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闻传播技术作业 论文 媒介的热和热

合集下载

现代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传播

现代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传播

表现三
发生改变
1、新闻选择及其标准
新闻选择的定义
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实施加以鉴别,现出新闻值得传播的事实, 这就是新闻选择。新闻传播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新闻选择贯穿亍新闻的 采访、写作、编辑呾受众有选择地接受信息的整个传播过程。 传统新闻选择主要是狭义上的新闻选择.即“把关人”对新闻事 实(信息)的选择。 当今信息爆炸时代的新闻选择是指记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 的定位戒版面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迚行取舍呾安排。
——一种观点戒一个原则———有价值, 就意味着佝愿意为它放弃其他东西。作为一名新闻工 作者, 如果认为真相重亍一切, 那么, 佝有时就必须为它而放弃别人的隐私; 如果佝更看重 保护受害人的隐私, 佝也许会放弃报道; 如果佝既看重真相, 又看重隐私, 那么, 佝可能愿
意放弃一些真相, 丌发布所有细节, 劤力去保护受害人的隐私。 在 《求》 中, 相比乊下,
传播技术 的推劢
新闻观念 的变化
促使新闻价 值要素发生 变化的原因
商业逻辑 的羁绊
媒介自身 的发展
新闻价值要素发生变化的表现
• 从宏观规角到微观规角——新闻价值要素的内涵
表现一
理解发生变化
• 从硬新闻到软新闻——新闻价值要素的判断重点
表现二
发生变化 • 从宣传主导到市场渗透——新闻价值要素准体系
取向性—取了向,才能决定采访、写作力量的投放。 求实性—选择必须实事求是,只能在事实真实的基础上选择。
择优性—一切选择都是为了“择优录用”。
新闻选择在平凡里探奇,从同中见异,从一般 里找出特殊。
立意性—立意必须选择,选择才能立意。
解剖性—通过解剖才能选择,在选择过程中解剖。 运筹性—选择丌是随意产生的,经过通盘运筹才能很好地选择.

如何理解媒介冷与热

如何理解媒介冷与热

如何理解媒介的“冷”与“热”?麦克卢汉根据媒介在使用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将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目的是为了阐释媒介作为人的延伸是如何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

麦克卢汉并未以给冷媒介和热媒介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用表格的形式,从清晰度、信息量、参与程度这三个维度提炼了他关于冷热媒介的分类:1.高清晰度是指充满数据的状态。

照片从视觉上说具有高清晰度。

卡通画却只有‘低清晰度’。

2.热媒介是充满信息的状态,例如收音机,而冷媒介提供的信息非常之少,比如电话是一种冷媒,因为它给耳朵提供的信息相当匮乏。

3.参与度来说,热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正如讲课比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低。

在这里,麦克卢汉是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为媒介分类,对冷热媒介的划分并无孰优孰劣、厚此薄彼的倾向,而仅仅是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媒介的作用和影响。

但是,“冷热论”是麦克卢汉所有理论中最具有争议性的一个,很多人认为,以广播为热媒介,电视为冷媒介,麦克卢汉就很难自圆其说。

因为,广播同电视相比,由于没有视觉刺激,人们从中感应到的信息就不如从电视中接收到的信息那么清楚明白,所以广播属于冷媒介,而电视则是热媒介(观众无需再对电视画面上的信息内容多做补充。

)为什么反而颠倒了呢?一些支持他的人从当时电子技术情况来替他解释。

它们认为在麦克卢汉写作的时代,大多数的电视机的图像并不逼真,需要受众去补充信息。

《理解媒介》这本书的中文版译者何道宽先生就说:“也许,高清晰度的电视问世以后,我们有必要修正他对电视性质的界定:老一代的电视是‘冷的’,新一代高清晰度的电视是‘热的’”。

当然,对冷热媒介的分类和界定不是终极目的,其重要意义在于如何更好地考察不同属性的媒介对个人、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他认为,冷与热的存在,也就是信息不平衡现象的存在,可以通过对热媒介“降温”,对冷媒介“升温”来达到平衡,过热或过冷的文化都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能在冷热之间取得一种平衡。

冷热媒介的选择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冷热媒介的选择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杨祎琳:冷热媒介的选择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234冷热媒介的选择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杨祎琳(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1)【摘要】因为有媒介信息才能传递,又因信息的传递才使媒介被需要,接受信息的主体是人,所以人对信 息的接收和处理显得格外重要。

媒介可相对区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冷媒介清晰度低、参与度高,更容易调动起 人的思维运作,适用于让人高参与度的活动;热媒介清晰度高、参与度低,强有力的让信息高效植入思维,更适 用于人们快速清晰地理解接受信息的活动。

【关键词】冷媒介;热媒介;信息传播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志码:A_、繁杂的信息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包括电话通讯、简讯、视频讯息等,我们通过对信息的接收,来认识世 界和感受世界,从而改变世界,它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 重要媒介。

当下是一个科技时代、数据时代,每时每刻 有大量的讯息被传播和被接收,信息生成是由于人与人 之间的种种事件而产生,事件与事件之间又需要各种信 息来构成。

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就同我们每天需要摄 入食物一样,优质的食物摄入为我们提供优质的能量,是生活和工作的有力支持。

信息也是如此,但信息无所 谓优质与否,一切信息都是有用的,亦可以解释为一切 信息在我们所需求的范围内都是优质信息。

信息和能量 一样可以统一视为一种“输人”和“输出”,“再输入”和“再输出”。

这种“输入”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正因 为它发生的频率远远超过了我们对它的需求程度,所以 在“输出”信息前需要提取“有效信息”。

在花费了大 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些“有效信息”的精炼上,是为了 之后更好地“输出”,而“输出”则是为了让不同的人 对我们提炼出的“有效信息”进行“再输入”,让受众 者接收我们所要传达给他们的内容。

古老的信息传递媒 介有很多种,口口相传、信鸽传书、烽火、狼烟等,但 他们都有显著的特征,即范围小、内容局限、传播速度慢。

现今,科技的发展解决了这些信息传递的缺陷,解决这 些缺陷的方式正是我们对媒介的升级和创新,但也因为 媒介的多元化给我们带来了信息“输人”的繁杂和接受 信息的片面性。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研究(4篇)-新闻传播论文-通信传播论文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研究(4篇)-新闻传播论文-通信传播论文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研究(4篇)-新闻传播论文-通信传播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变迁的讨论思考[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强,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这为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强的推动力与驱动力。

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普及范围的不断拓展,使得我国新闻传媒事业的传播主体、传播手段和传播模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

新媒体传播手段的诞生,使得传统的新闻传播接受者可以通过借助新媒体设备进行新闻信息传递,进而使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都相应地产生了一定的改变。

因而,对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接受主体;变迁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和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共同组成了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环节所处位置和自身特点的差异,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之间存在着相对比较稳定的关系,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在新闻传播模式中的应用,新闻信息接受主体和传播主体之间的关系产生了相对的改变,并使新闻传播主体产生了相应的变迁。

然而对于从事新闻行业的人员而言,研究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现象,进而对新闻活动的发展趋势形成一定的认识,是促进新闻事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方法。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接受者和传播者之间关系的转变所谓新媒体,是指具有个性化、数字化、大众化和交互性等特征的一种媒体形态,如互联网媒体、移动接受媒体、数字电视媒体等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

在新媒体的概念问世之后,以报纸、期刊、新闻广播和电视等为代表的旧媒体就被冠之为传统媒体了。

在传统的媒体传播活动中,新闻信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是新闻传播的三主体,相互之间存在着相对比较稳定的关系,存在着很强的性。

然而,自从我们步入新媒体时代以来,新闻传播主体之间的关系逐渐产生了某种改变,进而引发了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主体的变迁。

新闻编辑中如何巧用热事件与冷思考

新闻编辑中如何巧用热事件与冷思考
注重细节和人物描写
通过对事件的细节和人物的描写,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了解事件的 经过和影响。
及时反馈并引导公众关注社会热点
快速响应
在热事件发生后,尽快进行调查和报道,及时向公众 传递最新的信息和进展。
传达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报道,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引导公众理性 看待和处理热点事件。
提供专业分析
邀请专家或专业人士对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为公众 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在热门话题出现时,及时跟进报 道,提供最新、最全面的信息, 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04
热事件与冷思考的结合
全面而深入的报道
01
确保报道内容的全 面性
在报道热事件时,要确保涵盖事 件的所有重要信息和各个方面, 避免片面报道。
02
对事件进行深入剖 析
运用冷思考的能力,对热事件进 行深入剖析,挖掘背后的原因、 影响和意义。
新闻编辑中如何巧用热事件 与冷思考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热事件的运用 • 冷思考的运用 • 热事件与冷思考的结合 • 新闻编辑的挑战与对策 • 结论
01
引言
新闻编辑的角色
新闻编辑是新闻媒体的把关人,负责筛选、编辑和发布新闻内容,确保传递的信息 准确、及时、客观。
新闻编辑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社会热点和趋势,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 信息。
新闻编辑还需具备扎实的新闻业务知识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以确保新闻报道的 质量和效率。
热事件与冷思考的意义
热事件是指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 或热门话题,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和 吸引力。
巧用热事件与冷思考能够提高新闻编 辑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升媒体 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冷思考是指对热事件的深入分析、理 性思考和客观评价,有助于读者全面 了解事件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

现代媒体传播分析论文

现代媒体传播分析论文

现代媒体传播分析论文随着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等数码产品的普及,现代媒体传播已经成为了社会上最重要的一部分。

传媒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到现代媒体传播的影响力与本质,以及它在传播信息和形塑公众意见方面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现代媒体传播的一些特点、影响和趋势,并从传播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一、现代媒体传播的特点1. 多元化现代媒体传播的多元化是其一个显著的特点。

不仅仅是传统的报纸和电视节目,现在还有了更加新颖和多样的媒体形式,比如移动应用、社交媒体、视频共享网站等等。

这些不同的媒体形式为传播者和受众提供了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的选择。

2. 互动性现代媒体传播的第二个特点是互动性。

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受众的参与变得越来越活跃。

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已经变得异常频繁,这就要求传播者必须更加谨慎地管理他们的信息传递。

3. 即时性现代媒体传播的第三个特点是即时性。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媒体平台的出现,为新闻传播的远程、实时和跨越性带来了绝佳的优势。

