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三语文复习冲刺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八)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学案(含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题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①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橹②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1166年春,词人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
这首词就是这一年词人归家不久闲居镜湖时所作。
汉初邵平不愿为官,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②橹:另作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用典,并着一“懒”字,词人借以表达不想学古人种瓜都城门外的心境。
B.上片三四句,紧承“渔钓”,动静结合,状写了镜湖新燕翩飞、沙鸥憩晚的美丽春色。
C.下片一二句,歌声与橹声并作,“缥缈”“呕哑”相映,以动衬静,极写山水的宁静。
D.下片第三句,以清露喻杯中酒,以花喻盘中菜,状物传情,想象丰富而自然。
2.这首词移情于景,含而不吐,举重若轻,耐人寻味。
请结合“只将渔钓送年华”一句,分析其“举重若轻”之妙。
题组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闲居自述陆游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②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③。
昔事前军④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⑤。
所赖今天子⑥,汉道日休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人以山翁自称,懒于世事,认为外物不关自身,表达了远离世俗的心志。
B.第五句写诗人的居室窗户打扫得洁净明亮,几案不加雕饰,清净而又素朴。
C.第六句写诗人穿过茂密的竹林,行走在河岸边,头上戴着乌巾,悠闲自得。
D.末句运用典故,即使没有立足之地也不觉得贫困,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2.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其精妙之处。
题组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甲)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高三考前模拟冲刺大联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长安春望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苹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长安秋望赵嘏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出自《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获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开篇都通过诗人望中所见,描绘出长安城富有节令特点的景色。
B.卢诗通过“梦”细微地写出悲伤的情绪,而赵诗主要是直接表情达意。
C.卢诗中的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残阳之间,而赵诗中的宫阙高耸壮观。
D.两首诗从多个角度写景,都有色彩的渲染,也有动静之变、高低之分。
2.这两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B2.(6分)同: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思家盼归之情。
卢诗尾联写出了客居他乡的惆怅,对家的思念;赵诗运用典故,表达毅然归乡的决心。
异:①卢诗中“逢世难”体现出一介书生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独”“衰鬓”写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与惆怅;②赵诗尾联的意思是,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白白地像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借典故表现了对名利的淡泊和对归隐的渴望。
(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
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卷(新课标全国卷)(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卷全国卷【配套新教材】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是我国学术发展成果丰硕的时期,沈从文先生深耕物质文化史研究领域,对中国古代的服饰、丝绸、染织、瓷器、家具等物质文化史专题都有所建树,《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是其代表作之一。
它尤其注重寻找文物背后的文化与史实,揭示服饰和穿着者背后的故事及其所蕴含的社会历史信息,进而探寻历史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沈从文首先在博物馆开展了系统的调查研究。
就算是在北京数九寒天、滴水成冰却没有增暖设备的艰苦条件下,沈从文硬是“转了十年”。
其间他研究过的丝绸、铜器、玉器、瓷器、绘画等诸类文物数不胜数,由此大体掌握了这些文物的基本特征和变化发展规律。
随后,他又在不同类别文物研究过程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行观察、总结、提炼。
沈从文在研究商代服饰时,发现安阳殷墟墓出土人形雕像“辑录了较多用不同材料反映不同衣着体型的商代人形”,“这些人形,不仅反映商王朝不同阶层,可能还包括有甲骨文中常提到的征伐所及,当时与商王朝对立各部族”。
他注意到,在殷商时期,殷王朝“主要征伐的对象有两个,即西南的戎羌和东南的淮夷。
至于荆蛮成为征伐对象,时间似较后。
这些在玉、石、铜上的人物形状,可能有一部分正是各个敌对而又强有力的西羌和东夷人形象。
特别是铜器上的卷发人形,必有寓意,不会是偶然出现的”。
他通过对稍早时期商代人形雕像服装的研究,不仅搞清楚了当时服饰的阶层信息,同时也加深了对商代社会历史环境状况和早期民族分布的了解,而且还令之前的推断更加真实可信,可谓以小见大。
古代社会中治史者世代延续,史籍文献内容虽然比较多,但是大多都并未从当时历史环境角度对服饰名物进行记述,其记载带有一定的简单性和片面性。
面对这类问题,沈从文坚持细致研究,去伪存真,得出结论。
譬如,唐代妇女中十分流行的披帛,在多种文献和壁画等资料中都有记录和体现,但不同记载中披帛出现的时期出入较大。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专题练习八及参考答案
算山①
陆龟蒙②
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
