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专题01诗歌鉴赏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代诗歌
第二步:读诗找对应:
第三步:作答须规范:
第一步:审题明思路——读评论,明含义,找关键,定思路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 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第一步:审题明思路(含义、关键词、思路): 明确评价语含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意为“用自己的 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 关键词:“我观物”——“我”看到的景物;
观点评价类新题型一般包含两类题目:第一类是评价无任何解释; 第二类是评语有解释。
二、题型分析
题干中呈现的评语(评价),对诗歌局部或整体——炼字、炼句、 意象、意境、形象、诗意、章法、技能、情感、风格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题目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水平的变式考查,是“以生考 熟”。考生答题先要认识这一题型,过审题关,明确考点(考什么)、 答题方向(答什么)、答题技能(怎么答)。
“我之色彩”——“我”的情感 思路:找到诗中“我”的情感是什么?明确所观之“物”有哪些?有何 特点?完成与“我”情感的对应。
第二步:读诗找对应——读诗句、找对应;细梳理,条理化。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 读评论就是读题审 题,找到评论中的 关键性词语和答题 要求关键词,确定 考查的角度和考查 范围。
读诗找对应
• 读诗句、找对应;细 梳理,条理化。
• 题干所指的评论(评 价)是一理论性的观 点表达,考生要将这 一观点结合诗句进行 具体解读,在诗中找 到对应的思考点,整 合答案,分条陈列。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
古诗词鉴赏共采集著名唐诗宋词元曲等七万余首,包含先秦,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诗,宋词,辽,金,元朝,明朝等作品,一起来做一下 x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创新试题:古代诗歌鉴赏吧~1. (20×× ·河南郑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 题。
旅居安南杜审言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土(1)请简要讲解诗歌的中间两联是如何环绕首联来写的。
答:(2)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中的后两句中答:解析 (1)答复下列问题,注重把握诗句描写的景物,然后分析景物的特点和与首联的关系。
先分析颔联的详细内容,上句写安南因为是亚热带气候,所以在冬天的时候还 2)答复这个问题,可以从写作手法和抒发情感两个角度分析。
写作手法方面,《旅居安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即成心夸张安南与京都的间隔; 《渡湘江》使用了反衬的手法,比方“南”“北”的反衬,人、水的反衬等。
抒发情感方面,《旅居安南》主要表达的是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渡湘(2)不同点:《旅居安南》尾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渡湘江》的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遭遇贬谪的悲凉情怀以及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2. (20××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①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故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答:(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共218张)
《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 (共218张)
题材类别 山水田园诗 边塞军旅诗
怀古咏史诗
托物言志诗 送别怀人诗 羁旅思乡诗
《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 (共218张)
古诗题材类别总结一览表
主要手法
情感术语
借景抒情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超然物外 厌恶官场
《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 (共218张)
《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 (共218张)
-8-
三、审体裁,明章法,了解结构特点 以律诗和绝句为例,前人将律诗和绝句的章法归结为 “起”“承”“转”“合”四字。“起”即一首诗的起句,“承”是承接起句,是 “起”句的延续、延伸,“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则是 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如王昌龄的《闺 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赏》 课件 (共218张)
-9-
首先“闺中少妇不曾愁”,这是“起”,写出了“少妇”无忧无虑的感受。 接着的“春日凝妆上翠楼”,这是“承”上句的“不曾愁”而来。这里,诗 人写少妇相思之情,不是直接进入,而是迂回曲折,所以,第三句“忽 见陌头杨柳色”承接上一句而“转”,其中一个“忽”字,明确地表明了 少妇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最后“悔教夫婿觅封侯”,是诗歌的“合”,是 少妇“怨”的集中表现,其中的“悔”字很好地表现了少妇由“不曾愁” 而达到最后的“怨”情。可以说,诗人的构思婉转曲折,很有吸引力, 而且卒章显志,使诗歌的感染力增强。
别留心四种意象:①月——“月是故乡明”,诗人移情于 月,象征人世间的聚散;②雁——“人归落雁后”,它是 触动诗人乡思的重要媒介;③危楼——“独自莫凭栏”, 古人常因思乡情切而登楼凭栏,借此表现归思;④书信— —“家书抵万金”,书信是用来传递相思之苦的,要领会 诗中家信的作用。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鉴赏之体会古代诗歌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精准突破一 把握思想情感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 析其社会意义及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 分析以及对感情基调的把握。
1.忧国伤时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6种情感类型
具体内容
举例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
反应国家离乱、山河沦丧
[典例3] (202X·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答案:“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 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 熟读周公的七月诗啊”。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 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稷。
精准突破二 评价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 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做出自己的评价, 如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 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
(2)每一首诗都有关键词,这些句子往往流露羁縻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 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歌的主旨。如《琵琶行并序》中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表达了诗人的沦落天涯之恨。
提示:卒章显志是古诗歌常见的写法,古诗歌常在末尾两句点明主旨,阅读 时应该重点注意。
