论架构是:以弘扬 中华师范精神 为理念支点ꎬ以教师教育系统内能统整与信息科技赋能为手段ꎬ致力打造高性能的师范生成长立交桥ꎮ(一)内核重构: 中华师范精神 的强势回归师范教育重振的基点是师范精神的进化升级ꎬ师范精神重建是 新师范 建设的灵魂工程ꎮ在教师教育一体化㊁开放化㊁大学化时代ꎬ我国过于关注教师教育体量的扩张ꎬ过度重视教师教育理论的供给ꎬ却遗忘了现代师范教育中最为关键㊁重要的特质构成 师范精神ꎬ即在师范生身上造就 可以师法的模范 [6]品性ꎮ中国师范教育之所以生命延绵㊁持续生长㊁撼动世界ꎬ其根本原因就是师范教育㊁师者品性中承载的中华师范精神ꎬ能否让 中华传统师范精神 强势回归㊁应势重建ꎬ决定着当前我国新师范生命力的强弱ꎮ西汉杨雄在«法言 字行»中言道: 师者ꎬ人之模范也 ꎮ从这一意义上看ꎬ 师范精神 是指 可以为人楷范 的教师培养质量标准ꎬ其蕴含的精神内核是:师范院校应该造就出堪为国人㊁世人的做人范本或标杆的旗帜型教师ꎬ堪为学生为人㊁为学㊁为事楷范的 大先生 ꎬ应该面向这种教师新范型而调整培养目标㊁思维与线路ꎮ显然ꎬ这一新范型聚合了现代优秀教师核心品质ꎬ它是最理想教师人格形象的具体体现ꎬ是综合性教育影响力最优的教师新类型ꎬ是能够引领时代㊁文化与潮流的教育先驱者ꎬ是韦伯所言的 伦理先知 与 楷模先知 的共同化身ꎮ在历史上ꎬ国人对 师范 的经典诠释是 学高为师㊁身正为范 ꎬ它意味着:真正教师的两大核心素养构成是知识水平与道德修养ꎬ博学通达㊁为人师表是师范精神的原初意义蕴含ꎮ进而言之ꎬ在当代中国ꎬ 师范 一词61承载的人格形象首先是 中国人 形象ꎬ是 世界中㊁历史中的先进中国人 形象ꎬ其次是掌握通达文化知识㊁学科专业知识㊁教育专业知识的 现代中国人 形象ꎬ最后是新生一代生活圈子中的 人生导师 形象ꎮ更通俗地讲ꎬ 师范 的本土化表达就是教师的 范 ꎬ身上有无教师的 范 ㊁教师的 样 ㊁教师的 气质 是评判一名教师本真品质含量的最直观标准ꎮ在这一意义上ꎬ师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一批具有家国情怀㊁卓越人格㊁专门知能㊁尚真求美的 真教师 ꎬ一批可以 行为世范 堪为师表 范导社会 的优秀教育人物ꎬ是能够肩负起 为党育人㊁为国育才 使命ꎬ担当起 民族复兴㊁教育强国 大任的 四有 好教师ꎮ概言之ꎬ当代中国师范精神的内涵是家国情怀㊁职业使命与师德品性ꎬ将之融入师范教育的机体与细胞ꎬ使之成为凝聚师范教育事业的魂魄ꎬ成为师范院校改革发展的指针ꎬ正是新师范建设的全新理念之基ꎮ在当前教师教育改革背景下ꎬ师范精神与国家精神㊁大学精神㊁专业精神紧紧交合在了一起ꎬ对其内部关联进一步理清是凸显师范精神的客观要求ꎮ首先ꎬ在教师教育大学化㊁综合化进程中ꎬ师范精神被大学精神所遮蔽ꎬ学者似乎认为:大学精神是高于师范精神一筹的一种教育精神ꎬ甚至认为师范精神只是大学精神㊁大师精神的附属品或次生品ꎮ其实ꎬ师范精神才是大学精神的源头ꎬ因为从大学演进史来看ꎬ多数大学的前身是师范大学ꎬ其治学理念正是造就精神楷模㊁范导整个社会ꎬ而追求至高真理㊁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精神只是师范精神的产儿罢了ꎮ其次ꎬ在教师教育国际化中ꎬ我国师范教育的国家精神受到了冲击ꎬ学以报国㊁教以济世的教育精神被弱化ꎬ师范教育实践中对 通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追求 压过了对 国家民族身份意识的关注 ꎬ为此ꎬ重提教育报国精神ꎬ唤醒民族意识自觉ꎬ强化教师作为 国家公职人员 的身份教育ꎬ夯实师范生的国家责任㊁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教育ꎬ是新师范建设的精神旨归ꎮ最后ꎬ在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中ꎬ专业精神㊁专业态度㊁专业理想教育部分取代了师范精神教育ꎬ导致师范精神内涵的虚化ꎬ因为教师的专业精神㊁专业态度㊁专业理想都只是师范精神的碎片或片段ꎬ如若缺乏在 人格示范 层面的统合ꎬ师范精神终将会在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中消解ꎮ基于这一分析ꎬ统整国家精神㊁大学精神与专业精神ꎬ促使新时代中国师范精神的内涵重构与强势回归ꎬ是新师范教育康庄前行的全新精神基石ꎮ(二)内向聚合:教师教育中枢系统的整流提质新师范 