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
五十八年争虎视,三千馀骑骋龙媒③
何如今日家天下,阊阖④门临万国开。
【注]①算山:位于今浙江宁波附近。
②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
③龙媒:骏马。
④阊阖: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朝廷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算山一带险固的地理形势,接着回顾三国时期的孙权借此有利地势割据一方的史实,
B.颔联叙述周瑜用计谋大败曹军的史实,“清宵定”与“白昼灰”对举,表现了曹军覆灭之快。
C.颈联承接上联,写东吴政权从三千骑起家、延续五十八年的历史,为结尾抒发感慨作铺垫。
D.尾联卒章显志,通过对唐王朝藩镇割据“家天下”的讽喻,委婉地表达了对动荡时局的忧思。
2.本诗与李白《蜀道难》都有对山川险固的描写,请分析这两首诗相关描写的意图有何不同?
【答案】
1. D(没有“讽喻”“忧思”,应是表达“期盼唐王朝再次出现万国来朝的繁荣局面”。
)
2.相同点:两诗写险固山川,都意在表明其有军事意义,可据险而守。
(2分,意思答对即可。
)
不同点:①陆诗的描写意在引出历史上在此盘踞的孙吴政权;李诗的意图有警醒当朝统治者提防有野心的军阀割据作乱。
②李诗写山川之险还为了突出蜀道艰险难行,
表达对奇险自然的赞叹,提醒友人早日还乡;陆诗无此意图。
(4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08 Word版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08五十、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细分析: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
水国指的是蔡州。
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后还要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麻呢?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屈原和白居易以自况,颈联是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包含了对小人的轻蔑,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
尾联袒露了作者在前途渺茫伸冤无望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情。
答案: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浮沉宦海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五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最新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考模拟精编训练试题库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
最新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考模拟精编训练试题库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最新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考模拟精编训练试题库1、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王安石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②。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
昌叔:王安石妹夫。
②岧峣:高山。
③分:甘愿。
14.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 颔联写作者登高赏菊,“红”对“绿”,“紫”对“黄”,色彩斑斓,场面欢乐。
C. 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 “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D. 第六句“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纷乱不定、犹豫彷徨之情。
E. 本诗既有东山所见实景,也有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情思,表达心志。
15. 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D 15. ①对妹夫的思念;②对高洁情操的追求;③对陶渊明的仰慕;④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⑤对荒远之美的喜爱。
【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颔联乃想象之笔。
D作者并无纷乱不宁,犹豫不决之情,相反作者心志坚定。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中一些表情达意的显性词语。
如本诗中“思君”,表达了作者对昌叔的思念之情;“应须”“何必”两句,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绿酒、黄菊”与“红裙、紫箫”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的高洁情操;尾联通过借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犹分”二字表达了作者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的情怀。
2、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水仙子·脉雪元·乔吉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
2019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教师用书 专题八 古代诗歌阅读 含答案
专题入门(一)熟悉变化了的高考新题型(明考法)——新高考命题分析一、命题形式方面为顺应全国卷文本材料(文学类、实用类均为必考)增多、题量增多,但考试用时不变、分值不变的实际情况,以及真正落实“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考纲要求,古诗歌阅读这一考生的难点题型将有所改变,其主要变化就是由两道主观题变为“一道5选2选择题+一道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同时,比较鉴赏仍是一个重要的命题选项,应引起考生足够重视.二、选材范围方面选材上,全国卷将会遵循在以往只考唐宋诗歌的选材特点的大方向下,拓宽选材范围,其他朝代(如元、明、清等)的诗歌有望进入命题视野.三、考点题型方面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4大考点保持稳定.具体到题型上,仍以表达技巧分析题和情感分析题为主,但随着“5选2综合性选择题”的介入,题型和考点覆盖面将大幅拓宽,呈现出多题型、多考点的命题新态势.——新题型试做领悟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塞路初晴雍陶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注]①行子:出行的人.