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过硅胶柱的经验_New
过柱子我的经验总结
过柱子经验总结Swrl20041219据网络资源整理支持小木虫1、选柱子: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
2、称量:100-300目硅胶,称30-70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100倍量的硅胶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 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
3、选洗脱剂:一般淋洗剂是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
极性小的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系统;极性较大的用甲醇:氯仿系统;极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系统。
要使所需点在Rf值在0.2-0.3左右的比较好。
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石油醚<环己烷/己烷<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
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水或冰醋酸。
乙酸乙酯/石油醚= 4:1可用TLC分开。
乙酸乙酯和石油醚(60-90)。
4、搅成匀浆:先把硅胶泡在烧杯中,用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泡,用超声波超半个小时,中间看到气泡时用玻璃棒搅一下。
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
5、装柱:A、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可能使产品分解。
B、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1/3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
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
C、装柱时一定要保证无气泡,同时敲打柱体使柱体更均匀、紧凑,装毕,用洗脱液冲三次。
6、压实:装柱完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
柱床约被压缩至9/10体积。
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
7、上样:干法湿法都可以。
过柱的方法和技巧
关于过柱得实验方法与技巧(注意:有机溶剂对身体特有害别就是心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里进行!!常说得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得就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得吸附柱。
由于柱分得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得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1、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得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得时间,但就是会减低柱子得塔板数、所以其她条件相同得时候,常压柱就是效率最高得,但就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得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就是有得。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得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就是由于大量得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得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得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得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得感情,但就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得念头了。
加压柱就是一种比较好得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得快些。
压力得提供可以就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得就行)。
特别就是在容易分解得样品得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得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得有机化合物得分离中就是比较适用得。
