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
网络群体与市场 课件
目标受众定位
通过数据分析、用户画像 等方式,精准定位目标受 众,提高营销效果。
个性化推送
根据用户兴趣、需求和行 为,推送个性化的产品、 服务和内容,提高用户转 化率。
社交媒体营销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目 标受众进行互动,提高品 牌知名度和用户忠诚度。
提升网络群体参与度的营销策略
创造互动性内容
提供有趣、有价值的内容,激发 用户的参与欲望,提高用户互动
03
网络群体的发展对市场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建立更加
完善的监管机制。
企业如何应对网络群体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创新营销策略
企业应充分利用网络群体的力量,创新营销策略,提高品牌知名度 和影响力。
关注用户需求
企业应关注网络群体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提高用 户满意度。
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应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网络群体的信 任和支持。
网络群体对市场趋势的影响
消费趋势变化
网络群体关注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 品牌,可能引领市场消费趋势的变化。
市场细分和个性化需求
竞争格局调整
网络群体对不同品牌的评价和选择, 影响市场份额的分布和竞争格局的调 整。
网络群体多样化的需求和偏好,推动 市场细分和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03
网络营销策略与技巧
利用网络群体进行精准营销
05
案例分析
成功利用网络群体的企业案例
小米
通过建立社区,与用户互动,收集用户反馈,快速迭代产品,成功打造了高性价 比的手机和智能硬件产品。
喜茶
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创意内容,吸引年轻消费者,并通过线上预约和外卖服务 提升了消费体验。
有效应对网络群体的企业策略
网络群体的概念
网络群体的概念
网络群体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如社交媒体、在线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等)相互联结和交流的人群。
这些网络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虚拟社区、在线社交网络、兴趣群组等。
网络群体的形成和运作主要依靠互联网技术和在线社交工具,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沟通、互动和合作。
网络群体以共同的兴趣、目标、价值观或者身份特征为基础,成员之间进行信息共享、资源协作、知识传播等活动,促进社交互动和知识交流。
网络群体的规模可大可小,可以是一个小规模的朋友圈,也可以是一个庞大的在线社区。
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校生网民群体探究在当代社会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高校生这一群体而言。
从组织形态上看,网络群体有哪些特点简答题
从组织形态上看,网络群体有哪些特点简答题1.网络社群的组织特征?答:从网络社会的运作过程来看,网络社群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平台之上,参与其中的各个主体以自己的行动来进行互动、建构关系并实现整合。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结构类似于哈耶克所谓的“自发秩序”,即系统内部自组织产生的秩序,是人的行为的产物,而不是人为(有意识)设计的产物。
在这个过程中,规则的形成发挥着核心的作用。
一种秩序之所以最初是以自发的方式形成的,乃是因为个人所遵循的规则并不是刻意制定的产物,而是自发形成的结果。
当然,一种不得不被称为自发的秩序,也可能是以那种完全是刻意设计出来的规则为基础的。
[1]与现实社会规则与秩序建构不同的是,网络世界中不同的主体在相关规制之下,自主地参与社会建构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平台的特性决定了他们的行为逻辑。
在网络世界里,由于其传输介质的特性,任何参与者在这个世界中都以数字形式而存在,由此与现实社会中面对面的、对象性主体区分开来。
正是这种“数字化生存”[2](P274)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开放的行动空间,为人们摆脱现实束缚、自由行动创造了可能性。
按照网络互动是否在线为标准,可以将网络互动方式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异时性互动,包括电子邮件、新闻组、BBS等;二是共时性互动,包括网络聊天、视频互动、音像传递等。
网络互动使社群交往的模式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面对面的即现实的“身体在场”交往转变为“非当面的符号信息在场”交往。
面对面交往方式的沟通主要通过语言、姿势和表情来传递比较复杂的信息,并且及时互动反馈,但面对面沟通却天然存在着时空限制。
随着文字的出现而出现的书面沟通虽然传达的信息比较明确,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但是书面沟通的反馈速度慢,而且其文字媒介是单一和静态的。
网络社群的互动具有多媒体特性,它利用数字的形式来传递声音、图像、文字等等内容,可以达到表现和传递丰富的信息的目的。
2.网络社群的组织特征可以概括为为几个方面?(一)互动过程的超时空性与开放性现实交往面对面的直接性使人际往来受血缘、地缘、业缘、时空等条件的限制,具有狭隘性。
网络人群的年龄分布
增长速度分布及其分析
从不同年龄段的网络人群的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参见表一)可看出,除50岁以上的年龄组的增长率曾经发生明显的突变之外,其他年龄组的增长率振幅基本相当,集中于+25%~ -20%之间,表明我国网络人群各年龄段增长相对稳定。近三年,网络人群的分年龄段增长速度差异表明,30岁以下人群增长速度越来越大,30岁以上人群正在出现负增长。这一现象的持续必将进一步强化网络人群的年轻化。其中,2003年25岁以下人群的增长速度还是最快的。这一事实表明,中国网上人群不仅当前具有低龄化、年轻化特点,而且这种特征趋势在未来的一定时期里还将继续下去。考虑到我国社会分配体制的特点,随着这两个年龄段的人群年龄的增长,其收入将明显增长,其购买力也将大大提高;加之其上网习惯已经养成,只要引导得当,网络消费欲望有可能增强,由此很有可能引发极大的网络市场需求,相信这一年龄段的网络人群必将成为未来网络消费的主力军。自然就更加意味着我国企业以国内网络人群为目标市场的网络营销必然是首先以年轻人作为主要对象,并逐渐扩展到40岁左右的中年人。
