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3)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 教材分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成立、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斯大林模式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从而深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困难,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2.难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

2.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

3.讨论法:学生进行讨论,深化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黑板:用于板书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的国旗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苏联的基本情况,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使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协调,难以长足发展。
2、拓展: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高度集中
3.评价斯大林模式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斯大林模式?
评价: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弊端,后来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拓展: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启示)呢?
⑵、列宁的话说明了什么?
⑶、针对这种形势,列宁作出了怎样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了,必须加以调整,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追问:新经济政策“新”在哪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学生自己归纳)
“新”的体现:
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法学法
阅读法、归纳法、讲述法和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再总结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我们在第9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
制作时间:2019年月日授课时间2019年月日
课题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型
新授课
节数




1、识记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时间、两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本史实。
2、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2)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展了消灭运动。
4.苏联模式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
(2)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体制和的政治体制。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3.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列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改变策略,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这种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值得学习。
教学重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
难点
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利用建国初中苏之间的关系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苏联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
小组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新经济政策
2.苏联的工业化
3.农业集体化
4.苏联模式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注重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成就,以及其中的困难和挑战,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逐渐提高,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思考历史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主要成就,掌握苏联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影响。

2.教学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其原因和教训。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案例分析法:以苏联三个五年计划为例,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准备教材和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进行详细的教学解读。

2.课件和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多媒体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包括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内容较为详细,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之处。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成就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

2.难点: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

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主要讲述了苏联在斯大林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让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从而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建设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建设成果。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建设成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认识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章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围绕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目标、主要措施、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取得的经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一定的认识。

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目标、主要措施、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过程,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和目标。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就。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

2.资料: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历史资料、图片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措施、成就和问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本课主要内容为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模式的特点。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认识苏联模式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本课涉及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苏联模式的深入理解尚有难度,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把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掌握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模式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多样性,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选择。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的特点。

2.难点:苏联模式的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史料分析:运用史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联模式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史料:相关的历史资料,如书籍、文章、图片等。

4.投影仪:用于展示史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苏联在斯大林时期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包括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模式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设计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宣言》
(1)阅读教材P48第1自然段及史料,苏联的全称是什么?什么时间成立的?苏联为什么成立?
小组回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时间:1922年。成立的原因:苏联的成立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
2.苏联的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3.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小组回答: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史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对比。
政策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1.阅读教材P49第2、3自然段,说出农业集体化实行的背景和时间及措施。
小组回答:背景: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措施: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苏联开展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史料2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2.阅读教材P47第1、2自然段,列宁是如何解决这次“失败”的?
实施
教师: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21年,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苏联在斯大林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教材通过介绍苏联在工业、农业、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让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资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过于注重表面现象,缺乏深度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掌握其主要成就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教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历史文献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教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3)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3)
②生产关系改革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观看PPT,阅读教材,探究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复习教材内容,夯实基础,深化理解,提升能力.
请同学们画出本课的知识树或者知识网络图
画出本课的知识树或者知识网络图
通过这一环节,是同学们对本课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消极性: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社会不稳定。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但是,工厂停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饥荒流行。农民对战时实行的“余粮收集制”强烈不满。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俄国农民的话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的话
1.结合俄国的现实和列宁的话,讨论一下,为什么“余粮收集制”不能继续实行了?
③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工轻比例严重失调
2.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指令计划压制地方与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4.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合作探究3.斯大林模式给我们提供的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1.经验:
评价:它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开始;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1课,主要讲述了苏联在斯大林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果。

本课内容涉及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五年计划以及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特点,以及苏联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特点,以及其在二战中的作用,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以及其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特点,掌握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特点,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2.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2.案例分析法:分析苏联在二战中的具体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3.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启示。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的国旗和国徽,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苏联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特点,包括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五年计划等。

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3.操练(10分钟)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意义,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实行五年计划,进行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在工业、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同时,教材也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以及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俄国革命和苏联成立的历史知识。

他们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的知识和一些片面的观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客观评价其成就和不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认识苏联在工业、农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同时,他们能够从中汲取经验,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借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

2.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资料:教师收集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包括苏联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的概念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对苏联历史和政治体制的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深入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成就和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掌握其主要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成就和影响。

2.难点:苏联不同领导人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及其对苏联历史和政治体制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2.比较法:教师学生比较苏联不同领导人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差异和影响。

3.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功经验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社会主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习目标】1、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作用。

2、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主要成就和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能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

【活动方案】活动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事件。

1921 1922 1924 1926 1928 1936 1937活动二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作用。

材料一:四年帝国主义战争(一战:1914-1918)和三年国内战争,使2000多万人丧生,4000多万人伤残.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煤和铁的产量为1917年的28%和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材料二:俄国的农民说,你们把土地分给我们,粮食属于你们;把森林分给我们,木材属于你们;把河流分给我们,河里的鱼属于你们。

1、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简要说说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材料三对比两种政策,了解新经济政策“新”的含义。

2、对比两种经济制度,说说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3、结合下图说说新经济政策带来的影响?活动三 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主要成就和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能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

材料一 扶木犁的穷国: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

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二 汪洋大海中的孤岛: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1、以上材料反应了当时苏联面临怎样的困境?2、说说表中从1928到1937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年) 020406080100120谷物产量工业总产量1925年俄国粮食和工业生产产量统计表材料四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_30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_30

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作用、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其作用,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本课的第一个重点是新经济政策理由: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它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可通过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对比分析、提高学生认知的办法解决。

2.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理由: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宣布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

它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

可由学生搜集原始史料与相关数据,让学生在前后对比中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借以解决此重点内容。