ﻫ2、关于柱子得尺寸,应该就是粗长得最好柱子长了,相应得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得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得减小了分离得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得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得溶剂慢慢冲了、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得柱子要牺牲比较多得硅胶与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得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得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就是样品量得30~40倍,具体得选择要具体分析。
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3cm的 ,也 可 以减小
适川 丁对氧 ,水 敏感 ,易 分解 的产 #l,可 以湿柱 ,也 可 以干柱 。不过在样 品之 前至少要用溶 剂把柱子饱和 一 次 ,因 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 出的热量有可 能是产 品分解 ,毕 竟要分离的是 敏感 的东东 ,小 心 不为过 。也是冈为分 离的东西 比较敏感 ,所 以接收瓶 一 定要用可密封 的
http∶ //www。
有 机 化 学 网
转 载 请 以链 接 形 式 注 明 出处
网址
:
organicchem。 coΠ l/Article/experi1nent/200809/742。 html
,
都会影响分离效呆 ,甚 至仵废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加样
用少量 的溶剂溶样 品加样 ,加 完后将下面 的活塞打开 ,待 溶剂层下 降 至石英砂面 时 ,再 加少 蚩 的低极性溶剂 ,然 后再打开活 塞 ,如 此两 三 次 ,一 般石英砂就基本是 白色 的了 。加入淋洗 (2~鸵 m就 够 了 ),再 加压 ,这 剂 ,一 开始不要加 压 ,等 溶样 品的溶剂和样 品层有 一 段距离 样避免了溶 刹 (如 工 氯 甲烷等 )夹 带样 品快速下行 。 3、 淋洗剂 的选择 感觉 上 要使所需点在 rm。 2~o.3左 右 的比较好 。不要认 为在板 上爬 高 了分 的 比较开 ,过 柱子 就用那种极性 ,如 果 rf在 0.6,即 使相 差 0。 2也 不容易在柱子 上 分开 ,因 为柱子是 一 个多次
过柱 的实验方法和 技巧
常说 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 ,也 叫柱色谱 。 我们常用 的是 以硅胶或 氧化铝作 固定相 的吸 附柱 。由 T柱 分 的经验成分太 多 ,所 以下面我就几年 来过柱 的体会 写些心得 ,希 望能有所 帮 助。 一:柱 子可 以分为 :加 压 ,常 压 ,减 压 压 力可 以增加淋洗剂 的流动速度 ,减 少产 品收集 的时间 ,但 是会减低柱 子 的塔板数 。 以其 所 他条件相 同的时候 ,常 压柱是效率最 高的 ,但 是时间也最长 ,比 如天然化合 物 的分离 ,一 个 柱子几个月也是有 的 。 减 压 柱能够减 少硅胶 的使用量 ,感 觉能够节 省 一 半甚至更多 ,但 是 由于大量 的空气通过硅 胶 会使溶剂挥 发 (有 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 结 ),以 及有些 比较 易分解 的东西可能得不到 ,而 且还必须 同时使用水泵抽气 (很 人 的噪音 ,而 且时 间长 )。 以前 曾经大量 的过减压柱 ,对 它 有 比较深厚的感情 ,但 是 自从尝试 了加压后 ,就 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 的念头 了 。 加压柱是 一 种 比较好 的方法 ,与 常压柱类似 ,只 不过外加压力 使淋洗剂走 的快些 。压力 的提 供可 以是压缩空气 ,双 连球或者小气泵 (给 鱼缸 供气 的就行 )。 特别是在容 易分解 的样 品的 分离中适川 。压 力不可过大 ,不 然溶剂走 的太快就会减低分 离效呆 。个人觉得加压 柱在普通 的有机化合物 的分离中是 比较适用 的 。 工 :关 于柱子 的尺寸 应 该是粗 K的 最好 。柱子长 了 ,相 应 的塔板数就 高 。柱子粗 了 ,上 样后样 品的原点就小 (反 映在柱子上就是样 品层 比较薄 ),这 样相对 的减小 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呆柱子十厘 米 ,而 样 品就有 工 厘米 ,那 么分 离 的难度可想而知 ,恐 怕要用很低极性 的溶剂慢慢 冲 了 。而如果样 品层只有 0.5厘 米 ,那 么各组 分就 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 了 。当然采用粗大 的柱子要牺牲 比 较多的硅胶和溶剂 了 ,不 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 品来说也许就不 算什么 了 (有 些不 环保 的说 不过溶剂 冂收重蒸后也就减小 了部 分浪费 )。 现在见到 的柱子径 高 比一 般在 h5~10,书 中写硅胶量是样 品量 的 30~4o倍 ,具 体 的选择
过柱子的方法
1.称量。
200-300目硅胶,称30-70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100倍量的硅胶H。
干硅胶的视密度在0.4左右,所以要称40g硅胶,用烧杯量100ml也可以。
2。
搅成匀浆。
加入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
如果不能搅成匀浆,说明溶剂中含水量太大,尤其是乙酸乙酯/丙酮,如果不与水配伍走分配色谱的话,必须预先用无水硫酸钠久置干燥。