网络人群的社会结构
人口的社会结构是指由于社会活动形成的个人特征。
网络人群的受教育状况及其分析
调查,网络人群中接受过和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比例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网络人群中,接受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人群比例均较大,各约占网络总人群的30%。但是占据的比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非凡是曾经在网络人群占据最大比重的接受本科教育的人群已经降为第三位,其第一的位置在2003年被高中学历的人群所取代。显示具有高中学历的人群总量上升最为明显,同时也似乎暗示着随着网络的普及,低学历人群还有增长的可能。从普遍的网络营销职业分布及其分析
多次的调查显示,从各类人员所占比例上看,在所有网络人群的结构因素中,职业部分是最为均衡的一项,表明各类人员的增长速度几乎是同步的。从总量上看,学生是网络人群中的最主要人群。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这与前述学历分布是非常相应的。两类人员几乎占据了网络人群的半壁江山。因此构成了网络营销的主要对象。也就证实图书成为网络营销的主要商品确实是有良好人群基础的。
网络粉丝群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心理分析
网络粉丝群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心理分析网络粉丝群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心理分析引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粉丝群体蓬勃兴起。
无论是明星粉丝、偶像团体支持者还是电视剧、电影等作品的死忠粉,网络粉丝群体凭借其庞大的数量和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在网络空间中展现出独特的传播特点和心理行为。
本文将围绕网络粉丝群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心理分析展开阐述。
一、网络粉丝群体的传播特点1. 虚拟社交互动与实际生活脱节网络粉丝群体以网络空间作为活动平台,通过虚拟社交互动来进行信息传播和情感交流。
相对于传统的实际社交,网络粉丝群体在网络上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可以跨越地域和时间限制,形成独特的社交模式。
然而,由于网络活动有时与实际生活脱节,导致网络粉丝群体传播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或失真。
2. 高度的集体认同感和社群意识网络粉丝群体的成员,通常因为对某一特定对象有着共同的喜好或关注,所以会形成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和社群意识。
这种认同感和意识使得粉丝们更加具有凝聚力,他们在网络上互相支持、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形成了独特的社群生态。
3. 大规模、高频次的信息传播网络粉丝群体的传播特点之一是大规模和高频次的信息传播。
粉丝们对于自身关注的对象的消息和动态保持高度关注,他们会在网络上分享、转发、评论相关的信息,将相关内容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开来。
这种传播特点使得网络粉丝群体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
4. 强烈的情感表达和参与度网络粉丝群体的成员对自己喜爱的对象通常表现出极高的情感投入和参与度。
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偶像或作品的喜欢、支持和保护。
这种情感表达和参与度进一步加强了粉丝群体的凝聚力和传播力量。
二、网络粉丝群体的心理分析1. 自我认同与个体认同网络粉丝群体的成员往往通过喜欢、追捧某个对象来寻求自我认同。
他们以自己喜爱的对象为核心,通过与其他粉丝分享共同喜好的行为、言语来强化自己对于某种个体特质的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与其他粉丝建立了类似于群体认同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
网络群体传播的特点和缺陷
优势⒈信息多元化:网络信息中运用了flash、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这些技术不像网络上单一的flash、视频、音频等形式那样,而是通过组合的应用配以精彩的内容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感观刺激和互动参与的欲望,这是单一的技术表现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也是网络信息对读者的吸引力所在。
而正是基于此,网络聚集了庞大的用户群体,让用户在阅读内容、感受网络的感观刺激。
网络信息涉及到了游戏、时尚、服饰、汽车、音乐、体育、影视等多个行业,给受众带来强烈的冲击。
网上不仅可以平等地发布信息,还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
报纸可以通过座谈的形式开展讨论,电视也有了话题节目供观众现场摆擂台,但这些讨论一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参加,二不是随时可以参加,三不时所有话题都可以讨论,四还不能完全给参与者以“言者无罪”的保证。
然而,关于这个世界的所有话题,用户都可以在电子论坛里找到,并随时参与发表意见。
如新闻组作为因特网上个人向新闻服务器投递电子函件的集合,可以随时把网民的文章或贴子向世界范围公布。
在电子公告板上,用户则可以就不同的主题下贴帖子,参加讨论。
更关键的,这种参与是匿名性质的,即没有任何人知道用户的身份和个人资料,成为网上论坛极其活跃和可以畅所欲言的根本原因。
至于可以进行实时讨论的聊天室的功能,就更是传统传媒所望尘莫及的了。
聊天室的性质也是匿名的。
在聊天室里,每人都可以有一个化名,一群人就象入坐酒巴一样,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性,在中国是不可以公开讨论的,但通过Usenet,你不难发现许多谈性而不用色变的场所。
