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同步练习B卷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课文原文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

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

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

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

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

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

“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

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课文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课文全解

伟大的悲剧一、课文导读(一)文题诠释《伟大的悲剧》,题目中“悲剧”与“伟大”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

失败、死亡的“悲剧”性结局的确。

令人悲哀,但其中体现的英雄气概、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足以变成一种“伟大”的力量,震撼人心。

本文的题目点明了主旨。

(二)谋篇立意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

因原作篇幅过长,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前面写斯科特一行的探险准备和出发去南极的部分,而主要保留了他们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全文的主旨、斯科特的精神、精彩的语句,大多集中在这一部分。

是以斯科特一行五人冲击南极失败、返回途中遇难的悲剧为线索的。

本文通过叙述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及其四名伙伴在第二个到达南极点后在返回途中先后死去的故事,颂扬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层次划分全文共16个自然段,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到达南极点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15自然段):写斯科特一行五人返回基地途中的种种不幸和遭遇。

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第4—5自然段):写他们返回比来时更艰难(顺着原来的足迹走、缺乏精神支柱)。

第二层(第6—7自然段):写埃文斯不幸突然死亡。

第三层(第8—10自然段):写奥茨一步步走向了死亡。

第四层(第11-13自然段):写斯科特和另外两名队员静静的死去。

第五层(第14—15自然段):写找到英雄们的尸体并为英雄悼念。

第三部分(16自然段):议论抒情,表达对英雄们的悼念。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写作特点:1.故事情节清晰。

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筋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的死去。

一方面,作者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

先是被认为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一. 教材分析《伟大的悲剧》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在参加学校的夏令营活动中,经历了许多挫折,但最终克服困难,取得了成功的故事。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了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他们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勇气和信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于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文中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勇气和信心,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情感,体会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案:提前准备好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课文朗读录音:准备课文朗读录音,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他们经历了哪些困难?”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适时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文中人物的情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文章内容总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文章内容总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文章内容总复习《伟大的悲剧》,题目中“悲剧”与“伟大”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

失败、死亡的“悲剧”性结局的确。

令人悲哀,但其中体现的英雄气概、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足以变成一种“伟大”的力量,震撼人心。

本文的题目点明了主旨。

重难点句子1.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

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

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2.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就不难看出,“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这个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的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震撼和冲击。

3.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的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这是对挪威国旗的特写。

在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让斯科特联想到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更加刺激他们作为失败者的敏感的神经,令他们的内心痛苦万分。

4.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

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这两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重点段落课文的最后一段: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伟大的悲剧 背记手册及答案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伟大的悲剧 背记手册及答案

第六单元
21 伟大的悲剧
重点字词句
生难字
拽.(zhuài) 无垠.
(yín) 癫.(diān)狂 凛.
(lǐn)冽 吞噬.(shì) 销蚀.
(shí) 羸.(léi)弱 步履.
(lǚ) 告罄.(qìng) 遗孀.
(shuāng) 毋.(wú)宁 闷.
(mèn)闷不乐 忧心忡.(chōng)忡 怏.
(yàng)怏不乐 shān shān(姗姗)来迟
精疲力jié(竭)
多音字
调⎩⎪⎨⎪⎧diào(调动)tiáo(调整) 薄⎩⎪⎨⎪⎧báo(薄板)
bó(轻薄)bò(薄荷)
形近字
⎩⎪⎨⎪⎧罄(qìng)告罄磬(qìng)钟磬
⎩⎪⎨⎪⎧癫(diān)癫狂巅(diān)高山之巅 ⎩⎪⎨⎪⎧羸(léi)羸弱赢(yíng)输赢 ⎩⎪⎨⎪⎧冽(liè)凛冽洌(liè)酒洌
重点词
【羸弱】瘦弱。

羸,瘦。

【告罄】指物资用完。

罄,尽、空。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

【忧心忡忡】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课文详细解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课文详细解析

《伟大的悲剧》课文详细解析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

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

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

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

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

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

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

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

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

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品味】开篇交代具体时间,写斯科特和队员满怀希望地奔赴南极点。

发现有人捷足先登,而不愿接受这个现实,自我安慰,惊慌,不敢相信,又抱有一丝侥幸的心理。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①“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是作者的本意吗?对此应该怎样看待?)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第21课《伟大的悲剧》(1) (1)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第21课《伟大的悲剧》(1) (1)
抄写词语