建设最需要的两大支撑是精神导航与动能激发ꎬ前者确保了建设的方向ꎬ后者提供了建设的动力ꎮ新师范建设的 新动能 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内能聚合ꎬ一个是科技赋能ꎬ二者合力叠加ꎬ就能够保证新师范建设的快速发力ꎮ当代我国教师教育是一个以师范教育为主体㊁为统领㊁为心脏的宏大教师教育系统ꎬ如何增强师范教育对整个教师教育系统的主体性与统摄力ꎬ将分散在各个教师教育机构与环节的教师教育力量聚合起来ꎬ就显得颇为重要ꎮ为此ꎬ在新师范建设中ꎬ师范教育不仅要发挥其在各类教师教育机构㊁师范生终身专业成长的立交桥作用ꎬ更要扮演好其作为教师教育机体中枢神经的整流器㊁聚能环角色ꎬ全力提升整个教师教育系统 造就大国良师 的育师功能ꎮ一方面ꎬ师范教育要在教师教育系统中发挥内力聚合作用ꎮ对师范院校而言ꎬ教师教育系统其实包括两个子系统:其一是内系统ꎬ即由直接参与教师培养的机构ꎬ如综合大学㊁教师培训/教育学院㊁县区教师发展中心等构成的教师教育子系统ꎬ师范院校本身就归属其中并位于统领地位ꎬ该系统性能优化面临的主要是培养责任分工与一体化联动问题ꎮ其二是外系统ꎬ即由那些支持师范院校教师培养工作的相关机构ꎬ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㊁基础教育学校㊁校外培训机构等企事业单位构成的教师教育子系统ꎬ该系统性能优化要解决的是教师培养工作环境优化问题ꎮ在新师范建设中ꎬ针对内系统建设ꎬ师范院校要以先进教育理念㊁教师发展理念㊁教师培育模式研发为切入点ꎬ大力提升自身在教师教育联合体中的话语权㊁领导权㊁专业权ꎬ深化与其他教师教育机构间的分工合作与专业协作ꎬ提升自己对教师教育机构全局的把控力与主导力ꎻ针对外系统建设ꎬ师范院校必须善于争取相关机构的认同与支持ꎬ向他们表达自己的专业倡议ꎬ为其提供先进科学的服务建议ꎬ引导外部教师教育资源的持续注入与社会舆论的正向建构ꎬ为整个教师教育事业营造健康㊁积极㊁有力的发展环境ꎬ防止各种非专业观念与文化阻滞教师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ꎮ另一方面ꎬ师范教育要在师范生职业人生成长中发挥内力凝练作用ꎮ在教师教育终身化背景下ꎬ师范生一生都要接受各种形态的教师教育ꎬ师范教育仅仅是 其一 而已ꎮ毋容置疑ꎬ在师范生职业71人生中ꎬ师范教育发挥着奠基培元㊁储备潜能的独特作用ꎬ脆弱㊁肤浅㊁内卷的师范教育只会让师范生的职业人生迷失方向㊁不堪一击㊁失去光彩ꎮ进而言之ꎬ师范教育发挥着将师范生的人生选择导向教育事业ꎬ为其专业素养提供系统训练ꎬ为师范生职后发展提供坚实胚基的特殊功能ꎬ用四年师范教育来牵连师范生的职业人生是师范教育担负的专门职能ꎮ为此ꎬ新师范建设中必须考虑三点:其一ꎬ帮助师范生做出理性而又审慎的从教选择ꎬ帮助其树立终身从教㊁矢志不移的教育信念ꎬ为其一生从教提供永恒的动能之源ꎮ其二ꎬ为师范生提供精心㊁精专㊁精准的专业训练ꎬ夯实其终生从教的专业航母ꎬ培养其终生有用的专业核心素养ꎬ如专业批判力㊁创造力㊁想象力㊁学习力㊁人格力等ꎬ使之成为职后成长的 专业基因 ꎮ其三ꎬ帮助师范生规划职业人生ꎬ夯实职业理想ꎬ培植职业品格ꎬ弘扬师范精神ꎬ将师范生顺利带入职后发展的快行道ꎬ缩短其职业成熟成功的周期ꎮ(三)科技赋能:教师教育形态的功能升级新师范与新工科㊁新医科㊁新农科㊁新文科一样ꎬ都有其共同的时代属性ꎬ这就是信息化时代㊁智能化时代ꎬ将信息科技㊁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师范教育各环节中去ꎬ构筑师范教育与信息科技间的深度耦合之势ꎬ是科技赋能师范教育的时代内容ꎮ所谓人工智能 ꎬ就是 人类通过基于网络或程序研发的能模拟或超越人类智能(包含高级情感)ꎬ通过借助人类操作或独立工作而胜任复杂工作的一类机器或程序ꎮ [7]在当前ꎬ人工智能对人的自然智能的模拟已经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ꎬ师范教育的许多简单工作领域都可能部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ꎬ如专业技能训练㊁课程作业管理㊁虚拟训练环境创设㊁学情分析诊断㊁教学效果评价等ꎬ甚至这些领域中人工智能的表现要优于普通教师教育者ꎬ例如ꎬ人工智能可以借助学生面部表情㊁情态动作㊁心理变化㊁课堂行为等的分析ꎬ来判断学生课堂学习状态ꎬ进而将师范教育服务的形成与师范生学习需要㊁知能水平匹配起来ꎬ搭建出具有个性化㊁自适应性师范生学习系统ꎬ达到对师范生精准培养㊁精细指导的目的ꎮ同时ꎬ更先进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师范生学习系统将具备自我学习功能㊁表情互动功能ꎬ尤其是 语音识别㊁人脸识别㊁机器翻译 等技术大大提升人际会话的效能ꎬ更新升级师范生学习辅助系统ꎬ增加 机器代替教师教育者 的概率ꎬ迅速超越教师教育者自然智能的局限ꎮ当然ꎬ在师范教育实践中人类的某些高级机能ꎬ尤其是 人类在情感㊁精神㊁激励㊁知识创造等方面具有的明显优势 [7]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ꎮ在这一形势下ꎬ科技赋能师范教育的基本形态仍将是人机耦合式㊁ 人工智能+ 自然智能式ꎮ基于这一分析ꎬ 人工智能+ 师范教育与 师范教育+ 人工智能理应是当代新师范建设的重要内容ꎮ就前者而言ꎬ 人工智能 +师范教育 的核心内容是: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平台ꎬ将师范教育建设作为重要领域ꎬ凸显信息科技的强势功能ꎬ促使师范教育领域中的人工智能产品技术研发与新业态形成ꎻ就后者而言ꎬ 师范教育+ 人工智能 的重要内容是在师范教育的母体中植入人工智能精神ꎬ嵌入人工智能技术ꎬ实现师范教育中部分环节的智能化㊁自动化ꎬ提高 人机协同的黏合度 ꎬ创造人机耦合的最佳状态ꎮ借助这两种思路ꎬ新师范建设将突破教师教育者的自然身体㊁自然智能㊁自然工作环境对师范教育的三重制约ꎬ全方位拓展师范教育的发展空间与功能阈限ꎬ深刻改变师范教育的存在样态ꎮ(四)外能培育:高性能教师成长立交桥的全力打造新师范之 新 不仅是指其教育目标㊁教育方式㊁教育形式之 新 ꎬ更在于其教育性能之 新 ꎬ即能够对优秀教师成长产生有真效㊁有特效㊁有优效的影响ꎬ能够成为师范生迈向卓越的高性能立交桥ꎬ能够在师范生人生发展与职业成长中铭刻下深深的烙印ꎮ师范教育必须在两个方面下功夫ꎬ实质性参与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形成:一方面ꎬ师范教育必须促进师范生专业增值效应的发生ꎬ努力打造对师范生来说有触动㊁有影响㊁有深度的师范教育ꎮ师范教育服务的 有效 源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师范教育服务的品质ꎬ即师范教育活动是契合师范生专业成长需要且处于其专业最近发展区内的教育服务ꎬ是富含教育性资源与营养的教育服务ꎻ其二是师范生参与师范教育的深度ꎬ即师范生全身心深度参与其中ꎬ形成了人与服务间的互动互摄关系ꎬ切实引发了师范生专业认知结构与专业行为图式的质变与升级ꎮ可以说ꎬ有效的师范教育服务对师范生来说一定是切身㊁切心㊁切合需要的服务形态ꎬ是助推师范生专业持续增值的服务形态ꎬ打造这种低重心教育服务是师范教育的性能提升之道ꎬ是师范教育的蜕变升级之道ꎮ另一方面ꎬ师范教育必须是师范生入职后持续发酵并撬动其职业人生的杠杆型教育ꎮ真正优质81的师范教育既是师范生职业人生的压舱石ꎬ又是托起其职业人生高度的拱心石ꎬ更是延长师范生职业青春期㊁创造期的一枚珍宝石ꎬ创建高效能师范教育的意图在于增强其对师范生职业人生的导航力与辐射力ꎮ其实ꎬ师范教育效能的体现主要是 外能 ꎬ即大学师范教育向师范生整个职场人生的扩延功能ꎬ是师范生日后可能给整个基础教育事业带来的贡献力与变革力ꎮ从这个角度来看ꎬ师范教育是师范生专业精神的种子教育㊁专业知能的奠基教育㊁专业人格的启蒙教育㊁专业品质的基因教育ꎬ在师范生心灵心田中播种下一颗高翱职业理想的良种正是师范教育的天职所在ꎮ为此ꎬ 新师范 建设意在夯实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力ꎬ培育师范生的专业潜能ꎬ增强师范教育对师范生未来职场㊁职业成功的贡献力ꎮ在这一意义上ꎬ 新师范 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从师范生一生专业成长中的 种子素质 基因品质 培育入手ꎬ全力提升师范生赢获未来职场㊁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实力ꎬ最终达成促成师范教育 