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新闻及时报道非常重要,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公众和政府都非常重要。

二、现代媒体传播的影响1. 加剧传媒效应在传统传媒的影响基础上,现代媒体传播效应不断加强,通过对电子媒体信息的创新利用,传媒效应被进一步放大,其引导思想、塑造价值观的功能也被进一步加强。

2. 整合资源现代媒体传播使得资源得以优化配置,破除了传统传媒的空间和状态限制,通过信息的互通、垂直与热线式资源整合,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3. 市场化随着新媒体和某些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主流,依托于现代媒体传播的广告收入也逐渐成为了传媒组织的主要经济来源。

这使得现代媒体传播更加市场化了,并推动了媒体业的发展。

三、现代媒体传播的趋势1. 社交媒体成为主流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传媒效果进一步放大。

即使在政治和商业领域,也开始使用社交媒体传达信息。

通过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各种意见和看法在社交媒体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2. 精细化推广现代媒体传播已经变成了更多的个性化推广。

新媒体时代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新媒体时代,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

冷媒介是指基于互联网、手机网络等在线媒体平台,热媒介则是传统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式。

两者在信息传播速度、受众规模、互动性、信誉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各具特点。

冷媒介的最大优势是信息传播速度快。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信息可以实时传播,迅速覆盖全球范围。

在冷媒介上发布的内容可以迅速蔓延,使信息传播更加高效。

受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新闻,而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使得冷媒介成为了新闻事件爆发时第一手信息的来源,通过分享、转发等方式,推动信息的传播。

冷媒介具有庞大的受众规模。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全球范围内的人们都可以使用冷媒介获取信息。

与传统媒介相比,冷媒介可以实时触达大量用户,同时也促进了信息的分发和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信息传播中,从而扩大了信息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冷媒介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冷媒介通过多种交互方式(如点赞、评论、转发等)让用户参与形成用户与媒体和其他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种互动模式使得信息传播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用户可以通过互动与媒体进行深入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参与到舆论的形成中。

媒体也可以通过用户反馈和互动,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内容,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冷媒介也存在一些缺点。

由于冷媒介的开放性和匿名性,虚假信息和谣言很容易在互联网上传播,给受众带来误导和困扰。

冷媒介中的信息容易被篡改和操控,传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难以被保证,给信息传播带来了不确定性。

冷媒介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特点也使信息的有效传达和理解面临挑战,因为用户只能通过有限的篇幅和时间了解信息,可能只会浏览标题或摘要,而无法系统地了解全貌。

相比之下,热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一些优势。

热媒介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仍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专业性。

纸媒和电视等传统媒介在采访、报道和编辑过程中,通常经过严格的审核和筛选,可以提供相对可靠和准确的信息。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新闻论文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新闻论文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新闻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新闻论⽂ 在平时的学习、⼯作中,⼤家都跟论⽂打过交道吧,论⽂是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

那么你知道⼀篇好的论⽂该怎么写吗?下⾯是⼩编为⼤家收集的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新闻论⽂,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新闻论⽂1 在过去很长⼀段时间内,新闻的传播主要依靠报纸、⼴播、电视等这些传统媒介来进⾏传播,传统的传播⽅式有其⾃⾝的优越性,诸如报纸上的重要新闻信息可以长期保存下来,⼴播新闻通过声⾳向⼈们传播最新的新闻信息,电视新闻兼具声⾳和图⽚效果为⼀体,更加的形象、⽣动。

但是传统媒介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弊端,包括新闻信息传播量以及及时性、保存等⽅⾯。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促使⼈们进⼊了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是指基于数字化⽹络传播技术,通过有线、⽆线(基站)、卫星等传输渠道,以电脑、⼿机、数字电视等为接收终端,以信息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是数字信息技术与媒体应⽤紧密结合的共同产物。

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1]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更加快捷⽅便。

本⽂就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特点及发展趋势展开讨论。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点 第⼀,新闻传播的内容信息容量巨⼤。

新媒体依靠⽹络化和数字化媒介的优势为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提供了种类繁多、浩如烟海的信息,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化、教育、⽣活等⽅⽅⾯⾯,可谓⽆所不包。

这些海量信息通过数字化科技处理之后分门别类的存储在⽹络上,⽤户可以通过⽹络进⾏⾃愿、有选择性的阅读新闻信息,不仅可以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户还可以根据⾃⾝需要查阅以前的新闻信息及背景材料和相关报道等等。

第⼆,新闻传播的⽅式更加多元化,同时实现了多点互动。

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形式主要包括⽹络传播、⽆线数字移动传播以及⼤众媒体等⽅式,多元化的传播形式可以实现互相补充,告别单⼀的传统传播模式,弥补不同传播⽅式的不⾜之处,从⽽真正有效实现新闻传播的⽆缝传播,⽤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各种媒体来收听新闻。

媒介报道技术热的成因与反思

媒介报道技术热的成因与反思

(2018-2) XINWEN AIHAOZHE 媒介报道技术热的成因与反思□孟庆波传媒观察【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对传播的影响力更为广泛和深刻。

