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热起来了-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最新五下2-1《热起来了》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教科版科学最新五下2-1《热起来了》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1.热起来了【教材简析】《热起来了》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一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热源和热的传递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和认识,引发学生对热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仅用毛衣包住温度计,会出现温度计温度略微上升的现象,最佳方法是用一杯常温水,先测出水的温度,然后用毛衣包住水杯再测水的温度。

【学情分析】当我们觉得有些冷的时候,可以有很多方法让我们身体热起来。

这一点学生有着较丰富的生活经验。

晒太阳、烤火、取暖器取暖、吃热的食物都是从其他热源获得热量让身体热起来,运动则是加快血液循环让身体热起来,而对于多穿衣服让身体热起来的原因,有些学生并不真正清楚,这正是本节课要弄清的科学概念。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对比实验的方法,能够自主设计一些简单的对比实验,所以本课在引出研究问题:“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吗?”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自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多角度进行实验验证,形成正确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有多种方法可以给人体带来热量使人体热起来,但人体感觉到热并不都是外界给人体带来的。

2.添加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衣服只起到了保温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1.经历讨论使人体热起来的方法以及分析原因的过程。

2.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思辨、验证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体会到保温材料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自主设计实验,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猜测—实验验证—思维论证”的探究过程。

难点:理解衣服不能产生热量,而是起到了保温作用。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温度计1支、常温水1杯、毛衣1件、计时器1个,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当我们觉得手冷时,用力搓一搓手,就会感觉热起来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课前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教 学 过 程
我的修改
(二次备课)
一、引入:
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
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热现象的兴趣。
●相信自己的感受,但更愿接受客观事实。
●意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被人们所认识的。
●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寻证据以解决问题。
●改进实验方法,以获得更多、更明显的观察现象。●根据已有知识,运用推理对现象做出解释。●尝试自主设计实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对观察结果选择合适的方法(文字或图示)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用模型解释微观现象。●学习正确使用酒精灯、温度计等仪器开展观察实验活动。
【教学难点】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课前准备: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 学 过 程
我的修改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小学科学第2课《水是怎样热起来的》(教案)

小学科学第2课《水是怎样热起来的》(教案)

小学科学第2课《水是怎样热起来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水的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是物体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 掌握水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物理特性的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水的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概念及特点。

2. 实验方法的设计和操作。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水银温度计、铝制勺子、锅、火源等。

2. 实验材料:冷水、热水、冷、热和温热的物体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向学生提问:“你们曾经在哪些情境中感受到水的温度变化?”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Step 2:探究水的热传递方式1. 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热传递方式的实验。

2. 第一组:在实验器材中加热水,用水银温度计测试水的温度变化。

3. 第二组:用烧杯盛满冷水,将冷水注入另一个烧杯并测量水的温度变化。

4. 第三组: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讨论水的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特点。

Step 3:理解水的热传导1. 向学生解释水的热传导是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粒子之间的碰撞传递的过程。

2. 进行热传导实验,将一根冷的铝制勺子的一端放入热水中,观察铝制勺子的变化。

3. 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Step 4:理解水的热对流1. 向学生解释水的热对流是热量通过液体或气体中物体的运动传递的过程。

2. 进行热对流实验,将一根冷的铝制勺子的一端放入温热的水中并观察。

3. 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Step 5:理解水的热辐射1. 向学生解释水的热辐射是热量通过辐射传递的过程,不需要物质介质。

2. 进行热辐射实验,将一根冷的铝制勺子的一端放在火源上加热。

3. 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Step 6:复习与总结1. 让学生回顾实验过程,用自己的话总结水的热传递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出现不同的热传递方式?”3.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教案
小学科学《热》教案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二单元热
备课者
课型
新课
课题
1、热起来了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活动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

四、小结:
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
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
板书
设计
板书设计:1、热起来了
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教学
后记
学时课教学设计表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二单元
备课者
课型
新课
课题
2、冷起来了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第1课《热起来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有多种方法可以给人体带来热量使人体热起来,但人体感觉到热并不都是外界给人体带来的(比如被窝、衣服等)。

