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52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意境

合集下载

2018高考诗歌鉴赏景物形象

2018高考诗歌鉴赏景物形象

寒蛩 尺素
思乡 音信、书信
实战演练1
绝句 杜甫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答案: 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幽美的风景画。 ①画面的近处,两个黄鹂在碧绿的翠柳中婉啭鸣唱;远处, 湛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悠然自飞;高高的山巅,积着一片皑皑的白 雪;门前的江边停泊着一只只从远方来的帆船。千秋雪显得时间的 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 ②前两句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境界 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3、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提问变体: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鉴赏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 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答案】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 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 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绘图景) 。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 点氛围) 。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 析感情)。
【答题范式】 绘图景(景物+动词/形容词)+点氛围+析感情 (景——境——情) 【答题要点】 这首诗描绘了( )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景物形象类试题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 2、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 怎样的情怀?
鉴赏2: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65把握句末点号在引号内和引号外的情况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65把握句末点号在引号内和引号外的情况

难点65 把握句末点号在引号内和引号外的情况引号与句末点号连用,其位置应该如何准确把握,是高考考查标点符号的重中之重。

考生要想突破这个难点,可参考以下几点:1.引文本身是照录别人的话,引来后仍做独立的句子使用时,引文末尾的点号应放在引号内。

例如:我要给爷爷理发,爷爷笑了:“你?笤帚疙瘩戴帽子——充人哩。

”2.引文不完整或把引文作为自己的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外。

例如: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3.引用的话末尾的标点是问号或叹号,则问号或叹号应保留。

例如:(1)他把“多歧路,今安在?”两句反复吟诵了好几遍。

(2)那天晚上,我刚刚走到胡同口,就听见“啊呀!”一声。

1.下列各句中,引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鸡鸣村角现晨曦”这句说得太好了!这真是“人人意中所有,人人语中所无。

”B.中国有句俗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说的是人们一般都想不断有所进步。

C.艺术法则就是如此奇妙,所以,王夫之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D.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句话的真正含意。

【答案】C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20岁的人唱《塞上曲》,中年人唱《塞上曲》,老年人唱《塞上曲》,这样一种因音色引号使用三提醒1.普通词语不能加引号,特殊词语可以加引号。

2.转述话语不用引号。

3.句尾的变化而产生的情怀对应,我们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才能感受到。

B.读唐诗,读到这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突然想:世上什么东西最惨?是次品。

我怎么会从这一句唐诗想到次品呢?因为次品让人瞧不起。

C.80年代末,我国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教授曾赠一幅方斗于友,乃“为无为之为,品无味之味。

”D.上周六的晚上我校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北京“心灵之声”残疾人艺术团的部分成员,他们与我校联合搞了一次主题为“我也一定能行”的大型文艺晚会。

2018届高考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题精做:12阁夜含解析

2018届高考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题精做:12阁夜含解析

阁夜【2014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浣花草堂黄裳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

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

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

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

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

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

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

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

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

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

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的大树.洁净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20准确把握文章结构含解析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20准确把握文章结构含解析

难点 20 准确把握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包括论证过程、说明顺序、层次关系、过渡照应、文章线索 等因素。

解答准确把握文章结构类试题,考生要注重“三析三问”。

“三析”指:1.分析标题和内容。

通过分析文章的标题、内容等,明了文本的主要内容。

比如文本说 明了什么事物或概念、表述了什么事件、介绍了什么人物、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描写了怎样的场景等。

2.分 析行文思路。

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大致归纳每一个层次的意思。

把握文章的线索,分析围绕线索 表述的内容。

3.分析语段的作用。

结合语段所在的位置,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等。

“三问”指:1.写什么。

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时,可以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问这样的问题:文章写了 什么?重点是什么?2.怎么写。

要注重思考这样的问题:文章是如何介绍写作对象的(比如人物、事件、 概念、事物等)?使用了哪些技巧?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或说明方法?在谋篇布局上有何特点?3.为什么写。