3.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理由:限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学中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内容与教师点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联系苏联史实,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三、教法学法“自主探究—史料解读—拓展提升”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主体内容,教师补充相关的历史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解读历史,体现论从史出的原则,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对教材主体内容拓展提升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温故知新:一战灾难——俄国二月革命——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十月革命。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包括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背景知识,如俄国十月革命、苏联成立等。

但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成就和问题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等内容,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难点: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成就。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观看相关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2.视频资料: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视频。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成就和问题。

4.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苏联为何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 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设计(表格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 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设计(表格式)

教学设计二、自主预习梳理新知1、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3、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

4、苏联农业集体化建设的概况。

5、1936年新宪法和苏联模式的形成。

6、苏联模式的特征,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多媒体展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问题:导致俄国农村经济彻底破产,农民面临饥饿考验的原因是什么?3、师:如果你是当时一个俄国的农民,最不满意的是政府的哪一做法?4、多媒体展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比较表5、设问:通地对比大家觉得新经济政策是否优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新经济政策有什么特点?6、归纳总结:新经济政策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内容及流程教师与学生活动备注实施目标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

设问:图一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结合图二,说说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以工业总产值衡量)。

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重工业。

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简述苏联农业集体化建设的概况。

设问:农业集体化运动给苏联的农业带来什么问题?归纳总结:(1)农业集体化建设原因: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农业集体化建设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2)国家采取的措施:消灭富农运动,政府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等。

目标导学三:苏联模式及其评价1.阅读教材,了解1936年新宪法和苏联模式的形成。

归纳总结:意义: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苏联模式的特征,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的作用。

提示: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反映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12.展示材料,介绍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13.讲述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14.展示材料和图表,介绍苏联工业化的成就。

15.展示图表,说明苏联工业化存在的问题。

16.展示图片,介绍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背景。

17.归纳农业集体化的相关知识。

18.播放视频《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提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19.展示材料,提问:农民还有积极性吗?
20.讲述民间笑话,提问:这笑话说明什么?
21.讲述农业集体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导致了苏联农业的长期落后。

22.介绍苏联模式的形成。

23.归纳苏联模式的特点。

24.评价苏联模式,介绍苏联模式积极和消极作用。

25.展示图示,归纳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化。

26.展示材料,回答后面3个问题。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对比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

对比人民公社
化运动。

对比中国改革
开放。

课堂小结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生产关系一
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要正确处理市场和
政府的关系,结合本国国情的历史条件,我
国的改革应该吸取苏联的教训,经济的比例
应该协调。

板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4.评价斯大林模式:
积极:①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弊端: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回答一边记忆,认真听讲,记笔记,可以提问。
通过师生互动,夯实基础,解决疑难,精讲点拨。
(三)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和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
图一反映苏联模式怎样的特征?图二反映了什么?
图一反映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图二反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工轻比例严重失调。
合作探究2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
阅读教材,深入探讨
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二、苏联的工业化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苏联的建立;
2.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3.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
4.苏联工业化建设模式的评价。
阅读教材,找出所列问题,标记疑难问题。
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讲解:
2. 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消灭富农。政府支持集体农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3.1936年苏联新宪法
(1)内容: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2)意义: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难点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苏联军舰图片,曾经的苏联因为拥有强大军事装备,而一跃成为超级大国,也是因为这些战争机器,最终因为无法支付起这笔巨大的开销,拖垮了苏联,导致苏联解体,苏联在历史释放了耀眼光芒,但也很快暗淡了下来。苏联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它的解体早在它的建设模式中埋下了伏笔。
1.苏联的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三、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2.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过程和影响
3.苏联模式的形成及评价。
阅读教材,找出所列问题,标记疑难问题。
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讲解:
1. 1927—1928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②生产关系改革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观看PPT,阅读教材,探究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复习教材内容,夯实基础,深化理解,提升能力.
请同学们画出本课的知识树或者知识网络图
画出本课的知识树或者知识网络图
通过这一环节,是同学们对本课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③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工轻比例严重失调
2.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指令计划压制地方与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4.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合作探究3.斯大林模式给我们提供的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1.经验:
这一政策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它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2.从课文的描述中,你了解到新经济政策涵盖了哪些领域的措施?其效果如何?
涵盖了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原则方面。
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过模拟经济稳步发展。
评价:它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开始;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学生一边回答一边记忆,认真听讲,记笔记,可以提问。
通过师生互动,夯实基础,解决疑难,精讲点拨。
(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国家建设应有计划的指导;
②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
2.教训:
①政治上要防止权力高度集中和个人崇拜,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②经济上要尊重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不应过分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
③重视民生问题等。
3.启示:
①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因国情而变,一切从实际出发;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921年)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图片分析
3.作用及评价
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过模拟经济稳步发展。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
积极:①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消极性: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社会不稳定。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但是,工厂停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饥荒流行。农民对战时实行的“余粮收集制”强烈不满。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1925年,斯大林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2.斯大林的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2-1933-1937年)
3.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
阅读材料思考
用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新经济政策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3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阅读教材,找出所列问题,标记疑难问题。
用问题引导学一边点拨:
想一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积极性: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学习
目标
1.通过探究说出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列举新经济政策的时间、内容和作用。
2.了解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的实施、苏联农业集体化实施等。
3.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4.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评价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1)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2)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回答一边记忆,认真听讲,记笔记,可以提问。
通过师生互动,夯实基础,解决疑难,精讲点拨。
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俄国农民的话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的话
1.结合俄国的现实和列宁的话,讨论一下,为什么“余粮收集制”不能继续实行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