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圣经_典故翻译对中英文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西翻译简史第1、3、5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1、3、5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word版)中西翻译简史第1、3、5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亲爱的读者: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

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第一章1.“翻译”的词源学含义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P6)答:从翻译的词源可以看出,(1)印欧语言比其他语言更强调相似性,特别是在早期的宗教典籍翻译中甚至要求一致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的翻译理论中“对等”观念会起到核心作用,而要表示自有翻译时,则会使用其他术语如“改编”的原因。

(2)很多语言中,“翻译”与“口译”使用不同的术语,意味着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

“口译”比“翻译”更强调“调停”。

(3)不同的语言对翻译观念的阐释方式也不同,并非所有的阐释都像印欧语言中那样强调保存同一性。

斯特科尼提出翻译的符号学特征具有三个方面共性:相似性,差异性与调停。

这些共性可以看作是所有翻译都具有的特征,但“翻译”一词的确切含义不是预先给定,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不证自明的,它需要在对历史上翻译过程与翻译结果的研究中去发现。

3、三大宗教典籍的翻译存在哪些差异?答:(1)《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也是被联合国工人为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一本书。

对西方社会的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影响尤其巨大,与希腊神话同为打开西方精神世界的钥匙。

《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一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

阅读《圣经》各种一本的人如此之多,甚至连研究它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圣经解释学”。

(2)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

译者受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得道成仙”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佛学。

中西翻译史对比解读

中西翻译史对比解读

事件
特点
佛经翻译 科技翻译
代表作
金刚经 法华经 几何原理 测量仪法 天演论 原富论
鸦片战争到 五四运动
对西方政治 思想和文学 翻译
时间
五四运动至 新中国成立 期间 新中国成立 至今
事件
对中国该走 的道路的翻译 翻译工作日 益完善
代表作
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 理论


《佛经》: 从梵语(或波斯语)到汉语的转换
结论3:具有世界性与地方性的差异
西方圣经“一语多译”,以输出为主,促成了 多种民族语言的发展和成熟。 中国佛经以输入为主,汉语从中受益,具有一 定的地区性特征。
结论4:每一次翻译高潮的产生都是当 局政府对外来文化持宽容态度的表现。 结论5:翻译高潮持续时间不同。 结论6:每一次翻译高潮所产生的特点 都与当时社会、政治等因素有关
时间



公元前四世纪 罗马帝国后期到中世纪 初期 中世纪中期(11世纪至 12世纪) 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 十七世纪下半叶以来





公元25年东汉到西晋时 期 明末清初 (16世纪到17 世纪)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 (1939-1919) 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919-1949) 新中国成立之后
中西翻译发展的时间先后不同

西方的翻译比中国早200多年 东方和西方迥然各异的地貌特点是造成这种差异 的一个重要原因。
翻译的起源

西方:《荷马史诗》、《圣经》 中国:《金刚经》、《法华经》
结论2:都起源于宗教翻译,对文化渗透力强


在西方,圣经问世之前,日耳麦语还是一个迷, 语言学家们还不清楚其真实面貌。 中国文化更是深受佛经翻译的影响。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浅谈《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产生的影响

浅谈《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产生的影响

知识文库 第7期20 浅谈《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产生的影响李智勇《圣经》是西方文明的源泉,也是基督教的代表作品。

对社会文化进步和思想的更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圣经》中的各种典故也被文学家作为文学体裁进行创作,因而成就了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

文章深入分析《圣经》典故对文学语言、西方文学、文学作品内容的影响。

1《圣经》典故对文学语言的影响《圣经》典故对英语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除了体现为文学家将《圣经》典故作为创作题材进行创作。

《圣经》的内容对英语语言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在英语语言中具有非常显著的存在。

《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所产生更大的影响是对文学语言的影响。

例如:Eden、sin 等,都是来自于《圣经》中,而且是非常具有典型的语言,也是大众所熟知的语言。

另外,《圣经》一些非常经典的语录和情节都逐步演化为大众耳熟能详的谚语,从而使英语语言更加趋于丰富。

例如:“墙上的文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分别出自于《旧约·但以理书》以及《旧约·出埃及记》,而这些谚语都是英语语者非常熟悉的文学语言。

而作为运用语言的文学创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对《圣经》中这些经典语言的运用是非常多样化的。

