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小班数学——比较两组物体相等或不相等(一)、数学、健康、安全教学设计
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
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一、课程背景本课为小班数学,学生年龄为4-5岁。
在前几堂课中,孩子们已经学习了数数、数的大小、认识数字等基本数学概念,并且进行了简单加减法的练习。
本节课将围绕“比较”这一主题进行教学,引导孩子们学习如何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够认识什么是“相等”和“不相等”•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进一步掌握比较大小的概念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和交流的意识三、教学过程及评价1. 准备阶段•教具准备:纸牌、小球、杯子等•教师引导学生集体清理课堂环境,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秩序•教师发出主题: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引发学生关注2. 导入阶段2.1 观察关键物品•教师出示纸牌和小球两组物品,让学生观察两组物品的差别•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组物品中有哪些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2.2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让学生自主操作,将纸牌和小球按数量相等的组合在一起•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有哪些组合相等,哪些组合不相等?为什么?3. 学习活动阶段3.1 动手实践•教师将准备好的纸牌和小球混在一起,让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较•学生根据自己经验,比较两组物品的相等和不相等3.2 小组合作•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学生自己准备两组物品进行比较•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判断标准,确定哪些组合相等,哪些组合不相等3.3 教师点评•教师点名每个小组进行报告,让学生分析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和亮点•鼓励学生承认错误、欣赏他人的观点和进步4. 评价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教师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对以后的学习进行展望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程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合作学习和自我评价的意识。
小班数学下学期教案《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
小班数学下学期教案《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一、教案目标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如何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
通过使用实物进行比较和使用相关符号,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会使用相等符号(=)和不相等符号(≠)比较两组物体。
2.训练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小班数学教材2.实物:–2组相等的物体(如2个相同大小的球)–2组不相等的物体(如1个小球和1个长方体)3.相等符号(=)和不相等符号(≠)的卡片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两组相等的物体并放在教室的两个角落,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相等的原因。
然后,出示两组不相等的物体并放在教室的另外两个角落,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不相等的原因。
2. 引入符号(10分钟)老师出示相等符号(=)和不相等符号(≠)的卡片,解释符号的含义,并在黑板上书写。
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使用手势表示这两个符号。
3. 实物比较(20分钟)a.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组相等的物体。
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用手势和言语表达物体的相等关系,然后将物体放在一起,并用相等符号(=)表示。
b.让学生再次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组不相等的物体。
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用手势和言语表达物体的不相等关系,然后将物体放在一起,并用不相等符号(≠)表示。
c.随机选择几组物体,让学生进行比较并用符号表示,并向全班汇报比较结果和符号的使用。
4. 符号练习(15分钟)a.老师用黑板上的例子让学生书写相等符号(=)和不相等符号(≠),然后让学生模仿写。
b.老师抛出几个比较问题,让学生用符号回答。
5. 拓展活动(20分钟)a.让学生自行选择两组物体进行比较,并用符号表示。
b.分组比较,每个小组选择两组物体进行比较,并用符号表示。
然后,小组成员互相观察并猜测对方选择的符号表示的是哪两组物体。
五、课堂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
我们通过观察实物和使用符号来表达物体之间的关系。
小班数学《比较两组物体相等或不相等》教案
小班数学《比较两组物体相等或不相等》教案教学目标•能判断两个物品数量是否相等•能够使用“相等”和“不相等”来比较两组物品数量大小关系•能够用图形工具或手指来比较两组物品数量大小关系教学准备•两组不同数量的物品,比如金币、珠子等•图形工具,如比例尺等•教师手打的比较大小符号,如“≠”、“=”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教师出示两组不同数量的物品,让学生在眼前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组物品数量各是多少呢?步骤二:学习教师向学生传授如何判断两个物品数量是否相等的知识。
教师会引导学生,如果两组物品中的每个物品都有对应配对,那么两组物品就“相等”。
例如: - 三颗金币和三个珠子可以成为相对应的一组; - 两颗金币和两个珠子也可以成为相对应的一组。
如果两组物品中有一个没有配对对象,那么两组物品就不相等。
例如: - 两颗金币和三个珠子没有配对对象,不相等;步骤三:模仿教师会让学生尝试模仿教师所示的范本,让学生自行判断两组物品的数量是否相等。
步骤四:合作分组,让学生们一起来做练习。
让学生们在小组内依照教师的指导和模仿的形式,进行比较大小练习。
步骤五:连贯教学此教学步骤旨在让学生体会到“相等”和“不相等”对于比较两组物品数量大小关系的重要意义。
举例来说,当学生们在小组内依照教师所示的范本完成练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一起讨论:哪一组物品多一些?选择“相等”或“不相等”的符号,将他们的比较结果表达出来。
此时,教师可以合理引导困惑的学生,例如让学生使用手指或图形工具来完成比较,来帮助他们明确具体的差异。
步骤六:引导思考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细致思考,例如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为什么认为这两组物品不相等?他们的数量是否相等?•你如何用比例尺来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如果我们希望两组物品的相等,我们该怎么做?步骤七:项目实践对于学习目标已经达成的学生,可以将其带到实际项目实践中,例如让学生搭建一个模型、盖一个房子等。
总结在小学期间,孩子初步接触数学,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导致很容易混淆和误解,甚至对于“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也会有模糊的认识。