可以思考某些语句、段落为何这样安排,与文章的结构有何关系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熊佛西:戏剧家的戏剧人生熊佛西是我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中国的易卜生”。

熊佛西:戏剧教育家,剧熊佛西于 1900 年出生在江西省丰城市张巷乡瓘山村,从小喜欢戏剧, 作家。

原名福禧,谱名金润,考入燕京大学后,在课余从事戏剧活动。

1924 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 字化侬,笔名戏子,有时署名院专修戏剧。

此时,他结识了就读女子大学 Bryn Mawr College 研究院的朱 向君,江西省丰城市张巷镇瓘君允。

异国他乡,一见钟情,双双坠入情网。

1925 年 6 月 1 日,他们在纽 山村人,是中国话剧的拓荒者约一教堂结为连理。

和奠基人之一。

他一生创作了1926 年,夫妇俩在美国取得硕士文凭后双双返国,定居北平。

熊佛西 27 部多幕剧和 16 部独幕剧,先后任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主任、燕京大学教授、北大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78辨析不合逻辑(含解析)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78辨析不合逻辑(含解析)

难点78 辨析不合逻辑要想准确辨析不合逻辑的语病,考生可参考下面“五个揣摩”的办法,以尽快化难为易。

1.揣摩句子是否叙述不合事理或概念分类不清病例①:我每次向他借书,他都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冒着酷暑和严寒到小书房去找。

分析:“酷暑”与“严寒”分别是在夏天和冬天,不可能同时到来,“他”怎么能每次都“冒着酷暑和严寒”呢?这显然不合事理。

病例②: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

分析:“球衣、球鞋”不属于乒乓器材,与“球台、球拍”不属于同一范畴的概念,并列不当,这是概念分类不清造成的语病。

2.揣摩句子是否主客颠倒或自相矛盾病例①: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诸多情况,对我还很不熟悉。

分析:主客关系颠倒了,应该是“我对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诸多情况还很不熟悉”。

病例②:当你伫立岸边,放眼无边的大海时,眼前会涌现出一幅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壮丽图画。

分析:既然“放眼无边的大海”,后面呈现的图画应是大海上的情景,而此句表述的却是土地上的情景,前后矛盾。

3.揣摩句子是否前后不照应或否定不当病例①:对调整工资、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文章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做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分析:此句中的“理论上和政策上”“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这两组并列短语之间的对应关系错位了,应改为“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做了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

这属于前后不照应的不合逻辑的语病。

病例②: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做了相关提示。

分析:要避免的应是“合法权益受侵害”,此句误用了否定词“不”,应删掉。

4.揣摩语段是否有滥用关联词语造成句间关系混乱的现象病例①:他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因此他工作倍加努力。

分析:分句之间本无因果关系,滥用因果连词,强加因果,使得句间逻辑关系混乱。

病例②:古老的中国气功已经运用于竞技体育,它不但可以有效地治疗运动员的新旧伤病,而且可以调节赛前运动员经常出现的紧张情绪,迅速消除他们的疲劳。

高考语文难点突破100题(02)准确解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目(含解析)

高考语文难点突破100题(02)准确解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目(含解析)

高考语文难点突破 100 题: 难点 02 准确解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目解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目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审清题干,明确指向。

根据题干要求及相关句子,考生应对句子所涉及的对象、句子所谈论的问题 的角度有清楚的了解,以明确题干要求的指向。

2.还句入文,揣摩句意。

结合具体的语境读懂原文,揣摩其句意,这是作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 意”类题目的基础。

3.抓住关键词,找到突破口。

根据语境读懂句子大意后,再细读该句,找出其中具有指代性、隐喻性、 逻辑关联性的关键词语,以求深刻透彻地理解句子含意。

4.细心比照,鉴别真伪。

在深刻理解句子含意的基础上,将题中所给的四个选项与原文信息进行比照, 加以判断。

一般说来,试题的每个选项都是从原文的某个层次、某个角度提炼概括或转换而来的,这些选 项有的是原文信息的准确反映,有的则是命题人故意将信息扭曲而设置的干扰项。

考生要想准确选出答案, 就必须对命题“陷阱”提高警惕。

一、【2015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罗丹的雕刻熊秉明熊秉明,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 著名法籍华人英雄的崇拜。