再比如:英国作家欧文所创作的《瑞普·凡·温克尔》中运用了“胡言乱语”这一语言,而这也是来自《圣经·创世纪》中的巴比伦王国典故,这一语法可以被直接翻译为“巴比伦式的语言”。

因此,文学中除了《圣经》语言的大量借用,还包括根据这些语言而衍生出的具有《圣经》色彩的一些英语词汇,从而使英语语言更加趋于多样化。

梵戴克曾做过统计,莎士比亚所创作的每一部喜剧作品中对《圣经》的平均使用次数高达14次,而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创作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圣经》的运用也高达6次。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英语语言文学创作者借用《圣经》完成自己的创作,从而使自己的文学创作更加具有艺术魅力,这极大地体现出《圣经》对英语语言文学所带来的深远意义。

英汉翻译中的五大文化因素影响

英汉翻译中的五大文化因素影响

英汉翻译中的五大文化因素影响作者简介:齐媛媛,1981出生,女,河北唐山人,任职于唐山学院外语系,研究方向为语言学,英美文学。

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信息传播尤为重要,翻译作为信息传播和交际的桥梁也就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翻译曾一度被看做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但事实上,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活动,形式上虽是语言字符的转换,内容上却是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

翻译永远与文化脱不了干系,永远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 思维方式的影响西方民族惯用抽象性,由一到多的分析型思维方式,句子常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多个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但形散而意合。

而东方民族惯用具体性,由多到一的综合型思维方式,句子多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横向铺叙,注重整体和谐。

有时英语的一个长句需要转译为汉语的几个短句,而汉语中一个意群的若干短句却可以合译为一个英语长句。

英汉民族认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其在翻译过程中句式选择,遣词造句,词句省略等的不同。

如此例句:“It had been a fine, golden autumn, 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 r youth, 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 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如直接译成:“那是一个美好的金秋,在告别了那些可能丢失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的人之后,树叶才慢慢的落下。

”这种翻译显然受到了语言形式的拘束,译句结构混乱,呆板没有条理性且语言支离破碎。

如将译文译成“那是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美好的秋色为那些青年们送别。

待到战后和平时期,黄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当日的青年们已经失去了青春,有的甚至丧失了生命。

”就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失为一段精彩的翻译。

再如奥运口号“北京欢迎您!”表达了中国人民欢迎世界各国人民到北京的心情,我们常见的译文为“welcome to Beijing!”翻译中句式的改变,使用英语祈使句,恰当的表达出中国人祈盼奥运的热情。

浅谈了解《圣经》文化对汉译英的影响

浅谈了解《圣经》文化对汉译英的影响

英语教育一、《圣经》与英文语言的历史联系从公元2世纪至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建立后,曾在政治、经济方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危机推动了基督教在帝国的传播。

至公元4世纪初,帝国境内信奉基督教信徒的人数已达600万之多。

为了维护帝国的统治,罗马帝国在公元313年正式承认基督教为合法宗教,基督教在欧洲从此传播开来。

英语属于西日耳曼语支,起源于盎格鲁-弗里西亚方言,是在日耳曼人(主要来自今天的德国西北地区以及荷兰)入侵时被引入不列颠的。

英语语言在中世纪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变化。

第一次是来自北日耳曼语支的入侵,第二次是11世纪时来自诺曼人的入侵,他们所讲的古诺曼语最终发展为英语的一种变体,称为盎格鲁-诺曼语。

英语中与技术、文化相关的大多词汇都是从古诺曼语演化而来,这些词汇受到了教堂、法庭和统治阶层的深远影响。

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要早于英语语言的形成。

从古英语产生到公元1525年廷代尔翻译的第一部英译《圣经》出版,这段期间内,基督文化也就是《圣经》文化早已成为欧洲的主流思想与价值核心体系。

可以说《圣经》中的一些观念对于英语语言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圣经》在旧约与新约里曾多次颁布戒条与历法来管理人类,基督徒恪守着这些规则与制度,神圣不可侵犯,这种看似对于普遍世界观的思维方式间接决定了英语语言语法的表现形式———重形式上的整合与固定的语序等。

因此,语言是基督文化给西方国家带来的外在基本表现形式之一。

时至今日,影响世界的主流文化已从欧洲逐渐向北美转移,主流基督文化也从古老守旧的“天主教”逐渐成为北美国家所推崇的“新教”。

宗教的外壳逐渐松动之时,基督教思想仍以一种新的教义形式在哲学、信仰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继续影响着西方文化。

