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论文 - 东西方思惟比较及分析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分析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分析一般来说,理解和适应另一种文化的语言、习俗等方面并不是很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思维方式方面的分歧。
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系统连贯的思维方式,这种差异是不同民族间误解和冲突的根源,是导致中西思想沟通困难的主要因素。
因此,思维方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两民族间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同时对比研究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高中国人文化修养和塑造中国人良好形象的需要。
1.从文化体系的特征看中西方思维方式“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和以XX为代表的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不同类型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的差异无所谓好坏之分,无所谓优劣之分。
只是通过了解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源之处,取长补短,更促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一直生活在平原农耕地区的中国人,具有好静、内向及求同的民族性格,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以五行生克和阴阳消长为基本内容。
古人云“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这种“天人合一”是指人们顺从自然规律和崇拜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个特点是简洁少言,语言表达充满了模糊性、随意性、不确定性、暗示性,同时会引人遐想,回味无穷。
中国人的“真理”是无法“道”出来的,只能是用模糊不确定的“玄”字来表达。
而西方地处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为了求得生存,必须独立面对大自然的恶劣条件,从而养成了求新、思变的民族性格,西方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从公理出发,以亚里士多德严格的演绎为基本模式。
西方人一直倾向于把宇宙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他们注重探索自然,为求得生存,不断地寻求征服自然之道,改造自我从而得到神力,达到神人合一。
于是,他们从激烈的生存斗争中体会出人的理性、力量以及形体之美不同。
宗教信仰中的“耶稣”既有神性,也有人性,他们既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并不相信天命。
东西方科学比较 自然辩证法论文
东西方科学比较摘要:西方科学以古希腊科学昌盛为代表,东方科学以古代中国科学的繁荣为特征,然而近代科学起源于欧洲,为何曾经繁荣的东方科学发展趋势减弱,而西方科学在经历黑暗时期的中世纪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突飞猛进。
借由这个问题,本文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促进西方现代科学革命的文艺复兴运动,二是阻碍中国科学发展的科举制度和各大学派,对东西方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出西方科学的理性研究方法以及东方科学的感性研究方法。
关键字:东西方科学,理性与感性,研究方法学术界一致认同的观点是,西方科学以古希腊的科学为基础,东方科学以古代中国的科学为代表。
并且东西方科学各自在这两大科学体系代表下发展壮大,形成了各自的研究方法。
本文针对东西方科学的研究方法问题进行比较,西方科学从理性出发,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引导欧洲进入繁荣的现代科学时代;东方科学以感性的角度认识自然,历经各种制约和阻碍,总体科学发展进程趋于平缓。
下面本文分别对西方科学和东方科学做详细分析。
一.西方科学古希腊科学思想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坚实基础,并深刻地影响了近现代科学的发展。
泰勒斯是古希腊第一个自然哲学家,他提出万物源于水,水是万物的始基,表述了统一性的思想。
虽然这一思想对他本人及周围人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也就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但是它代表了人类理性认识自然方法开端,这是一种独立于自然之外,透过整体探究自然本身规律的方法。
追究万物的共同本原是一个普遍性的哲学命题,也是科学命题。
它是哲学思维的起点,也是科学思想萌发的源泉。
科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从具体、复杂、多变的自然现象中,找出内在的客观规律,再通过这种客观规律来解释、说明、预见更多的自然现象,而不是用主观意志或主体好恶来解释自然。
从泰勒斯开始,古希腊的哲人们对自然采取了理性的、逻辑的态度[1]。
这也为西方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打下了基础。
经历过一段黑暗时期的中世纪后,在15世纪西方迎来了一场空前盛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
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
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
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1.整体性和个体性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中国文化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
而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逻辑和个体思维为特征。
中国人的整体观念根源于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
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把一切都放在关系网中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
这种整体性和综合性,其渊源可追溯到《周易》。
《周易》以代表大地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将象征万事万物的其余六十四卦置于其后,以天地位准则,将天地间的道理普遍包容在内,从整体上把握宇宙和万事万物,形成了概括天地间的世界体系,体现了一种系统的整体观。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谈东西方自然观差异
作业题目你好,作业如下:有的观点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人,人对自然的一切行为只需要对“人”负责,不必考虑“自然”本身。
也有的观点认为,人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个成员,人类应该关心自然,要敬畏自然,不要冒犯自然。
联系相关理论,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作业要求:作业需要手写完成,字数在1500字左右。
用A4纸,可双面书写。
作业写清学号和姓名。
考试时与试卷一并交给监考教师。
浅谈东西方自然观差异自然观是人们对世界观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是人的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依据。
自然观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的基本观点,而在对于人与自然关系这一问题的理解上,东西方自然观存在较大的差异。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式自然观自古以来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协调,强调两者的和谐相处、平衡发展,从而生生不息。