首先,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通过快速默读课文(在十分钟内默读完)紧抓课文的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的能力。其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让学生围绕选题自由选点品析,并运用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第三,重点朗读体现主旨和充满情感的句段,让学生直接与作品对话,激发学生主体感受,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第二部分 3—13段(1月18日至3月29日) 斯科特一行在归途中遇到不可逾越的困难,最后一个个悲哀地死去。
第三部分 14—16段(10月29日至11月12日) 基地伙伴寻找英雄的遗体遗物,强调了他们尽管失败了,但却是一个时代的伟大悲剧。
三、复述课文1、他们在途源自遇到哪些困难﹖明确:恶劣的气候、没有食物、没有热能、心理压力、全靠脚行……
2、文章中较详细地描写了哪些探险队员牺牲的情况﹖你想到了些什么﹖
明确:较详细地记叙了埃文斯、奥茨、其他三人的牺牲情景。学生想到的可能有:人的勇敢和脆弱;探险意味着冒险……
l、默读课文,十分钟内读完。
2、按时间顺序,勾画关键时间词。
3、按人物故事,勾画文中关键人物。
理清思路
根据练习题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课文
学习
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内容要点。
2、抓住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为事业献身的精神。
重点
目标1、2、3
难点
目标2
教具
多媒体
课本




伟大的悲剧
探险事业的执着追求——死亡之悲
集体主义精神——失败之悲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伟大的悲剧》教案一. 教材分析《伟大的悲剧》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人类探索南极的艰难历程,展现了探险家们面对困境时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

课文以斯科特和阿蒙森两位探险家的南极探险故事为主线,通过对比两位探险家的不同命运,引导学生思考探险过程中勇气、团队精神、竞争与协作等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专业术语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极探险的历史背景,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理解斯科特和阿蒙森两位探险家的命运对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团队协作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南极探险的历史背景,课文中的关键信息,斯科特和阿蒙森两位探险家的命运对比。

2.教学难点:探险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团队协作与竞争关系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探险过程中的艰辛与挑战。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教师需提前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南极探险的历史背景,准备相关教学材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南极探险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教师可通过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例如:为什么斯科特和阿蒙森的命运会不同?探险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如何克服?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探险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21.伟大的悲剧教与学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词句,整体感知课文2.理清故事情节,有感情的复述课文。

3.理解体味关键语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4.感受并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教与学重点体会作者颂扬的精神,通过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与学难点理解体味关键语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2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展示有关南极风光、动物、探险等图片,使学生进入情境。

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

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裸呈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

斯科特领导的英国探险队虽然成功地到达南极点,却没能够平安归来,最后全军覆没,但他们的勇敢顽强精神和悲壮业绩,在南极探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他们历经艰辛,艰苦跋涉,却没有将所采集的17千克重的植物化石和矿物标本丢弃,为后来的南极地质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它们探险的日记、照片,也都是南极科学研究的宝贵史料,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

为了让人们永远地纪念他们,美国把1957年建在南极点的科学考察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悲剧》。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认识作者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

在法国结识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他们的影响。

成为著名的和平者。

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上。

作品有《三位大师》、《最初的经历》等。

2、读准字音,解释下列词语。

毛骨悚然毋宁吞噬3、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二)读出自我:1文中的故事发生在哪一年?斯科特探险队是哪个国家的探险队?共几人?分别是谁?2先期到达极点的探险队是哪个国家的?3斯科特探险队返回基地的途中他们遇到的主要危险是什么?(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1.无情的暴风雪就这样吞噬了五位探险者的生命,然而当我们合起书来,他们面对失败、面对厄运、面对死神的悲壮场面却让人久久难以忘却,请说出文中你最难忘的是哪个细节?说说它感动你的原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解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解读

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伟大的悲剧》解读《伟大的悲剧》这是一篇由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令人感动不已的作品。

写的是二十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和挪威阿蒙森为“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秘密的荣誉”而前往南极探险的经历。

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斯科特到达的时间迟了一个月,由于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在返回途中,斯科特等五名英雄与严寒、饥饿搏斗了两个月,终因体力不支,长眠于茫茫的冰雪之中。

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去评价阿蒙森胜利,斯科特落后的原因,而是以饱含感情的文笔,对人类征服自然的坚强毅力,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为国家争荣誉的爱国主义思想大加赞颂,正如斯科特在日记中写到的一样:“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招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关系的各种人的形象”。

全文体现了浓郁的人文素养,揭示了这以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体现了悲剧的伟大性。

【悲剧的伟大──诚信】他们是探险家,渴望着成功,憧憬着胜利,但残酷的事实等待着他们,考验着他们。

当斯科特一行终于快到达目的地时,鲍尔斯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其他几个队员也这样想。

