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要背部分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P428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P446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P462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P463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P486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
P487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P4958.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
P500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P517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P51811.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
P52312.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P546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
P572—576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P612—61615.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银行考试经济金融知识必背考点
银行考试经济金融知识必背考点银行考试对于经济金融知识有着严格的要求,掌握相关考点成为了考生们备考的重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银行考试中经济金融知识的必背考点,以帮助您更好地备考。
一、宏观经济学1. 国民总收入与国民总支出国民总收入是指某个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所有单位生产活动所取得的最终收入总额。
而国民总支出则是指同一时期内居民所有单位用于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额。
国民总收入与国民总支出要满足平衡的原理,即国民总收入等于国民总支出。
2. 货币供应量与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同时发行的各种货币形态的总和。
货币乘数是指每一倍存款增加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量。
货币供应量与货币乘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其中货币乘数决定了货币供应量的最终变化。
3.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指的是国家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本或经济总量的增加。
而经济周期则是指国民经济长期内周期性的波动运动。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是国家经济状况的两个重要方面,需要考生掌握其相关理论与实践。
二、货币银行学1. 货币的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等多种职能。
货币的职能对于经济金融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其中的内涵和关系。
2. 银行的吸收存款与贷款发放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其主要业务之一就是接受公众存款,并通过吸收存款来实现自身的经营和发展。
同时,银行也通过向有贷款需求的客户提供贷款来实现盈利与风险管理。
考生需要了解银行吸收存款与贷款发放的相关机制和管理要点。
3. 货币政策与利率调控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手段。
利率调控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考生需要了解货币政策与利率调控的相关原则和实施方法。
三、银行业务知识1. 存款业务存款业务是银行的传统主业,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通知存款等多种形式。
考生需要了解存款业务的基本分类、特点和运作原理。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手写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手写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国民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失业率、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率等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指标和概念。
经济周期: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包括周期的起伏、周期的原因、周期的周期性变化等。
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宏观经济学研究货币供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控制的有效性。
失业问题:宏观经济学关注失业率的变化和原因,以及政府应对失业问题的政策选择。
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增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包括生产要素、技术进步、资本积累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货币与金融:宏观经济学研究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包括货币供应、利率、银行体系等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国际贸易与汇率:宏观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并研究汇率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研究政府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影响经济运行和调控经济周期。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政策调控的学科,涵盖了更广阔的国民经济范畴,旨在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希望这些知识点对你有所帮助。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鸿业《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各章知识点分析第12章国民收⼊核算⼀、了解与识记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法:即均衡国民收⼊理论和总量分析⽅法2、GDP的内涵,(知道什么项⽬计⼊GDP,GDP与GNP的关系,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关系)3、核算国民收⼊的三种⽅法(⽀出法、收⼊法、增殖法需要了解)4、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区别5、GDP折算数⼆、理解与分析1、国民收⼊各个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第13章简单国民收⼊核算理论⼀、了解与识记1、简单国民收⼊决定理论的含义及简章经济的假设条件2、均衡产出的含义及条件3、凯恩斯的绝对收⼊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4、其他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1、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国民收⼊的决定及变动(重点)2、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的各个乘数(重点)第14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般均衡(重点章节)⼀、了解与识记1、经济学投资的概念、投资函数、投资的影响因素2、IS曲线的含义3、货币需求函数、交易需求及投机需求4、凯恩斯陷阱、古典极端5、LM曲线的含义6、货币的供给(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理解与分析1、两部门、三部门IS曲线(⽅程)及其移动(IS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2、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其变动(LM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般均衡及均衡的变动4、失衡的区域及失衡的恢复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重点章节)⼀、了解与识记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理解与分析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般情形、极端情形)2、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般情形、极端情形)3、挤出效应的内涵、图形分析、影响因素。