这里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道家和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主旨崇尚自然,反对干预自然,追求对自然本性的顺从,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
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也是以天为本,却不否定人的独立存在,主张积极有为,“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以积极的入世态度来寻求天人之间的协调、和谐与一致。
总的来说,东方哲学思想对自然始终保持一份神秘感,把人与自然看作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认为人应该服从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伦理意义上的自然观念,相对忽视人对自然的改造,方便了封建阶级长期思想统治,在一定意义上束缚了社会的发展进程,使得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
与东方哲学思维模式不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式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强调自然与人的不同,习惯把人与自然分隔开来。
西方自然观一方面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事物,从人本身出发,发现并证明肯定了人的价值,突出强调人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使“自然与人关系”逐渐由人所主导。
另一方面西方自然观认为人可以通过斗争与努力改造征服自然,注重了人对自然的探索,试图通过对自然领域的探索找出万物的本质,探究自然界运行的客观规律。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我对自然辩证法的看法姓名:学号:专业:学院: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这也正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恩格斯考察了辩证法的三种形态及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指出自然界是辩证法的试金石。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承认自然的优先地位、人的主体地位、实践的中介作用,是自然、人、实践的辩证统一。
自然辩证法既保持了传统哲学的特点,又具有了现代科学的特点,是科学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辩证思维、历史唯物主义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思想《自然辩证法》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导师和领袖恩格斯的一本尚未完成的传世巨作,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基础,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
恩格斯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
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哲学门类。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就自然辩证法这个词的原义来说,它是指客观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就它的广义来说,就被称为自然辩证法的这个科学部门形成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说,它不仅研究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而且研究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自然科学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主要究自然界发展的总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
自然辨证法论文 - 东西方思惟比较及分析
东西方思惟比较及分析听了郑老师的自然辩证法课程之后,对老师讲的古希腊思想、西方的科学发展和东西方思惟等挺有兴趣,一直想弄懂为什么中国近代没有出现自然科学,所以我根据老师所讲然后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比较了一下东西方思惟方式,简单分析其差异的原因,简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东西方思惟差异比较1、东方人是整体性思惟,西方是个体性思惟东方人的思惟注重整体,西方思惟注重个体。
东方人注重各种事物的整体、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事物周围的各种具体环境与条件,强调不理解整体就无法理解局部。
而西方人则注重个体事物的独立存在,注重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
西方的分析个体思惟主要是受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研究一个物体的一个属性,而其他的属性不关注。
中国注重人际关系,做事左右权衡,注意整体性。
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西医注重的个体器官的诊断和治疗,而中医重视整个人体各个部分或者阴阳的一种平衡。
2、东方辩证思惟,西方逻辑思惟东方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中,没有永恒的对和错。
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比如阴阳之道等。
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脱离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
通常会采用中庸之道。
而与东方辩证思惟不同,西方是一种逻辑思惟。
西方认为事物的本质是不会变化的,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者错误,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没有中间结论。
这是一种分析思惟,喜欢把一个东西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研究其本质。
比如经常西方人说话一般很直接,意思很明确,而中国的话却各种拐弯抹角,不把话说死。
再比如中国汉字,一个字或者词有很多意思,而且词性很多也可以变化,而西方的单词意思就比较单一,如果单词要变词性一般会有形式上的变化。
3、东方重义轻利,西方重利轻义由于受到传统儒家礼教的影响,东方人重情义道德,有时宁愿舍生取义。
这从中国历史里面可以看到很多,像《三国》、《水浒》等。
但是随着发展,现在东方也渐渐重视情义与利益的均衡。
而西方更加注重利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再构建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为历代思想家所关注。
从远古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统一到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自然归宿”,不同国别、不同理论派别的哲学家、思想家们都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精彩的论述。
致力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一直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
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显现其强大生命力。