2.添加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衣服只起到了保温作用。

过程与方法:1.经历讨论使人体热起来的方法以及分析原因的过程。

2.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善于质疑、思辨、验证、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设计实验,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猜测—实验验证—思维论证”的探究过程。

难点:理解衣服不能产生热量,而是起到了保温作用。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温度计1支、矿泉水1瓶、毛衣1件、计时器(PPT展示),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交流热起来的方法师出示冬天的雪景,提出问题:当我们觉得冷的时候,我们经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生(预测)1:运动。

生(预测)2:多穿衣服。

生(预测)3:晒太阳。

生(预测)4:开热空调。

生(预测)5:吃热的食物。

......师引出课题:热起来了。

(板书课题)二、讨论:这些方法怎么使我们身体热起来师:刚刚同学们说运动、晒太阳、开热空调、吃热的食物能让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这些方法怎么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生讨论交流。

(预设:运动使血液循环加快让我们身体热起来;晒太阳、开热空调是从外部获得热量让我们身体热起来;吃热的食物,食物给我们提供了能量。

)师出示多穿衣服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些方法都可以让身体增加热量,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吗?三、探究:衣服能使我们的身体增加热量吗?师出示被窝的图片: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的被窝。

1.晚上,我们钻进被窝感觉被子是凉的还是热的?(预设:凉的。

)2.早上醒来被窝里又是什么感觉?(预设:暖和。

)3.晚上再回去睡觉的时候,被窝还是热的吗?(预设:不是热的了。

)4.这说明了什么?(预设:被窝不会产生热量。

《让身体热起来》小学科学教案:用实验展现身体温度传导的过程

《让身体热起来》小学科学教案:用实验展现身体温度传导的过程

《让身体热起来》小学科学教案:用实验展现身体温度传导的过程用实验展现身体温度传导的过程身体温度对人类健康和活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需要了解身体温度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保持良好的体温水平。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身体温度的产生和传导过程,我们设计了一些实验,用以展现身体温度传导的过程。

以下是本文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身体温度产生的原因和机制。

2.了解身体温度的变化和传导的过程。

3.掌握测量身体温度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准备实验箱、温度计、皮肤感受器、热水瓶、冷水瓶。

三、教学过程1.引入要求学生先洗手并准备好实验箱和所需物品,教师可以引入故事或短片,让学生们对身体温度产生兴趣,同时告诉孩子们,在冬天或寒冷的环境中,他们的身体需要维持一个恒定的温度,以保持健康,否则会感觉不舒服或甚至生病。

2.实验一:温度传导要求学生利用实验箱中的温度计,测量热水瓶、冷水瓶和常温水瓶中的水温。

要求学生用手触摸热水瓶、冷水瓶和常温水瓶的外表面,感受其温度变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热水瓶、冷水瓶和常温水瓶的温度为何不同?手触摸的温度和温度计测量的结果有何不同?3.实验二:身体温度传导要求学生双手揉搓30秒钟后,用温度计测量他们的手掌温度。

再要求一部分学生将手浸入冷水中10秒钟,然后再用温度计测量其手掌温度;同时,另一部分学生将手放在温水中10秒钟,然后再用温度计测量其手掌温度。

教师可以引导思考:为何双手揉搓后手部会产生热感?为何在冷水中浸泡后手部温度会下降?为何在温水中浸泡后手部温度会升高?4.实验三:皮肤感受器要求学生利用实验箱中的皮肤感受器,触摸不同的物质,并记录下感受的温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不同的物质,人体皮肤感受的温度会不同?此时教师可以介绍皮肤感受器的原理。

5.应用通过以上实验,孩子们已经了解身体温度产生和传导的过程,知道了如何测量身体温度和保持良好的身体温度水平。

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思考如何保持身体温度稳定,让孩子们了解身体保健的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热起来了》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关于热,学生已在四年级对其有所认识,知道了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是身体热起来。