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 艺术家、哲学膜拜的情操。

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

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

所以雕刻 家。

熊秉明集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 哲学、文学、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

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 绘画、雕塑、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书法之修养于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

他不从传统的 一身,旅居法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

雕 国 50 年,无论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55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含解析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55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含解析

难点 55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 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分析诗歌的意境等。

考生在解答此类题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看标题。

标题一般蕴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诸 多信息。

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考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标题既点明了事件(送 友人),又交代了友人所去之地的偏远(蜀地),还暗示了整首诗所蕴含的惜别之情。

2.看作者。

每一位作者的作品都因受时代及作者本身性格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了解作 者的背景及写作特点,有助于考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如李白的诗大多激昂豪迈、想象奇特,表现 的是盛唐气象;而杜甫的诗大多沉郁顿挫,表现的是社会疮痍,民生疾苦。

3.看意象。

考生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意义和作用,就 能真正地领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4.看诗眼。

一般来说,每首诗都有诗眼,即最为精练传神的那个字或词。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 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个“愁”字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5.看注释。

有的诗歌后面会有注释,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其隐含的有效信息。

注释的作用 一般有以下几个:(1)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

(2)介绍相关句子, 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

(3)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感情基调。

(4)介绍别人对 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柳 李商隐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旨?评价古代 诗歌的思想内 容和感情主要【答案】柳树体态轻盈,随风起舞,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综合(解析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综合(解析版)

一、形象分析(一)景物形象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一忠实于原诗,二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

(一般为四字短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2.分析景物描写的特色和作用答题步骤:①明确写景角度(远近、高低、俯仰、动静、虚实结合;色彩绚丽;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各种感官)等);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③分析作用(表达技巧、营造氛围、情感)。

(二)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掌握以下方法:1.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诗歌可以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

(三)事物形象答题步骤:1.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50无标志词时如何断句(含解析)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50无标志词时如何断句(含解析)

309 教育网 难点 50 无标志词时如何断句文言文断句有时没有标志词,怎么办?对此我们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完 整与否,加强诵读,增强语感,这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

文言断句常用四步法: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要求断句的文段的文体。

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 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 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

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其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

对于容易断开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3.借助“特殊”,巧妙断句。

“特殊”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 类是虚词。

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

特殊词语断句,可概括为:“曰”后冒号 (:)“哉”后叹(!),“盖” “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 (?),“矣”“耳”后边加圆圈(。

),“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

)或逗(,)酌情看。

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 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断句。

1.下列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 B.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 C.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明辨句 式解答断句 题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1.文言D.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 特殊句式,主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 【答案】D要包括判断309 教育资源库 309 教育网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中的景物形象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中的景物形象

古诗中的景物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晓行巴峡[唐]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树杪:树梢。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下列对本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也交待时间之早。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10如何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含解析)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10如何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含解析)

难点10 如何鉴赏作品中的形象解答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的基本思路如下:1.画——在文章中画出有关描写或叙述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的句子。

2.析——在把握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依据画出的句子,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对物象要分析其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3.明——把握文章背景,明确人物的代表类型、地位;鉴赏物象要领会其象征意义,从而准确理解物象所蕴含的意义。

4.答——答案的要点至少应包括人物的代表类型、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类型的典型意义等内容。

(2013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阿根廷】莱·巴尔莱塔晚饭时,饭店里走进一位高个儿,面容和蔼,脸上的笑容矜持而又惨淡。