本文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中找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人,自然,和谐关系,基本途径一、当代社会关系失衡的集中表现1.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人类在这个地球上不是孤独的,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定要与特定的资源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离开了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从谈起。
小至个人,大到民族、国家,都是如此。
人类从太阳和地球那里可以得到满足个体生存以及种族维持的足够的甚至可以说过剩的能量。
但是,人的需求是无限的,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任何资源都可能是稀缺的。
资源的稀缺性是被人类自身“制造”出来的。
人类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这种追求本身会遇到时间、空间和各种资源的限制,于是人们也就不断的为自己制造出了更多的难题和更大的麻烦,于是又要花力气发展自己以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难题。
自然资源的无限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人类可以从自然界获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产生活资料;二是人类可以毫无顾忌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地球具有无限的自净和纳污能力。
需求无限,既包括人们的物质需求,也包括人们的精神需求。
追求物质需求、追求物质享受是无限的。
当代社会面临的许多严重问题与我们的这些观念有关。
[1]自然资源的有限和人类需求的无限的矛盾在当前社会表现的日益突出。
比如上海的内环线,现在由于车太多而拥挤,特别是高峰时间,车速很慢,甚至堵塞,于是有很多司机就开骂政府,说为什么当初不设计成双向六车道。
很多时候,有些人总是嫌这嫌那的,认为这也没做好,那也没做好,仿佛自己做,就一定做好。
自然辩证法3000字论文
自然辩证法引言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界中事物发展和演化规律的方法论。
它强调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通过对事物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规律的特征。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影响和转化。
本文将对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进行探讨。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辩证法的分支,最早由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存在着内在的发展规律。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也有很高的重要性,在《易经》中就有“阴阳变化”、“五行相生相克”等观念,揭示了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发展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发展,经历了古代哲学家、现代科学家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内在联系自然辩证法认为,各个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事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相互作用和联系而发展和演化的。
比如,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过程。
统一性自然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统一性,即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对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事物的统一性是事物发展和演化的基础。
例如,在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矛盾和斗争自然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和斗争的现象,矛盾和斗争驱动事物的发展和演化。
这种矛盾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例如,在自然界中,物种之间的竞争和适应环境的斗争推动了生物的进化。
自然辩证法的应用生态学自然辩证法提供了一种分析生态系统内部关系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通过对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行研究,可以揭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规律。
生态学家们通过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推动了生态学的发展和应用。
农业科学自然辩证法在农业科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农业科学家通过对农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的内在规律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分析,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稳定性。
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在面对同一个世界时,都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观察和了解这个世界。
但是,事实证明,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
或者说,东西方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
从一些小的事情上就能看出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比如,我们如果写信给欧洲的朋友,地址一定是这样的格式:XX号XX街XX市XX国家,而我们中国人的写法刚好相反。
又如,中国人的姓名,是先整体后个别,即代表全家族的姓氏在前,然后才是个人的名字;西方人大都是个人名字、父名、家庭姓氏的排列方式。
中国人对日期的写法也是从大到小,按年、月、日顺序排列,而西方人则刚好相反。
从这些细节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中国人注重整体,看问题往往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在总体上去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称为合一法。
而西方人注重局部,看问题的角度是从局部到整体,关注个体和细节,喜欢把复杂的事物无限细分。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称为二分法。
不同的思维方式,自然会产生不同的世界观和哲学思想。
印度人在地理上属于东方,但印度人却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
他们关注自我,也注重普遍的规律,抽象思维能力很强,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中剥离出简单的规律。
因为关注自我,所以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当释迦牟尼开始思考这个世界现象的本质时,他首先思考的是这类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归宿是哪里?从这些问题出发,他最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就是佛家思想的起源。
印度人的这个思维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印度人约会从不守时,印度城市是有名的脏乱差,这些都可以说是印度人太关注自我的一种负面表现。
但印度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却被世人认可。
如,数字作为现实世界的抽象,而古印度在数学方面有相当大的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人的发明。