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小班数学教案
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小班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班数学教材第三单元“比较与分类”中的第一课“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学习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关系;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幼儿能够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并能够找出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关系。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并能够找出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两组相同的图片(如苹果、香蕉、橙子等水果图片),两组不同的图片(如兔子、鸭子、小鸟等动物图片)。
学具:每组幼儿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两组图片,请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引导幼儿观察这两组图片中的物体数量、种类是否相同。
2. 例题讲解教师分别拿出两组相同的图片和两组不同的图片,讲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通过实例,让幼儿理解如何找出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关系。
3. 随堂练习教师发放学具,让幼儿自己找出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关系,并在纸上记录下来。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答疑问。
教师请部分幼儿分享自己的答案,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2. 板书内容:相同的图片:苹果、香蕉、橙子不同的图片:兔子、鸭子、小鸟“相等”和“不相等”的定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找出两组相等和不相等的物体,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示例答案如下(幼儿可自行选择其他物品):相等的物体:两个玩具车、两双袜子、两个碗不相等的物体: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
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通过对两组物体的比较,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主题: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1.相等的概念介绍–相等的定义:两组物体的数量相同,每个物体都能一一对应。
–相等的表示方法:使用“=”号表示两组物体相等。
–相等的例子: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是否相等。
2.不相等的概念介绍–不相等的定义:两组物体的数量不同,不能一一对应。
–不相等的表示方法:使用“≠”号表示两组物体不相等。
–不相等的例子: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是否相等。
3.实际情境练习–学生进一步应用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通过比较实际情境中出现的两组物体,判断它们是否相等或不相等。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出示两组物体的示例(如两组水果),让学生观察并比较这两组物体的数量是否相等。
2.引导学生描述两组物体的比较结果,并引出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讲解与练习(15分钟)1.老师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相等和不相等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老师出示多组物体的示例,让学生自主判断它们的相等或不相等关系,并用“=”或“≠”号进行表示。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比较判断,并展示自己的答案。
4.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判断的依据,帮助他们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拓展应用(20分钟)1.老师设计几个实际情境问题(如果盘里的苹果和梨是否相等),让学生确定相等或不相等关系,并给出理由。
2.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完成实际情境问题的讨论与判断。
3.学生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并进行展示。
4.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相等和不相等的判断依据,提醒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个知识。
小结与反思(10分钟)1.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梳理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讲述理解过程等方式进行自我总结。
3.学生与老师一起对上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意见。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附反思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附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三、教学准备1.教具:两组不同数量的玩具、水果、生活用品等。
2.学具:每组幼儿一套相同数量的玩具、水果、生活用品等。
3.教学场地:宽敞的教室或户外活动场地。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两组不同数量的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哪组多、哪组少。
2.邀请幼儿上来尝试将两组玩具分成相等的两份。
(二)基本环节1.活动一:比较两组相同数量的玩具(1)教师将两组相同数量的玩具分别放在两边,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两组玩具的数量是否相等。
(2)邀请幼儿上来验证,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2.活动二:比较两组不同数量的玩具(1)教师将两组不同数量的玩具分别放在两边,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两组玩具的数量是否相等。
(2)邀请幼儿上来验证,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3.活动三:操作活动(1)教师将学具分发给幼儿,要求幼儿将学具分成相等的两份。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完成任务。
(3)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评价。
4.活动四:游戏环节(1)教师组织幼儿玩“找朋友”游戏,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有一个小组长。
(2)小组长负责将相同数量的玩具分给组员,组员需要找到自己的“朋友”。
(3)游戏结束后,教师邀请幼儿分享游戏中的感受。
2.教师提问:在今天的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你是如何发现的?3.教师鼓励幼儿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小班数学教案