传统媒体在大型报道中开始利用新技术辅助报道,新技术成为近几年大型报道中的热点话题。

技术迷思和技术审美是两个推动媒介报道技术热的重要因素,而技术本身也有倾向性,大众和媒体人对报道技术也有认识误区,这就要求媒体人正确认识报道技术与报道内容的关系,使技术正确地服务于内容,使媒介返回其本质和基础。

【关键词】媒介格局;技术热;技术审美;技术迷思;技术反思一、技术重塑媒介格局与媒介报道技术热现象新媒体时代,新的媒介技术改变了传统新闻的呈 现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新闻的阅读收视方式和新闻的 采编生产方式,某种程度上重塑了新闻理念和媒介格 局。

在新的媒介格局下,媒介新技术赋予普通人新闻 的采集和发布权力,这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新闻垄 断,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严峻挑战。

传统媒体为了巩固第四,新闻传播效果分析系统。

其包括传播分析 准确度、传播分析的指标建模、传播分析扩展应用。

传播分析准确度包括院媒体业务的紧密结合、相似性 索引应用、“本地+云服务+元搜索”;传播分析的指标 建模包括:“内容的转载+阅读+互动”“集闭平台的指 标与外部指标”“精细化数据+知识库”的权重指标; 传播分析扩展应用包括:传播力指数、考评榜单、绩 效管理、选题反馈、竞媒分析、版权追踪等。

第五,指挥调度系统。

其主要包括选题指挥、任 务指挥,突发调度、应急指挥,沟通指挥、稿件监控。

第六,大屏可视化应用系统。

大屏可视化应用系 统分为外部使用系统和内部使用系统。

第七,用户资产运营系统。

其分为用户身份管 理、用户行为采集、用户行为洞察和用户行为分析。

(三)三大平台建设彻底解决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第一,大数据资源和技术平台,能够把之前和当 前生产的内容数字化之后再数据化,即对内容进行 科学的标签化,使得数据化后的内容能够有效、方便 地智能匹配给采编人员和用户。

新媒体时代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也在逐渐显现。

在新媒体时代,冷热媒介分别代表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它们对信息传播的方式、速度和效果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就新媒体时代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来看一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速度的影响。

冷媒介代表了传统的媒体形式,如报纸、杂志、电视等,而热媒介则代表了新兴的媒体形式,比如互联网、社交媒体、手机应用等。

在信息传播速度方面,热媒介要明显快于冷媒介。

传统媒体需要一定的制作和发布周期,而新媒体则可以实现实时更新和即时传播。

这使得信息在新媒体上的传播速度比传统媒体更快,更具时效性。

而且,新媒体还可以实现个性化推送和实时互动,进一步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

在新媒体时代下,热媒介对信息传播速度的影响更为显著。

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覆盖范围和传播效果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覆盖范围上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在较为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上。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热媒介在信息传播的覆盖范围和传播效果上逐渐超过了传统媒体。

新媒体可以实现全球范围的信息传播,同时也可以更加精准地锁定目标受众,实现个性化传播,提高传播效果。

社交媒体平台更是可以实现用户之间的互动分享,将信息传播得更广更迅速。

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和参与度也有所不同。

在传统冷媒介下,信息传播往往是一种单向的、被动接受的过程,受众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而在新媒体热媒介下,信息传播更加具有互动性,受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参与到信息传播中,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这种互动性不仅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参与度,还可以增加信息的可信度和传播的影响力。

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影响。

传统冷媒介在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上相对较为单一,更加注重专业化和深度报道。

而在新媒体时代下,由于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和快速性,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形式更加多元化。

新媒体时代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冷热媒介更是对信息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冷热媒介的概念、特点以及它们在新媒体时代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冷热媒介。

冷媒介是指对人的感官要求不高,信息传达得比较粗糙的媒介。

而热媒介则是指对人的感官要求较高,信息传达得比较细致的媒介。

冷热媒介的划分是由通信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他认为媒介对信息的传播有不同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取决于媒介本身的特性。

在新媒体时代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媒体更多地被认为是冷媒介,信息传达得比较粗糙,而新媒体,比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则更多地被认为是热媒介,在信息传达得更加细致、立体。

这种区别导致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以前,人们获取信息更多地依赖于传统媒介,而现在,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这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信息的覆盖范围。

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还表现在信息的传达效果上。

在新媒体时代,冷热媒介对信息的传达方式、语言和表达形式都产生了影响。

冷媒介更多地强调简洁、直接,信息的传达更多地依赖于文字和图片等简单的表达方式。

而热媒介更注重细节、深度,信息的传达更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传统媒介更适合传达简单、直接的信息,而新媒体更适合传达复杂、深度的信息,这就造成了信息传达效果的不同。

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还可表现在信息的传播效率上。

新媒体的出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这种高效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可以迅速地传达到目标受众中,从而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

而传统媒介的传播效率相对较低,信息的传播速度慢,传播范围较小。

这就使得信息无法得到迅速传达,传统媒介在信息传播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新媒体时代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新媒体时代,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冷热媒介是指以文字为主的媒介为冷媒介,以图像、音频、视频为主的媒介为热媒介。

本文将从交互性、传播效率和用户参与度三个方面探讨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冷热媒介在交互性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传统的冷媒介,如报纸、杂志等,只提供了有限的交互性,读者无法直接与媒介进行互动。