4、两种政策混合使⽤的政策效应第16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重点章节)⼀、了解与识记1、⾃然失业率(结合第18章充分理解)2、财政政策、政策⼯具(哪些是扩张性的,哪些是紧缩性的?)、局限性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总原则是什么?——“逆经济风向⾏事”4、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价格决定,买空(多头),卖空(空头),⼀级市场,⼆级市场,主板市场,⼆板市场)(可以略看)⼆、理解与分析1、经济政策的⽬标及相互关系⽬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平衡关系:四个⽬标是⽭盾统⼀的。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一、GDP的含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GDP的衡量GDP的衡量: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增值法: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收入法: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
包括:汽车零售商支付给销售人员和技工的工资、租金、贷款利息、利润。
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支出法:通过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GDP = 消费 +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口GDP=C+I+G+NX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际部门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可分为三大部分: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等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等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等支出企业部门的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简称投资(I)投资是一定时期(如一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
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生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厂房、设备和住宅等。
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一、GDP的含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GDP的衡量GDP的衡量: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增值法: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收入法: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
包括:汽车零售商支付给销售人员和技工的工资、租金、贷款利息、利润。
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支出法:通过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GDP = 消费 +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口GDP=C+I+G+NX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际部门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可分为三大部分: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等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等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等支出企业部门的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简称投资(I)投资是一定时期(如一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
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生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厂房、设备和住宅等。
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宏观经济学背诵版
背诵版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2、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3、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4、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5、是一个地域概念6、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GDP用两种方法计算:支出法和收入法国内生产净值(NDP):消耗的资本设备价值扣除了,即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个人收入(PI):从国民收入中减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税后的个人收入。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有名义和实际之分。
某个时期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差别,可反映这一时期和基期相比的价格变动的程度。
)——————————————————————————————————————————————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即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的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均衡产出(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想要有的支出。
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消费倾向、消费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
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储蓄与收入的关系(储蓄函数):既然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可知储蓄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增的。
宏观经济学重点总结(打印版)
1、宏观经济学确定的经济运行的四大目标是什么?他们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答:宏观经济学确定的经济运行的四大目标分别是提高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降低通货膨胀率、以及平衡国际收支。
他们之间既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2、宏观经济学的三大市场、三个行为主体、四个经济部门是什么?答:宏观经济学的三大市场分别是产品、劳动和资本,三个行为主体分别是政府、企业和居民户,四个经济部门分别是政府、企业、居民户和国外市场。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的研究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宏观经济政策。
4、何谓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如何衡量,一个经济周期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答:所谓经济周期,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经济周期的衡量:周期性波动是用实际与长期增长趋势背离的程度来衡量的。
在衰退时期,实际低于潜在;在经济高涨时期,实际会在短期内高于潜在。
一个经济周期由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部分组成。
5、简述失业及其类型、奥肯定律。
答:失业是指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
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三种类型。
摩擦性失业:指再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将低于潜在2百分点。
6、简述通货膨胀及其衡量(消胀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通货膨胀对公民和社会的影响。
答: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通货膨胀的衡量:(1) 消胀指数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对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的比率,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所包括的商品和劳务的范围最为广泛,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一般物价水平变动情况.(2) 消费者价格指数是一种用来衡量各个时期内城市家庭和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标。