[典例2] (202X·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示儿子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5个要点 (1)知人论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偏 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 (2)深入体悟。作者写诗歌一般不是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是“赋诗言 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能等外在的情 势,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态度,这是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前提条件。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29张)
[分析 1]
C 项,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
诗歌创作的意思。 错误类型:________________ 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错误类型:望文生义 分析:如果照看题目,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就能明白:白居易在诗中称呼 李绅为“短李”是一种戏谑,没有不认可李绅的诗歌创作的意思。
①明技巧:指出诗歌所 运用的描写、抒情等表 达方式及特点。 (重点关 注借景抒情、情景交 融、动静结合、视听结 合、白描等) ②释运用:结合诗句阐 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 用的。 ③析作用:简析该表达 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 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 等方面的作用。
答题要点 ①明技巧:明确指出诗 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重点关注比喻、拟 人、借代和夸张) ②释运用:结合诗句阐 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 是如何运用的。 ③析作用:指出运用此 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 果。(如对形象刻画、意 境营造、情感表达的作 用)
满分感悟 拟人。 (要点 ①)将“垂 杨”和 “春”人格 化,(要点 ②)表现了 “垂杨”对 “春”的依 恋和不舍。 (要点③)
三、主观题型——从命题到答题的突破 对于古代诗歌阅读题,很多考生常常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他们往往乱答一 通,答题答不到点子上。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审题不细,找不准思考方向;积 累不够,不能迅速检索相关知识。编者将古代诗歌中的“常考题型、常见设问、 审题定向、答题要点、满分感悟”分门别类地进行了归纳汇总,旨在教给考生在 考场上快速“锁”定设问,“审”定方向,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要点通过对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浣女归舟的纯洁美好的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和平安乐的气氛要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并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2023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12张PPT)
析:用“蝉噪”“鸟鸣”来衬托山林的幽静 效果 使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而鲜明
2.对比
例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句
析:衣服单薄怕冷与害怕炭贱卖不出价格宁愿天气更寒冷点形成鲜 明的对比,表达出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
复习任务群五
古代诗歌鉴赏 ——基于感情与艺术审美素养阅读
二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重点,其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重点考 查的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象征、比兴、渲染等。
关键能力·切中肯綮
1.衬托
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 概念
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做背景来陪衬 类染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清寒、寂静又有声息、光色、动感和富有禅 意的夜雪图。颔联说隔着窗户看到风吹乱竹子,似乎使竹子惊慌失措,打开门看 到白雪覆满了群山。颈联说天空飘洒着大雪,深巷一片寂静,堆积的雪使宽大的 庭院显得闲静。这些景物描写都十分细腻生动,历历如在眼前,令人觉得美不胜 收。
二、所学知识快应用——情境迁移 4.(2022·衡水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王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②舍,翛然尚闭关。 【注】①箭:这里指古代计时的漏壶中所用之箭,用以指示壶上刻度。这里用 “晓箭”借指早晨的更鼓之声。 ②袁安:后汉贫穷而有贤德的人,后被洛阳令举为孝廉。
托物言志,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果
4.比兴
“比”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说 明 “兴”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指导诗歌鉴赏PPT课件
第二类、物的形象鉴赏
诗人笔下的 诗中描绘的 诗中的
诗人托物言志
+物+ 物的 特征+
诗人托物明理
表达诗人……情 感(追求、理想)
例(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简要概括一下你对诗中画眉鸟形象的认识。
答案:
诗中描绘的画眉鸟生活在林间树丛里,在花树丛 中自由自在的歌唱,声音宛转动听,笼中鸟远不能及。 诗人托物明理,意在表明:唯自由才能发挥自然万物 的生命极致;无论身体或是灵魂,一旦受到束缚,就 绝不可能迸发出生命的绚丽光彩。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案: 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
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避世脱 俗,有着随性自然的情怀的隐者形象。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 絮飞,离人犹未归。
分析
❖ 1、处境际遇:独守空闺
❖ 2、思想品格:寂寞惆怅,思念丈夫,切 盼夫归。
❖ 3、身份属性:思妇
答案: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独守空闺,思念 丈夫,切盼夫归,寂寞惆怅的思妇形象。
(注意答案要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处 境际遇,二是思想性格特征,三是身份 属性)
高考语文复习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优秀课件PPT
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
感。
(关系+景物+情感)
05年全国: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
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
(4)从关键词、关键句入手 关键词一般指诗眼或词眼,所谓诗词之眼,是指诗歌最精
炼传神的字眼,这些地方往往是诗歌感情之所在。如王昌龄的 《闺怨》:“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悔” 字把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王安石《葛溪 驿》(08年湖南):“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一个“乱”字,贯穿始终,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李白《菩 萨蛮》(04年浙江):“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一个 “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使主题更 加鲜明。