氯仿用无水氯化钙干燥,以除去1%的醇。
如果样品对酸敏感,不能用氯仿体系过柱。
3。
装柱。
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1/3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
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
4。
压实。
沉降完成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
柱床约被压缩至9/10体积。
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
5。
上样。
干法湿法都可以。
海沙是没必要的。
上样后,加入一些洗脱剂,再将一团脱脂棉塞至接近硅胶表面。
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加入大量洗脱剂,而不会冲坏硅胶表面。
6。
过柱和收集。
柱层析实际上是在扩散和分离之间的权衡。
太低的洗脱强度并不好,推荐用梯度洗脱。
收集的例子:10mg上样量,1g硅胶H,0.5ml收一馏分;1-2g上样量,50g硅胶(200-300目),20-50ml收一馏分。
7。
检测。
要更多地使用专用喷显剂,如果仅用紫外灯,会损失较多产品,紫外的灵敏度一般比喷显剂底1-2个数量级。
8。
送谱。
收集的产品旋干,在送谱前通常需要重结晶。
如果样品太少或为液体,可过一小凝胶柱,作为送谱前的最后纯化手段。
可除去氢谱1.5ppm左右所谓的“硅胶”峰。
关于柱层析和TLC之我的体会(转载)层析和TLC是有机化学工作者必须下苦功夫的两项实验技术。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注意:有机溶剂对身体特有害别是心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里进行!!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1、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2、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而如果样品层只有,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3、关于无水无氧柱,适用于对氧,水敏感,易分解的产品可以湿柱,也可以干柱.不过在样品之前至少要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有可能是产品分解,毕竟要分离的是敏感的东东,小心不为过.也是因为分离的东西比较敏感,所以接收瓶一定要用可密封的,遵循schlenk操作.至于是加压、常压、减压,随需而定.因为是schlenk操作,所以点板是个问题,如果样品是显色的,恭喜了,不用点板,直接看柱子上的色带就行了.如果样品无色,只好准备几十个schlenk瓶,一瓶一瓶的点,不过几次之后就知道样品在哪,也就可以省些了.像我以前过一根无水无氧柱,需要六个schlenk,现在只一个就能把所要的全收集到.无水无氧柱中用的比较多的是用氧化铝作固定相.因为硅胶中有大量的羟基裸露在外,很容易是样品分解,特别是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而氧化铝可以做成碱性、中性和酸性的,选择余地比较大,但是比硅胶要贵些.听说有个方法,就是用石英做柱子,然后用HF254做固定相,这样在柱子外面用紫外灯一照就知道产品在哪里了,没有验证过.哪位做过可以提出来大家参详参详.4、关于湿法、干法上样湿法省事,一般用淋洗剂溶解样品,也可以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但溶剂越少越好,不然溶剂就成了淋洗剂了.很多样品在上柱前是粘乎乎的,一般没关系.可是有的上样后在硅胶上又会析出,这一般都是比较大量的样品才会出现,是因为硅胶对样品的吸附饱和,而样品本身又是比较好的固体才会发生,这就应该先重结晶,得到大部分的产品后再柱分,如果不能重结晶那就不管它了,直接过就是了,样品随着淋洗剂流动会溶解的.有些样品溶解性差,能溶解的溶剂又不能上柱〔比如DMF,DMSO等,会随着溶剂一起走,显色是一个很长的脱尾〕,这时就必须用干法上柱了.样品和硅胶的量有一种说法是1:1,我觉得是越少越好,但是要保证在旋干后,不能看到明显的固体颗粒〔那说明有的样品没有吸附在硅胶上〕.溶剂的选择.当然是最便宜,最安全,最环保的了.所以大多选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文献中有写用正己烷的,太贵了,除非特别需要不要用不然银子哗哗的,流的比淋洗剂还快,不过因为极性很小,有时还是非它不可.乙醚也可以用,但是就是容易睡觉,注意保持清醒别让溶剂流干了,那样柱子也就不爽了.二氯甲烷也有用的,但是要知道,它和硅胶的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所以夏天的时候经常会在柱子里产生气泡,天气冷的时候会好一些.甲醇,据说能溶解部分的硅胶,所以产品如果想过元素分析的话要留神,应该经过后继处理,比如说重结晶等.其他的溶剂用的相对较少,要依个人的不同需要选择了.由于某些原因,用到的淋洗剂多是大包装的〔便宜嘛〕,我们这里是用10升或25升的塑料桶装的,就要注意这些工业品的纯度是较低的.经常能够从送来的大桶底部看见有色的杂质,其他的杂质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比较严格的柱分时就要对溶剂重蒸.当然过原料时就可以免去这一步了,反正下面还有提纯的方法.另外溶剂在过柱子后最好也回收使用,一方面环保,另一方面也能节省部分经费,缺点是要消耗一定的人工.