在今天,印度的软件行业处于全球领先,其它国家难以撼动其地位。
西方人注重局部和细节的二分法思维方式,使他们习惯于将事物划分成更细微的部分,或者划分成不同功能部分的组合。
自然辩证法论文-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摘要:本人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关键词:东西方;自然观;比较;发展闪电是什么?怎么形成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雨、雪、冰、霜又是怎样形成的?……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东西方对此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
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们可以来了解一下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别,从而我们进行比较!一、东西方不同的自然观[1]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的自然观主要强调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
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融入自然,复归自然”都是这种平等思想的体现。
《中庸》[2]把“天、地、人”并称“三才”,说明人与自然是平等的。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3]。
董仲舒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
三者相为手足,不可一无也。
”[4]这些中国古代儒家的代表人物都表达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
道家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上与儒家所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殊途同归。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庄子说:“有天道,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5]他们主张崇尚自然,顺从自然,追求人类与自然和平相处。
正是基于这种自然观,中国人发展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而非征服,平等而非奴役的关系。
黄玉顺在《中西自然价值观念比较》一文中指出:“盘古之化生为天地万物,即意味着人与自然同源同体,同情同构,是一个紧密不可分割的整体”[6]。
古代儒家思想认为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赖以生存的物质时,应当节制。
它指出人应当惜生,生指的不只是人类的生命,也包括所有动植物的生命。
人不应当杀生,禁止各种有害于自然生长的行为,让各种生命自然成活和生长,“无伤”、“不夭其生,不绝其长”[6]。
不仅人的生命,所有其它的生命也都有其价值,有其意义。
在这些对自然万物的关爱背后则是一种“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
对于中西方思维差异分析的研究论文[五篇模版]
对于中西方思维差异分析的研究论文[五篇模版]第一篇:对于中西方思维差异分析的研究论文概述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人民的交流日益加强,因为各自不同的文化差异中西方交流存在着障碍。
比方,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中国人民喜欢说问题马上就能被解决,不要担心;但是西方人就很困惑,西方人希望得到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具体的解决时间点。
在这些具体的差异的背后也存在的具体的原因,比方说,中方被传统的东方文化影响,西方是直接的资本主义自由思想。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的思想是模糊的,西方人的思想是精确的;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是中庸的,西方思想是激进的;中国人是直觉思想,西方人是富有逻辑的思想。
2.1 中国人的思想是模糊的,西方人的思想是精确的中国人喜欢从框架上去看问题,概念是模糊的,思维是模糊的,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模糊的。
比方说有一个鱼缸,浴缸里面有10种不同颜色的鱼,各种草,3个假山等物体,中国人的惯性模糊的思维是,我看到了一个很漂亮的鱼缸,鱼缸里面有鱼,草,假山的物体。
但是西方人更注重鱼缸里面是什么鱼,有多少条鱼,有哪些草,有多少个假山。
中国人的思维是从整体上去看问题的模糊的思维,不做详细周密的分析,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依赖于具象的知觉,西方人对事物的认识有着严格的定义,精确地分析问题的实质内涵,在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推理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2.2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是中庸的,西方思想是激进的中国人喜欢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因为中国人喜欢中庸之道,中国人喜欢给人一种不温不火的形象。
中国人做事情喜欢点到为止,讲究折中的道理。
古时候中国人喜欢在自己家后院种上些蔬菜,养点牲畜,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外国人的思想是激进的,喜欢拜托传统思想的束缚。
激进主义最初表现为17世纪以来的启蒙学说,激进的启蒙于东主张,把理性视为评判真理的标准,追求独立批判的思想和思想的自由。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虽然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有人死于疟疾,风浪,但是这些困难依然阻挡不了西方人去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自然辩证法相关论文(精选6篇)
自然辩证法相关论文自然辩证法相关论文(精选6篇)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自然辩证法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自然辩证法相关论文篇1摘要:科学的自然辩证法,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及科学技术观,对于科学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以美国19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在电磁学上的科学发现为例,通过简要介绍了其自然哲学的来源、主要思想及其产生的影响,来探讨自然观,科学观以及方法论对科学发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约瑟夫·亨利电磁学发现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观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其主要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技术观。
而这些正是我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所必不可少的。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本文以美国19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在电磁学上的科学发现为例,通过分析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自然观,科学观及方法论分析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发现产生的重大影响。
一、约瑟夫·亨利生平及其伟大发现约瑟夫·亨利(JosephHenry,1797~1878)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和卓越的科学领导人,终生献身于科学事业,历时长达半个多世纪。