而热媒介,如社交媒体、电视、电影等,通过多样化的功能和互动方式,使用户能够更加直接地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点赞、评论、分享功能,使用户可以迅速传播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种交互性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热媒介较冷媒介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

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效率也有不同的影响。

冷媒介主要以文字为主,信息呈线性传递,读者需要有足够的阅读能力和时间来获取信息。

而热媒介则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呈现信息,更直观、简洁,并能够同时传递更多的信息。

一段视频可以通过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同时传递信息,相比较而言,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热媒介还通过搜索引擎和推荐算法等技术手段,提供了个性化的推荐和定制化的内容,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精准度。

热媒介相对于冷媒介在信息传播效率上更具优势。

冷热媒介对用户参与度的影响也不同。

冷媒介的传播是单向的,读者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无法对信息进行实时反馈和参与。

而热媒介则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方式,用户可以通过评论、分享、点赞等交互行为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

热媒介还通过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形式,让用户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进一步提高了用户参与度。

用户的参与不仅增加了信息的可信度,也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加多元的视角和声音。

热媒介相较于冷媒介在用户参与度方面更有优势。

新媒体时代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热媒介通过交互性、传播效率和用户参与度的优势,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广泛和参与度更高。

冷媒介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在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中,热媒介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新媒体时代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冷热媒介是传统媒体理论中的概念,指的是信息传播中媒体所扮演的角色种类。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冷热媒介的影响在信息传播中更加凸显。

冷媒介在传统媒体中主要指文字、图片等传递信息的媒介,在新媒体中则包括电子邮件、微信、社交媒体等无需即时回复或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

冷媒介的优点是信息传达清晰明确,不易被干扰和误解,而且容易被保存和检索。

冷媒介在信息传播中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在新闻报道、公告和通知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冷媒介在传达谨慎、专业信息方面也更具优势。

然而,冷媒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网络信息的交互特性,冷媒介的传播速度和即时性都比较差,在信息传达方面存在瓶颈。

而且冷媒介难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无法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因此在网上社交、协作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相对而言,热媒介则包括电话、视频、直播等需要及时回复和互动的媒介。

热媒介的优点在于可以及时回应用户需求,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交流和参与需求。

在网络社交和协作中,热媒介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互动体验。

然而,热媒介也存在一些弊端。

由于交互与互动的特性,热媒介信息的传递容易被干扰和扭曲,传递的信息不够准确和稳定,因此在一些敏感信息和公共事务的传达中存在一定风险。

同时,热媒介的数量庞大,信息杂乱多样,如果不加以管理,可能会导致信息超载的情况。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是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

创作者需要根据信息的特性和传播需求,灵活选择冷热媒介进行信息传达与交互。

同时,应加强媒介管理和信息审查,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合法性,为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提供更为清晰、便捷、稳定的媒介服务。

新媒体时代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新媒体时代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逐渐凸显。

传统媒体的衰落和新媒体的崛起,让人们对信息传播的方式、效果、和影响产生了新的认识。

冷热媒介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冷热媒介。

冷媒介指的是那些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需要较高程度的参与和思考的媒介,如文字、书籍、报纸等。

这些媒介传播的信息相对较为抽象,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进行解读。

而热媒介则是那些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信息已经被高度加工和呈现的媒介,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第一,冷媒介的影响在于信息的深度和广度。

文字、书籍、报纸等传统媒介,其传播的信息多为深入思考、逻辑分明的长篇文章或专题报道,这种信息可以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引导读者进行理性思考。

而热媒介传播的信息通常较为片面和表面,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其难以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

冷热媒介对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第二,冷媒介注重理性思考和知识积累。

通过阅读文字、书籍等冷媒介,人们可以深入了解知识、加强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而热媒介则更强调感知和体验,其信息呈现方式更加直观和生动,更容易激发人们的兴趣。

冷热媒介对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能力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冷媒介能够提供长期性、持久性的信息传播。

文字、书籍等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通常具有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容经过精心筛选和加工,常常成为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而热媒介则追求即时性和时效性,信息更新快,但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和持久性。

冷热媒介在信息传播的时间跨度和影响力上存在差异。

第四,冷媒介更有利于传播正能量和积极价值。

文字、书籍等传统媒介往往通过深入、逐字解读的方式,传递正能量和积极价值观,有助于引导读者进行深思熟虑,并能够较为持久地影响读者。

而热媒介则更容易传播浅显、片面的信息和负面情绪,对于传播正能量和积极价值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积极性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热媒介和冷媒介哪个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论文

热媒介和冷媒介哪个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论文

热媒介和冷媒介哪个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论文冷、热媒介是XXX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的两个十分著名又有争议的概念,二者依据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及明确度、信息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及信息接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来划分。

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

XXX汉认为低清晰度的手稿、电话、电视、口语等属于“冷媒介”。

因为清晰度低,它们要求受众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并且需要丰富的联想和参与,冷媒介也为受众自己填补其中缺失的部分。

模糊的信息提供了机会,调动了人们再创造的可能性。

“热媒介”是对于“冷媒介”而言的,其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

XXX汉认为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是“热媒介”,因为他们都作用于一种感官而且不需要更多的联想。