外能 倍增的建设目的ꎮ三㊁当代中国新师范建设的行动路向在当代中国语境中 新师范 建设的关键含义是中国性㊁师范性㊁创新性与效能性ꎬ其中 中国性 要求新师范建设要关注中国国情㊁彰显中国优势㊁服务中国腾飞ꎬ让中华师范精神发扬光大ꎻ 师范性 要求新师范建设要提升师范教育的专业性㊁示范性与独特性ꎬ建设彰显 师范本色 的师范教育ꎬ努力提升师范教育的专业品质ꎻ 创新性 要求新师范建设必须借力科技㊁突破陈规㊁培育新质ꎬ真正实现所有教育环节细节上的新质培育ꎻ 效能性 要求新师范建设要着力提升其实质性要素 教师教育力ꎬ[8](P.12)努力打造性能最优㊁辐射力最强的教师教育内核ꎬ使之成为师范生终身发展的强磁场ꎮ(一)打造 中国版 师范教育改革蓝本在当前ꎬ中国师范教育正处在东西方交流㊁传统与未来交汇的接点上ꎬ尤其是在西方文化强势攻势面前ꎬ中国师范教育最需要的是文化自信㊁文化自强㊁文化自主精神的支撑与统领ꎬ深入推进师范教育改革的中国化进程ꎬ打造 中国版 师范教育范本ꎬ就成为新师范建设的首要行动基点ꎮ在西方ꎬ师范教育已经完全被大学化ꎬ 通识教育+教师教育项目 成为定式ꎬ师范独特性已经不复存在ꎻ在我国ꎬ师范教育体系依然存在ꎬ中国师范精神的历史记忆再次被唤醒ꎬ构筑以中国师范精神为内核的中国师范教育品牌尤为迫切ꎮ为此ꎬ新师范建设必须 积极探索中国教育智慧ꎬ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的教师教育形态ꎬ为主动在全球教育发展议题上提出中国主张㊁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贡献智慧 [9]ꎮ可以想象ꎬ中国版新师范的基本框架是:其一ꎬ牢记立德树人精神ꎬ倡导 大课程思政理念ꎬ在师范教育的所有环节㊁细节中都嵌入国家精神㊁国家意志㊁家国情怀ꎬ让 造就大国良师 ㊁ 成就大先生 成为师范教育的首要目标ꎮ其二ꎬ强化中华传统师德美德ꎬ让 爱国爱生 学以报国ꎬ教以济世 以身作则ꎬ言传身教 爱护学生ꎬ无私无隐 等优秀中华师德传统发扬光大ꎬ让优秀师范文化传统再放异彩ꎮ其三ꎬ建立师范教育品质的 中国标准 ꎬ借助师范专业认证㊁教师专业标准落实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化建设等途径凸显中国师范教育的特质特色与文化传统ꎬ借助师范生公费教育深掘封闭型师范教育的优势ꎬ四年持续一贯地开展师德精神㊁职业精神㊁教师人格等柔性品质教育ꎬ发挥师范文化熏染㊁师范精神陶冶的独特育师优势ꎮ如果说西方师范教育是散落在综合大学中的技能偏重型教育形态ꎬ那么ꎬ中国师范教育一定是以专门师范教育体系为主体㊁以师范精神文化陶冶为优势的素养为重型教育形态ꎮ在这一意义上ꎬ中国新师范建设一定是积极构建符合中国国情㊁中国意志㊁中国师范精神的师范教育ꎬ是专注培育师范生中国历史底蕴的师范教育ꎬ其最终意图是要构建出一种对新时代中国而言量身定制的师范教育模态ꎬ真正让师范教育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㊁中国教育强国战略㊁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的历史重任ꎬ真正发挥其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母机功能ꎮ一句话ꎬ新师范建设的目标就是要用中国师范传统㊁中国师范教育优势来缔造最具现代感㊁历史感的中国版师范教育ꎬ努力在传统师范教育与现代教师教育之间寻求最佳的接合点与平衡点ꎮ(二)构建 师范本色 的师范教育师范教育首先是一种职业教育ꎬ其次是一种以育师为目标的特殊职业教育ꎬ更是一种堪为其他高等教育范例的优质教育ꎬ职业性㊁育师性㊁范例性是其师范性的独特蕴含与本色所在ꎮ我们相信: 师范 教育的初心是要造就出堪为人范㊁能为师表㊁心系民族㊁勇挑重任的优秀教师ꎬ是造就堪为其他教育形态之 范本 师范教育形态ꎬ是严格按照 职业性㊁育师性㊁范例性 的标准来构建师范教育的新形9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适应新时代的需要21世纪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我们广大教师的厚爱。