这里要注意的是,一般在过柱同时进行的是减压旋蒸,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比例由于挥发度的不同会导致极性的变化,一般会使得极性变大,在梯度淋洗时比较合适,正好极性越来越大了.在过完柱子后,溶剂最后回收要采用常压,因为在减压旋蒸时会有部分低沸点的杂质一起出来,常压时就会减少这种现象,如果杂质和你下面要过的样品有反应那就惨了.5、关于操作问题.5.1 装柱.柱子下面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会被淋洗剂带到产品中的,可以采用四氟节门的.干法和湿法装柱觉得没什么区别,只要能把柱子装实就行.装完的柱子应该要适度的紧密〔太密了淋洗剂走的太慢〕,一定要均匀〔不然样品就会从一侧斜着下来〕.书中写的都是不能见到气泡,我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小气泡没太大的影响,一加压气泡就全下来了.当然如果你装的柱子总是有气泡就说明需要多练习了.但是柱子更忌讳的是开裂,甭管竖的还是横的,都会影响分离效果,甚至作废!5.2 加样.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量的低极性溶剂,然后再打开活塞,如此两三次,一般石英砂就基本是白色的了.加入淋洗剂,一开始不要加压,等溶样品的溶剂和样品层有一段距离〔2~4cm就够了〕,再加压,这样避免了溶剂〔如二氯甲烷等〕夹带样品快速下行.5.3 淋洗剂的选择.感觉上要使所需点在rf0.2~0.3左右的比较好.不要认为在板上爬高了分的比较开,过柱子就用那种极性,如果rf在0.6,即使相差0.2也不容易在柱子上分开,因为柱子是一个多次爬板的状态,可以通过公式的比较:0.6/0.8一次的分离度,肯定不如〔0.2/0.3〕的三次方或四次方大.5.4 样品的收集.用硅胶作固定相过柱子的原理是一个吸附与解吸的平衡.所以如果样品与硅胶的吸附比较强的话,就不容易流出.这样就会发生,后面的点先出,而前面的点后出.这时可以采用氧化铝作固定相.另外,收集的试管大小要以样品量而定,特别是小量样品,如果用大试管,可能一根就收到了三个样品,wuwu.如果都用小试管那工作量又太大.5.5 最后的处理.柱分后的产品,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溶剂,其中的杂质也会累积到产品中,所以如果想送分析,最好用少量的溶剂洗涤一下,因为大部分的杂质是溶在溶剂里的,一洗基本就没了,必要时进行重结晶.另外,再过柱的时候,有时会出现气泡,一是和使用的溶剂有关,如果是易挥发的溶剂,如乙醚、二氯甲烷等,在室温稍高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因此,在室温高的时候,可以选择沸点较高,挥发相对小的溶剂.还有,使用混合溶剂时,使用的两种溶剂的沸点应该相差不大,如:乙酸乙酯和石油醚<60~90>,而乙醚却要选择30-60的石油醚.二是:不论是用带砂板的还是塞棉花的,在装柱之前,都要将空气用加压的方法将空气排干,这样就可避免柱中有空气!过柱子需要耐心,不要着急.萃取时严重乳化的方法常用方法:1,长时间静置2,加入少量电解质〔如氯化钠〕破乳或增大水相比重使两相分离3,若因溶液呈碱性,可加入少量酸,反之加碱4,过滤5,加入乙醇或磺化蓖麻油等破乳剂。
硅胶过柱子操作流程
硅胶过柱子操作流程硅胶过柱子操作流程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操作,主要用于分离和纯化物质。
下面是详细的操作步骤:一、准备工作1. 准备好硅胶柱,确保硅胶柱的清洁,无尘无杂质。
2. 准备好待分离的物质,将其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
3. 确定洗脱剂的种类和比例,根据待分离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洗脱剂。
二、填充硅胶柱1. 将填充孔(一般为玻璃微漏斗)插入硅胶柱底部,注意保持漏斗口与硅胶柱顶部平齐。
2. 慢慢加入待分离物质的溶液,同时注意控制加入溶液的速度,以免溶液过快渗入硅胶中造成硅胶柱破裂。
3. 当溶液的颜色或透明度发生明显变化时,应停止加入溶液,此时溶液已基本通过整个硅胶柱。
三、开始分离1. 打开水龙头,将洗脱剂缓慢滴入硅胶柱内,使待分离物质开始分离。
2. 在分离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溶液的颜色和透明度的变化,以及硅胶柱内溶液的流速。
3. 当溶液的颜色或透明度发生显著变化时,表示待分离物质已基本分离完毕。
四、收集分离物1. 关闭水龙头,停止洗脱剂的滴入。
2. 从硅胶柱顶部或填充孔中取出分离物,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分析。
五、硅胶柱的处理1. 分离完毕后,应将硅胶柱内的溶液倒掉,并用蒸馏水冲洗硅胶柱,以确保其干燥干净。
2. 将硅胶柱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等待下次使用。
六、注意事项1. 在填充硅胶柱时,应避免溶液过快渗入硅胶中造成硅胶柱破裂。
2. 在开始分离时,应密切关注溶液的颜色和透明度的变化,以及硅胶柱内溶液的流速。
3. 在收集分离物时,应注意避免溶液溅出或洒落。
4. 在处理硅胶柱时,应注意避免硅胶颗粒的破碎或飞扬。
通过以上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确保硅胶过柱子操作流程的顺利进行并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操作步骤和参数设置以优化实验效果。
过柱子经验
过柱经验2008-09-17 20:59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我的过硅胶柱的经验
一、裝柱裝柱子(添硅膠)時,常用的有兩種方法:即濕法裝柱和干法裝柱,二者各有優劣。