在大部分我们所学的科学技术史中,亨利几乎是名不见经传的,我们看到永垂青史的是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麦克斯韦预言并证实了电磁波,亨利在电磁学的成就似乎并不为人所知。
而实际上亨利最早发现了电流的自感现象,和法拉第差不多同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最早实现了无线电波的传播,甚至帮助贝尔发明了电话。
自然辩证法——第三讲 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
• 老子:“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宇宙的本体。 老子: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宇宙的本体。 它所遵循的是自然法则,即自然而然的天然状态。 它所遵循的是自然法则 即自然而然的天然状态。 即自然而然的天然状态 老子并不否认“ 老子并不否认“天”在人类社会之上的权威。并 在人类社会之上的权威。 认为“自然”与人类社会相比, 认为“自然”与人类社会相比,它的秩序和德行 是完美无缺的。 是完美无缺的。 • 庄子:从人是天的一部分,进一步提出“天人合 庄子:从人是天的一部分,进一步提出“ 一”。不过,这种“天人合一”是以天为中心, 不过,这种“天人合一”是以天为中心, 用天“合人” 用天“合人”。
孔子: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 焉知死? 未知生, 孔子: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孟子: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首 次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学说。但是, 次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学说。但是,儒家对天道的考察 是为了对人道的研究,因此“重人事轻自然” 是为了对人道的研究,因此“重人事轻自然”是中国古代 哲学的特色。 哲学的特色。 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 之恶寒也,辍冬;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之恶寒也,辍冬;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制天命而用之”。第一次把“人”摆在征服者地 制天命而用之” 第一次把“ 位。 “天不为
刘禹锡:“天人交相胜”。天道与人道是有区别 的。“天之道再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 制,其用在是非。”“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 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所以,天与人之间是 “交相生”“还相用”,而且人居于主动。 “人定胜天”
在西方,“自然”概念的最终确立经历了一个 开放式的螺旋式上升的圆周运动过程。 认识自然----基督教的反叛----认识自然
东西方医学思维模式比较分析
东西方医学思维模式比较分析医学是各个文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维模式也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哲学观念的差异而形成了西医和中医两种主要的学术体系。
本文将对东西方医学思维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它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差异。
西医作为现代医学的主流学派,以科学理论和研究为基础,强调临床实证和大规模的实验研究。
西医的思维模式注重分析和解剖,通过分解研究对象,从微观角度探索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西医的认识方法强调应用科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统计数据的积累来验证治疗的有效性。
西医的治疗常常倾向于使用药物和手术等直接介入的方法,注重症状的缓解和疾病的控制。
与之相对的是中医,中医作为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以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理论为核心。
中医的思维模式注重辨证论治,通过观察病人的整体表现和病症特点,来辨别疾病的根源。
中医强调平衡和和谐的概念,将疾病视为身体系统的失衡状态,通过调整和激活人体内在的自愈能力来治疗疾病。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针灸、按摩等自然疗法,注重疾病的根治和调理身体的整体健康。
从理论上来看,西医强调病因的细分和病理机制的解析,追求科学原理和客观证据的支持。
而中医注重病因的整体性分析和防治观念,以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经验为基础。
西医通过深入研究机体分子层面的变化,揭示疾病的微观机制,并通过药物和手术干预来治疗疾病。
中医则通过观察整体症状和调整身体内在的平衡,以促进人体自身的康复和治愈疾病。
在实践层面上,西医和中医在临床应用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医注重对症治疗,通过分析病因和症状,针对性地使用药物和手术等干预手段来治疗疾病。
西医临床研究的重点在于制定标准化的诊疗流程和药物疗效评估方法,以及发展高端的医疗技术和设备。
而中医则更注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强调辨证施治和整体调理,在临床实践中更加注重医患关系的沟通与信任。
中医还广泛应用各种自然疗法,如中药、针灸等,以促进患者自愈能力的激活。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东西方医学思维模式的融合已经成为一个正在发展的趋势。
比较哲学:东西方思想
比较哲学:东西方思想东西方思想的比较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话题。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东西方思想,并探讨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价值观的差异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东方哲学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追求道德和精神的完善。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强调个人权利和自我实现。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成功。
二、人性观的差异东方哲学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东方文化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满足。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更加悲观,认为人性本恶。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欲望和个人的追求,追求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成功。
三、知识观的差异东方哲学强调经验和直觉的重要性,注重实践和体验。
东方文化注重传统和经验的积累,追求智慧和内在的领悟。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科学的发展,追求知识和技术的进步。
西方文化注重创新和变革,追求现代化和进步。
四、时间观的差异东方文化注重长期的发展和持久的价值,强调历史和传统的重要性。
东方哲学强调人生的循环和无常,追求生命的平衡和和谐。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注重短期的效益和即时的满足,追求个人的快乐和成功。
西方哲学强调人生的线性和有限性,追求个人的成就和进步。
五、社会观的差异东方文化注重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强调社会的和谐和团结。