这就是说,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的重任已经是落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肩上。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教师的素质状况,对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不可低估的。

在此,我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谈谈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及综合能力的一些体会。

一、认真学习伟人理论,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

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而每个时代就有不同的要求,在这个时代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更新观念,纵观世界,放眼未来,正确地认识“发展是硬道理”。

面对汹涌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我们应该保持一份清洗,一种执着。

不为追求潇洒而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该急功近利而忽视奉献精神;不该为追求物质享受而不愿再艰苦创业。

我认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素质,特别是综合素质,必须有坚定的事业心,对学生的崇高的爱心以及强烈的责任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

二、提高自身素质,搞好教学工作。

要提高自身素质,搞好教学工作,教师首先必须刻苦钻研教材和教学标准,仔细研讨教学方法,深入研究学生,认真备好课设计好教程,这样走进课堂后教师心里才会踏实,教学才会有序,教法才能得以实施,教学才会达到最初设计的效果。

正如老教师所说的那样,教师上课要能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自觉地进入你的教学境界,变老师要学生听为学生喜欢老师的课。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作为我们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就要苦练教学基本功,努力在改进教法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这是我们提供自身素质的重要方面。

三、强技能,宽知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新时代对老师的要求

新时代对老师的要求

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为顺应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与此同时,作为老师,我们亦不应该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应该与时俱进,做个学者型的合格教育者。

学者型的教师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以下我的一点十分浅陋的想法。

首先是知识更新,也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虽然我们都曾经受过高等教育,以所学专业应付教学应该绰绰有余,但是我们的课本在变,我们的学生在变,学生的知识储备在变,我们的时代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新科技新技能新知识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如何做一个时尚、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呢?所以我们要不断钻研专业知识,博观细取,厚积薄发。

其次,教师还应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一)提高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课堂教学的控制,就是对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变量(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进行适当合理的调节与控制,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吸引力,使之沿着教师的思路成功地进行学习的过程。

那么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控制的能力呢?1、提高教师的修养水平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自身的情感、仪表、举止等方面的约束能力。

教师的情感、仪表、举止等直接影响到融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

课堂教学应当是有激情的。

如果教师语言简洁风趣,亲切和蔼,语调抑扬顿挫、轻重适当,学生就会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很快进入问题情境。

反之,学生就会趋于疲惫麻木,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加强自己的修养水平。

2、提高教师运用语言水平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工作语言。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制约着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和效率。

科学的使用教学语言,是实现课堂教学控制的保证。

因此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做到准确、精练,有条不紊,合乎逻辑。

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启发性。

在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能否打开学生的思路,能否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是实现课堂教学控制的关键所在。

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

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教育工作也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逐渐浮现出来,教师们也需要有所转变和提升,以适应新时期的教育需求。

首先,新时代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

作为老师,首先要求是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

因为新时代的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具备更多能够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在各个领域的学科水平,增强自己的专业素质,以便能够更好地指导和引导学生走向未来。

其次,新时代要求教师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

新时代是一个变化迅速、多元化的时代。

教师要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教育需求,需要更加开放、灵活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教师们要积极学习、研究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尝试,以使自己成为一个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者。

此外,教师们也需要有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特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再次,新时代要求教师具有更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师不仅需要在教学中具备教授知识的能力,还需要有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地传达教育思想和方法。

教师们要能够清楚地表达教育目标、教育要求和教育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吸收所传达的教育内容。

同时,教师还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学生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最后,新时代要求教师具有更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们作为社会上公认的职业人士,必须遵守职业道德、秉持公正、甘于奉献、关心学生,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教师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

总之,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是全方位的,需要教师们在专业素质、创新意识、表达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的提升和改变。

教师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未来人才贡献更大的力量。

做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师

做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师

做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师
新时代的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研修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跟当前新时代与时俱进。

为此,我进行自我诊断和培训愿望,内容如下:
一、自我诊断
(一)我的优势:
1.工作态度认真,注意钻研教材和教法,虚心向他人学习。

2.愿意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和理念尝试。

3.课堂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知识灵活传授给学生,讲练结合,有效强化知识。

(二)我的不足:
1.高效课堂仍在摸索和尝试,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充分体现。

2.课件和微课的制作、电子白板的使用还需进一步加强。

3.极少主动阅读教育专著。

二、培训愿望
1.通过观看讲座和课堂实录,向名师名家学习教育的理念和技能,更新观念,提高业务能力。

2.学思结合,把学到的知识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促进专业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3.深化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性质、课程目标的理解,关注思想政治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4.积极参与各种研讨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博采众长,在
交流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我希望通过这次“区培”研修学习,能认识更多优秀的专家和热爱教育教学的同行,能在自身素质、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方法上都有所收获,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在研修中不断超越自己,尽快成长为一名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政治教师。