不論干法還是濕法,硅膠(稱為固定相更為廣義)的上表面一定要平整,并且硅膠(固定相)的高度一般為15cm左右(長度沒有絕對之說,根據自身情況而定,制備的大柱可以長達一米),太短了可能分離效果不好,太長了也會由于擴散或拖尾導致分離效果不好。
濕法裝柱是先把硅膠用適當的溶劑拌勻后,再填入柱子中,然后再加壓(土方法可以用養魚的氧氣泵加壓或是用氮氣,當然不加壓也可以)用淋洗劑"走柱子",本法最大的優點是一般柱子裝的比較結實,沒有氣泡。
(我一般都用濕法裝柱)干法裝柱則是直接往柱子里填入硅膠,然后再輕輕敲打柱子兩側(濕法也要敲的,效果好點),至硅膠界面不再下降為GAGGAGAGGAFFFFAFAF止,然后再填入硅膠至合適高度,最后再用油泵直接抽,這樣就會使得柱子裝的很結實(一般柱子不敢用油泵抽,怕把柱子抽裂了)。
接著是用淋洗劑"走柱子",一般淋洗劑是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開劑的比例再稀釋一倍后的溶劑。
通常上面加壓,下面再用油泵抽,這樣可以加快速度。
干法裝柱較方便,但最大的缺陷在于"走柱子"時,由于溶劑和硅膠之間的吸附放熱(可以用手摸柱子明顯感覺到)(梯度洗脫時,濕法裝柱也會出現該情況,比較不好處理,可以緩慢改變溶劑,且置于通風處),容易產生氣泡,這一點在使用低沸點的淋洗劑時如乙醚(用乙醚最最明顯),二氯甲烷更為明顯。
雖然產生的氣泡在加壓的情況下不易察覺,但是,一旦撤去壓力,如在上樣、加溶劑等操作的時候,氣泡就會釋放出來,嚴重時,整個柱子變花,樣品不可能平整地通過,當然也就談不上分離了。
解決的辦法是:第一、硅膠一定要壓結實;第二、一定要用較多的溶劑"走柱子",一定要到柱子的下端不再發燙,恢復到室溫后再撤去壓力。
??GAGGAGAGGAFFFFAFAF也有介绍在硅胶的最上层填上一小层石英砂(我一般垫张滤纸,撒上石英砂,再放些棉花),防止添加溶剂的时候,使得样品层不再整齐。
过柱的方法和技巧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1、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2、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 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过柱子经验总结模板
过柱子经验总结模板标题:过柱子经验总结——突破自我,创造未来引言:过柱子是一项古老而又现代的训练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内心的恐惧和困难,突破自我,创造未来。
在过柱子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此将这些经验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希望能够对其他人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克服恐惧的关键——积极心态过柱子是一项需要勇气和决心的挑战,而面对高高耸立的柱子,最重要的是维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在过柱子的训练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才能克服恐惧,取得成功。
因此,保持积极的心态是克服恐惧的关键。
二、制定合理的目标——突破自我在过柱子的过程中,制定合理的目标非常重要。
合理的目标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并激发我们的内在动力。
同时,制定目标也需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能力,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设定,以免造成心理上的挫败感或过于轻松的舒适区。
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我们可以逐步突破自我,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三、坚持训练——形成良好的习惯过柱子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付出长时间和大量的努力。
在训练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不懈,每天都保持一定的训练时间。
只有坚持训练,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技巧,增强自己的信心。
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我们可以形成良好的习惯,并养成坚持不懈的品质。
四、与团队合作——共同成长过柱子是一项需要团队合作的训练方法。
在过程中,与队友们互相鼓励、互相配合,共同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通过与团队合作,我们不仅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关系,还能够共同成长。
团队合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倾听他人的观点,提高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让我们在过柱子的训练中收获更多。
五、积极反思和总结经验——持续进步在过柱子的过程中,积极反思和总结经验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寻找改进的途径。
通过总结经验,我们可以汲取教训,吸取经验,不断进步。
反思和总结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自己,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过柱子的方法[指南]