⒉表现形式立体化:网络新闻以互联网为基础,借助先进的传输技术,在新闻传播内容、形式、结构及便于阅读等方面,都很好地发挥了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收到了较强的立体化的新闻传播效果。
与传统新闻传播相比,网络新闻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新闻信息量及阅读空间,它一方面通过内容安排、结构选择等方式,使新闻报道达到了"最佳状态",便于读者获得立体认识,更清晰更深刻地了解新闻;另一方面,读者的意见或态度可及时反馈给传播者,读者与传播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从而使新闻的立体传播效果,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下,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演绎。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心理及行为研究
基于机器学习的仿真方法是一种以机器学习算法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它通过 训练大量数据来模拟人类行为。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训练,从 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模拟的精度和效率。但这种方法需要足够的数据支持,并且 难以模拟个体的情感和情绪变化。
三、结论与展望
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网民群体行为的仿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 实践意义。通过对网民群体行为的模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舆情的 演变规律和社会影响机制,为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宣泄心理:许多网民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面临各种压力,网络群体性事件 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平台。在事件中,网民通过发表言论、分享观点来释放 情绪,寻求心理安慰。
4、看客心理:部分网民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抱有“事不关己”的心态,他 们以旁观者的身份浏览信息,并不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这类网民往往对事件保 持距离,以冷漠的态度对待。
鉴于网络舆情与网民群体行为的密切关系,对网民群体行为的仿真研究成为 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常见的仿真研究方法包括基于主体的仿真、基于 网络的仿真、基于机器学习的仿真等。
1、基于主体的仿真方法
基于主体的仿真方法是一种以个体行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构建具有 一定智能水平的仿真个体来模拟人类行为。这些仿真个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状态和 环境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这种方法在模拟复杂的社会现象方面具有较 高的逼真度,但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
2、媒体报道:媒体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传播的重要推手。媒体报道的方式和 角度直接影响了网民对事件的理解和判断。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报道可能误导网 民,导致网络舆论的波动。
3、技术手段: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网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参与方式。例 如,实时评论、转发等功能使得网民能够迅速表达观点并与其他人互动。然而, 这也为网络水军、虚假信息等问题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钱云会(1957.10.13-2010.12.25),浙江乐清蒲岐镇寨桥 村人。2005年当选村主任后,因土地纠纷问题带领村民上 访。在5年的上访过程中,先后3次被投入看守所。2010年 12月25日上午9时,被工程车撞死。有网友爆料,钱云会 是被“有些人故意害死的”,乐清市公安局在随后的发布 会上称,这是一起交通肇事事故,钱云会当时撑一把雨伞 从右侧向左侧横穿马路,工程车紧急刹车但仍与死者发生 碰撞,造成钱云会当场死亡。
。
四、网络群体极化的预防机制
•
互联网,尤其是UGC自身存在难以避免的缺陷。很多网民意见 仅仅是只言片语的集合,片段化的信息很难全面反映事件的真实情况。 公众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往往即兴而随意,言语之间也充满个人情绪情 感,这种碎片化意见更多的是情绪的表达,而非深思熟虑后的理性分 析。同时,UGC缺乏把关人,片面的观点得不到纠正。对于那些点燃 公众情绪的事件,带有偏见性的观点在亢奋的非理性的氛围内越来越 极端,个体偏见加上语言暴力和批判的狂欢,在UGC上形成一种极化 的舆论场,强者的声音愈来愈强。这种极化现象在单一网络环境中不 仅不会消解还会愈演愈烈。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大部分情况下能够还原 事件真相,引导人们全面关注事件,将网络极端的娱乐情绪拉回到客 观冷静、严肃的新闻监督推动社会进步上来。 因此,网络群体极化的消极影响并不是不可规避的。
由于环境和场域的不同,网络群 体极化现象的产生除了与传统的理论 有关外,还与其自身特性有关。
首先,网络把关 人的缺失和其自 身的匿名性
最后,起作用的 还有协同过滤机 制。
其次,网络媒体 的“小众化”趋 势。
三、 从网络群体极化到“多数人的暴政”
网络群体极化并非一件绝对的坏事, 它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不应该被忽视。桑斯 坦说:“事实上,群体极化让许多重要的 价值得以实现,包括公民权运动、反奴隶 运动以及两性平权运动„„如果更多传播 选择能产生更多极端主义,对社会终究是 件好事。”
第6章 网上社会群体6.0 网络社会学电子教案(第2版)PPT