新时代新高考新要求,教师专业成长的认知思考与实践探索

新时代新高考新要求,教师专业成长的认知思考与实践探索

新时代新高考新要求,教师专业成长的认知思考与实践探索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时代新高考新要求,给教师专业成长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应对这一变化,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从认知思考和实践探索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认知思考新时代下,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树立正确的认知思考。

要明确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教师是引领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榜样,要明确自己的使命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认识到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兴趣、优势和问题,教师要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和革新,教师要积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实践探索为了更好地应对新高考新要求,教师需要进行实践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风格。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变化。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要重视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设计符合课程目标和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和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要加强团队协作和专业交流。

教师之间应该相互支持和帮助,共同探讨和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第二篇示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在新时代下,教师面临着更多、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和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需要不断进行认知思考和实践探索。

教师需要对新时代新高考新要求进行深入的认知思考。

新高考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江苏高校教师资格《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题(网友回忆版)一

江苏高校教师资格《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题(网友回忆版)一

江苏高校教师资格《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题(网友回忆版)一[单选题]1.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江南博哥)是1681年O的“基督教兄弟会”创办的。

A.德国B.英国C.法国D.意大利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在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

[单选题]2.我国古代第一次用学规的形式对教师提出规范要求的是OoA.《岳麓书院揭示》B.《岳麓书院条例》C.《白鹿洞书院揭示》D.《白鹿洞书院教条》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南宋教育家朱熹创立白鹿洞书院,并定立《白鹿洞书院教条》。

“白鹿洞书院教条”是我国古代第一次用学规的形式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规范要求O[单选题]3.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观点,这体现了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OOA.专业性B.多重性C.探索性D.实践性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观点,这体现了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实践性。

[单选题]4.为人师表含义丰富,O倡导“师者,人之楷模也”。

A.孔子B.孟子C.杨雄D.叶圣陶参考答案:c参考遍析:汉代儒学大师杨雄在《法言•学行》中说,“师者,人之楷模也”。

[单选题]5.从教师的职业道德角度看,教师所特有的崇高职责和历史使命是()OA.教书育人B.科学研究C.传授知识D.爱国守法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仄教师的职业道德角度看,教师所特有的崇高职责和历史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不仅传授知识,培养人才,还负责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成才成人。

故答案为A 项,C 项传授知识不全面。

[单选题]6.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颁布了(),并就其落实工作发出通知。

A.《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B.《高校教师专业标准大纲》C.《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D.《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建立与义务教育新课标相适应的新型教学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建立与义务教育新课标相适应的新型教学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建立与义务教育新课标相适应的新型教学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持续改革,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核心素养不仅涵盖了传统的知识、技能,更强调了个人发展、社会适应和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

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务教育新课标应运而生,对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建立与义务教育新课标相适应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构建与核心素养相契合的教学体系,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等,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介绍当前教育背景和新课标改革的重要性。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全面化。

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改革,新课标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正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

新课标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更新,更是对教育理念的升级,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与义务教育新课标相适应的新型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需要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2. 阐述核心素养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对其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至关重要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些素养不仅包括基础学科知识和技能,更涵盖了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合作与沟通、自我管理等综合能力。

核心素养在教育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核心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新时代如何做个与时俱进的老师

新时代如何做个与时俱进的老师

新时代如何做个与时俱进的老师新时代如何做个与时俱进的老师,我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且还应该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不仅是学生的管理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3.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 不仅是课程的建设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

既然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那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从以下两方面来适应时代的需求: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采取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改的需求。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与时俱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一视同仁,面向全体学生。

3、严格要求,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4、善于观察,重视学生的“闪光点”。

5、教书育人兼顾,加强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的教育。

高中教育的重点无疑是为高等学府输送优秀人才,而分数几乎成了选拔的唯一依据。

与之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的教育往往容易受到忽视。

结果是,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一些“精品”到头来却成了社会的“危害品”。

前不久,许多大学生犯罪就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除了教学之外,教师还应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经受挫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宽容尊重他人的品格,提高他们走上社会之后的适应和生存能力。

而这一点对于每一个教师都很重要。

二、而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身体力行地实践,才能更好的完成这一目的。

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保持思想常“新”。

平时,我不断地加强理论研究,通过学习,让我更深刻懂得了教育教学中分析学生心理发展方向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凭主观愿望去分析处理问题。

同时在教育科研方面,初步懂得了教育科研方法和操作步骤;懂得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必要性,增强了学习信息技术的紧迫感;比较深入领悟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容;为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打开了一扇门,并作了初步尝试了,更清楚地懂得了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做法。

所有这些,为今后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打好基础。

有关争做新时代好老师师德师风心得5篇

有关争做新时代好老师师德师风心得5篇

有关争做新时代好老师师德师风心得5篇争做新时代好老师师德师风心得(精选篇1)这段时间经过对师德师风的学习,对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的开展有了充分的认识,我深刻地认识到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作为一名德育教研员,自我时刻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我,认真剖析,寻找差距。