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小班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班数学》教材第三章“比较与排序”,详细内容涉及第一、二小节,重点在于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理解“多、少、一样多”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学会观察、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能准确说出哪组物体多、哪组物体少或两组物体一样多。
2. 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多、少、一样多”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重点:观察、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两组数量不同的玩具、水果、图片等。
学具:每组幼儿准备一套数量不同的玩具、水果、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两组数量不同的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哪组玩具多、哪组玩具少或两组玩具一样多。
邀请幼儿上台演示,让其他幼儿判断其观察是否正确。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以图片形式展示两组数量不同的水果,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哪组水果多、哪组水果少或两组水果一样多。
教师讲解“多、少、一样多”的概念,让幼儿理解并掌握。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套数量不同的玩具、水果、图片等,让幼儿互相合作,观察、比较并说出哪组多、哪组少或一样多。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教师邀请各小组幼儿上台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让其他幼儿判断其是否正确。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表扬。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2. 板书内容:两组物体A、BA组:苹果、香蕉、橙子(数量分别为3、4、5)B组:飞机、汽车、火车(数量分别为4、3、5)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观察家里的物品,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并记录下来。
例如:比较家里的玩具车和玩具飞机的数量,哪组多、哪组少或一样多。
2. 答案:玩具车:5辆玩具飞机:3架结论:玩具车比玩具飞机多。
小班科学相等或不相等教案【含教学反思】
小班科学相等或不相等教案一、教学目标在本次小班科学课程中,学生能够:1.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2.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比较大小区分相等和不相等。
3.能够将所学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教学内容1.相等和不相等概念的说明。
2.用不同的物品和工具进行比较大小,以区分相等和不相等。
3.利用实际例子,加深学生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概念说明在教学开始前,先在黑板上简单地讲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以便加深理解。
第二步:物品比较将一些物品(如书、球、糖果等)放在桌子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区分哪些物品相等,哪些物品不相等。
第三步:工具比较将一些工具(如尺子、秤等)放在桌子上,让学生通过测量,区分哪些工具是相等的,哪些是不相等的。
第四步:实际示例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将所学概念运用到生活中。
比如,如果一张纸可以撕成两半,那么纸的两半是相等的;如果两个人的年龄相等,那么他们的年龄差就是零。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来教授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学生们表现出了非常的好奇和兴趣。
适合小班学生的简单实验和比较方式,不仅让学生在理解概念时得到了锻炼,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掌握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更加深刻,加强了学生记忆和理解的能力。
总体来说,这次教学效果非常好。
学生们理解了新概念,同时还提高了一些实际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更加重视教学例子的讲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应用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等等。
五、教学作业1.家长带孩子去外面散步,寻找并拍照相等的物品和不相等的物品。
2.家长和孩子用日常物品展开游戏,比较大小,找出相等和不相等的组合。
六、教学课件本次教学不需要PPT辅助。
七、教学资源1.书籍:《小学数学思维导图教程》,龚稀南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4年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小班数学教案
2024年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小班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比较与排序”,详细内容为第一课时“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组物体在数量上的相等与不相等,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组物体数量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能够准确判断。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两组物体数量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两组不同数量的玩具、图片、卡片等。
学具:每组学生准备一套相同的玩具、图片、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两组不同数量的玩具,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两组玩具数量一样吗?哪组多?哪组少?”2. 例题讲解a.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判断两组物体的数量是否相等。
3. 随堂练习a.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b. 学生互相交流答案,讨论解题方法。
c. 教师点评并讲解正确答案。
4. 小组合作活动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套教具,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判断两组物体的数量是否相等。
b. 各小组汇报成果,其他小组评价。
b.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2. 内容:a. 两个概念:相等、不相等b. 判断方法:观察、比较、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a. 答案一:相等。
理由:两组物体数量相同。
答案二:不相等。
理由:一组物体数量多于另一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判断两组物体数量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比较现象,如比较身高、体重、年龄等,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小班数学下学期教案《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