本章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网上群体 2. 如何理解网上初级群体 3. 如何看待网上趣味群体 4. 尝试分析网上小站群体
推荐阅读: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3
第三节 网络群体分析
五、网络小站群体
网络小站群体与小型 的趣缘群体类似,不同的 是它不单单是以兴趣聚合 小站群体的成员,而是几 个人形成一个亲密的网络 空间
14
第三节 网络群体分析
六、网络群体动力学特点
(一)不可能发生的关系正发生关系 (二)网络社会群体的情感投入 (三)网络社会群体成员关系的一致性和互 补性 (四)网络社会群体内部关系的结构特点
(二)不同之处 1、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场域不同 2、社会角色确定性和划分不同 3、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不同 4、群体意识和归属感不同
5
第一节 网络群体的含义
三、网络社会群体的特征
(一)亲和性 (二)交往空间大 (三)成员自由度大
6
第一节 网络群体的含义
四、网络群体对个体的功用
(一)慰藉 (二)满足社交需要 (三)提供自我展示并认证观点 (四)有助于个体目标达成
三、网络业缘群体
网络业缘群体通常是指以学业和工作相似为 “缘”而结成的群体
11
第三节 网络群体分析
四、网络趣缘群体
(一)网络趣缘群体的含义 上网者以各种相近的兴趣联系 在一起,构成网络趣缘群体 网络趣缘群体属于非正式网络 群体
12
第三节 网络群体分析
四、网络趣缘群体
(二)网络趣缘群体的形成 网络趣缘群体的组合形式是由上网者个人的 主观兴趣决定的 (三)网络趣缘群体的运作
(一)比较分析 网络初级群体与现实初级群体有很大不同
《网络社会学》-第6章 网上社会群体
第三节 网上群体分析
二、网上地缘群体
网上地缘群体是指以处在同一个地区或是同 乡为“缘”而结成的群体
三、网上业缘群体
网上业缘群体通常是指以学业和工作相似为 “缘”而结成的群体
11
第三节 网上群体分析
四、网上趣缘群体
(一)网上趣缘群体的含义 上网者以各种相近的兴趣联系 在一起,构成网上趣缘群体 网上趣缘群体属于非正式网上 群体
5
三、网上社会群体的特征
(一)亲和性 (二)交往空间大 (三)成员自由度大
6
四、网上群体对个体的功用
(一)慰藉 (二)满足社交需要 (三)提供自我展示并认证观点 (四)有助于个体目标达成
7
第二节 网上群体分类
(一)网上统计群体和网上实际群体 (二)网上正式群体和网上非正式群体 (三)网上大群体和网上小群体 (四)网上初级群体和网上次级群体 (五)网上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
第六章 网上社会群体
本章主要内容: • 网上群体的含义 • 网上群体分类 • 网上群体分析
1
第一节 网上群体的含义
一、现实中的群体
(一)现实中的群体 社会群体泛指通过一定的互动模式或社会关 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人类个体集合
2
一、现实中的群体
(二)社会群体的基本要素 1.一定的人数规模 2.一定的角色分工 3.联系纽带 4.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 5.群体规范 6.群体意识或归属感
3
二、网上社会群体与现实社会群体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 1.都有一定数额的人在彼此互动 2.都有一定的角色分工 3.都有一定的规范 4.都有一定的社会关系
4
二、网上社会群体与现实社会群体的异同
(二)不同之处 1.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场域不同 2.社会角色确定性和划分不同 3.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不同 4.群体意识和归属感不同
网络群体的特点
网络群体的特点网络群体的特点群体是指由两个以上持续互动、有着共同的意识和价值观念、一定的目标和期望的个人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组成的有机集合体。
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触到网络并利用网络从事各种活动。
根源于网络的虚拟空间发展越来越成熟,从而产生了一个与传统意义的群体相对应的概念———网络群体。
网络群体是指以网络为中介,网络空间为基础,网际交往和虚拟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群体。
网络群体的特点1、具有更强的开放性,网络群体的参与者高度自主,个体间的交往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组成群体的个体可以通过聊天工具、空间、论坛等渠道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交流。
网络群体的参与者可自主选择加入或退出群体,自主控制参与群体交往或活动的时间和频率,以及按需塑造自己在群体中的身份和形象。
如年级QQ群中,QQ群中的成员可以随意选择是否加入到群体的对话中,是否和QQ群中的个人对话,随意修改群中自己的名片等。
同时网络群体的交往突破了时空限制,形成的基础是共同的态度、价值取向,时空等物理因素被弱化。
对每个个体而言,网络既是全球的也是全天候的,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都能集中在一起,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其中。
在贾君鹏事件中,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几十万网友关注并参与此事件的恶搞,跟帖等,事件持续了长达一个多月。
2、个体身份的虚拟化、符号化。
在网络群体中,个体活动时不必向其他个体公布自己的真实身份,只需按要求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注册,就可以在网络社会中自由的活动,一个个体可以拥有表现出多种身份等。
如在QQ中不断改变昵称,注册资料时用与现实完全相反的性别。
如在贾君鹏事件中,贾君鹏本人就是虚构的,还有不少网友加入恶搞队列,组成异常庞大的“贾君鹏家庭”。
3、交往以间接交流为主。
个体之间所有的交流是以网络作为中介的一种间接交流,甚至在现实交往中需要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来表达的情感也可以通过鼠标和键盘来完成。
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
2024年东莞市写字楼市场发展现状引言写字楼是城市中供办公使用的商业建筑物,它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作为中国制造业中心的东莞市,其写字楼市场也日益壮大。