(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晚虹”,亦即傍晚的彩虹,是作者在草原上行进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景物.B.“塞天昏”的“昏”字,表明时间是黄昏时分,首联组成了一幅壮阔的图景,是从远处落笔.C.“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D.颈联是作者在看到这一派大好风光时的感叹,是全诗的主干.“南牧”实含有侵略的意味,“汉将”即指唐将.E.尾联的“闲”字与“喜”字相对应,传达出了诗人对“无战伐”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游猎生活的向往.解析:选BE B项,“塞天昏”的“昏”字,不是用以表明时近黄昏,而是用以形容草原上大雨刚歇,经强烈阳光的照射,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带迷蒙的景象,这是草原初晴时的显著特征.E项,“对游猎生活的向往”不当,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2)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试作简要赏析.答: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意象分析,总结景色特点.颔联“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用“侵”和“傍”字,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的情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图景.参考答案:诗歌在颔联中用了拟人的手法.用“侵”和“傍”字,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的情景,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图景.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咏愁石象之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币地丝.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该诗首联追寻“愁”的踪迹,说它有时会不请自来,来了又赶不走,它来了总是一半藏在人的心里——“愁肠百结”,一半写在人的心灵之窗——“愁眉苦脸”.B.诗人认为“愁”最容易潜入的机会只有一条,即风雨摧花春归去,落英遍地孤者见,最能使人愁肠寸断,思虑万千.C.颈联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将“愁”比作“万顷连天草”“千寻币地丝”,将抽象的愁具体化,突出了愁的绵长、纷乱、令人难以摆脱的特点.D.尾联写“愁”无处不在.“愁”如此气人、欺人、恼人,可那些王侯将相达官贵人们却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姬歌妾舞、骄奢淫逸的生活,不知愁为何物,除此之外,“愁”乃“人间何处不相随”.E.诗人把愁之踪迹、潜入时机、来时情状以及无处不在的态势状写得生动、形象、细致.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句句切题,犹如一首谜语诗.解析:选BC B项,“愁”最容易潜入的机会有两条,还有一条,即心中有愁情的人借酒浇愁,待酒醒后眼见残月斜照窗棂,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愁”会冲破防线,悄悄爬上心头.C项,颈联没有运用“拟人”手法.(2)《宋诗略》评论这首诗写愁“有神无迹”.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解析:作者在题目中着一“愁”字,然后就让它贯穿全诗的四联.作答时,要仔细分析每联中是如何体现“愁”字的.答案:这首咏愁之作,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句句写愁.诗歌首联写“愁”来、去的特点和于人身、心的体现;颔联写“愁”产生的时间;颈联写“愁”的情状;尾联总结性地写“愁”无处不在.整首诗无一“愁”字,却从多个方面表现了“愁”,可谓“有神无迹”.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①[唐]薛稷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西登咸阳②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③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一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B.中间四句,借家乡名山的典故,写已无傅岩、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达了对古人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朝廷的不满.C.诗人先从思乡写起,到“西登”二句时,突然作一顿挫,这样,既使乡情显得强烈,又为下文表现从乡情生发开去的复杂思想,做了铺垫.D.这首诗的最后,作者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人生无常的感叹.E.“驱车”四句,纯是散行,在气势流转中,极为自然地抒发思乡情怀;而“傅岩”四句,却是工丽的对偶,使语言显得十分精美,在轻松自然中,传达了不易言喻的隐衷.解析:选BE B项,“对当今朝廷的不满”有误,应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E项,“轻松自然”不正确,应为“深沉婉曲”.(2)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答:解析:抓住这句诗中的关键动词“驱”“越”“顾”,结合全诗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辛苦和飘忽无定.“顾”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4.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1)~(2)题.[中吕]上小楼隐居[元]任昱①荆棘满途,蓬莱闲住.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不顺俗,不妄图,清高风度.任年年落花飞絮.[注]①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生卒年不详.与张可久、曹明善为同时人,少时好游历,一生不仕.(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首先交代了隐居的原因是仕途险恶,世道艰难,因而在有如“蓬莱”仙境一样的风景优美之地隐居.B.“荆棘满途”与“蓬莱闲住”既成陡转,又为因果,使读者一开始就对作者的“隐居”产生了理解与赞赏之情.C.“诸葛茅庐”三句中,“茅庐”映合隐居的住所,“松菊”映合隐居的环境,“莼鲈”映合隐居的起居生活.D.最后一句以“落花飞絮”代表纷俗的世相,以“年年”表明自己的不改故常,领以“任”字,决然而又悠然,回应了“不顺俗,不妄图”的隐居原则.E.全曲仅以一首句一尾句,巧点尘世,其余均驰神走笔于隐居天地,表达了消极隐退避世的情怀.解析:选BE B项,“既成陡转”有误,这里应是“对照”或“对比”;E项,“消极隐退避世的情怀”不正确,应为“飘然出世、无意旁骛的情怀”.