二、《圣经》文化背后的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其标榜的“个人主义”也通过文化战略传播成为世界主流文化。

基督教在美国是占有主导地位的世界观。

约有86%的美国人是基督教徒,基督教的教义对美国文化及美国人思想行为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技巧

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技巧

2492020年32期总第524期ENGLISH ON CAMPUS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技巧文/胡春春怀,就要充分了解圣经故事,并对不同时期的重大事件都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理解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内涵,才能够提高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

如果说圣经是英语文学作品的灵魂,那么神话故事就是英语文学作品的血液。

西方的神话故事与中方的神话故事截然不同,无论是在文化背景上还是对神的意志的描述上,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

但唯一的共同点都是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西方神话故事中,有众多的,各司其职的神,这些神都有宇宙的主宰宙斯所统领,并具有鲜明的等级观念。

例如,“Amalthea'Shorn”的意思是,神女用羊乳哺育年幼的宙斯,宙斯为了报答神女,就给神女送了一只羊角,而神女也受到了人们的敬仰。

这个词的含义主要是用来表达出人们心灵的美好,并懂得知恩图报的特点,在后来英语文学作品的应用中,更多的用来形容某一个人物的性格,从而使读者对该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不管是在圣经故事中,还是在神话故事中,英语文学作品的典故大多取自于这些作品,并经久不衰。

3.历史故事和民间习俗。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不同的地区国家都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

这些不同的发展历程不仅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情况,同时对国家的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长时间的沉淀,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民族风格和文化背景。

而这些特点都会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例如,“watergate”主要含义是不择手段的去获取权力和利益并不计得失,毫无原则的将权力和利益当作生活的中心。

同时,也指采用各种欺骗、贿赂等手段来为自身谋取一定的利益。

这个词在英语翻译中,通常被以为水门,但确是由民间说法演化而来的。

二、 影响英语文学作品典故翻译的因素1.文化背景的不同。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肤色,名称、国籍等这些异同点,而是更为深入地挖掘各个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

中西翻译史对比

中西翻译史对比

•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期间,我国的翻 译活动为马列主义思想和世界文学的传播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白话文代替了 文言文,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使东西方 各国优秀文学作品拥有更多的读者, 鲁 迅、瞿秋白、郑振铎、茅盾、郭沫若、成 仿吾、林语堂、朱生豪、艾思奇等学者辛 勤笔耕,不仅翻译了大批世界名著,而且 对翻译理论进行了认真的思索和探讨,研 究的范围扩大到语言学、哲学、美学和心 理学等众多领域, 为我国的翻译理论的 系统化和科学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That’s All
•THANK YOU
共同之处:

一、起源于宗教翻译,对文化渗透力强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生 活的一部分。而宗教典籍代表了其发祥地的民族精神和灵性思想, 是各民族信仰和文化的最早的文字存在形式。而且宗教的活力在 于传播,而使之广为流传。在西方,第一次翻译高潮是对于圣经 的翻译,并以罗马帝国征服古希腊后翻译古籍为顶峰。公元前3 世纪,为了长期在外的操希腊语的犹太人阅读和学习“旧约”, 教会决定将希伯来语的圣经译成希腊文。与此同时,教会还开始 大量翻译希腊文学典籍。 虽然宗教在中西方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但毋庸置疑, 宗教翻译给语言、文学、思想形态各方面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在 圣经译本问世之前,日耳麦语还是一个谜,语言学家们还不清楚 其真实面貌,这足以证明民族语的形成深受圣经翻译的影响。中 国文化更是深受佛经翻译的影响,在思想领域,它既为道教的创 立奠定了基础,又为宋代“新儒学”的形成铺平的道路。在文学 领域,世人大量的摘抄佛经里的寓言与譬喻,魏晋六朝志怪小说 起源于佛经,不仅如此,佛经故事还渗入了元人杂剧中,由此看 出,佛经翻译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中国历史文化。大量汉语渗透 佛教词汇,在语言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可以说,中西方翻译高 潮的第一次来临,极大程度上归功于宗教的推行传播。

《圣经》翻译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响

《圣经》翻译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响

校园英语 /《圣经》翻译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响湖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叶玲【摘要】《圣经》是西方世界中一部力作,而《圣经》翻译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响举足轻重。