本文将探讨东莞市写字楼市场的发展现状。
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东莞市的写字楼市场逐渐扩大。
从过去十年的数据来看,东莞市的写字楼供应量持续增加,市场规模越来越大。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东莞市目前拥有大约200万平方米的写字楼面积。
预计未来几年内,市场规模还将持续增长。
区域分布和商圈特点东莞市的写字楼市场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和商圈。
市中心地区是写字楼供应最集中的地方,这里拥有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和完善的交通网络。
同时,一些新兴的商业区域也开始涌现出写字楼项目,吸引着租赁和购买者的目光。
在东莞市的商圈中,每个商圈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例如,市中心地区的写字楼通常价格较高,适合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办公需求。
而一些离市中心较远的商圈,则以价格相对低廉、租赁灵活性较高为特点,更适合中小型企业和初创公司。
租金和销售价格东莞市写字楼市场的租金和销售价格在过去几年中逐渐上涨。
供应量的增加和需求的增长导致了写字楼市场的价格紧张状态。
根据市场数据,东莞市的写字楼租金平均每平方米每月约为60-80元人民币,而销售价格则在每平方米2万元以上。
市场竞争和发展机遇东莞市的写字楼市场竞争激烈,吸引了众多开发商和投资者。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写字楼市场将继续面临挑战和机遇。
未来,东莞市的写字楼市场发展仍然有很大潜力。
随着互联网和科技行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高品质的办公场所。
同时,政府对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支持也将为写字楼市场带来更多机遇。
结论总的来说,东莞市的写字楼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并且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东莞市经济的不断增长和政府的支持,写字楼市场将继续扩大,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办公场所。
注意:此文档为模拟生成的内容,仅供参考。
互联网时代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与引导
互联网时代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与引导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快速、方便的沟通平台。
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等方式,人们能够与全球各地的人进行互动交流。
在这个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与引导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要理解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我们需要关注人们在网络上的行为和交流方式。
在互联网上,人们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以获取他人的认同或共鸣。
这样的行为会引发其他人的回复,形成一个情绪共鸣的循环。
比如,当有人发表一篇愤怒的观点时,很可能会吸引其他人的共鸣,从而产生一种“群体愤怒”的情绪。
其次,网络技术的使用方式也会对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起到一定的影响。
例如,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点赞、转发、评论等功能,可以迅速扩大一个人的言论影响力。
当某一言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回应时,会形成一种被广泛认同的情绪。
这就像一种“情绪传染”,很多人会受到影响,产生类似的情绪。
此外,网络群体情绪往往也受到一些人工引导和操控。
有些组织或个人可能有意识地利用网络的力量来引导舆论,并制造一种特定的情绪。
通过发布合适的信息和影像,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一系列回应,以达到某种目的。
这种情况下,网络群体情绪可能被操纵成一种工具,用于实现某种利益。
那么,既然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与引导是如此普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要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思维方式。
不轻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冷静地看待事物,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其次,我们应该自觉抵制网络中的“情绪传染”。
不被一些极端、偏激的观点所左右,保持自己的独立判断。
最后,我们要学会辨别网络中的信息真假,提高自己的媒体素养。
通过多方面的信息来源,确保我们获得的是客观、真实的信息。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与引导是一个复杂的现象。
它既受到个体行为和交流方式的影响,也受到网络技术和人工引导的影响。
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应保持理性思考,不盲从情绪,正确对待网络中的信息。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连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与引导。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及解决方法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提出的,指在群体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美国哲学家凯斯•桑斯坦最早把群体极化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提出“网络群体极化”的概念,同时指出:团体成员最初就存在某些偏向,并引起偏向性而组成团体;在讨论后,因为缺乏对立的意见和争论,人们更强化了原有的偏向,甚至形成了极端的观点。