小班数学下学期教案《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意义;2.能够用手中的物品进行比较,并判断两组物体是否相等;3.能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准备1.学生们会使用的物品(例如:积木、水杯、小球等);2.课件 PPT 和白板;3.教师准备了一些小练习。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知识教师将两个物品放在讲台上,例如一个小球和一个小积木,然后问学生:“请问这两个物品大小和形状不一样,它们相等吗?”等待学生的回答,如果有学生在讲座中说出“不相等”这个答案,教师需确保理解他们的答案,然后进一步提出:“如果我们把两个小球放在那里,它们相等吗?”等待学生的回答,如果有学生说“相等”,教师可继续展开对相等概念的探讨。
3.2 学生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定数量的物品,并让他们形成两组。
让学生用手中的物品进行比较,并讨论两组物品是否相等。
3.3 学生讲解将一位学生找出来,让他们在黑板上画出他所选择的物品,并叙述为什么选择此物品和他的观察结果。
3.4 小练习教师在课件中准备了一些小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总结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以及他们如何用自己手中的物品有效地进行比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本课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让他们获得技能和信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使用这些技能和概念,学生将可以在更高层次的比较和分析中得到更好的表现。
五、课后作业教师可布置一些小作业,比如要求学生成对家中物品进行比较,并记录或画出表格。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并延长课堂所学的知识。
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小班数学优质教案
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小班数学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四章第一节《比较两组物体数量》。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将掌握如何比较两组物体数量,学会使用“相等”和“不相等”来描述两组物体数量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等”和“不相等”概念,能够运用这两个概念来比较两组物体数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相等”和“不相等”来描述两组物体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每组一套教具(包括10个红色小球、10个蓝色小球、5个黄色三角形和5个绿色正方形);每组一张学习卡片(包含红色小球、蓝色小球、黄色三角形和绿色正方形图案)。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将向学生展示两组物体,一组是红色小球和蓝色小球,另一组是黄色三角形和绿色正方形。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物体,并提出问题:“这两组物体数量一样多?”2. 例题讲解(10分钟)以红色小球和蓝色小球为例,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数量。
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相等”概念。
然后,以黄色三角形和绿色正方形为例,讲解“不相等”概念。
3.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学习卡片,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要求学生在卡片上用“相等”或“不相等”来描述两组物体数量关系。
4. 小组讨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答案,并在小组内达成共识。
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对学生答案进行点评和纠正。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画两组物体(红色小球、蓝色小球、黄色三角形和绿色正方形)。
2. 在两组物体下方分别写上“相等”和“不相等”。
3. 在黑板右侧列出本节课学习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8个苹果和8个橙子(2)5个铅笔和7个橡皮(3)6个篮球和6个足球2. 答案:(1)相等(2)不相等(3)相等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相等”和“不相等”概念。
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小班数学教案
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小班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数学启蒙教育》第三册第五章“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通过具体操作,观察并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判断两组物体是否相等;运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 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判断它们是否相等。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学会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运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两组物体(每组5个相同的玩具),动物卡片,比较图。
学具:每组幼儿准备两组物体(每组5个相同的物品),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两组物体,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两组物体有什么不同?”邀请幼儿上台操作,让两组物体数量相等,引导幼儿发现“相等”的概念。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比较图,讲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通过动物卡片,举例说明如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操作,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判断它们是否相等。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运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4. 小结与讨论(10分钟)针对幼儿在比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5. 游戏环节(1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找相同”游戏,巩固“相等”的概念。
游戏过程中,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2. 板书内容:“相等”概念“不相等”概念比较方法语言描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下列两组物体的数量,判断它们是否相等,并用语言描述。
第一组:3个苹果,3个香蕉第二组:4个橙子,3个橙子答案:第一组相等,第二组不相等。
2. 作业要求: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作业,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比较过程。
小班数学活动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教案
小班数学活动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感知两组物体数量的相等和不相等。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并能用语言表达。
2.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教具:两组数量不同的玩具、两组数量相等的玩具、图片等。