批评者认为冷热划分没有统一标准,存在逻辑矛盾,譬如批评XXX汉的电视冷媒介实际上是热媒介。

事实上所谓的冷和热只是相对范畴,不是绝对的。

信息的清晰和模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从受众的感觉上看,最基本的区分标准是参与度。

XXX汉真正想谈论的是人在媒介中的主动参与程度,而不是媒介本身的清晰度,在看电视时,由于清晰度低,人便不自觉用自己的主观联想和推测来获得故事的全貌,因此具有高度的“包容性”,而电影相比之下是一种“排斥性”的媒介。

如果采取XXX汉的分类方式,今天的我们无疑生活在处处充斥着热媒介的世界之中。

或者,人即是媒介,我们本身就是热媒介,技术造就了一个燥热的时代。

倘若我们完全而直接地接受作用于我们各种知觉结构的每一次神经活动,我们很快会变成神经质的人,就会随时心惊肉跳、掀动警铃。

当代媒介环境下新闻的生产与接收

当代媒介环境下新闻的生产与接收

当代媒介环境下新闻的生产与接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代媒介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影响着新闻的生产方式,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新闻的接收方式。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的生产与接收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一、新闻生产的变革在当代媒介环境下,新闻生产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主要由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主导,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新兴媒体如网络新闻、移动客户端、社交媒体等开始崭露头角,成为新闻生产的重要力量。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新闻生产更加便捷高效。

传统媒体需要经过编辑、排版、印刷等繁琐的流程才能将新闻呈现给读者,而互联网新闻则可以实现即时更新,新闻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布,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和传播速度。

其次,新兴媒体的兴起为新闻生产带来了更多元的表现形式。

传统媒体主要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新闻内容,而新兴媒体则更加注重用户体验,通过互动、音频、直播等方式为读者呈现更加生动、多样化的新闻内容,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形式,提升了用户的阅读体验。

再次,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新闻生产的传播路径。

传统媒体主要通过自身平台传播新闻内容,而社交媒体则将每个用户都变成了潜在的新闻传播者,用户可以通过分享、转发等方式将新闻内容传播给更多人,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使新闻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传播速度更加迅速。

二、新闻接收的变化在当代媒介环境下,新闻接收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人们获取新闻主要依靠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如今,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新闻接收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首先,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的习惯。

过去,人们需要等待报纸的发行或者电视的播出才能获取新闻信息,而如今,只要拿起手机,打开新闻客户端或者浏览器,就可以随时获取最新的新闻内容,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都可以一览无余,极大地方便了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

新闻传播中的新媒体的功能发展-新闻传播论文-通信传播论文

新闻传播中的新媒体的功能发展-新闻传播论文-通信传播论文

新闻传播中的新媒体的功能发展-新闻传播论文-通信传播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中,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行业的作用愈加重要,能够强化新闻传播能力、提升新闻信息传播时效性,以此促进新闻行业发展。

本文对新闻传播中新媒体的功能及其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功能,并总结出手机媒体、移动电视的未来发展前景,希望能为新闻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闻传播;新媒体;功能;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当前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新兴技术,其也是新闻传播中的重要工具,该技术的诞生给传统新闻媒介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也为新闻传播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与全新的挑战。

对新闻传播中新媒体的功能与发展进行研究,能够使新媒体技术得到更好运用的同时,为新闻行业发展提供助力。

1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功能1.1增强新闻传播的时效性针对当前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工作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使传统新闻传播工作得到了根本性创新,提升了新闻传播速度,让新闻在发生之后,以最快的速度传达给受众,加快了受众的生活节奏,同时增设互动,有效提升了新闻传播时效。

例如:传统新闻传播工作,仅侧重于在固定时间,使用电视或广播等传统新闻媒介进行传播,经常出现早上所发生的新闻,群众只有在中午或晚上的固定时间才能接收到信息,让新闻信息失去了时效性,甚至部分观众由于没有在特定时间内观看新闻节目,无法了解最新的新闻信息,不利于新闻工作的发展。

而当前大多数新闻传播工作者,皆使用公众号作为新型新闻媒介,提升新闻信息传播效率,并将新闻推送到每位关注公众号的受众手机里,大幅度提高群众的新闻信息接收率,使新闻传播工作更加有效。

1.2激发大众的关注热情和参与度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使新闻传播工作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大,而群众可以在浏览新闻信息的过程中,积极发表自身观点和评论,增强新闻工作的互动性,同时新闻工作者也可以在此环节了解群众对该项新闻信息的真实想法,根据群众的建议,预设采访工作的发展走向。

麦克卢汉老师讲媒介—“热媒介”和“冷媒介”#连载三#

麦克卢汉老师讲媒介—“热媒介”和“冷媒介”#连载三#

麦克卢汉老师讲媒介—“热媒介”和“冷媒介”#连载三#理解媒介才能更高效建立品牌这篇是【麦克卢汉老师讲媒介】连载分享的最后一篇,也是最精彩的一篇。

连载一:媒介即信息连载二:媒介是人的延伸连载三:“热媒介”和“冷媒介”在研究媒介的过程中,麦克卢汉借鉴了哈罗德·伊尼斯的方法,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以冷热的特性将媒介一分为二,即将媒介分为热媒介和冷媒介。