对于“衣服能否自己产生热”这个话题,很多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但大多是一些无意观察。

活动开始就让学生预测衣服能否自己产生热,应引导学生提取原有的经验,明确活动探究的方向,调动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取证的过程中,涉及观察现象等多项任务,但五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物质的认知和分辩能力稍差,所以对本课的教学老师要多加引导。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直接揭题。

(一)进入新课谈话:这几天的天气比起冬天怎么样?(根据具体情况与学生互动)(板书——热起来了)二、制造认知矛盾,激发探究欲望。

(二)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谈话:当我们觉得很冷时,我们经常用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学生回答具体热起来的方法,教师追问热起来的原因。

PPT:议一议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有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配图创设问题情境)谈话:老师根据刚才同学们所说到的热起来的方法和原因,进行了梳理。

大致有如下内容:(PPT课件分别呈现热起来的方法、热起来的原因。

)谈话: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连线游戏,将热起来的方法与热起来的原因对应起来。

(设计意图:不仅帮助学生概括热源类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产生认知矛盾——“衣服能否产生热量?”)PPT:连线:请将热起来的方法与热起来的原因对应起来。

1、热起来了-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合集5篇)

1、热起来了-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合集5篇)

1、热起来了-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1、热起来了-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热起来了-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热起来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题:热起来了)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加穿衣服、盖被子-----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交流研究方法。

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高效课堂结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高效课堂结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学校:教师:教学进度计划表教材分析一、教材的主要内容和设计思路本册内容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二、教材的编写意图及相关说明1、随着研究对象的变化,探究活动中获取信息的手段从较多地通过直接观察到较多地通过人为控制条件下的观察,实验活动增多。

本册教学中除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外,还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增加了学习模拟实验的内容。

(1)指导学生继续学习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加深对其在科学探究中作用的理解。

着重指导学生确定改变什么因素,怎样改变这个因素,要保持哪些因素不变,怎样保持这些因素不变。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的公平性,进行“公平测试”。

并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是验证假设、寻求因果关系最常用的科学方法。

(2)学习用模拟实验研究自然物体的运动规律及自然现象的成因。

“地球的运动”单元的实验基本上都是模拟实验。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2.1《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2.1《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热起来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教材从两只手互相搓一搓会热这一生活经验切入,目的是引发还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这一问题。

教材选择“加穿衣服让我们感觉热起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

可能有少数学生会认为衣服可以给我们增加热量,即衣服能生热,但更多的学生会认为衣服本身是不会产生热量的,它所能起到的是保温的作用,即可以阻止身体的热量散发出去,又阻挡外面的冷空气进入。

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怎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教材的第二部分让学生经历一个思维论证及实验论证的过程,这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教师通过“衣服本身到底能不能发热?你是怎样想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推理,学生在假设衣服能生热是正确的前提下,推理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结果,从而证明衣服是不会生热的。

光进行思维论证还不够,教材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

在众多的方案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评价。

当然,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同的小组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验证后,学生又会产生许多问题,让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吃食物提供的能量、太阳的光照、运动、加穿衣服等方法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讨论使人体热起来的方法以及分析原因的过程。

(2)通过讨论、验证加穿衣服是否能给我们增加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设计--实验验证”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思辨、验证、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

教科版科学五下2.1《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2.1《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2.1《热起来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热起来了》这一节内容位于教科版科学五下第2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温度与热量”,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热量对物体温度的影响,以及温度和热量之间的关系。

教材中安排了多个实验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热量的传递和变化,从而深入理解温度和热量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温度和热量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因此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热量对物体温度的影响。

2.帮助学生建立温度和热量之间的概念联系。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热量对物体温度的影响。

2.温度和热量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量对物体温度的影响。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温度计、实验记录表等。

2.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热量传递的例子,如热水倒入冷水中,观察热水逐渐冷却的过程,引发学生对热量的思考,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将要进行的活动。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热量对物体温度的影响。

每组选择一种温度的水,将温度计放入水中,记录初始温度,然后将热水加入,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记录最终温度。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热量对物体温度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温度和热量之间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量会使物体温度升高?热量和温度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进行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