他风度翩翩走上前台,朗声说道:“诸位,敝人十分愿意应邀在此介绍一种奇迹,迄今无人能窥见其奥妙。

近年来,敝人深入自己影子的心灵,努力探索其需求和爱好。

兄弟十分愿意把来龙去脉演述一番,以报答诸位的美意。

请看!我至亲至诚的终身伴侣——我的影子的实际存在。

”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中,他走近墙壁,修长的身影清晰地投射在墙上。

全厅鸦雀无声,人们一个个伸长脖子,争看究竟。

他像要放飞一只鸽子似的,双手合拢报幕:“骑士跳栏!”骑士模样的形状在墙上蹦了一下。

“玉兔食菜!”顿时,出现一只兔子在啃白菜。

“山羊爬坡!”果然,山羊模样的影子开始步履艰难地爬一个陡坡。

“现在我要让这昙花一现的形象具有独立的生命,向大家揭示一个无声的新世界。

”说完,他从墙壁旁走开,影子却魔术般地越拉越长,直顶到天花板上。

1.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马里诺走进饭店去表演节目,重点体现了他的精湛表演,能说会道,善于捕捉观众的心理。

“诸位,为了使影子能脱离我而独立生活,敝人进行过孜孜不倦的研究。

我只要对它稍加吩咐,它就会具有生命的各种特征……甚至还会吃东西!我马上给诸位表演一番。

诸位给我的影子吃些什么呢?”一个炸雷般的声音回答说:“给,给它吃这块火鸡肉冻。

古诗词鉴赏201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详尽解析)

古诗词鉴赏201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详尽解析)
(2)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忍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 的自我抒发; 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 也 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 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 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 以自己的 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 的复杂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诗歌对田园 生活的细致描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 所欣。”“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可以看出诗人躬耕田园、避 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但是“行者无问津”“ 长吟掩柴门, 聊为 陇亩民。”又可以看出诗人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人的心情。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 点染手法。
答案:(1)久留(逗留);依依不舍
(2)“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 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 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悠 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考点】表达技巧类题目,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 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把握诗歌的情感, 可从两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 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做题步骤:先“点”, 再“染”,最后落到情感上。可以根据《雨霖铃》推出来这首诗怎么 鉴赏。
七、(201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 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 句作简要阐述。

2018届高三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2018届高三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 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 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2)清白,高洁,正直,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周敦 颐《爱莲说》
5、梧桐
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 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 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 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 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写尽凄凉悲伤之情。
10.描写: ①直接描写,通过“微”描写了风的轻柔微弱。 (2分) ②间接描写,通过写开门、竹动、露滴枝上,侧 面写出了风的细微。(2分) ③间接描写,通过写诗人的惊坐“思悠哉”“疑 是故人来”的动作和情态,表现了风的微弱细柔。 (1分) ④间接描写,通过诗人想象风掀开门帘,吹拂绿 琴上久积的尘埃,表现了分的细微。(1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①苗发、司空曙:唐代人,李益的诗友,都名列“大历十才 子”。 ②临牖:靠近窗户。鼬:窗户。 ③“为拂”句: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典故。 ④绿琴,绿绮琴之省称,泛指琴。 10.本诗中诗人所有的悠思都是以“风”作为媒介的,诗中是怎样 描写“风”的?结合诗句简析。(5分)
【2017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51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物象、人物形象(含解析)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51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物象、人物形象(含解析)

难点 51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物象、人物形象解答鉴赏古代诗歌中的物象、人物形象这类题目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首先,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要准确记忆作者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 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

对于吟咏物象的诗歌更须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

其次,整体理解,分析方法。

对于人物形象来说,要分析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动作、语言、神态 等,关注反映其心情的词语;分析人物形象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分析诗歌 叙述了人物的哪些方面,评价诗歌用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对人物的品质或性格进行深层分 析。

对于物象而言,找出作者在描写物象时所用的语句,分析物象的性质,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精神, 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最后,把握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技巧。

对于人物形象,一般会以“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的形式命题,其答题切入点为:1.明确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概括人物形象 的基本特点。