《圣经》翻译都经历了直译、意译、直译意译有机结合的有关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争执和演变,揭示了与语言和文化紧密联系而又超越不同语言和文化系统差别的翻译的本质问题和基本规律。

【关键词】《圣经》 西方翻译理论 直译 意译一、引言被尊为基督教经典的《圣经》,可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印刷出版、被翻译过最多的书籍,也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通过翻译,《圣经》给西方各国的语言、文学、文化、艺术、宗教产生了无法比拟的影响。

麦克非(Cleland B.McAfee)在《最伟大的英国古典文学》(The Greatest English Classics)一书中写道:“假如每一个大城市中的《圣经》都被摧毁了,单单由各城市公共图书馆的书架,收集其他书中所引用过的《圣经》字句,我们仍可以把《圣经》的主要部分重新拼凑起来。

”差不多所有伟大的作家们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论及圣经对他们的影响。

当然,《圣经》翻译对西方翻译理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二、《圣经》翻译的历史根据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定义,他将《圣经》翻译史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200年至公元700年);宗教改革时期(十六至十七世纪);近现代时期(主要是十九至二十世纪,又被称为“传教士世纪”)。

1.希腊罗马时期。

西方最早的译作之一是公元前2世纪用希腊语从希伯来语翻译过来的《七十二子圣经》(Septuagint),又名《旧约圣经》。

在希腊罗马时期,一些《新约圣经》部分也被翻译成拉丁语。

后来,《圣经》也被翻译成了其他中东国家的语言,如叙利亚语,科普特语(两种不同的方言),亚美利亚语,乔治亚语,埃塞俄比亚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哥特语。

古拉丁文版的《新约圣经》在翻译上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直到公元4世纪末,杰罗姆(St. Jerome)将其进行了修改,也就是现在著名的《通俗本圣经》(Vulgate)。

《圣经》翻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圣经》翻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圣经》翻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1. 引言1.1 圣经翻译的历史背景圣经作为基督教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许多次翻译,这些翻译不仅影响了基督教的传播,也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圣经最初的语言是希伯来语和希腊语,随着基督教传播到不同地区,圣经也被翻译成了许多不同的语言,其中最著名的版本之一就是拉丁文的《欧拉·拉丁圣经》。

马丁·路德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中也进行了将圣经翻译成德语的工作,这一事件成为了德国文学的转折点。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圣经的翻译变得更加容易传播,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圣经翻译的历史背景不仅反映了基督教传播的历程,也揭示了西方文化中基督教的地位和影响力。

1.2 西方文化与基督教的关系西方文化与基督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着西方社会的各个方面。

基督教的价值观和教义贯穿于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塑造了西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和社会制度。

基督教教义中的爱、宽恕、仁慈等价值观在西方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成为了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

基督教的艺术和文学传统也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化的发展,许多经典作品都是以圣经故事和形象为灵感创作的。

基督教的道德观念也在西方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行为准则。

西方文化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发展和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00字】2. 正文2.1 圣经翻译的流传与影响《圣经》是世界上最广泛传播的书籍之一,其翻译历史悠久,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圣经的翻译始于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原始文本,后来传播到欧洲各地,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如拉丁语、英语、法语、德语等。

这种广泛的传播使圣经成为了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圣经的翻译对西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圣经的翻译使基督教传播到了全世界各个角落,成为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基石。

圣经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深刻影响了西方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

少儿英语-《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_2

少儿英语-《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_2

《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摘要: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往往会同一个特定的文化系统紧密地联系着。

如果对这一特定的文化系统没有相应的认识和了解,将会影响对其语言的深入理解和恰当运用。

作为西方第一大宗教的基督教的圣书《圣经》对英语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将就《圣经》对英语语言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英语是世界上最丰富多彩,词汇量最大,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之一,在当前国际交往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往往会同一个特定的文化系统紧密地联系着。

如果对这一特定的文化系统没有相应的认识和了解,将会影响对其语言的深入理解和恰当运用。

在西方,宗教在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极重要地位的部分,渗透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成为西方社会的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东西能象宗教这样,贯穿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几乎所有领域。

毫无疑问,宗教对英语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那么作为西方第一大宗教的基督教的圣书《圣经》对英语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将就《圣经》对英语语言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英语语言的发展英语共经历了三个时期::1)古英语时期,或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450―1150);2)中古英语时期(1150―1500);3)近代英语时期(1500年以后)。