(2)本曲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选择两三例分析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答:解析:在这首小令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典故,但读来并不觉得生硬,这主要得益于词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依据注释,通读小令,找出所运用的典故,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用典:①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自比管仲、乐毅,作者以出山之前的诸葛亮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②陶渊明脱离官场、归隐田园时“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作者借陶渊明之“松菊”表达自己清高自傲,超然独立的胸怀;③西晋张翰借口秋风起,思念家乡莼羹、鲈鱼,辞官归家,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土田园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自得其乐的惬意之情.专题入门(二)读懂诗歌永远是做对题目的第一步(读懂诗)一、懂一些诗歌基本常识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一)把握结构章法诗歌的结构章法如下表:诗歌的基本特点是情景结合:(1)写景与抒情(前、后内容)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2)写景与抒情(前、后内容)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如乐景衬哀情.(三)读懂“诗家语”,跟上诗人跳跃思维“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古典诗歌是如何对语言做变形处理的呢?二、学一些读诗常规技法(一)“读”标题蕴含的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详示例表](二)“读”注释蕴含的信息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化,诗人的生平、风格、思想、抱负、经历等,无不影响着诗人的表达.把握诗歌及题干的补充注释和交代,往往可以知晓诗人所处的朝代及其作品风格,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以及某些词语(典故)的含义.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详示例表](三)“泡”诗歌正文,多角度体悟情感诗歌正文是阅读鉴赏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如何读懂正文?如何对诗歌正文进行细研巧析呢?借用谢冕的话说,就是要“泡”.“泡”诗歌就像泡茶叶一样,把诗歌深厚的内蕴和内敛的情感泡出清香,泡出韵味.“泡”诗歌正文就是要“泡”诗词意象,“泡”关键词句和“泡”诗词情感.下面我们就尝试“泡”开诗歌正文,以明诗情.1.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基调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抓表明诗眼的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是诗眼,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二是抓诗歌中揭示情感的字词,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如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它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字就是情感语言,它表明作者客居他乡又逢秋时不尽的伤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的“尽”“孤”“独”“闲”就是情感语言,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2.抓景、事、情,推导诗词主旨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我们读诗歌时,要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歌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还要注意只有一个意象的画面,如荷花、菊花、竹子,本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感情;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词的主旨.3.抓尾句,揣摩诗歌感情要读懂诗歌,除了把握关键字词,吃透景、事、情间的关系,还要多留心有抒情、议论性的语句,尤其是诗歌的结尾.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因此,读诗歌时从尾句入手,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诗歌,在具体体悟时要多角度切入,多方式“泡”开诗歌正文.下面以体悟杜甫的《夜》为例:以上例子告诉我们:“泡”开诗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用心揣摩.专题入门(三)熟知常考7大题材,确保思考方向不跑偏(定基调)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明确这几类常考题材的大致情感,准确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能确保答题方向正确,答题答在“范围”之内,保住应得“基本分”.(一)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应用体验][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荆门道怀古①刘禹锡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徒使词臣庾开府②,咸阳终日苦思归.[注]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州)刺史之任时.②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1.抓标志:荆门道(地点)、怀古.2.读注释:①诗作于被贬赴连州刺史之任时,交代写作背景;②中唐诗人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介绍作者情况;③介绍“庾开府”,暗示此处运用典故.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咸阳终日苦思归.②[景、事](写景)古树之下,烈马嘶鸣,行人歇息,空城之中,遍种禾黍,野雉乱飞.寒风萧瑟,落叶飘零,宫井已被泥土、枯枝和败叶填塞殆满;陵园被火,棺椁以及宝衣皆焚烧净尽.(叙事)在赴任路上看到江山易主的南国山川,古都破败的景象.4.定情感:表达诗人对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更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词,根据提示回答问题.