常规真题 09年辽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08年江苏: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类似的题目在高考中俯拾即是。常规命题都是直接要求
回答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第一题是针对全篇的发问的,
第二题针对部分诗句发问。
变式真题 09年江苏: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 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07年天津:“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这两道命题,虽然没有直接要求回答出诗歌情感,但在回答
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课件(68张)
②“为赋新词”指为写一首新词。
小题微练 1.(2019·四川省眉山市办学共同体联考)
咏史 左思 郁郁涧底松①,离离山上苗②。以彼径寸茎③,荫此百尺条④。 世胄蹑高位⑤,英俊沉下僚⑥。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⑦。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⑧。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⑨。
【注】 ①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涧:两山之间。涧底松:比喻才高 位卑的寒士。②离离:下垂的样子。苗:初生的草木。山上苗:山上小树。③ 彼:指山上苗。径:直径。径寸:直径一寸。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④荫: 遮蔽。此:指涧底松。条:树枝,这里指树木。⑤胄:长子。世胄:世家子弟。 蹑:履、登。⑥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⑦“地 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 矣。⑧金:指汉金日磾,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见《汉书·金 日磾传》)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汉 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七 叶:七代。珥:插。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这两句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稻粱,比喻衣食生计。星鬓,发白的 头发。我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都为此增加 星星白发。
黄仲则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他所作的诗歌,也大多 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苦的情怀。《客中闻雁》虽然是诗人黄仲则年少时写的 作品,但是却没有少年意气风发的气度,而是充满老气横秋的惆怅。
村 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②。万壑有声含晚籁③,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④,荞麦花开白雪香⑤。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⑥。 【注】 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 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②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 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③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 声响。④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⑤ 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⑥原树:原 野上的树。原,原野。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课件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遣悲怀三首①(其二)
元稹
往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注】①《遣悲怀三首》是元稹吊唁亡妻韦丛的组诗,共三首。韦丛出身名门,委身下嫁 尚处下僚的元稹,虽生活清贫,但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②行看尽:眼看将要完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照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2.本诗前两联写景,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 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②远近结合。首联写 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 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③视听结合。首联下句是听觉,颔联下句 是视觉描写。 (2)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艳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 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③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苏轼《寒食雨二首》
④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寒食雨二首》
⑤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件(1)
•(七)主人公形象或诗人形象特点概括不当。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蝶飞蜂忙的景象,表现了山房春日的勃勃生 机。 B.其一的第三、四两句写柳枝与山花来写风,彰显出诗人观察的细微与笔力的 不凡。 C.其二的最后一句,诗人在萧条的主画面背景上添上几笔艳丽的色彩,构思精 巧。 D.这两首诗的语言清新明快,风格近于田园诗,迥异于岑参为人所熟知的边塞 诗风。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从颜色的角度分别将穿桥而过的“水光”和天生桥比作飘落到松树上的“练”和白云间时隐时现的“白虹”,给天生桥 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B.颔联反用典故,旨在说明丁令威死后化鹤却未归来,华表柱已经毁损,如今天生桥上已不见其踪迹,表达了诗人对“仙人”丁令威的深切怀念和 思慕之情。
2.悲情:感伤、忧愁、伤感、恫怅、怅惘、寂寞、孤独、烦闷、郁闷、抑 郁、激愤、愤懑、悲愤、怨恨、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蔑视权 贵、借古讽今、愤世嫉俗、怀古伤今、惜春伤秋(互文)、羁旅愁思、思乡念亲 (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等。
3.乐情:愉悦、欣喜、激昂、奔放、乐观、豁达、迷恋、恬淡、闲 适、欢乐、仰慕、坚守节操、归隐田园、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 爱情、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4.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超脱(寄情山水、向往 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 月影自怜)等。
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课件(62张)