古英语和中古英语分界主要以诺曼人在11世纪征服英国为标志。

古英语时期存在着多种方言,主要的方言有四种:西撒克逊语(West Saxon)、肯特语(Kentish)、莫西亚语(Mercian)和北恩布瑞安语(Northumbrian)。

这四种方言都曾一度占主导地位。

西撒克逊语保存下来的手稿最多,其它方言在形成英语的过程中也起过重要作用。

中古英语时期变成三种方言:北部方言、中部方言和南部方言(泰晤士河以南)。

地处南部和中部之间的伦敦方言成为文学语言。

14-15世纪,伦敦方言成为不列颠共同语的基础。

这时候,英语的语音和语法发生重大变化。

不同语言的一再接触和融合,使英语的形态曲折基本消失,成为语法最简单的欧洲语言。

中西翻译高潮之对比

中西翻译高潮之对比

中西翻译高潮之对比作者:李旋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3期摘要:中西方的翻译历史悠远流长,而在不同历史背景以及发展环境下出现的翻译高潮,对社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巨大推动作用。

本文试从各个不同角度对中西翻译高潮的异同进行对比及对照,探讨其在起源、发展环境、翻译人事、对社会各方面产生影响的相似处以及在规模、产生时间及地域方面的差异,以对中外翻译文化研究做一小结梳理。

关键词:翻译高潮、历史背景、异同[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3-0131-01人与人之间交流和合作的最重要的媒介之一是翻译。

这是因为语言的存在呈分布式和不平衡性,故翻译显得不可缺少。

在交流中,翻译的地位举足轻重,并与同时代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是促进沟通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式。

中国和西方翻译史历时悠久,近两千余年载,但其表现出的风格和特点却大不相同。

翻译研究者通过对其翻译史不断研究总结,使人们对中西翻译的特点及异同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中西翻译历史中很多相似和不同之处都值得关注。

中西翻译高潮之共同点:一、起源于宗教翻译,对文化渗透力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而宗教典籍代表了其发祥地的民族精神和灵性思想,是各民族信仰和文化的最早的文字存在形式。

而且宗教的活力在于传播,而使之广为流传。

在西方,第一次翻译高潮是对于圣经的翻译,并以罗马帝国征服古希腊后翻译古籍为顶峰。

公元前3世纪,为了长期在外的操希腊语的犹太人阅读和学习“旧约”,教会决定将希伯来语的圣经译成希腊文。

与此同时,教会还开始大量翻译希腊文学典籍。

虽然宗教在中西方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但毋庸置疑,宗教翻译给语言、文学、思想形态各方面都带来了重大影响。

在圣经译本问世之前,日耳麦语还是一个谜,语言学家们还不清楚其真实面貌,这足以证明民族语的形成深受圣经翻译的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准确性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准确性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准确性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服装系教师王伟[摘要]: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形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翻译著作中,要求译者面对源语文化,力求保持原味,作出恰如其分的翻译,尽量让读者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气息,体会到不同的异域风情。

从而正确地引导读者去理解、欣赏、接受异域文化。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文化交流一、前言语言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同时又把人们分隔开来,从那一天起,便有了翻译实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而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外许多学者对翻译下过各种定义,张今先生对翻译是如此定义的:“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印象或艺术印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1]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这是翻译的目的与意义。

然而,中英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对于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就如学者王佐良谈到的:“翻译里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在一种文化里有一种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花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

”比如,在汉语中,鲁迅笔下的“阿Q”已演变成具有“自欺欺人”、“自我嘲解”等特指意义的“阿Q精神”。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已成为多愁善感、弱不禁风一类女子的同义词。

二、译者应该注意的文化差异任何语言都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

英汉民族衍变历史、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族风俗、审美情趣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种东西赋予不同的情感和喻义,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

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困难,同时也对翻译者提出了要求,如翻译家尤金•奈达所指出的:“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体觋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Western translation history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出现过5次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

当时最著名的译作为《希腊文旧约圣经》(Septuagint). 据说该译作由72名学者在72天内从希伯来语译为希腊语,以满足讲希腊语的犹太人学习《圣经》的需要。

与此同时,由于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发展中的罗马,罗马文学家将荷马史诗《奥德赛》(Odyssey)和大批希腊戏剧作品译为拉丁语或用拉丁语改编希腊戏剧,打开了欧洲翻译的局面,使古希腊文学得以传播和继承。