汉宫春 梅 晁冲之①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东君②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③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④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注] ①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②东君:司春之神.③玉堂:指华贵的宫殿.④故人:此指林逋.1.抓标志:梅,横两三枝、雪压风欺、(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空自倚、清香未减(梅的特点).2.读注释:①介绍作者,北宋词人,交代生存环境;“遭贬”暗示内心郁郁不平,“隐居”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交代写作背景;②“东君”“玉堂”“故人”帮助理解诗歌.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②[景、事] (写景)写江梅潇洒,用修竹作陪衬,遭受雪压风欺,却凌寒而开,蕊寒香冷,不仅与蜂蝶无缘,连候燕也“轻失花期”,最后写梅花虽遭冷落,却不与世俗同流,清香不减.(叙事)作者观看梅花,以梅花品格的高洁、孤傲寓自己的品性.4.定情感:①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②表达了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怀;③表达了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④表达了坚守自己高洁品格的情怀.(三)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①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1.抓标志:含山店(地点)、梦觉作(事由)、客,意象有灯、山月,暗示羁旅思乡.2.读注释:介绍作者,交代其为长安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暗示思乡的主题.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流离、别家、客天涯、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②[景、事](写景)写眼前灯火迷离,起床后看到山月西斜的景象,令人无限惆怅.(叙事)诗人因“流离”“别家”成为一种习惯,漂泊天涯已成为生活常态,梦醒望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4.定情感:①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惆怅之情.(四)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应用体验][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1.抓标志:送、归蜀,意象有社燕、下马、征衣、水,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2.读注释: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恬淡闲适.暗示回到家中.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望、远壑;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景、事](写景)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随即归来了.(叙事)作者想象所送之人何遁山人回家时的情景.4.定情感:①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②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五)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应用体验][例5]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塞下曲(其六) 戎 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注] ①骎骎(q īnq īn ):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1.抓标志:塞下,意象有北风、白草、胡马、戍楼、铁衣、战马、烟尘,表明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2.读注释:“骎骎”的解释表明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卢龙塞”为边塞特有的地名.暗示所写内容与边塞战争有关.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铁衣霜露重”“烟尘飞至今”.②[景、事] (写景)白草为北风所凋,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他相依为伴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叙事)写月夜戍楼中的老将,在恶劣的边塞环境中戍守边关国土,思念家乡,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4.定情感:①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②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④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六)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应用体验][例6]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西汉翟公做延尉时,宾客阗门;等到失势废官,宾客绝迹.此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1.抓标志:即事.2.读注释:①介绍作者,曾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后被免职,暗示作者在仕途上的不如意;②“张罗地”,暗示世间的冷暖.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网春、自掩门、车尘不到张罗地、落花狼藉近黄昏.②[景、事](写景)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落花狼藉一片,天色已近黄昏.(叙事)叙写自己门庭的冷落,无人来访,暮色沉沉中,他才去关门.4.定情感: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七)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应用体验][例7]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抓标志:山居,意象有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渡头.2.