2.环境创设:将两组数量不同的玩具摆放在桌子上,方便幼儿观察和操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两组数量不同的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哪一组多,哪一组少。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多,什么是少吗?谁能告诉我?”2.教学活动教师将两组数量相等的玩具摆放在桌子上,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两组玩具的数量是否相等。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这两组玩具,它们数量一样吗?谁能告诉我?”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找出图片中数量相等的两组物体。
教师与幼儿一起玩“找朋友”游戏,将数量相等的玩具配对,让幼儿感知相等的概念。
3.实践操作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两组数量不同的玩具,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使两组玩具数量相等。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邀请几组幼儿展示自己的操作成果,并让其他幼儿评价。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谁能告诉我?”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评价,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5.拓展活动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让幼儿找出数量相等的物品,并用语言表达。
教师与幼儿一起玩“猜猜看”游戏,教师出示一些数量不同的物品,让幼儿猜测哪一组数量多,哪一组数量少。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多种形式,让幼儿感知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能力。
2.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关注到每个幼儿的操作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3.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小班数学——比较两组物体相等或不相等(一)、数学、健康、安全教学设计
数学——比较两组物体相等或不相等(一)活动目标:1、会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
2、会用“一样多”“不一样多”“多”“少”等表述比较的结果。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盘子、碗、汤匙、苹果、梨若干,每个幼儿一个小盘子。
环境创设:创设一个娃娃家的环境。
材料配套:活动幼儿操作材料《科学.帮小猪戴花》活动过程:一、以“分餐具”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逐一份餐具,学习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一样的。
1、观察3个碗和3个盘子,提问:这里的碗和盘子一样多吗?怎样才能知道?2、示范讲解:我先把盘子一个一个摆好,在把碗放在盘子上,一个盘子上只能放一个碗,这样一个盘子和一个碗成为好朋友。
3、提问:盘子和碗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4、引导幼儿用“一样多”进行表述。
三、逐一分水果,学习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不一样多。
1、观察苹果和盘子,提问:这里有什么?它们一样多吗?2、示范操作:先把4个苹果逐一摆放,请一个幼儿把3个苹果叠放在果盘的上面。
3、启发引导:老师是怎么比的?4、引导幼儿表述:“盘子和苹果不一样多”“盘子多,苹果少”四、幼儿操作:“帮小猪戴花”1、玩法:每个幼儿一个小盘子。
把操作材料中的小猪卡片放在小盘子里,请幼儿从小红花贴贴纸撕下4张小红花,贴一贴、比一比、说一说:小红花和小猪一样多吗?它们谁多谁少?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集体分享,鼓励幼儿表述比较的结果。
活动反思:本次活动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较为感性的活动。
一是以为小动物准备春游物品,引出课题。
引导幼儿学习重叠对应,对于幼儿而言,通过重叠的方法更容易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在活动中先让幼儿进行重叠对应的操作。
二是感知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师提供给幼儿诱发对应性的材料,如狗和骨头(即两种材料之间有内在联系)。
容易使幼儿进行一一对应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形成了一一对应的意识。
然后又进行颜色的对应匹配,进一步扩展了幼儿的思路。
三是乘车引发座位问题,这主要是数与量的对应,将一一对应提升一个高度。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数学教案《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数学教案《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能够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与人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能够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2.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运用“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进行实际操作。
三、教学准备1.教具:两组相同数量的玩具、两组不同数量的玩具、画有相同数量圆点的卡片、画有不同数量圆点的卡片。
2.环境布置:将教室划分为两个区域,一个区域放置相同数量的玩具,另一个区域放置不同数量的玩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带领幼儿做“找朋友”游戏,引导幼儿找出相同数量的玩具,并询问幼儿:“你们找到的玩具数量一样吗?”2.理解“相等”的概念教师展示两组相同数量的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这两组玩具的数量是一样的,我们可以说它们是相等的。
”教师再展示两组不同数量的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这两组玩具的数量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说它们是不相等的。
”3.实践操作(1)教师发放画有相同数量圆点的卡片,引导幼儿找出相等的圆点,并将它们放在一起。
(2)教师发放画有不同数量圆点的卡片,引导幼儿找出不相等的圆点,并将它们放在一起。
4.小组讨论教师将幼儿分为小组,每组发放一组相同数量的玩具和一组不同数量的玩具。
教师引导幼儿在小组内讨论:“你们手中的玩具数量一样吗?它们是相等的还是不相等的?”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物操作和小组讨论,让幼儿能够直观地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达到了教学目标。
2.在实践操作环节,个别幼儿对于“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4.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策略,使每位幼儿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5.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幼儿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来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数学知识。