第二个高潮发生于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

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由于《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要传播基督教必须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的《圣经》译为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接受,于是各种译本相序问世,其中杰洛姆(Jerome)翻译的《圣经通用本》(the Vulgate)最具权威性。

出于对宗教的狂热和对上帝的敬畏,当时许多译者认为忠实地传达原文意思必须采用直译的方式,所以他们的译文难懂,而杰洛姆(Jerome)的思想比较开明,他坚持“在不损害意思的前提下,应当使译文符合译语的韵律和各种特征”,因此他的译文流畅自然,易于读者接受。

第三个高潮是11世纪至12世纪之间。

由于基督教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深感兴趣,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希腊语译成古叙利亚语,西班牙的托莱多因翻译活动的繁荣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这一高潮持续了近一百年。

14-16时机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思想、文学和艺术的革新,引起了翻译的第四次高潮,翻译活动的高潮,又推动了思想、文学和艺术等众多领域的发展。

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将《圣经》译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德语,为现代德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路德翻译《圣经》的原则之一是:“译者必须同家庭主妇、街上的儿童和市场上的普通人谈话,了解他们怎么说话,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使民众明白并意识到有人在用德语同他们谈话。

_圣经_典故的文化内涵与翻译(Y)

_圣经_典故的文化内涵与翻译(Y)

第27卷第3期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7No.3 2005年5月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May2005《圣经》典故的文化内涵与翻译陈琳霞(温州大学,浙江,温州325088)摘 要:《圣经》对西方文学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不了解《圣经》,就不可能了解西方的文明和文化。

从五个方面探讨《圣经》典故的来龙去脉、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关键词:《圣经》典故;文化内涵;翻译中图分类号:G 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05)03-0103-03典故文字简洁洗炼,语义含蓄深邃,回味隽永深长,是文学殿堂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圣经》之所以非同凡响,也因为典到之处,妙语连珠,文采斐然。

《圣经》典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不熟悉典故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典故的涵义就会感到茫然,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和译出其内涵之义。

一、以人物设喻的典故《圣经》中有众多人物,他们各有自己的形象、性格和经历,经过长期的传诵引用,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为一类人物的典型代表,从而具有特定的形象或含义。

这些人物大多寓意深刻,含义丰富,其中不少已成为英语的正式词汇,用以在日常生活中喻指一类人、一种状况或一种行为。

如果不熟悉圣经文化,不了解其渊源,难以把握其隐含之意。

如:We′ve got through our trouble,thanks to your acting the good Samaritan.I wish we could show you our gratitude.“good Samaritan”在句中的含义是什么?不了解其出处及其背景是无法理解的。

good Samarian源出《圣经·路加福音》第10章第30—37节耶稣讲的一则故事。

有个人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去,不幸落入强盗手中。

强盗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

偶然有一个祭司路过,见了就走过去了。

“翻译文化效应”视域下英语典故的《圣经》情愫与翻译

“翻译文化效应”视域下英语典故的《圣经》情愫与翻译

“翻译文化效应”视域下英语典故的《圣经》情愫与翻译作者:王崧珍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2期王崧珍(昌吉学院外语系,新疆昌吉831100)摘要:《圣经》作为基督教的重要经典,由于其涉及的主题广泛,在2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资源。

典故作为《圣经》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翻译实践中要充分考虑英文典故的文化内涵,在保持典故原始意义的基础上要寻求目的语当中对应的语言表达方式,既要忠实于神话传说中典故的经典性,又要从历时的角度考证典故意义的嬗变和演化过程,力求做到忠实于原文,同时与目的语文化能够达到很好的融合。

关键词:“翻译文化效应”;英语典故;《圣经》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200-03典故(allusion)是语言长期发展积累的结果,是语言中文化意蕴最丰富的部分,英语典故源于《圣经》的占了很大一部分。

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主要是以基督教为国教,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源于《圣经》的典故。

基督教从公元之交经中世纪1000余年的发展,尤其是15世纪后欧洲各国对基督教进行了不同的改革,这些改革之一就是对《圣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了阐释和解读。

欧洲各国用自己的语言对《圣经》的重新解读无疑打破了中世纪以拉丁语为中心的解经模式,通过翻译对《圣经》进行民族化的解读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体系,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对于英语典故的翻译,既要保持源语的原汁原味,也要符合译入语语言文字的需求,本文将从翻译文化效应视角探索英语典故的《圣经》渊源、内涵及其翻译策略。