在搜集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理论时,我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其实麦克卢汉从未明确指出过冷、热媒介的区分标准,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关于冷热媒介的区分标准,完全是根据麦克卢汉的思想推测出来的。

那什么是冷媒介呢?冷媒介是指它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依靠丰富的想象力。

如手稿、漫画、电话、电视、无声电影、口语等,都属于冷媒介。

所谓冷媒介,就是提供相对较少信息,需要信息接受者耗费较多热情,才能理解的媒介。

报纸等传统出版物就是冷媒介,面对冷冰冰的文字,我们需要发挥想象力才能构成故事。

热媒介是相对于'冷媒介’而言的,是指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由于它本身是'热’的,因此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热身运动’。

有人概括电视、漫画是冷媒介;书籍、报刊、广播、有声电影、照片等是热媒介,因为它们都作用于一种感官而且不需要更多的联想。

那么冷、热媒介到底是用什么标准区分的?冷、热媒介最重要的在于意义不在于区分。

在于冷、热媒介给予了我们启示,即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所以到底用什么标准来区分冷与热并不重要,将冷热媒介区分标准变得不重要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冷热媒介之间能够相互转化。

举个例子,空调是怎样调节温度高低、空气冷热的?空气调节系统是通过制冷剂媒介来实现的。

这就是麦克卢汉提到冷热媒介可以相互转化,因为媒介本身。

麦克卢汉把冷热媒介的这种转化称为逆转能力。

媒介融合中的新闻传播方式变化及应对论文

媒介融合中的新闻传播方式变化及应对论文

媒介融合中的新闻传播方式变化及应对论文摘要: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媒体发展的特征和方向。

形式、内容、终端和网络都在不断地变化,在这种环境下,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必然会发生变化。

为了促进新闻传播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关注媒体融合的环境,总结出适合的方法。

本文分析了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模式的变化,并基于此,从多种媒介的交叉使用、新闻传播理念的更新及创新新闻的表现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对应的发展策略方法。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播;策略“媒体融合”的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伊契尔提出。

在《自由的科技》中,他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的概念。

他认为,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是历史上不同的通信形式融合的根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壮大,媒体的整合自然成为新闻传播发展的新趋势。

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必须转变新闻传播的观念,探索新闻媒体融合的方向。

如何在媒体整合的环境下促进新闻的传播是我们现阶段需要思考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模式的变化及其相关的应对措施。

1.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媒介融合的基本模式:媒介融合不仅涵盖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传播内容的混合,而且还包括电视、报纸、手机和互联网等传播渠道的整合。

媒介融合的最高境界是打破技术和行业壁垒的整体全面的大整合。

媒介融合需要逐步进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分工和集中不断展开,并最终形成一个全新的整体的过程。

在媒介融合过程中,显示出了一定的层次性。

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1新闻渠道的变化以前,新闻常采用垂直的方式向观众传递内容,属于单向传播,缺乏与用户的互动。

如今,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也可以通过观众自己的人文关系网络,构建大型的信息传递网络,使单一新闻传播的形式得以改变,信息采用辐射状传播,传播迅速。

如此一来,观看者还可以主动反馈或发布信息,从而可以使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得以极大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媒与文化”期中论文:“冷”与“热”——麦克卢汉理论浅析
“冷”与“热”——麦克卢汉理论浅析
[内容提要]麦克卢汉是加拿大著名的传播文化学者,自从他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写就以来,有关麦克卢汉的研究和争论就一直进行着。

其中,关于媒介冷热的论述时麦克卢汉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

麦克卢汉到底是谁?他的冷热媒介到底是什么意思?本文拟就其相关问题进行一些简单探讨。

[关键词]麦克卢汉冷媒介热媒介电视电影
[正文]
一、麦克卢汉其人
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是著名的媒介文化学者,也
是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理论家。

曾获得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英文和哲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

虽然他已经去世20多年了,但是后人对于他的学说的解读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成为媒介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

对于麦克卢汉,《纽约先驱论坛报》曾不吝笔墨地大赞其词,说他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

麦克卢汉的代表作《理解传媒——论人的延伸》写于1964年,问世以来饱受世人争议。

当时人们才刚刚开始致力于思考大众传播工具所蕴含的意义,而这部书正是有关于此的基础性研究。

该书出版以后,《纽约客》《纽约先驱论坛报》《国家》《评论》《新政治家》《时代》等著名杂志先后刊载评论,《理解媒介》一书的销量也达到10万册。

本书全书共分两部,在第一部中,麦克卢汉集中论述了对于大众媒介的整体理解;而在第二部中,麦克卢汉则对从口语、书面词,
一直到电视、武器、自动化等26种媒介进行了分析论述。

在第一部中其中“热媒介和冷媒介”和“过热媒介的逆转”两章关于媒介的温度进行了一系列论述。

二、麦克卢汉的冷媒介和热媒介
如前所述,麦克卢汉的冷媒介和热媒介是麦氏关于媒介的一种分类,这一理论对于研究大众对于媒介的感受有着重要意义。

麦克卢汉在他的书中写道:“热媒介只延伸一种媒介,并使之具有‘高清晰度’……言语是一种低清晰度的冷媒介,因为它提供的信息少的可怜,大量的还得听话的人自己去填补或完成。