(完整版)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梳理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梳理(原创)课后题部分的概念题,可以不看,因为能考到的名词解释已经全部总结到笔记上了。
第一章绪论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三种情况是重要知识,即长期、短期和正常的三种情况。
课后习题部分可以不看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本章知识点较为重要,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要求能够很好的理解掌握计算与分析题:3、4第三章增长和积累本章最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增长核算方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属于重要考点,曾作为计算题出现过,要求对金圣才笔记上的内容能够很好的掌握。
计算与分析题:3、7、第四章增长和政策本章不是重点内容,了解内生增长模型。
黄金率的资本存量是重要的概念,可能会出名字解释。
计算与分析题:4、5第五章总供给与总需求本章的知识非常的重要,是出论述题的重要考点之一,要求整章内容都要很好的理解和掌握。
简答题:2计算和分析题:1、2、补录部分的6、8第六章总供给:工资、价格与失业本章的内容较为重要,菲利普斯曲线、附加通货膨胀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滞涨、理性预期、粘性工资、内部人外部人模型、奥肯定律供给冲击都是重要的概念。
在供给冲击部分很有可能会结合其他相关知识出简答或者是论述题。
要求对本章的内容都能够很好的理解掌握。
计算与分析题:3、附录部分3、6、7、8第七章通货膨胀与失业的解剖本章主要都是概念性的问题,理解记忆即可。
周期性失业、摩擦型失业、自然失业率、完全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皮鞋成本、菜单成本、牺牲率、痛苦指数、指数化等都是重要的概念,第6部分的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不是重点内容,因为在中国不存在类似问题。
课后题部分没什么特别好的题目,可以不做。
第八章政策本章的内容是重要的考点之一,可结合经济政策出相关的论述题和简答题。
在复习本章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重要的概念。
内部时滞、外部时滞、自动稳定器、乘数的不确定性、微调、相机抉择、动态不一致都是重要的概念。
课后题部分没有特别重要的题目,看看即可。
第九章收入和支出本章是重要的考点,理解性的知识和记忆性的知识都很多,对重要的概念和图形都要求能够很好的把握和理解,很容易结合本章知识点出计算题。
宏观经济学重点归纳
研究对象:某个经济体的整体经济状况和发展。
1 用什么指标来度量宏观经济状况?1.1 国内生产总值(产出量)GDP定义: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GDP计算: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从GDP角度衡量了相对于基年现期的物价指数,有了平减指数也可以计算通货膨胀率1.2 消费者物价指数与通货膨胀率(产出量是否健康)CPI:消费者购买物品和服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CPI计算:固定篮子(选择商品和服务)→计算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价格→选择基年→计算CPI,CPI=(目标年价格总和/基年价格总和)×100通货膨胀率:(目标年CPI-基年CPI)/基年CPI×100%1.3 失业率(产出量是否健康)定义:失业者占劳动者的比率总是有人失业的原因:摩擦性失业(完全不可避免,因为经济史波动的,这会造成劳动力在各行业或部门的转移,这种重新找工作需要时间);结构性失业(工作岗位不足以使每个人都有工作):最低工资法,工会,效率工资2 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影响因素?2.1 长期2.1.1 生产和增长(长期中的两大主题)经济能力体现在生产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能力上,而这种能力取决于劳动生产率。
Y=AF(K,N),其中A表示生产技术、制度文化等等,K资本(自然资源、钱),N劳动者(数量、素质),F将资本和劳动者结合起来以生产的生产函数。
在长期来讲,使经济增长可从构建有利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入手(产权保护,技术进步等等),也可从增加资本(引进投资等)和提高改善劳动力市场(提升教育,增加人口数量)等入手。
除此以外,最重要的一个是以最优的方式去组织生产,也就是F。
2.1.2 储蓄和投资以及金融体系(影响生产和增长的重要因素)金融体系: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等的一组机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股市和债市,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金融中介机构(银行和共同基金等,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国民储蓄:S=私人储蓄(Y-T-C)+公共储蓄(T-G);投资I:用于扩大再生产而购买的生产要素;储蓄和投资的均衡分析:利率决定了可贷资金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储蓄激励、投资激励和政府赤字均可调节可贷资金市场)。
曼昆《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背诵版(上)
曼昆《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背诵版写在前面的话:1.本版本为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背诵版补充版本,补充了一些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专有的概念2.部分概念非常经典,除了考名词解释,还能考简答题,因此建议哪怕不考名词解释的学员也记得看下,适当背背。
3.考研院校指定曼昆《宏观经济学》为参考书,一般都为名校。
考研难,考名校更难,多加油!炳哥2019年10月12号1.三部门经济答:在宏观经济学中,三部门经济又称“封闭经济”,只包括个人、厂商和政府而没有国外经济部门。
现实中并不存在封闭经济,它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假设。
建立“封闭经济”假设的目的是为了能由简单到复杂地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有利于分析经济中最基本的总量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就是在排除国际经济往来影响的情况下,分析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如何决定国民收入与就业。
2.古典二分法答:古典经济学把变量分为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这称为“古典二分法”。
实际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例如数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表示的变量,例如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
古典二分法的产生是由于在古典经济理论中,货币供给的变动不影响实际变量。
这种货币对实际变量的无关性称为货币中性。
在现实中,在长期,货币供给不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而在短期,货币供给量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
古典二分法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它简化了经济理论,考察实际变量而不考虑名义变量。
3.货币非中性答: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是中性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水平,因此政府为调节经济而制定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但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货币在其中调节作用的显现,货币中性论对现实经济的解释作用在不断下降。
凯恩斯及其追随者认为,货币的作用是巨大的,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存量的变动最终不仅仅会影响名义价格与名义工资等名义变量,还会对实际产出、实际利率等实际变量也产生影响。
宏观经济学重点
1、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L=m)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图形为LM曲线,线上任一点都表示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2、凯恩斯区域: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LM曲线呈水平状的区域。
按凯恩斯的说法,当经济位于凯恩斯区域时,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不大有效。
3、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4、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5、菲力普斯曲线:最初是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曲线。