幼儿园小班数学下学期教案《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数学下学期教案《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含反思一、教学背景小班幼儿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他们对数量、形状、大小、颜色、位置等物体属性的观察和比较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本教案针对小班幼儿展开,旨在通过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来帮助幼儿认识数量,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比较能力和分类能力。
二、教学目标1.学习使用“相等”和“不相等”这两个简单的概念来比较物体数量的大小关系,学会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2.学习分类,将物体按不同属性进行归类,比较同类别的物体数量大小。
3.通过观察和比较,培养幼儿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和专注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知识点•二元概念:相等和不相等。
•概念应用:通过比较两组相同或不同的物体来判断它们的数量关系。
•思维技能:比较和分类。
2. 教学步骤(一)引入教师准备两个装有糖果的玻璃瓶,其中一个瓶子比另一个瓶子多装一些糖果,让幼儿看看这两个玻璃瓶是否相等,引导幼儿想一想,如何确定哪个瓶子更多呢?(二)操作1.教师出示两组物体,分别在幼儿面前放置,询问幼儿这两组物体一样吗?2.询问一个物体中哪组物品多,问另外一组是否也是这种情况。
3.与幼儿多次比较物品的数量,让幼儿选择物品数量相等或不相等。
4.引导幼儿按不同的形状、颜色、大小属性来分类物品。
5.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是否每组物品的数量是相等的,是否可以将每组物品按相同的方式排列,同时鼓励幼儿给出自己的回答和意见。
(三)总结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整个比较过程中学习到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幼儿能够简单地观察和比较物品的数量以及按不同属性进行分类。
在课堂上,教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来发现一些规律,这样幼儿们可以学会自主发现、判断和归纳。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加上更多的实物,让孩子们能够亲身接触物品,更好地观察,比较和分类。
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
《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比较,理解两组物体数量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三、教学准备1.教具:两组不同数量的玩具或物品,如小汽车、积木等。
2.学具:每组幼儿一套相同数量的玩具或物品。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出示两组不同数量的玩具,引导幼儿观察。
(2)师:请大家看看这两组玩具,哪一组多?哪一组少?谁能告诉老师?2.教学活动(1)教师将两组相同数量的玩具分别分给两组幼儿,引导幼儿观察、比较。
(2)师:请大家看看自己的玩具,和旁边小朋友的玩具比一比,你们组的玩具多还是少?(4)教师再次出示两组不同数量的玩具,引导幼儿观察、比较。
(5)师:请大家看看这两组玩具,哪一组多?哪一组少?3.游戏活动(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找朋友”游戏,将幼儿分成四组,每组幼儿一套相同数量的玩具。
(2)师:请大家找到和自己玩具数量相等的小朋友,组成一组。
(3)幼儿寻找朋友,教师观察并给予指导。
(4)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分享找到朋友的喜悦。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知道了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2)师:请大家说一说,什么时候两组物体是相等的?什么时候是不相等的?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物操作、游戏活动等形式,让幼儿直观地理解了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达到了教学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3.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及时给予指导,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6.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操作环节,让幼儿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小班科学相等或不相等教案」
小班科学「相等或不相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2. 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
3. 使用符号表示相等和不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理解和掌握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能够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并使用符号表示。
2.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独立进行物体比较,并使用符号表示结果。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大小不同的水果、玩具等。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张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展示一些大小不同的水果、玩具等,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讲解:教师讲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并通过举例让幼儿理解和掌握。
3. 操作:教师分组,每组提供一些大小不同的水果、玩具等,让幼儿相互比较,并用符号表示结果。
4.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相等和不相等的特征,并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操作结果。
5. 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幼儿回家后和父母一起找出一些相等和不相等的物体,并用符号表示结果。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比较和操作,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的表现,是否能正确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并使用符号表示结果。
2. 关注幼儿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能力和观察力,是否能与同伴良好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七、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教学内容,并在家庭中引导幼儿找出相等和不相等的物体,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
2. 环境创设:在教室环境中布置一些相等和不相等的物体,让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感知和巩固知识。
八、教学注意事项:1.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要简明易懂,注重实际操作。
幼儿园活动教案数学《比较两组物体》
活动名称:《比较两组物体相等或者不相等》(数学)活动目标1.能够用重叠、并放等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
2.能够用“XX和XX一样多”“XX和XX不一样多,XX少,XX多”等表述比较结果。