当他们终于到达目的地时,眼前的情景证实了他们的猜想,不该发生的事终于发生了,斯科特发现雪地有滑雪杆,有人先他们到达南极,接着他们又发现了挪威国旗时,心中的沮丧和痛苦是无法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美好的梦想成为泡影,他们真不想回家了。

“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

这里罕无人烟,斯科特他们完全可以拔掉挪威国旗,竖起英国国旗,这样做还是可以作为第一位到达南极的人,回国后也可以宣传宣传,可是斯科特他们没有这样做,他们受英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主张诚实守信,他们不仅守信,而且还要为第一名挪威阿蒙森他们送信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的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爱追求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课文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课文解析

《伟大的悲剧》课文解析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

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

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

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

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

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

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

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

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

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品味】开篇交代具体时间,写斯科特和队员满怀希望地奔赴南极点。

发现有人捷足先登,而不愿接受这个现实,自我安慰,惊慌,不敢相信,又抱有一丝侥幸的心理。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①“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是作者的本意吗?对此应该怎样看待?)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伟大的悲剧》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伟大的悲剧》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一、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

小说、戏剧、诗歌、传记、散文等文学体裁他无不涉猎,其著述之丰、之精是惊人的。

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

二、故事背景本文写了人类历史上先后到达南极点的科学探险队——挪威的阿蒙森队和英国的斯科特队。

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中旬到达南极点,斯科特队比阿蒙森队晚了几个星期。

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空,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点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原之中。

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胶卷、日记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象写成了这篇文章。

三、理解词义1.坚持不懈:指坚决保持、维护或进行,毫不松懈。

2.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3.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4.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

悚然,恐惧的样子。

5.闷闷不乐: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6.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③):写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点,却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失望返回并为胜利者做证。

第二部分(4—13):写斯科特等人陆续死亡的过程。

第三部分(14—16):写英雄们牺牲后,受到世人的悼念和敬仰。

五、问题归纳1. “拽”有何表达效果?“拽”把心情拟人化了,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探险队员迫不及待冲击终点的激动心情。

2.“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逊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

”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用鲁滨逊的想法与斯科特一行人的想法形成类比,写出他们发现有人捷足先登但又不愿意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的侥幸心理,表达了他们痛苦、极度恐惧的心情。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伟大的悲剧》阅读理解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伟大的悲剧》阅读理解

《伟大的悲剧》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习题。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A),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

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B)。

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

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

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1.文中画线句A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使用及其作用的把握。

一般而言,比喻、拟人能使语言形象生动;反复能起突出、强调的作用;排比能增强语言气势;设问能引人注意,发人深思;反问能加强语气……解答时要先辨识这是何种修辞手法,再进一步结合具体语境谈其作用。

参考答案:拟人、比喻。

形象地表现出暴风雪之凶猛,暗示了斯科特一行悲剧性的结局。

2.文中画线句B中,“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为什么是“海市蜃楼”?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解答时首先要先明确“海市蜃楼”的含义:比喻虚幻的事物;再联系上下文,了解此时的斯科特即将离开人世,所以“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他临死前的想法。

也正因为即将辞世,所以在斯科特眼中,一切变得虚幻、渺茫。

参考答案:“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时心中回忆的美好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课文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课文全解

伟大的悲剧一、课文导读(一)文题诠释《伟大的悲剧》,题目中“悲剧”与“伟大”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

失败、死亡的“悲剧”性结局的确。

令人悲哀,但其中体现的英雄气概、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足以变成一种“伟大”的力量,震撼人心。

本文的题目点明了主旨。

(二)谋篇立意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

因原作篇幅过长,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前面写斯科特一行的探险准备和出发去南极的部分,而主要保留了他们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全文的主旨、斯科特的精神、精彩的语句,大多集中在这一部分。

是以斯科特一行五人冲击南极失败、返回途中遇难的悲剧为线索的。

本文通过叙述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及其四名伙伴在第二个到达南极点后在返回途中先后死去的故事,颂扬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层次划分全文共16个自然段,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到达南极点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15自然段):写斯科特一行五人返回基地途中的种种不幸和遭遇。

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第4—5自然段):写他们返回比来时更艰难(顺着原来的足迹走、缺乏精神支柱)。

第二层(第6—7自然段):写埃文斯不幸突然死亡。

第三层(第8—10自然段):写奥茨一步步走向了死亡。

第四层(第11-13自然段):写斯科特和另外两名队员静静的死去。

第五层(第14—15自然段):写找到英雄们的尸体并为英雄悼念。

第三部分(16自然段):议论抒情,表达对英雄们的悼念。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写作特点:1.故事情节清晰。

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筋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的死去。