东方哲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责任。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个人的独立和竞争。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综上所述,东西方思想在价值观、人性观、知识观、时间观和社会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了解和比较东西方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同时,也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和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比较哲学:东西方思想
比较哲学:东西方思想一、引言哲学作为一门反思人类存在、认知、价值等问题的学科,承载着人类对于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东方和西方作为两大不同文化体系,孕育了各自独特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就东西方哲学思想的一些核心观点和特色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以及相互影响。
二、东方哲学思想东方哲学以中国和印度的哲学思想为主要代表。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观念,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例如,儒家思想倡导仁爱、孝道,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道家思想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佛家思想则关注生死轮回、解脱生命之苦。
三、西方哲学思想西方哲学源自古希腊哲学,强调理性思辨和个体的独立性。
柏拉图哲学提倡理念世界的存在,主张超越感性认识,追求永恒真理;亚里士多德哲学注重人的实践和经验,强调幸福的实现与自我完善;康德哲学关注理性和道德的原则,强调人的自由与尊严。
四、比较与思考东方哲学强调整体性、平衡、仁爱,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西方哲学注重独立性、理性、个体权利,重视人的自由和理性。
二者在价值观、人生观、社会伦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区别,但也有相通之处。
东方哲学的平和谦逊与西方哲学的探索创新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启发。
五、结语比较东西方哲学思想不仅有助于拓宽视野,理解不同文化下的思维模式和观念,更能促进哲学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东西方思想的对话与融合将为人类哲学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与活力。
通过比较哲学:东西方思想,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理念,也能够从中获得启示和思考。
相信在不断的交流与对话中,东西方哲学思想能够取长补短,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注入更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东西方思维模式比较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通过一例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经济故事,来引出关于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的讨论,继而阐述了国内外各学者在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中代表的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笔者以北京大学侯玉波教授的理论为主线,详细阐述了东西方思维模式之间差异的具体表现,最后笔者提出我们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相互借鉴、吸收,最终建构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以适应新的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东西方思维模式哲学差异一、引言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一个以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买房子的经济故事广为流传,大意是说:一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逝世后,在天堂偶遇闲聊,中国老太太说她攒了一辈子的钱,到了临死前才攒够钱买房,还没住上多久,就上了天堂;美国老太太则说她用银行贷款,年轻的时候就买了房产,在上天堂前终于把贷款还完了,享受了一辈子,她满足了。
伴随着次贷危机的一次次降临以及美国老年人因不能按时支付房贷而被赶出家门事件的频繁爆出,我们无法评判两位老太太的做法孰优孰劣。
但很显然的是,两位老太太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也即她们的思维方式是有着显著不同的。
思维模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思维模式形成以来所具有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一个民族最核心层次的精神文化体现,甚至它还成为一个民族发挥主观能动性、观察和思考客观事物以及国家民族前途的最主要的架构。
因此对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比较有其必要性和意义的。
二、国内外关于东西方思维模式比较综述关于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的讨论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而在90年代以前,哲学家尤其是西方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大多认为,不同的文化可能会对人们的思考对象产生影响,但每个人的基本的思维过程(或者称之为思维模式)应该是相同的,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放在一定的空间范围(比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成立的,但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并不正确。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社会哲学家伊斯贝特博士(1999)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的思维习惯并不相同,他通过对大量的美国人以及亚洲人的研究调查发现生活在不同文化里的人不仅思考不同的问题,他们思考的方式也不同:东方人更多地从整体上来看问题,他们更多的相信经验以及直觉,而美国人更习惯运用自己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去思考问题;韩国学者宋容培则以利玛窦与明末学士之间的理论为依据阐述了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他认为局部的生活环境的不同最终造成了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而语言的不同以及思维的差异是西方的形式逻辑和东方的相关性思维方式产生的重要原因,对于事物存在的原因方面,西方人更崇尚亚里士多德的外在动因理论,东方人则推崇朱熹的“理”(内在动因理论);中国学者范明生则从中国的整体有机思维模式以及西方的形势分析思维模式两个方面讨论了东西方关于思维模式的差异;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认为:西方文明是建立在古希腊文明之上的,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显著特点;而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易经中阴阳调和理论及儒家思想影响的东方文明之上,在思维模式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