教科版科学五下《热》单元教案课后反思

教科版科学五下《热》单元教案课后反思

教科版科学五下《热》单元教案课后反思一、课前准备在进行本次教育教学活动之前,我首先进行了充足的课前准备。

我仔细研读了本单元的教科书,制定了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对所需要的教具、试剂和实验设备进行了核对,并做好了备课笔记以便于在授课过程中及时调整。

此外,我也事先与学生进行了沟通联系,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兴趣爱好,以便于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二、授课过程本次授课的主要内容是对热的概念进行介绍和讲解,并通过实验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热和温度的相关知识。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取了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形式,通过举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到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首先,在讲授环节中,我采用课件和白板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热的概念和性质,并通过演示的方式呈现了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和维恩定律等相关知识点。

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太阳、火炉等都是热量的来源,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到了热和温度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实验做好了铺垫。

随后,在实验环节中,我为学生准备了一系列简单的实验,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自主探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热和温度的定义、特性和变化规律。

并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解释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实验目的和实验结果,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在总结评价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学习心得,并进行相应的评价和表扬。

三、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的准备不足:虽然我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但在授课中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例如,在讲解有关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和维恩定律的内容时,我发现自己的语言表达尚不够清晰明了,没有很好地将复杂知识点简化并具体化,这对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实验环节的不足:在实验环节中,虽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系列简单的实验,但有的学生可能在实验中缺乏思考和实际操作的机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该尽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并引导他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2001)五年级下册《热起来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认识到当物体之间有温差的时候,热传递就会产生。

教学活动:一、交流让人体热起来的方法当我们觉得人很冷的时候,想让自己--------热起来。

(写出标题热起来了),同学们有很多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学生认为的方法)。

二、将不同的方法分类并提出新问题我们有很多的方法让身体热起来,这些方法的原理一样吗?小组讨论并将这些方法分分类。

三、问题聚焦——穿衣服为什么能让我们感觉到热起来?提出问题:很多同学们都把穿衣服,盖被子分为一类,这只试管里面装了自来水,如果给它盖上一张“被子”,里面的水会热起来吗?(学生猜测,分歧)我们怎么知道呢?我们的感觉有时候是不准确的,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借助温度计。

实验汇报总结。

毛巾不能让常温水热起来,是不能产生热量的。

(如学生都认为水温不会上升,则用视频代替实验。

)四、深入思考衣服让人体热起来的原因试管里面的水没有热起来,为什么我们穿衣服会觉得热起来呢?讨论,思考。

如果把试管里的水换成热水,里面的水会热起来吗?如果不会又是怎么样呢?(会比没有毛巾包裹的下降的慢)是这样的吗?猜测,实验,汇报。

水温没有上升,反而下降,有毛巾包裹的水温度下降慢,无毛巾包裹的温度下降快。

五、让试管里的水热起来我们用毛巾包住冷水和热水都不能让试管里的水热起来,那怎么样才能让试管里的水热起来呢?——热毛巾(温度要比水高)播放视频有热毛巾包裹常温的热毛巾包裹并得出结论热毛巾能让水温度上升,提出新的问题:热毛巾让水热起来的原因是什么?因为热毛巾温度高把热传递给了水,所以水里的温度就升高了。

我们把这样的传递过程称为热传递。

如果用一块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毛巾包在试管上,里面的水会怎么样呢?——变冷。

从热传递的角度来解释一下原因,解释为什么常温的毛巾不能让水变热的原因。

得出热发生传递需要一定的条件:两个物体要有温差时才能发生热传递。

六、将让人体热起来的方法再分一分类。

教科版5年级下科学教案-4 热-第5课 热在水中的传递

教科版5年级下科学教案-4 热-第5课 热在水中的传递

第5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材P68~69)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探索一:加热试管里的水1.提问:想象一下,在一根细长的试管中加入约三分之一容量的水,然后给试管中水的一端加热,水的另一端是否也会热起来?(预设:会。