根据新要求我结合实际对自我的师德行为进行如下总结:在工作方面,能够配合主任的工作,积极完成交给自我的各项任务,力争干好、干实。

业余时间,虚心学习有关业务知识,翻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之友》《人民教育》等杂志,努力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

经过近阶段的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敬业,爱岗,奉献“的内在核心,认识到自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第一、工作中缺少创新意识。

在日常工作中,往往按部就班,缺少创新的精神,对工作出谋划策较少。

第二、学习的主动性有待加强。

对学习没有做到长期坚持,总是给自我找借口,虽然各方面或多或少有必须的提高,但总的来说,提高并不算太大,与其他教师还存在着必须的差距。

经过深刻查找剖析,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将严格要求自我,认真做好以下几点:第一,不断加强政策理论水平,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理论。

第二,努力加强德育专业知识学习,虚心请教。

第三,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我,第四,加强对本职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利用业务时间多钻研、多思考。

经过此次师德大讨论,我会更加爱岗敬业,时刻牢记院训“先做师之生,再做师之友,后做师之师”,争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德育教研员。

争做新时代好老师师德师风心得(精选篇2)通过对师德教育的学习,我对师德的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我个人觉得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一个真正具备师德的教师至少要做如下三方面的努力:第一要热爱教育事业教师的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

《力学》教学如何适应新时代要求

《力学》教学如何适应新时代要求

探析《力学》教学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摘要】探讨高效的力学教学怎样才能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内在的原因看,一位教师其个人的素质结构对其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因此,作为一个力学教师,不但要苦练内功,还要从各个方面不断的完善自己。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性格、心态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分析,更加明确一个优秀教师所必要的成长内因。

另外,我们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以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教学研究;力学教师;健康心态教学作为一个载体,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它必须是丰富的,灵动的。

不过要做到这一点,高效的力学教师就有必要认清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大时代,要清楚的知道在这个时代里面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还要认清现在正处在这个大时代的学生们的特性。

1.新时代高校力学教学对教师自身的要求要想成为一位受学生喜爱的、杰出的力学教师,必须要注重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和性格。

1.1要苦练“内功”,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缸水。

作为一个高校的力学教师,需要通过认真的阅读各种专业书籍,不仅仅是丰富自身的内涵,加大这一缸水的厚度,充分了解到力学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这个学科的发展历史,使自己更加爱力学这一学科,同时也在以后自己的科研与教学中发挥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引进一些非力学这个专业的新教师时,有很大的必要让他们能够精心的仔细的阅读各种专业书籍,更好的充实自己。

1.2要求高校力学教师多多开设专业课程,大力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就目前的教育现状和形势看来,仅仅局限在只上一门基础课或者所开的课程较为单一的教师是很难适应这种情况的。

现在各个工科的学校的理论力学、结构力学、工程力学、弹性力学、材料力学、有限元素等各门课程,都有要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的涉及,这样才能够客服某一单科教师其自身知识结构与范畴的老化,更能促进高校力学教师特别是年轻的教师能够自觉的更新与发展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

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

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首先,新时代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更加看重。

社会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道德标准。

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严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不压制学生。

同时,教师还要具备责任感和爱心,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和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次,新时代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更好的人才培养,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平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另外,新时代对教师的发展要求更加注重多元化。

教师应该积极参与教育教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通过教育实践和反思来发展自己的教育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职业发展,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新时代提倡个性化教育,而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也应该具备多元化的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

此外,新时代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要求更加注重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自律精神。

教师应该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不追求功利,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不炒作自己的个人形象。

教师要讲究自律,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不请假随意,做到言行一致。

只有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才能在学生和社会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总之,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包括提高道德品质,提升教学水平,注重个性化发展,加强师德师风等方面。

这些要求不仅是对教师的一种期望,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只有教师在新时代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使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职业:如何适应新挑战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职业:如何适应新挑战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职业:如何适应新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

为适应这些新挑战,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努力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素质:教师应具备正确的政治观念,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宪法和法律,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

2. 专业素质: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特长。

3. 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关爱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4. 创新精神:教师应具备创新思维,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和做法,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创新和发展。

5. 终身学习意识:教师应具备强烈的学习意识,主动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动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二、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职业的适应策略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职业的适应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做好角色定位: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角色,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 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应主动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新理念,积极配合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3. 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深入探讨教育教学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成果质量。

4. 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应注重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教育教学技能的练习,做到科科有专长,人人有特长。

5. 做好家园沟通:教师应重视家庭教育,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家庭教育背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要求

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要求

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要求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在不同领域中,如何通过与时俱进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一、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坚持与时俱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首先,教育课程需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教育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教育机构应该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学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在新时代,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应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因此,教师需要采用更加互动和合作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科技领域在科技领域,持续创新和技术更新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关键。

面对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成果上,而应不断推陈出新。

不仅要关注基础科学的突破,还要关注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前沿技术。

只有保持技术的先进性,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此外,在科技领域中,开放合作和共享资源也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重要方面。

通过与其他科技企业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可以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实现资源共享,推动科技进步。