后被凯恩斯主义者说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具有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
6、古典区域: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LM曲线呈垂直状的区域。
宏观经济学认为,当经济位于古典区域时,货币政策有效,而财政政策不大有效。
当利率上升到很高水平时,货币的投机需求为零(此时只有交易需求),货币投机需求曲线表现为该利率水平以上与纵轴相重叠的一条垂线(不管利率上升到多高,货币投机需求都是零,人们手持的货币量都是交易需求量),相应地,LM曲线也是一段垂直线。
7、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8、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即净现值为零。
9、IS曲线:是指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之一关系的几何图形就是IS曲线。
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 i= 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10、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是指经济活动的繁荣与萧条交替出现的周期性波动。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宏观经济学名词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宏观经济学名词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核算
1.一定时期内。
2.市场活动导致的。
3.最终产品的价值。
4.地域概念。
(二)计算GDP
GDP=C(老百姓消费)+I(境内投资)+G(政府消费)+NX(净出口)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CPI如果增幅大于3%,则为通货膨胀。
三、财政赤字
1.支出大于收入。
2.通常,赤字率上涨,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3.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支出-收入)/GDP*100%
4.安全警戒线为3%。
5.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动用历年结余;增加税收;增发货币;发行
公债(最佳方法)。
四、基尼系数
1.收入分配差异程度(0-1)。
2.基尼系数与收入分配成反比。
3.警戒线为0.
4.
五、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食品总支出/总支出*100%。
1.恩格尔系数大于59%,则为贫困。
2.恩格尔系数为50%-59%,则为温饱。
3.恩格尔系数为40-50%,则为小康。
4.恩格尔系数为30%-40%,则为富裕。
5.恩格尔系数小于30%,最富裕。
恩格尔系数与生活水平成反比。
大二宏观经济学知识点
大二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学科。
在大二学习阶段,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个大二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国民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指标。
它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和计算方法等内容。
GDP的增长反映了一个经济体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水平。
二、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是指经济中一般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了解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通货膨胀的成因以及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等是大二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了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工具、目标和实施方式对于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是必要的。
四、国际贸易和汇率国际贸易是指国家之间通过进出口商品和服务来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的活动。
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了解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国际贸易政策以及汇率的波动对于理解国际经济关系和宏观经济的平衡是重要的。
五、劳动力市场和失业劳动力市场是指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力就业和工资的市场。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中没有就业的人数。
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失业率的计算和不同类型的失业对经济的影响是大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之一。
六、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生产能力的扩大。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整体进步和改善。
了解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经济发展的指标以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是重要的。
总结:大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涵盖了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水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际贸易、汇率、劳动力市场、失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内容。
宏观经济学考点
宏观经济学考点一、名词解释1.最终产品——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2.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3.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4.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5.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6.乘数——又称倍数,是指支出的自发变化(自变量)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化的倍数。
7.平衡预算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8.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9流动偏好陷阱——也称“凯恩斯陷阱”,是指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
10.货币投机需求——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11.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12.磨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磨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13自然失业率——是指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14.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期自动减轻萧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5.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
16.功能财政——根据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
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
这样的财政为功能财政。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必考名词解释背诵版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必考名词解释背诵版——跨考教育金牛经济学院院长郑炳老师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答:相对“微观经济学”而言,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理论、开放经济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2.国内生产总值答: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
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
3.储蓄—投资恒等式答:储蓄—投资恒等式是分析宏观经济行为十分重要的一个命题。