一方面,作者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

先是被认为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伟大的悲剧》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伟大的悲剧》
1. 斯科特 2. 鲍尔斯 3. 威尔逊
讲授新课
时间 12.1.16 12.1.18
12.2.17 12.3.2 12.3.21 12.3.29 12.10.29 12.11.12
地点 白色雪原 南极点
屠宰场营地
贮藏点 帐篷里 帐篷里 营地 帐篷
人物及事件 斯等发现自己迟到了 斯等到达极点,伤心并要 作证 埃文斯死去
讲授新课
失败之悲 作证之悲 死亡之悲 世人之悲
悲剧 伟大
探险精神
诚信 团结 无私 执着 坚毅 敬仰,获得鼓舞
讲授新课
(1)失败之悲
“对于 人类来说, 第一个到 达者拥有 一切,第
讲授新课
(2)作证之悲
“他要忠实地去履 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 职责:在世界面前为 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 作证,而这一事业正
了解了其中的伟大,我们知道了茨威格为何不 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 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用原文句子回答)
明确:“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 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 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 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南 极大陆,更了解了人类对南极大陆最初的探 险过程是多么的艰辛。作者以饱满的激情颂 扬了令人尊敬的斯科特一行,他们那种勇于 探索的大无畏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让全世 界人民所景仰,并给我们以精神的鼓舞。
人阿蒙森迟了
,于是只好垂头丧气地踏
上归途,最后

讲授新课
3.斯科特等探险英雄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 秀品质?请各举一个例子。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了保护同伴勇于献出自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体现探险队员的品质。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重点词汇和短语: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如“悲剧”、“坚韧”、“献身”等,并能正确运用。
举例:通过例句、语境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这些词汇的用法,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3)语法知识: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定语从句、被动语态等语法知识点。
举例:结合实例,讲解定语从句、被动语态的构成和用法,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语法知识。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伟大的悲剧》中探险队员的勇敢、坚韧、无私等品质,以及他们在南极探险过程中的伟大精神。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跨学科素养:如何结合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南极探险背景。
难点解析:跨学科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思辨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解析:教师要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收获知识和成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6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6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体现探险队员的精神。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模拟课文中的场景,体验探险队员的勇敢与坚持。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伟大的悲剧》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英勇、坚韧和牺牲精神。
-掌握课文中重要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和用法,如“悲剧”、“英勇”、“无畏”等,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分析课文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结尾,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情节的推进来塑造人物形象。
-体会课文中关键句子的表达效果,如修辞手法、情感色彩等,并能模仿运用。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伟大的悲剧》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面对困难、挑战时的坚持与勇气?”(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课文中英勇探险队员的伟大事迹。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探险队员的精神”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将《伟大的悲剧》这一课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探险队员的伟大精神。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精品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6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1

【精品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6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1

21.《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

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

2.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一)导语同学们,千百年来,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征途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为实现第一个站在地球最南端的梦想,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等五位失败的英雄在同厄运的搏斗中英勇牺牲,永眠在茫茫冰雪之中,奥地利作家茨威格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记录了这一感人至深的历史事件。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传记节选《伟大的悲剧》,去感受定格在历史长河中这悲壮的一幕。

(二)资料链接1.作家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他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他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

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等,传记作品有《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戏剧作品《耶雷米亚》等。

2019年部编本人教版初中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21《伟大的悲剧》ppt(课件)

2019年部编本人教版初中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21《伟大的悲剧》ppt(课件)

他们当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失败之悲
2019/2/8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 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作证之悲
2019/2/8
1.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
2.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3. 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 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 种苦难。
你认为“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 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哪几个方面?从文中 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2019/2/8
他们认为:“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 切,第二个什么也不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同意这 个说法吗?
或者:假如你是斯科特探险队中的一员,当你发现失败
已经成为事实的时候,你的心情会如何?
2019/2/8
• 念念有词 语无伦次 精打细算 • 与其……毋宁(wú)
2019/2/8
2019/2/8
2019/2/8
2019/2/8
2019/2/8
它 是 阿 蒙 森 - 斯 科 特 站
2019/2/8
你知道设立在南极南 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的名 字吗?它是为了纪念谁而 命名的?
当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 为“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 的荣誉”而进行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 森队捷足先登,比斯科特队早5个星期 到达南极,并顺利班师,而斯科特等5 人却永远长眠在茫茫冰雪之中。
2019/2/8
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 ?
2019/2/8
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 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 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最能证明这一点 的莫过于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 之遥的时候,他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他的 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载重外,还拖着 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同步练习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10题;共27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A . 不暇 / 无瑕大坝 / 狼狈为奸见异思迁 / 千疮百孔B . 硬朗 / 令郎落难 / 大难临头拈轻怕重 / 重峦叠嶂C . 缥缈 / 漂泊庇护 / 鳞次栉比刨根问底 / 抱头鼠窜D . 殉职 / 绚烂嫌恶 / 恶贯满盈惊慌失措 / 惜墨如金2. (2分)选择填空。