3.能够用点数的方式知道和了解物体的数量。
活动准备材料准备:3个碗和3把勺、3个杯子和3根吸管玩具,3张动物卡片、4张水果卡片,以上材料人手一套。
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材料《科学.给动物喂食》《科学.给小动物送水果》。
活动过程一、学习运用重叠、并放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一样多。
(一)游戏“帮娃娃整理餐具”。
1.引导幼儿观察3个碗和3把勺、3个杯子和3根吸管。
引导语:娃娃家里有许多的餐具,有哪些餐具?7(杯子、吸管,碗、勺,)餐具放得太乱了,请小朋友帮忙整理,该怎么整理呢?(1个杯子放1根吸管,1个碗放1把勺,)请大家整理吧。
2.分享交流。
引导语:你整理了什么餐具?你是怎么摆放的?谁多谁少?3.引导幼儿用“XX和XX一样多”进行表述。
小结:碗和勺子一样多,杯子和习惯一样多。
二、学习运用重叠、并放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不一样多。
(一)游戏“给小动物送礼物”。
1.引导幼儿从操作材料《给小动物送水果》中取出3张动物卡片、4张水果卡片。
引导语:小朋友要给动物送水果,应该怎么送呢?每只小动物只能送一个水果,请你们想一想要给小动物送什么水果,想好了就给小动物送吧。
2.分享交流。
引导语:你给小动物送什么水果?你是怎么送的?比一比小动物和水果,哪个多?哪个少?3.引导幼儿表达“动物和水果不一样多,水果多,动物少”。
小结:动物和水果不一样多,水果多,动物少。
三、游戏“给动物喂食”,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关系。
幼儿完成操作材料《给动物喂食》,教师观察并指导。
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
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2.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判断其相等和不相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1. 教具:两组不同数量的物体,如小球、积木等。
2. PPT或黑板、白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两组物体,它们数量一样吗?2. 让学生观察,并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和讨论。
3. 引导学生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二、呈现(10分钟)1. 将两组物体展示给学生。
2. 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两组物体的数量,例如:“第一组有5个,第二组有3个。
”3. 引导学生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判断其相等和不相等。
三、探究(15分钟)1. 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两组物体,并让他们判断这两组物体是相等还是不相等。
2.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第一组和第二组一样多,所以它们是相等的。
”3. 鼓励学生解释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合理的理由。
四、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判断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比较这两组物体的数量,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多。
”2. 回顾学生的答案,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
3. 引导学生总结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五、拓展(5分钟)1. 提出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比较。
2.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课堂反思(5分钟)1.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过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困惑,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解答。
教学反思: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同时也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通过让学生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引导他们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比较两组物体相等或不相等(一)活动目标:1、会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
2、会用“一样多”“不一样多”“多”“少”等表述比较的结果。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盘子、碗、汤匙、苹果、梨若干,每个幼儿一个小盘子。
环境创设:创设一个娃娃家的环境。
材料配套:活动幼儿操作材料《科学.帮小猪戴花》活动过程:一、以“分餐具”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逐一份餐具,学习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一样的。
1、观察3个碗和3个盘子,提问:这里的碗和盘子一样多吗?怎样才能知道?2、示范讲解:我先把盘子一个一个摆好,在把碗放在盘子上,一个盘子上只能放一个碗,这样一个盘子和一个碗成为好朋友。
3、提问:盘子和碗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4、引导幼儿用“一样多”进行表述。
三、逐一分水果,学习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不一样多。
1、观察苹果和盘子,提问:这里有什么?它们一样多吗?2、示范操作:先把4个苹果逐一摆放,请一个幼儿把3个苹果叠放在果盘的上面。
3、启发引导:老师是怎么比的?4、引导幼儿表述:“盘子和苹果不一样多”“盘子多,苹果少”四、幼儿操作:“帮小猪戴花”1、玩法:每个幼儿一个小盘子。
把操作材料中的小猪卡片放在小盘子里,请幼儿从小红花贴贴纸撕下4张小红花,贴一贴、比一比、说一说:小红花和小猪一样多吗?它们谁多谁少?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集体分享,鼓励幼儿表述比较的结果。
活动反思:本次活动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较为感性的活动。
一是以为小动物准备春游物品,引出课题。
引导幼儿学习重叠对应,对于幼儿而言,通过重叠的方法更容易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在活动中先让幼儿进行重叠对应的操作。
二是感知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师提供给幼儿诱发对应性的材料,如狗和骨头(即两种材料之间有内在联系)。
容易使幼儿进行一一对应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形成了一一对应的意识。
然后又进行颜色的对应匹配,进一步扩展了幼儿的思路。
三是乘车引发座位问题,这主要是数与量的对应,将一一对应提升一个高度。
健康活动——谁的姿势好活动目标:1、学习正确的走路、站立、和坐的姿势。
2、通过图片初步了解人体正确的姿势,逐步养成吃用正确的姿势。
3、知道保持正确的姿势,可以不让我们的骨骼变形。
活动准备:1、认得脊柱侧面图两副(直的和弯曲的)。
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一、教师出示人体脊柱侧面图(直的)引导幼儿观察:教师:这是人体的骨骼透视图,这是人体的什么部位?是什么样子的?二、教师出示弯曲的脊柱图:教师:现在观察脊柱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的?是什么原因使它弯了?(引导幼儿大胆猜想可能的原因)三、引导幼儿自主地谈谈自己对人体骨骼的认识和了解。
教师可以进行简单地介绍:我们生下来时,身体中的骨头包括脊柱都是软的因为我们不断地吃进各种食物,骨头吸收了营养就会长长、变硬、变粗,我们的个子就会长高。
但是,骨头在生厂的过程中,因为比较软,所以很容易变形、变弯。