①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传播路径《2012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集中在权、民、法,即官员的依法行政、民众的公共利益、政法机关及其司法正义三个方面的矛盾冲突最容易引发舆情风暴。
②传统媒体是第一层面上的传播者,然而当媒体上的评论被呈现在网络上之后,网络载体成为另一层面上的传播者,将事件推向新的热点,引起更多网民关注。
之后,事件引起网民的聚集,网民开始发表对事件的看法。
与此同时,意见领袖也发表看法,通过博客、微博、论坛等形式传播出去。
而网民情感和观点被意见领袖所感染,其言论在意见领袖的影响下趋向于同一。
随着网络热议升温,网民的负面意见出现强化,继而形成群体极化现象。
一般而言,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网络言词的极化,即网民的意见偏向一个观点,向一个极端偏斜。
另一个层面是现实行为的极化,即网络上的群体行为作用到现实社会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
当前,我国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存在以下一些特点:1.直接“讨论”的缺乏。
在很多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路径中没有看到网民的“讨论”过程,网民完全凭借自己的经验、观念或是意见领袖的意见对事件发表看法。
2.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呈现短期的爆发式效果。
随着时间的进展,网络受众对议题的关注度下降,这与网络自身的传播特性是密切相关的。
3.主流媒体责任重大。
媒体在报道中的偏颇是导致受众意见产生群体极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意见领袖在网络群体极化中的作用在很多网络热点事件中,意见领袖在其文章、微博、博客和论坛言论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种网络群体。
最新互联网用户群体解析
互联网用户群体分析让互联网真正属于我们每一个人以12-80岁之间年龄段的互联网使用人群为分析对象,18-40岁之间为互联网要紧应用人群。
互联网使用分类要紧分为老年、中年、青年、青年群体,这些人群类型又分退休干部、老总、白领、大学生、中学生和无业游民。
通过从上面列表瞧,对互联网熟知程度较高的是老总、白领、大学生、中学生,其中白领熟知程度最高所站的人群比例也是最多,年龄跨度广,对互联网的需求最强烈。
Ø精通使用人群:白领;Ø熟练使用人群:老总、白领、大学生、中学生、无业游民;Ø使用表皮人群:退休干部、老总、无业游民;Ø有一定了解人群:退休干部、老总、无业游民;Ø不了解人群:一般老年人。
依据上面列表得出以下用户对互联网使用需求统计表:易瞧国际2021年对用户对互联网需求的统计表依据以上两个统计结果综合分析,用户对邮件、新闻资讯、生活信息查询、网站购物、博客、交友、求职、生活信息公布、即时通讯、学习资料、咨询答关怀的需求量比立高,其中主流需求要紧是新闻资讯、生活信息查询、博客、交友。
Ø要紧效劳人群年龄时期:18-40岁之间;Ø要紧效劳人群类型:老总、白领、大学生、中学生、无业游民,重点为白领;Ø为用户提供要紧的功能和效劳:邮件、新闻资讯、生活信息查询、网站购物、博客、交友、生活信息公布、即时通讯、学习资料、咨询答关怀,重点为新闻资讯、生活信息查询、博客、交友。
在针对这些群体开发系统时必须要更加的有针对性。
考虑到除了集体本身需要的功能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其他用户和那个集体在那个系统中的互动关系,比方:集体与集体之间、集体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注:本局部数据分析是基于网上联机调查结果。
〔1〕互联网的八大热门效劳用户对“经常使用的网络效劳/功能〞答复结果如图7.61所示。
从上图能够瞧出:①互联网的八大热门效劳〔超过1/3比例的选项〕依次是:电子邮箱、扫瞄新闻、搜索引擎、扫瞄网页〔非新闻类〕、在线音乐〔含下载〕、即时通讯、论坛/BBS/讨论组和在线影视〔含下载〕。
群体的特征包括
群体特征一是群体联系松散性。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一般是偶合群体, 即一种参与者只投入了最低限度的感情和互动的相对消极的群体,他们因为有着共同的关注点而临时聚集到一起。
网络群体事件中的群体不同于社会群体。
所谓社会群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的存在,不仅个人能够意识到,而且也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
也就是说,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且确定的目标和期望。
一般而言,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是一个整体,没有产生某种强烈的团结感和归属感,有时他们甚至彼此冲突和攻击。
而且他们随进随出,流动较为频繁,并无明确的规范和制度予以约束。
虽然在网络群体性事件舆论场中,一般人们有共同的价值观意识,但人们往往根据个人的见解发表意见,彼此互动性并不强,即使有互动,互动也是短暂而临时的,不像社会群体中人们的联系是持续的。
这种交往的临时性、短暂性、群体无意识、弱规范等特征决定了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群体联系是松散的。
由于群体关系建立在这种极为松散的联系上,因此群体的凝聚力通常是非常弱的。
二是群体身份匿名性。
在虚拟社区,成员的身份是匿名的,成员可以随意地选择进入社区时所需身份的标识。
匿名性使得成员互动有了更多的互塑性和建构性色彩,成员可以尝试充当不同的角色,塑造不同的行为模式和自我。
匿名性为成员互动创造了更多自由的空间,在没有身份、地位、民族、语言上的属性限制条件下,以文字和话语自由地互动和交流。
但人处于匿名状态时,因为没有明确的个人标志, 也就不必承担破坏规范的后果,由此会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匿名性也使人的群体遵从性降低,降低人的社会约束力,使其容易破坏规则, 从事越轨行为。
如网络群体性事件舆论场中,赤裸裸的言语侮辱和言语攻击,完全放弃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道德,正是这种群体身份的匿名性降低社会约束力的表现。
三是群体交流符号性。