)是怎样变热的呢?(预设:通过热传导;通过热对流;通过热辐射。

) 2.活动:指导学生根据各自的猜想,用箭头在活动手册的图中画出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

3.讲解:(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68加热装置图片。

)这是实验室常见的加热装置。

安装时先将酒精灯放置在铁架台底部,再根据酒精灯及其火焰的大致高度确定试管的位置,并固定在铁架台上,要保证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同时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大约成45°角。

4.提问:水是无色透明的,很难观察到水的温度变化过程,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观察?(预设:在水中加入感温粉末。

)5.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6.小结:加热时,试管底部热水上升,上方冷水下降,如此循环,从而完成热量的传递。

探索二:加热烧杯里的水1.过渡:如果加热烧杯里的水,水会如何流动?(预设:烧杯底部热水上升,上方冷水下降。

)如果在烧杯底部一侧加热,烧杯里的水都会变热吗?热又是如何传递的呢?接下来,我们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2.讲解:出示实验器材,明确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3.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4.小结:根据红墨水在水中的变化,可以推知加热后的水向上方流动,上方的冷水向下方流动,从而形成对流现象,使热量由热水传递到冷水。

水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此环节通过观察分别加入了感温粉末和红墨水的清水在加热时的变化,使热对流现象可视化,从而加深学生对热对流现象的认识与理解。

研讨汇报1.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发现过热对流现象吗?(预设:家里煮汤圆时,在加热过程中,汤圆上下滚动,由此可知水发生了对流现象。

)2.拓展:冬天,我们在房间里使用取暖器时,房间里哪里的空气先热起来?(预设:取暖器周围的空气。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设计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设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 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 7 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 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 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 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 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 ,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预测
结果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第一层次: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
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
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设计
2020年最新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 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 热 1 热起来了 2 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时安排表单元课题周次课时备注第一单元沉和浮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 1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2 1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2 1 4 造一艘小船3 1 5浮力 3 1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4 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4 1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5 1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 5 12给冷水加热 6 13 液体的热胀冷缩 6 14 空气的热胀冷缩7 15金属热胀冷缩吗7 16 热是怎样传递的8 17 传热比赛8 1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9 1 “五一”假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 时间在流逝10 12 太阳钟10 13 用水测量时间11 14 我的水钟11 15 机械摆钟12 16 摆的研究12 17 做一个钟摆13 1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13 1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 昼夜交替现象14 1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14 13 证明地球在自转15 14 谁先迎来黎明15 1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16 16 地球在公转吗16 1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17 1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17 1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模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模板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进度计划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起来了》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
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
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教学准备
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问:同学们喜欢冬季吗?(学生回答)
师问:冬季,当我们觉得冷时,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热起来?(学生思考)(板书课题:热起来了)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方法及原因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吃食物、跑步等运动、加穿衣服、盖被子
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
补充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传递热量)
吃食物(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运动产生热量)
加穿衣服、盖被子 ----- ?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生推测:①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发热
②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不能产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三、研究衣服能否产生热量的问题
1、师:你能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说明自己的想法吗?
2、思考:
假如衣服能产生热,那么衣橱里的衣服,服装店的衣服由于衣服太多,上升到一定温度,就会燃烧起来。

(实际上没有燃烧,显然衣服没有产生热)
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这说明什么?那么早上被窝怎么又变暖和了呢?
(说明衣服不产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
3、衣服到底能不能产生热呢?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观测吗?
4、实验研究
①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衣服是不会产生热的。

②师生交流: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衣服能不能发热?
(如果温度没有上升,说明衣服不能产生热;如果上升则说明衣服能产生热。


③实验操作:将衣服叠好,里面放入一支温度计,一段时间后看温度计的读数是不是上升了。

四、习题设计 1、有什么方法可以使身体热起来?
2、多穿衣服身体会热起来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晒太阳、温泉、烤火……(传递热量)
吃食物(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运动产生热量)
加穿衣服、盖被子(衣服传热能力弱,作用是保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