1.称量。
200-300目硅胶,称30-70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100倍量的硅胶H。
干硅胶的视密度在0.4左右,所以要称40g硅胶,用烧杯量100ml也可以。
2。
搅成匀浆。
加入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
如果不能搅成匀浆,说明溶剂中含水量太大,尤其是乙酸乙酯/丙酮,如果不与水配伍走分配色谱的话,必须预先用无水硫酸钠久置干燥。
氯仿用无水氯化钙干燥,以除去1%的醇。
如果样品对酸敏感,不能用氯仿体系过柱。
3。
装柱。
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1/3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
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
4。
压实。
沉降完成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
柱床约被压缩至9/10体积。
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
5。
上样。
干法湿法都可以。
海沙是没必要的。
上样后,加入一些洗脱剂,再将一团脱脂棉塞至接近硅胶表面。
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加入大量洗脱剂,而不会冲坏硅胶表面。
6。
过柱和收集。
柱层析实际上是在扩散和分离之间的权衡。
太低的洗脱强度并不好,推荐用梯度洗脱。
收集的例子:10mg上样量,1g硅胶H,0.5ml收一馏分;1-2g上样量,50g 硅胶(200-300目),20-50ml收一馏分。
7。
检测。
要更多地使用专用喷显剂,如果仅用紫外灯,会损失较多产品,紫外的灵敏度一般比喷显剂底1-2个数量级。
8。
送谱。
收集的产品旋干,在送谱前通常需要重结晶。
如果样品太少或为液体,可过一小凝胶柱,作为送谱前的最后纯化手段。
可除去氢谱1.5ppm左右所谓的“硅胶”峰。
关于柱层析和TLC之我的体会(转载)层析和TLC是有机化学工作者必须下苦功夫的两项实验技术。
我的过硅胶柱的经验
一、装柱装柱子(添硅胶)时,常用得有两种方法:即湿法装柱与干法装柱,二者各有优劣。
不论干法还就是湿法,硅胶(称为固定相更为广义)得上表面一定要平整,并且硅胶(固定相)得高度一般为15cm左右(长度没有绝对之说,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制备得大柱可以长达一米),太短了可能分离效果不好,太长了也会由于扩散或拖尾导致分离效果不好。
湿法装柱就是先把硅胶用适当得溶剂拌匀后,再填入柱子中,然后再加压(土方法可以用养鱼得氧气泵加压或就是用氮气,当然不加压也可以)用淋洗剂"走柱子",本法最大得优点就是一般柱子装得比较结实,没有气泡。
(我一般都用湿法装柱)干法装柱则就是直接往柱子里填入硅胶,然后再轻轻敲打柱子两侧(湿法也要敲得,效果好点),至硅胶界面不再下降为止,然后再填入硅胶至合适高度,最后再用油泵直接抽,这样就会使得柱子装得很结实(一般柱子不敢用油泵抽,怕把柱子抽裂了)。
接着就是用淋洗剂"走柱子",一般淋洗剂就是采用TLC分析得到得展开剂得比例再稀释一倍后得溶剂。
通常上面加压,下面再用油泵抽,这样可以加快速度。
干法装柱较方便,但最大得缺陷在于"走柱子"时,由于溶剂与硅胶之间得吸附放热(可以用手摸柱子明显感觉到)(梯度洗脱时,湿法装柱也会出现该情况,比较不好处理,可以缓慢改变溶剂,且置于通风处),容易产生气泡,这一点在使用低沸点得淋洗剂时如乙醚(用乙醚最最明显),二氯甲烷更为明显。
虽然产生得气泡在加压得情况下不易察觉,但就是,一旦撤去压力,如在上样、加溶剂等操作得时候,气泡就会释放出来,严重时,整个柱子变花,样品不可能平整地通过,当然也就谈不上分离了。
解决得办法就是:第一、硅胶一定要压结实;第二、一定要用较多得溶剂"走柱子",一定要到柱子得下端不再发烫,恢复到室温后再撤去压力。
也有介绍在硅胶得最上层填上一小层石英砂(我一般垫张滤纸,撒上石英砂,再放些棉花),防止添加溶剂得时候,使得样品层不再整齐。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过柱子的实验方法和技巧1、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降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它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时间也最长。
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
但是,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适用于易分解样品的分离。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2、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多。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3、关于无水无氧柱,适用于对氧,水敏感,易分解的产品可以湿柱,也可以干柱。
不过在样品之前至少要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有可能使产品分解,毕竟要分离的是敏感的东东,小心不为过。
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一: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二: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与技巧