像捏油泥一样,你怎么去捏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
我们的骨骼,你经常弯,它就会长成弯的,你长时间是直的,它就是直的。
四、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了解正确的坐、立、行走的姿势,并进行练习。
1、看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的姿势是怎样的?哪些姿势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为什么?2、分组请幼儿在集体面前进行正确的动作表演,强化幼儿正确姿势的形成。
活动反思针对小班幼儿年纪小、爱跑跳、长身体等特征,本次活动抓住儿童生活常做的“坐立走”的姿势,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让幼儿自己去读书、走路,形成对比,找到榜样形成习惯。
让孩子自主评价自己的姿势,不仅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表现并激发他们饱满的精神风貌。
活动通过引导孩子观察、讨论,直观地认识到“坐立走”姿势的重要。
这种认识不是教师灌输的,是孩子在生活中体悟到的。
安全活动——小小消防员活动目标:1、知道消防电话119,并初步了解什么是消防。
2、结合日常生活,知道一些消防常识。
3、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1、与家长取得联系,帮助宝宝一起寻找一些有关“消防”的图片、资料。
2、消防图片若干、消防车玩具、电话机、娃娃四个、“担架”(可用布袋或小椅子替代)活动过程:一、感知激趣:1、出示玩具消防车2、讨论:这是一辆什么车?它的用途是什么(它的本领)二、讨论交流:1、火灾是怎么来的?(人为的、自然的)2、老师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小结。
3、家中着火了怎么办?(1)幼儿讨论:幼儿小组先讨论、说说,然后个别回答,引导幼儿能关注别人说了什么?学会倾听。
(2)出示图片或幻灯,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4、结合幼儿园的消防演习小结:知道火灾应该设法逃离现场。
知道消防电话:119。
报警时要告诉消防叔叔火场的具体位置,自己不会要立即寻求周围大人的帮助。
三、火场逃生练习: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头或匍匐靠墙边前进,避开烟雾,迅速离开火场。
四、游戏迁移:让我们也来做小小消防员好吗?1、情景:叮铃铃,(教师接电话)妞妞家(上海路12号楼504)着火了,我们出发去救妞妞家的娃娃们吧。
2、游戏:两人合作持“担架”接力跑。
规则:不能将娃娃摔倒地上。
3、分享:重点请幼儿说说合作的方法与过程;活动反思:虽然活动中有很多不足,但我想我还是满足了孩子们当小小消防员的愿望,孩子们通过参观消防队,又在游戏中成了一位勇敢的消防员,他们在活动中情绪高涨,心理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主题活动——我会借玩具活动目标:1.学习并探索向同伴借玩具的方法、策略。
2.体验同伴交往的乐趣,增进社会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1.拖拉玩具、皮球、遥控汽车各一;幼儿自带的长毛绒玩具2个;球、圈、若干。
2.三段情景表演。
活动过程:1.观看情景表演“小兔玩拖拉玩具”,巩固运用交往的礼貌语言。
(情景表演内容:小兔拉着拖拉玩具上场,边走边说:“我是小兔,这是妈妈给我买的拖拉玩具,真好玩!”)(1)小兔的玩具好玩吗?你想玩吗?(2)那怎么说、说什么样的话,才能跟小兔借到玩具呢?幼儿向小兔借玩具,个别、集体练习礼貌语言,如:请你把玩具借给我玩玩,好吗?谢谢!小结:想玩别人的玩具,可以跟他说有礼貌的话,这样别人会很乐意把玩具借给你玩。
2.观看情景表演“小兔玩皮球”,学习合作玩玩具的方法。
(情景表演内容:小兔边玩皮球边说:“这是我爸爸送给我的新皮球,我可以拍一拍、抛一抛、滚一滚,真好玩!”)(1)你想玩小兔的皮球吗?如果想玩,你有什么好办法?幼儿礼貌地向小兔借玩具,小兔拒绝道:“不行,这只新皮球我还没玩够呢!给你玩了,我就没有玩了。
”(2)小兔为什么不愿意把玩具借给你们玩?(引导幼儿关注被拒绝的原因)(3)有什么办法能让小兔和你都能玩到皮球呢?(幼儿再次向小兔借玩具)如交往再次失败,教师引出合作玩的方法,如向小兔借玩具说:“小兔,我和你一起玩滚皮球好吗?”(4)老师想出了什么好办法,小兔就愿意把玩具给我玩了呢?(幼儿实践合作玩的方法)小结:当别人不愿意把新玩具借给你玩的时候,可以想出和他一起玩的方法,让大家玩得都开心。
3.观看情景表演“小兔玩遥控汽车”,学习交换玩玩具的方法。
(情景表演的内容:小白兔边玩边说:“这是叔叔送给我的遥控汽车。
”)(1)小兔的遥控汽车真好玩,怎么样才能借到小兔的玩具呢?(幼儿尝试借玩具的方法,如用第一或第二种方法,小兔拒绝道:“不行,遥控器只有一个,给你玩了,我就没有玩了。
”)(2)教师去向小兔借玩具同样失败。
(3)出示幼儿带来的长毛绒玩具,启发幼儿与小兔交换着玩玩具。
“小兔有一个玩具,你们也有玩具,你们想玩小兔的玩具,小兔也想玩你们的玩具,那我们可以怎么办呢?”小结:想玩别人的新玩具,有很多方法,可以说有礼貌的话,可以一起玩,还可以换着玩。
4. 实践活动:玩玩具(1)出示球、圈,请一部分幼儿玩。
(2)请其他的幼儿与他们交往,实践几种借玩具的方法。
活动反思本活动主要是以情景表演贯穿始终,让孩子在情景表演中学习探索向同伴借玩具的方法,以及学说有礼貌的向他人借玩具,从而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情景表演中,孩子们表现的非常好,不仅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向兔姐姐借到玩具,还能大胆并有礼貌地向兔姐姐借玩具,如:当老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让你们和兔姐姐都能玩到飞机呢?”孩子很快并能想出:“它玩一次,我玩一次”、“大家一起玩”等等方法,并且还踊跃地向兔姐姐有礼貌的借飞机玩。
活动气氛活跃,达到老师预设的目标。
唯有不足之处是孩子们玩玩具时,由于玩的时间短,孩子们都不愿意交换玩具玩。
艺术——萝卜的漂亮衣裳(撕贴)活动目标:1、体验撕贴活动的乐趣。
2、能将长条纸撕成碎片并贴在萝卜上,发展小肌肉的协调性。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已观察萝卜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物质准备:各种颜色手工纸若干张,胶水,擦布等。
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材料《艺术.萝卜的漂亮衣裳》活动过程:一、出示操作材料《萝卜的漂亮衣裳》图片,激发幼儿的兴趣。
1、引导幼儿观察,告诉幼儿:天气凉了,萝卜觉得冷了,怎么办呢?你们可以怎么帮助大萝卜呢?2、请幼儿思考后,教师引入主题:你们想不想给萝卜穿上漂亮的衣裳?二、教师介绍材料,讲解示范,提出要求。
1、以游戏的口吻引导幼儿观察长条形的纸,提问:;要怎么给萝卜穿上漂亮的衣裳呢?2、引导幼儿大胆思考并讨论后,提出任务:将长条形撕成碎片并粘贴在萝卜上。
3、重点讲解示范撕纸的动作、粘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两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对着纸撕下来,想撕成什么形状都可以。
注意撕得时候不要太用力,四个指头控制好,一下一下撕。
提出活动要求:(1)撕的时候眼睛、两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要配合好,一下一下撕,撕得越有行越好。
(2)撕下的纸片不要太大也不能太小,撕下一片纸片马上就要涂上固体胶,粘贴时用手轻压下去,不要移动。
(3)撕贴完后,给萝卜的新衣服图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三、幼儿操作练习教师指导幼儿正确撕纸并进行粘贴,提醒幼儿把没有用的纸放回篮子里。
四、分享活动,让幼儿互相欣赏作品1、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
2、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谁的萝卜衣裳最好看?为什么?活动反思:《纲要》指出: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为此,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有萝卜、还有各色彩纸几何图形等,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参加活动非常积极。
为了提高幼儿表现的技能与能力,我在活动时进行必要指导,粘贴图片时,提示幼儿可均匀排列,也可以有疏有密,随意排列。
这样就是幼儿的作品更美观、整洁,从而掌握了粘贴的方法与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