根据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可得出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分别为I S=、()=+-和()()rI S T GI S T G M X K=+-+-+。
需要注意的是,储蓄—投资恒等式是定义恒等,没有实际意义。
这里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就整个经济而言,事后的储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以及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和事后的投资总量相等,而后面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事前投资)等于计划储蓄(事前储蓄)所形成的经济均衡状态。
4.GDP折算(平减)指数答:GDP折算(平减)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完整word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资料
1.国民生产总值GNP:即国民总收入GNI,指一国国民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国国境内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国家统计局定义: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GNP是个收入概念GDP是个生产概念3.最终产品: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在同期内不再加工、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
(不重复出售、转卖或进一步加工)4.支出法(最终产品法):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C+I+G+X-MC:消费,居民支出,占GDP一半以上。
购买消费品和劳务支出,不包括建造住宅。
I:投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增加。
G:政府购买:政府购买的产品与劳务总和(不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
)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价值让渡,不是等价交换,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体现的是再分配职能救济金,失业保障金。
X:出口M:进口X-M: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得到的差额,表示本国的最终产品有多少通过外国人支出而实现。
是国外对本国产品与劳务消费和使用的净支出。
5.国内生产净值(NDP):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DP。
总投资:是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投资净投资: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
6.国民收入(NI):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7.个人收入(PI):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体上就得到个人收入。
8.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
*GDP的大小代表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人均GDP代表了国家的富裕程度与生活水平人均NI、尤其是DPI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切实的富裕程度9.两部门经济假设:I=S 三部门经济假设:I=S+(T-G) 四部门经济假设:I=S+(T-G)+(M-X+Kr)*T=政府净收入Kr=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S=居民私人储蓄(T-G)=政府储蓄(M-X+Kr)=外国对本国的储蓄10.名义GDP(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第一章一关键概念1、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建立逻辑框架对经济行为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推导出的命题要能用经验数据来检验。
2、规范分析: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从理论上探讨某类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或某类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
3、均衡分析:研究经济的部分或整体趋向均衡(一种相对静止、稳定不变的状态)的条件、机制和结果。
4、静态分析:研究经济达到某一状态的条件和结果。
5、动态分析:研究经济的实际变动过程.6、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比较:(1)GDP是某一时期内(衡量期的长度通常为一年)在一国境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某一时期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3)GNP与GDP关系:GNP=GDP+NFP,其中NFP是净要素支付,即本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使用所获得的报酬(工资、利息、股息等)-国外生产要素在本国使用所获得的报酬。
(4)GNP比GDP更能反映国民收入(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的变动,并且,一个国家居民的福利水平更直接地反映在GNP而不是GDP上。
7、名义价值:用核算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
8、实际价值:用基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它是经过通货膨胀调整的价值量.9、流量:一定时期内的增量,如GDP、GNP、NDP、收入、投资和折旧。
10、存量:某一时点上的累积量,如财富和资本。
11、现值:未来某时刻获得的货币折算到当前时刻的价值。
二复习思考题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整体的运行,主要内容是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总量分析方法,即分析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变动和相互关系.3、请谈谈宏观经济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重要资料(珍藏版)
一.名词解释1.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的比率。
2.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CPI:即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
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5. 政府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6. 流动性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
7.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十五章)一般定义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十六章)8.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十五章)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十六章)9.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0. 基础货币: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11. 货币创造乘数: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变动的比率。
一笔存款通过银行系统而对货币供给量所产生的倍数作用。
12.凯恩斯消费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得多。
13.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14. 预期菲利普斯曲线:在原有的菲利普斯曲线上再加上人们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15. 法定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政府(具体由中央银行)规定的。