无意中找到这个感觉很不错。
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注意:有机溶剂对身体特有害别是心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里进行!!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1、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2、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常讲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因此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关心。
一:柱子能够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能够增加淋洗剂的流淌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刻,然而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因此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然而时刻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受能够节约一半甚至更多,然而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不处有水汽凝聚),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专门大的噪音,而且时刻长)。
往常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然而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只是外加压1 / 23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能够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不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一般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二: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确实是样品层比较薄),如此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假如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可能要用专门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假如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因此采纳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只是这些成本相关于产品来讲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讲,只是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白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假如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能够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 / 232cm×20cm的柱子);假如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能够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能够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过柱子经验
过柱子经验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过柱经验2008-09-17 20:59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硅胶柱使用注意事项
硅胶柱使用注意事项
1. 使用前请先检查硅胶柱是否有破损或者残留的异物,如有请及时更换或清理。
2. 在使用硅胶柱前,应先将其进行冲洗,以去除表面的污垢和杂质,以免影响其吸附性能。
3. 在使用硅胶柱时,应避免过分挤压或弯曲,以免造成柱壁破裂或变形。
4. 在连接硅胶柱与其他设备时,应确保连接口紧密,以防止泄漏或渗漏。
5. 在硅胶柱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定期检查柱上的硅胶状况,如发现硅胶破损或使用时间已久,应及时更换。
6. 使用时应严格按照硅胶柱的最大工作温度和最大工作压力进行操作,以避免因超出其承受范围而造成损坏。
7. 使用完毕后应将硅胶柱进行适当的清洗和保存,以保持其吸附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过硅胶柱的经验
一、装柱
装柱子(添硅胶)时,常用的有两种方法:即湿法装柱和干法装柱,二者各有优劣。