看作者:王维,唐代诗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②[景、事](写景)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叙事)诗歌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之后的生活和心态,虽是生活惬意,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落寞之情.4.定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题型突破(一)“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题”高考3大常考题型和1个易失分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评价,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但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真正要求做出评价的极少,即使是涉及这一层面,其设题点也大多集中在诗歌的内容、抒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高考对于本考点的考查,多以“概括并分析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命题思路出现.故本部分主要从情感的3大常考题型和1个易失分点进行突破.一、掌握3大常考题型[例1](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限时:60分钟总分:63分一、(2019四川成都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9分)送杨山人归嵩阳高适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注]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 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五、六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2.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B “景象凄凉残败”错,从全诗来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之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
2.答案①对比:第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形成对比。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考冲刺之诗歌鉴赏分类汇总八题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考冲刺之诗歌鉴赏分类汇总八题高考冲刺之诗歌鉴赏分类汇总八题第一套 1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 8 分)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许浑)高考冲刺之诗歌鉴赏分类汇总八题第一套1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许浑)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1)这两首诗的基调有什么不同?分别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2)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明显不同,一首情景交融,一首仅用白描,却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4分)第二套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昭君怨郑域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谢。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是一首咏物词,所咏为何物?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它的?请简要分析。
(4分)(2)词的下片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写了什么思想?(4分)第三套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4分)(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4分)第四套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4分)(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4分)第五套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精练8古代诗歌阅读词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词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①【南宋】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②边,拟共天随③住。
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丁未:即公元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
吴松:即今吴江市。
②第四桥:城外的甘泉桥。
③天随:陆龟蒙自号天随子,身处晚唐末世,举进士不第,只好退隐江湖。
1.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一二两句写鸿雁南飞,随云而去,自由自在,反衬词人漂泊江湖,身不由己的凄冷、苦楚。
B.下片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心愿,他十分向往陆龟蒙浮游于江湖上自得其乐的闲居生活。
C.“今何许?”一句是反问。
诗人正是在这反问中,表达了怀念故人、伤时忧世的情怀,也寄寓了自己不得志的身世之感。
D.最后一句描写词人凭栏怀古,吹凄凄冷风,看残柳飞舞,一派参差凌乱、凄冷萧索景象,以景结情,表达出词人感慨身世、忧心国家的复杂感情。
2.请简要赏析“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两句。
2、古代诗歌阅读浣溪沙·和无咎韵【注】陆游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
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
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
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惜别严仁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拖②转牙樯③。
2024高考复习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 (含解析)
2024高考复习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甘州遍·秋风紧毛文锡秋风紧,平碛雕行低,阵云齐。