宏观经济学期末必考知识点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关键假设1,“小型”是指所考察的经济只是世界市场的一小部分,利息率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2,“资本完全流动”是指该国国民可以完全进入世界金融市场,该国政府并不阻止国际借贷3,小型中的利率r等于世界利率rw,即r=rw4,不会以高于rw的利率借贷,不会以低于rw放贷,r=rw代表一个假设:国际资本流动之迅速足以使国内利率等于世界利率开放经济的IS曲线1,IS*=c(y)+i(rw)+g+nx(e)2,图像向右下方倾斜:较高的汇率减少了净出口,同时总收入减少3,图形略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条件和特征假设条件:1,市场是非出清2,假设工资和价格有黏性3,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4,理论预期特征:1,货币是非中性的2,经济中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对于理解经济波动是十分关键的什么因素让总需求曲线移动消费者支出增加的事件(如减税,股市高涨),企业投资增加的事件(如企业乐观情绪增加)政府购买增加(增加城市公共项目的支出),使净出口增加的事件(如国外经济繁荣),货币供给增加,以上五点均使总需求曲线右移什么因素让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可得到的劳动供给量增加,资本增加,自然资源可获得性增加,技术进步,预期价格水平下降,投入品价格下降,名义工资下降,均使总供给曲线右移自动稳定器通过哪三个制度发挥作用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2,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及政策主张主要观点1,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2,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等),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3,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4,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政策主张1,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2,反对“斟酌使用”的(即根据情况变化而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3,力主单一政策规则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要背部分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四部分:
1、消费(C):指居民的个人消费,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劳务支出。
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属于消费
2、投资(I):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
3、政府购买(G):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4、净出口(X-M):即出口减进口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
二、消费函数其他理论的基本观点:
1、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时相对地决定的。
易于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
2、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佛兰科·莫迪利安尼提出,人们会在相当长时期的跨度内计划自己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3、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佛利德曼提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有他的永久收入决定的。
三、货币需求动机:
1、交易动机:是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
为应付日常开销所需的货币量越大。
2、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是指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
3、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卷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四、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货币政策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2、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如果这前提并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
3、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4、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
开放程度越大,外国资本对本国的影响就越大。
无论实行哪种货币制度(浮动或固定),都会使原先的货币政策大打折扣。
五、财政政策的内容:
财政政策的一般定义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1、政府支出是指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由具体的支出项目构成,主要可以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类。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
2、政府的收入。
税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的、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3、当政府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就会发行公债,使公债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又一组成部分。
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它不同于税收,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
六、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而进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经济目标的行为。
2、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根据政策需要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是美国中央银行最早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3、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公开市场业务是比较灵活的金融调控工具。
4、法定准备率: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存款的比率。
七、失业的分类:
按照失业产生原因,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职业的空缺。
3、周期性失业:在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产生的失业。
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八、失业的影响:
1、社会影响:虽然难以估计和衡量,但它最易为人们所感受到。
失业威胁着作为社会单位和经济单位的家庭的稳定。
没有收入或收入遭受损失,户主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家庭的要求和需要得不到满足,家庭关系将因此而受到损害。
高失业率常常与吸毒、高离婚率以及高犯罪率联系在一起。
2、经济影响: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本可由失业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就损失了。
从产出核算的角度看,失业者的收入总损失等于生产的损失,因此,丧失的产量是计量周期性失业损失的主要尺度,因为它表明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
九、通货膨胀的原因: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显著的上涨。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升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上涨。
3、结构性的通货膨胀:由于生产率提高快慢不同,各部门的工资增长的快慢也有差别。
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速度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使的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引起通货膨胀
十、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
通货膨胀可以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居民户往往同时是收入获得者、金融证券的持有者和实际财产的所有者,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能互相抵消;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是自发的,它本身并非有意要从谁手中拿点收入给其他人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产出增加,收入增加。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会使收入或产量减少,从而导致失业。
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