【译文】 有点凉的深秋之夜,有一个老头悠闲自在。吹灯后迟迟才躺下睡觉,秋 雨声中渐渐入眠。火盆的火已经灭了,加点火,烤烤被子。早上天晴了有些 寒冷不想起,看看窗外树叶霜打成红的了。 【赏析】 “秋雨夜眠”是古人写得腻熟的题材。白居易却能开拓意境,抓住特定 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 形象。
【译文】 碧绿的荷花生长在幽静的泉水边,朝阳把她们映照得鲜艳无比。清 秋季节,一朵朵芙蓉从绿水中袅袅举起,茂密的圆叶笼罩着缕缕青烟。 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可是谁来举荐她们呢?眼看着秋 霜渐浓,秋风劲起,难免红颜凋谢。但愿能在王母的瑶池里生长,时时 鲜艳,永不褪色。
【赏析】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十六首。看诗意应该作 于应诏前不久,四十来岁,或许已有些许的白发染鬓,从而感慨万千。此诗 借碧池芙蓉暗示自己的才高道洁,并希望举荐给皇上。 此诗节奏轻快,一气呵成。全诗以荷为喻,属咏物诗。写荷之美,综以 “艳”“鲜”;分以“花”“叶”“色”“香”;陪以“朝日”“绿 水”“青烟”。写荷之不遇,曰“空”、曰“凋”。“秋花冒绿水,密叶罗 青烟”中“冒”与“罗”用字极其到位,冒尖而踊跃,收罗而无遗。“结根 未得所,愿托华池边”:华池,芳华之池。末两句表达了积极用世的意愿。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 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未见风雨,尚 且如此凉冷,加上秋风秋雨的袭击,自然使诗人更感到寒气逼人。运用 这种衬叠手法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增强诗的感染力。次句点明人 物。“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
微点2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歌
1.(2019·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填空:诗中塑造了一个 悠闲的隐者
的形象。(2分)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二.景物形象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二.景物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1、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2、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 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
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景象, 还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 作尘,只有香如故”之类的物象,都归为景物 形象的范畴。这些艺术形象,同样也是客观事 物与作者主观的心灵相互交融的结果。
古代诗歌鉴赏
目标揽胜: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
学思并重:
赏的角度可分为三种类型:
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动作形象
一.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 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 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情节。
这首诗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 见长江天际流”描绘了怎样的形象?你感 悟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描写了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孤帆”“远 影”消尽,而自己仍然驻足远望的情景,感受 到了作者送别朋友而久久不肯离去的深沉而浓 郁的绵绵友情。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1. 通过语言分析,把握形象的外形与内涵。
把握外在形象后面所诉言外之意 ,是鉴赏 成功的关键所在。如下面一首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王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有人认为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你能 补充出来吗?
作者省略了一些引发读者想像的情节:词人 为什么嗜酒,竟至一夜之后,残酒还未消尽?酒醒 之后作者并未起身到花园,那么她又是怎样的情态? 急切地询问了一些什么?通过想像,我们可以身临 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慵懒情态,窥见诗人惜春的心 情。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鉴赏依据——人物的动作行为。 鉴赏角度——作者通过人物的动 作行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例4.白居易《琵琶行》中“低 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 幺”。中一系列动作形象的刻画, 既表现了琵琶女 娴熟的弹奏技,艺也表 现了琵琶女 弹奏时。错综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折杨柳词》 是唐代赠别思乡名曲。“羌笛何须怨杨 柳”“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唐代名句中都涉及 这一风俗,“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词。
“折柳”这首曲子富有惜别怀远之意。本 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 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 是全诗的关键。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 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态度。
激情探究:
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塑造 了什么人物形象?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 想感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三.动作形象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三.动作形象:就是通过动作进行 描摹刻画,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 情。
复杂的心理感受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魅力点评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归纳总结:
鉴赏文学形象的方法,简言之就是三部曲:分 析语言,再造想像,把握意象。
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如下:
少年得志的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雄 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感慨、叹息的“我”——(抒情主人公):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答案: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所 表现的抑郁难平的思想感情。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3.拨开意象的迷雾,领悟言外的诗情。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的客观物象, 它既是变的物象,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的目的, 就是要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 情的“天日”。
2、通过再造想像填补形象空白。
诗歌言简意赅、讲究含蓄美、不直露的 语言特点,要求我们鉴赏时应通过想像,把 作品留下的空白补充完整,使之成为完整的 形象、情节或意境。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 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