不论干法还是湿法,硅胶(称为固定相更为广义)的上表面一定要平整,并且硅胶(固定相)的高度一般为15cm左右(长度没有绝对之说,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制备的大柱可以长达一米),太短了可能分离效果不好,太长了也会由于扩散或拖尾导致分离效果不好。
湿法装柱是先把硅胶用适当的溶剂拌匀后,再填入柱子中,然后再加压(土方法可以用养鱼的氧气泵加压或是用氮气,当然不加压也可以)用淋洗剂"走柱子",本法最大的优点是一般柱子装的比较结实,没有气泡。
(我一般都用湿法装柱)
干法装柱则是直接往柱子里填入硅胶,然后再轻轻敲打柱子两侧(湿法也要敲的,效果好点),至硅胶界面不再下降为止,然后再填入硅胶至合适高度,最后再用油泵直接抽,这样就会使得柱子装的很结实(一般柱子不敢用油泵抽,怕把柱子抽裂了)。
接着是用淋洗剂"走柱子",一般淋洗剂是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
通常上面加压,下面再用油泵抽,这样可以加快速度。
干法装柱较方便,但最大的缺陷在于"走柱子"时,由于溶剂和硅胶之间的吸附放热(可以用手摸柱子明显感觉到)(梯度洗脱时,湿法装柱也会出现该情况,比较不好处理,可以缓慢改变溶剂,且置于通风处),容易产生气泡,这一点在使用低沸点的淋洗剂时如乙醚(用乙醚最最明显),二氯甲烷更
为明显。
虽然产生的气泡在加压的情况下不易察觉,但是,一旦撤去压力,如在上样、加溶剂等操作的时候,气泡就会释放出来,严重时,整个柱子变花,样品不可能平整地通过,当然也就谈不上分离了。
解决的办法是:
第一、硅胶一定要压结实;
第二、一定要用较多的溶剂"走柱子",一定要到柱子的下端不再发烫,恢复到室温后再撤去压力。
也有介绍在硅胶的最上层填上一小层石英砂(我一般垫张滤纸,撒上石英砂,再放些棉花),防止添加溶剂的时候,使得样品层不再整齐。
但我的感觉是如果小心上样,添加溶剂,则没有这个必要。
二、上样
上样也有干法和湿法之分:
干法(也称硅胶制沙)就是把待分离的样品用少量溶剂溶解后,在加入少量硅胶,拌匀后再旋去溶剂。
如此得到的粉末再小心加到柱子的顶层。
干法上样较麻烦,但可以保证样品层很平整。
(我一般喜欢用这种方法,除非不能用)
湿法上样就是用少量溶剂(最好就是展开剂,如果展开剂的溶解度不好,则可以用一极性较大的溶剂,但必须少量)将样品溶解后,再用胶头滴管转移得到的溶液,沿着层析柱内壁均匀加入。
然后用少量溶剂洗涤后,再加入。
湿法较方便,但不溶剂让其完全被硅胶均匀吸附,不容易跑的很平整
柱层析关键在于柱子是否装好(这是最大影响因素)和淋洗剂是否选择恰当。
而淋洗剂的选择则是通过TLC确定。
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TLC (作用还是很大的)的作用除了跟踪反应进程,检测试剂和原料纯度外,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为柱层析选择适当的淋洗剂。
上样完毕后,接着即用淋洗剂淋洗。
淋洗剂一般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
由于层析柱和薄板的不同,即使两者使
用的硅胶都相同,但是在把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用在柱层析时,也显得极性偏大,所以要稀释一倍,但又不能稀释太多,否则成了靠扩散作用来分离,效果也不会好。
(这一点很实用,不过有些特殊情况也不一定,如果要保险可以先做根小柱子跑一下,这样最安全,就是花点时间)
三、收集
主要依靠TLC(据说国外有石英柱,直接用荧光灯照能看出来,不过太贵了,在国内不一定适用),需要切记的是:
第一、某种样品在这种展开剂中只显示一个点,并不等于在别的展开剂中也只显示一个点。
因此在寻找展开剂时,多尝试几种比例不同,成分不同的展开剂。
展开剂的极性太小,点分不开,极性太大,也分不开.
一般以目标产物的Rf值在0.3左右为最佳。
第二、点不能点得太浓(在最后时应该点的浓点,这样看看有无收尽产品),否则容易重叠,不易判断,因为如果两个点相近的话,一浓就变成一个点了。
第三、板上点的展开的清晰程度和溶剂的极性和物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性有关,只有两者比较合适才能有一个交好的分离效果。
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是首要任务.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己烷<苯<乙醚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
一般根据文献(这是首选)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
不行可以尝试两两混合,三者混合,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最好是换溶剂。
在利用TLC跟踪反应时,在点板的时候往往是反应体系的混和溶液点一个点A,每种难挥发的原料各点一个点B,C, D等等,然后所有的原料和反应体系的混合溶剂再共同点一个混合点X,这些点在板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A X B C D
这样的好处是展开后可以清楚地看见每个点的位置,把A这个点展开后的各个层份的点与B,C,等原料比较,从而判断原料消失没有,点混合点X的目的在于,方便观察,因为有时候,板展开后,各点的位置有些变形,或者由于边缘效应等等,使得判断不易。
(我喜欢用小板,跑的快,很快见到结果,为了避免小板的边缘,用机器板较好)
利用TLC判断物质的纯度时,如果不能完全确定,可以再结合其他检测手段,如NMR,因为某种样品在这种展开剂中只显示一个点,并不等于在别的展开剂中也只显示一个点。
但有趣的是,由于H-NMR可鉴别的纯度也就在95%左右,有时候H NMR现示较纯的东西,一点板就会发现有几个点。
所以,两者要结合使用。
如果有标准品或是以前做过的,对个对照最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