一、翻译文化效应视域下英语典故的翻译策略“翻译文化效应”o研究(Trans-cultural Effec-tology)是笔者近年来从事翻译理论的探索性研究,是在分析综合和借鉴了“文化转向”后的各种理论(目的论、多元系统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等)的基础之上提出的一个新的翻译学研究范式和理念。

圣经与英美文学的关系学的影响

圣经与英美文学的关系学的影响

圣经与英美文学的关系学的影响《圣经》既是一部记录希伯来人历史的史书,同时又是一部内涵深邃的哲学著作。

在英美文化传统形成的过程里,它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

以《圣经》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同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和希腊文学一起,共同构筑了世界文学大厦的四根支柱。

《圣经》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的总称。

基督教的《圣经》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因此又称《新旧约全书》。

《旧约全书》即犹太教的《圣经》,是基督教从犹太教承受下来的。

《新约全书》包括《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

根据《新约全书》记载,《圣经》是圣徒依照上帝的默示写成的。

在公元4世纪就已初步定型成书,原文是希伯来文,后被译成希腊文和拉丁文。

早在14世纪,学者、宗教改革家威克利夫就曾主持把全部《圣经》译成英文,而这是第一部完整的英译《圣经》。

16世纪以后,又陆续出现了不少的英译本。

其中廷代尔的译本文字精确、译文水平很高,历来被认为是英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对后世《圣经》译本的语言和文体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对后世影响更为深远的则是1611年出版的钦定英译本,是由当时的国王詹姆一世下令组织学者根据原文译为英文,即著名的钦译《圣经》。

全书用词严谨、语言隽永、文体优美,对奠定英语基础,使英语规范化方面起了良好的作用。

几百年来,凡是讲英语的国家无不使用这个本子。

《圣经》是西方社会流传最广、发行量最大、读者最多的一本书。

正如传记作家洛克哈特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在全苏格兰,从奔特兰到沙尔威,不会找到没有《圣经》的农民茅屋。

”《圣经》的影响远远超过宗教领域,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可以说像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从文学的角度看,《圣经》不仅语言简朴明快、富有感染力,而且体裁多样,既有神话、传说、寓言,又有诗歌、杂文、短篇小说,还有书信、演讲和布道;表现手法更是丰富多彩,从隐喻、象征、夸张到讽刺和似是而非的论点等等,因此文学家们历来公认《圣经》本身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极为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源泉。

浅论《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浅论《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浅论《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汉语言一班兰若昕(100140135)浅论《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汉语言一班兰若昕(100140135)摘要除古希腊文学外,圣经文学是西方文学的另外一个重要母体和源头。

圣经《旧约》被翻译成希腊文后,成为了基督教《圣经》的组成部分,对欧洲的社会生活和文学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文学的书面源流之一。

西方文学一直以来都以希伯来文学和希腊文学为其渊源。

希腊文学以《荷马史诗》主要代表;而希伯来文学则以圣经为唯一的代表作品。

许多西方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或散文,它们的思想脱胎于圣经,它们的感情与思想乃至人物情节都来源于圣经,都引证或借用了许多圣经中的语句或典故。

并且这样的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关键词希伯来文明《圣经》圣经文学基督教文化欧美文学一、希伯来文明:信仰生活的构筑者在两河文明和尼罗河文明相机进入高潮后,希伯来民族忽然闯入了古代中东历史。

在群雄争霸的古中东,这样一个“弱小”的民族,人数少、力量薄,只在很小一部分时间内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但是却凭借着对民族理想的执着,对信仰的坚持,以及对自身文化的不断建设,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并对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且一直延续至今。

从横向看,希伯来文明凭借着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以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从纵向看,希伯来文明在2000多年前就孕育出了犹太教和基督教,借犹太民族在中世纪把犹太民族的宗教思想传遍了欧洲,而基督教又在文艺复兴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宗教之外,犹太教的律法,安息日,文学以及直线性的历史观和深邃的哲学都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上古世界,犹太民族没有留下辉煌的建筑,宏伟的纪念碑,精美的雕塑和绘画,也没有先进的科技,但是它所创造的文明却在塑造西方文化乃至文明方面发挥了极大地作用,而它的信仰体系也通过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传遍了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希伯来文明可以称为西方文明之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