在网络上,人们的交流主要以文字体现, 而省略了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的表情、神态、姿态、语气等,人们只能凭借文字来猜度交流者的态度、看法和情感,但无法去甄别其真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感性与理性的合力
网络世界没有了现实世界的各种束缚和压力,网民的行为常常表现为以感性为主导,情感宣泄为主要形式。因共同的关注点而聚集在一起的网络群体,在事件的起初阶段,网友们一般都饱含感情,分析揭露不合理的现象,抚慰关怀受害的弱者,痛骂鞭挞侵犯的强者。例如在“邓玉娇案”曝光的前几天里,天涯杂谈上的网友们的很多帖子就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随着我国向公民社会的逐渐转变,在网络群体事件中,经过情感宣泄的喧哗后,网民们逐渐表现出公民面对公共事件应有的理性,客观分析现实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对策。例如在邓玉娇庭审结束以后,天涯杂谈上的帖子内容则以对该案最后判决的分析为主。如网友“国法行天下”5月25日的帖子《邓玉娇一案自我防卫的合法性辨析》,6月9日网友“hrs8206”发表的《从邓玉娇案看职业道德的底线》,6月16日“chixinmin”发表的《庆贺邓玉娇重获自由后的冷静思考》等等。除了理性的目光,还有理性的行动,网络群体事件发展到一定阶段,还会从虚拟转向现实,在网络意见领袖发起和组织下由纯粹清谈走向实际行动,例如网民“连岳”和“厦门PX事件”、“水婴”和“抵制家乐福事件”、“一马青尘”和“陈易”事件(大学生卖身救母事件)等等。同时,也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网络调查员,在邓玉娇事件中网民“屠夫”就发起了对事件真相的调查。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出现所谓“新社会运动”,以较少政治色彩的社会团体为运动基础,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和草根自发性。近年来我国出现的网络群体事件便带有“新社会运动”的色彩,成员多来自草根阶层,事件的推动具有自发性,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网络世界频繁出现“一呼百万应”现象。
H?布鲁莫在《集群行为》中将群众分为四种类型:偶合群众、常规群众、行动群众和表意群众。从这个角度出发,网络群体可被看成是表意群众的一种,是为了其成员的个人满足而组织起来的、可以提供感情表达释放机会的人群。同时,网络群体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可以演变成行动群众,他们易受暗示并且有明确的行为目标。集群行为既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因此,网络群体事件一开始经常表现为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后来又可能演变成理性的现实行动,如成立相关事件的网络调查组等。
网民的狂欢——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分析
站长导读:有时,在某种狂暴的感情——譬如因为国家大事——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群体可能是英雄主义的群体,同时也有可能是犯罪群体。——《乌合之众》勒庞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民众网络媒体素养的提高,网络世界不再仅仅是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的“虚拟世界”,网络世界在复制现实世界,同时现实世界又在下载网络世界。因此,网络群体事件的影响力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网上,对网下的影响正逐渐显现,从心理学上认识网络群体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表征,将有助于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网络群体事件,更加合理地解决网络群体事件。
一、网络群体事件
网络群体事件的本质是网民群体围绕某一主题,基于不同目的,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促发社会行动的传播过程。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我国网络舆论热点持续增加,总体呈上升态势。2008年12月份以来,网络群体事件的数量从每月13件增长到17件,2009年5月更高达31件。
转型期社会的矛盾对抗、权威失势以及话语权的转移为网络群体事件的产生提供了时代的背景;网络世界中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缺乏、“闹大”心理和对弱者的同情影响了网络群体的形成及其舆论的走向和表现方式;网络群体成员彼此间的竞争心理、对网络意见领袖的追随以及感性和理性情绪的更替,使得网络群体事件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组织活动、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获得广泛的影响力。可以说,网络群体事件源于现实世界,生于网络世界,最后归于现实世界。
三、网络群体的心特征
转型期的社会心理特征和虚拟世界中网民们的特殊心理为网络群体事件的形成提供了普遍的心理基础,网络群体因共同的兴趣关注而聚集在一起,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发展壮大,并产生强大的舆论效应,又随着事件的结束而迅速解体,作为网络群体事件的推动者,网络群体的心理呈现如下几个特征:
二、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成因
1.转型期的社会心理背景
(1)群体间对抗情绪激烈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城乡、贫富、精英和底层之间的差距拉大。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高于0.5,超过0.4的临界值,社会结构紧张,人们的“不公正感”增强。因此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冲突激化,矛盾冲突导致不同群体之间,尤其是弱势群体对强势群体的对抗情绪激烈。“纵观各种网络群体事件,它们往往又都有着同一种精神内核,即抗争”。所以,网络群体事件经常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身体不在场”的抗议行为,例如对杭州交管部门70码不合理说法的抗议、对“富二代”胡斌侵害外省青年谭卓的抗议等等。