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辇。
青家北,黑山西。
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
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臭。
风皇诏下,步步蹑丹梯"。
【注】①蕃奚: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②丹梯:又称“丹墀”,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平碛雁行低”中的“低”,与“野旷天低树”的“低”有异曲同工之妙。
B.词人听到号角、战鼓声四起,万端愁绪油然而生,尤其是报国无门之愁怨更为明显。
C.词人运用了视觉、听觉、触觉,真切生动地描写了边塞环境,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D.词的下片通过描写飞沙迷路、马蹄沾血,极力渲染了悲壮气氛,突出了战争的惨烈。
2.清人陈廷焯评这首词的结尾说“结以功名,鼓战士之气”,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感兴(其六)【明】刘基①天弧不解射封狼,战骨纵横满路傍。
古戍有狐鸣夜月,高冈无凤集朝阳。
雕戈画戟空文物,废井颓垣自雪霜。
漫说②汉庭思李牧,未闻郎暑遣冯唐③。
【注】①刘基,元末明初诗人,此时罢官闲居乡里,后辅佐朱元璋。
②漫说:别说,不要说。
③郎中署长冯唐向汉文帝说起赵国良将廉颇、李牧之贤,将被罢官的魏尚比作李牧。
文帝大喜,恢复了魏尚的官职。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狼”,天狼星,旧时以之喻贪残侵掠,本诗以“射天狼”比喻铲除残暴、平息战争。
B.“狐鸣”喻指民众反抗力量兴起,“凤”喻指稀世祥瑞,诗人反用此典,感慨世道混乱。
C.“雕戈”“画戟”为古代兵器,诗人借感慨古老的兵戈不能平定天下,直斥统治者腐朽。
D.诗歌前三联展现出一幅战乱不止太平无望的肃杀凄惨图景,表露对元朝腐朽统治的失望。
4.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诗人借典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高三考前热身练习卷语文试题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岁晚怀古
王安石
先生岁晚事田园,鲁叟①遗书废讨论。
问讯桑麻怜已长,按行松菊喜犹存。
农人调笑追寻壑,稚子欢呼出候门。
遥谢载醪祛惑②者,吾今欲辩已忘言。
【注】①鲁叟:孔子。
②载醪祛惑:相传西汉扬雄常喜欢人带着酒肴向他请教释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称孔子为“鲁叟”,并不想再讨论儒家的思想,表明他潜心归隐之意。
B.颔联中一“怜”一“喜”,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流露出物是人非的伤感。
C.“调笑”“欢呼”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温馨快乐、富有情趣的农家生活场景。
D.这首怀古诗隐含诗人当时的人生际遇,同时表达诗人所追求的人生志趣。
2.有评论说诗中的“先生”指陶渊明,请结合全诗谈谈这样说的依据。
(6分)
参考答案
1.(3分)B
2.(6分)①“晚事田园”符合陶渊明晚年归隐的生平经历;②诗中“桑麻”“松菊”“稚子候门”“载醪袪惑”“欲辩已忘言”等都出自陶渊明的诗句;③诗中表达的思想与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相契合。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三轮(新高考专用原卷版)
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文阅读是就形象、语言、情感、对比鉴赏四个考点的考查,重点在诗歌内容的理解、语言文字的鉴赏,考查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字理解鉴赏能力。
部分备考注重回归课本,将课本的诗歌分类进行整理归纳。
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综合复习练习题带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综合复习练习题带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以下效果。
(8分)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首联描写早梅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明剖析。
(4分) (1)首联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时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回复了生气。
(2)诗人是如何表达〝早梅〞之〝早〞的?请结合全诗剖析。
(4分)(2)首联〝暖独回〞是〝早〞;颔联〝一枝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由于梅开之〝早〞;尾联祷祝明春先发,依然是〝早〞。
首尾一向,处处扣题,很有特征。
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特性,发明了一种高远的境界。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以下效果。
(8分)定风波[前蜀]李珣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
往事岂堪容易想,忧伤,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堆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
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
(1)这首词的前两句描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明剖析。
(4分)(1)秋夜,一位女子正倚窗而立,凝望着银河星空。
一队大雁悠然南飞而过,之后,浩瀚的星空又显寂寥。
只见荷塘月色笼着一层淡淡的烟雾。
词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画了一幅月夜女子窗前思夫的寂静凄凉的图景。
(2)〝候虫声接杵声长〞一句描写可谓传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请简明剖析。
(4分) (2)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杵声〞和〝候虫声〞为动,反衬周围的寂静,寂静的夜又反衬了女子内心的思潮汹涌,辗转反侧,可谓传神,从而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因思念丈夫而生发的深深的愁绪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以下效果。
(8分)望湘人贺铸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
被惜余薰①,带惊剩眼②,几许伤春春晚。
泪竹③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
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