这种开放合作的模式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的案例,成为了新时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企业管理领域在企业管理领域,坚持与时俱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市场需求的日新月异,企业需要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首先,企业需要不断更新产品和服务。

只有在产品和服务上与时代接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企业应该关注市场的变化,不断研发新产品,改进旧产品,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以保持竞争优势。

其次,企业管理需要与时俱进。

传统的指令式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企业管理者应该采用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管理方式,鼓励员工参与决策,推动团队合作,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力。

新时代对教师的更高要求.doc

新时代对教师的更高要求.doc

新时代对教师的高要求(1)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观现代学生观。

教师必须树立现代学生观,对学生有一个科学正确的认识,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学生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有创造能力的人。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用创造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引导学生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个性和能力,让学生自由想象与创造,还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研究的主人,主动涉猎知识,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做到让每生有所长,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特长。

现代人才观。

现代科学人才观认为,学生人人都可成才。

这是因为,从生理看,人身体各种器官虽有差别,但他们都具有成才的因素。

从心理看,一般人都有求知的需要、兴趣、爱好和能力,都有爱学习、自信、自学、自尊、自强、自立、进取向上、竞争求胜等成才的心理因素。

从社会需要看,现在与未来的社会是科学迅猛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社会,是需要人才和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社会。

教师应当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作用,倾其所学,施之所专,创造条件使学生加速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教师树立科学人才观的根本要求。

现代知识观。

今天全球化的网络知识已使人目不暇接,而知识进入书本就陈旧了。

因此,提出了“联系生活,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

虽然知识的传统是有限的,有了方法,知识的获取就更无限了。

变“教书匠”为“研究型”教师这是时代的要求。

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要全面提高适应素质教育的业务能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

要具备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教师应掌握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语言实验、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

遵循教育规律,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参与“素质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对“素质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内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教育地位和作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

新时代对教师的定位和要求

新时代对教师的定位和要求

新时代对教师的定位和要求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教师角色的认识的理解,在相当程度上影响课程改革的实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训练技能的知识输出者的角色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工业高度发达,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社会,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知识输出者,其主要的职能从教转变为导,从知识的输出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感情和调动者、协调者,学生品质的示范者,教学评价的参与者。

所以,我们认为:教师的基本角色应该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

作为教育者,教师应该是引导型的、方法型的、创新型的、人格魅力型的。

作为研究者,教师应该是研究型和研究型的。

1、成为引导型的教师。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权威。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研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也由知识输出者的角色转变为给学生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候给予学生引导和支持的导师。

2.成为方法型的教师。

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新知识以爆炸的速度更新和递增,人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得不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因此,教师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把浩如烟海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更何况这些知识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可能很快就过时。

知识经济时代要救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进行终身研究,而对于终身研究者来说,拥有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和信息是解决问题的材料,而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培养知识经济时代主人翁的过程中,新课程要求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

科学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思维方法的操作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学生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方法的渗透。

如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研究过程中,探究的问题的结果如何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要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要求新型教师与之相适应
前不久我参加了“千人进百校大评看”活动;继而又参加了“送教下乡”活动;随之我们又到县城参加了“阳光师训”活动。

这些活动的召开使我们见到了更多更优秀的同仁。

他们精彩的授课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非常值得我学习,从中我深刻感悟到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就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新课改要求新型教师与之相适应。

我认为新型教师应该具备有的良好素养有:
一、过硬的基本素质。

教态大方,普通话流畅,板书漂亮,这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前提。

二、高超的授课技能。

作为一名教师知识必须专业,有丰厚的知识储备量。

不应该为教书而教书,应该是为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而教书,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渊博的知识。

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课堂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灵活驾驭课堂,才能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理论从生活中来,然后又将理论回归生活,一千个读者就会发现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学一样,相同内容,不同授课方法,学生的感悟、收获就会不同。

课堂教学贵在创新,作为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特点设计自己的教法。

“阳光师训”中有一位来自富平的老师,讲初三历史。

她提出了自己的课堂口号,板书很新颖,具有艺术性,对成
功的授课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我认为这样的课很好,值得我学习。

三、走进学生情感世界。

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师首先上课要有激情。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上课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不爱学习,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

相反,有些学生就说他喜欢某个老师的课,原因可能就在于这个老师用自己伟大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和学生同乐,走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这一点实验中学的一位语文老师做得很好,她的授课内容是《羚羊木雕》一文。

带着丰富的情感将学生引入了故事情节之中,娓娓道来,始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亲和力,学生置身于轻松愉快的学习之中,师生共享学习的快乐。

四、做学者型科研型教师。

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学习,我深深感悟到自己学识的浅薄,与当今教育发展的车轨相差甚远。

要想做一名永不被社会淘汰的新型教师,就要不断的学习充电,反思研究。

做学者型、科研型的教师,练就过硬的基本素质,掌握高超的课堂技能。

以上是我的点滴之悟,希望能与同仁共同磋商,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新课改要求新型教师与之相适应







李任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