因此,冷媒介要求的参与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

”([ 加 ]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p51-52)“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拥有高清晰度,信息量大,要求参与程度低,而且具有一定排斥性;而“冷媒介”与其相反,它清晰度低,要求受众参与程度高,接受者深
刻地参与卷入,完成的信息多,而且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由此可见,“信息量”和“清晰度”是两个重要的指标。

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得出结论,即拼音文字、报纸、广播、收音机、电影、照片等都是热媒介;与此相对的,电话、电视、卡通画、口语等都属于冷媒介的范畴。

在我们的传统观点中,“热”似乎应该是参与度高的一种媒介,而“冷”则应该与之相反,但是麦克卢汉却反其道而行之。

这种拗口而且不合常理的定义方式,也是来自于日常生活的。

“麦克卢汉征用的冷热观念,派生于爵士乐的俚语。

大型喧器的铜管乐荡气回肠、使人陶醉,是热的。

轻柔、悦耳的速写乐拨动心弦、勾引心灵,是冷的。

热乐队的喧嚣猛冲猛打,把我们击倒。

我们既不拥抱它,也不泡进去。

与此相对,冷乐调像清风拂面、流遍身上,嘱咐我们跟着感觉,就像魔笛手一样诱拐我们的灵魂。

”([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p154)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冷”和“热”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麦克卢汉把他的“冷”和“热”的理论
拓展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根据他“媒介即讯息”一章来看,麦克卢汉是主张泛媒介理论的。

他用泛媒介的观念来解释种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在他眼里,媒介如影随形,似乎无所不在,凡是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东西,都可称作媒介。

他把人类任何技术进步、任何工具的发展都看作媒介的成长,看作人体的延伸。

按照他的观点,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石斧是手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电话是声音和耳朵的延伸,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耳朵和眼睛的同时延伸,电子技术则是人类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总之,人要同周围的环境发生关系,就得通过媒介。

即,媒介是人的延伸。

从这个意义出发,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在第二部中,麦克卢汉不仅仅分析了口语、纸张、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连道路、服装、住宅和武器等通常不被认为是媒体的物品也加上了“媒介”的称号。

而麦克
卢汉的“冷”和“热”,在这些相应的领域也有所延伸和扩展。

比如麦克卢汉就此引申出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发展中国家是“冷”的,发达国家是“热”的;农村是“冷”的,城市是“热”的;今天的电子时代是“冷”的,往昔的机械时代是“热”的。

三、电视与电影——媒介的冷热之辨
接触麦克卢汉理论的人一般都会遇到这
样一种困惑,电视和电影作为两种相似的直观的影像声音媒介,到底是热媒介还是冷媒介。

这一问题从麦克卢汉理论产生的第一天开始就一直困扰着麦克卢汉学者们。

所以,我们也就先以电视和电影为例,简单分析一下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观。

在麦克卢汉看来,“与印刷媒介相反,电视强调更多的是感觉”。

“电视是一个视觉的、听觉的和触觉的媒介,它比印刷媒介更需要介入和参与”。

([美]沃纳·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发展与应用》,p296)因而,电视的存在可能会“恢复印刷
媒介所毁坏的感官比例的平衡”。

进而,电视的内容会影响一代人的思维习惯以及看世界的角度。

所以,麦克卢汉说“如果说荷马是被文学扫荡的话,那么文学就能被摇滚扫荡”。

电视媒介的清晰度——与演员走位、灯光、布景、摄像、音效、音乐都被精心设计以期达到预定效果的电影相比——显然属于粗糙的、低清晰的。

即使不考虑清晰度,单就参与度来说,电视当然属于冷媒介。

从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理论来讲,电视属于冷媒介,而电影则应该是热媒介。

《理解媒介》中,麦克卢汉提到“把电影之类的热媒介和电视之类的冷媒介区别开来”,就是麦克卢汉对此直接的阐述。

关于麦克卢汉理论中电影是热媒介,电视是
四、麦克卢汉理论的影响和总结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冷热的二分法,是他最有名、最遭人误解的工具之一,也是了解新媒介最有用的工具之一。

(《数字麦克卢汉》,p153)
很多人认为这种没有学理规范的区别是麦克卢汉在理论上的大败笔。

当时的英国学者布尔丁就对此予以反驳:“媒介的各种属性至少要放在三个而不是一个维度中去考虑。

首先是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就是被要求的信息接受者的物理状态的参与水平;其次是媒介的效力半径,这是指媒介的反馈机制能力;最后是通过载体被传达的信息的密度。

”([法]斯特哈《保卫和反对麦克卢汉》)抛开冷热媒介论述的完备性和严谨性,冷热媒介的二分法则的意义也是令人怀疑的。

很多人认为“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

但是在生活中对于冷热媒介的温度方面的感受
意义是存在的。

麦克卢汉的著作名字叫《理解媒介》,顾名思义,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是需要人主观理解和感受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冷热媒介带给我们的启示,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书目]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加]马歇尔·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2月
[美]沃纳·塞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年1月
[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日]佐藤卓已《现代传媒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何道宽《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
杜文《论麦克卢汉媒介即是讯息的含义》管艳霞《对麦克卢汉媒介观的审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