3.分析人物形象的意义(从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角度)。

对于物象,一般会以“诗歌塑造 了一个什么样的物象,有何作用”的形式命题,其答题切入点为:1.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内在品格、精 神),点出诗歌刻画物象所用的手法。

2.将物象与抒情主人公相联系,答出诗人通过这个物象表现出了怎 样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清】钱继章②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③。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④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物象:原 指具体事物的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③罾:用竹竿 形象或景象,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④熏风:东南风。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54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含解析)不分版本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54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含解析)不分版本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54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含解析)不分版本难点54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生在解答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类试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建立丰富的资料库,防止“无米之炊〞。

〔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比照、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2.以课文为依托,引入“源头活水〞。

精心选择重要而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重点赏析,是考生备考古代诗歌鉴赏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考生在选择诗歌的时候,应该多关注教材中那些经典的诗歌。

此外,考生还应把教材中那些表达技巧相同的诗歌放在一起鉴赏,如《石头城》和同样采用了“借古讽今〞手法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篇目,《山居秋暝》和一样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的《李凭箜篌引》等篇目。

3.探究高考设题,寻求答题启示。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类题目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

〔1〕“小角度〞设题。

此类题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较强,题干中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

如“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做赏析〞。

此类题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手法的角度鉴赏。

答题时考生只要根据题干中所要求的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即可。

诗歌鉴赏意境例题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意境例题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学习目标:掌握意境的构成,体会意境美•学习难点:准确把握答题思路要点阐释:1、意象诗歌的意象,即诗歌中的形象。

“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诗中的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主观之情“意”;“象”是指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中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所叙之事、所描之人,就是客观之物“象”。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叫“意象”。

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例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就是用以下六个意象组成:“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一个意象组成。

2、意境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

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

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

即象——境——情。

例如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

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

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 52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及意境诗歌中的景物是情中景。

抒情诗歌,往往借助客观景象(如山川草木等)表达主观感情,这里的“客 观景象”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它们经过叠加组合就会形成整体情境,这样就构成了意境。

意 象往往是具体的事物,诗歌的作者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而意境是具体的意象组成的 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那么如何解答这类试题呢?1.明确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诗歌意象的作用主要有营造氛围,借景抒情,塑造意境,衬托人物气节、 品质或性格,奠定情感基调,以景衬境,以景衬情等。

一般来说,诗歌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若具有鲜活、 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情感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阴暗、凄冷、色调低沉的,其内 在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但也有些诗歌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

2.把握意象的常见类型。

如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往往是思乡念亲的标 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松、梅、菊多代表高洁、坚贞之志;梧桐、浮萍、芭蕉则常常与孤 独、忧愁、凄苦相联系……把握这些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对考生答题十分有利。

3.注意提问方式,掌握解题思路。

通常这类题型的提问方式有:(1)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 围)?(2)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象)?有什么寓意?(3)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歌中所用的意象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解题思路为:审清题意→筛 选诗歌中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既要忠于诗歌原文,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的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 思考(要联系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作答,切忌空洞)。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泗州东城晚望 秦观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古代诗 歌中常见的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美丽画卷?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诗的意境呈现出来。

意境【答案】烟霭笼罩之下,波光粼粼的淮河像一条蜿蜒的白带,绕过屹立的泗州城,静静地 流向远方;河上白帆点点,船上人语依稀,稍远处是一片丛林,而林梢的尽头,有一抹淡 淡的青色,那是淮河转弯处的山峦,好一幅美丽的淮河水乡晚景图。

1.雄健 浑厚。

作者通【解析】过描写壮阔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能力。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全诗围绕“晚望”来写,考生在赏析时,要抓住诗中描绘的“孤城”“白水”“舳舻”“青山”“淮水” 的景象,营造等诗人“晚望”时所见之景,对这些意象的特点进行概括,然后结合意象整体感知意境即 雄浑的境界,可。

表达激越的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上吊吴野人①墓 【清】于震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