我对自然辩证法的看法解析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我对自然辩证法的看法姓名:周正清学号:132080702001专业:热能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保持了传统哲学追求智慧的品格,又具有了现代科学追求知识的特点,是科学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蕴含着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既关系着人类的现实生活,又关系着人类的最终理想,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导价值。
除此之外,它还是我们反对形形色色错误思想、错误主义,为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扫除精神障碍的思想武器。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方法论;思想价值;全球化Abstract:正文我上大学的时候,学的专业是“热能与动力工程”,这个专业有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叫“工程热力学”,这门课程同样是我研究生学习实验中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
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我就学会了套公式算题,计算“焓”和“熵”的多少,然后看一下热力学过程到底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焓”和“熵”呢?我带着这个疑问又重新反思学到的这些概念。
从字形上来看,我到现在也觉得这两个词很“怪异”,因为在我们日常语言中根本用不到这样的词,一看就知道是自然科学创造出来的。
“焓”和“熵”跟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关。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和交换定律,由此可知,“热”和“功”在量上是相当的,可以相互转换。
既然能量是守恒的,何来“能源危机”呢?为什么不能把海水作为燃料?这是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之所以不能把海水直接作为燃料,是因为“热”和“功”有质性的差异。
“功”可以无条件的转化为“热”,“热”要转变成“功”却是有条件的,必须有两个不同温度的热源。
这便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它的实质是热力过程方向性的问题。
“焓”是热力学第一定律派生出来的一个状态参数,它使得热量的计算变得非常方便,“焓”很难用日常思维来理解,它是一种抽象的客观存在。
“熵”则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派生出来的一个状态参数,它就是能量不可用程度的度量。
毕业论文范文:东西方思维方式分析_毕业论文范文_
毕业论文范文:东西方思维方式分析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界定及特点东西方这几个字,范围很广。
比如说东方,包括很多国家。
本文所讲的东方主要讲我们中国。
其实我们中国的思维方式跟日本是有差异的,但是亚洲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欧洲又有它的共性。
欧洲如果细分,各个国家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异。
比如东欧和西欧,南欧跟北欧的思维方式就不同。
同样一个国家,德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南德和北德也有差异。
本文只是浅谈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差异。
德国人跟我开玩笑时说过,你知道我们跟法国人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德国人和法国人在死之前的愿望就能告诉你二者之间的区别。
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
再问德国人,他会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思维方式有它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也就是说,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日本人写信,日本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日本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日本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日本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第二个特点,思维方式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德国人、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三个人坐在一个车厢里。
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里端着的鱼缸放在空座上。
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么?”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着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三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东西方哲学之比较(修改稿)
东西方哲学之比较(修改稿)青冬东、西方哲学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其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哲学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由直观感性或臆想到理性思考,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朴素、简单到系统化理论的发展过程。
二、哲学的发展自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斗争。
就世界构成“本体”而言,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就认识论而言,是反映论与先验论之争;就方法而言,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争。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辩证法。
四、唯心主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哲学和宗教哲学,通过官方和宗教势力大肆进行灌输和传播。
唯物主义作为非官方的民间哲学,长期受到压抑,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五、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哲学倾向的贯彻,是为一定的阶级、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东、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在思维方式上,东方哲学偏重综合,强调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力求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其渊源出自“天人合一”观念。
天人合一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经春秋时期孔子、战国时期庄子、西汉时期董仲舒阐释并发展,形成了强调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哲学体系,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自宋代以后,中国的各个哲学派别,包括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在内,都接受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唯心主义同唯物主义走到了一起。
西方哲学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偏重分析,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休谟、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一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重分析的传统一脉相承。