高三语文专项练习八《古代诗歌鉴赏》(2021学年)
河北省衡水市2018届高三语文专项练习八《古代诗歌鉴赏》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衡水市2018届高三语文专项练习八《古代诗歌鉴赏》)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衡水市2018届高三语文专项练习八《古代诗歌鉴赏》的全部内容。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ﻫ第一卷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木兰花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田。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
鱼沉,谓无人传言。
②攲:倚、依。
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1。
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ﻫB。
“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ﻫD。
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E。
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2。
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2022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8-2 Word版含答案
课后对点集训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凄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境况,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暖和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悲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其次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E(2)诗歌其次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解析(1)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2)本题重点考查诗歌的景物形象。
其次联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呼应诗歌标题“对雪”,示意诗人独坐室内,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始终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
解答本题,需要先从借景抒情角度分析,再分析本联内容与标题的关系。
高三语文高考考前适应性考试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
题刘朝英进斋杨万里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
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
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
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既描摹了刘朝英在书斋中刻苦夜读的情景,又写出了有古琴作陪的雅趣。
B.颔联指出圣门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但让人忧愁的是求道者脚力不足,没有足够的学问功夫,意在表达诗人对刘朝英的担忧。
C.尾联告诫刘朝英,要以圣道为心,不要因沉迷功名而虚耗人生,可谓推心置腹、语重心长。
D.杨诗造语力求平易浅近,如本诗中的“莫笑”“不应”,近于口语,如话家常。
2.杨万里的诗注重以事显理,本诗颈联饱含哲理。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项,“意在表达诗人对刘朝英的担忧”错误,诗人是为了表达对刘朝英的鞭策和激励”。
2.(6分)①颈联“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意为“那些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刚开始时都是娇嫩的幼苗,就像深涧里的针一样渺小,不可轻视嘲笑”。
②诗人用“涧底针”变成“云端树”比喻学习的过程,寓意着学习的过程是积少成多的,应逐步积累而有所成。
③鼓励刘朝英要踏实求学,持之以恒,才能由“涧底针”成为“云端树”,最终取得卓越的成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及情感的能力。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诗意疏通]灯火亮到三更,外面下着小雨,室内伴着诗书和古琴。
只担心自己的足力不够,并不一定是圣门之路特别的幽深。
千万不要嘲笑那高耸入云的大树,它开始的时候也只是涧底的一根小针一样的苗苗。
不要将参加科举考试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那会耗费半生的心血。
[赏析]诗人诲人不倦,一生提携很多青年才俊,将自己的学习和写作心得无私分享,这首诗就表达了诗人对刘朝英的殷切期望。
进斋,是刘朝英的书房。
首联诗人说明读书需刻苦,“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
”每天起三更、睡半夜,必然非常辛苦。
但也充满了乐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三语文复习冲刺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八)
雨中花慢·代州南楼
赵可①
云朔南陲,全赵幕府,河山襟带名藩。
有朱楼缥缈,千雉②回旋。
云度飞狐绝险,天围紫塞高寒。
吊兴亡遗迹,咫尺西陵,烟树苍然。
时移事改,极目伤心,不堪独倚危栏。
唯是年年飞雁,霜雪知还。
楼上四时长好,人生一世谁闲。
故人有酒,一尊高兴,不减东山③。
【注】①赵可,宋代词人,本词为他入仕金朝后所作。
②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为一雉,引申为城墙。
③东山:指东晋谢安,他曾隐居东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分述代州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河山形胜,有大气包举之势。
B.“朱楼”四句写景,以“有”字领起,推出了一幅幅朦胧、虚幻的图景。
C.下阕转入抒情,“极目”照应上阕登高览胜,“不堪”表明“伤心”之深。
D.“唯是”一句,明是写雁,实为抒情,寓年年飞雁知还、人却难归之意。
2.词末“故人有酒”三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
2.①末尾三句意为朋友有酒,不妨痛快畅饮,豪情不输当年避世隐居的谢安。
②表面上写饮酒之乐、隐逸之乐,兴致很高。
③实际上,这是词人勉强的自我宽解,是借酒浇愁,苦中作乐,蕴含了无处可发泄的故国之思、民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