(1)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难气概不能不令人________。

()A . 佩服B . 钦佩C . 叹服(2) ________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

()A . 猛烈B . 呼啸C . 凶猛(3)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________已久的营地了。

()A . 想念B . 渴望C . 神往(4)他们一连几天________,走错路。

()A . 畏缩不前B . 畏葸不前C . 畏首畏尾3.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 拽出来(zhuài)毋宁(wú)坚持不懈(xiè)毛骨悚然(sǒng)B . 威尔逊(xùn)贮藏(zhù)怏怏不乐(yàng)广阔无垠(yín)C . 战栗(lì)胆怯(què)风餐露宿(lòu)寒风凛冽(liè)D . 告罄(qìng)厄运(è)吞噬(shì)羸弱(léi)4. (8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拽(zhuài)出来毋(wú)宁坚持不懈(xiè) 毛骨悚(sǒng)然B . 威尔逊(xùn)贮(zhù)藏怏怏(yāng)不乐广阔无垠(yín)C . 战栗(lì)胆怯(què)风餐露(loù)宿寒风凛冽(liè)D . 厄(è)运吞噬(shì)羸(léi)弱告罄(qìng)5. (2分) (2017七下·梅江月考) 下列各句中无语病的一项是()A . 读了《狼图腾》,使我们听到了一首狼的赞歌。

B . 苍鹰即使壮勇剽悍,却也寡不敌众,束手无策。

C . 飞倦了的几对小燕子闲散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

D . 春光煦煦的雁回山,是少见的好天气。

6. (2分) (2017八下·大石桥期中) 对语法知识分析正确的一项()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

水流缓慢,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和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

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

”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A . “清澈”、“微波”都是名词,“历历可见”是并列短语。

B . “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一句是递进关系。

C . 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引用、比喻修辞方法。

D . “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一句中冒号后面应加上双引号。

7. (2分)下列选项中不是本诗所象征的主题意义的一项是()。

A . 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

B . 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C . 显示出在大风大浪的斗争激流中要勇敢、顽强、坚定、敢于冲破一切障碍。

D . 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然取得胜利的前景。

8. (2分)阅读,回答问题。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作者写蒋氏这番话,主要是为了说明()A . 蒋氏生活的“甘”和“乐”。

B . 乡邻天天有“熙熙而乐”的生活。

C . 赋敛之毒超过捕蛇之毒。

D . 赋敛之毒不如捕蛇之毒。

9. (2分)对下列句子描写手段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他的脸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②孔乙己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不是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③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④他脸上黑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A . ①心理描写②语言描写③动作描写④外貌描写B . ①神态描写②对话描写③心理描写④肖像描写C . ①心理描写②对话描写③心理描写④神态描写D . ①神态描写②语言描写③动作描写④外貌描写10. (3分)读课文《伟大的悲剧》,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________到了第二天,________吃掉一天的口粮外,________ 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

二、综合题 (共1题;共10分)11. (10分) (2018九下·肥城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尽管社会飞速发展,但是雷锋精神依然不会过时。

雷锋无限忠诚、乐于助人、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他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坚守道德高地的时代英雄。

50多年来,雷锋精神始终与我们同在。

对于那些质疑、恶搞、丑化雷锋一样英雄人物的歪风,我们要坚决说“不”!“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

”英雄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凝聚起人民群众向心力的关键所在。

对英雄尊重与否,体现一个民族认知水平、理性能力的高低。

有英雄而不敬重,无疑是自毁精神长城,是民族风骨的自我矮化。

捍卫英雄,是当代人_________的使命,每一个青少年都________。

我们要让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蔚然成风。

(1)在文中两处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四字短语(或成语)。

捍卫英雄,是当代人________的使命,每一个青少年都________。

(2)读了上面的文字后,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出一段话。

(不超过50字)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未来祖国建设的主力军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52分)12. (17分) (2018八上·潮州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那年花开钱海燕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

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

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

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

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

”我小心翼翼地说。

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

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

”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

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

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

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喝杯茶吧。

” 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

“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

”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

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

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

”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

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

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

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

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1)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

(2)请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②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3)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4)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13. (15分) (2018九上·兰陵开学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笔墨童年余秋雨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

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

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

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

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

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

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

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

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