西方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强调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和斗争,强调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开拓性,力求征服自然界和客观世界。
就矛盾的两个本质属性即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而言,东方哲学强调同一性,西方哲学强调斗争性。
由于哲学导向不同,因此,在处理社会矛盾、人与人之间矛盾时所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东方侧重和平方式,和解方式,缓和矛盾,化解矛盾,求同存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思惟比较及分析
听了郑老师的自然辩证法课程之后,对老师讲的古希腊思想、西方的科学发展和东西方思惟等挺有兴趣,一直想弄懂为什么中国近代没有出现自然科学,所以我根据老师所讲然后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比较了一下东西方思惟方式,简单分析其差异的原因,简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东西方思惟差异比较
1、东方人是整体性思惟,西方是个体性思惟
东方人的思惟注重整体,西方思惟注重个体。
东方人注重各种事物的整体、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事物周围的各种具体环境与条件,强调不理解整体就无法理解局部。
而西方人则注重个体事物的独立存在,注重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
西方的分析个体思惟主要是受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研究一个物体的一个属性,而其他的属性不关注。
中国注重人际关系,做事左右权衡,注意整体性。
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西医注重的个体器官的诊断和治疗,而中医重视整个人体各个部分或者阴阳的一种平衡。
2、东方辩证思惟,西方逻辑思惟
东方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中,没有永恒的对和错。
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比如阴阳之道等。
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脱离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
通常会采用中庸之道。
而与东方辩证思惟不同,西方是一种逻辑思惟。
西方认为事物的本质是不会变化的,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者错误,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没有中间结论。
这是一种分析思惟,喜欢把一个东西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研究其本质。
比如经常西方人说话一般很直接,意思很明确,而中国的话却各种拐弯抹角,不把话说死。
再比如中国汉字,一个字或者词有很多意思,而且词性很多也可以变化,而西方的单词意思就比较单一,如果单词要变词性一般会有形式上的变化。
3、东方重义轻利,西方重利轻义
由于受到传统儒家礼教的影响,东方人重情义道德,有时宁愿舍生取义。
这从中国历史里面可以看到很多,像《三国》、《水浒》等。
但是随着发展,
现在东方也渐渐重视情义与利益的均衡。
而西方更加注重利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4、东方是求同思惟,西方求异思惟
中国注重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求同存异,比较求稳,比如执政者喜欢稳重求进,注重大局,一般不允许出现激进的行为,从外交政策也可以看出来中国的这种思维。
而西方注重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尽可能的张扬个性,所以西方显得更加具有冒险挑战和创新精神。
5、东方含蓄谦虚,西方奔放直接
东方主张含蓄,谦虚,尽量不张扬,不希望出风头,尽量与别人保持一致。
而西方则表现的奔放,直接,喜欢突出个人,不太喜欢隐藏。
比如中国上课一般先到的同学都跑到后面座位,而西方上课一般先到同学的都坐在前面。
西方表达感情一般比较直接,对喜欢的人很明显的示意爱意,而中国则是很婉约。
二、东西方思惟差异分析
东西方的思惟差异原因有很多,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科学和哲学传统等等,下面就简单的谈一些原因。
1、东西方哲学和科学传统比较
古希腊自然哲人们对自然抱以理性的、逻辑的和批判的态度。
认为世界是调理性和秩序性的, 并按照定量的因果关系呈现出来。
比如其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认为万事万物背后都有数的法则在起作用的,世界本源是“数”。
他们都是通过理性方法来解读自然,有了理性思考。
这表明西方已不能满足感性感知,而是在努力寻找隐藏在自然现象背后的本质的东西。
这样就大大的推动了哲学思维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可以说自然哲学是科学的前身,但是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就根本没有古希腊那样完善的自然哲学体系。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古希腊以原理、定律、定义表现出来的理论性相比显得很薄弱。
比如欧式几何,里面都是各种定理,以及严格证明,很有体系。
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表现的很是模糊,比如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等,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带有一种神秘色彩,这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而且中国主要重视技术实用的发展而不注重科学的探索。
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学术环境。
知识分子只要懂得
四书五经就能当官,而科学和技术受到了很大排挤,使之难以发展下去。
而西方则是崇尚科学,以追求真理为目标,比如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这些东西方哲学和科学的传统差异对东西方思惟的差异的产生了很大影响。
2、东西方社会文化地理背景比较
中国的文化基于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而这种社会是一种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
而希腊文明,靠近海洋,不完全依赖于农耕,他们对狩猎、捕鱼依赖很大,所以强调个人的作用,长期下来就形成了个人取向的思惟,而中国则是形成了整体思惟,这两种思惟也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
长期西方人养成这种探索冒险的精神,勇于对真理与知识的追求,养成一种严谨的逻辑思惟。
最后促成西方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人们依法行事。
而中国集体思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关系网络,人们更加重视人脉和关系,形成了对这种结构的依赖。
从当今社会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种思想。
另外中国受数千年儒家文化影响,而西方则是受基督文化影响,这也对东西方思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我的观点
我觉得东西方思惟差异是一个长期的综合原因产生的结果,了解了东西方思惟差异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方的一些行为,比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另外我们要辩证的看待这种差异,吸取西方的一些优点运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比如科研时需要严谨的逻辑思惟,但是在生活中有时西方的思惟就不太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