另外,民主的推进也使民众不再对传统、权威毫不怀疑地崇拜、信服,特别是一些利益集团和部门不当做法被曝光后,普通民众对传统、权威的不信任感增加。所以,他们在网络上对某个事件的关注往往聚焦于事件的前因后果、政府或权贵等方面是否行为失当,广泛开展讨论,不满有关部门的相关说法时甚至自发组成调查小组,寻找事件真相。例如巴东的“邓玉娇”案中,网友天佑中华A于2009年5月19日13:43在天涯杂谈发表帖子《是谁下令把邓玉娇捆在精神病院的床上?》分析邓玉娇案的处理方法,获得了141796的访问量,1032个回复,把网民的注意力吸引到案情的发展上来。
2.渴望领袖
“人只要一脱离孤独状态,立刻便处在某个领袖的影响之下”。⑨网络群体形成以后,并不是一盘散沙,经过一系列网络行为,主要是根据发帖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影响力,往往会推举出若干领袖级人物。这些网络领袖们或者能收集到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或者对事件的分析专业独到,或者对事件关注度最高等等,这使得他们在众多的网民中脱颖而出,成为意见领袖。草根性质浓厚的网络平台上平民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备受推崇,而且群体成员间易受暗示和传染,因此网络群体领袖的意见一经推出往往能迅速得到大量网民的支持和响应。例如在“范跑跑”事件中,天涯社区某论坛的首席版主“小刀断雨”发表了多个原创帖,多个帖子被其“粉丝”推到了首页,甚至被置顶。网络意见领袖和“粉丝”们的互动往往会生成网络意见圈群,大大增强网络群体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另外,作为异质性群体,网络群体成员来源广泛,成员的意见具有多样性,而且成员间社会联系程度很弱,对领袖的认知带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又往往出现对领袖盲目信任或反感攻击两种极端现象。如在2007年“华南虎照片”事件中,围绕这一事件,网络意见领袖们带领意见群体成员分成两大阵营,就照片真假的问题在网络上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论。
(3)话语权意识增强
随着我国民主改革的推进,普通民众的话语权意识日益增强。社会各个阶层都在努力争取自己的话语权,而网络媒体成为各阶层尤其是弱势阶层表达愿望、争取权益的重要平台。在网络上积极主动发表对某个社会事件的看法,大量意见的聚合往往导致该事件成为网络的热门话题,进而引起传统媒体的注意,从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网络心理特征的影响
(1)缺乏归属感与认同感
虽然经历了30余年的改革开放,但中国社会仍未完全实现工业化,社会联系程度比较低,个体对社会联系的渴望比较强烈。在此基础上,网络化迅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独立自由,个体更加缺乏归属感。在网络世界中,网民的聚合更多是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等非物质性因素。因此,由于共同的关注点、相似的意见而集合在一起的网络群体就为在虚拟世界中的散兵游勇提供了一种归属感。例如“邓玉娇案”中,巴东警方发布案情措辞前后不一,引起网关注该事网民的集合体。由于虚拟世界中归属感的缺乏,网民们对身份认同的期待急切,网络群体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研究表明,在缺乏视觉信息的条件下,人们的行为易符合群体及社会规则。所以,网络群体形成以后,能在短时间内对群体成员的行为(主要是言语行为)形成约束力。
(2)“把事情闹大”心理
在社会强势和弱势群体话语权失衡的状况下,“把事情闹大”成为弱势群体解决问题的重要行动策略。以“华南虎”事件为代表,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突破了虚拟世界的局限,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有目共睹,网络舆论直达公共决策层,影响相关部门的决策行为。因此,引起网民的关注成为形成网络舆论的首要任务;因此,“史上最牛”、“天价”、“最雷人”等带有明显情绪性、倾向性的字眼经常成为网络群体事件的关键词。“把事情闹大”的心理促使网民自下而上地以“发帖,灌水,加精,置顶”等方式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场,使之短时间内成为网络热点。例如,2009年6月17日晚9点半,网友“春苗”在凯迪社区发表了《东明县几万人突发性患甲状腺肿瘤》的帖子,“春苗”称发表此帖唯一目的就是希望能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派人来彻查东明县患甲状腺肿瘤的原因,以及责令相关化工企业停止排放污水。6月27日,温家宝总理批示调查山东东明污染事件。把事情闹大的结果是解决问题,因此网络群体中的意见表达又以产生实质的社会影响为最后归宿。
(2)对权势的不信任感增加
在当前中国社会,官民关系、警民关系、贫富差异、城乡差异,以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面的矛盾。学者于建嵘把社会冲突分为工具性冲突和价值型冲突,并认为我国当前的社会冲突主要是工具性冲突,有具体、明确的目标,主要表现为工人、农民等群体维护自身权利的斗争。在其他渠道尚未完善的境况下,网络世界成为工农等群体陈述不公、诉求权益的重要平台。因此,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和其中的公职人员的言行举止成为网络世界关注的焦点,只要其有不当言辞和行为被发现,便可能引发网络群体事件,成为众人批判的对象,例如房产局长周久耕、规划局副局长逯军、女检察长刘丽洁等等。
1.竞争心理
网络群体成员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在同一论坛上发帖和回帖的互动来实现的,但论坛中的信息量很大,更新速度快,每一个发帖的网民都希望自己的帖子能获取最多的点击数和回复,每一个回复的网民又希望自己能抢到靠前的位置。发帖人和回帖人的这种竞争心理不仅促进了彼此间的认知和联系,还使网络群体事件中的舆论迅速形成。在邓玉娇出庭受审的2009年6月16日,从8点24分至次日凌晨2点32分,近16个小时里,“天涯杂谈”论坛通过转载和原创两种方式持续关注这一话题,从邓玉娇受审到审判结果,再到对审判结果的不同评论,共有32个帖子,其中超过1万次访问量的帖子有10个,超10万次访问量的有2个,最高的访问量为36.2589万,最多的回复是1633个。同时,由于群体的意见往往更多关注当前的状况,短暂的意见很多,群体的规模也在不断变化,所以群体的意见又是多变的,变化的速度也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