纵教大业留天壤,到底虚名误子孙。

岸拆蛟龙移墓道,潮来风雨吊诗魂。

情感。

2.庄 严肃穆。

作者 通过描写景 物的雄阔、壮 美,营造一种当年冠盖应俱在,独认残碑剔藓痕。

严肃、庄重的【注】①吴野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号野人。

明朝覆亡后,即隐居故里泰州,自 意境,表达崇甘寂寞。

卒后葬于海滨。

诗歌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首联有何作用? 【答案】意境:诗歌通过描摹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萧瑟孤坟、寂寞村落等,营造了一种 苍茫、迷蒙、孤寂、伤感的氛围。

作用:(1)点明吊吴野人墓的具体时间、地点。

(2)“坟”照应题目中的“墓”。

(3)为全 诗定下悲凉的情调。

敬之情。

3.幽 深静美。

作者 描写田园风 光的美丽,营 造幽静、安详的意境,表达热爱自然、田园的情感。

4.清雅明丽。

作者描写山水风光的雅致,营造明丽、清新的意境,表达闲适、喜悦的情感。

分析诗 歌意象或寓 意的答题格 式:从诗歌中 的关键词语 看表层意义+ 结合背景理 解深层意义。

赏析诗歌意 境类答题格 式:感知客观 图景+把握作 者的主观感 受+情景交融 的艺术境界。

一、(2017—2018 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对雪 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可见心情的沉重;用“独”写老翁(诗人)的处境, 可见环境的险恶,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借喻指酒,写出了诗人困居长安,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 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的窘态。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的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似”字点出是幻境。

这种以 幻作真、以虚写实的手法,非常深刻地刻画了诗人在严寒难忍时对温暖的渴望。

D.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 的亲人的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 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二、(2018 届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六月二十四日夜梦 陆游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至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

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 忘数字而已。

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苹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

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写诗人驾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

B.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溪友”,可是没有访得溪友,索性坐下来握竿垂钓。

C.“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

D.诗人问诸公:吴中近事你们知道吗?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

E.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2.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三、(2017—2018 学年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①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②一日凉。

【注】①红蕖:荷花。

②浮生: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1.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词的首句中“断”“明”“隐”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B.“照水红蕖细细香”这一句写景有声有色,与上一句空中的景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三句似人物素描画,其内心世界通过外部形象得以彰显。

D.词的最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豪情。

E.词的下片写太阳西下,作者手拄藜杖缓步游赏,感慨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自己度过了凉爽 的一天。

2.词的上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有何特点?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一 1.BE【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 项,不是借喻,是借代;E 项, “壮志难酬”在诗歌中没有体现。

2.(1)诗歌颔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2)①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营造了 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孤独与悲凉。

②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 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

二 1.BD【解析】 B 项,“特意”不合诗句意思,“偶经”是偶然经过,可知诗人不是特意寻访。

D 项,“写 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理解有误,“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自问自答,告诉好友每家的团扇上都画着他。

2.①色彩浓淡相衬,景物相映生姿。

雨后荷花分外洁白,碧绿的荷叶上停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

色彩描写极为生动。

②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

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 上下翻飞。

③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

白色的荷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荷花散发 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冲击。

三 1.BD【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B 项,“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是从视 觉和嗅觉来写的,所以选项中“有声有色”应改为“有色有香”。

D 项,“殷勤”有“热情”“恳切” 之意,应是拟人。

2.描写的是夏末秋初的清新淡雅的景色。

远处,树林尽头,连绵的山峰清新明朗;近处,翠竹围护着墙院; 池塘边满是干枯的衰草,蝉声四起;白鸟飞上飞下,荷花照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首先要在上阕中找出能体现季节特点的景物,如蝉、 草、红蕖;其次看修饰景物的词语,一个“乱”字可看出蝉叫之喧闹,“衰”字可看出草木之凋零,这 些应该是夏末秋初的景物。

上阕描绘的景象是: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

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

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

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

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

满池荷花,映照绿水, 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从这清新淡雅的意境中,可总结出景物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